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gure 01
搜索文档
花拳绣腿还是真实用?别被小鹏机器人给骗了
36氪· 2025-11-10 11:03
产品定位与宣传 - 小鹏官方将IRON机器人定位为"中国首个量产高阶人形机器人",使用了"中国首个"、"量产"、"高阶"等宣传词[5][7] - 然而,公司CEO在演讲中透露该机器人很大程度上仍"处于科研状态下",与"量产"的宣传定位存在矛盾[9] 应用场景与实用性 - 发布会上展示的唯一应用场景是作为"小鹏X9超级增程全球科技向导",但实际演示中机器人仅是"坐"在车内,未展示具体功能[11][13] - 与车内现有的智能语音助手相比,实体机器人在成本、效率和安全性上未见优势,且可能占用座位、增加能耗及带来安全隐患[13] - 核心质疑在于机器人缺乏明确的"落地场景"和实际"干活"的能力,其展示的"猫步"被视为缺乏实用价值的"炫技"[14][23] 行业对比与竞争态势 - 全球竞争对手如特斯拉的"擎天柱"机器人演示在工厂搬运重物、分拣零件等具体工业应用[18] - Figure的机器人演示在模拟仓库端盘子洗碗、在宝马工厂学习操作设备,目标指向制造业和物流业[20] - 国内公司优必选的Walker S2人形机器人已累计突破8亿元订单,并中标大型项目,专注于实际工作场景[22] - 相比之下,小鹏IRON机器人专注于"走秀"等展示性功能,与行业主流追求实用性的方向存在差异[22][23] 技术肯定与未来期望 - 机器人模仿人类"猫步"在运动控制、平衡算法、柔性关节等方面技术难度高,展示了公司在核心技术上的能力[16][24] - 此次展示被视作中国在人形机器人这一高难度赛道上的"惊鸿一瞥",证明中国玩家已正式入场且核心技术未被甩开"代差"[24] - 期望公司未来能展示机器人在工厂"拧螺丝"、仓库"搬箱子"等实干场景,强调从"T台"走向"产线"的重要性[27]
损失软银150亿,被宇树碾压,抢跑30年“机器人灯塔”陨落
钛媒体APP· 2025-10-21 19:23
公司发展历程与战略演变 - 公司最初由马克·雷伯特于1992年创立,早期产品包括手术模拟器和会跳舞的小型人形机器人,但未找到明确方向 [4][5] - 2005年凭借为军方研发的“大狗”项目获得数千万美元投资,并相继推出多款机器人产品,技术领跑行业 [5][7] - 2013年因液压驱动技术存在噪音大、易泄漏、维护困难等问题,导致军方合作终止 [7] - 2013年被谷歌以30亿美元价格收购,此后依然专注于研发和宣传,缺乏商业化考量,导致被谷歌放弃 [8][10] - 2017年软银获得公司控制权,并开始推动商业化,2019年推出Spot租赁服务,2020年以74500美元单价售卖,但销量惨淡,不到400台 [11][12][13][14][15] - 软银因巨额亏损将公司出售给韩国现代集团,收购价仅9.21亿美元,估值11亿美元,较谷歌收购时缩水63% [17] - 2024年公司与现代汽车集团深化合作,后者计划未来几年购买“数万台”机器人,商业化依赖股东 [28] 技术路线与产品迭代 - 公司在技术路线上长期选择液压驱动,通过压缩泵产生高压液体驱动机器人关节,但存在明显缺陷 [7] - 2009年改进出人形双足机器人Petman,成为日后Atlas的原型机 [7] - 2024年液压版Atlas退役,电驱版Atlas上线,揭示了六项重大技术更新,身价约为15万美元(约107万元人民币) [29][30] - 公司产品包括四足机器人Spot和人形机器人Atlas,Spot在2015年概念视频走红,2018年开门视频病毒式传播,但近期关注度显著下降,最新视频观看量仅67万次,而7年前相关视频观看量高达1.7亿次 [1][10] 市场竞争格局变化 - 人形机器人市场因2021年马斯克宣布特斯拉人形机器人计划而变得火爆,Optimus在三年内更新到第三代,售价不到30000美元,低于Spot的一半 [18] - 新兴公司Figure AI于2022年成立,迅速成为行业焦点,其产品具备强大的自主学习和执行能力,2024年与宝马达成合作,2025年签下大客户计划未来四年交付10万台机器人,2024年完成15亿美元融资,估值跃升至395亿美元,一年多时间估值提升13倍 [20][21] - 中国企业如宇树科技、优必选、智元机器人等快速崛起,宇树科技第三款机器人价格已做到3.99万元,并且公司自2020年起持续盈利,2024年净利润接近1亿元 [25][26] - 中国企业拥有强大供应链和成本控制能力,并与产业紧密绑定,获得大量订单,例如优必选获超6.3亿元订单,智元机器人和宇树科技中标中国移动1.24亿元订单 [27] 行业发展趋势 - 行业已跳过概念阶段,进入全面商业化比拼,竞争焦点集中在商业化落地、AI能力和成本控制 [23][24][28] - 人形机器人开始向通用人形机器人发展,除了运动能力和避障能力,更强调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 [20] -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产业发展,2021年将人形机器人纳入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2023年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 [24][25]
会叠衣服的中美机器人,谁离具身智能更近?
