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ual Studio
搜索文档
嵌入式IDE的未来,重新被定义
36氪· 2025-11-12 09:08
嵌入式IDE面临的挑战 - 现代嵌入式MCU/MPU已演变为包含异构内核、加速器、DSP和NPU的复杂生态系统,传统IDE工具落后于硬件复杂性[1] - 开发流程需实现跨架构调试、保障系统确定性性能,并适配多内核的差异化指令集、内存空间及工具链[2] - 边缘AI/ML发展要求IDE打通从模型训练(PyTorch、TensorFlow)到嵌入式部署(量化、优化、硬件映射)与代码生成的全流程[2] - 安全性成为硬性要求,设计之初需符合IEC 62443标准等规范,深度集成可信执行环境、安全启动、加密信任根等功能[2] - 当前IDE领域处于分散状态,开发人员需操作多个供应商专属环境,调试复杂问题可能耗费数周时间[2] - 传统IDE难以原生兼容AI工作流程,安全集成薄弱,安全启动和OTA更新常被视为独立SDK而非核心工作流程组成部分[3] - 工具链与单一供应商绑定导致碎片化问题,多核系统通常需要搭配多个IDE[4] - 部分IDE界面存在不一致性且设计过时,导致开发过程容易出错,造成时间浪费并阻碍创新[5] 主要厂商的IDE布局与策略 - 专用IDE是嵌入式IDE一大品类,厂商针对自家MCU/MPU进行全面优化以发挥硬件最大性能,工具一般为免费[6][7] - ADI推出CodeFusion Studio 20版本,基于Microsoft Visual Studio Code,提供端到端AI工作流程,内置模型兼容性检查器和性能分析工具[8][9] - ADI的CodeFusion Studio支持从TensorFlow或PyTorch导入模型并在几分钟内生成推理就绪代码,集成Zephyr AI Profiler可监控延迟和内存[9] - ADI平台支持AutoML for Embedded,在同一工作流程中实现数据集训练和优化,其System Planner支持多核应用和扩展设备兼容性[9] - ADI通过可信边缘安全架构将安全启动、TrustZone分区和加密协议作为标准工作流程一部分,确保从模型部署到固件更新每一步受保护[10] - 英飞凌推出AURIX Configuration Studio,基于DAVE技术构建,整合基于Eclipse的编辑器、GNU C编译器和开源调试器[12] - 英飞凌ACS具备直观GUI、自动化资源管理和代码生成功能,通过AI驱动求解器自动分配硬件资源,根据界面设置生成高质量生产代码[12] - 意法半导体发布STM32CubeIDE for VS Code的Release版本,移除对STM32CubeCLT依赖,引入bundles manager自动管理插件和器件支持文件[14] - STM32CubeIDE for VS Code支持Windows/Linux/macOS全平台,通过CMSIS-PACKs支持所有STM32 MCU产品系列,定位为下一代免费IDE[14][15] - 瑞萨电子在其Reality AI Tools和e2 studio IDE间建立接口,使设计人员能无缝共享数据、项目及AI代码模块,以缩短边缘AI应用设计周期[19] - 瑞萨自2022年收购Reality AI以来持续改进AI设计,其e2 studio保持每三个月一次升级的迭代频次[20] IDE的未来发展趋势 - 微软公布Visual Studio的AI路线图,核心为打造"AI驱动的智能体体验",将推出自定义、测试、调试等多种新智能体并支持并发运行[21] - 微软计划改进聊天功能,全面实施MCP规范以增强安全性,并集成GPT-5 Codex等最新模型,提供自动模型选择功能[21] - 对于MCU/MPU厂商,为客户节省时间并使其快速拥抱嵌入式AI,是增强产品竞争力的关键[21]
Will Microsoft's $30B AI Build-Out Power Its Next Growth Phase?
