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杭州日报
icon
搜索文档
街头旋律有多大“穿透力”?
杭州日报· 2025-07-15 10:48
活动概况 - 第二季"街头旋律"文艺点亮计划于7月5日在萧山银隆百货启动,71位持证街头艺术家在26个点位演出,首演吸引线下观众超1万人,相关话题曝光量达2.1亿次[5][6] - 活动从6月持续至次年5月,覆盖城市广场、公园、乡村公共空间及商圈,实现镇街全覆盖[6][9] - 演出形式包括演唱、原创音乐、乐器演奏、说唱、戏曲等多元化艺术表达[6] 模式升级 - 艺术家均通过政府审核认证,获得专业设备和固定舞台支持,改变传统街头表演辗转状态[6] - 建立"街头艺术家库"常态化运作机制,通过月度招募和定期培训扩充人才梯队[9] - 政府搭建平台推动文化资源下沉,形成"政府搭台+公益服务+青年参与"的可持续模式[6][11] 社会效益 - 带动文旅、商圈、夜经济多维融合,提升城市文化魅力指数[9] - 艺术家宇芃的乐队曾参与杭州亚运会主题曲录制,活动强化了城市文化形象塑造[7][8] - 推动公共空间治理与青年表达结合,使街头艺术成为城市文化传播前沿阵地[10][11] 文化影响 - 活动年轻化、互动化特征显著,符合青年审美需求,增强文化传播穿透力[9] - 艺术家张濠麟指出舞台完善度和人流量显著提升,体现活动热度[6] - 通过无门槛惠民演出实现"社会价值+自我价值"双向抵达,激发城市文化活力[6][10]
视谷产业社区:“数字艺术”成为新坐标
杭州日报· 2025-07-15 10:48
双橙艺术中心战略转型 - 公司从场地运营商转型为内容制作商,计划深耕原创沉浸式IP并孵化综艺新物种 [7][8] - 依托1900平方米A厅和2100平方米B厅两大国际标准演播厅,已服务《天赐的声音》《妙墨中国心》等文化IP及抖音跨年盛典等顶流舞台 [7][8] - 定位"文化+科技",锚定XR虚拟制片巨屏和影视剧场景棚,目标打造集内容孵化、国际协作、数字艺术于一体的三江文化新地标 [8] 中国视谷产业社区发展 - 社区占地4 7平方公里,重点建设视谷创新中心、三江汇创谷及"视谷之窗"产业综合体,形成视觉智能产业引领的集聚区 [9] - 三江汇创谷由黄山五金工业园区改造,涵盖古董车博物馆、双橙艺术中心等业态,构建智慧科技、绿色生态、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9] - 推出"便民15分钟服务圈"和"暖心24小时生活圈",通过"烦恼指数"量化企业需求,转化为定制化服务 [10] 科技赋能文化创新案例 - 先临三维科技为英国Amelia博物馆提供高精度3D扫描技术,创建文物"数字孪生"实现全球化展示 [9] - 数字技术推动文化生产方式变革,如双橙艺术中心的内容孵化与先临三维的文物数字化形成文化传承新范式 [11] 产业社区生态融合 - 社区采用"产社联动"模式,促进视觉智能产业与中小科技智造企业集聚,探索新质生产力社区典范 [9] - 通过产业生态圈与幸福共同体建设,实现艺术、产业与生活深度融合,吸引人才扎根 [10][11]
转塘“塘人街”艺术街区上央视了
杭州日报· 2025-07-15 10:48
艺术街区发展 - "塘人街"艺术街区通过政府主导、政校合作、政企联动模式打造,集"音体美、吃喝玩购逛"为一体,并重点推进"BAC·艺术社区"等3个示范项目 [3] - 街区充分发挥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两大艺术类院校集聚优势,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多翼的产教融合街区 [3] - "BAC·艺术社区"项目融合艺术教育与开放街区,定位为最新潮的艺术基地和文化艺术集聚地 [3] 项目进展与活动 - "BAC·艺术社区"于2024年5月正式开园,已推出艺术循环市集、野雀冰饮节等活动,从破旧办公楼转型为艺创空间 [3] - 街区整体建筑建设进度超95%,已与陆上书店、Wfled等艺术品牌签约,计划今年正式开街 [4] - 央视综艺《你好时光》节目对街区进行宣传,撒贝宁等明星参与录制并点赞其艺术生态 [3][4] 未来规划 - 街区将围绕"塘人"共创六大计划(四季有"学"、"形"、"集"、"Show"、"声"、"感")常态化开展活动 [4] - 目标是通过持续活动运营激发区域活力,提升城市形象,成为杭州新晋顶流文艺地标 [3][4]
建德探索人文乡村共富新路径
杭州日报· 2025-07-15 10:48
