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CPU芯片
icon
搜索文档
中诚华隆发布HL系列全国产训推一体AI芯片,兼容CUDA生态
新浪科技· 2025-11-21 17:42
新浪科技讯 11月21日下午消息,中诚华隆发布HL系列全国产高端AI芯片——HL系列。 据悉,HL100 AI芯片具有大容量、高能效比、全国产化、总成本低的特点,兼容CUDA生态,实现了良 好的训推功能。未来中诚华隆CPU系列、AI系列、SoC系列的芯片,将实现性能与安全高度融合,为保 障数据安全打下坚实基础。 他表示,未来中诚华隆将持续致力于突破AI算力在效率与成本方面的边界,推动普惠算力与人工智能 的规模化应用。目前,公司六大系列30多款整机产品已在多个省市及中央国家机关实现部署,构建 了"芯片+整机+解决方案"的完整产业布局。中诚华隆正融合申威技术、RISC-V技术、安全可信技术, 以及中诚华隆自有的167项芯片领域发明专利技术,研发、生产和销售包括中诚华隆AI芯片、CPU芯片 和SoC专用芯片、各类整机在内的自主可控产品,并提供通算、智算、存算、超算一体化服务及解决方 案。 中诚华隆表示,未来还规划了HL系列未来三代芯片产品,即HL200、HL200Pro和HL400AI芯片,原生 支持FP8/FP4,对标国际主流AI芯片性能,全面满足下一代生成式 AI的训练和推理需求。 责任编辑:刘万里 SF014 ...
芯片市场,1454亿美元
半导体芯闻· 2025-11-19 18:32
如果您希望可以时常见面,欢迎标星收藏哦~ 来 源 : 内容 编译自 eetjp ,谢谢 。 研 究 公 司 SDKI Analytics ( 以 下 简 称 SDKI ) 于 2025 年 11 月 发 布 了 《 芯 片 市 场 研 究 报 告 : 2026-2035 年预测》。根据该报告,芯片市场规模预计在 2024 年达到 92 亿美元,在 2026 年至 2035 年间以 29.1% 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到 2035 年达到 1454 亿美元。 预计在预测期内,日本芯片市场将以 30.3% 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其驱动因素包括国内物联网生 态系统、人口老龄化导致医疗设备的普及、为促进人工智能应用而开发的机器人基础设施,以及经 济产业省和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 (NEDO) 对数字机构的推动。 芯片组市场正在增长,因为芯片组可以生产小型、独立的功能模块,逐渐成为大型单芯片的替代方 案。大型单芯片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且良率较低。此外,推动芯片组市场增长的其他因素还包 括:对能够执行复杂任务(例如人工智能辅助系统)的处理器的需求不断增长,以及研发投入的增 加。 按处理器类型划分,CPU芯片将作为计算系统的 ...
芯片巨头英特尔今年第三季度扭亏为盈 盘后股价涨近8%
搜狐财经· 2025-10-24 19:57
英特尔第三季度财报表现 - 公司第三季度净利润扭亏为盈,达到41亿美元,结束了连续六个季度的亏损期,去年同期为净亏损166亿美元 [1][3] - 公司营收好于预期,此次财报标志着公司终结了长达35年来的最长连亏纪录 [3] - 财报发布后,公司股价在盘后交易中上涨约7.7% [1][3] - 今年以来公司股价已上涨超90%,主要涨幅发生在8月之后 [3] 股价驱动因素与市场环境 - 公司股价上涨受到美国政府约90亿美元联邦拨款(转为持有公司约10%股权)以及英伟达50亿美元投资的推动 [3] - 人工智能热潮带动了数据中心整体扩容,图形处理器算力集群需要中央处理器服务器协调,从而拉动了对英特尔至强服务器等传统服务器的需求增长 [5][7] - 有分析认为,公司财报表现亮眼主要得益于整体市场环境改善,而非自身竞争力显著增强 [5][7] 公司业务现状与挑战 - 公司的代工业务预计需要约1000亿美元的资本投入,但至今仍未拿下重量级客户 [3] - 公司首席执行官表示,其首要任务是改进产品线、削减成本,并为代工业务吸引更多客户 [3] 美股市场波动性观察 - 近期财报季,美股个股波动明显加大 [1] - 追踪单只股票波动的VIX EQ指数与衡量整体市场波动性的VIX指数之间的差距创下历史新高,反映出市场对部分科技股的紧张情绪 [9][11] - 差距扩大反映出市场对部分过热的AI概念股及科技股的业绩与估值存在明显的焦虑情绪 [11] - 更多美国科技巨头即将发布财报,将面临盈利考验 [13]