ZACKS· 2025-10-10 01:56
微软AI与云战略投资 - 公司计划在2026财年第一季度将资本支出增加至近300亿美元 以扩大数据中心容量 GPU可用性和全球基础设施 [1] - 公司预计2026财年第一季度智能云收入将增长25%至26% Azure收入在固定汇率下增长约37% [2] - 公司已将GPT-5集成至Microsoft 365 GitHub Visual Studio和Azure AI Foundry 并推出微软代理框架和多模式模型以扩展AI业务 [3] 微软财务表现与预期 - 公司股价年初至今上涨24.5% 表现优于计算机软件行业20.9%和计算机技术板块22.8%的涨幅 [7] - 公司远期12个月市销率为11.68倍 高于行业平均的8.63倍 [10] - 市场共识预期公司2026财年每股收益为15.41美元 预计同比增长12.98% 过去30天内该预期上调0.4% [13] 行业竞争格局 - 亚马逊计划2025年进行近1000亿美元AI相关资本支出 以加强AWS基础设施和定制AI芯片 其Bedrock平台支持多模型 [5] - 谷歌计划2025年投入850亿美元用于数据中心和云基础设施 通过DeepMind和Gemini模型将AI整合至搜索 YouTube和Android等产品 [6] 行业增长前景 - 市场预期公司2026财年总收入将增长13% 2027财年增长14.3% [4] - AI基础设施市场预计从2025年到2032年将以29.1%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 规模达到3561.4亿美元 [4]
“巨硬”真的来了!马斯克硬刚微软,官宣新公司:要靠 AI “复刻”整个微软
程序员的那些事· 2025-09-11 08:19
公司动态 - 马斯克旗下xAI于8月下旬正式宣布孵化全新AI软件公司Macrohard(巨硬)[1] - 公司名称Macrohard源于2021年马斯克对微软的调侃推文"Macrohard >> Microsoft"[2] - 商标申请已于8月1日递交美国专利与商标局 表明项目进入实操阶段[4] 商业模式 - 定位为纯粹由AI Agent驱动的软件公司 旨在以AI模拟微软的软件产品和订阅服务模式[5] - 采用多智能体协作架构:由Grok聊天机器人调度数百个专用Agent 分别负责编程、图像/视频生成与理解[6][7] - Agent可在虚拟机中模拟人类使用软件进行反复测试[7] 技术架构 - 核心算力依托xAI在孟菲斯建设的超级计算机集群Colossus 2 计划部署100万英伟达GPU[9][10] - 峰值算力预计达2000-4000 EFLOPS 较当前20万GPU的Colossus(800 EFLOPS)提升5倍[10] - 商标申请覆盖语音/文本生成软件、AI设计编码工具、对话型聊天机器人、AI驱动游戏开发等领域[8] 行业竞争 - 直接对标微软产品矩阵 包括Office、Teams、Copilot、Visual Studio、Xbox等核心产品线[8] - 马斯克长期批评OpenAI与微软合作背离开源愿景 与比尔·盖茨存在公开分歧[11] - 项目被视为将口水战转化为商业对抗的实质性举措[12]
Github并入微软AI,是开源精神的终结吗?
虎嗅· 2025-08-26 07:02
管理层变动与组织架构调整 - Github CEO Thomas Dohmke于8月11日宣布卸任 且微软未任命继任者[1][11] - Github将完全并入微软Core AI部门 结束独立运营状态[2][12] - 微软开发者部门主管Julia Liuson将监督Github营收及工程业务 首席产品官Mario Rodriguez转由微软AI平台副总裁Asha Sharma管理[13] 历史沿革与平台定位演变 - Github创立于2008年 最初通过简化Git操作和社交功能成为开发者社区[30][31][35] - 2018年微软以75亿美元收购Github后承诺保持其独立运营与开源文化[43][46] - 平台托管大量关键开源项目 包括Python Rust TensorFlow PyTorch等[41] AI战略转型与产品发展 - 2021年推出AI编程助手Copilot 成为首个大规模应用AI编程工具[48] - Copilot用户数量快速增长 数月内突破100万 当前用户达2000万[50][55] - 微软CEO Satya Nadella宣布开源Copilot 以应对市场竞争[58][60] 开发者生态与数据访问担忧 - 开发者担忧平台可能限制API访问权限 模仿Reddit数据商业化模式[62][64][65] - 存在免费功能付费化风险 且可能优先集成微软Azure及AI基础设施[20][67] - 社区迁移成本极高 平台仍保持全球最大开发者社区地位[69] 微软战略整合动机 - 核心价值从代码仓库转向AI开发工具 Copilot成微软AI布局关键环节[57][61] - 通过组织架构精简实现资源统一调配 强化AI工具开发能力[12][22] - 历史承诺与商业战略存在潜在冲突 需平衡开源精神与商业利益[47][71]
Github的十字路口:并入微软AI,是开源精神的终结吗?
