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到端大模型

搜索文档
岂能如此否定中国智驾技术
经济日报· 2025-08-09 06:00
最近,某汽车资讯平台发布的智能辅助驾驶模拟测试系列视频显示,特斯拉两款车型表现较好,而国内 品牌车型表现不佳,引发争议。舆论场甚至出现不少盲目否定中国智能驾驶技术的声音,值得警惕。 媒体或者第三方机构不是不可以做汽车智能驾驶测试,但前提是要科学严谨、有公信力。汽车智能驾驶 测试是对"算法边界、物理极限、反应时延、感知逻辑、冗余机制"等多维因素的系统性验证,每一项测 试的设计,都有公认的评价标准、科学的容错参数和严谨的测试环境。从目前公开信息来看,该平台在 此次测试中自定义标准和方法,缺失具备CMA(中国计量认证)或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 会)资质的机构认证步骤,使得整个测试过程不够专业,测试结果自然难以令人信服。 随着汽车智能化加速发展,智能驾驶已成为产业竞争的重要领域。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多 重驱动下,过去一年,端到端大模型应用加速上车,大数据与算法能力不断提升,我国智能驾驶技术经 历快速迭代与突破,特别是组合驾驶辅助已进入市场规模化应用阶段,人机交互等技术全球领先,正逐 步成为引领全球汽车技术变革的重要力量。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具备组合驾驶辅助功 能(L2级)的乘用 ...
定位30万元内大家庭油车首选,一汽-大众全新揽境上市
长沙晚报· 2025-08-05 23:29
产品发布 - 一汽-大众全新揽境6座/7座家庭旗舰SUV正式上市,推出两款车型:450四驱至尊(26.99万元)和450四驱旗舰(29.99万元),6座/7座同价 [1] 产品定位 - 全新揽境是大众品牌全球最大SUV,针对中国家庭多元化出行需求进行全方位升级,在空间、动力、智能、安全、品质等方面实现多维突破 [3] 空间与动力 - 车身尺寸5168mm车长+2980mm轴距,得房率87.2%,第三排座椅991mm头部空间+1458mm肘部空间+311mm座椅高度,实现"真三排"体验 [4] - 6座版配备二排独立电动调节/通风/加热/3D按摩座椅,7座版可拓展超2.2m纯平空间 [4] - 全系搭载第五代EA888发动机,高功率版200kW最大功率+400N·m峰值扭矩,WLTC综合油耗8.33L/100km [4] 智能科技 - 车内三联屏设计,15英寸中控屏搭载高通8155芯片,语音交互支持400+功能,识别准确率95%,支持双音区20秒连续对话 [5] - 行业首个搭载端到端大模型的燃油车,配备IQ.Pilot增强驾驶辅助系统,覆盖95%城市路况和100%高速场景 [6] 安全与品质 - 高强度笼式车身,84%高强度钢使用率(25%热成型钢板),配备紧急辅助3.0等多项安全科技 [7] - 上市前累计测试937万公里,覆盖高温/高原/高寒全工况 [7] 购车权益 - 提供"四终身"保障(整车质保/基础保养/维修补偿/原装备件质保),总价值超2万元 [7] - 附加6666元头等舱座椅躺赢包+5000元电动侧踏等十一重礼遇 [7]
汽车行业人形机器人灵巧手深度报告:灵巧手赛道蓝海可期 各类新技术百花齐放
新浪财经· 2025-07-06 20:32
