哪吒V
搜索文档
新势力车企死亡报告
36氪· 2025-10-30 16:07
哪吒汽车的高光时刻与战略 - 2022年凭借哪吒U和哪吒V两款车型,以15.2万辆的年销量成为新势力销冠 [1] - 核心策略为“低价高配”,通过大空间进行错位竞争,哪吒V以7-9万元价格提供小型SUV空间,碾压同价位微型车 [3][4][10] - 哪吒U在11-16万主流价位主打超大后排空间,放弃部分科技感配置,精准满足家庭唯一用车对空间的刚性需求 [11][12] 威马汽车的早期优势与定位 - 创始人沈晖拥有辉煌职业履历,曾主导吉利对沃尔沃的并购,被誉为“中国汽车工业全球化第一人” [13][14] - 公司走自建工厂路径,早期获得腾讯、百度、红杉及地方政府投资,代表传统造车势力转型 [15][16] - 首款车型EX5定价11-21万元,2019年以1.68万辆销量成为新势力亚军,定位经济适用 [14][69][71] 高合汽车的顶级配置与高端路线 - 创始人丁磊是汽车行业元老,曾担任上汽通用总经理和浦东新区副区长 [17][18] - 首款车型HiPhi X定价57-80万元,配置豪华,包括NT展翼门、可编程大灯(成本超10万元)及英国调校音响 [19] - 2020年及2021年销量均超4200台,在高端市场获得认可,被视为挑战BBA潜力的品牌 [20] 高合的战略失误与失败原因 - 盲目照搬特斯拉由上至下战略,连续推出HiPhi X和HiPhi Z两款高价重叠车型,后者上市四个月仅售约1000台 [27][28][32] - 2022-2023年专注打磨HiPhi Z时,理想、蔚来等对手加速军备竞赛,公司错失竞争窗口 [34][35] - 2023年推出30万元级HiPhi Y求生,但市场已成红海,月交付仅千余台,最终因资金链断裂停产 [37][38] 哪吒的战略错误与市场误判 - 2023年行业价格战爆发,特斯拉、比亚迪等大幅降价,哪吒“低价高配”核心优势被侵蚀,销量同比出现负30%以上下滑 [42][44][46] - 错误实施品牌升级,推出20-30万元轿车哪吒S,年销量仅20278台,未获市场认可 [47] - 进一步投入10多亿资源开发小众双门跑车哪吒GT,月销量仅百台,打乱产品节奏并延误主力SUV哪吒L上市 [50][51][54] 威马的平庸之困与慢性死亡 - 品牌缺乏鲜明标签,车型EX5性能平平、设计主流,在10-20万元价格带上下不靠,未能吸引早期电动车核心用户 [61][74][75] - 产品质量问题频发,如自燃、漏风、掉电等,摧毁其“靠谱”形象,2020年发生11起自燃事故并召回1282辆车 [79][80] - 智能化采用多家供应商方案(科大讯飞、华为、小米),缺乏自研能力,电池采购分散导致品控失控 [85] 新势力生存关键:融资与上市 - 蔚来、理想、小鹏、零跑均在早期成功上市,获得二级市场融资能力,为后续竞争提供资金保障 [92] - 威马虽累计融资350亿元,但因自建工厂花费巨大,上市进程屡次受挫(科创板、港股、借壳均失败),最终最早暴雷 [93][94] - 高合总融资仅50亿元,2022年港股上市失败,沙特资金未到位;哪吒股权分散混乱,多次冲击上市未果,错过融资窗口 [95][101][103]
40多万车主惨遭断网!又一国产车企凉凉?