新浪财经· 2025-08-25 20:45
核心观点 - GitHub被并入微软Core AI部门 标志着其独立运营时代结束 未来将深度整合进微软AI战略 引发开发者对平台开源精神及中立性的担忧 [1][2][4] - 微软此举旨在强化AI开发工具能力 特别是GitHub Copilot的商业化应用 以应对市场竞争并统一资源投入 [12][13] - 开发者社区关注点集中于数据访问权限变更 免费功能付费化风险 以及微软是否利用平台代码训练专属AI模型 [4][15][17] 组织结构调整 - GitHub CEO Thomas Dohmke卸任后未任命继任者 平台不再独立运营 直接并入微软Core AI部门 [1][2] - 微软开发者部门主管Julia Liuson将监督GitHub营收 工程及支持工作 首席产品官Mario Rodriguez向微软AI平台副总裁Asha Sharma汇报 [2] - 此次调整发生在微软收购GitHub七年后 此前平台始终维持独立运营状态 [3] 开发者社区担忧 - 担忧商业决策将更贴近微软Azure和AI战略 基础设施可能优先依赖微软体系 [4] - 存在免费功能转为付费服务的可能性 类似Reddit在AI时代限制API访问的模式 [4][15] - 核心疑虑在于微软是否使用开发者上传的代码训练专属AI模型 [4] GitHub历史与社区价值 - 创立于2008年 通过社交化功能降低Git使用门槛 成为全球最大源代码托管平台 [6][7][8] - 托管关键开源项目包括Python Rust TensorFlow PyTorch Docker等 [8] - 2018年微软以75亿美元收购后 承诺保持平台中立性与开放性 [8] AI战略转型 - GitHub Copilot为关键产品 2022年6月开放个人用户使用 早于GPT-3.5发布 [9] - 产品基于OpenAI Codex模型开发 用户数月内突破100万 当前用户达2000万 [9][11] - 面临Cursor Windsurf等竞品市场份额竞争 微软通过开源Copilot策略应对 [12] - 微软CEO强调AI已成为编程核心 将Copilot经验整合至整个微软Copilot生态 [13] 商业价值与数据权限 - GitHub数据及用户反馈对微软AI布局具有战略价值 [13] - 历史显示Reddit因AI数据价值限制API访问 类似情况可能发生于GitHub [15] - 若代码访问权限受限或需付费 将破坏开发者社区协作体验 [17]
「巨硬」真的来了,马斯克硬刚微软,官宣新公司:要靠AI“复刻”整个微软
36氪· 2025-08-25 20:08
公司动态 - 马斯克正式宣布旗下xAI将孵化全新AI软件公司Macrohard(巨硬) [1] - 项目名称虽具调侃意味但实际为真实商业计划 非玩笑性质 [1][5] - 公司商标已于2024年8月1日向美国专利与商标局递交申请 进入实操阶段 [6] 技术架构 - 采用多智能体(multi-agent)协作模式:由Grok聊天机器人负责核心调度 [7] - 部署数百个专用Agent 分别处理编程、图像/视频生成与理解等任务 [7] - 通过虚拟机模拟人类用户交互 实现软件测试与优化闭环 [7] - 算力依赖xAI在孟菲斯建设的超级计算机集群Colossus 2 计划配置100万英伟达GPU [9][10] - Colossus 2峰值算力预计达2000-4000 EFLOPS 较当前版本(800 EFLOPS)提升5倍 [10] 业务定位 - 目标以纯AI驱动模式复刻微软软件生态 涵盖语音/文本生成、AI编程工具、对话机器人及游戏开发等领域 [7][8] - 商标申请范围覆盖微软核心产品线:Office、Teams、Copilot、Visual Studio、Xbox的AI替代方案 [8] - 定位为分布式多Agent协作的AI工厂 而非单一聊天机器人升级 [8] 行业背景 - 微软近年向OpenAI投资超百亿美元 深度集成GPT模型至Office与Windows系统 [11] - 马斯克长期批评OpenAI与微软合作背离开源初心 与比尔·盖茨存在公开分歧 [11] - Macrohard被视为马斯克将理念冲突转化为商业竞争的具体行动 [11]
Github的十字路口 :并入微软AI,是开源精神的终结吗?
