擎天柱(Optimus)

搜索文档
特斯拉擎天柱新进展备受关注!MIM技术成焦点,概念股年内股价上涨
环球网· 2025-07-25 10:45
特斯拉擎天柱(Optimus)进展 - 特斯拉明确擎天柱原型机将在3个月内推出 2026年初实现量产 [1] - 该时间线有望重新激活供应链相关机会 金属注射成形(MIM)成为关注焦点 [1] 技术迭代与市场需求 - 特斯拉对机器人电机技术进行底层改型 预计电机体积缩小 后端减速器、丝杠等部件需同步调整 [3] - 技术迭代大幅提升市场对复杂精密结构件的需求 MIM技术在此类零件制造中优势显著 [3] -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MIM市场 当前主要应用于消费电子领域 [3] - 人形机器人、AI终端设备、智能穿戴设备等行业升级 对高精度、高复杂性零件需求提升 [3] - MIM工艺在精密、复杂、关键零部件生产中的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相关领域需求高增 [3] MIM概念股表现 - A股MIM概念股共11只 部分个股近期表现突出 [3] - 统联精密7月24日收盘"20cm"涨停 股价创历史新高 [3] - 统联精密深耕MIM工艺 推进生产智能化、自动化 并开拓CNC、激光切割等非MIM生产工艺 [3] - 东睦股份7月24日收获涨停 [3] - 美湖股份年内股价大涨近104% 其控股子公司苏州莱特主营粉末冶金、MIM技术研发 客户包括特斯拉和博格华纳 [4] - 明阳科技、海昌新材、统联精密等个股年内均大涨超50% [4]
“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拿下近亿元订单 量产成产业关键瓶颈?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21 16:11
国内人形机器人行业动态 - 优必选中标觅亿汽车科技9051.15万元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创下业内单笔中标金额最大的人形机器人采购订单纪录 [1] - 智元机器人和宇树科技中标中移信息1.24亿元人形双足机器人代工服务采购项目,创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最大单笔招标订单纪录 [1] - 优必选股价在订单公布当日早盘上涨9%,收盘涨幅5.19% [1] 行业市场规模与竞争格局 -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预测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150亿美元 [2] - 国际机器人协会预测2021-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达71% [2] - 全球巨头包括微软、英伟达、亚马逊、OpenAI、软银等纷纷投资人形机器人创业公司或直接研发 [2] - 主要竞争者包括特斯拉Optimus、波士顿动力Atlas、Figure02以及国内的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优必选等 [2] 优必选业务进展 - 公司被称为港股"人形机器人第一股",成立于2012年3月,主营业务涵盖教育、物流、康养、人形和通用服务机器人 [2] - 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系列已进入比亚迪、一汽大众、吉利、北汽新能源、领克汽车等车企车间实训 [3] - 东风柳汽计划2025年上半年部署20台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实现全球首次批量进入汽车工厂 [3] - Walker S2展示3分钟自主换电能力,采用"热插拔自主换电系统"提升连续作业能力 [3] 量产与交付情况 - 2025年被视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但实际交付能力仍面临挑战 [4][5] - 优必选规划2025年产能1000台,预计交付几百台,2026年目标数千台,2027年目标万台级别 [5] - 特斯拉原定2025年5000台擎天柱量产目标可能延期,主要因硬件问题未解决 [5] 技术发展瓶颈 - 人形机器人量产难度高,面临材料、AI能力、供应链等多方面制约 [1] - 具身智能技术门槛高,要求机器人自主识别、理解、感知并执行动作 [6] - 行业初创公司需至少10亿元人民币以上投入和2-3年研发周期才可能获得成功 [6]
彻底沸腾!马斯克,突然宣布!