36氪· 2025-10-20 20:43
产业竞争格局 - 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呈现中美双雄竞争格局,中国企业数量超过110家,占据全球半壁江山,美国企业超过45家,占比20% [27] - 中国产业已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集聚区,其中长三角地区以8686家企业占据全国31.8%份额 [23][43] - 2025年上半年全球人形机器人融资超140亿人民币,中国占六成,红杉、高瓴、宁德时代、蚂蚁、腾讯、美团等头部机构纷纷入场 [24] 成本与制造优势 - 中国企业在成本控制上优势显著,宇树科技G1机器人售价压至9.9万元人民币起,双足机器人R1售价3.99万元起,而波士顿动力Atlas单台价值200万美元,本田ASIMO价值250万美元 [1] - 供应链本土化是降本关键,谐波减速机、传感器等环节实现国产替代,如柯力传感的应变式力矩传感器、昊志机电和宇立仪器的六维力矩传感器 [15] - 特斯拉Optimus目标售价约2万美元,但其降本很难脱离中国制造 [1][40] 技术发展路径 - 中美技术侧重出现分野:中国依托成熟供应链侧重硬件制造与仿生模拟,如宇树G1拥有43个关节电机;美国则以特斯拉、Figure AI为代表聚焦“端到端神经网络”和通用VLA模型,在自主决策、环境适应上领先 [4][21][59] - 2025年3月“具身智能”被写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中美在AI终极形态上的竞争正式开始 [19] - 当前行业处于从“形体仿人”向“能思考的具身智能”过渡的关键期,核心挑战在于AI能力不足,而非硬件 [56][64] 应用场景落地 - 中国人形机器人已在工业场景快速落地,优必选Walker S1可在比亚迪工厂完成车灯毫米级质检,利元亨激光系统降低60%人力成本,中控技术“领航者2号”将在石化企业高风险作业场景应用 [21][60] - 世界机器人大会列出十大潜力应用场景,包括汽车制造分拣配料、船舶制造打磨抛光、石油化工产线巡检、电力生产电站操作等,其中不乏中国优势产业场景 [5][6][9] - 美国企业在家庭服务等场景创新加速,Figure AI机器人展示完全自主叠衣服能力,特斯拉Optimus V3实现拟人化交互,能通过声纹识别区分家庭成员 [50][52][54] 市场与资本动态 - 高盛预测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达1.1万亿元人民币,DeepSeek预测中国市场规模3000亿元 [23] - 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增人形机器人相关企业超105家,较2024年全年增长183.78%,行业处于规模化商用拐点 [42] - 资本市场活跃,2025年上半年13家中国机器人公司赴港上市,涵盖人形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等领域,包括已上市的优必选、地平线、越疆科技等 [25] 当前产业挑战 - 产品在运动控制、续航、自主性等基础能力上存在显著短板,如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多数无法完赛,展品需工作人员搀扶或遥控 [31][33] - 产业融资阶段偏早期,主要集中在天使到A轮,多数公司仍处“技术验证”阶段,离大规模应用尚有距离 [35] - 与美国相比,中国在具身智能大模型上无明显优势,导致产品在交互能力和通用能力方面欠缺 [64]
起底全球估值 NO.1 机器人公司,创始人被称作“下一个马斯克”
搜狐财经· 2025-09-22 22:00
公司融资与估值 - C轮融资筹集超10亿美元 投后估值达390亿美元 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形机器人公司 [2] - 融资由Parkway Venture Capital领投 英伟达 英特尔资本 LG Technology Ventures 赛富时 T-Mobile Ventures 高通创投等参投 [2] - 2023年5月完成7000万美元A轮融资 两个月后获900万美元A+轮投资 2024年2月B轮融资6.75亿美元时估值26亿美元 [3] - 过去一年半估值增长约14倍 从B轮26亿美元增至C轮390亿美元 [3] 技术研发进展 - 成立12个月内设计出人形机器人大部分部件 2023年3月推出首款机器人Figure 01 具备搬箱子和观察学习煮咖啡能力 [3] - 2024年8月推出续航与计算能力更强的Figure 02 [4] - 2025年2月自主研发端到端AI模型Helix 为首款能对上半身进行高频连续控制的视觉-语言-动作模型 [4] - 机器人行走速度达每小时2.68英里(约1.2米/秒) 较前代提升近七倍 [5] - 第三代产品Figure 03于2025年5月问世 被CEO称为最先进硬件系统 [5] 应用场景拓展 - 2024年6月实现物流产线分拣包裹 7-8月展示家政能力(取放衣物 叠衣服) 9月展示碗碟放入洗碗机功能(误差容忍度厘米级) [5] - 与宝马汽车合作 在汽车产线测试人形机器人 与投资方Brookfield合作开发预训练数据集 [8] - 实现从工业场景向家庭场景渗透 未来围绕清洁 护理等日常服务需求拓展能力 [5] 产能与商业化 - 2025年3月宣布BotQ量产工厂 第一代产线年产能12000台 未来四年扩展至年产10万台机器人或300万个执行器 [8] - 三年内完成从概念到商业化应用跳跃 在AI模型构建 硬件 数据采集和商业化上实现闭环 [6] 行业竞争格局 - 创始人坦言感受到中国宇树科技等同行竞争压力 认为中国工程团队低成本高效率优势将使中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主要竞争者 [9] - 行业加速进入淘汰赛 不具备AI能力的本体厂或被挤压生存空间 [12] - 特斯拉 Optimus 宇树科技等处于第一梯队 仅有少数具备全栈能力的企业有望突破至"具身智能"层级 [11] 技术发展趋势 - 机器人大模型是破解传统控制瓶颈 迈向通用具身智能的关键路径 [11] - 产业重心转向"小脑+大脑"系统研发 科技大厂(谷歌 OpenAI Meta 英伟达)和国内厂商(华为 百度 科大讯飞)均布局通用大脑 [12] - 市场采用"终局估值法" 按特斯拉2029年出货100万台对应利润空间评估核心零部件公司 [12]
三年登顶全球估值第一,这家机器人公司凭什么?
虎嗅· 2025-09-21 22:06
公司融资与估值 - C轮融资筹集超10亿美元 投后估值达390亿美元 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形机器人公司[1] - 融资由Parkway Venture Capital领投 英伟达 英特尔资本 LG Technology Ventures 赛富时 T-Mobile Ventures 高通创投等行业巨头参投[1] - B轮融资完成6.75亿美元 估值26亿美元 贝索斯旗下公司投资1亿美元 微软投资9500万美元 英伟达和亚马逊各投资5000万美元[2] - A轮融资7000万美元 Parkway Venture Capital领投 A+轮获得900万美元投资[2] - 过去一年半估值增长约14倍[3] 技术发展与产品迭代 - 首款人形机器人Figure 01于2023年3月面世 能完成搬箱子等体力任务 通过观察人类示范学会煮咖啡[3] - 2024年8月推出Figure 02 续航能力和计算推理能力更强 软件更高级[4] - 2025年2月自主研发端到端机器人AI模型Helix 是首款能对整个人形机器人上半身进行高频率连续控制的视觉-语言-动作模型[4] - 第三代产品Figure 03于2025年5月问世 被CEO称为最先进的硬件系统[5] - 机器人行走速度达每小时2.68英里(约1.2米/秒) 较前代提升近七倍[5] 商业化应用与产能 - 与宝马汽车建立合作关系 在斯帕坦堡工厂进行汽车产线测试[13] - 量产工厂第一代产线每年可量产12000台人形机器人 未来四年将扩展至年产10万台机器人或300万个执行器[12] - 机器人已展示物流产线分拣包裹 家政服务(洗衣 叠衣 洗碗)等多种场景作业能力[5] - 实现从工业向家庭场景渗透 未来有望围绕日常服务需求拓展能力边界[7] 行业竞争格局 - 行业加速进入淘汰赛 仅有少数具备全栈技术能力的企业能突破至"具身智能"层级[16] - 中国工程团队在低成本高效率等方面具有优势 将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主要竞争者之一[14] - 特斯拉Optimus 宇树科技等处于第一梯队 市场已深度认可人形机器人的广阔空间[16] - 不具备AI能力的本体厂或被挤压生存空间 产业重心已转向"小脑+大脑"系统研发[18] 创始人背景 - 创始人Brett Adcock有近20年前沿科技创业经验 曾创立Archer Aviation和Vettery[9] - 在Figure首轮投入1000万美元 A轮追加2000万美元 未来可能至少投入1亿美元[11] - 被多家媒体称为"下一个马斯克"或"马斯克2.0" 身价达30亿美元[11]
