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00

搜索文档
AI基建还能投多久?高盛:2-3年不是问题,回报窗口才刚开启
华尔街见闻· 2025-07-11 19:29
虽然AI投资周期正在从"投"走向"收",但这不意味着"减速"就是"见顶"。 据追风交易台,高盛在最新AI报告中指出,尽管增速趋缓,AI基建投资未来2-3年具备持续性,市场过度关注"回报慢"可能忽略了成本红利已经开始释 放,且股价尚未反映这一结构性变化。 报告强调,尽管AI商业化变现仍处早期阶段,但基于成本削减的第一阶段回报已经显现。估计到2030年AI自动化可为财富500强企业节省约9350亿美元成 本。分析师认为,这一早期收益足以支撑当前AI基础设施投资水平,尽管增长率可能放缓。 分析师也指出,超大规模云服务商作为AI基础设施的主要投资方,其投资决策更多基于长期收入增长机会,而非短期成本节约。 AI投资回报争议,成本节约VS商业变现 生成式AI自2023年底掀起热潮以来,资本开支已累计超过3500亿美元。投资是否值得?回报是否可持续?这些问题正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高盛研究团队将AI价值创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自动化实现成本削减(当前进行中),第二阶段重新投资并重建,第三阶段通过增量收入实现 变现。 报告分析显示,AI在客户服务、销售营销、IT等职能领域的自动化应用已开始产生实际效益。以客户服务为例,4 ...
工业富联(601138):AI业务快速放量,带动净利润超预期
民生证券· 2025-07-11 18:56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推荐”评级 [4][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AI业务快速放量带动工业富联2025年二季度净利润超预期,公司盈利能力持续改善,业绩弹性初步体现,且AI与云计算业务成业绩主引擎,产品结构优化释放长期潜力,GB200量产也将驱动业绩新增长 [1][2][3][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事件 - 7月7日工业富联发布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2Q25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67.27 - 69.27亿元,同比增长47.72% - 52.11%,预计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66.94 - 68.94亿元,同比增长57.10% - 61.80% [1] AI带动业绩超预期及回购情况 - 上半年归母净利润预计中值为120.58亿元,同比增长约37.98%;扣非归母净利润预计中值为116.97亿元,同比增长约37.08%;2Q25归母净利润预计中值为68.27亿元,同比增幅约49.91%;扣非净利润预计中值为67.94亿元,同比增幅59.45% [2] - 2025年4月公告回购5 - 10亿元公司股票,回购价格上限为20元,截止6月底累计回购1.47亿元,仍有3.53 - 8.53亿元回购额度,预计后续继续回购 [2] AI与云计算业务情况 - 2025年第二季度,云计算业务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超50%,AI服务器收入同比增长超60%,云服务商服务器收入同比增长超150%,AI数据中心Hyper - scale机柜类产品持续放量 [3] - 在GPU模块、GPU算力板等AI核心部件出货方面显著增长,800G高速交换机领域二季度相关业务收入达2024年全年水平的3倍 [3] AI服务器出货情况 - 工业富联在AI服务器市场份额达四成左右,主要客户涵盖微软、亚马逊、谷歌等核心CSP厂商 [4] - GB200良率问题已解决,机柜服务器进入大规模出货阶段,作为英伟达GB200机柜最重要供应商之一,4Q24已率先完成GB200机柜量产交付,预计今年GB200带来较大业绩增量 [4] 盈利预测与财务指标 |项目/年度|2024A|2025E|2026E|2027E| |----|----|----|----|----| |营业收入(百万元)|609,135|815,825|1,000,405|1,179,847| |增长率(%)|27.9|33.9|22.6|17.9| |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百万元)|23,216|30,252|37,550|45,193| |增长率(%)|10.3|30.3|24.1|20.4| |每股收益(元)|1.17|1.52|1.89|2.28| |PE|22|17|14|11| |PB|3.4|3.1|2.7|2.4| [5] 公司财务报表数据预测汇总 - 成长能力方面,2024 - 2027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分别为27.88%、33.93%、22.63%、17.94%;EBIT增长率分别为17.15%、31.52%、23.03%、19.20%;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10.34%、30.30%、24.13%、20.35% [9][10] - 盈利能力方面,2024 - 2027年毛利率分别为7.28%、7.04%、6.83%、6.85%;净利润率分别为3.81%、3.71%、3.75%、3.83%;总资产收益率ROA分别为7.31%、7.55%、8.39%、9.10%;净资产收益率ROE分别为15.20%、17.91%、19.77%、21.05% [9][10] - 偿债能力方面,2024 - 2027年流动比率分别为1.72、1.57、1.60、1.63;速动比率分别为1.17、1.02、0.99、0.99;现金比率分别为0.46、0.41、0.32、0.27;资产负债率分别为51.77%、57.73%、57.46%、56.66% [9][10] - 经营效率方面,2024 - 2027年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分别为56.63、60.00、60.00、60.00;存货周转天数分别为55.10、59.30、59.00、58.80;总资产周转率分别为2.01、2.27、2.36、2.50 [9][10] - 每股指标及估值分析方面,2024 - 2027年每股收益分别为1.17、1.52、1.89、2.28元;每股净资产分别为7.69、8.51、9.57、10.81元;每股经营现金流分别为1.20、1.19、1.44、1.95元;每股股利分别为0.64、0.83、1.03、1.24元;PE分别为22、17、14、11;PB分别为3.4、3.1、2.7、2.4;EV/EBITDA分别为14.88、11.54、9.30、7.71;股息收益率分别为2.45%、3.17%、3.94%、4.74% [10]
AMD股价飙升 汇丰看涨至200美元:新AI芯片有望挑战英伟达?
金十数据· 2025-07-11 16:40
今年6月,AMD在年度"Advancing AI"活动上发布了Instinct MI350系列加速器,并公布了后续MI400和 MI450系列的产品路线图。汇丰分析师指出,MI350系列让AMD"追赶上"了竞争对手英伟达 (NVDA.O),该系列与英伟达当前正在出货的Blackwell AI平台具备竞争力。而即将推出的MI400系列则 可能在2026年带来更大的增长潜力。 今年1月,汇丰团队曾因AI GPU产品路线图显得不够强劲而下调了AMD评级,预计其2026财年AI营收 将弱于市场预期。他们当时低估了MI350系列的定价溢价,认为该系列与前代MI325相比规格升级有 限。 汇丰银行认为,AMD(AMD.O)新推出的MI350系列AI加速器在性能上已具备与英伟达 (NVDA.O)Blackwell平台抗衡的能力,且其定价策略精准到位。 AMD的股价在周四交易中上涨逾4%,此前汇丰银行分析师将其评级从"持有"上调至"买入",并将目标 价翻倍至200美元——较当前股价高出近40%。分析师表示看好AMD的新款MI350图形处理单元 (GPU)具备高于市场预期的定价能力。 但现在来看,MI350系列中的MI355加 ...