券商中国· 2025-06-29 13:24
核心观点 - Neuralink在脑机接口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受试者达7人,未来计划包括言语皮层植入、电极数量提升至3000个等 [2][5][12][13] - 马斯克提出通过Neuralink完全接管擎天柱机器人,构建通用大脑输入输出技术,实现高带宽脑机接口 [7][8][9] - Neuralink终极目标是构建"全脑接口",解决神经系统疾病并释放人类大脑潜能 [16][17] - 脑机接口行业2025年被视为"元年",2025-2029年市场规模CAGR达25.22%,2029年达76.3亿美元 [3][21][22] Neuralink最新进展 - 受试者达7人,包括4名脊髓损伤患者与3名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平均每周使用时长约50小时,峰值超100小时 [5] - 脊髓损伤患者Alex未来将连接擎天柱机械手实现更复杂操作 [6] - 6名患者参与PRIME研究,证明N1植入设备、R1手术机器人及N1用户应用程序安全性和有效性 [10] - N1脑植入设备使患者能意念控制计算机,通过蓝牙连接实现光标移动、文字输入、网页浏览等功能 [11] Neuralink未来计划 - 2025Q4:言语皮层植入,解码无声"意图言语" [12] - 2026年:电极数量提升至3000个,首位"盲视"项目参与者加入 [13] - 2027年:电极数达1万个,实现多设备植入 [14] - 2028年:电极数超2.5万个,治疗精神类疾病并探索AI融合 [15] 行业市场规模 - 2019年全球市场规模12亿美元,2023年达19.8亿美元,2024年预计24.8亿美元(同比+25.25%) [21] - 医疗健康是最成熟赛道,严肃医疗应用潜在规模150-850亿美元,消费医疗250-600亿美元 [22] - 中国脑机接口专利超2000项,处于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阶段 [23] 公司融资情况 - 最新一轮融资6.5亿美元,估值将突破百亿美元 [19]
单价250万美元的悲剧:死在“黎明”前的日本人形机器人产业
36氪· 2025-06-10 14:37
摩根士丹利科技产业报告 - 摩根士丹利发布《人形机器人100:绘制人形机器人价值链图谱》报告 通过拆分产业链梳理投资机会 [1] - 报告将产业链分为"大脑"(AI芯片与软件 27家)、"身体"(传感器/执行器/电池等 53家)、"集成商"(20家)三大层级 [3] - 集成商包括苹果、阿里巴巴、美的(库卡)等跨行业企业 库卡因减速器技术被重点提及 美的增持其股份至30%以上 [3][5] 日本机器人产业发展历程 - 索尼2004年推出QRIO机器人 拥有38个关节和5指机械手 采用镁合金结构和自主操作系统Aperios [6][7] - 本田ASIMO项目始于1986年 2000年推出初代 2011年第三代拥有57个关节 时速达9km 具备避障能力 [12][14][24][25] - 日本机器人造价高昂 ASIMO单台成本250万美元 索尼QRIO于2006年停产 本田ASIMO于2022年退役 [29][36] 中国机器人技术演进 - 2000年国防科大推出"先行者"机器人 因外观设计简陋遭舆论嘲讽 但实现仿生步行等关键技术突破 [17][18][22] - 2022年后中国厂商集中发力 特斯拉Optimus造价7万美元 宇树科技G1售价9.9万元 小米推出CyberOne [29][32][42] - 2024年WAIC展会展示十余款国产人形机器人 包括傅利叶GR-2、星动纪元STAR1等系列化产品 [32][34] 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 传统日本机器人依赖非标手搓件 缺乏产业链支持 而新兴企业通过标准化降低成本至1.5-3万美元区间 [36][42] - 2024年CMG机器人大赛展示宇树G1实战能力 实现回旋踢等复杂动作 反映运动控制技术突破 [44][46] - 液压驱动的波士顿动力Atlas造价200万美元 与电机驱动的主流方案形成技术路线差异 [34][42]
特斯拉(TSLA):周报
