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四川日报
icon
搜索文档
当赛事遇上高原 体旅融合亮点多
四川日报· 2025-06-18 14:12
甘孜州体旅融合探索 - 甘孜州通过举办"贡嘎杯"青年足球邀请赛等专业赛事激活文旅产业,首届赛事吸引190余名运动员参与,每日直播观看人次超100万,抖音话题热度达1.7亿 [6][7] - 赛事采用专业运营模式,配备裁判、解说、直播团队及安保、医疗等保障小组,提升观赏性与专业性 [9] 特色赛事与资源开发 - 理塘县依托"四川赛马文化之乡"优势举办60届赛马会,配套文艺演出及马术表演,2023年"十一"黄金周吸引游客37.48万人次 [10] - 炉霍县结合红色文化举办"长征五一运动会",并利用山地地形举办高海拔汽车拉力锦标赛 [10] - 海螺沟景区举办32.3公里自行车爬坡赛及冰川挑战赛,吸引520名越野跑爱好者参与 [12] 体旅融合机制创新 - 海螺沟景区建立"户外运动管理中心+公司+俱乐部"模式,实现赛事报备、产品开发与消费端联动 [12][13] - 德格县计划以"雀儿山"为核心开发国际级登山目的地,配套徒步、摄影、研学等多元业态 [14] 赛事经济带动效应 - 专业足球赛事吸引跨省观众,如云南球迷计划赴康定现场观赛第二届"贡嘎杯" [9] - 特色赛事如赛马会、汽车拉力赛等促进跨区域参与,提升地方文旅品牌影响力 [10]
做大做强文旅产业,四川为何突出“全域全业态”?
四川日报· 2025-06-18 08:28
文旅资源禀赋 - 四川拥有115个A级景区 生态康养资源丰富 林草资源占全省辖区面积74.7% 是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之一 [1][2] - 广元市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连续3年推广"徒步古蜀道 对话翠云廊"活动 6条线路共吸引游客80万人次 [2] - 资阳市石窟寺和古石刻资源数量在全省位居前列 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将1000余处摩崖造像转化为沉浸式体验 [3] 产品创新趋势 - 游客偏好从"走马观花"转向"沉浸其中" 更重视文化价值和情绪共鸣 [2] - 宜宾蜀南竹海景区策划"武侠奇缘·竹海寻踪"沉浸式武侠盛典 推动文旅消费向三四线城市延伸 [3][4] - 德阳加快建设三星堆生态旅游区 眉山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让"三苏"文化"活起来" [6] 产业融合方向 - 乐山"文旅+美食"成效显著 甜皮鸭年销1000万只 跷脚牛肉年销售额达4.5亿元 [5] - 推进五大任务领域:文化遗产保护 红色旅游升级 演艺赛事发展 生态康养度假 农文旅融合 [5] - 省体育局策划"跟着赛事去旅行" 成都世运会竞赛项目向各市州普及 带动"体育+文旅"融合 [5] - 发展康养旅游成为拓展文旅融合新空间的重要着力点 激活银发经济 [6]
文旅经营主体如何培育壮大?做强领飞“头雁” 推动“雁阵”齐飞
四川日报· 2025-06-18 08:28
四川文旅企业发展现状 - 四川文旅企业总体呈现"小、散、弱"特征 虽有个别成功案例如《只此青绿》《哪吒2》但整体规模偏小 [1] - 省旅投集团资产规模300亿元 与中国旅游集团20强龙头企业上千亿至上万亿规模存在显著差距 [1] - 全省规上文化企业数量仅为广东和江苏的1/4 不足浙江的一半 全国文化企业30强和旅游集团20强中"川字号"仅2家 [1] - 行业缺乏在线旅游服务、演艺经济等领域的链主企业 [1] 政府政策导向 - 省委全会将"培育壮大文旅经营主体"列为深化文旅融合重点改革内容 提出"企业强 产业才会强"发展理念 [1] - 明确"做强重点骨干文旅企业"和"梯度培育中小文旅企业"双轨策略 计划通过民营文旅企业孵化计划培育龙头企业 [2] 企业战略响应 - 省旅投集团提出盘活资产、放大价值 与地方资源嫁接实现共赢 目标成为文旅发展"头雁" [1] - 域上和美集团计划深度挖掘四川文化资源 打造代表四川的高质量文旅项目 强化"锦绣天府·安逸四川"品牌 [2] - 行业商会推动形成"大中小微"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 重点培育有竞争力的链主企业 [2]
四川小春粮油生产收尾 2000多万亩油菜和900多万亩小麦颗粒归仓 丰收已定
四川日报· 2025-06-18 08:15
小春粮油生产概况 - 四川全省2000多万亩油菜和900多万亩小麦已完成收割,小春粮油生产收尾[3] - 今年四川小春粮油丰收已成定局[4] 栽播面积增长 - 四川通过下达扩面任务、优化种植模式、土地宜机化改造等措施推进小麦面积恢复性增长,遂宁今年小麦播栽面积超过87万亩,比去年增加2.4万亩[5] - 四川加大种粮补贴力度,丘陵山区种粮大户补贴标准从每亩150元提高到200元,宜宾市对20-30亩种粮大户额外补贴每亩80元,预计小麦种植面积扩大0.9万亩[7] - 四川耕地面积连续4年净增加,去年净增加60万亩以上,今年开展115万亩农业种植园地优化改造,预计小春粮油栽播面积稳中略增[7] 单产提升措施 - 四川首次发布省级粮油作物重大品种,5个小麦重大品种推广面积占种植面积六成以上,7个油菜重大品种推广750万亩以上[9] - 全省推广小麦油菜抗湿播种800万亩,完成小麦"一喷三防"关键技术800万亩、油菜"一促四防"1000万亩[9] - 通过"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行动打造2000个粮油千亩高产展示片,开展高产展示、超高产攻关和种粮竞赛[9] - 今年小春粮油作物全生育期气候适宜,小麦出苗显著好于常年,冬春关键生长期多次降水助推产量提高[10] 产量测定结果 - 达川区南岳镇九元村千亩小麦高产展示片最高亩产达568.4公斤,平均亩产537.4公斤,单产较2024年提高8公斤以上[12] - 绵阳市三台县建平镇李家湾油菜千亩高产展示片核心区平均亩产达272.2公斤,较常规种植增产超30%[13] - 全省250个小麦千亩高产展示片和380个油菜千亩高产展示片实收实测显示产量较去年同田实收增产明显[13] - 江油市种粮大户张开莲1200多亩小麦亩产较去年增加40公斤以上,家庭农场主郑明利近500亩马铃薯平均亩产达3900公斤,部分新品种每亩增产1000公斤[13]
