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Tairos平台
icon
搜索文档
20cm速递 | 关注创业板人工智能ETF国泰(159388)投资机会,算力相关领域表现突出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8 10:52
行业趋势 - 国内科技公司加速搭建具身智能开放平台,如腾讯发布Tairos平台,通过模块化整合大模型、开发工具和数据服务,推动机器人感知、规划和决策能力智能化应用落地 [1] - 海外巨头如亚马逊、微软持续加码AI基建,预计2025年累计支出达3640亿美元,推动AI技术逼近AGI临界点并提升机器人模型泛化能力和理解水平 [1] - 国内机器人硬件本体公司有望受益于AI快速发展,人形机器人大模型或迎来加速突破,行业景气度有望上升 [1] 产品与市场 - 创业板人工智能ETF国泰(159388)跟踪创业板人工智能指数(970070),单日涨跌幅可达20% [1] - 创业板人工智能指数从创业板市场中选取涉及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样本,反映创业板人工智能相关产业整体表现 [1] - 该指数聚焦高成长性科技企业,侧重展现中国创业板市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状况 [1]
制造成长周报(第25期):国常会推进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湖北设立百亿元人机器人母基金-20250806
国信证券· 2025-08-06 09:28
行业投资评级 - 制造成长周报(第25期)行业评级为"优于大市" [1] 核心观点 - 国常会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强调发挥产业体系、市场和应用场景优势,推动AI规模化商业化应用,AI基建产业链和人形机器人将受益 [2] - 湖北设立100亿元人形机器人母基金,聚焦核心技术与应用领域,推动武汉成为全球机器人产业基地 [1][17] - 深圳市发布低空基础设施建设方案,目标到2026年建成全球低空经济中心,规划1200个起降点和1000条商业航线 [21] 行业动态 人形机器人 - 领益智造与强脑科技合作开发灵巧手及硬件,整合精密制造与脑机接口技术 [14] - 腾讯发布具身智能开放平台Tairos,提供大模型和开发工具服务,补全机器人软件能力 [15] - 逐际动力推出全尺寸人形机器人LimX Oli,售价15.8万元起,具备31个自由度 [22] - 极智嘉成立具身智能子公司,切入物流和制造场景 [23] - 恒勃股份合资公司聚焦改性材料在机器人等领域的轻量化应用 [24][25] 低空经济 - 粤港澳大湾区开通首条城际无人机物流航线,全程82.9公里,未来将扩展至深圳、东莞等城市 [18][19] 政府政策 - 国常会审议通过《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要求优化AI创新生态,强化算力、算法和数据供给 [20] 重要事件前瞻 -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将于8月8日举行,展出50余家人形机器人企业和100余款新品 [26] 重点关注标的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 - **关节模组**:恒立液压、汇川技术、震裕科技 [3] - **灵巧手**:兆威机电、雷赛智能 [3] - **减速器/丝杠**:绿的谐波、金帝股份、恒立液压 [3] - **传感器/设备**:汉威科技、博众精工、秦川机床 [3] AI基建 - 数据中心资本开支增长带动燃气轮机和冷水机组需求,关注汉钟精机、冰轮环境、应流股份 [3] 低空经济 - 整机和核心零部件环节关注应流股份、宗申动力 [6] 其他领域 - **3D打印**:铂力特、华曙高科 [6] - **核聚变**:应流股份、江苏神通 [6] - **商业航天**:上海沪工、广电计量 [6] 重点公司财务数据 - **绿的谐波**:2025E PE 253倍,EPS 0.50元 [7][28] - **汇川技术**:总市值1709亿元,2025E PE 31倍 [7][28] - **应流股份**:2025E PE 43倍,涉及低空经济、核聚变等多领域 [7][28]
腾讯首席科学家张正友:为具身智能进化构建软硬协同新范式
中国证券报· 2025-08-04 08:06