灵巧手与夹爪对比 - 灵巧手与夹爪核心区别在于自由度和泛化能力 灵巧手操作灵活性、负载效率比及交互安全性成为衡量人形机器人实用价值的关键指标 [1] - 夹爪在工业场景中凭借高稳定性和低成本优势更实用 灵巧手则因适应性和操作灵活性更强 有望成为人形机器人最终解决方案 [1] - 灵巧手技术突破直接影响机器人商业化落地进程 其结构包含驱动、减速、传动、感知四大模块 [1] 灵巧手技术路线与产业趋势 - 2024年10月"werobot"发布会展示22自由度灵巧手 较二代机器人11自由度实现显著提升 [1] - 特斯拉等厂商采用微型丝杠+腱绳作为高效传动方案 柔性传感器"电子皮肤"因性能优势重要性提升 [2] - PEEK材料在"以塑代钢"趋势下逐步应用于灵巧手领域 端到端大模型技术提升灵巧手复杂任务泛化能力 [2] 市场空间预测 - 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灵巧手市场规模预计达9亿元 2030年将增长至376亿元 5年复合增速110% [2] - 2030年各模块市场规模预测:驱动模块131亿元 减速模块25亿元 传动模块25亿元 感知模块163亿元 其他零部件33亿元 [2] 行业竞争格局 - 灵巧手领域主要玩家分为机器人本体自研派、灵巧手新势力、零部件延伸派三类 呈现百花齐放格局 [3] - 产业链涉及电机、轴承、结构件等环节 相关企业包括隆盛科技、祥鑫科技、五洲新春等 [3]
零跑汽车(09863):2025Q1营收超100亿,毛利率创历史新高
国信证券· 2025-05-26 19:39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优于大市”评级 [1][6][7][3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零跑汽车2025Q1营收超100亿,毛利率创历史新高,上调盈利预测 [1] 各部分总结 财务表现 - 2025Q1营收100.2亿元,同比增长187.1%,主要因销量同比增长162.1%、产品组合优化、单车收入同比增长4.9% [4][9] - 2025Q1归母净利润 -1.3亿元,较2024年同期 -10.1亿大幅收窄,环比2024年Q4的0.8亿元下滑,因毛利总额下降大于资本开支下降 [4][9] - 2025Q1毛利率14.9%,在2024年全年8.38%基础上继续增长,较2024年同期 -1.4%大幅提升,环比2024Q4的13.3%增加1.6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 [5][12] - 2025Q1销售、行政、研发费用分别为6.1亿元、3.8亿元、8亿元,对应SG&A费用率和研发费用率分别为9.88%、7.98%,较2024年全年下降 [5][12] - 2025Q1销量87552辆,C系列交付67,812辆,占比77.5%,较2024年同期占比增长5.7pct [14] - 2025Q1平均单车营收11.44万元,有所回升;单车成本9.74万元,创历史新低;单车毛利1.71万元,单车净亏损0.15万元 [19] 产品动态 - 2025年5月15日新款C10正式发布,在三电、智能化领域全方位升级,售价12.28 - 14.28万,入门款价格下降,纯电版续航605km,增程版纯电续航210km、综合续航1190km,高配版支持27项功能,智能座舱有升级 [6][22] - 零跑B01于2025年4月上海车展全球首秀,设计年轻化、科技感、个性化,风阻系数0.197Cd,座舱配置丰富 [6][25] 投资建议与预测 - 上调盈利预测,预计2025 - 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668/999/1244亿元,同比增速107.6%/49.5%/24.5%;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78/28.77/56.74亿元;EPS分别为0.43/2.15/4.24元 [7][32] - 预计2025年销量达50万辆以上,中长期冲击100万年销,上调2025年销量预期至60万辆 [26][29] - 预计2025年毛利率维持在11 - 12%,后续规模效应显现、供应链议价能力增强,但B系列发布使产品结构变化带来毛利率不确定性 [30] - 预计管理费用稳定,研发费用小幅增长,后续单季度销售费用高于2025年一季度,随着营收增长,期间费用率下行 [31] 财务预测与估值 - 给出2023 - 2027年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关键财务与估值指标预测 [35]