商业洞察· 2025-10-03 17:24
公司运营危机 - 公司因资金链断裂导致车机服务中断,全国46万车主受影响,出现导航离线、倒车影像失灵等问题[3][4] - 母公司合众新能源账面可动用资金仅1500万元,但面临51亿元已确认债权及约260亿元申报欠款,资金缺口巨大[7] - 公司拖欠5000多名员工工资及补偿金合计4.6亿元,核心岗位人才流失过半,供应商欠款包括埃夫特4819万元、东风科技1311万元等[8] 市场表现与战略失误 - 公司2022年以15.2万辆销量成为新势力销冠,估值高达250亿元,但2025年1月销量暴跌97.76%至110辆,三大工厂全面停摆[10][11] - 公司初期依靠5.99万元起的哪吒V车型成功切入三四线市场,但过度依赖低端网约车市场导致品牌溢价能力丧失[11] - 2023年推出的18万元级哪吒S和17万元级GT跑车因“廉价标签”月销不足百辆,高端转型失败,同时遭遇比亚迪海鸥、五菱缤果等低价车型竞争,市场份额腰斩[11] 重整可能性与资产价值 - 公司拥有46万国内车主与2.5万海外用户,被潜在投资人视为核心资产,品牌仍有一定市场认知度[12] - 公司有93亿元应收账款,但回收难度极高,部分账款已被质押,债权人预计回收率可能不足三成[9][10] - 破产重整已采取部分措施,如恢复在职员工全薪、封顶高管工资、创始人停发薪资,并参考威马汽车通过资产重整引入新资本的成功案例[11][12]
威马复产、哪吒重整,新造车竞速“复活赛”
北京商报· 2025-09-28 21:05
合众新能源(哪吒汽车)重整进展 - 截至意向重整投资人报名截止日 仅一家意向重整投资人提交完整材料并缴纳5000万元报名保证金 [3] - 由于仅一家意向投资人报名 后续将不再进行遴选程序 该投资人需提交合格的重整投资方案方可被确认 [3] - 合众新能源于2014年成立 2024年危机爆发 今年6月被法院裁定受理破产重整 8月管理人开始公开招募重整投资人 [3] 其他新造车企业自救动态 - 威马汽车已进入复产阶段 其重整投资人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于今年9月宣布复产EX5和E5车型 [4][5] - 高合汽车曾于今年5月成立新公司江苏高合 注册资本约1.43亿美元 但有大股东资金未到位的消息 [5] 新能源汽车行业背景 - 今年前8个月 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为962.5万辆和962万辆 同比分别增长37.3%和36.7% [5] - 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5.5% 理想汽车已盈利 更多新造车企业正逼近盈利线 [5] - 部分陷入困境的企业因拥有生产基地、造车资质和海外市场布局 对外部资本仍具一定吸引力 [5] 市场竞争格局 - 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 “复活”品牌将面对“蔚小理”等老对手以及小米、鸿蒙智行等新势力 [6] - 国内车市已进入淘汰赛 头部品牌迅速分食市场份额 “尾部”车企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 [6] - 引入外部资本后 如何开拓市场以及后续产品的市场变现和研发创新能力是企业面临的关键问题 [6]
一位新能源车企高管的泰国往事