港股异动 | 中兴通讯(00763)早盘一度涨超8% 股价再度刷新历史新高
智通财经· 2025-10-10 11:53
公司股价表现 - 中兴通讯早盘一度上涨超过8%,股价最高达43.88港元,创历史新高 [1] - 截至发稿时,股价上涨6.08%,报42.9港元,成交额为28.55亿港元 [1] 公司业务定位与市场地位 - 公司是全球稀缺的DICT端到端通信设备解决方案提供商,产品覆盖无线、有线、云计算、终端产品和专业通信服务 [1] - 公司业务覆盖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1] - 中兴通讯服务器在电信运营商市场份额占比21%,名列第一 [2] 技术研发实力 - 公司自研芯片近30年,是国内为数不多的量产7nm并导入5nm芯片的企业 [2] - 公司可提供从芯片设计到量产的一站式设计服务 [2] - 公司已具备自研5nm制程的CPU芯片,并规划下一代交换芯片 [2] - 公司通过多年积累的网络互联技术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数据中心超节点方案,可适配不同的GPU/ASIC芯片 [2] 行业发展与AI算力机遇 - 大模型持续迭代,AI需求持续增长,全球各大CSP云厂商均加大AI算力基础设施投入 [1] - 预计2025年,海外亚马逊、谷歌、微软、Meta、甲骨文等厂商合计资本支出超过3700亿美元,同比增幅超60% [1] - 预计2025年,国内字节、腾讯、阿里、百度等厂商资本支出有望超过3600亿元 [1] - 中国移动预计2025年在算力领域投入373亿元,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算力领域投入同比分别增长22%和28% [1]
AI高景气度延续,算力基础设施持续受益 | 投研报告
中国能源网· 2025-10-09 09:01
行业资本开支与AI投入 - 北美主要云服务提供商(亚马逊、谷歌、Meta、微软、甲骨文)计划2025财年资本开支超过3700亿美元,同比增长40% [1][3] - 甲骨文FY26Q1末剩余履约义务(RPO)达4550亿美元,较上季度末增加3170亿美元,公司预计2026财年资本开支达350亿美元 [1][3] - 中国云厂商(字节、阿里、腾讯、百度等)预计2025年在AI算力领域的支出超过4500亿元人民币 [4] 市场表现与行业数据 - 2025年9月,沪深300指数上涨3.20%,而通信(申万)指数下跌0.15%,行业表现弱于大盘,在31个一级行业中排名第14 [2] - 通信行业主要公司9月PE估值为23.8倍,低于过去10年历史中位数33.6倍 [2] - 全球以太网交换机市场在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达145亿美元(约103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2.1% [1][3] 产业链高景气度验证 - 英伟达主要代工厂鸿海精密9月营收达8371亿新台币,环比大幅增长38.01%,同比增幅14.19%,创历史同期新高 [3] - OpenAI与芯片厂商合作深化,英伟达计划向其投资高达1000亿美元,OpenAI与AMD共同部署6GW的MI450 GPU集群 [3] 技术与产品进展 - 国产超节点算力集群产业化加速,阿里发布磐久128超节点AI服务器,中兴通讯展出支持64张GPU的服务器,华为发布支持52万至近百万NPU的算力集群 [4] - 博通宣布其共封装光学(CPO)交换机在Meta平台实现累计一百万小时等效稳定运行,阿里和华为的超节点在机柜互联中倾向于采用光学电路交换(OCS)技术 [4] - 