人文乡村建设模式 - 建德市通过"新安诗路"文化带建设串联散落文化资源,形成"精神共富+产业共富+人才共富"乡村振兴路径 [2] - 采用"文艺村长+文化特派员+乡村运营师"三维联动机制激活乡村文化活力 [2] - 下涯镇之江村通过摄影模特产业带动50余村民就业,每人日收入200-500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首次突破300万元 [6] 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 下涯镇2024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带动民宿餐饮收入超800万元,衍生写生培训、艺术品展销等新业态 [6] - 李家镇化石产业带动50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3万元,开发化石盲盒等文创产品销往全国 [7] - 梅城镇千鹤村打造6条研学路线及康养产品矩阵,运营收入达151万元,新增就业岗位6个 [8] 影视文旅产业突破 - 建德市三年落户影视企业57家,累计出品承制影视剧103部,群演培训中心输送群众演员300余人次 [9] - 桂花村改造20栋农房为"民宿影棚","田园卡丁车"项目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 [9] - 寿昌镇举办浙江电影"凤凰奖"颁奖典礼,推动影视文化产业发展 [8] 人才培育体系 - 之江村通过文化特派员引进专业人才,直接带动50余位村民参与文化服务,3人成长为摄影讲师 [10][11] - 镇头村"1+X+N"培养体系形成音乐人才链,培养出5支文化队伍,村民与专业演员同台演出 [11] - 航川村云下美术馆项目入选浙江省文化艺术发展基金,打造中国首个乡村摄影艺术大展 [4][5]
空巢老人给社工送来10个西瓜 开启了一场夏日爱心之旅
杭州日报· 2025-07-15 10:45
社区爱心传递事件 - 空巢老人施奶奶向阳光社区服务中心赠送10个新鲜西瓜以表达对社工长期关怀的感谢 [3] - 社区工作人员婉拒慰问品后提议将西瓜转赠给高温一线工作者获得施奶奶同意 [3] - 爱心西瓜最终分发给小区物业保安、保洁员和快递小哥等高温作业人员 [4] 社区服务细节 - 阳光社区社工长期为空巢老人提供定期探访、代买物资和节日慰问等服务 [3] - 社区党委书记娄丽娜明确表示不能接受群众慰问品 [3] - 网格员负责具体执行爱心物资的转赠协调工作 [3] 高温工作现状 - 杭州持续高温天气导致社区工作人员和物业工作者在烈日下坚持工作 [3] - 施奶奶观察到工作人员衣服被汗水湿透仍坚持忙碌的场景 [3] - 西瓜传递活动最终覆盖整个社区带来清凉与感动 [4]
与骄阳竞速: 外卖小哥的“热”情配送
杭州日报· 2025-07-15 10:45
外卖行业夏季运营特点 - 高温天气导致外卖订单量显著增加 外卖小哥单日配送量可达60单以上 部分人员突破百单 单个站点日配送量超1万单[1] - 饮品品类订单在高温季节呈现明显增长趋势[1] - 平台调整运营策略 骑手工作时间提前至早晨7点以应对需求高峰[1] 骑手工作环境与挑战 - 高温环境下骑手面临手机设备过热问题 导致电池快速消耗和屏幕卡顿 影响接单效率[2] - 骑手日均工作时长超过8小时 午高峰时段(11点-13点)持续高强度工作 体感温度达38℃[1][2] - 骑手个人防护措施包括冰袖 防晒面罩 1.5升饮用水及防暑药品(清凉油 藿香正气水)[1] 行业保障措施创新 - 平台推出夏季专项支持 包括订单奖励机制 新人权益强化 天气补贴及防暑物资保障[2] - 杭州市建立多功能小哥驿站网络 提供空调休息区 免费Wi-Fi 充电设备 微波炉及应急医药箱等12项基础服务[2] - 城乡联动部署清凉补给点 主城区设置爱心冰箱 乡镇区域建立13个爱心点位 覆盖农贸市场 药店等高频场所[3] 用户行为与社会支持 - 消费者体谅度提升 订单备注中出现"不急""辛苦了"等暖心留言占比增加[2] - 社会机构参与防暑体系建设 包括萧山区共享冰箱 建德市爱心冰柜等创新补给形式[3] - 驿站服务延伸至法律咨询 健康义诊等增值服务 改善骑手职业环境感知度[2]
从举伞到急救,凡人善举连成“生之链”
杭州日报· 2025-07-15 10:45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该报道主要描述了一起发生在杭州余杭区的紧急救援事件,不涉及公司和行业相关信息。因此无法按照投资银行研究分析框架提取商业数据或行业动态。 作为补充说明,该新闻的核心价值在于展现城市人文关怀: 1) 多群体协作救援(外卖员/交警/市民)[3][5] 2) 急救措施专业执行(5厘米按压深度/100次频率)[5] 3) 社会正能量传递(10分钟生死救援)[6] 当前内容未包含可分析的财务数据、市场趋势或企业运营信息。如需商业分析,建议提供包含经济指标、公司业绩或产业政策的材料。
市侨联召开推进“之江同心·侨助共富”工作会议
杭州日报· 2025-07-15 10:45