36氪· 2025-09-19 17:50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成立于2018年,品牌“哪吒汽车”由浙江合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发布 [1] - 2022年公司达到销量顶峰,年销量15.2万辆,超越理想汽车和零跑汽车 [7] - 公司发展轨迹呈现“一鸣惊人-业绩增长-销量下滑-亏损扩大-资不抵债-宣告破产”的经典模式 [3] 泰国市场表现 - 泰国分公司成立于2022年,是最早进入东南亚市场的中国新势力车企 [7] - 2024年泰国市场销量为7969辆,位列新能源市场第三,超越特斯拉 [3][24] - 2024年泰国市场销售收入估算约为12亿元人民币,主要车型为哪吒V与哪吒X,售价区间约为70万-80万泰铢/辆 [7] - 截至2024年,公司在泰国拥有近50家线下门店和三个电池中心 [3] 公司危机显现 - 2024年10月开始,国内出现“破产”、“停工停产”传闻,浙江桐乡工厂停产 [10][28] - 2024年11月至12月底,公司通过协商离职裁掉3000多人 [28] - 2025年3月,公司表示未来可能“不再造车”,转型为“汽车服务商” [10] - 2025年5月,一家供应商提出对公司进行破产审查 [13] 泰国分公司的应对与最终结局 - 2024年10月,泰国分公司中方管理层工资只发一半,但泰国籍员工仍全薪发放 [27] - 泰国分公司曾尝试用账上资金维持运营甚至为总部“输血”,但被总部抽走的资金并未用于发放员工工资 [31] - 2025年3月,公司宣布获得泰国金融机构NLTH 100亿泰铢授信额度,但资金始终未到账 [32] - 泰国分公司最终无法销售和交付车辆,仅能利用备件库存为泰国2.5万名车主提供售后服务 [17] - 2025年6月13日,泰国分公司副总经理陈尹斌离职,分公司业务名存实亡 [5][6][17] 产品与营销策略 - 公司早期依靠哪吒U和哪吒V两款十万元级别小车获得成功,2022年销量占比超过90% [44] - 后续推出的哪吒S车型因产能问题导致大规模交付延迟近6个月,大量订单被取消 [46][47] - 在泰国,哪吒X上市时通过“泡水直播”营销展示电池防水能力,水深50公分静置40小时,上市72小时内收获超过1000台订单 [24] 内部管理与问题 - 公司内部出现明显的派系斗争,高管在关键岗位安排“自己人” [49] - 2024年3月,投资人周鸿祎在直播中“怒怼”CEO张勇,暴露高层冲突 [48] - 内部管理被描述为帮派林立、管理混乱、组织效率低下,甚至无法保证零部件供应 [49] 最后的希望与现状 - 截至发稿前,公司仍在等待意向投资人,需在9月15日下午17时前支付5000万元人民币保证金至管理人账户以启动重整 [57] - 最终未能等来重组的确切消息 [58]
哪吒汽车变成“烂尾楼”,40万车主苦不堪言
36氪· 2025-09-12 20:42
哪吒汽车服务中断事件 - 哪吒汽车因欠费导致车联网服务中断 40万车主受影响 车机远程控制 实时导航 App监控等功能失效[1][3] - 服务提供商联想懂的通信称合众汽车长期欠费且协商未果 依法依约实施停机[4] - 哪吒汽车反驳称联想懂的通信单方面终止服务 未提前告知 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5] 公司财务状况与破产重整 - 合众新能源(哪吒汽车母公司)被法院裁定破产重整 超10亿元股权被冻结[12] - 截至8月31日 合众新能源共有1631家债权人申报债权 总金额260多亿元 其中已确认债权约51亿元[16] - 公司货币资金仅1545.91万元(含承兑保证金42万元) 另拖欠5000余名职工工资福利等约4.6亿元[16][17] - 70多名意向投资人参与预招募 身份未披露[17] 行业竞争格局 - 2025年8月新势力交付量排名:银河110666辆 零跑57066辆 小鹏37709辆 蔚来31305辆 小米超30000辆 理想28529辆[22] - 零跑连续六个月居新势力销冠 蔚来凭借乐道新车销量超越理想[22] - 理想汽车遭遇销量三连跌 8月交付量降至2.8万多辆[23] 新能源汽车行业趋势 - 行业加速内卷 优胜劣汰态势显著 部分破产企业如威马 极越尝试重启但面临市场信任危机[23][24] - 第三方服务保障机制可能成为行业解决方案 为车主提供跨品牌兜底服务[20] - 市场竞争激烈 重启企业面临消费者 供应商及资本市场的观望态度[24][25]
从B端之痛到流量陷阱,谁来“救赎”哪吒汽车?