起底全球估值NO.1机器人公司,创始人被称作“下一个马斯克”
虎嗅· 2025-09-20 11:30
公司融资与估值 - C轮融资筹集超10亿美元 投后估值达390亿美元 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形机器人公司[1] - 融资由Parkway Venture Capital领投 英伟达 英特尔资本 LG Technology Ventures 赛富时 T-Mobile Ventures 高通创投等参投[1] - 2023年5月完成7000万美元A轮融资 2024年2月完成6.75亿美元B轮融资 估值26亿美元 贝索斯投资1亿美元 微软投资9500万美元 英伟达和亚马逊各投资5000万美元[2] - 过去一年半估值增长约14倍 从B轮26亿美元增至C轮390亿美元[3] 技术发展与产品迭代 - 成立12个月内设计出人形机器人大部分部件 2023年3月推出首款机器人Figure 01 能完成搬箱子和煮咖啡等任务[3] - 2024年8月推出Figure 02 续航和计算能力更强 软件更高级[4] - 2025年2月自主研发端到端AI模型Helix 是首款能控制人形机器人上半身的高频视觉-语言-动作模型[4] - 2025年3月Figure 02行走速度达每小时2.68英里(1.2米/秒) 较前代提升近七倍[6] - 2025年5月推出第三代产品Figure 03 被CEO称为最先进硬件系统[6] - 2025年6月实现物流产线分拣包裹 7-8月展示家政能力(洗衣 叠衣) 9月展示碗碟放入洗碗机能力[6] 商业化进展与产能规划 - 与宝马汽车合作 在斯帕坦堡工厂进行汽车产线测试[10] - 2025年3月宣布BotQ量产工厂 第一代产线年产能12000台 未来四年扩展至年产10万台或300万个执行器[10] - 从工业场景向家庭场景渗透 围绕清洁 护理等日常服务需求拓展能力边界[7] - 三年内完成从概念到原型再到商业化应用的跳跃 实现AI模型构建 硬件 数据采集和商业化闭环[7] 创始人背景与行业竞争 - 创始人Brett Adcock有近20年科技创业经验 曾创立Archer Aviation(2020年上市)和Vettery(1.1亿美元被收购)[8] - 在Figure首轮投入1000万美元 A轮追加2000万美元 未来可能至少投入1亿美元[9] - 公开提及中国宇树科技的竞争压力 认为中国工程团队在低成本高效率方面具有优势[11] - 预测最终只有少数团队能成功[12] 当前Figure 特斯拉Optimus 宇树科技处于第一梯队[13] 行业趋势与技术壁垒 - 机器人大模型是突破传统控制瓶颈 迈向通用具身智能的关键路径[14] - 产业重心转向"小脑+大脑"系统研发 仅少数具备全栈技术能力的企业能定义具身智能核心标准[14] - 大模型决定人形机器人泛化能力天花板 是商业化核心壁垒[15] - 科技大厂(谷歌 OpenAI Meta 英伟达)和国内厂商(华为 百度 科大讯飞)布局机器人"通用大脑"[15] - 行业进入淘汰赛 不具备AI能力的本体厂生存空间被挤压[15] - 市场对核心零部件公司采用"终局估值法"(按特斯拉2029年出货100万台测算利润空间)[17]
390亿美元,全球具身智能第一估值来了!英伟达持续加注中
具身智能之心· 2025-09-19 08:03
融资与估值 - C轮融资获得超10亿美元承诺资本,投后估值高达390亿美元,创下具身智能赛道公开信息的最高估值纪录 [3] - 本轮融资由Parkway Venture Capital领投,英伟达、英特尔资本、LG Technology Ventures、高通风投等多家知名机构参与 [5] - 公司在2024年2月完成的B轮融资额为6.75亿美元,当时估值为26亿美元,估值在短时间内大幅跃升 [23] 技术进展与核心布局 - 公司自主研发的Helix架构是端到端的“视觉-语言-动作”模型,能使机器人像人一样感知、理解和行动,是分道扬镳后的首个关键成果 [18] - Helix通过单一统一模型和一组神经网络权重,即可在不同任务中实现强大性能,如精准拾取物品、操控抽屉与冰箱、协调多机器人灵巧交接等 [19] - 资金将用于三大核心领域:扩大人形机器人制造工厂BotQ的规模与场景部署、搭建下一代GPU基础设施以加速训练与模拟、启动先进数据采集项目以提升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能力 [9][10][22] 公司发展历程与战略转向 - 公司成立于2022年5月,创始人为连续创业者Bret Adcock [23] - 