前5月四川省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数据发布 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
四川日报· 2025-06-18 07:59
宏观经济表现 - 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734.5亿元,同比增长5.6%,增速比全国快0.6个百分点 [1]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增速比全国快0.8个百分点 [1] - 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3.0% [1] 工业行业增长 - 41个大类行业中有35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 [1] - 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2% [1] -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同比增长18.8% [1] -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14.9% [1] -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同比增长14.9% [1] -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同比增长10.3% [1]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 天然气产量同比增长11.2% [2] - 发电量同比增长2.8% [2] - 智能手表同比增长95.2% [2] - 发电机组(发电设备)同比增长60.8% [2] - 锂离子电池同比增长49.0% [2] - 汽车同比增长36.4% [2] - 工业锅炉同比增长33.1% [2] - 液晶显示屏同比增长28.6% [2] - 集成电路同比增长14.6% [2] - 智能手机同比增长14.2% [2] 固定资产投资 - 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7.8% [3] - 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4.1%,其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4.3% [3] - 第三产业投资同比下降2.1% [3] - 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6.7% [3] - 商品房施工面积同比下降12.3% [3] - 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7.4% [3] 消费品市场 - 餐饮收入1611.8亿元,同比增长4.5% [3] - 商品零售10122.8亿元,同比增长5.8% [3] - 限额以上企业(单位)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零售额863.4亿元 [3] - 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同比增长65.9% [4] - 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同比增长20.2% [4] - 粮油、食品类同比增长13.2% [4] - 文化办公用品类同比增长11.9% [4] - 金银珠宝类同比增长11.3% [4] - 饮料类同比增长10.7% [4]
绘就“诗”和“远方”的四川画卷
四川日报· 2025-06-18 06:50
文旅融合发展政策导向 - 四川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专题部署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提出打造"锦绣天府·安逸四川"品牌 建设世界级文旅地标和风景道 推出全球吸引力精品线路 [2] - 目标到2030年显著提升巴蜀文化影响力 四川旅游吸引力和文旅产业竞争力 推动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迈上新台阶 [2] - 全会通过"四个坚持"指导原则:文化为魂 旅游为体 科技赋能 保护优先 并部署品牌 业态 服务等融合重点 [5][6] 文旅产业经济贡献 - 2023年四川文旅产业对GDP贡献率达11.97% 体现"一业兴 百业旺"的带动效应 [4] - 自贡灯会案例显示文旅融合经济效益:208万人次游客带动1.6亿元门票收入 并促进零售增长和三产转型 [4] - 2023年全省接待国内游客11.19亿人次 旅游总消费达1.76万亿元 资源规模居全国前列 [3][4] 文化赋能实践案例 - 三线建设博物馆通过红色文化展示成为攀枝花热门打卡点 验证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价值 [5] - 泸州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推动白酒文化体验 境外游客采购量创新高 解决白酒出海难题 [5] -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上线一年获2000万访问量 衍生实景体验等科技文旅产品 [6] 保护与发展平衡机制 - 剑阁县建立古柏保护评价体系 包含16项指标实现从数量统计到生态保护的升级 [6] - 眉山设置景区日接待上限及分流措施 保障文化遗产与生态资源的可持续传承 [6]