摩根士丹利:6 月 GB200 NVL72 机柜情况
摩根· 2025-07-11 09:0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评级为In-Line,分析师预计该行业未来12 - 18个月的表现与相关广泛市场基准一致 [6][3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6月GB200机架产量略有增加,达到约2500个,二季度总产量约6000个,预计三季度出货量将继续增加至10000 - 11000个 [1] - 广达6月营收约新台币1900亿(环比+18%,同比+71%),GB200机架从5月约400个增至500 - 600个,二季度出货1200 - 1300个 [2][8] - 纬创6月营收新台币2091.82亿(环比持平,同比+136%),二季度营收新台币5513亿(环比+59%,同比+129%),高出预期和市场共识22%,6月相当于出货700 - 800个GB200计算托盘机架(较5月减少),二季度约1800 - 1900个 [2] - 鸿海二季度交付约3000个GB200服务器机架,云与网络业务环比略有增长 [3] - 实际交付给终端客户的机架数量低于报告数据,因包含了纬创计算托盘(L10)等效机架数量(未考虑L11的机架组装和测试时间) [4] - 6月笔记本电脑出货量达500万台(环比+32%),GB200机架产量增加 [8] - 笔记本电脑(环比+33%)和Wiwynn营收约新台币858亿(环比+21%),但L10计算托盘(环比下降约20%)和DT(环比下降36%)减少 [9] 相关目录总结 行业覆盖公司评级与价格 |公司(代码)|评级(截至日期)|价格(2025年7月8日)| | --- | --- | --- | |AAC Technologies Holdings (2018.HK)|O (01/29/2024)|HK$40.40 [63]| |Accelink Technologies Co. Ltd. (002281.SZ)|U (05/12/2022)|Rmb47.23 [63]| |BYD Electronics (0285.HK)|O (04/28/2023)|HK$32.70 [63]| |China TransInfo Technology Co Ltd (002373.SZ)|E (07/18/2023)|Rmb9.33 [63]| |Dahua Technology Co. Ltd. (002236.SZ)|E (12/12/2024)|Rmb15.90 [63]| |Eoptolink Technology Inc Ltd (300502.SZ)|O (05/20/2025)|Rmb134.98 [63]| |Genius Electronic Optical Co. Ltd. (3406.TW)|E (04/23/2025)|NT$410.00 [63]| |Gosuncn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300098.SZ)|U (11/07/2022)|Rmb5.07 [63]|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002415.SZ)|E (12/12/2024)|Rmb27.62 [63]| |Largan Precision (3008.TW)|O (03/31/2025)|NT$2,160.00 [63]| |LianChua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002036.SZ)|U (06/12/2024)|Rmb10.43 [63]| |OFILM Group Co Ltd (002456.SZ)|U (06/12/2024)|Rmb11.49 [63]| |Q Technology (Group) Company Ltd (1478.HK)|E (11/10/2023)|HK$8.78 [63]| |Quectel Wireless Solutions Co Ltd (603236.SS)|E (10/09/2024)|Rmb86.61 [63]| |Shenzhen Transsion Holdings Co Ltd (688036.SS)|O (10/24/2023)|Rmb77.07 [63]| |Sunny Optical (2382.HK)|E (03/31/2025)|HK$71.20 [66]| |Suzhou TFC Optical Communication Co Ltd. (300394.SZ)|E (10/09/2024)|Rmb82.33 [66]| |Wingtech Technology Co Ltd (600745.SS)|E (11/10/2023)|Rmb34.11 [66]| |Xiaomi Corp (1810.HK)|O (04/14/2021)|HK$58.65 [66]| |Yangtze Optical Fibre and Cable JSC Ltd (601869.SS)|U (10/13/2021)|Rmb39.36 [66]| |Yangtze Optical Fibre and Cable JSC Ltd (6869.HK)|E (04/20/2023)|HK$20.10 [66]| |Yongxin Optics Co Ltd (603297.SS)|E (11/15/2022)|Rmb83.87 [66]| |Zhejiang Crystal - Optech Co Ltd (002273.SZ)|O (11/15/2022)|Rmb20.00 [66]| |Zhongji Innolight Co Ltd (300308.SZ)|O (11/06/2023)|Rmb144.88 [66]| |ZTE Corporation (0763.HK)|E (03/11/2024)|HK$24.40 [66]| |ZTE Corporation (000063.SZ)|U (07/02/2021)|Rmb32.72 [66]| |Accton Technology Corporation (2345.TW)|O (06/06/2024)|NT$760.00 [66]| |Advantech (2395.TW)|O (01/20/2021)|NT$340.50 [66]| |AirTAC International (1590.TW)|O (04/16/2025)|NT$836.00 [66]| |AU Optronics (2409.TW)|E (09/15/2024)|NT$12.40 [66]| |Bizlink (3665.TW)|O (03/10/2025)|NT$879.00 [66]| |BOE Technology (000725.SZ)|O (09/06/2019)|Rmb4.00 [66]| |BOE Varitronix Ltd (0710.HK)|O (06/20/2023)|HK$6.20 [66]| |Chroma Ate Inc. (2360.TW)|O (10/05/2021)|NT$428.00 [66]| |E Ink Holdings Inc. (8069.TWO)|E (05/08/2025)|NT$228.00 [66]| |Ennostar Inc (3714.TW)|U (09/23/2022)|NT$35.15 [66]| |Hiwin Technologies Corp. (2049.TW)|U (05/12/2025)|NT$201.50 [66]| |Innolux (3481.TW)|E (04/07/2025)|NT$11.50 [66]| |King Slide Works Co. Ltd. (2059.TW)|O (11/08/2023)|NT$2,145.00 [66]| |Lens Technology (300433.SZ)|E (07/22/2020)|Rmb23.33 [66]| |Radiant Opto -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6176.TW)|E (03/01/2024)|NT$136.00 [66]| |Sanan Optoelectronics (600703.SS)|U (08/21/2023)|Rmb12.44 [66]| |TCL Corp. (000100.SZ)|E (04/07/2025)|Rmb4.39 [66]|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000050.SZ)|U (01/24/2018)|Rmb8.61 [66]| |Wuhan Jingce Electronic Group Co Ltd (300567.SZ)|E (11/26/2021)|Rmb60.16 [66]| |Acer Inc. (2353.TW)|U (04/23/2025)|NT$29.30 [66]| |Asustek Computer Inc. (2357.TW)|E (04/23/2025)|NT$633.00 [66]| |Compal Electronics (2324.TW)|U (04/23/2025)|NT$28.60 [66]| |Giga - Byte Technology Co. Ltd. (2376.TW)|O (12/15/2022)|NT$274.00 [66]| |Gold Circuit Electronics Ltd. (2368.TW)|O (10/06/2022)|NT$315.50 [66]| |Inspur Electronic Information (000977.SZ)|E (08/28/2023)|Rmb51.88 [66]| |Lenovo (0992.HK)|O (02/05/2025)|HK$9.72 [66]| |Lotes Co. Ltd. (3533.TW)|E (05/12/2025)|NT$1,395.00 [66]| |Nan Ya PCB (8046.TW)|U (12/21/2022)|NT$126.50 [66]| |Pegatron Corporation (4938.TW)|E (03/07/2022)|NT$77.80 [66]| |Quanta Computer Inc. (2382.TW)|O (05/01/2023)|NT$272.00 [66]| |Shengyi Technology Co Ltd. (600183.SS)|E (05/26/2022)|Rmb32.05 [66]| |Shennan Circuits Co Ltd (002916.SZ)|E (08/24/2023)|Rmb118.98 [66]| |Unimicron (3037.TW)|E (04/15/2025)|NT$116.00 [66]| |Wistron Corporation (3231.TW)|O (07/12/2023)|NT$118.50 [66]| |Wiwynn Corp (6669.TW)|O (07/29/2024)|NT$2,420.00 [66]| |Yageo Corp. (2327.TW)|++|NT$481.50 [66]| |Zhen Ding (4958.TW)|E (08/02/2022)|NT$109.50 [66]|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3017.TW)|O (07/30/2024)|NT$795.00 [66]| |Auras Technology Co Ltd (3324.TWO)|E (05/04/2023)|NT$638.00 [66]| |Catcher Technology (2474.TW)|E (05/22/2024)|NT$205.50 [66]| |Delta Electronics Inc. (2308.TW)|O (07/13/2017)|NT$451.50 [66]| |Fositek Corp (6805.TW)|O (06/25/2025)|NT$792.00 [68]| |Foxconn Industrial Internet Co. Ltd. (601138.SS)|O (07/10/2019)|Rmb26.38 [68]| |Foxconn Technology (2354.TW)|U (04/23/2025)|NT$63.80 [68]| |GoerTek Inc (002241.SZ)|U (04/23/2025)|Rmb22.64 [68]| |Hon Hai Precision (2317.TW)|O (03/15/2024)|NT$159.00 [68]| |LandMark Optoelectronics Corporation (3081.TWO)|E (01/09/2025)|NT$316.50 [68]| |Lingyi Itech Guangdong Co (002600.SZ)|U (04/23/2025)|Rmb8.98 [68]| |Lite - On Technology (2301.TW)|E (01/15/2025)|NT$114.50 [68]| |Luxshare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002475.SZ)|O (10/24/2016)|Rmb35.36 [68]| |Sunonwealth Electric Machine Industry Co (2421.TW)|E (02/23/2024)|NT$100.00 [68]| |Tong Hsing (6271.TW)|E (03/18/2019)|NT$103.00 [68]| |Visual Photonics Epitaxy Co Ltd (2455.TW)|E (09/11/2023)|NT$127.50 [68]|
Why Vertiv Stock Was Pulling Back Today
The Motley Fool· 2025-07-11 02:12
公司动态 - Vertiv股价下跌7.3%,因亚马逊可能进军冷却技术领域[1] - Vertiv过去是数据中心热潮的主要受益者,但亚马逊正试图进入该领域[3] - 亚马逊在博客中宣传其P6e-GB200 Ultra Servers的液体冷却技术进步,取代之前的空气冷却[3] 技术进展 - 亚马逊在11个月内开发出新型定制液体冷却系统,并已开始部署[4] - 亚马逊评估过多家供应商的液体冷却方案,但认为不适合AWS[5] - 亚马逊的液体冷却技术可实现更高计算密度,便于客户在AWS上使用Nvidia Blackwell GPU[3] 市场影响 - AWS作为最大云基础设施提供商,对计算能力需求最高[5] - Vertiv一季度有机净销售额增长25%,被视为AI热潮的直接受益者[6] - Vertiv股价自2022年AI热潮前上涨约10倍,但亚马逊的竞争可能对其增长故事构成挑战[6]
英伟达“撞线”4万亿美元市值
北京商报· 2025-07-10 23:30
4万亿美元,和2024年日本的GDP相当。仅从市值变化来看,两年前英伟达的市值还不到1万亿美元,随 后开启猛涨模式,2023年6月进入1万亿美元大关。不到一年时间,2024年3月,英伟达突破2万亿,到6 月飚到3万亿美元。 一年后的2025年7月,英伟达市值一度突破了4万亿美元,股价较4月低点已上涨89%。从2万亿到3万 亿,英伟达仅用时3个月,从3万亿到4万亿,英伟达也只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 同时,英伟达的股价自2023年初以来累计涨幅已超1000%,2025年至今也上涨逾20%,其在标普500指 数中的权重接近历史最高水平。 AI热潮依然在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全球经济格局。7月9日美股开盘后,英伟达股价一路走高,总市 值冲上4万亿美元。这在全球、美股、科技企业历史上,都是新的里程碑。自2022年底ChatGPT引爆AI 浪潮以来,对高性能AI芯片的需求激增,英伟达凭借其领先的GPU技术,坐拥了巨大的市场优势,利 润也随之水涨船高。但狂欢之下,英伟达也并非高枕无忧。在这个算力为王的时代,英伟达面临多家巨 头自研芯片和量子计算的双重威胁。 创造历史 英伟达再次刷新历史。当天开盘,英伟达股价一度上涨2.5%,达 ...