2024年曾与OpenAI签署协议合作开发下一代AI模型,但在2025年2月宣布解约,转向垂直整合机器人AI,建立专门服务于特定机器人硬件的端到端AI模型 [23][29][31] - 与OpenAI合作期间发布了Figure 01演示视频,分道扬镳后迅速推出软硬件全部重新设计的Figure 02,并发布了自主研发的Helix架构 [24][26][32] 行业竞争格局 - Figure以390亿美元估值位居超百亿美元估值梯队,是当前行业的领先者 [33] - 超百亿人民币估值梯队的公司包括Physical Intelligence(投前估值约20亿美元)、智元机器人(估值破百亿人民币)、宇树科技(估值达100亿人民币) [34][35][36] - 超十亿美元估值梯队的公司包括银河通用(估值超70亿人民币)和云深处(估值70亿人民币) [37][38]
王兴兴对手,估值2700亿
虎嗅· 2025-09-18 16:32
公司融资与估值 - 完成10亿美元C轮融资,投后估值达39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700亿元),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形机器人公司[2][10] - 公司估值在一年半内增长15倍,从2024年2月B轮融资后的26亿美元跃升至当前水平[8][11] - C轮融资由Parkway Venture Capital领投,投资方包括英伟达、英特尔资本、LG Technology Ventures、Salesforce、T-Mobile Ventures和高通风险投资等[10] 公司发展历程与技术 - 公司成立于2022年,初期资金消耗速度为每月100万美元,在成立后不到12个月内从零设计出人形机器人大部分部件[5] - 2023年10月推出首款人形机器人Figure 01,具备完成搬运任务和通过观察学习煮咖啡的能力[16] - 自主研发机器人AI模型Helix,实现AI同时操控两台机器人共脑合作,此前曾与OpenAI合作但于2024年2月终止[18] 行业背景与竞争格局 - 具身智能成为风口,人形机器人被视为极具前景的未来赛道,吸引投资人蜂拥而至[7] - 创始人认为人形机器人是AGI的终极形态,公司目标与此相关[15] - 中国供应链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例如长盈精密、绿的谐波、旭升集团、兆威机电等为Figure提供关键零部件[21] 中国市场与供应链 -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应用市场和最强的制造成本优势,全球人形机器人100家关键企业中有56家来自中国[22] - 中国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在硬件创新和制造业配套方面具有集群优势[22] - 国内机器人公司如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优必选等相继拿下大单,成本优势明显,被认为可能被低估[23] 商业化进程与挑战 - C轮融资资金将用于推动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和商业运营、构建下一代GPU基础架构以及启动先进数据收集工作[12] - 公司与宝马汽车签署客户协议,但被质疑实际仅有一台机器人在非生产时段运行,引发对其实操能力的关注[18] - 公司宣布将与投资方Brookfield合作开发预训练数据集以应对AI模型能力的竞争[18]
王兴兴对手,估值2700亿
投资界· 2025-09-18 16:13
公司融资与估值 - Figure完成10亿美元C轮融资 投后估值39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700亿元) 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形机器人公司 [4][9] - 公司估值在一年半内增长15倍 从2023年5月A轮融资后开始快速攀升 [4][8][10] - 融资历史包括:2023年5月7000万美元A轮(Parkway Venture Capital领投) 2023年7月900万美元追加投资(Big Sky Partners和Intel Capital) 2024年2月6.75亿美元B轮(贝索斯投资1亿美元 微软投资9500万美元) [8][9] 技术发展与产品 - 公司自主研发机器人AI模型Helix 实现多机器人协同操作 2024年2月终止与OpenAI合作后推出该模型 [13][14] - 首款人形机器人Figure 