36氪· 2025-08-25 19:24
GitHub并入微软Core AI部门 - GitHub宣布不再独立运营,完全融入微软今年一月成立的Core AI部门[1][7] - 微软开发者部门主管Julia Liuson将负责监督GitHub的营收、工程及支持工作,GitHub首席产品官Mario Rodriguez将向微软AI平台副总裁Asha Sharma汇报[7] - 自2018年微软以75亿美元收购GitHub以来,GitHub一直保持独立运营,此次结构调整标志其独立性终结[2][9][26] 管理层变动与历史背景 - GitHub前CEO Thomas Dohmke于2023年8月11日宣布卸任,未任命新CEO,其于2021年接替Nat Friedman担任CEO,Friedman当时离职理由为"回归创业初心"[5][7] - GitHub成立于2008年,由Chris Wanstrath、Tom Preston-Werner和PJ Hyett共同创建,最初在Ruby开发者中流行,后成为全球最大源代码托管平台[18][20][24] - 2018年微软收购时承诺保持GitHub独立性和开放性,并聘请Nat Friedman以维护开发者社区信任[26] AI战略与产品转型 - GitHub Copilot成为核心AI产品,2022年6月向个人用户开放,用户数达2000万,前CEO Thomas称其为"继个人电脑后软件开发领域最伟大进展"[28][31][32] - 微软CEO Satya Nadella宣布开源Copilot,强调AI已成为编程核心部分,GitHub从代码托管平台转型为AI开发工具核心[33][35] - GitHub通过微软与OpenAI合作获得GPT-3早期访问权限,开发Codex模型并推出Copilot,几个月内突破100万用户[28][30] 开发者社区担忧与影响 - 开发者担忧GitHub商业决策将更贴近微软Azure和AI战略,可能增加对微软基础设施依赖并将免费功能付费化[12] - 社区担心微软可能使用平台上传代码训练自有AI模型,并限制API访问公开数据,类似Reddit在AI时代限制API的做法[12][36][38] - GitHub作为全球最大开发者社区,拥有TensorFlow、PyTorch、Docker等主流开源项目,用户迁移成本高,但其开源精神面临挑战[23][42][43] 行业竞争与市场动态 - AI编程助手成为大厂和初创公司竞争焦点,Cursor、Windsurf等产品抢占市场份额,GitHub Copilot面临挑战[32] - 2010年代GitHub获a16z投资1亿美元,被押注为"下一个微软或甲骨文",现成为微软AI生态关键组成部分[22][35]
从 MCP 到 Agent:构建可扩展的 AI 开发生态的工程实践
AI前线· 2025-08-09 13:32
AI与IDE的演进 - 软件开发范式从人工编码逐步转向AI辅助编码,智能编程助手成为关键演进方向[2] - 传统IDE从"大而全"向轻量化转变,如VSCode通过插件扩展支持多语言[7] - AI与IDE结合最成熟的领域是代码补全和问答交互,如GitHub Copilot的"ghost text"补全方式可提升50%以上效率[9][10] Trae产品特性 - 产品发布仅3个月但迭代迅速,从基础chat模式演进到支持MCP和自定义Agent的高级功能[13] - 新增FE Master Agent可将Figma设计转换为前端代码,超50%用户首次使用该功能[15] - 自定义Agent模式允许用户添加专属系统提示词和MCP工具,显著改变研发流程[13][15] Agent技术架构 - Agent核心模块包括感知、规划决策和执行反馈循环,关键环节是Action和Feedback[16][17] - IDE Agent设计重点考量工具调用能力和上下文获取能力,包含长期/短期记忆体系[19] - 实际工程实现中采用流式处理,并行执行工具调用和前端渲染以优化用户体验[25][26] 工具集成体系 - 工具采用XML标签结构化描述,包含功能说明、调用流程和示例三部分[32] - 通过Run MCP工具解决第一方与第三方工具的结构冲突,节省约20%的token长度[35][40] - 采用JSON RPC协议接入MCP生态,实现工具复用和标准化[35][38] 多Agent协作 - 当前采用主Agent+子Agent架构,首次调用由Workflow驱动后续由模型自主决策[44][47] - 社区用户已实现全自动代码修复流程:从issue处理到PR提交均由Agent完成[50] - 未来方向包括多模态输入、领域知识建模和物理环境交互能力[53] 行业趋势 - AI编程IDE呈现快速发展态势,Cursor、Windsurf等竞品均在强化AI集成[13] - 模型能力持续进化但存在经验不足问题,用户分为完全信任和手动控制两派[21][22] - 行业共识是模型发展将带来更多可能性,尤其在多Agent协作领域[53][54]