台积电作为CoWoS先进封装核心供应商,持续提升产能,带动光模块需求上升 [4] 细分领域与个股表现 - 2025年9月,通信行业细分领域中光器件光模块、IDC、光纤光缆表现相对靠前 [2] - 当月涨幅靠前的个股包括腾景科技(上涨66%)、淳中科技(上涨92%)、源杰科技(上涨44%) [2] 投资关注方向 - 建议关注AI算力基础设施发展,包括光器件光模块(如中际旭创)、通信设备(如中兴通讯)、液冷(如英维克)、端侧(如广和通)等领域 [4] - 三大运营商经营稳健,分红比例持续提升,高股息价值显著,建议作为红利资产长期配置 [5] - 2025年9月重点推荐组合包括中国移动、中际旭创、中兴通讯、广和通 [6]
新旧巨头联姻 英伟达斥资50亿美元入股英特尔
中国经营报· 2025-09-27 03:16
合作交易核心内容 - 英伟达以每股23.28美元的价格投资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55亿元)入股英特尔,成为其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预计超过4% [1] - 双方将共同开发多代定制化的数据中心和个人计算产品,以加速超大规模计算、企业级及消费级市场的应用与工作负载处理 [1] - 在数据中心市场,英特尔为英伟达定制CPU芯片,集成到英伟达AI基础设施平台中;在个人计算市场,英特尔将推出配备英伟达GPU的PC系统级芯片 [1] - 合作声明公布后,英特尔股价一度涨幅超30%,市值飙涨约265亿美元 [1] 合作背景与行业动因 - 英伟达在数据中心AI加速卡市场份额超过80%,但在个人电脑市场,超过一半的PC未采用独立显卡,而英特尔的处理器在PC市场占有73%的出货量 [2][3] - 2023年全球数据中心加速卡市场规模达152亿美元,预计以29.8%年复合增长率扩张至2030年的800亿美元;2025年AI数据中心芯片市场将增至2070亿美元 [3] - 行业进入"增量放缓、存量竞争"阶段,异构计算成主流,GPU与CPU协同效能成为竞争核心;AI推理场景中专用方案渗透率从2022年18%升至2025年34% [3] - 英伟达自行开发Windows on ARM处理器不确定性高,绑定英特尔可直接将x86架构纳入产品体系;一台搭载8颗H100的服务器,5%~8%成本需支付给CPU厂商,定制化可提升利润率 [4] - 英特尔过去五年股价跌超30%,2024年亏损超100亿美元,引入英伟达可获得现金流并借助其CUDA生态重返AI战场 [4] 合作战略意义与市场机会 - 合作瞄准250亿~500亿美元市场机会,双方团队已秘密研发数月,即将推出的"x86 RTX SoC"把CPU与GPU集成封装,能效比将远超传统方案 [4][5] - 凭借英伟达CUDA生态在游戏与AI领域优势,英特尔有望为轻薄型与商用PC带来效能提升;合作可提升双方研发支出效率 [5] - 合作旨在提供比单一厂商产品更优的性能和效率,为云服务商在"自研"和"采购"之间提供新选择,可能延缓或改变其自研芯片进程 [5] - 到2028年,超过70%的PC将具备AI功能,英伟达与英特尔的领先地位将使独立软件供应商优先依照其标准进行软件开发,提高竞争对手建立替代生态系的难度 [6] 对竞争格局的影响 - AMD作为共同对手将面临巨大压力,英伟达与英特尔的联手可能提供高度优化的"CPU+GPU"打包方案,对单一产品线或生态较弱的AMD构成挑战 [6] - 业界认为合作是技术、生态和市场的深度融合,将推动芯片设计、封装和软件生态进一步整合,未来可能出现更多跨公司、跨架构的联合研发项目 [7] 股权结构与政策环境 - 美国政府以20.47美元/股收购4.333亿股英特尔普通股,股权占比为9.9%,若英特尔对其芯片代工厂股权降至51%以下,美国政府有权以20美元/股额外认购5%股权 [8] - 美国政府入股被批评为"突破市场边界",以低于市价18%的成本入股让现有股东承担损失,并可能通过政治诉求干预战略决策 [8] - 美国政府的政策走向"混合所有制+直接参与"模式,可能影响市场化效率、治理透明度并引发国际竞争对手反制 [9] - 借助政府资源,英特尔18A工艺已承接英伟达试产订单,若良率突破可能成为台积电替代选项;2025年全球芯片市场将达7167亿美元 [9]
英伟达50亿投英特尔,图啥?
