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

搜索文档
彝乡村寨焕新颜
四川日报· 2025-07-18 05:57
产业发展 - 三河村2024年人均纯收入达19850元,较2020年脱贫时的8934元翻了一番多,主要来源于种植养殖收入、村集体经济分红和外出务工收入 [2] - 三河村富民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养殖400多头牛,正与成都、宁波等地客商洽谈销售 [2] - 三河村共养殖1500多头西门塔尔牛,成为村民致富增收的重要力量 [2] - 火普村蓝莓产业从4年前的50亩扩展至2022年的1000亩基地,配套建设500平方米冷库推进全产业链发展 [2] - 火普村2022年开始发展林下经济,种植200亩西洋参和滇黄精,其中100亩西洋参预计2026年上市销售 [2] - 火普村正在建设1兆瓦分布式光伏项目 [3] 特色农业 - 三河村种植200亩红梨,今年已开花 [2] - 火普村蓝莓今年预计产量2.5万公斤,预计2027年丰产期产量将达600公斤/亩以上 [2] - 三河村村民郑吃合去年出栏生猪700多头,今年通过抖音直播销售自制腊肉 [2] 文旅融合 - 火普村正在推进农文旅融合项目,包括村史馆、游客接待中心、民族特色餐厅、传统工坊、枫林书舍、观景平台等 [3] - 项目旨在形成集旅游、接待、服务为一体的综合体 [3] 教育发展 - 三河村村民越来越重视教育,相互比较孩子成绩成为常态 [2] - 今年三河村有50多名学生参加高考 [2]
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打造成都都市圈近郊游目的地 破解“过境不留” 资阳让城市更“好耍”
四川日报· 2025-07-17 15:18
资阳方特水世界夜场。资阳方特供图 资阳濛溪河遗址考古大棚考古人员正在工作。杨路平 摄 不久前,在某旅游网站上,一条"资阳哪里最好耍"的提问,得到一条高赞回答:"资阳北站,因为坐高铁20多 分钟就能到成都。"这条回答,也点出资阳文旅面临的困境:因为缺乏知名文旅品牌,"成资两地28分钟互通"的便 利条件,反而使资阳成为旅客"过境不留"的通道城市。 如今,这一状况正在改变。6月28日,资阳方特水世界开园,运营9天即接待游客7.6万人次,超一半游客来自 成都等地。但如何从"过境地"转变为"成都都市圈近郊游目的地",仍是资阳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 课题。 7月11日,资阳市委五届十一次全会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资阳市委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 快打造成都都市圈近郊游目的地的决定》,对全市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进行系统部署,为加快打造成都都市圈 近郊游目的地擘画路径。 盘家底 文旅资源不乏"世界级" 7月7日,不到8点,位于资阳市乐至县通旅镇乐阳桥村的濛溪河遗址考古大棚已经忙碌起来,有的人忙着发掘 和清理,有的人对浮选土样进行登记。 两个多月前,"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结果揭晓,四川资阳濛溪河 ...
成都探路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 从公园城市起笔 描绘现代化人民城市新图景
四川日报· 2025-07-17 15:18
公园城市建设理念 - 成都以"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为核心理念推进公园城市建设 [1] - 公园城市成为成都最鲜明独特的城市标签,体现市井生活与拼搏奋进的双重幸福 [1][5] -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考察天府新区时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理念,成都持续探索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路径 [2] 生态与空间规划 - 兴隆湖从泄洪洼地蜕变为城市绿心,配套慢跑绿道、书店等设施,形成可感可触的公园生活 [3] - 成都建成超1500个公园,天府绿道总里程突破9000公里,串联多级生态体系 [4] - 整座城市消除空间界限,形成骑行、观鸟等多元生态体验场景,共享单车日使用量超220万人次居全国首位 [4] 经济价值转化 - 兴隆湖吸引新经济企业超3万家,数字经济规模达320亿元 [4] - 东安湖体育公园演唱会经济带动消费62亿元,2024年票房收入9.13亿元 [4] - 绿色低碳产业产值超2600亿元,形成生态价值转化示范 [4] 文创与人才聚集 - 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聚集138家动画制作企业,形成"5分钟产业生态链" [5] - 近3年累计吸引156万青年人才,全市人才总量669万居全国第四 [5] - 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支撑人才发展空间 [6] 城市治理体系 - "智慧蓉城"构建"王"字型管理架构,实现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和数据"一网通享" [7] - "微网实格"体系配备15万名网格员,暴雨期间动员7.8万人次参与防汛 [7][8] - 通过人居环境专项行动激活社区改造,为世运会筹备提升城市面貌 [8] 民生与公共服务 - 连续16年位居"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 [5][6] - 打造"15分钟教育公服圈",建设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推动公共服务下沉 [6] - 汛期利用"蓉城·灵犀"AI模型提前预警,实时监测7600公里排水管网 [7]
省政府新闻办举行“万千气象看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营山专场 三个“山”的特质讲述营山发展故事
四川日报· 2025-07-17 08:24
地理位置与战略优势 - 营山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与渠江之间,是东向出川的重要通道 [1] - 作为南充市"东大门",东邻达州通湖北、南近广安达重庆、北上巴中抵陕西,高铁1小时通达成都、高速公路2小时通达重庆 [1] - 战略机遇交汇,是南充达州组团培育省域经济副中心的"桥头堡" [1] 经济发展表现 -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连续7年高于国省市平均水平,连续4年位居南充市首位 [1] 产业基础与规模 - 全县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0家 [2] - 近5年每年新拓展园区1平方公里以上、新签约制造业项目30个以上、新升规工业企业15家以上 [2] - 经开区建成面积达11.5平方公里,入驻企业超230家 [2] 产业能级与特色 - 建成西南地区最大电摩生产基地,年产新能源专用车、摩托车200万台 [2] - 汽配、电摩、阀门等"六大产业园"不断壮大,机械汽配产业产值超过60亿元 [2] 产业协同与配套 - 机械汽配、电子信息两大主导产业深度融入成渝地区产业链 [2] - 县内40余家企业为赛力斯、吉利、长安等头部企业提供优质配套 [2] - 百余种"营山造"产品嵌入成渝万亿级产业集群 [2] 城市配套与特色 - 2016年营山一环路建成通车 [2] - 2020年营山县人民医院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领办 [2] - 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营山BMX运动中心运动员邓雅文夺得自由式小轮车女子公园赛冠军 [2]
四川首批9家人工智能链主企业公示为什么是它们?
