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Figure 01
icon
搜索文档
人形机器人行业观点更新:FIGURE机器人产业端催化不断 持续关注FIGURE机器人产业链
新浪财经· 2025-06-10 18:39
主要观点 1、Figure 在机器人赛道催化频出 1)2022 年,Brett Adcock 创立Figure; 2)2023 年10 月,Figure 的第一款人形机器人Figure 01 面世,不仅能完成搬箱子等简单的体力任务,还 能通过观察人类示范学会煮咖啡。几个月后,Figure 01 又搭载OpenAI 大模型,可以通过语音控制收拾 杯盘、整理桌面。 3)2024 年2 月29 日,Figure 宣布完成6.75 亿美元B 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微软、英特尔、OpenAI Startup Fund、Amazon IndustrialInnovation Fund、英伟达等。同时公司宣布与OpenAI 达成合作,合作内容便包 括OpenAI 将为Figure 人形机器人构建专门的AI 模型。 1)2023 年5 月,Figure 宣布完成7000 万美金的A 轮融资,由Parkway Venture Capital 领投, 跟投方包 括Aliya Capital、BoldVentures、Tamarack Global、FJ Labs 和库卡机器人前CEO TillReuter。两个月后, 又获得了来自B ...
通用人形机器人,机器躯壳中的“类人智能”
36氪· 2025-05-30 10:14
行业定义与边界 - 通用型人形机器人具备类人结构设计、感知系统及多功能操作能力,能在非结构化环境中自主完成复杂任务[4] - 强调通用性与泛环境适应能力,目标为替代危险、重复、无聊的工作,适应家庭陪护、工厂搬运、灾害救援等多场景[4] - 区别于单一任务的服务机器人或依赖结构化环境的工业协作机器人[4] 技术发展现状 - 2022年特斯拉Optimus原型机发布标志工程实现阶段开启,随后Figure AI、优必选等企业加速产品迭代[5] - 核心技术栈涵盖感知系统、动力结构、控制系统、AI大模型融合等六大维度,需多学科交叉突破[7][8][9][10][11][12] - 中国厂商如宇树科技G1具备43自由度,智元机器人PowerFlow模组峰值扭矩达350Nm[8] 应用场景演进 - 工业制造优先落地,Figure 01已在宝马工厂用于物流转运,中国厂商与车厂、3C厂开展试点[15][16] - 商业服务侧重交互能力,现阶段聚焦酒店、商超等场景的接待与导购[17][18][19] - 特殊环境作业如核电站巡检、太空探索等对稳定性要求极高,仍处试验阶段[20][21][22] - 家庭场景为终极目标,受成本、安全等因素制约,Tesla Optimus等探索基础家务[24] 全球竞争格局 - 美国以Tesla、Figure AI为代表,整合AI与硬件,目标打造平台级生态[30][32][35][39] - 中国厂商如优必选、宇树科技强调工程化与供应链优势,快速推进场景试点[40][41][42][44][47] - 日韩/欧洲企业技术扎实但商业化保守,如现代汽车波士顿动力、丰田ASIMO[48][49][50] 融资趋势 - 2024年Figure AI获6.75亿美元融资,OpenAI、微软等押注AI与机器人融合[35][53] - 中国宇树科技融资超10亿元,优必选港股上市募资10亿港元,资本青睐工程化能力[54] - 投资逻辑聚焦AI原生、平台潜力、核心部件自研三大方向[55][56][58] 商业化路径 - 从工业场景(2023-2025)向服务场景(2025-2027)再向复杂任务(2027-2030)分阶段推进[25][26][27] - To B/To G场景如智能制造、智慧安防成为短期验证重点,具备护城河效应[67][68] - 中国依托政策支持与制造红利,加速形成本土化竞争优势[59][61]
“万字拆解”AI智变之道:智能体如何驱动组织进化
36氪· 2025-05-19 12:06
引言:智能体浪潮涌动 随着GPT-4o突破了跨模态实时交互的技术瓶颈,以及人形机器人Figure 01实现了端到端自主决策,全球企业正迎来一场以智能体(AI Agent)驱 动的生产力革命。 越来越多的企业敏锐地察觉到了这场技术变革所蕴含的巨大价值,纷纷加速布局智能体应用。麦肯锡(McKinsey,2025)研究指出,人工智能长 期将为全球带来约4.4万亿美元的额外生产力增长,其变革潜力可与19世纪蒸汽机引发的工业革命相媲美。 然而,在技术红利的光鲜表象之下,更深层次的挑战也正在悄然酝酿: • 智能体技术对企业经营管理将产生怎样的短期冲击? • 智能体又将如何重塑未来的企业管理范式? • 企业应当如何主动应对这些变革所带来的挑战? 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当前企业的转型实践,更决定了未来组织形态的演进方向。因此,亟需学界与业界开展深入探讨与交流。 智能体,即AI Agent,是人工智能学科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经典人工智能教材《人工智能:现代方法》(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Modern Approach,拉塞尔和诺维格,2020)将其定义为:"能够通过传感器感知环境,并通过执行器作用于 ...