周跟踪(20250616-20250620):MWC上海展示低轨卫星地面基建新机遇,AMDHelios机柜或使用更多光模块与铜缆
山西证券· 2025-07-10 18:48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领先大市 - A(维持)[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CoreWeave开启GB300首批出货部署,有望接力GB200开启资本开支新浪潮,带来AI算力链新一轮投资机会,行业预计供需两旺并开启补涨行情[5][16] - ORACLE签署300亿美金算力大单,新云和主权AI投资需求不容忽视,新兴AI云期望打破竞争格局,主权AI寻求增加算力[6][17] - 中国星网新领导班子就位,国内低轨卫星互联网有望加速建网和商用,投资将从预期到订单转变,关注地面基建等方向[7][18][19]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周观点和投资建议 周观点 - CoreWeave成首家部署GB300 NVL72系统的AI云提供商,GB300较上一代性能提升,预计25Q4放量,其出货将带来新投资机会和变化,行业供需两旺并开启补涨行情[5][16] - ORACLE签署巨额云计算协议,订单或支持OPENAI或阿联酋项目,新兴AI云和主权AI有投资需求[6][17] - 中国星网管理层调整,新领导班子背景多元,有助于加速试商用和实现新突破,卫星互联网投资逻辑将转变[7][18][19] 建议关注 - 海外算力:中际旭创、新易盛等[8][20] - 卫星互联网:上海瀚讯、信科移动等[8][20] - AI物联网:广和通、移远通信等[8][20] 行情回顾 市场整体行情 - 本周(2025.06.30 - 2025.07.06)沪深300、创业板等指数有涨有跌,申万通信指数和科创板指数下跌,细分板块中设备商、光模块、IDC涨幅前三[9][20] 细分板块行情 - 涨跌幅:周涨幅前三为设备商、光模块、IDC;月涨幅光模块、液冷领先;年涨幅工业互联网等年初至今领先[9][23][25] - 估值:多数板块当前P/E低于历史平均水平,各板块当前P/B与历史平均水平有对比[32] 个股公司行情 - 源杰科技、新易盛等涨幅领先,震有科技、瑞可达等跌幅居前[34] 海外动向 - 西门子解除对中国芯片设计所需EDA软件出口管制,尚不清楚Synopsys和Cadence情况[37] - OpenAI回应未使用谷歌自研芯片驱动产品,仅初步测试部分TPU且无大规模采用计划[37] - 英伟达GB300下半年上市,鸿海预计订单份额最大,光模块厂商迎来1.6T光模块商机[39]
亚马逊(AMZN.US)开发专用冷却设备 应对AI时代GPU高能耗挑战
智通财经· 2025-07-10 14:41
云计算与AI硬件创新 - 亚马逊云计算部门开发了专门用于冷却下一代英伟达GPU的硬件设备"列间换热器"(IRHX),以解决高功耗AI芯片的散热问题[1] - 英伟达GPU是生成式AI爆发的核心硬件,但能耗极高,传统空气冷却方式无法满足需求[1] - 亚马逊曾考虑建设液冷数据中心,但因部署周期长、空间占用大、水资源消耗高而放弃[1] 技术解决方案与产品落地 - 新冷却设备IRHX可兼容现有及新建数据中心,通过P6e计算实例向客户提供服务[2] - 该方案适配英伟达GB200 NVL72高密度计算硬件,单机架集成72颗Blackwell GPU以训练大型AI模型[2] 自主研发战略与财务表现 - 亚马逊持续开发定制芯片、存储服务器和网络路由器等基础设施硬件,减少对第三方供应商依赖[2] - AWS第一季度运营利润率创2014年以来最佳,成为公司主要净利润来源[2]
英伟达4万亿算力帝国 刷新科技历史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0 12:25