第一上海· 2025-06-04 15:30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报告围绕特斯拉近期多方面动态展开,包括Robotaxi服务推出计划、车辆交付技术进展、储能生产里程碑、印度市场策略、工厂扩张以及中国市场交付数据等情况,展示了特斯拉在自动驾驶、储能、市场拓展等领域的发展态势 [3][6][7] 各部分总结 公司概况 - 行业为汽车,股价342.69美元,市值1.10万亿美元,总股本32.21亿股,52周高/低为488.54美元/167.41美元,每股账面值23.18美元 [4] Robotaxi服务 - 特斯拉计划于6月12日在奥斯汀推出Robotaxi服务,基于全市范围内测试,马斯克证实测试且自动驾驶Model Y汽车无事故 [3] 车辆交付技术 - 马斯克透露6月特斯拉将实现车辆无人驾驶自动交付客户,无需前往展厅;目前工厂内部实行无人驾驶物流技术,柏林超级工厂成为第三家部署该技术的工厂 [6] 储能业务 - 6月3日,特斯拉在内华达超级工厂生产了第100万台Powerwall电池,生产效率不断提升,2025年2月较2024年11月产能增长50% [7] 印度市场策略 - 6月2日消息,特斯拉进军印度市场但不在当地生产,希望建展厅,销售依赖进口;印度考虑将其关税税率从100%降至10% [8] 工厂扩张 - 5月29日消息,特斯拉在奥斯汀新租约面积达29.3万平方英尺的工厂,预计6月1日入住,或用于自动驾驶汽车组装和人形机器人制造 [9] 中国市场交付数据 - 2025年5月19 - 25日,特斯拉国内上险量约10,980辆,QoQ上升约58%,YoY下降约16%,本季度累计交付58,510辆车 [11]
全球人形机器人概念反弹!机器人ETF基金(562360)上涨翻红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14 10:44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进展 - 特斯拉发布Optimus机器人跳舞视频 展示其通过强化学习完成训练的"仿真到现实"技术优化 [1] - 特斯拉表示自动驾驶和人形机器人是公司未来 计划年底前部署上千台Optimus机器人 五年内实现100万台量产目标 [1] - Optimus机器人已在弗里蒙特工厂试产线上完成制造 [1] 机器人板块市场表现 - 5月14日A股机器人板块反弹 机器人指数成份股中海目星涨超3% 华东数控 弘讯科技涨超2% 科力尔 华辰装备等涨超1% [1] - 机器人ETF基金(562360)过去20个交易日日均成交额达2491万元 市场热度较高 [1] - 该ETF跟踪的中证机器人指数与万得人形机器人指数成份股重合度为63% 覆盖人形机器人及数字化车间系统集成商 [1] 机器人行业发展趋势 - 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技术推动机器人从工业场景向消费生活场景延伸 [2] - 机器人国产化进程加快 核心部件技术突破成为实现下游产业自主可控的关键 [2] - 全球智能化转型背景下 机器人产业链升级扩张带来广阔市场空间 [2] - 机器人板块具备高估值弹性 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推动下有望迎来长期成长机遇 [2]
整理:每日美股市场要闻速递(5月13日 周二)
快讯· 2025-05-13 20:53
宏观经济数据 - 美国4月未季调CPI年率为2 3%,为2021年2月以来新低,低于市场预期的2 4% [2] - 摩根大通认为美国经济衰退风险降至50%以下,预计美联储12月降息,此前预期为9月 [2] 指数与市场展望 - 高盛将标普500指数2025年年终目标从5900点上调至6100点 [2] 公司业绩表现 - SEA(SE N)Q1营收同比增长29 6%至48 4亿美元,美股盘前涨超10% [2] - 京东(JD O)Q1归母净利润108 9亿元,同比增长52 73% [2] - 虎牙(HUYA N)2025年Q1总收入15 1亿元,净利润2400万元 [2] - 腾讯音乐(TME N)Q1权益持有人应占净利润42 9亿元,同比增长201 8% [2] 公司动态与合作 - 本田汽车(HMC N)预计关税致全年利润暴跌59%,推迟加拿大电动车投资计划 [2] - 亚马逊(AMZN O)与联邦快递(FDX N)重启合作,达成大件商品配送协议 [2] - 特斯拉(TSLA O)发布人形机器人擎天柱"跳舞"视频,优化"仿真到现实"训练代码 [2] 资本市场事件 - Coinbase(COIN O)将于5月19日被纳入标普500指数,美股盘前涨超10% [2] - 联合健康(UNH N)CEO辞职并撤回2025年业绩指引,美股盘前跌近10% [2]