36氪· 2025-08-15 20:21
公司发展历程 - 2017年合众新能源(哪吒汽车母公司)经历资金链断裂后被华夏幸福董事长王文学控股,随后张勇出任总裁并于2018年推出哪吒汽车品牌,初期战略聚焦B端网约车市场,通过关联企业获得2万辆订单但存在"左手倒右手"嫌疑 [4][6] - 2018年末王文学突然撤资导致公司战略重建,遗留低端车型N01和远程管理总部等历史包袱,错失市场先机 [6] - 2019年江西宜春国资领投30亿元救急,随后2018-2022年间完成11轮融资,股东包括多地国资及宁德时代、360等机构,但股权分散(最大股东持股仅13.16%)导致重大决策效率低下 [7][8] 战略失误与运营问题 - 产品策略反复:2022年销量冠军车型哪吒V(占总量70%)遭遇竞品挤压后,仓促推出19.98-33.88万元的哪吒S轿跑和双门跑车哪吒GT冲击高端,两款车型年销量合计仅3.3万辆,严重偏离7万元起家的用户基盘 [12][15] - 产能布局失控:年销量峰值15万辆时已建成三地四厂合计30万辆产能,远超同期小米汽车(13.5万辆销量/单厂),其中宜春工厂按工业4.0标准投入50亿元,泰国工厂前期投入11亿元,导致资金链承压 [9][10][11] - 管理体系混乱:6款车型采用6家不兼容的智驾供应商方案,智能研究院自研体系与外部采购重叠,管理层频繁更换导致产品规划反复推翻 [16] 营销与流量尝试 - 2024年张勇集权改革后押注流量营销,借助股东周鸿祎制造"股东怒斥CEO"等事件获得热搜,哪吒L联名款72小时订单破万但因产能和轮胎供应不足导致退订潮 [17][19][20] - 流量策略使单车型营销费用下降300%至4000万元,但公司体系无法承接短期订单暴增,最终未能扭转颓势 [21] 财务与现状 - 累计融资228亿元后仍陷入债务危机,2024年末张勇卸任CEO,创始人方运舟重新掌舵并启动重整,招募投资人需缴纳5000万元保证金,已有66家意向方 [21][22] - 招股书显示公司单车亏损超4万元,2024年销量12.7万辆仅达年度目标50%,较2022年冠军销量下滑明显 [1][12]
从B端之痛到流量陷阱 谁来“救赎”哪吒汽车?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5 17:08
公司发展历程 - 2017年合众新能源资金链断裂 被华夏幸福董事长王文学通过知合出行出资控股 法人代表和董事长变更为王文学 [3] - 2018年末王文学撤资离场 留下需要全盘重建战略的新造车企业 低端廉价创始车型 擅长ToB业务的总裁 以及远程遥控的公司总部 [4] - 2019年江西宜春政府产业基金领投30亿元 为哪吒汽车注入强心针 2018-2022年完成11轮融资 股东包括多地国资和知名资本 [6] - 2022年以12.7万辆问鼎国内新势力车企年度销量冠军 风头一度盖过蔚小理 [1] - 2024年销量定格在12.7万辆 仅为2023年年初目标的一半 随后出现销量滑坡 员工年终奖打7折 高管职务调整 [1] - 2024年末张勇卸任CEO 方运舟回到台前 公司十年累计烧光228亿元 [18] 股权结构与资本运作 - 股权结构高度分散 最大股东南宁民生新能源产业投资合伙企业持股比例仅为13.162% 另有数十位持股2%以下的小股东 [7] - 2021年计划登陆科创板因部分股东担心股权被稀释而搁浅 2022年赴港上市计划又因担心上市破发而搁置 [7] - 采用"资金短缺—地方投资—承诺建厂—再次资金短缺"的融资模式 国资股东合计持股占比接近50% [9] - 获得宜春国资30亿元投资后 反手投资50亿元在宜春新建全生态智慧工厂 [9] - 2023年在泰国投入50亿泰铢(约11亿元人民币)建设生产基地 泰国方面提供20亿泰铢担保金 [9] - 截至2025年8月 有66位意向投资人缴纳5000万元保证金报名参与重整 [18] 产能布局与资金压力 - 国内坐拥三地四厂 合计年产能超过30万辆 但历史最高年销量仅约15万辆 [8] - 威马汽车两个生产基地累计投入超过260亿元 相比之下哪吒汽车资金压力更为被动 [9] - 2023年销量持续下降背景下 一口气铺设三家海外生产基地 [9] 产品战略与市场表现 - 成立初期围绕网约车、分时租赁等B端市场展开 2018年5月获得巴歌出行等出行公司累计两万辆订单 [4] - 2022年哪吒V起售价不到7万元 占据整体销量七成以上 但单车亏损超过4万元 [11] - 2022年7月推出哪吒S 定价19.98万至33.88万元 2023年销量仅2.4万辆 未达月销1万辆目标 [12] - 2023年4月推出哪吒GT双门四座纯电跑车 年销量仅9000辆 [12] - 2024年哪吒L上市后72小时内订单破万 35天内累计订单突破3万辆 其中95%为周鸿祎联名"红衣版" [17] 管理体系与决策机制 - 6款车型采用6家智驾辅助供应商方案 彼此无法兼容 提高采购和管理成本 [13] - 管理层频繁更换 每任领导都推翻前任产品计划 导致内耗严重 [13] - 2024年张勇兼任营销总经理 后将产品规划部转至麾下 进入超级集权时代 [14] 营销策略与流量运营 - 周鸿祎作为第二大股东曾投资29亿元 通过直播、拍卖迈巴赫等话题为哪吒汽车站台 [2] - 哪吒L营销费用缩减至约4000万元 相较哪吒S、哪吒GT单款车营销费用下降300% [17] - 因产能准备不足 "红衣版"车型米其林轮胎采购量不足导致大面积延期交付 用户退订率居高不下 [17]
