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医生

搜索文档
2025年7月读书课:《2049下:未来的1万天》
虎嗅· 2025-08-14 19:59
未来医疗个性化与AI化 - 定制化医疗成为大势所趋 治疗方案与用药因个体差异而不同[2] - 可穿戴设备普及实现24小时连续监测生理指标 实时监测价值超越年度体检[2] - 个人健康基线从统一标准转向专属基线 25年内可能出现个性化"3D药丸机"[2] 医疗数据系统建设 - 中国人口基数庞大 医疗数据收集已走在世界前列[2] - 未来25年有望建成全球领先全民医疗信息大数据库[2] - 全民基因测序库将加速创新药特定化研发 推动生命科学弯道超车[2] AI医生与远程医疗 - AI医生提供24小时在线服务 瞬间调阅完整病历并记录每次交流[3] - AI医生处理初步诊断后由人类医生最终决策 大幅提升效率[3] - 远程医疗弥合城乡医疗资源差距 使高质量服务触手可及[3] 医疗人才培养变革 - 现有医生培养体系存在"过度教育"问题 博士毕业后仍需多年训练[3] - 建议分层培养大量"医疗助理" 培训周期大幅缩短[3] - 医疗助理与AI医生协同处理常规问题 减少对完整学制依赖[3] 技术应用场景拓展 - 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表实现全天候生理指标记录[2] - 个人数字医疗档案包含每日体测、干预记录和用药史[2] - 脱敏医疗数据上传云端并向研究人员开放[2]
中国AI为何破圈?不止靠技术 还有把未来“种”进生活︱2025WAIC
第一财经· 2025-07-29 20:28
走进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众多精彩呈现在眼前。第一财经记者实探现场发现,去年展柜里"锁 着"、"坐着"的概念机器人,今年纷纷"活"了过来:机器人精准分拣、化身超市"店员",甚至巨型机器 人也能随时对话,情绪一览无余。更震撼的是AI开始融入生活,戴上AI眼镜,未来支付无需掏手机, 大模型助手近在眼前;AI医生现场问诊,随时答疑解惑。从工具到协作者,AI已不再是"未来时"。中国 强大的制造力与丰富场景,正在让现场的每个人感受到人机共生的变革脉搏。更现场、更财经,一探究 竟! ...
AI融合百业 效率革命的机遇在哪
北京商报· 2025-07-03 23:12
大模型应用落地元年 - 2025年被定义为大模型应用落地元年 全球大模型技术加速从"技术验证"向"商业闭环"跨越 [1] - 人工智能融合应用发展论坛聚焦"应用落地、场景驱动" 探讨AI技术创新如何支撑行业场景需求 [1] 医疗领域应用 - 百川智能探索"造医生"路径 通过大模型打造"AI医生"缓解医生供给不足问题 [2] - 公司与北京儿童医院合作开发"AI儿科医生" 已实现专家型、家庭型和社区型AI医生上岗 覆盖基层医疗和家庭健康管理场景 [2] - "改路径"将医院为核心的看病模式转变为居家模式 推进分级诊疗 [3] - "促医学"通过大模型结合居家检测设备 形成个人健康画像 改变医学范式 [3] 机器人领域应用 - 人形机器人面临移动能力差、操作数据稀缺、泛化性能低等瓶颈 [4]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开发硬件和软件平台 提升机器人操作能力 目标将"最能跑的机器人变成最能干活的" [4] - 正在建设具身智能机器人中试验证基地 年产量可达1000-2000台 探索工业、特种、商用服务及家庭等场景应用 [4] 教育领域应用 - 人工智能打破教育领域"不可能三角" 实现高质量、大规模、个性化教学 [5] - "人工智能+教育"从视频录课发展到多模态大模型Agent深度参与教育全流程 未来可能出现超级智能学伴 [5] - 已实现根据学生学习数据定制暑假作业 迈向深度个性化学习阶段 [5] 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揭榜 - 2025年北京发布12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覆盖医疗、教育、金融等多元领域 总预算1.1亿元 [6] - 场景将面向创新企业公开征集解决方案 通过供需对接加速AI深度融合应用 [6]