减亏6.7亿元,销量营收双增长,小鹏汽车启动盈利倒计时
雷峰网· 2025-05-23 08:11
核心观点 - 公司预计2025年总销量将实现翻倍以上增长,并在2025年第四季度有望实现单季盈利 [2][3] - 公司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158.1亿元,同比增长141.5%,净亏损收窄至6.6亿元,创近五个季度最低亏损水平 [4] - 公司汽车业务毛利率为10.5%,同比提升5%,已实现连续7个季度增长 [4] - 公司现金及等价物等达452.8亿元,相比去年同期或去年年底均有所增加 [4] 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158.1亿元,同比增长141.5% [4] - 净亏损6.6亿元,较去年同期13.7亿元和上季度13.3亿元大幅减少 [4] - 汽车销售收入143.7亿元,同比增长159.2%,环比下滑2.1% [4] - 服务及其他收入14.4亿元,占总收入近10% [8] 销量与产品 - 2025年第一季度交付9.4万辆新车,同比增长330.8% [8] - MONA M03月均销量破1.5万台,贡献过半销量 [8] - 在售6款车型,MONA M03和P7+是主要销量来源 [8] - MONA M03 MAX将主打15万级别市场,具备端到端大模型和超过500TOPS算力的竞争优势 [12] 未来规划 - 计划2025年三季度起陆续推出新车型,包括G7、新款P7和基于G9平台的增程车型 [13] - MONA系列将在2026年推出更多新车型,面向年轻用户群体 [12] - 与大众合作的电子电气架构车型将于2026年上市 [9] - 图灵芯片将在三季度更大范围放量,应用于自动辅助驾驶、座舱和机器人等领域 [15] 渠道与业务布局 - 销售网络扩展至690家门店,覆盖223个城市 [15] - 逐步将渠道重心转向直营模式,以提升用户体验一致性和价格体系管控 [15] - 加速推广飞行汽车,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展文旅项目展示 [16] - 布局机器人、飞行汽车等业务,打造多元化收入来源 [15][16]
1200余款国产汽车芯片亮相,中国芯展区登陆2025上海车展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5-03 10:05
中国芯展区概况 - 2025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中国芯展区展出1200余款国产汽车芯片,来自150余家汽车芯片联盟成员单位[1] - 展区面积达400平方米,设置汽车芯片重点企业展示长廊、生态链展示区等五大功能板块,创历届最大规模[1] - 采用芯片引脚造型、"透明车模"等比展示等创新形式,直观呈现芯片应用场景[1][7] 国产芯片技术突破 - 展品覆盖控制类(芯旺微等)、计算类(芯擎等)、通信类(神经元等)、存储类(兆易创新等)10大类车规芯片[5] - 神经元发布KD6610系列国产车规级交换机芯片,含9/7/5口三型号,填补国内高端车载以太网芯片空白[11] - 38项成果从104个申报项目中获评年度影响力/创新力芯片奖项,代表国产最新技术水准[9] 产业链协同发展 - 产业链展示长廊集结20家芯片/零部件企业及产业集群,如经纬恒润、闵行区等,强化上下游协作[12] - 供应链对接平台收录超1000款芯片产品,服务400余家单位,最新发布供给手册整合主流车企应用芯片[14] - 生态链展示区覆盖EDA(华大九天)、检测认证(国家新能源车技术创新中心)等全环节能力[16] 行业生态建设 - 汽车芯片联盟成员达420家,联合中汽协软件分会、AUTOSEMO等机构推动产业协同[20] - 闵行区举办专场活动促进产城融合,上海国际汽车城发起AUTOSEMO开源社区助力软件创新[18] - 透明车模动态展示10大类芯片在新能源车的实际应用,为车企选型提供可视化参考[7]
