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4680电池
icon
搜索文档
美国电动汽车“缺血”,根源居然关联到中国
36氪· 2025-07-23 13:57
美国对华石墨征收高额反倾销税 - 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中国活性阳极材料(石墨)初步征收93.5%-102.72%反倾销税 叠加现有税率后实际关税水平达160% 最终决定将于12月5日前落地 [1] - 美国活性阳极材料生产商协会去年12月申诉称中国企业违反反倾销法 调查范围包括石墨混合物、化合物及电池组件 商务部裁定中国产品因补贴低于公平市场价格 [2] - 中国是全球最大石墨生产国和加工国 掌控全球70%以上供应 2024年美国进口18万吨石墨产品中三分之二来自中国 按2023年进口量计算新关税将影响价值3.4亿美元(24.4亿元)产品 [2][4] 石墨供应链现状与风险 - 特斯拉等车企高度依赖中国石墨供应 美国本土无法生产符合质量和纯度要求的石墨 每辆混动车需10公斤石墨 纯电车需99公斤 Model 3需90公斤 [5] - 160%关税使电池电芯每千瓦时成本增加7美元(50元) 将抵消韩国电池商1-2季度利润 成本上涨最终转嫁美国消费者 [5] - 松下声明美国本土石墨产能仅为需求量十分之一 质量不达标 若找不到替代产能将导致电动车供应链断裂 [8] - 国际能源署指出石墨是高风险关键材料 虽硅基材料2030年可能替代 但中短期内石墨仍是锂离子电池主流负极材料 [8] 全球石墨供需格局 - 韩国、波兰、日本等均是中国石墨主要进口国 韩国进口量仅次于美国 松下/LG等在美建厂仍高度依赖中国石墨 [10] - 加拿大、马达加斯加等国虽有石墨资源但精加工能力有限 中国掌握从提纯到高温石墨化的完整技术链 [11] - 国际能源署预测2040年全球石墨需求达1602万吨 是2021年的4倍 汽车电动化转型持续推高需求 [11] 特斯拉受冲击最严重 - 特斯拉美国工厂4680电池所需石墨100%依赖中国进口 2024年间接采购8万吨 占中国对美出口总量67% [13] - 松下堪萨斯州电池工厂因关税政策延期投产 电池材料成本受中国进口石墨关税影响显著 [15] - 特朗普取消电动车7500美元税收抵免 预计使特斯拉年利润减少12亿美元(86亿元) 充电桩资助计划叫停进一步冲击 [16] - 2024Q2美国电动车市场萎缩6.3%至31万辆 特斯拉市占率从75%骤降至62% 面临严峻市场环境 [19]
如何看待当前圆柱结构件公司的未来增长点
长江证券· 2025-07-20 15:4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看好丨维持 [7]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从终端客户来看,圆柱电池正朝着 4680 大规格以及全极耳方向演变,对应圆柱电池结构件价值量有望提升,探讨圆柱结构件龙头公司金杨股份主业增长动能和前景,以及后续其机器人业务的增长弹性 [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圆柱电池:4680 与全极耳电池拐点降至 - 圆柱电池逐步朝着更大规格以及全极耳两个技术方向迭代,大规格圆柱电池能带来更高能量密度,小圆柱电池为提升倍率性能逐步应用全极耳技术 [17] 4680:车端应用逐渐加速,2025 年有望起量 - 2020 年特斯拉提出 4680 圆柱电池构想,其性能指标相比 21700 大幅提升,电芯容量是 21700 的 5 倍,能提高车型 16%的续航里程,有望提高生产效率并实现 14%的成本下降 [18] - 近几年制约 4680 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全极耳技术不成熟以及产品自身性能欠完善,包括散热和倍率问题、无极耳产业化进度、产品性能和技术迭代潜力等方面 [21] - 从产业化进展看,2025 年有望成为 4680 电池起量之年,特斯拉积极推进 4680 方案,2024 年海外实现 4680 电池 8GWh 装机,25Q1 装机 0.6GWh,宝马等车厂也将于 25 年实现大圆柱电池上车,国内宁德、亿纬等,海外三星、LG 等均表示 25 年将实现大圆柱电池批量出货 [4][26] 全极耳电池:高倍率圆柱电池迭代新方向 - 全极耳电池主要提升圆柱电池的散热及充电倍率问题,通过将单个极耳的点接触改为多个极耳的面接触,大幅缩短电子通过的距离,使电流在导体表面更加均匀地分布,有效降低电芯内阻,减少局部热量聚集,提升安全性的同时实现更高倍率的快速充电和更稳定的放电性能 [5] - 46 系均采用全极耳,18 及 21 系全极耳渗透率逐步提升,电池快充及散热性能大幅改善,新能安、比克电池、亿纬锂能、睿恩新能源等均推出 18650/21700 全极耳电池,性能提升明显,内阻降低 70%以上,实现-40℃到 80℃的工作温度,均实现 4C 以上快充性能 [5][32] 金杨股份:圆柱结构件龙头企业,25 年收入端有望起量,积极切入机器人领域 - 公司主业聚焦电池壳体结构件,25 年随客户增长收入端有望快速放量,第一大客户亿纬锂能收入有望持续快速增长,合资公司落地提升客户绑定,新能安及宁德时代的全极耳小圆柱电池放量,比克&力神&楚能圆柱及方形电池逐步放量,整体收入端巩固核心客户+开拓新客户,增速有支撑 [6][39] - 公司参股谐波减速器公司青岛国华,协同原有结构件精加工能力,切入机器人领域打开第二成长曲线,目前持有青岛国华 6.59%股权比例,后续有望供应壳体结构件等产品 [40] - 客户端来看,小米有望是公司率先突破的机器人客户,除小米外,比亚迪、亿纬锂能等也有潜在发展空间,后续公司在机器人方向的业务弹性可观 [46][48][49] - 公司除参股青岛国华外,还与青岛国华成立合资公司无锡合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 1000 万元,金杨股份持股 81%,同时积极布局其他零部件如六维力传感器等,后续利润弹性空间大 [54]
超快充车型,保真吗?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10 17:26
电动方程式赛场15C充电技术应用 - 15C充电技术在FE电动方程式赛场实现"进站快充" 30秒内补充10%电量(3 85kWh) 理论充满仅需4分钟[3] - 技术支撑包括1000V高压系统(600A电流) 储能装置应对瞬间大功率需求 电池电芯可在57℃高温稳定工作[3] - 正极材料添加铝元素实现高能量密度与快充特性 实验室已研发15C-20C超高倍率技术[4] 兆瓦闪充技术发展现状 - 车企推出10C充电倍率产品 最高1000kW功率(1000V/1000A) 宣称5分钟充电可行驶407km[7] - 华为推出1 5MW液冷超充方案 重卡15分钟充满300kWh电池 乘用车实现"1秒1km"[7] - 宁德时代发布12C神行超充电池 峰值功率1 3MW 零下10℃环境15分钟充至80%SOC[8] - 欣旺达闪充电池4 0实现12C倍率 1分钟增加150km续航 6C圆柱电池成本降低30%[9] 超快充技术实际表现 - 实测显示10C快充仅能在20%-90%SOC区间实现 完整充电仍需10分钟 峰值功率难以持续[10] - 4C充电循环1000次后电池容量降至72 5% 6C充电700次循环后容量75% 快充显著影响寿命[11] - 120kW以上超充使电池循环寿命缩短40% 锂枝晶风险增加安全隐患[11] 电网与基础设施挑战 - 10kV高压线路仅支持8台兆瓦充电桩运营 全国240kW以上快充桩占比仅8 17%[16] - 兆瓦级充电桩建设成本高昂 电网增容投入大 商业化运营回收周期存疑[17] - 现有35kW快充已满足多数场景 超快充需求集中在运营车辆和高速长途场景[17] 行业技术发展路径 - 需平衡快充与能量密度/成本关系 800V平台和热管理技术需同步提升[13] - 建议超充频次控制在每月3次以内 电池温度10-35℃区间使用 安全为根本考量[12] - 快充技术应避免单一性能优化 需综合考量安全 寿命 能量密度等指标[12]