四川日报· 2025-07-17 08:24
硬指标 入选企业需在规模体量、创新能力、产业带动能力、成长潜力等方面均表现优异 软实力 其次,入选企业"软实力"也有良好表现,具备引领带动产业链资源配置、推动创新产品研发、构建 良好产业生态的意愿和能力,对细分赛道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比如,大模型赛道的链主企业考拉悠然,今年发布面向空间智能的多模态世界模型——悠然无界大 模型,率先在业内实现跨空间感知、推理与交互等重大突破,成功入选"2025福布斯中国人工智能科技 企业TOP50"榜单。机器人赛道的链主卡诺普机器人,现已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导 参与多项工业机器人国家标准的编制,连续多年位居国产焊接机器人供应商榜首。 入选的链主企业,将得到多维度、强有力的支持。 锻造链主企业的"硬实力"是一大亮点。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方面,将建立科技攻关"订单式"服务 机制,精准对接链主企业需求,将企业关键技术需求纳入省人工智能重大科技专项、重点产业链项目支 持范围;同时,链主企业取得的创新成果将纳入"聚源兴川"成果转化项目支持领域。在产品推广上,支 持链主企业研发的相关产品优先享受首台(套)重点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和首版次软件等政策。 深化场景应用、 ...
坐上火车还要“乘上快车” 动力锂电池出川之路不停刷新
四川日报· 2025-07-17 08:24
四川动力锂电池产业与物流发展 产业地位与运输需求 - 四川动力锂电池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五分之一,是锂电产业大省[5] - 动力锂电池运输被比喻为产业发展的"动脉",出川运输的安全与畅通至关重要[1][5] - 国内动力电池运输90%依赖道路,出口主要依靠水路运输,公路运输至港口需3天,海运周期达40-50天,总运输周期约53天且成本高[5] 铁路运输突破 - 2023年11月四川、重庆、贵州同步首发动力锂电池试运专列,首次实现铁路大规模试运输[2][5] - 铁路部门采用阻燃隔热锂电池专用集装箱,通过纤维捆绑带加固和护角垫防护确保安全运输[6] - 2024年11月"构建动力锂电池安全高效物流通道"试点入选交通强国专项,打通铁路运输通道为关键任务[6] 智慧物流与政策支持 - 智慧监管系统使动力锂电池验放时长从48小时缩减至30分钟,年节省企业物流费用至少200万元[3][9] - 2024年宜宾锂电池出口44.68万箱(同比+61.18%),2024年1-5月增速达93.98%[10] - 《四川省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实施方案》提出"新三样"物流提升工程,包括动力锂电池铁路通关、光伏运输标准研究、新能源汽车多式联运等[1][2][10] 出口监管创新 - 成都海关试点锂电池包装智慧监管,通过AI和物联网技术实现自动验放,单批次检验时间从5小时大幅优化[8][9] - 计划扩大试点范围并探索锂电池国际班列出口监管,服务锂电全产业链发展[10] 公路运输优化 - 研究低危动力电池道路运输豁免制度,拟在川渝地区试点普通货车运输以降低成本[6][7] - 推动动力电池"乘上快车",探索安全前提下的运输效率提升[6]
“人文巴蜀·大美天府”文旅丛书亮相香港书展 在东方之珠解锁安逸四川
四川日报· 2025-07-17 08:24
文旅丛书发布 - "人文巴蜀·大美天府"文旅丛书共11卷,涵盖川剧、川菜、川酒、川茶等11个主题,由天地出版社出版 [1] - 目前已推出《川菜卷》《川酒卷》《川剧卷》3卷,每一页都藏着锦绣天府的灵秀与安逸四川的烟火 [1] - 丛书入选四川省2024—2025年度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四川出版发展公益基金会2024年度出版资助项目 [2] 文化传播活动 - 7月16日在第35届香港书展举行"人文巴蜀·大美天府"文旅丛书分享会,主题为"锦绣天府·安逸四川" [1] - 《川菜卷》通过回锅肉等菜品展现四川人对家常滋味的极致追求和"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生活智慧 [1] - 《川酒卷》通过诗仙李白的诗句展现巴蜀大地酝酿千年的醇厚馈赠和四川的自在洒脱 [1] - 《川剧卷》展示变脸绝活,体现川剧融合五大声腔的特点,与粤剧同为中华戏曲明珠 [2] 市场反响 - 分享会吸引香港读者驻足,通过书籍、脸谱、美食等形式连接川港文化 [2] - 活动在香港民众中引发对四川的向往,促成赴川旅游的意向 [2] - 天地出版社相关负责人杨敏现场介绍川剧特点,获得熟悉粤剧的香港观众共鸣 [2]
瞄准产业发展重点痛点卡点 提升重点领域创新能力 四川新增5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
四川日报· 2025-07-17 08:24