加速智电转型 广汽本田全动力矩阵亮相上海车展
中国经营报· 2025-04-29 13:38
产品发布与展示 - 广汽本田在上海车展展示了新一代纯电动车专属的本田云驰智能高效纯电架构以及烨品牌第一弹车型P7的解剖车 [1] - 展出的重磅车型包括新驾趣纯电SUV P7、全新纯电旗舰车型GT以及雅阁运动系列、新型格、皓影等热销车型 [1] - P7车型集合了30多项全球领先、50多项国内领先、近60项Honda全球首次应用的工艺 [2] 智能化战略 - 计划在中国市场销售的所有新车均将搭载应用领航辅助驾驶技术 [1] - 与Momenta公司合作研发基于端到端大模型的量产辅助驾驶解决方案 [1] - GT车型将率先搭载Momenta的量产辅助驾驶技术并接入DeepSeekAI大模型技术 [2] - P7将通过OTA升级接入DeepSeek AI大模型技术 [2] 电动化发展 - 深化与宁德时代的战略合作,共同开发Honda首个磷酸铁锂电池和CTB电池一体化技术 [2] - 从基于云驰架构打造的第三款车型开始搭载新型电池技术 [2] - 新能源工厂采用最严苛的品质标准打造智电车型 [2] 市场定位与策略 - P7车型锚定豪车配置和Honda全球品质高标准 [3] - 采用油电同质同价的定价策略,打破传统定价模型 [3] - 旨在推动行业从"性价比厮杀"转向"价值共生" [3] 品质保障 - 将燃油时代的严苛品控标准延续到电动化时代 [2] - 融合Honda 77年造车经验和27年本土制造积淀 [2] - 投入大量时间与成本确保技术品质,让用户安心用车 [3]
上海车展 | 凯迪拉克纯电家族集中亮相,舱内隐藏式激光雷达迎首秀
观察者网· 2025-04-28 14:21
凯迪拉克新车发布 - 凯迪拉克在2025年上海国际车展国内首秀高性能V系列首款纯电车型LYRIQ-V,同时展示OPTIQ傲歌、VISTIQ、ESCALADE IQ等车型,覆盖中型、中大型、大型、全尺寸SUV [1] - LYRIQ-V采用钻石切割型面语言和流光幻银专属配色,搭载V Performance高性能空气动力学套件 [3] - LYRIQ-V搭载高性能碳化硅电驱,零百加速3.3s,配备四款定制声浪和Brembo定制卡钳 [3] 智能驾驶技术 - 公司展示L2全场景辅助驾驶系统,首款应用车型VISTIQ搭载NVIDIA DRIVE AGX Orin系统级芯片算力 [3] - 采用与Momenta合作的一段式端到端大模型,不依赖高精地图 [3] - 配备三级逐级警示DMS驾驶员注意力监测系统,通过眼球追踪确保驾驶员专注 [3] 激光雷达技术 - 公司推出首款舱内隐藏式激光雷达,融入车身设计,能适应雨雪、泥泞、沙尘等恶劣天气 [5] - 该设计可快速清洁前风挡玻璃,防止环境干扰激光雷达灵敏度,降低高成本元器件日常碰撞风险 [5] 智能座舱配置 - 搭载33英寸9K Mini LED环幕式超视网膜曲面屏和70英寸双焦面AR-HUD,可分别显示行车信息和道路导航投影 [7] - 音响系统从19个扬声器升级至23个,引入杜比全景声,打造7.1.4影院级音响系统 [7]
突破智驾内卷,德赛西威另辟路径
雷峰网· 2025-04-26 18:00