人形机器人周报20250427:特斯拉机器人团队开启大规模招聘-20250427
招商证券· 2025-04-27 19:47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中美关税问题进入拉锯战对科技板块风险偏好利好,叠加特斯拉Q1业绩会更新Optimus进展,给机器人板块带来信心,具身智能赛道即将步入产业化前夜,行业前景广阔,值得持续关注 [1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行业重要事件 - 特斯拉机器人团队开启大规模招聘,招聘主页上与机器人擎天柱相关岗位约80个,分布在美国多地生产基地,岗位涵盖设计、软件、制造等链条,约66%岗位集中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 [1] - 智元机器人发布行业首款面向具身智能开发者的一站式开发平台Genie Studio,推出四大核心模块,打通具身智能从数据到部署的完整链路,提供全流程解决方案 [2] - 丰立智能与英搏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在新能源汽车、关节模组等领域深度合作 [3] - 特斯拉第一季度财报电话会预计2025年在工厂部署数千个擎天柱,目标到2030年实现年产百万台,同时面临供应链挑战,正通过本地化生产应对 [4] - 目标规模10亿人民币的“上海具身智能基金”正式注册成立,首期募集资金达5.6亿元,由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与浦东新区共同发起,推动具身智能相关产业链发展 [5] - 帕西尼感知科技获比亚迪注资,比亚迪认缴出资额113.2万元,持股比例13.37%,该公司掌握前沿核心触觉技术及人形机器人 [10] 行业指数表现 - 行业1个月绝对表现为-9.5%,6个月为10.8%,12个月为18.3%;相对表现1个月为-5.8%,6个月为15.0%,12个月为11.1% [7] 相关标的投资机会 - 关注具身智能大脑投资机会,如英伟达、地平线机器人、瑞芯微、凌云光、天准科技等 [12] - 关注具身智能小脑投资机会,如峰岹科技 [12] - 关注具身智能本体厂商,如特斯拉、优必选、越疆、埃斯顿、埃夫特等 [12] - 关注模组级硬件供应商,如三花智控、拓普集团、速腾聚创、汇川技术、雷赛智能等 [12] - 关注传动部件核心供应商,如哈默纳科、绿的谐波、恒立液压、北特科技、五洲新春等 [12] - 关注灵巧手核心供应商,如兆威机电、鸣志电器等 [12] - 关注结构件核心供应商,如嵘泰股份、旭升集团、永茂泰等 [13] - 关注机器人热管理核心供应商,如银轮股份 [13] - 关注机器人传感器核心供应商,如柯力传感、安培龙等 [13] - 关注机器人轻量化相关公司,如恒勃股份、肇民科技、科达利等 [13] 相关标的涨跌幅 - 本周具身智能赛道涨幅前五的股票为金杨股份(44.89%)、肇民科技(41.44%)、浙江荣泰(30.54%)、Harmonic Drive Systems(25.10%)、震裕科技(24.77%) [15] - 本周具身智能赛道跌幅前五的股票为恒进感应(-3.70%)、索辰科技(-3.52%)、景业智能(-2.17%)、广和通(-1.82%)、川机器人(-1.58%) [15] 一级市场融资事件 - 2025年有多家人形机器人相关公司获得融资,如杉川谐波A轮融资3亿元、鹿鸣机器人天使轮+融资未披露、坤维科技B轮融资未披露等 [16][17][18] 机器人大事件 - 2025年预计有特斯拉股东大会、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特斯拉业绩会、世界机器人大会、高工人形机器人年会等重要事件 [20]
中方反制措施见效!