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建设 - 四川省新批复5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 涉及核医学装备 新药临床前评价 固态酿造 乳业 能源装备数智化领域 [1] - 目前全省共有9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 包括此前已批复的智能感算芯片与系统技术创新中心等4家 [1] 技术创新中心特点 - 聚焦重点产业和前沿科技领域 包括核医学装备 固态酿造 能源装备数智化等创新优势突出 产业聚集度高 发展前景好的行业 [2] - 由行业龙头企业 科技型领军企业牵头组建 以企业为核心配置创新资源 整合全产业链优质创新资源 [2] - 一体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考核目标包括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对产业的带动作用 [3] 未来规划 - 计划到2027年建设20个左右省级技术创新中心 打造产业培育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引擎 [3]
攀枝花积极探索分类式照护养老模式 两位老姐妹的幸福晚年
四川日报· 2025-07-16 11:40
养老服务模式创新 - 攀枝花探索分类式照护养老模式 构建以社区嵌入式新型养老服务综合体为支撑 机构专业化服务向社区和居家延伸为补充的多层次体系 [6][10] - 典型案例瓜子坪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提供日间照料和临托服务1700余人次 社区助餐和居家送餐服务3.3万余人次 [11] - 创新"养社融合"模式 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36家 组建322个家庭医生团队 建立600余名志愿者的服务库 [12] 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 全市累计建成养老机构68家 城乡日间照料中心202个 养老床位7768张 实现街道层面养老服务综合体全覆盖 [9] - 建成31个老年助餐点 8个老年助餐网络 60个社区养老服务驿站 形成城市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 [12] - 瓜子坪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已建成照护床位261个 服务辖区超2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33%) [9] 智慧养老技术应用 - 智慧养老调度中心通过智能腕表远程监测老人健康数据 异常情况实时报警 已试点19户家庭 [12] - 实施"适老化+智慧化"家庭综合改造 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3700余户 [12] 文娱与生活服务 - 为老服务中心设置书画室 棋牌室 阅览室等空间 组织唱歌 跳舞 书法 剪纸等活动 [4][8] - 共富食堂提供补贴餐食 70-89岁老人每餐补贴2元 90岁以上免费 标准为三荤二素一汤 [10] 人口老龄化背景 - 攀枝花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占比19.76% 65岁及以上占比15.88% 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9] - 瓜子坪街道作为老旧工矿区 老龄化率达33% 老年人口超2万 [9]
成都950个重点项目上半年投资完成率达59.4%
四川日报· 2025-07-16 11:39
重点项目投资进度 - 成都上半年95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007.9亿元,占年度计划59.4%,超序时进度9.4个百分点 [1] - 100个市领导牵头项目完成投资730.7亿元,占年度计划63.2% [1] - 137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06.2亿元,占年度计划69.5%,高于全省平均6.1个百分点 [1] - 257个拟开工项目中130个已开工,74个项目提前开工 [1] 分行业投资情况 - 重大产业化项目:473个项目完成投资878.2亿元,占年度计划59.6% [1] - 重大基础设施项目:187个项目完成投资571.8亿元,占年度计划60.5% [1] - 重大公共服务项目:290个项目完成投资558亿元,占年度计划58% [1] 重点项目加速案例 - 京东方第8.6代AMOLED生产线提前4个月启动设备搬入,创全球同世代产线建设效率纪录 [2] - 国泰真空复合集流体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开工、封顶",建成后年产500台设备,预计年产值5亿元 [2] 项目推进机制 - 成都高新区采取"管家团"服务、"告知承诺"容缺办理、跨区协同等组合措施保障项目落地 [2] - 温江区推行"现场踏勘提前办",多部门联合介入解决地块问题,加速项目进场 [2] 政策支持导向 - 成都围绕"三中心一基地""立园满园"等中心工作,实施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 [3] - 坚持"项目为王"理念,推动重点项目多投快建,支撑全省全市有效投资和高质量发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