公司发展历程与市场定位 - 德赛西威早期主营车载音响、仪表盘等传统汽车零部件业务,与普通供应商无异 [3] - 2017年抓住特斯拉引领的座舱大屏化趋势,成为市场份额榜首 [4] - 2020年后凭借域控制器、雷达等产品成为国内主流车企首选辅助驾驶供应商 [4] - 目前每3辆汽车中就有1辆采用其技术解决方案 [5] 技术战略与产品布局 - 提出"一套架构+三大业务+三个承诺"战略,覆盖车路云一体化架构、智能座舱/辅助驾驶/智能网联业务 [6] - 发布"全栈融合EE4.0"架构,含L2级中配方案和L3级高配方案 [11] - 第五代AI智能座舱、蓝鲸OS 8.0、全栈辅助驾驶解决方案已实现高速领航和城市记忆领航功能 [14][16] - 自研辅助驾驶算法团队规模超200人,智能驾驶事业部工程师达千人 [20] 业务表现与财务数据 - 组合辅助驾驶业务2022-2024年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83.07%、74.4%、63.06% [20] - 2024年该业务营收73.14亿元,新增订单年化销售额近100亿元 [20] - 研发投入年复合增长率34%,全球12个研发中心,技术团队超4200人 [26] 全球化与生态合作 - 启动欧美、东南亚属地合作项目,采用模块化输出+本地定制化适配模式 [17] - 与理想、小鹏、蔚来等车企深度合作,主导其明星车型智能化系统开发 [2][19] - 提供"算法+域控"组合方案或拆分模块,支持License授权+开发费模式 [20][28] 技术研发与竞争优势 - 建设四期智算中心,第四期投入7.2亿元用于算法模型和车路协同研发 [20] - 硬件开发周期压缩至6-10个月,算法具备跨平台算子迁移能力 [30] - 采用Daily Build机制和生成式AI工具提升交付效率 [30] - 相比纯算法公司,具备软硬一体化整合能力和标准化交付体系优势 [27][31] 行业趋势与未来方向 - 智能驾驶核心从"感知能力"向"算法能力"演进,公司加速BEV+Transformer等大模型技术投入 [5][20] - 从单车智能转向"人-车-场"联动,通过路侧感知设备扩展车辆视野 [11][13] - 行业竞争焦点转向系统可控性,公司提供半自研模式满足主机厂定制需求 [25][26]
对话|小鹏自动驾驶负责人李力耘:“我们不再是这条路上的孤勇者”
晚点LatePost· 2024-10-23 20:38
核心观点 - 公司坚定加大智驾投入,坚持AI路线和全球化战略,目标是以L2成本提供L3体验[5] - 公司已完成从分段式到one model架构的端到端转型,技术路线与特斯拉趋同[8][17][19] - 智驾功能将全系标配且不收费,通过平台化实现车型全覆盖[12][14] - 云端算力计划2025年底达10EFlops,较2024年增长2.6倍[11][13] - 端到端技术使行业竞争门槛提高,头部厂商优势可能扩大[26] 战略规划 - 智驾研发投入占比重大,2023年AI研发总投入35亿元[30][31] - Robotaxi业务规划2026年推出车型,专注软硬件不涉运营[32] - 云端大模型将服务自动驾驶/机器人等多生态,参数规模达千亿级[23][24] - 组织架构调整为AI模型开发/应用交付/效能三大部门[11][31] 技术进展 - 天玑5.4.0系统即将发布,算法架构全面升级[8] - 已实现"三网合一"one model架构,神经元连接替代规则接口[19][20] - 车端模型参数量行业领先,云端模型达车端80-100倍规模[21] - 城区智驾月度用户渗透率83%-86%,X9车型Max版选装率73%[10][12] 行业竞争 - 特斯拉FSD V12验证技术方向,但公司早于2022年启动研发[16][18] - 车队规模不等于数据优势,车型多样性更利高质量数据采集[13][14] - 端到端分三种路线:规则堆叠/车端模型/云端大模型,公司选择后者[23] - 激光雷达未完全放弃,但倾向轻雷达方案追求全国适用性[14] 产品策略 - P7+起全系标配高阶智驾,选装率将达100%[12][14] - 智驾软件采用终身免费模式,包含泊车/城区/高速等全场景[14] - 不同车型传感器配置平台化,新增车型仅需补充数据采集[14] 数据与算力 - 训练数据强调质量非数量,工程能力决定数据利用效率[13] - 云端训练集群利用率保持80%-90%高位[13] - 2023年1-9月交付9.9万辆,弱于部分新势力但更重长期终局[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