当历史学家试图按下AI暂停键|对话赫拉利、王小川
36氪· 2025-05-29 17:37
AI技术发展现状与争议 - AlphaGo在2016年围棋对决中战胜人类冠军,突破人类2000余年围棋招数,被视为AI革命转折点[13][16][17] - 当前大模型展现超乎预期的智能发展速度,被历史学家形容为"Amazement"(惊叹)[18] - AI首次从工具演变为具备自主决策能力的实体,可发明新货币、宗教和意识形态[21][32] 技术乐观派与实践案例 - 百川智能创始人王小川自2016年起探索AI医疗,2023年推出"AI医生"并与人类医生联合上岗[23][25][73] - 中国儿科医生缺口达100万,AI医生有望缓解医疗资源紧缺问题[74] - 大模型思维链可可视化医学推理,其严谨性对医生诊疗产生启发[76][77] 人文主义者的担忧 - 历史学家赫拉利将AI视为"外星人智能"(Alien Intelligence),担忧其失控风险[21][32] - 印刷术在欧洲引发200年宗教战争而非直接带来科学革命,技术应用常偏离初衷[38][39] - 人类对工业革命的实践评分仅C-,AI社会构建可能重蹈战争与帝国实验覆辙[40][43] 行业实践与伦理思辨 - Facebook算法曾无意激化缅甸罗兴亚人冲突,显示AI可能引发无意识"合谋"[48] - 医疗AI需承担更高社会责任,但创业者认为技术成熟度已能支撑应用落地[77][78] - 企业公开表态与私下担忧存在差异,反映行业发展中的认知矛盾[53][56] 生命定义与技术边界 - 创业者将生命定义为"自我复制与系统稳定性",认为组织与国家也符合[60][61] - 学者强调感知痛苦能力才是伦理核心,AI无法真正体验情感与意识[64][66] - 人类不可替代性在于情感体验能力,而非智力竞赛[68][69]
当消费遇上AI|手术机器人和AI医生正大举进军医院,人类专家会被替代吗
第一财经· 2025-05-25 19:39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 人工智能正在将临床诊疗方式从经验医学转变为数据驱动,推动个性化治疗发展[1] - 数字孪生医生已成为医疗团队重要成员,如"小葛"和"小白"医生分别代表心内科和呼吸科专家的数字分身[3] - 上海三甲医院将AI应用开发作为首要任务,如肾脏移植科正在开发汇聚大量病例和文献的AI平台[4] AI在冠心病诊断中的进展 - 冠脉CTA是目前主要无创评估方法,但依赖医生经验判断心肌缺血程度[5] -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发了CT心肌灌注成像深度学习模型,可量化心肌血流量和缺血心肌体积百分比[6] - 该模型能预测冠心病患者发病几率,我国冠心病患者人数超过1000万[6]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6家医院已应用多模态血管内超声诊断系统[7] AI手术机器人和远程医疗 - AI与5G结合的手术机器人实现远程手术,如葛均波教授完成5200公里外的新疆患者手术[8] - 瑞金医院远程手术智联中心实现五地医院同步远程手术[8] - 医生未来可在办公室、交通工具等任何有网络的地方进行远程手术[9] 手术规划和可视化技术 - "肝脏智能手术规划系统"可在5分钟内将2D影像转化为全息模型并生成模拟手术结果[11] - "外科手术智能体"通过重建分割患者血管及组织,精准模拟手术效果[11] - 手术可视化技术让医生裸眼"透视"隐藏血管,提高手术精准性和安全性[11] 智能医疗系统发展 - 中山医院放射智能体可"一扫多查"37种胸部CT常见病种[12] - 器官移植AI软件"易知"成为医生助手和患者健康管家[12] - 心血管AI模型"观心"测试版推出,将深度参与疾病诊断和治疗[12] - 数字孪生ICU可实时监测生命体征并预测病情发展趋势[13] AI在遗传咨询和MDT会诊中的应用 - AI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医院参与胰腺癌MDT会诊并推荐疗法[16] - Mayo Clinic诊疗组包含主治医师、AI工程师和伦理顾问[16] - AI在疑难重症、罕见病、肿瘤等个性化治疗中展现优势,充当"遗传咨询师"职能[16] AI与医生的关系 - AI不会取代医生,而是让医生超越人类双手的物理极限[18] - AI是医生的"超级助手",最大价值是让医生回归医学本质[19] - 医疗服务中需要同理心、创造力和道德判断的部分仍需人类医生主导[19]