五粮液:文化铸魂 产业为擎 在高质量发展征程中勇担使命
四川日报· 2025-06-18 06:43
文化传承与创新 - 公司联袂豫剧大家推出非遗大片,持续擦亮川酒金字招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3] - 发布《五粮液文脉史脉谱系》报告,耗时1年、约30万字,首次系统梳理五粮液文脉史脉谱系,分为自然谱系和传承人谱系两部分 [3] - 自然谱系构建"一座城、双国宝、三条江、四千年、五种粮、六首创、七分山、八作坊、九文化"的叙事框架,"双国宝"指元明古窖池群和国家级非遗酿造技艺 [3] - 完整梳理28代酿酒技艺传承人谱系,从唐代"重碧酒"到现代非遗传承人,展现中华酿酒文化的延续性 [3] 文化资源产业化 - 501车间由8个酿酒古坊和上百口元明古窖池构成,连续使用700余年,实现"活态保护、活态传承、活态发展" [4] - 五粮液501古窖池中国白酒文化圣地项目将建设溯源博物馆、八坊工匠馆、非遗馆,打造沉浸式体验区 [4] - 旗下首家新潮体验店"五粮·炙造"开业,300平方米空间融入20+五粮液元素,成为年轻人社交打卡地 [4] 产业融合发展 - "五一"假期五粮液景区接待游客12 7万人次,同比增长58 75%,推出"和美勾调""非遗互动"等体验项目 [4] - 文旅板块年接待游客突破百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住宿、零售等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 [4] - 通过"白酒+旅游+文创"模式构建酒旅融合生态链,提升品牌价值 [4] 战略目标与行业影响 - 公司实践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五粮液方案",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3][4] - 未来将深化文化挖掘和创新表达,助力四川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 [4] - 发展历程旨在推动企业实现世界500强战略目标,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
活动串珠 流量聚光 服务添暖 宜宾探索“文旅+”绘就文旅融合新篇章
四川日报· 2025-06-17 15:30
文旅融合成效 - 2024年宜宾接待游客973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98亿元,展现文旅融合显著成果 [6] - 通过"文旅+活动"、"文旅+流量"、"文旅+服务"三大策略推动产业升级 [6] - 2025年"五一"假期A级景区接待游客150.36万人次(同比+10.81%),门票收入1509.1万元(同比+4.68%) [7] 活动策略实施 - 春节假期举办非遗活动1609场次,吸引游客327.7万人次 [8] - "一县一月"模式串联10个县区特色资源,形成常态化主题活动 [9][10] - 四大商圈"五一"假期消费金额近5亿元,客流量与人均消费双增长 [8] - 培育14届"酒都风情"文艺展演、6届西部民歌展演等长效IP [10] 流量运营突破 - 2024年文旅内容全网曝光量突破15亿次 [12] - 2025年抖音、小红书话题传播量超4.5亿次 [12] - "长江之恋"婚恋活动吸引52对新人参与,曝光量2.8亿次 [12] - 央视累计报道200余次,参与全国性直播活动提升影响力 [13] 区域协同发展 - 渝昆高铁开通后与重庆联动,带动"2小时旅游圈"客流量增长30% [14] - 成立川南渝西文旅联盟、"大竹海"联盟实现资源共享 [14] - 赴长三角、粤港澳举办推介会拓展客源市场 [14] 服务创新举措 - "三免"政策累计发放燃面券60万张,接待品酒游客88万人次,充电订单15.07万笔 [17] - 推出"十万宜宾锦鲤"活动提供门票、住宿、餐饮等优惠 [16] - 2025年新增"夜游三江"等"三游"礼包强化假日经济 [16] - 未来3年每年安排5000万元财政资金用于文旅消费奖补 [17] 未来发展规划 - 推进蜀南竹海创建世界级度假区、兴文石海升5A景区 [18] - 通过《提振文旅消费十六条措施》培育新增长点 [17] - 深化"商旅文体健"多业态融合,打造特色旅游模式 [17]
广元市:执文化之笔 融康旅之势 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四川日报· 2025-06-17 11:44