搜狐财经· 2025-09-19 19:25
历史背景与公司地位演变 - 2005年英特尔CEO曾提议以200亿美元收购英伟达但被董事会否决 认为成本过高并对投资GPU领域存在分歧 [2] - 二十年后英伟达成为AI芯片巨头 市值达4.28万亿美元 为全球市值最高上市公司 而英特尔市值仅千亿美元 为英伟达零头 [2] - 2006年英特尔凭借x86架构CPU在个人电脑市场战胜AMD 成为顶尖芯片供应商 x86架构成为其长期价值护城河 [5] - 2006年英特尔CEO欧德宁拒绝为苹果iPhone生产芯片 认为其是利基小市场 此决定导致苹果转向Arm架构 [6][7] - 2007年iPhone开启移动互联网时代 苹果基于ARM架构的A系列芯片成功 Arm架构在便携设备中流行 [7][8] - 2020年苹果Mac产品引入自研Arm架构芯片M1 构建起软硬件一体化生态闭环 带动Arm架构从移动端延伸至计算机端 [8] 当前交易核心内容 - 2025年9月18日英伟达宣布以每股23.28美元价格投资英特尔50亿美元 较英特尔前收盘价24.90美元折让6.5% 约占英特尔市值4.6% [2] - 交易核心包括英伟达对英特尔的财务投资以及双方联合开发多代定制化数据中心及个人电脑产品 [3][4] - 在数据中心领域 英特尔将为英伟达定制x86架构CPU 英伟达将这些芯片整合进自身AI基础设施平台并推向市场 [3][4] - 在个人计算领域 英特尔将研发并推出集成英伟达RTX GPU芯片组的x86架构系统级芯片 为高端CPU与GPU集成需求的PC设备提供动力 [3] - 合作重点是通过英伟达NVLink技术实现英伟达AI加速计算优势与英特尔CPU技术及x86生态系统的无缝整合 [3][4] 技术架构与市场格局 - 全球计算设备主要划分为基于Arm架构CPU和围绕英特尔x86架构搭建的两大阵营 [9] - Arm架构胜在精简高效 是移动设备首选 代表产品包括英伟达Grace芯片和苹果A系列芯片 [9] - x86架构凭兼容性和全能性称霸电脑和服务器领域 代表产品包括英特尔酷睿/至强系列和AMD锐龙/霄龙系列 [9] - 英伟达在适合AI处理的GPU领域占据全球80%市场份额 但其与GPU组合提供给客户的CPU一直依赖于Arm设计技术 [9] - 2020年英伟达曾试图以400亿美元收购Arm但于2022年因监管反对而放弃 近期Arm表示有意打造自家AI芯片 可能与英伟达形成竞争 [9] 交易战略意图与影响 - 合作有助于英伟达接触更多依赖x86技术的企业客户 弥补其企业数据中心业务进展不足的短板 并在Arm之外拥有其他选择 [4][10][11] - 英伟达CEO黄仁勋表示公司计划成为英特尔至强系列服务器CPU的主要客户 双方合作将带来每年250亿至500亿美元的业务机会 [10] - 整合x86 CPU与英伟达GPU将能打造机架规模的AI超级计算机和新型集成显卡笔记本电脑 催生前所未有的笔记本计算体验 [10] - 交易宣布后英特尔和英伟达股价上涨 而竞争对手Arm和AMD股价分别下跌4.45%和0.78% [11] - 对英伟达而言 投资英特尔旨在直接绑定x86生态核心能力 强化AI基础设施领导地位 并制衡Arm 而非挽救英特尔代工业务 [11]
瑞德智能(301135.SZ):通过参与创东方厚泽基金积极布局半导体等硬科技核心领域
格隆汇· 2025-09-01 15:16
公司战略布局 - 公司高度重视与国家战略同频的产业投资机会 通过参与创东方厚泽基金积极布局半导体等硬科技核心领域 [1] - 未来将持续借助产业基金平台 积极关注GPU AI加速芯片 高性能计算等半导体细分领域 挖掘在核心IP 先进工艺 Chiplet先进封装 产业链关键设备与材料等环节的投资机会 [1] - 探索与公司主营业务可形成协同的优质项目 目前基金储备项目中已有若干半导体产业链企业正在评估 [1] 基金投资进展 - 基金已决策投资多个集成电路领域的优质项目 虽暂未直接涉足GPU芯片 但已重点覆盖半导体产业链上游核心环节 [1] - 投资某CPU芯片设计公司 专注于RISC-V架构CPU研发 团队顶尖 量产确定性高 产品应用于工业控制与企业网络 是实现CPU国产化替代的重要力量 [1] - 投资某射频前端模组公司 先进射频前端芯片企业 在5G通信 低轨卫星和物联网模块领域技术领先 已实现品牌手机量产 [1] 技术发展重点 - RISC-V架构CPU研发为未来拓展智能专用处理器领域奠定基础 [1] - 射频前端芯片技术在5G通信 低轨卫星和物联网模块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1] - GPU被确认为人工智能 智能计算和图形处理核心硬件的关键地位及战略价值 [1]
历史性时刻!寒武纪跨越“高山”,海光信息拟构建“平台型航母”,龙芯中科还在“战略性亏损”
中国基金报· 2025-08-31 21:22
