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Blackwell产品
icon
搜索文档
短期承压,但高盛相信“英伟达在2026年有巨大上涨空间”,给出三大理由
美股IPO· 2025-08-29 11:30
首先,英伟达的下一代平台Rubin预计将于2026年中期按量产,有望带来显著性能飞跃;其次,公司客户群持续多元化,主权客户收入预计在2025年翻 倍;最后,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和非传统客户的强劲需求将共同推动英伟达在2026年实现爆发式增长。 高盛将英伟达下一代产品路线图视为其看涨观点的核心支柱。报告明确指出, 英伟达的下一代平台"Rubin"已进入早期制造阶段,并有望在2026年中 期实现量产。 据报告引述,英伟达管理层透露,构成Rubin新平台的全部六款芯片均已开始试产。尽管技术细节披露有限,但管理层对Rubin平台在工作负载性能、 效率和成本效益方面相较于Blackwell的巨大提升表现出乐观态度。 该行的预测模型也显示,Rubin将在2026年开始成为GPU出货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公司开启新一轮产品驱动的增长周期。 客户多元化,主权客户贡献翻倍增长 英伟达的增长故事正变得愈发多元化。高盛报告强调,公司的客户基础正在持续拓宽,摆脱了对少数超大规模云服务提供商(CSPs)的过度依赖。数 据显示, 大型云服务商目前合计占数据中心收入的50% ,这恰恰证明了其他客户群体的崛起。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增长来自非传统客 ...
短期承压,但高盛相信“英伟达在2026年有巨大上涨空间”,给出三大理由
华尔街见闻· 2025-08-29 09:24
核心观点 - 华尔街顶级投行维持对英伟达的买入评级 并对2026年表现抱持极度乐观态度 指出公司届时将拥有巨大的上涨空间 [1] - 高盛将其2026年每股收益预估值设定在远高于华尔街共识的水平 高出约10% [1] 下一代产品路线图 - 英伟达下一代平台Rubin已进入早期制造阶段 并有望在2026年中期实现量产 [2] - 构成Rubin新平台的全部六款芯片均已开始试产 [2] - 管理层对Rubin平台在工作负载性能 效率和成本效益方面相较于Blackwell的巨大提升表示乐观 [2] - 预测模型显示Rubin将在2026年开始成为GPU出货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公司开启新一轮产品驱动的增长周期 [2] 客户多元化发展 - 大型云服务商目前合计占数据中心收入的50% 证明其他客户群体的崛起 [3] - 来自主权客户的收入在2025年将超过200亿美元 较2024年实现翻倍以上的增长 [3] - 全球各国建设自主AI基础设施的需求正在为英伟达开辟全新的增量市场 [3] 增长驱动因素 - 2026年上行机会的驱动力来自超大规模云服务商支出的增加和非传统客户的需求 [4] - 超大规模云服务商将继续加大在AI基础设施上的投入 [4] - 双轮驱动格局为未来收入和盈利增长提供高度确定性 [4] 中国市场动态 - 英伟达在中国的业务因出口限制面临不确定性 但管理层仍在积极与美国政府沟通争取Blackwell-based产品在华销售的批准 [5] - H20禁令已解除 部分客户许可证也已获批 [5] - 如果相关不确定性得到解决 第三季度H20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出货量可达20亿至50亿美元 [6] - 中国市场的潜在复苏将为2026年增长带来额外动力 [6] 长期前景 - 尽管面临地缘政治挑战和生产爬坡压力 但英伟达的长期增长逻辑依然强劲 [6] - 2026年将是关键的爆发年份 [6]
英伟达称国内AI可能带来“500亿美元商机”,国产算力链空间巨大
选股宝· 2025-08-28 08:12
英伟达Q2财报表现 - 数据中心收入连续两季逊色 [1] - Blackwell产品营收环比增长17% [1] - 数据中心计算收入环比下降1% 主要因H20销售收入减少40亿美元 [1] 中国市场相关动态 - 公司预计中国市场年增长约50% 可能带来500亿美元商机 [1] - 二季度未向任何中国客户销售H20芯片 [1] - 人民日报评论H20芯片存在安全漏洞 [1] 国产AI芯片发展机遇 - 华为昇腾和寒武纪等国产AI算力芯片有望加速国产化进程 [1] - 本土GPU公司2025年销售同比持续增长且长期趋势乐观 [1] - 半导体属AI算力和自主可控双重属性叠加领域 [1] 算力产业链发展前景 - GPU/ASIC/Switch和配套芯片有望迎来爆发 [1] - 先进制造/存储 上游设备/材料/EDA PCB/CCL等产业链将受益 [1] - 中芯国际先进制程产线将支撑国内算力芯片需求 伴随产能开出和良率提升有望价值重估 [1] 先进封装布局 - 通富微电在先进封装领域进行前瞻布局 [2]
英伟达,太快了?