市场洞察:大圆柱电池借力高端车型,市场起量
头豹研究院· 2025-07-07 21:0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报告围绕大圆柱电池展开,介绍其定义、发展历程、车企布局、受捧原因及商业化技术进步等内容,指出大圆柱电池优势明显且契合高端汽车市场定位,技术进步推动其在高端乘用车市场商业化[2][4][12][18][22][2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什么是大圆柱电池及应用时间 - 圆柱电池多采用圆柱钢壳封装,生产工艺成熟、产品一致性高,海外应用广泛,但能量密度和成组效率较低[2] - 1991年索尼发明全球首款商业化锂电池,早期用于消费领域;2008年特斯拉Roadster搭载松下圆柱电池,开创电动汽车应用先河;2020年特斯拉发布46800大圆柱电池,其电芯容量是21700电池的5倍,充电功率提高6倍,每千瓦时成本降低约14%,续驶里程提高16%[4] 2025年押注大圆柱电池的车企及供应商 - 特斯拉官宣4680产能约16GWh,供应商有自产(得克萨斯和内华达工厂)、LGES(韩国梧仓和新亚利桑那州工厂)、松下(美国原型生产线及日本和歌山工厂)[11][12] - 宝马宣布新一代大圆柱电池搭载于新车型,供应商有宁德时代(2026年开始供货)、远景动力(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工厂2027年投产)、亿纬锂能(沈阳项目2025年建成试投产,匈牙利工厂2026年建成投产)[11][13] - 保时捷收购V4Drive并更名V4Smart,新工厂2025年4月起生产21700圆柱电池用于新款911 GTS车型[11][13] 大圆柱电池受欧美车企热捧的原因 - 大圆柱电池性能、安全和制造优势明显,性能上能量密度高、快充好等,安全上热稳定性好等,制造上标准化程度高、产品一致性好[18][22] - 其高性能和高技术门槛契合高端汽车品牌市场定位,如特斯拉Cybertruck应用大圆柱电池且售价高[22] - 磷酸铁锂是中国独有的知识产权,大圆柱电池对欧美车企供应链安全性更高[23] 大圆柱电池在高端乘用车市场商业化得益于的技术进步 - 全极耳技术成熟应用,提升快充性能和热稳定性,特斯拉4680电池合格率从2022年的92%提升至2024年初的95%[27] - 干电极技术简化制造工艺、降低成本,优势包括简化工艺、降低成本、电极性能好、兼容负极补锂工艺、增加电池能量密度[28][29] - CTC电池结构包创新,提高空间利用率和续航里程,采用CTC与一体化压铸技术后,电池单Wh成本下降7%左右,汽车续航里程提升14%,车身重量减少10%[35] - 电池正负极材料体系升级,正极采用NCA方案,负极硅掺杂比例或提升至10%,利于提升单体能量密度[36] - 特斯拉全极耳技术+双干法电极工艺适用于中高端市场,宝马全极耳技术+湿法电极工艺适用于中低端市场[38]
美国磷酸铁锂电池产能布局分析
起点锂电· 2025-07-02 18:50
2025第五届起点两轮车换电大会及轻型动力电池技术高峰论坛 - 活动主题为"换电之城 智慧两轮",聚焦两轮车换电及轻型动力电池技术 [2] - 主办单位为起点锂电、起点钠电、起点两轮车及换电,将于2025年7月10-11日在深圳宝安登喜路国际酒店举办 [2] - 参与企业包括雅迪科技集团、台铃集团、新日股份、菜鸟集团、嘟嘟换电等多家行业领先企业 [2] 美国磷酸铁锂电池本土化生产进展 - 特斯拉与宁德时代合作,北美首座磷酸铁锂电池工厂即将竣工投产,初期规划产能10GWh,主要服务于储能业务和部分车型 [2][3] - 