重磅!浙大最新人形机器人综述:50+年技术进化,全景解析与未来趋势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4-25 11:38
人形机器人技术发展综述 - 浙江大学团队发布《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Humanoid Robots》综述论文,系统梳理人形机器人发展历程、关键技术、应用场景及未来趋势[2] - 论文分析从ASIMO到Atlas、从Optimus到Figure 01等国际代表性机器人技术演进,并重点介绍中国原创成果如浙大"悟空"系列[2] - 人形机器人代表国家技术进步关键领域,整合先进制造、新型材料和AI等前沿技术,旨在模仿并最终超越人类能力[4] 发展历程与代表产品 - 人形机器人发展始于1969年日本早稻田大学双足机器人,经历基础理论、技术快速发展阶段,现已进入产业化阶段[5] - 国际代表产品包括本田ASIMO(2000年推出,奔跑速度9km/h)、波士顿动力Atlas(2013年发布,可执行跑酷动作)、特斯拉Optimus(2022年原型)[6][7] - 中国代表产品包括北理工汇童机器人(2001年发布,行走速度2km/h)、浙大悟空IV(最高时速6km/h,跳跃高度0.5米)[8] 头部组件技术 - 人形机器人头部设计需平衡功能性和心理舒适性,克服"恐怖谷"效应[9] - 非拟人化头部分为纯功能型(工业环境使用)和部分拟人型(接待服务领域)[10] - 拟人化头部发展经历三个阶段:外观拟真(使用Frubber等仿生材料)、运动拟真(眼神接触/唇同步)、心理拟真(情感模型)[11][12][14][16][17][18] 身体架构与关键技术 - 硬件架构包含20-40个自由度机械结构,上肢7自由度设计避免运动奇点,灵巧手6-20自由度[20] - 传感器系统包括视觉(RGB-D相机/激光雷达)、触觉(阵列/视觉基)、听觉(2-6麦克风阵列)和控制传感器(力/力矩/IMU)[21][23] - 关键技术涵盖环境感知(状态估计/三维占用预测)、自主导航(全局/局部/脚步规划)、运动控制(基于模型/学习方法)和智能操作(任务规划/技能学习)[26][27][29][30][32][33][34][35][36][38][39][41] 应用场景与发展趋势 - 潜在应用包括工业制造(替代重复劳动)、服务交互(导游/接待)、家庭助手(老年护理)、危险环境作业(救援/勘探)[42] - 发展趋势表现为成本降低(大规模生产)、模块化设计(接口标准化)、具身智能(环境感知/自我学习)[44] - 需解决外观设计平衡、情感互动自然化、安全稳健性等挑战[44]
王兴兴的对手,估值2900亿
投资界· 2025-04-07 15:58
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格局 - Figure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形机器人公司,当前估值飙升至400亿美元(约2900亿元人民币)[2][9] - 公司成立仅三年便超越波士顿动力等老牌企业,成为风投圈新宠[2] - 行业呈现两极分化:部分投资人质疑泡沫,而Figure代表激进创新方向[2] Figure创始人背景 - Brett Adcock是连续创业者,曾创办Vettery(2017年以1亿美元被收购)和电动飞行汽车公司Archer Aviation(2020年上市)[4][5] - 其创业理念认为人形机器人是AGI终极形态,创立Figure旨在"展望未来30年"[5] 技术突破与产品进展 - Figure 01首款机器人具备观察学习能力,可完成煮咖啡等复杂任务[5] - 第二代Figure 02负载达25公斤,日工作20+小时,已进入宝马工厂试用[5] - 自研Helix模型实现双机器人共脑协作,突破视觉-语言-动作协同控制[5] - 最新行走技术利用强化学习,数小时完成相当于数年的训练量[8] 融资历程与资本布局 - 早期遭遇融资困境,2023年5月才完成7000万美元A轮融资[10] - 2024年2月B轮融资6.75亿美元,获贝索斯、微软、英伟达等巨头投资,估值达26亿美元[10] - 当前正以400亿美元估值推进C轮,拟募资10-20亿美元[9][10] 全球竞争格局 - 英伟达推出开源人形机器人基础模型GROOT N1,特斯拉计划2024年试产5000台Optimus机器人[12] - 中国厂商崛起:宇树科技估值近200亿,智元机器人估值150亿,6家中国企业入选英伟达合作名单[12] - 行业共识认为"iPhone时刻"将在5年内到来,中美成为主要竞争战场[12] 供应链与产业优势 - 中国凭借人才规模、高效供应链和验证场景优势,被资本看好能诞生全球领先企业[12] - Brett Adcock公开认可中国团队在成本效率方面的竞争力[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