美媒:中国首家AI医院,一个里程碑事件
环球网资讯· 2025-05-17 06:58
行业突破 - 中国成立全球首家由42名人工智能医生组成的AI医院,标志着AI驱动医疗护理的重要进展 [1] - 该医院整合了21项医疗科室的尖端技术,由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开发 [1] - AI医护人员通过大型语言模型驱动,模拟患者护理全流程,包括分诊、诊断、处方和随访 [1] 技术能力 - AI医生通过分析海量医学文献持续优化诊断和治疗技能,实现自主沟通 [1] - 系统在几天内处理超过1万名虚拟患者,相当于人类医生约两年的工作量(假设每周治疗100名患者) [1] - 研发团队强调严格遵守国家医疗规范,探索AI与人类医务人员的高效协作模式 [2] 行业影响 - 该创新可能减轻医生工作量、减少诊断错误并提高治疗一致性 [1] - AI医院展现的成果为AI医疗未来融入患者体验并赢得信任提供前瞻视野 [2] - 中国人工智能快速成长为医疗基础设施的关键组件,与人脑智慧互补应对现代医学挑战 [2] 研发进展 - 团队正扩大AI医生精准诊疗的疾病覆盖面,待技术成熟后再投入临床推广 [2] - AIR执行院长刘洋称此为医疗领域的变革性突破,将改变医生诊断和治疗方式 [1]
中国AI医生出海:全球首个AI诊所试运营,聚焦基层医疗
南方都市报· 2025-05-14 22:44
AI诊所创新模式 - 全球首个由AI主导诊疗流程的"AI诊所"已在沙特阿拉伯落地,核心技术来自中国AI医疗企业森亿智能[1] - AI诊所中AI从幕后走向台前,直接承担问诊工作,通过交互式PAD和虚拟形象与患者对话,展现较强智能交互能力[2] - AI系统能根据患者回答进行针对性追问和引导,实时生成结构化电子病历,配合智能化医疗设备完成物理检查[2][3] 技术特点与效率提升 - 医疗大模型擅长基于临床逻辑的结构化提问,模拟医生诊断思路获取关键诊疗信息[3] - AI完成初步问诊后人类医生审核仅需1-1.5分钟,相比传统10-15分钟诊疗带来近十倍效能提升[3] - 目前AI诊所覆盖30种常见病如感冒、咽炎等,复杂疾病会提示寻求人工诊疗[4] 基层医疗应用价值 - AI诊所可复制优质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基层诊疗同质化水平,减少误诊漏诊[5] - "一位医生审核多个AI诊室"模式可缓解基层医生数量不足和工作负荷大的痛点[5] - AI可承担标准化信息采集、筛查、健康宣教等任务,解放医护人员从事更复杂工作[5][6] 资本市场表现 - 2025年一季度国内医疗器械领域融资总额突破8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显著[1] - 2025年上半年单笔超5亿元人民币的大额投融资案例数量已超2024年全年总和[9] - 中后期融资案例占比从2024年四季度的24.66%升至2025年一季度的42.53%[9] 政策与商业前景 - 2025年国务院发文明确加快智能医疗装备审评审批,支持AI医疗发展[9] - 投资人更关注AI医疗技术解决行业痛点和创造可规模化商业价值的能力[10] - 森亿智能累计融资超十亿元,传统智慧医疗业务已基本实现盈亏平衡[10]
聊了十年“社交梦”,支付宝终于打通了这个电话
钛媒体APP· 2025-05-14 16:58