半导体芯闻· 2025-04-11 18:45
文章核心观点 行业需从两年的服务器周期转变为一年的GPU周期以满足计算需求,OEM厂商要应对英伟达快速的AI芯片转型,在采购、库存管理等方面面临挑战,同时也需与客户和渠道合作伙伴做好沟通规划[1][10] 英伟达芯片发布节奏与市场影响 - 英伟达从约每两年发布一次AI芯片转变为一年一次节奏,2024年上半年推出基于Hopper的H200,今年1月基于Blackwell GPU的下一代平台开始出货,2025财年第四季度Blackwell收入达110亿美元[6] - 美国四大云服务提供商2025年购买360万个Blackwell GPU,去年购买130万个Hopper GPU,Blackwell性能在推理模型中是Hopper的40倍,使Hopper GPU面临过时风险[7] OEM厂商应对挑战 联想 - 需从传统服务器测试周期转变,应对英伟达周期压力,采购谨慎,看到市场对H200、L40S等产品需求,也有客户询问基于Blackwell和Blackwell Ultra的新产品[2][8] - 新平台电力和成本要求增加,英伟达GPU供应改善,联想关注库存消耗和采购量平衡,凭借全球业务优势有多种销售渠道[9][10] - 与渠道合作伙伴透明沟通,根据用例、技术和客户硬件使用时间确定重点[10] 戴尔 - 管理英伟达快速AI芯片转型表现不错,看到H200仍有强劲需求,Blackwell平台销售速度远超Hopper平台[10][11] - 预计今年第三季度Blackwell和Blackwell Ultra销量比例4比1,第四季度3比2,采购量谨慎,要求客户提前告知需求,市场需求信号比常规服务器好[11][12] - 与渠道合作伙伴沟通时,基于Hopper平台适合尽快建立运行新数据中心,最终根据需求选择平台上市时机[12] 超微 - 结合客户需求与英伟达平台取决于客户工作量,训练模型关注基于Blackwell和Blackwell Ultra平台,推论时根据工作负载精度选择不同GPU [13][14] - 认为英伟达提供详细路线图有助于各方规划投资[14] 英伟达对合作伙伴的期望 - 英伟达在产品路线图和需求信号上更坦率透明,与数据中心合作伙伴举行联合工程设计会议,鼓励合作伙伴随创新加大投入[14][15] - 英伟达正成为基础设施公司,对支持和准备合作伙伴包括人工智能模型开发人员负有更多责任,要让基础模型构建者了解路线图以创造需求[15][16]
摩根士丹利关于关税对英伟达影响的快速思考
小熊跑的快· 2025-04-11 17:34
文章核心观点 - 关税对英伟达微观经济影响小,真正风险是宏观经济恶化影响投资融资,英伟达仍是首选股票,其有望在高关税环境中凭借持续人工智能投资和灵活供应链表现出色 [1][6] 聚焦英伟达原因 - 英伟达应对关税途径相对容易,单一产品系列带来大量收入便于分析,半导体行业表现往往跟随英伟达走势,若英伟达表现不佳其竞争对手和供应商股票也难有好表现 [1] 关税政策现状 - 10%的关税仍然有效,未来90天内可能进一步提高,虽半导体产品被免除对等关税,但系统层面税收影响整个产业链,英伟达受保护较好直接影响小 [1] 关税影响估算 - 由台湾代工厂生产销售给美国数据中心客户的英伟达显卡,最初需缴纳10%关税,未来可能升至32%,目前关税占收入2%,很快会升至6 - 6.5%;GB200这类机架级产品关税成本接近销售额25%,但短期内市场对价格不敏感 [2] 生产转移情况 - 大多数GB200的生产已在北美进行,墨西哥Bianca显卡产能也在大幅提升,若墨西哥生产产品继续免税,可降低成本,但自由贸易协定情况可能变动 [3] 行业调查情况 - 行业联系人因需求强劲对关税不太担心,更担心出口管制,需求强劲是因大语言模型推理中断使客户调配GPU并购买推理产品 [4] 半导体征税情况 - 半导体虽被免除关税,但行业参与者认为会以不同方式处理,若对半导体征税,台积电晶圆和HBM内存将被征税,对英伟达影响相对小,对毛利率更低公司影响大 [4][5] 中国关税情况 - 可能已对美国半导体加征关税,虽未看到具体细节但有多篇新闻报道,目前专门在美国生产的半导体产品不多 [5] 英伟达抵御衰退情况 - 英伟达可能无法抵御经济衰退,对GPU需求构成风险主要来自融资方面,但当前推理环节需求令人鼓舞 [6] 股票操作建议 - 英伟达是首选股票,GPU相关数据表现积极,推理市场需求迫切,虽面临经济衰退和出口管制风险,但市盈率处于低位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