福特与宁德时代合作项目重启,产能缩减43%后预计年产能仍达20GWh,首座磷酸铁锂电池工厂主体已完工 [4] - LG新能源在北美部署8个基地,规划总产能超350GWh,密歇根州磷酸铁锂电池工厂已投产,年产21.5GWh [4][5] - 三星SDI计划改造与通用合资的NCM电池产线为LFP电池产线,预计2027年运营 [8] - SK On计划2026年开始在美国生产磷酸铁锂电池,已完成开发并与北美汽车制造商谈判 [8] 韩系企业磷酸铁锂电池量产进展 - LG新能源密歇根州工厂已开通两条LFP电池生产线,第三条年内投产,设计产能16.5GWh储能电池+5GWh电动车电池 [5] - LG新能源计划将田纳西州合资工厂部分区域转为方形LFP电池生产线,用于雪佛兰多款车型 [5] - LG新能源与通用合作开发富锂锰(LMR)电池,预计2028年开始生产 [7] - 韩系企业动力型磷酸铁锂电池量产时间预计在2026年后,技术积累和供应链不完整是主要瓶颈 [9] 磷酸铁锂材料海外布局 - 湖南裕能、德方纳米在西班牙布局,龙蟠科技在印尼布局12万吨磷酸铁锂项目 [9] - 万润新能美国项目年产能5万吨磷酸铁锂,一期计划建设0.9万吨/年,计划2028年全部投产 [9] - 美国磷酸铁锂电池产能释放加速,将带动相关材料需求增长 [10] 沧州中孚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 - 专注于凝胶聚合物电解质膜研发与生产,注册资金2.64亿元,总投资1亿元 [12] - 自主研发"萨拉弗-凝胶聚合物电解质膜",首创液态电解质原位固化技术,实现传统产线无缝兼容 [12] - 核心技术优势包括无感化产线适配、化学稳定、原生阻燃、高延展性,提升电芯能量密度与热失控耐受等级 [13][14]
特斯拉将自产磷酸铁锂电池!
起点锂电· 2025-06-30 19:24
活动概述 - 2025第五届起点两轮车换电大会及轻型动力电池技术高峰论坛将于7月10-11日在深圳宝安登喜路国际酒店举办 主题为"换电之城 智慧两轮" [1][2] - 活动汇聚雅迪科技、台铃集团、新日股份等两轮车企业 以及派能科技、亿纬锂能、先导智能等电池产业链头部厂商 [2] 特斯拉电池战略布局 - 特斯拉北美首座磷酸铁锂电池厂即将完工 位于内华达州斯帕克斯市 与内华达超级工厂形成协同 该工厂产品覆盖储能和汽车领域 并计划新建4680电池厂和电动半挂卡车厂 [2][3] - 特斯拉得州锂精炼厂已运营 年产能50GWh 从动工到投产仅用一年多 创美国速度纪录 该厂采用自主锂精炼工艺 [6] - 特斯拉正构建从原材料到终端的全产业链 包括炼锂、负极材料、电极涂覆、电池组装等环节 目标是降低对中国原材料的依赖 目前中国控制全球三分之二锂化学品产量 [6][7] 4680电池技术进展与挑战 - 特斯拉宣布4680电池生产线成本效益已超越外部供应商 得州工厂成为内部生产标杆 2024年9月年产量突破1亿颗 [10] - 4680电池采用干法电极等自研技术 但面临三元高镍材料与主流磷酸铁锂路线的矛盾 马斯克曾表示长期规划三分之二车型用磷酸铁锂电池 [10] - 行业质疑4680技术优势 宁德时代麒麟电池量产使其参数优势减弱 原计划2022年达100GWh产能至今未实现 且高镍三元路线不适合储能应用 [11][12] 美国电池产业动态 - 美国加速本土磷酸铁锂产能建设 LG新能源密歇根工厂已建成两条产线 福特与宁德时代合资工厂主体完工 通用要求LG/三星合资厂增设磷酸铁锂产线 [3] - 特斯拉模式在北美汽车业独树一帜 通用福特仍高度依赖亚洲供应链 特斯拉试图建立闭环生态以应对地缘政治风险 [7][8] 电池材料技术创新 - 沧州中孚新能源研发"萨拉弗-凝胶聚合物电解质膜" 采用液态电解质原位固化技术 兼容传统产线 可降低电解液固载率同时提升能量密度和热安全性 [14][15] - 该技术具备四大优势:无感化产线适配、化学稳定性提升、原生阻燃特性、高延展性 已获得河北省重点建设项目支持 [15][16]
特斯拉没牌打了