腾讯具身智能开放平台Tairos发布 - 腾讯发布国内首个模块化具身智能软件平台Tairos 提供模型、开发工具和数据服务 [1] - 模型层包括多模态感知模型、规划大模型和感知行动联合大模型 分别对应机器人右脑、左脑和小脑功能 [1] - 平台采用"身智相融"和"软硬协同"理念 旨在通过开放软件能力加速行业整体发展 [1] 平台定位与行业痛点 - 基于对国内60-70家机器人公司的调研发现 多数厂商难以同时兼顾软硬件开发能力 [1][2] - 具身智能领域软件能力提升滞后于硬件 因软件研发投入更大且技术难度更高 [2] - Tairos平台专注于为机器人本体与应用开发商补齐关键软件能力 腾讯明确不做机器人硬件 [2] 技术能力展示 - 接入Tairos的宇树机器人G1已实现自然语言指令响应 能理解"身边"的空间语义并自主规划路径 [1] - 机器人具备情境化交互能力 如在被邀请喝酒时回应"晚上要加班"的拟人化表达 [2] - 当前技术仍需突破力感知和触觉感知等能力 以应对结冰地面等复杂环境变化 [2] 技术研发方向 - 腾讯重点投入模型能力、数据采集和仿真环境优化 其中触觉仿真空间分辨率需从当前不足1毫米向人类水平提升 [4] - 3D世界模型构建处于初步阶段 需突破文字描述局限实现真实物理世界认知 [4] - 公司采用复杂人居环境(如养老场景)作为技术驱动场 推进触觉传感器等核心技术进步 [3] 产品形态探索 - 双足人形并非腾讯认定的最优形态 在平地为主的人居环境中效率较低 [3] - 2024年推出的"小五"机器人采用四腿轮足复合设计 结合足式越障与轮式高效移动能力 [3] - 配备大面积触觉皮肤和多指灵巧手 已演示抱扶老人、取快递及自主避障推轮椅等功能 [3] 发展战略与行业展望 - 腾讯执行七年期机器人实验室规划 预计三年内实现养老等场景应用落地 [4] - 具身智能行业处于初级阶段 需要更多企业和研究单位共同参与技术攻关 [4][5] - 社会公众对机器人的高期待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行业从业者对技术阶段有清晰认知 [5]
腾讯张正友回应具身智能三问:不造硬件、此时开放、人形非终极
机器人圈· 2025-08-01 19:55
腾讯Robotics X实验室的战略布局 - 公司2018年成立Robotics X实验室并制定"十年规划",目前已进入第7年[2] - 在WAIC推出具身智能开放平台Tairos,明确战略定位为具身智能平台而非硬件竞争者[3] - 公司不直接参与本体硬件量产,聚焦软件能力进化与开放[3] Tairos平台的定位与价值 - 平台整合五代机器人技术积累,包括多模态感知、规划、感知行动联合三大核心模型及虚实融合仿真平台[6] - 采用模块化设计,企业可根据需求选择功能模块,仅需少量数据即可完成适配[7] - 已与宇树机器人等种子企业深度合作,实现仿真-真实闭环应用[8] - 走访60-70家企业后发现市场普遍缺乏具身智能开发工具,推动平台开放[6] 技术研发路径与场景选择 - 小五机器人作为研究原型,重点探索养老、家居等对安全性和鲁棒性要求高的复杂场景[5] - 通过调酒机器人等展示性硬件验证灵巧性和触觉能力,但不进行本体量产[5] - 研发腿轮一体化机器人,探索更适合现代人居环境的非仿生形态[10] - 提出具身智能可能进化出屏幕等非传统交互形态的创新设想[11] 行业现状与未来展望 - 行业面临3D动态建模、触觉传感器标准化、模型泛化能力等核心技术瓶颈[6] - 当前处于类似通信设备"大哥大时代前夜",需等待场景规模化与成本可控[9] - 认为行业泡沫是必经过程,本体形态探索将持续投入[9] - 预测明年机器人马拉松将实现完全自主,无需人工遥控[9]
大厂竞逐具身智能生态位 头部机器人企业跑出“黑马”
南方都市报· 2025-08-01 07:14
互联网大厂具身智能投资布局 - 腾讯、阿里、美团、百度、京东、小米等7家大厂2024年对具身智能企业累计投资23笔 其中阿里6笔、美团5笔、京东4笔、腾讯和百度各3笔、小米2笔 [6][11] - 大厂通过投资和自建团队双路径布局 美团、腾讯、京东、网易已搭建自有机器人团队 商汤科技据传将成立独立具身智能公司 [6][11] 腾讯具身智能平台发布 - 腾讯Robotics X实验室与福田实验室联合发布具身智能开放平台Tairos 首创模块化方式提供大模型、开发工具和数据服务 [6][8] - 平台包含多模态感知模型、规划大模型及云服务平台 通过标准化接口和SDK对外开放 宇树G1机器人搭载该平台实现自主行走、物体识别和交互对话 [8] - 腾讯战略从整机研发转向技术开放 首批合作伙伴包括越疆科技、乐聚机器人等多家企业 [13][15] 京东具身智能生态构建 - 京东推出附身智能品牌JoyInside 与数十家机器人企业达成合作 覆盖陪伴类、教育领域和产业领域产品 [9][11] - 布局聚焦三层面:依托3C平台布局消费入口 利用供应链数据沉淀产业大模型 结合物流场景与投资企业协同 [12] - 2024年5月投资智元机器人 7月连续投资三家机器人企业 [9][11] 商汤科技技术平台突破 - 商汤发布"悟能"具身智能平台 以具身世界模型为核心引擎 支持自然语言生成多视角视频 破解仿真数据输出难题 [9][14] - 强调研发与商业落地对齐 未来可能扩展至机器人小脑、本体等方向 目前定位做"机器人大脑" [14] 网易垂直场景应用 - 网易灵动发布全球首款露天矿山挖掘机装场景具身智能模型"灵掘" 在内蒙古煤矿实测装车效率达人工80% 近70%作业时间无需干预 [10][13] - 