暴风眼中的哪吒汽车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21 08:50
公司现状 - 母公司合众新能源已发布投资人预招募公告,正式开启破产重整程序 [2] - 2024年销量骤降63%,资产负债率突破85%红线 [3] - 拖欠宁德时代等核心供应商款项,采用"债转股"方案(70%债务转股权,30%分期无息偿还) [4] - 全国三大工厂总规划产能35万辆,实际利用率不足30%,浙江桐乡总部工厂停工 [4] - 员工数量从高峰期3000余人缩减至不足800人,管理层集体降薪超50% [4] 销量表现 - 2022年销量15.2万辆,2023年下滑至12万辆,2024年仅交付6.5万辆 [3] - 高端车型哪吒S、哪吒GT市场认可度低,走量车型哪吒V和哪吒U遭遇竞品挤压 [3] - 年销10万辆成为"生死线",若复工后无法重回该规模将面临二次暴雷风险 [6] 技术研发 - 研发投入长期不足营收5%,远低于行业15%平均水平 [7] - 2+级辅助驾驶系统OTA更新停滞半年,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研发因资金问题搁浅 [7] - 2026年前需推出技术代际产品否则将边缘化 [7] 行业背景 - 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寡头竞争阶段,二线品牌面临"上有豪华、下有性价比"夹击 [6] - 年销20万辆正成为新能源车企"生死线" [9] - 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望达55%,市场增长红利将向头部企业集中 [10] - 未来3年新能源车企数量将减少至20家左右,90%新势力会被淘汰 [10] 自救措施 - 必须在7月30日前锁定战略投资人,四季度前恢复生产 [6] - 潜在投资方要求先降低负债才考虑注资 [6] - 拥有完整生产资质、15万辆年产能基础和东南亚市场布局 [10] 渠道与用户 - 经销商体系缩减40%,约300家经销商联合维权 [9] - 40万车主面临"修车无门"风险,140余位车主组建维权群 [9] - 延保服务购买率激增300% [9]
哪吒汽车危在旦夕,股东:可以出手救,条件是罢免创始人方运舟
36氪· 2025-05-30 20:48
债务危机与债转股失败 - 哪吒汽车"债转股"方案失败,原计划化解30亿元债务,实际仅完成20亿元,剩余债务无法解决[1][2] - 公司欠供应商总款项约60亿元,134家核心供应商曾签署超20亿元债转股协议,包括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等头部企业[2][3] - 债转股失败导致融资受阻,复产复工及出海计划受挫[2] 管理层动荡与经营危机 - 创始人方运舟被要求罢免作为新资金注入条件[4] - 2023年12月方运舟接任CEO启动自救,但2024年3月CTO戴大力与智驾负责人王俊平离职[6] - 2024年4月300家经销商集体讨债,要求赔偿运营损失、返还拖欠返利及恢复售后服务[6][8] - 方运舟承诺4月30日前解决配件供应及车主维修问题,但5月其个人股权被冻结2000万元[10] 法律与财务风险加剧 - 母公司合众新能源涉及司法案件400余条,被执行95次,总金额达1.45亿元[10][13] - 关联公司被申请破产审查,债权人称哪吒资产不足偿还530万元债务[14] - 上海总部LOGO被拆除,公司解释为办公场地搬迁[15] 销量与战略失误分析 - 2022年销量15.2万辆(同比+118%),2023年下滑至12.75万辆(-16.16%),2024年暴跌至6.45万辆(-49.37%),2025年1-2月仅售487辆[20][23] - 高管频繁更替(10年内法定代表人变更3次),营销体系6次调整,项目因资源挤占流产[25] - 战略失误:2022年低价车型哪吒V成功,2023年转向中高端市场导致品牌混乱,哪吒S及哪吒GT销量惨淡[25][27] 历史融资与高光时刻 - 累计融资超200亿元,关键投资方包括360、宁德时代、中国中车等[20] - 2022年凭借低价策略成为新势力销冠,但未能持续[20][23]
LOGO被拆,CEO面临罢免,哪吒汽车屋漏偏逢连夜雨!