侨企助村行动 - 市侨联推进"百家侨企(团)助百村"行动,累计促成118个侨企结对109个村,到位帮扶资金16.73亿元,覆盖产业帮扶、基础设施建设、文旅开发等领域 [1] - 形成"侨企带村、村企共赢"局面,精准匹配侨界企业资源与乡村需求,针对中西部区县乡村资源禀赋与发展痛点 [1] 侨助工坊模式 - 建成"侨助工坊"219家,三年累计促成"侨"订单近7亿元,带动700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2] - 形成"材料进乡村、加工在农户、产品出市场"的闭环助富模式,引入中国来料加工联盟协会及侨商侨企资源 [2] 新侨美宿发展 - 已建成"新侨美宿"46家,成立"新侨美宿"联盟,其中9家入选浙江省侨联精品"乡村侨舍" [2] - 提供家门口就业岗位,拓宽周边农副产品销售渠道,带动乡村风貌提升和旅游产业业态汇聚 [2] 侨青入乡实践 - 临安区侨联迭代"侨亮乡村"计划,建设"侨青入乡实践站点",接待游客4万余人,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 [2] - 余杭区侨联建设"青山自然学校"和"融设计图书馆",传播环保理念并传承传统手工艺,成为文艺青年打卡胜地 [2] 整体成效与规划 - 形成"侨"与"乡村"双向奔赴的良好局面,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发挥侨界作用 [1][2] - 未来将以更开放姿态汇聚侨智侨力,持续优化乡村振兴"新图景",为"同心共富"注入侨界动能 [2]
筑“巢”浙东运河 重燃城市烟火气
杭州日报· 2025-07-15 10:45
历史文化街区转型与城市更新 - 杭州萧山火车西站区域于2020年获批为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2023年保护规划获批复,成为杭州首个交通枢纽工业遗存类文化街区 [3] - 该街区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2025城市旅游休闲集聚区创新十佳案例",为浙江唯一入选项目 [3] - 街区通过激活文化内核实现复兴,形成"文化+民生"的发展模式 [4] 东巢艺术公园运营模式 - 东巢艺术公园由30多栋红砖仓库改造而成,采用"策展式零售"模式,年举办200余场活动,吸引近200万人次客流 [5][6] - "官河市集·落日夜市"成为标志性活动,单场杭州宠物文化节吸引5万人次 [6] - 园区80%员工从事内容策划运营,从租售企业转型为文化企业 [6] - 虽仅4万平米(对比乌镇300万平米),但通过持续造节策略盘活商业生态 [7] 文创产业集聚效应 - 东巢带动萧山出现10多个文创园区,包括萧然山街、西湘里等,形成集群效应 [8] - 萧然山街通过"屋顶见"等特色设计吸引年轻人,399元/张的复古摄影服务成为爆款 [9] - 政府打造"文创街区"认定标准:年轻态、烟火气和艺术性,注重文化体验 [10] 运河文化保护与开发 - 萧山组建大运河建设专班,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11] - 启动40公里游步道建设和古纤道修复工程,设6个文化驿站 [12] - 祇园寺、东岳庙等历史建筑修缮后融入文博脉络 [11] - 环西山慢生活街区规划中,将形成"西山+湘湖+浙东运河"文化组合 [12] 城市更新方法论 - 采用小规模、渐进式更新,功能更替适应年轻人需求 [13] - 通过"文化+"赋能产业、激活空间,避免大拆大建 [13] - 开放式街区模式让文化惠民,形成全民共享的文旅空间 [10]
创业梦工厂面向全国在校大学生开放
杭州日报· 2025-07-15 10:45
创业服务新模式 - 拱墅区推出在校大学生创业综合服务新模式 实现线上申请登记到办理入驻许可全程仅15分钟 [1] - 杭州市首个专属于在校大学生的"零门槛创业通行证" 解决登记流程繁琐 场地成本高昂 政策红利滞后等难题 [1] - 创业梦工厂采用"一址多照"模式 提供"零租金 零押金"的优质空间资源 实现场地"零成本"创业 [2] 线上办理流程 - 注册登记 政策申领等多部门线上通道打通 大学生创客通过"浙江政务服务网"统一入口提交一次材料 信息多方共享 实现全程网办"零等待" [2] - 入驻主体纳入拱墅区全周期创业扶持体系 享受"无忧成长"服务及青年发展型城区创业政策 [2] 创业支持政策 - 项目通过评审最高可获20万元无偿资助 共享"红盾驿+" "大运河青年会客厅"等配套服务 创业全程"零负担" [2] - 创业梦工厂面向全国在校大学生开放 提供免费工位等资源支持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