明确不做机器人本体 专注提供智能化大脑解决方案 产品线包括智慧矿山挖掘机器人、港口清舱装载机器人等 [13] 行业技术竞争格局 - 大厂主要聚焦数据、平台和模型层 瞄准决策层算法能力延伸 但缺乏感知层和控制层经验 [16][18] - 智元机器人实现全栈闭环发展 构建"数据-模型-本体-场景"四轮驱动体系 发布行业首个通用具身基座模型启元大模型 [18] - 初创企业在硬件供应链和非标硬件打造方面具备优势 银河通用机器人已实现货架取货送货自动化 与美团合作智慧药房解决方案 [17] 具身智能发展阶段 - 行业处于"掐生态位"阶段 大厂通过平台开放和生态合作抢占关键位置 [16][19] - 未来可能通过并购感知层和执行控制层企业完善生态 解决算法与实际应用脱节问题 [18]
腾讯揭秘具身智能路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31 08:33
腾讯具身智能战略定位 - 公司选择成为行业合作伙伴而非硬件制造商 定位为行业的"钛螺丝" [1][4] - 具身智能开放平台Tairos旨在为机器人厂商提供工具 解决基础模型 场景数据采集 训练仿真和真机部署难题 [5] - 平台包括云端服务和三个核心模型 多模态感知模型 规划大模型和感知行动联合大模型 [5] 技术架构与能力 - 三大模型分别承担机器人"左脑"(规划大模型) "右脑"(多模态感知大模型)和"小脑"(感知行动联合大模型)功能 [5] - 云服务层提供仿真 训练和数据管理能力 通过SDK/API对接硬件 [5] - 模型支持真实机器人和仿真环境运行 未完成任务通过强化学习改进规划模型 [8] 行业痛点与挑战 - 软件能力是机器人落地的共性痛点 业内普遍缺乏优质模型和仿真工具 [3] - 3D世界认知和动态世界建模仍处于初步阶段 需提升泛化能力实现"身"与"智"协同 [3][11] - 触觉传感器尚未标准化 仿真环境空间分辨率难以达到1毫米的人类触觉水平 [9][11] 产品化路径与合作模式 - 已深度联合宇树 越疆 帕西尼等头部硬件伙伴打磨平台 [5] - 采用1.0版本迭代思路 先选取高配合度种子企业深度联合开发案例 [7] - 2023年下半年起产业格局骤变 ChatGPT催生大量机器人创业公司 [1][12] 研发投入与探索方向 - Robotics X实验室2018年成立时无商业化目的 当时国内无成熟机器人硬件厂家 [1][12] - 前沿探索注重自由度 避免为交付产品而做成"写死"的硬编码方案 [15] - 触觉传感器研发已持续7年 仍未达到标准化程度 [11] 行业发展阶段判断 - 具身智能仍处于初步阶段 从基础模型到真机部署存在大量技术挑战 [2][3][16] - 行业过热是积极现象 参与者增多加速行业发展 [6][16] - 机器人形态不应局限于"人形" 需探索更高效适应人居环境的形态 [6]
腾讯以Tairos入局具身智能,能否带领行业进入“大哥大”时代?
财经网· 2025-07-30 07:55
腾讯Tairos具身智能平台发布 - 腾讯Robotics X与福田实验室联合发布具身智能开放平台Tairos 旨在为机器人厂商提供关键软件能力 包括感知世界 规划任务和自主决策等功能[3] - 平台通过模型算法和云服务两大组成部分提供服务 包含多模态感知模型 规划大模型和感知行动联合大模型 以及仿真平台 数据平台和开发工具[6] 腾讯具身智能战略定位 - 公司明确不做硬件竞争 而是成为机器人厂商的合作伙伴 通过Tairos平台提供软件解决方案[3] - 战略定位与马化腾4月表态一致 强调赋能行业而非替代硬件厂商[3] 平台技术架构 - 多模态感知模型相当于右脑 实现环境三维地图构建和自然语言交互[8] - 规划大模型相当于左脑 支持任务拆解与策略规划 在复杂交互任务中成功率80% 超过GPT4o等系统[8] - 感知行动联合大模型相当于小脑 通过时空物理感知和零样本泛化技术提升执行能力[8] 行业发展现状 - 2023年大模型浪潮带动具身智能赛道火爆 2024年7月出现5天超300亿融资涌入[3] - 行业处于发展初期 机器人主要应用于数据采集 科研和导览 尚未达到大规模商用阶段[5] - 预计2050年中国市场规模达6万亿元[12] 腾讯研发历程 - Robotics X实验室成立于2018年 已进行7年技术积累[3][9] - 2020-2024年陆续发布四足机器人 轮腿式机器人和类人形机器人"小五"等研究原型[9] - 2023年底调研60余家机器人企业 发现行业普遍存在软件能力短板[4] 商业化路径 - 现阶段重点为产品化而非商业化 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稳定产品提供给厂商[10] - 采用模块化设计 厂商可自主选择感知 规划等模块组合[8] - 目标通过平台推动行业降本增效 加速进入量产阶段[5] 行业形态观点 - 认为过早锁定人形形态可能限制创新 双足行走在现代环境效率不高[12] - 主张探索双足 四足 机械臂等多元形态 强调屏幕等非生物形态的交互优势[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