文旅产业发展概况 - 广元市将文化旅游业作为支柱性产业,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加快建设大蜀道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康养度假胜地 [5] - 2025年"五一"假期接待游客476万余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23亿元,同比增长19%和22% [6] - 近两年累计投入70亿元实施50余个重点项目,包括剑门关景区提质扩容、大唐家河旅游区建设等 [13] 文化保护与传承 - 出台《关于加强蜀道翠云廊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的决定》,将保护纳入全市发展规划,形成"规划引领、法治保障、科研支撑"体系 [7] - "聚力守护翠云廊千年瑰宝 赓续蜀道文脉"案例入选2024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 [8] - 编制《剑门蜀道保护条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成立广元石窟研究所、蜀道文化研究会 [11] - 剑门蜀道遗址、古驿道纳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昭化古城、剑阁县入选全省首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双试点" [11] 文旅融合创新 - 推出《剑门长歌》沉浸式崖壁灯光演艺秀,运用AR/VR技术重现古战场 [12] - 设计"重走古蜀道""武则天历史名人文化寻踪""红色精神传承"等主题精品线路 [12] - 推动麻柳刺绣、白花石刻等非遗进景区,开发特色文创产品 [12] - 蜀道翠云廊30公里步游道吸引超70万人次徒步体验,打造"走古道、观文物、品文化"深度模式 [8] 康养旅游发展 - 成功打造110家特色旅游民宿,其中1家获"天府旅游名宿"称号,18家评为市级名宿 [15] - 构建"一心引领、两带联动、三片区协同"康养产业发展布局,融合六大养生模式,连续5年获评"全国康养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20强市" [16] - 2024年暑假曾家山康养度假区接待游客11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19亿元,创造超1万个就业岗位 [16] - 建成20余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8家温泉酒店,开发350余种中药产品 [16] 资源整合与品牌建设 - 创新举办女儿节、国际旅行商大会等活动,加强全国文旅互动交流 [13] - 建成3个天府旅游名县、2个特色县,4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4条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13] - "蜀道金牛"文物主题游径入选2024年度全国优秀文物主题游径十佳案例 [8]
来雅安,感受大熊猫式“漫生活”
四川日报· 2025-06-17 11:44
雅安文旅产业核心战略 - 雅安以建设世界大熊猫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为核心使命,依托69.42%的全省最高森林覆盖率("天府之肺")及大熊猫国家公园最大市(州)优势,构建"熊猫文化大体验、生态研学、家园度假"产品体系 [6][8][9] - 2025年发布《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规划200个文旅项目,涵盖数字文旅、非遗传承等领域,并成立大熊猫国家公园国际传播基地 [6][9] - 打造44个大熊猫研学基地,推出100+原创课程,开发碧峰峡、1869中国大熊猫生态世界等景区,设计溯源/体验/放归3条国际游线 [8][9] 四大文旅名片布局 - **大熊猫名片**:通过"跟着熊猫春游雅安"活动、卡通茶艺熊猫IP等提升影响力,2025年春季活动采用"沉浸式体验+互动展销"模式吸引游客 [8] - **茶文化名片**:依托蒙顶山(世界茶文化发源地)推进茶马古道申遗,复原唐宋明清饮茶场景,发展茶研学、茶民宿业态,拓展"一黑一绿"茶衍生品市场 [9][10] - **国道318名片**:利用川藏公路起点区位,提升金鸡关等驿站功能,中国·雅安318自驾大本营入选2024全国交旅融合创新项目 [7][10][12] - **贡嘎山名片**:开发牛背山、王岗坪等景区,打造"云端观贡嘎"产品,"五一"假期环牛背山低空航线吸引400+游客 [10][13] 文旅融合新业态 - **交旅融合**:天全服务区(全国五星级)成为自驾打卡地,融入大峨眉"三山旅游环线"建设 [12] - **影视融合**:举办大熊猫与自然电影周,中国·雅安大数据产业园参与《长津湖》《流浪地球2》等特效渲染 [12] - **夜间经济**:情景剧《熊猫归来》提供裸眼4D体验,夜游青衣江项目丰富夜间消费 [13] - **低空经济**:eVTOL飞行器首秀藏茶村,规划12个业态包括无人机培训、XR技术融合观光 [13] - **赛事经济**:环茶马古道自行车赛(5届)入选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2025年国青男篮挑战赛等赛事带动流量 [14] 基础设施与服务升级 - 投资近亿元/年升级硬件:碧峰峡空中廊桥提升效率,"最美农村路"串联森林与产业,新建熊猫绿岛街区等文旅地标 [15] - 打造284家旅游民宿(91家投资超500万元),形成九大"熊猫雅集"体验区,推出熊猫家宴等特色餐饮 [16] - 品牌荣誉包括《"金熊猫"旅游服务标准》全国示范案例、强渡大渡河纪念馆思政课国家精品项目等 [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