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FSD v12
icon
搜索文档
理想智驾逆袭往事:端到端的百日冲刺
自动驾驶之心· 2025-11-05 08:04
以下文章来源于雷峰网 ,作者王瑞昊 >>自动驾驶前沿信息获取 → 自动驾驶之心知识星球 本文只做学术分享,如有侵权,联系删文 "如果不往端到端转,你们就别干了。" 雷峰网 . 洞见智能未来,共与产业变迁 作者 | 王瑞昊 来源 | 雷峰网 点击下方 卡片 ,关注" 自动驾驶之心 "公众号 戳我-> 领取 自动驾驶近30个 方向 学习 路线 在2024年3月的春季战略会上,李想当着公司自动驾驶团队的面,毫不客气地扔下这一句话 。 他对当时智驾的表现极度不满,直言理想智驾已经到了必须"破 釜沉舟"的关口。 四个月后的2024年7月5日,理想汽车正式发布"端到端+VLM"系统。这不仅是一套技术的亮相,更是理想智驾发展道路上的分水岭。 在此之前,理想的智驾研发像是一场持久的追赶战,短短四年间先后迭代了五套技术方案,从有图到轻图,再到无图,每一步都在追赶却始终达不到行业头 部。 直到第六套方案"端到端+VLM"登场,才让理想终于从长期的追随中,第一次体会到真正的领先。 一位深度参与该项目的内部员工告诉雷峰网,轻图与无图方案只是让理想得以坐上自动驾驶的牌桌,而端到端方案,则让理想在这张牌桌上打出了自己的胜 局。 2024 ...
理想智驾逆袭往事:端到端的百日冲刺
雷峰网· 2025-10-29 18:54
文章核心观点 - 理想汽车通过采用“端到端+VLM”技术方案,实现了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弯道超车,从行业追随者转变为领先者 [4][5][48] - 公司CEO李想对AI的态度因亲身体验端到端技术而从怀疑转变为震惊,并最终决定公司全面投入AI [1][41][42] - 该技术方案的成功落地,在极短时间内(约100天)显著提升了产品竞争力,并直接转化为销量的强劲增长 [5][6][47][51] 技术方案演进与突破 - 理想汽车在四年内迭代了五套智驾方案,从有图、轻图到无图,始终处于追赶状态,直至第六套“端到端+VLM”方案实现真正领先 [3][4][73] - 新方案采用“一段式端到端”技术,将感知、规控等模块集成到一个网络中,实现全局最优,突破了传统模块化方法的局限 [57] - 2024年7月完成千人推送,10月实现城市场景全量推送,2025年1月拓展至高速和环路,成为国内唯一、全球第二家实现全场景端到端的车企 [46][47] 市场与销售表现 - 搭载端到端系统(AD Max)的车型交付占比从2024年2月的约20%大幅跃升至2024年底的超过70% [6][51] - 在30万元以上车型中,AD Max交付占比达75.4%,在40万元以上车型中,该比例高达84.6% [6] - 技术落地后,智能驾驶试驾占比迅速达到65%,到年底几乎成为用户进店体验的“标配” [5] 研发过程与资源投入 - 端到端项目从2024年4月启动研发到7月完成千人交付,仅用时约100天,且过程中未出现重大纰漏 [47][51] - 项目核心算法团队不足200人,总人数超400人,远少于竞争对手(通常超1000人),实现了以小博大的效果 [42][49] - 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包括团队高效协作、前瞻性技术应用以及长期构建的数据闭环系统 [56][57][62] 数据驱动的核心优势 - 公司自2018年起搭建数据闭环系统,所有车型软硬件标配,保证了数据采集的标准化和可比性,为算法训练奠定坚实基础 [71][72] - 截至2025年8月29日,理想用户辅助驾驶总里程达49亿公里,超过华为乾崑智驾同期的35亿公里 [72] - 对数据价值的深刻认知(数据是第一生产力)是公司智驾反超速度快、交付效果好的根本原因 [69][70][74] 领导层与战略转向 - 2023年,公司将愿景从“成为全球第一的智能电动车企业”变更为“成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体现了战略重心的转移 [16] - 李想通过高频次AI周会快速提升自身AI认知,并能将复杂技术转化为通俗类比,深刻影响公司技术路线 [13][14][15] - 在2024年3月的春季战略会上,李想力排众议,决定放弃单纯追赶策略,转向端到端方案进行“升维竞争” [12][23]
小鹏汽车-W(09868):启动720亿参数自驾基模研发,AI智驾进展持续领先