市值里程碑 - 英伟达市值一度突破4万亿美元,成为全球首家达到此规模的企业,与2024年日本GDP相当 [1] - 当前全球市值超3万亿美元的公司仅三家:英伟达(3.97万亿)、微软(3.75万亿)、苹果(3.14万亿) [1] - 从1万亿到4万亿美元仅用两年时间:2023年6月突破1万亿,2024年3月达2万亿,6月达3万亿,2025年7月突破4万亿 [1][2] 业绩表现 - 2026财年Q1营收440.6亿美元(同比+69%),GAAP净利润187.8亿美元(同比+26%),Non-GAAP每股收益0.81美元(同比+33%) [2] - 数据中心业务营收391亿美元(同比+73%),占总营收89% [4] - 2023-2024年营收增长率达125%,显著高于其他Fabless公司约20%的增速 [2] 产品与技术优势 - Blackwell系列芯片加速量产:GB200二季度已量产,GB300计划四季度量产 [3] - 预计2025年Q3 GB200机架出货量达10000台,Q4 GB300出货数千台 [3] - AI服务器芯片市占率约70%,远超AMD的8% [3] - 从Hopper向Blackwell系列转换推动AI服务器产值提升,预计2025年AI服务器产值达30亿美元(同比+46%) [4] 战略布局 - 公司定位从芯片制造商转向AI基础设施企业(AI Infra) [5] - 重点布局三大方向:生成式AI、代理AI(Agentic AI)和物理AI(Physical AI) [6] - 推进"十年AI基础设施建设周期",看好机器人(通用机器人产业化)和自动驾驶领域 [6] - 加速主权AI建设,拓展政府与超大规模合作项目以抵消出口管制影响 [7] 行业地位 - 公司带动全球半导体产业增长,2024年行业增长主要来自英伟达 [2] - 建立完整算力范式:GPU并行运算+CUDA生态+联接技术+算法软件 [5] - 在高端AI芯片性能方面仍保持领先地位,但面临AMD、谷歌、亚马逊等竞争者挑战 [8]
AI加速一切,英伟达市值飙升至4万亿美元,分析师看涨至6万亿美元
搜狐财经· 2025-07-10 07:12
市值与股价表现 - 英伟达股价在7月9日开盘一度上涨2 8%至164 42美元/股,市值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超过微软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科技公司 [1] - 英伟达成为全球历史上首个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的公司,超过英、法、德等国家的股票总市值 [3] - 自2022年底ChatGPT推出以来,英伟达市值从2023年6月的1万亿美元迅速增长至2024年7月的4万亿美元,增长速度远超苹果、微软等巨头 [3] - 较今年4月的低点,英伟达股价已上涨89%,2023年以来涨幅已超10倍 [3] - 英伟达市值约相当于39个英特尔、17 7个AMD [3] 分析师观点与目标价 - Loop Capital分析师Ananda Baruah将英伟达目标价上调至250美元,相当于约6万亿美元市值,预计到2028年各类客户的年度AI支出将增至近2万亿美元 [4] - Wedbush分析师Dan Ives预测英伟达未来18个月内可能达到5万亿美元市值 [4] - 花旗分析师Atif Malik将英伟达目标价从180美元上调至190美元,34位华尔街分析师给出"买入"评级,平均目标价为175 97美元,意味着股价可能再上涨10% [4] AI芯片市场与行业地位 - 英伟达GPU已成为AI基础设施的"黄金标准",几乎垄断了数据中心AI加速器市场 [4] - 黄仁勋预计2028年全球数据中心资本开支将达到1万亿美元,英伟达将受益于此 [4] - 微软、Meta、亚马逊和谷歌母公司预计下一个财年将投入约3500亿美元的资本支出,高于本财年的3100亿美元,这些公司贡献了英伟达超过40%的收入 [5] 全球扩张与AI工厂计划 - 英伟达将在德国建设全球首个工业人工智能云设施"AI工厂",配备10000个Blackwell GPU [6] - 黄仁勋表示传统数据中心正在向"AI工厂"转变,智能体系统代表AI从被动接受指令到主动感知、决策和执行的进化 [6] - 德国工厂将配备1万张GPU,包括DGXB200和RTX PRO服务器,并运行英伟达CUDA库、AI技术平台RTX、虚拟现实和仿真平台Omniverse加速服务 [7] 政策环境与市场担忧 - 美国政府放宽部分芯片出口限制,缓解了市场对英伟达中国业务受阻的担忧 [9] - 此前因H20芯片对华出口禁令,英伟达损失55亿美元库存注销并被迫放弃中国市场150亿美元销售收入 [9] - 华尔街大空头Jim Chanos认为AI热潮类似21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企业可能减少资本支出导致项目搁置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