支付宝功能更新战略 - 支付宝近期上线语音通话功能 支持实名认证用户间直接通话 强调无变声处理、不存储内容、加强隐私保护 [1] - 语音通话并非单纯功能补足 而是强化社交属性的尝试 旨在让"关系链"回归支付场景中央 实现"支付即连接"的延伸 [3] - 功能覆盖四大核心场景:支付场景中支持NFC"碰一碰"支付 理财场景新增"基金估值"快查 生活场景适配HarmonyOS实时停车 社交场景推出"小荷包"共享记账 [4] 社交化功能探索 - "小荷包"定位为关系型记账工具 支持多人共享账户 可记录共同支出并生成可视化账单 融入"晒账单"社交属性 类似"账单朋友圈" [7] - "碰一碰"支付通过NFC技术提升支付仪式感 将功能行为转化为社交动作 模仿微信"摇一摇"的娱乐化交互模式 [7] - 平台投入现金激励用户参与社交互动 如点赞/打赏奖励50-100元 热门账单分享可获得额外创作奖励 [8] 年轻化与入口争夺 - 支付宝面临年轻用户流失压力 需通过高频更新证明"酷、好玩、懂你"的定位 应对小红书、微信、美团等平台的场景分流 [12] - AI健康模块升级为"减重专区" 整合饮食建议、运动计划、三甲医院问诊和AI医生服务 构建"私人健康管家"体系 [15] - 布局慢性病管理、疫苗提醒等场景 试图将健康管理打造为继支付后的新超级入口 [17] 战略困境与挑战 - 功能覆盖广度与用户感知度不匹配 存在"功能臃肿""入口难寻"的负面反馈 缺乏击中核心痛点的爆款功能 [17] - 超级App面临"全能但平庸"的困境 难以复制微信的社交黏性或小红书的内容共鸣 需持续通过微创新维持用户留存 [18][19] - 战略目标从"颠覆性创新"转向"构建生活操作系统" 覆盖支付、社交、健康等全场景 但尚未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20]
下一代智能体如何跨界进化(唠“科”)
人民日报· 2025-05-10 06:29
智能体的定义与特征 - 智能体由硬件、软件等多种要素组成,能够感知周围环境并做出判断和决策 [1] - 日常生活中的智能体包括辅助驾驶汽车(根据路况自主操作)和扫地机器人(识别不同污物并选择清洁方式) [1] - 智能体具备自主进化能力,可在陌生环境中自主学习并适应场景变化 [1] 智能体的进化历程 - 早期智能体如1997年"深蓝"仅依赖存储数据,缺乏规则外应对能力 [2] - 2014年AlphaGo开启"思维训练"模式,通过自我学习提升专项能力 [2] - 2022年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标志智能体达到较高水平,具备跨领域联想能力(如结合青铜器纹样破译甲骨文) [2] 下一代智能体的发展方向 - 下一代智能体将具备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观察和互动掌握技能(如仅需一次示范即可学会骑自行车) [3] - 未来智能体将更自主适应,能主动获取信息、分解任务并完成(如厨房智能灶台记忆口味偏好、AI医生定制诊疗方案) [3] - 当前局限在于仅能完成固定场景任务,发展目标是实现"跨任务、跨场景、跨本体"能力 [3] 智能体的技术与社会影响 - 人工智能从数字世界向物理世界延伸,智能体可信性成为关键 [4] - 需界定行为边界与伦理规范,确保技术进步服务于人性需求 [4]
王小川反思创业 2 年失误:战线过长、商业化过早,部分团队目标摇摆
YOUNG财经 漾财经· 2025-04-13 19:55
文章核心观点 - 百川智能创始人王小川在公司成立两年时发布全员信,回顾创业成绩与不足,指出后续发展方向,其经历是国内大模型创业独角兽发展缩影,创始人需引领团队闯出适合自身的发展之路 [1][2] 行业情况 - 2025年美国投资热潮涌向医疗AI,比尔·盖茨预测AI将取代医生,Bloomberg预测苹果将于2026年推出AI健康教练替代真人医生 [1] 公司不足 - 战线拉得太长,缺乏足够聚焦,涉足通用基础模型、医学增强推理模型、百小应和AI医生应用等,还过早商业化,提升了组织复杂程度 [1] - 2024年年中战略会议明确聚焦医疗方向,但对医疗领域投入的决心和路径要求传达不到位,部分团队工作目标出现动摇和偏差 [1] 公司后续方向 - 围绕百小应、AI儿科、AI全科、精准医疗四个方向全力聚焦,减少不必要行动,深入思考且坚定不移 [2] - 降低组织复杂程度,实行扁平化层级管理,让公司决策信息传递更顺畅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