搜狐财经· 2025-05-30 13:36
公司经营危机 - 上海总部外墙LOGO被连夜拆除,体验中心门头标牌被移除,母公司国有投资方股东计划罢免创始人方运舟的董事长兼CEO职务 [1] - 公司经历海外负责人离职、被合作伙伴申请破产、官网及App断网、售后配件断供、20亿元债转股协议、E轮融资等一系列风波 [3] - 创始人方运舟股权冻结且面临被罢免,公司运营困难重重 [3] - 国资股东已启动罢免方运舟的董事会动议,并推动合众汽车破产重组,方运舟持有11.8%股权及32.1%表决权,但国资联合其他股东持股超20% [5] 销量与财务恶化 - 2024年累计销量64,549辆,同比2023年127,496辆骤降49.37%,2022年曾以152,100辆登顶新势力销量榜首 [7] - 2025年1月国内零售量仅110辆,较2024年12月的237辆继续下滑 [7] - 2021-2023年母公司合众新能源累计亏损183.73亿元,2023年单年亏损68.67亿元,截至2023年末账面现金仅余28.36亿元,短期债务高达154亿元 [7] 运营与服务问题 - 哪吒汽车App出现大面积断网,车主无法使用远程控车等功能,官网无法访问显示"系统维护中" [7] - 全国多地4S店反馈厂家自2024年底起停止供应原厂配件,质保期内车辆需车主自费维修 [7] - 广州、西安等地经销商陆续关店,剩余门店转向第三方采购配件,维修质量无法保障 [7] - 厂家承诺的"终身质保"沦为空谈,部分车主被迫低价抛售车辆,残值率腰斩,部分险企将哪吒车型列入高风险名单,保费暴涨40% [9] 供应链与债务危机 - 全国20余家经销商代表集体讨债,涉及金额从数百万至上千万元不等 [9] - 哪吒汽车母公司合众新能源被上海禹形广告有限公司申请破产审查,拖欠531万元广告服务款项 [9] 战略失误与管理问题 - 战略失误是危机的根源,强行推进高端化的哪吒S/GT系列遭遇滑铁卢,终端售价从19.98万元下探至15万元区间,月销量长期不足千辆 [10] - 原有的基本盘丧失殆尽,高端品牌未立起来,错失2024年家用SUV市场爆发期,主力车型哪吒L因迭代滞后丧失竞争优势 [10] - 首任CEO张勇承认新产品定价失误、营销模式陈旧及供应链管理失当三大问题导致市场崩盘 [12] - 方运舟提出的"双市场战略"(2025年海外销量占比50%)面临质疑,2024年3.4万辆的出口量仅占总销量26%,当地新能源渗透率不足5% [12] 高管离职与海外困境 - 海外事业部总裁周江离职,团队多名高管同步出走,印尼公司总经理张攀鹏离职 [12] - 海外经销商备件供应和售后中断,影响哪吒汽车在泰国、印尼等地的本地化生产计划 [12] 未来展望 - 公司破产重组或引入新战略投资者(如宁德时代、地方国资)的可能性增加 [14] - E轮融资(原计划40-45亿元)的主要投资方据说是来自一家金砖国家的基金,实力雄厚 [14] - 任何投资者接盘首先需解决40万车主的售后问题 [14] 行业警示 - 罢免事件凸显新势力车企过度依赖资本输血和低价策略的脆弱性 [15] - 新能源车市的生存挑战正在加剧,任何致命疏漏都会影响未来竞争的成败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