GitHub CEO:AI正将1.5亿开发者变成 “智能体指挥官”
36氪· 2025-07-30 19:33
AI对编程领域的影响 - AI并非取代程序员,而是帮助开发者进化为“智能体指挥官”,软件开发的未来将是人与智能体深度协作的时代[1] - GitHub Copilot在启用文件中已帮助生成46%的代码行,自然语言正演变为“通用编程语言”[6][11] - AI工具降低编程门槛,推动更多人参与软件创作,未来开发者数量计划从1.5亿扩展到10亿[6][20][25][26] GitHub平台发展历程与定位 - GitHub从2008年正式发布,最初用户主要来自Ruby on Rails社区,通过“拉取请求”等创新功能革新了开发者协作方式[4] - 平台模糊了开源贡献者、商业开发者等不同类型开发者之间的界限,现代开发者呈现多元化特征[5] - GitHub定位为“开发者之家”,将分散的代码库汇聚成协作中心,目前拥有1.5亿注册开发者,每年产生数亿个Pull Request[8][11][25] 智能体技术发展现状与挑战 - 当前编程智能体在SWE-bench基准测试中准确率约60%,扩展到其他编程语言时准确率可能骤降至30%[14] - Copilot采用MCP技术无缝对接各类开发环境,工作流程包括扫描代码库、调用开发工具、生成解决方案等环节[21] - 智能体需要经过专业开发者严格审核,确保代码符合规范且不引入安全漏洞[19] 未来开发者角色演变 - 开发者将转变为“智能体指挥官”,核心能力转为任务拆解、需求描述和AI协作决策[6][15] - 开发者需掌握判断何时自己编码或交给智能体处理的决策能力,以及用精确开发语言与智能体沟通的技巧[15] - 未来开发者可自由切换GPT、Claude等AI模型,重新尝试的成本非常低[6][23] 编程教育普及与开源生态 - AI工具使七八岁孩子能通过自然语言提问学习编程,跨越语言障碍使编程教育更加普惠[9] - GitHub创新图谱工具分享开发者创新活动信息,开源文化推动全球开发者跨越国界协作[26] - 平台托管大量开源代码,对研究者、政策制定者了解全球创新活动具有重要价值[26]
程序员这些年都发生了哪些改变~从 ENTER到 Tab,下一步是躺平?
菜鸟教程· 2025-06-25 09:42
程序员工具进化史 - 程序员工具经历了从纯手工编码到AI辅助的演变,核心趋势是效率提升和自动化程度增强 [1][2][3] 第一阶段:纯手工编码时代 - 早期使用Basic/Pascal/C等语言,IDE仅为记事本,无自动补全和语法高亮功能 [4] - 编程过程高度依赖人工校验,错误容忍度极低,机器码错误会导致系统崩溃 [4] - 开发流程具有"写代码靠眼力,调试靠运气,上线靠祈祷"的特征 [5] 第二阶段:复制粘贴时代 - Windows普及推动图形界面IDE崛起(Visual Studio/Eclipse)[6] - 互联网发展催生Google/Stack Overflow等资源平台,代码复用成为主流开发模式 [6] - 开发方式从原创编码转变为"精准搜索+代码搬运与缝合"[6] 第三阶段:AI编程时代 - GitHub Copilot/Lingma/Cursor等AI工具成为行业标配 [7] - 开发模式演变为"Tab键驱动",通过自然语言指令生成代码 [8][10] - AI工具可实现项目级代码分析、长期记忆存储等高级功能 [12][14] 主流AI开发工具 1. **Cursor**:基于VS Code优化,具备强代码理解与生成能力 [13] 2. **Windsurf**:支持项目上下文记忆,适合复杂任务开发 [14] 3. **Trae**:字节跳动产品,集成智能问答与Agent自动编程 [15] 4. **Lingma IDE**:阿里系工具,深度整合云服务API [16] 5. **VS Code+Copilot**:依托丰富插件生态扩展AI能力 [17] 行业发展趋势 - 开发效率持续提升,单人可完成团队级工作量 [12] - 技术演进方向为"最小代码量实现最大功能"[18] - 未来可能向脑机接口等更自然的交互方式发展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