国产芯片设计三巨头2025年上半年业绩与战略动态 - 国产芯片设计三巨头海光信息、寒武纪和龙芯中科在2025年上半年迎来历史性时刻 包括业绩突破和战略转型 [2] 寒武纪业绩与商业化进展 - 2025年上半年首次实现半年度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为正 营业收入28.81亿元 同比增长4347.82%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38亿元 扣非净利润9.13亿元 [4] - 自2024年第四季度至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和净利润逐季增长 营收分别为9.89亿元、11.11亿元和17.69亿元 净利润分别为2.72亿元、3.56亿元和6.83亿元 [4] - 2025年第二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3.11亿元 相比第一季度的-13.99亿元大幅增加 显示现金流全面向好 [4] - 产品在运营商、金融、互联网等多个重点行业规模化部署 通过客户严苛环境验证 获得广泛认可 从战略投入期迈入商业化收获期 [5] - 东海证券电子行业分析师将公司2025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从15.95亿元上调至30.56亿元 上调幅度约92% [5] 海光信息业绩与战略重组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54.64亿元 同比增长45.21% 归母净利润12.01亿元 同比增长40.78% 扣非归母净利润10.9亿元 同比增长33.31% [7] - 正在推进吸收合并中科曙光事宜 旨在打造覆盖芯片设计、服务器、存储系统、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和云计算服务的国产算力巨头 [8] - 重组完成后可实现从底层芯片到上层系统应用的全栈布局 成为平台型"算力航母" 强化与华为生态圈并立的大海光生态圈 [8] 龙芯中科业绩与战略挑战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44亿元 同比增长10.9% 芯片产品营业收入2.02亿元 同比增长23.6% 其中信息化类芯片营收1.15亿元 同比增长5.01% 工控类芯片营收8722.93万元 同比增长61.09% 接近2024年全年工控类芯片营收 [10] - 归母净利润-2.95亿元 同比下滑23.66%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3.23亿元 同比下滑81.7% 增收不增利且亏损扩大 [10] - 营收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 发展主要矛盾从产品研发端转向市场销售端 新一代CPU如"三剑客""三尖兵"基本完成产品化并开始进入市场 [11] - 面临英特尔等国内外CPU厂商激烈竞争 需快速提升产品性能、降低成本、扩大生态朋友圈以实现规模化收入和盈利 [11]
子公司吸并大股东背后:“强者为王”的市场逻辑
证券时报· 2025-08-13 13:51
核心观点 - 子公司海光信息吸收合并母公司中科曙光 体现持续创新与资本市场"强者为王"逻辑 [1] - 子公司通过抓住产业风口实现超越 反向并购成为业务成功与市场优胜劣汰的体现 [1][2] 交易案例细节 - 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筹划重大资产重组 海光信息作为子公司拟吸收合并控股股东中科曙光 [1] - 中科曙光2014年联合设立海光信息并持股32.10% 为初始控股股东 [1] - 截至5月23日收盘 海光信息市值达3164.12亿元 中科曙光市值为905.72亿元 [1] - 新浪微博上市两年后市值突破百亿美元 最终持续收购母公司新浪网资产 [2] - 万华化学2018年以522.12亿元吸收合并控股股东万华化工 [2] - 其他A股吸收合并案例包括双汇发展合并双汇集团 江南嘉捷合并江南集团 东软股份合并东软集团 [2] 业务协同关系 - 海光信息处于产业链上游 其CPU与DCU芯片为中科曙光服务器与算力平台的核心底层支撑 [1] - 两家公司存在互补关系与较多关联业务 [1] - 中科曙光沿产业链向上游延伸 抓住产业转移风口 [1] 战略发展模式 - 企业需牢守主业但保持变革 沿主业寻找新机会培育第二曲线 [1] - 大公司通过培育新芽业务实现长青 新业务可能成长为参天大树 [2] - 反向并购是创业成功组成部分 资本市场通过此类并购保持创新活力与优胜劣汰机制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