虎嗅· 2025-06-30 07:06
Robotaxi内测与市场反应 - 特斯拉Robotaxi在德州指定区域启动内测,使用20辆搭载FSD 13系统的Model Y,未来计划以无方向盘的Cybercab为核心载体,目标2027年百万辆上路[1] - 马斯克官宣Robotaxi内测后股价单日飙升8.23%,但随后两个交易日回吐全部涨幅,显示市场对项目可行性存疑[2] - 内测期间出现多起技术故障,包括误入对向车道、急刹、错误转向灯等,均依赖安全员人工接管避免事故[4] 核心业务疲软与交付量下滑 - 特斯拉交付量增速持续放缓:2017-2018年增速138%,2019-202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24年同比下降1.1%,2025年Q1同比下滑13%至33.7万辆[5] - 主力车型迭代迟缓:Model 3(2016上市)2023年才改款,Model Y(2019发布)2025年1月改款,低价车型Model 2/Q多次延期[7][8] - 小米Yu 7发布对Model Y形成直接竞争,售价25.35-32.99万元,开放预定3分钟订单突破20万台[10][12] 盈利能力恶化 - 整车销售毛利润率持续下滑:2021年25.9%,2023年跌破20%,2024年跌破15%,2025年Q1剔除FSD收入后仅9.5%[14][15][17][18] - 单车盈利能力大幅下降:2022-2024年特斯拉单车售价降20.8%至4.05万美元,成本仅降9.4%,单车毛利润从1.34万美元降至5930美元[21][22] - 对比亚迪优势丧失:2022年特斯拉单车毛利润是比亚迪1.8倍,2024年仅为比亚迪55%,比亚迪毛利润率22.3%反超特斯拉9.1个百分点[18][23][25] FSD业务发展瓶颈 - FSD收入占比低:2021-2023年FSD收入仅占整车销售0.8-0.9%,2024年降价后占比升至1.6%,对应毛利润11.2%[34][35] - 订阅转化率下降:累计393万辆保有量下,2025年可确认FSD收入仅7.8亿美元,较2024年8.48亿美元继续下滑[39] - 研发投入回报不足:2024年FSD收入11.9亿美元,假设30%研发费用用于智驾(13.6亿美元),收入无法覆盖成本[41][43] 碳积分依赖重现 - 碳积分销售对利润贡献显著:2020年碳积分收入15.8亿美元是净利润183%,2024年占比回升至38.6%,2025年Q1达净利润141.7%[27][29][30] - 政策风险增加:美国能源政策变动可能影响碳积分交易业务[32]
大圆柱电池:在国内沉默,在海外爆发
虎嗅· 2025-06-25 16:52
大圆柱电池技术发展现状 - 特斯拉4680电池在2024年底实现度电生产成本领先,并计划2025年继续优化干法电极技术以提升成本竞争力 [2] - 特斯拉4680电池装车量在剔除中国市场后达1.9GWh,同比飙升447.9%,位列全球第10位 [4] - 远景动力46系圆柱电池已下线并供货宝马,其中4695电池用于轿车,46120电池用于SUV,能量密度提升20% [5] - 蔚来与迈凯伦达成4680电池供货协议,奇瑞与LG新能源签订8GWh大圆柱电池合同用于海外出口 [7][9] 圆柱电池的技术优势 - 圆柱电池自动化程度高,生产效率达300PPM以上,远超方形的20-35PPM [11][16][17] - 圆柱电池单产线年产能达13.677GWh(良率97%),高于方形的11.11GWh(良率95%) [17] - 圆柱电池生产流程连续标准化,类似易拉罐生产线,而方形电池需要频繁停顿检查对齐 [14][15] - 圆柱电池规格标准化程度高,国轩高科4695电池可实现单GWh人力成本降低37.5% [30] 海外市场的适配性 - 圆柱电池高效率生产可缓解欧美劳动力短缺问题,美国新能源行业熟练工人供给不足且薪资飙升 [22][23] - 美国劳动力成本过去五年增长50%,超过通胀率,欧洲也面临劳动力素质与新能源转型不匹配的问题 [24][25] - 圆柱电池标准化产线易于全球复制,符合大众Unified Cell和特斯拉4680的供应链策略 [31][32] - 欧盟电池回收法案要求金属回收率(钴/铜/镍≥90%,锂≥50%),圆柱标准化更易满足回收要求 [34][36] 行业技术路线选择逻辑 - 中国大圆柱市场出现电池企业发力但整车企业观望的局面,部分厂商转向储能/3C领域 [6] - 宁德时代曾公开质疑大圆柱技术路线,称"大圆柱电池必然失败" [6] - 技术选择需考虑供应链现实,海外因产能短缺更倾向圆柱,而中国方形方案在集成效率/安全性/成本占优 [39][40] - 宝马/特斯拉/奇瑞等选择大圆柱的共同标签是海外市场布局需求 [9][37]
远景动力下线46系大圆柱电池,将供应宝马全球电动平台|最前线
36氪· 2025-06-17 10:59
远景动力46系大圆柱电池下线 - 远景动力46系大圆柱电池在无锡江阴超级工厂下线 首批已运至美国供应宝马全球电动平台车型 [1] - 46系电池直径为46毫米高度80毫米 得名4680电池 [1] - 特斯拉2020年首次发布4680电池 预计3年内量产 [1] 大圆柱电池技术优势 - 4680电池可减少约20%制造成本 35%设备投资成本 70%工厂占地面积 [1] - 相较于21700电池 4680电池单体能量提升5倍 功率提升6倍 [1] - 远景动力46系电池使用高镍正极和掺硅负极 单体能量密度最高约310Wh/kg [2] - 整包能量密度较宝马现有电池提高约20% 整车续航增加30% [2] - 支持6C及以上快充技术 10分钟内可实现10%-80%快速补能 [2] 安全与兼容性设计 - 电池单体产热更低 采用热电分离与定向泄压设计 减小热失控蔓延 [2] - 46系电芯支持400-1000V全电压平台 覆盖A-D级全车型序列 [2] - 平台兼容性设计可降低整车开发成本与周期 [2] 行业应用现状 - 特斯拉4680电池2023年才开始小规模量产 今年宣布干法正极量产 [1] - 宝马是继特斯拉后第二家宣布大圆柱电池量产装车的车企 [1] - 蔚来等车企已搁置大圆柱电池上车计划 [1] - 宝马计划在全球市场X7/X3车型及北美/拉美市场X5/X6车型搭载该电池 [2] 产能布局 - 远景动力在河北沧州超级工厂部署高效产线 将于2023年下半年量产 [2]
特斯拉欲自建电池生产体系
鑫椤锂电· 2025-06-06 15:38
特斯拉电池供应链本地化战略 - 公司正在美国构建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的完整电池生产体系 目标是实现供应链完全本地化 [2] - 特斯拉是目前唯一尝试大规模生产电池而不依赖中国的汽车公司 [2] - 公司计划自行生产正极材料 提炼锂 制造负极 涂覆电极 组装电池单元并销售汽车 [2] 供应链本地化进展 - 2023年特斯拉电池单元材料39%来自中国企业 这一比例正逐步下降 [2] - 公司在得克萨斯州建设锂提炼厂以推进内部材料生产项目 [2] - 积极寻求与本土电池制造商合作 如松下计划在美国建厂为特斯拉生产电池单元 [3] 4680电池技术突破 - 松下计划为特斯拉量产4680电池 能量密度达300kWh/kg [4] - 该技术可使续航里程提高16% 功率输出提升6倍 [4] - 将使特斯拉生产售价2.5万美元的电动汽车成为可能 [4] 垂直整合商业模式 - 公司构建"锂矿-材料-电池-整车"完整生态 显著提升供应链韧性 [4] - 这种全链条垂直整合模式在北美汽车工业史上前所未有 [4] - 相比传统车企依赖亚洲供应商 展现出技术立业的决绝姿态 [4] 战略意义 - 供应链本地化可降低地缘政治风险 规避跨国运输风险 [2][4] - 能够压缩生产周期 应对全球供应链冲击如芯片短缺和锂价暴涨 [4] - 对传统全球化供应链体系构成激进挑战 提供新制造业范式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