01于2023年10月面世 具备搬箱子、煮咖啡等任务能力 并通过观察人类示范实现自主学习 [13] - 产品零部件供应链依赖中国制造企业 包括长盈精密(关节/轴承/传感器)、绿的谐波(谐波减速器)、旭升集团(镁合金外壳)、兆威机电(无刷电机) [18] 行业竞争格局 - 中国人形机器人企业估值相对保守 宇树科技2024年6月融资投前估值百亿级别 被认为可能存在低估 [4][19] - 中国供应链优势显著:制造业规模连续15年全球第一 全球50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多数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摩根士丹利报告显示全球人形机器人100家关键企业中有56家来自中国 [18][19] - 特斯拉擎天柱、波士顿动力等国际巨头均依赖中国供应链 例如拓普集团和三花智控为特斯拉一级供应商 [18] 商业化进展与挑战 - 公司与宝马汽车达成合作 但被质疑实际仅有一台机器人在非生产时段运行 存在夸大宣传嫌疑 [16] - 计划将融资资金用于三方面:推动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和商业运营、构建下一代GPU基础架构、启动先进数据收集工作 [10] - 行业面临实操能力验证挑战 公司演示视频未在公开场合展示实际运行能力 AI模型竞争激烈 [16] 创始人背景 - 创始人Brett Adcock曾创办人才市场公司Vettery(1亿美元被收购)和电动飞行器公司Archer Aviation(市值57亿美元) 2022年辞职创立Figure [12] - 被外界称为"马斯克2.0" 创业初期因缺乏产品市场适应度被多数科技投资人拒绝 公司曾每月消耗100万美元资金 [6][12][13] - 公开认可中国竞争对手 认为中国工程团队在低成本和高效率方面的优势将使中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主要竞争者 [4][20]
估值飙升14倍!这家人形机器人公司,3年便成了TOP1
证券时报网· 2025-09-17 19:04
融资与估值 - 公司在C轮融资中筹集超10亿美元 投后估值达到390亿美元 是上一轮融资估值的15倍[1] - 本轮融资由Parkway Venture Capital领投 英伟达 英特尔资本 Salesforce 高通创投 LG Technology Ventures等多家顶级机构和产业资本跟投[1] - 公司成立于2022年 三年时间成长为估值390亿美元的超级独角兽[4] 技术发展与产品 - 首款人形机器人产品Figure 01具备双足行走 灵巧操作和多模态感知能力 能在仓库 工厂 家庭等多种场景执行复杂任务[4] - 2024年2月推出自主研发的Helix模型 采用视觉-语言-动作端到端架构 包含快慢双系统解决实时控制与任务理解矛盾[6] - 2023年10月正式推出Figure 01机器人 对标特斯拉Optimus 2024年2月完成6.75亿美元B轮融资 估值达26亿美元[5] 合作与战略调整 - 2024年2月与OpenAI达成战略合作 将大语言模型能力注入机器人系统 但合作在短期内终止[5][6] - 公司创始人Brett Adcock曾共同创立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公司Archer Aviation 具有前沿科技创业经验[4] - 2023年5月从Parkway Venture Capital等投资者处筹集7000万美元 加速Figure 01开发和制造[5] 市场表现与质疑 - 通过社交平台发布演示视频展示煮咖啡 拧螺丝 物流分拣 叠衣服等场景能力 但均以剪辑视频形式发布 未公开展示实操能力[7] - 被媒体指出虚构夸大与宝马的合作 宝马工厂仅有一台机器人在非生产时段运行 仅执行零件抓取练习[7] - 缺乏大规模部署案例 数据积累速度可能低于预期 面临技术真实性与可复制性质疑[7][8] 行业竞争格局 - 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竞争激烈 美国有特斯拉 波士顿动力 Agility Robotics等公司 中国有宇树科技 银河通用 智元机器人等公司加速发展[8] - 特斯拉Optimus依托全球工厂网络和自动驾驶视觉数据 具备天然数据优势及电池 制造等工程化能力[8] - 行业仍处早期发展阶段 尚未完全解决商业化落地难题 当前估值反映资本对未来的信仰投票而非商业价值[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