长江证券· 2025-04-16 09:20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投资评级为买入,维持该评级 [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年4月14日小鹏汽车举办AI技术分享会,披露正在研发720亿参数的“小鹏世界基座模型”,将通过云端蒸馏小模型部署到车端,提升AI汽车智力上限,赋能AI机器人、飞行汽车等 [2][4] - 小鹏世界基座模型赋能,提升AI汽车智力上限,AI智驾进展领先;AI基础设施优势显著,算力集群、数据基础设施构建核心竞争优势,助力搭建“云端模型工厂” [2][8] - AI智能驾驶能力领先,随着渠道变革、营销体系加强,叠加新车周期,公司销量快速提升;2025年多款新车上市增强销量周期,规模提升、降本效果将体现,叠加软件盈利模式拓展和出海增长,未来盈利有较大弹性,给予“买入”评级 [8] 各部分总结 算法与算力加速迭代,“端到端”大模型时代来临 - 特斯拉引领,国内车企跟进,智驾进入端到端大模型时代,技术飞跃;端到端大模型上限高、下限不低,泛化能力强,能处理长尾场景 [9] - 2024年5月小鹏率先在国内首发量产端到端大模型,华为、理想等车企也有相关进展 [11][12] 大模型时代,算力与数据加速储备 - 算法向大模型迈进,车端算力逐步增配,小鹏、理想等车企有未来搭载高算力芯片或自研芯片的规划 [17] - 云端算力方面,特斯拉领先,华为、理想建设快,小鹏等车企追赶,国内车企深化与互联网厂商合作部署算力 [19] - 端到端智驾模型对数据需求增长,国内新势力加速储备训练数据,小鹏训练数据量领先且增长快 [20] 小鹏启动720亿参数自驾基模研发,AI智驾进展持续领先 - 数据、算法和算力加持,小鹏智驾将升级AI大脑,“世界基座模型”提升AI汽车智力上限,赋能多领域 [23] - 小鹏建成万卡智算集群,云端算力达10 EFLOPS,运行效率高,全链路迭代周期短 [25] - 小鹏世界基座模型参数规模大,具备多种能力,参数量是主流VLA模型35倍左右 [25][27] - AI基础设施优势显著,算力集群和数据基础设施构建核心优势,打造“云端模型工厂” [30] - 世界模型赋能基座模型性能优化,构建闭环反馈网络 [31] 三大阶段性成果:小鹏在物理世界AI领域快速进步 - 验证规模法则在自动驾驶领域持续生效,参数或训练数据量增加,模型能力增强 [36] - 在后装算力的车端成功实现基模控车 [41] - 启动72B参数基模训练,搭建强化学习模型训练框架,“规则时代”经验赋能AI [45][50]
晚点独家|特斯拉裁员后续:多项制造创新暂停,4680 电池目标缩水
晚点LatePost· 2024-05-10 22:15
公司战略调整 - 特斯拉暂停对更大的一体压铸车身研发,并搁置墨西哥下一代超级工厂的建设[12] - 公司延后原本的2.5万美元平价车计划,转而推出在Model Y基础上减配改进的两厢版小车[12] - 马斯克暂时搁置重塑制造方式的野心,转而更关注与制造不直接相关的智能驾驶系统[13] 4680电池项目现状 - 特斯拉为4680电池部门任命新负责人博纳·埃格尔斯顿,并暂停该部门裁员,但要求年底前实现自产4680电池成本低于向松下、LG新能源等供应商采购的同类电池[3] - 新目标相较2020年发布时希望电池成本降低一半的愿景已大幅缩水[4][8] - 截至今年3月,4680电池年产能仅够装配6万辆Cybertruck,且成本远高于预期,无法量产干法正极[8] - 即使年底达成降本目标,4680电池成本可能仍在0.8-1元人民币/Wh,是宁德时代、比亚迪电池(约0.4元人民币/Wh)的两倍,且安全性、循环寿命和充电速度弱于主流电池[10] 组织架构与人事变动 - 过去一个月裁员已导致超过1.4万人离职,预计6月底前美国地区将再裁员约6000人[3][7] - 公司裁撤美国车型设计团队超过50%人员,工程、工厂软件等部门也在持续裁员[6][11] - 核心管理层剧烈变动,去年底至今,除马斯克外三位核心管理者仅剩朱晓彤一人,CFO扎克·柯克霍恩和三电副总裁巴格里诺均已离职[16] - 朱晓彤职责范围缩小,重新担任特斯拉中国区负责人,其直系下属从25名减少至10名且均在亚洲,欧美销售业务由马斯克亲自接管[16] 财务与运营表现 - 公司一季度营收下滑,汽车销售毛利率跌至2017年以来最低点,销量同比下滑8.5%,为15个季度以来首次下滑[8] - 公司困境与欧美电动车增速放缓、中国市场竞争加剧有关,但核心原因是产品断代,仍依赖8年前发布的Model 3和6年前发布的Model Y[8][16] 新战略方向:自动驾驶 - 马斯克对FSD V12系统信心大增,称其99%为“端到端”系统,驾驶行为更接近人类[14] - 公司计划于今年8月8日发布无人出租车,并计划在自动驾驶业务上投入100亿美元[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