马斯克为“擎天柱”大倒苦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23 18:00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生产受阻 - 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表示,由于中国对稀土实施出口管制,公司人形机器人"擎天柱"的生产受到影响 [1] - 特斯拉正在与中国方面合作争取获得出口许可,以便将稀土磁铁用于人形机器人 [2] - 特斯拉预计将在今年生产数千台"擎天柱"机器人 [3] 中国稀土出口管制政策 - 中国商务部会同海关总署对钐、钆、铽、镝、镥、钪、钇等7类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 [3] - 管制措施目的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履行国际义务,相关物项具有军民两用属性 [3] 稀土永磁材料在机器人中的应用 - 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是机器人伺服电机的核心材料 [3] - 单台人形机器人通常需要40个以上伺服电机,每个电机需要50-100克钕铁硼材料,总用量可达2-4千克 [3] - 特斯拉"擎天柱"单台机器人需要约3.5千克高性能钕铁硼 [3] 稀土永磁概念股市场表现 - 4月23日午后开盘,稀土永磁概念股直线拉升 [4] - 截至收盘,金力永磁涨超10%,龙磁科技涨7.79%,大洋电机涨6.00% [6] - 其他涨幅居前的公司包括英洛卡(4.31%)、大地熊(4.22%)、宁波韵升(3.65%)等 [7] 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前景 - 高盛乐观预测2030年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将达到89万台,2025-2030年复合增长率为53% [9] - 除特斯拉外,海内外多家科技公司已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 [9] - AI技术突破推动人形机器人向高度自主决策系统演进 [9] - 中国通过顶层规划、资金补贴、产业基金等多种方式支持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 [9] 稀土永磁材料需求预测 - 伺服电机是人形机器人实现精准运动的核心部件,稀土永磁材料可显著提升电机性能 [10] - 旋转关节采用稀土永磁无框力矩电机,线性关节采用稀土永磁无刷电机 [10] - 假设2030年人形机器人出货量达到89万台,稀土永磁材料需求量将达到3115吨 [10]
王兴兴的对手,估值2900亿
投资界· 2025-04-07 15:58
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格局 - Figure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形机器人公司,当前估值飙升至400亿美元(约2900亿元人民币)[2][9] - 公司成立仅三年便超越波士顿动力等老牌企业,成为风投圈新宠[2] - 行业呈现两极分化:部分投资人质疑泡沫,而Figure代表激进创新方向[2] Figure创始人背景 - Brett Adcock是连续创业者,曾创办Vettery(2017年以1亿美元被收购)和电动飞行汽车公司Archer Aviation(2020年上市)[4][5] - 其创业理念认为人形机器人是AGI终极形态,创立Figure旨在"展望未来30年"[5] 技术突破与产品进展 - Figure 01首款机器人具备观察学习能力,可完成煮咖啡等复杂任务[5] - 第二代Figure 02负载达25公斤,日工作20+小时,已进入宝马工厂试用[5] - 自研Helix模型实现双机器人共脑协作,突破视觉-语言-动作协同控制[5] - 最新行走技术利用强化学习,数小时完成相当于数年的训练量[8] 融资历程与资本布局 - 早期遭遇融资困境,2023年5月才完成7000万美元A轮融资[10] - 2024年2月B轮融资6.75亿美元,获贝索斯、微软、英伟达等巨头投资,估值达26亿美元[10] - 当前正以400亿美元估值推进C轮,拟募资10-20亿美元[9][10] 全球竞争格局 - 英伟达推出开源人形机器人基础模型GROOT N1,特斯拉计划2024年试产5000台Optimus机器人[12] - 中国厂商崛起:宇树科技估值近200亿,智元机器人估值150亿,6家中国企业入选英伟达合作名单[12] - 行业共识认为"iPhone时刻"将在5年内到来,中美成为主要竞争战场[12] 供应链与产业优势 - 中国凭借人才规模、高效供应链和验证场景优势,被资本看好能诞生全球领先企业[12] - Brett Adcock公开认可中国团队在成本效率方面的竞争力[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