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环球网资讯
icon
搜索文档
Pinnacle Food成功登陆纳斯达克----清华"90后"创始人IPO敲钟
环球网资讯· 2025-06-05 14:10
公司上市与业务模式 - 加拿大智慧农业科技公司Pinnacle Food Group Limited(股票代码:PFAI)于2025年4月24日正式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 [1] - 公司凭借创新的"农业即服务"(FaaS)智慧农业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将传统农业改造成依托现代技术和制造能力的第二产业 [1] - 公司为家庭用户提供模块化垂直种植设备,并通过订阅方式为社区及城市商业客户提供技术支持、软件更新和咨询服务 [1] 行业趋势与发展 - 垂直农业行业呈现小型分布式社区农场模式兴起和技术赋能型企业通过数字化解决方案改变重资产运营模式两大趋势 [3] - 资本市场对垂直农业态度从观望转向乐观,Pinnacle Food上市展示了技术创新与商业可行性平衡的可能性 [3] - 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和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提升为垂直农业带来新的增长机会 [4] 创始人背景与影响 - 创始人Amy Zhao为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金融学硕士,创业过程中获得清华校友在融资对接、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支持 [4] - Amy Zhao表示清华的学术训练使其更善于用金融工具放大技术价值 [4] - 资本市场密切关注这位90后掌舵人,期待其带领公司书写更精彩的成长故事 [4]
拯救睡眠就是拯救创新与科研生态
环球网资讯· 2025-06-05 10:32
睡眠与创新效率 - 员工睡眠时间减少半小时会显著降低企业专利产出,特别是新颖性和突破性专利 [1] - 睡眠不足对研发密集型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负面影响最显著,因其阻碍复杂创造性任务的完成 [1] - 睡眠剥夺会减少想法生成数量并削弱细化能力,导致创新链条断裂 [1][2] 科研人员工作现状 - 2023年中国企业员工周平均工时达49小时,远超德国(28小时)等发达国家(30-39小时) [3] - 2019-2021年去世的12名科学家平均年龄44.8岁,2024-2025年25名50岁以下科研人员平均年龄降至41岁 [3] - 高强度KPI考核和形式主义侵占睡眠时间,导致科研群体整体疲惫且创新效率下降 [4] 科研产出模式分析 - 中国科研论文总量世界第一依赖人员基数优势,但"百米冲刺"式工作模式缩短科研生命周期 [4] - 现行管理机制迫使科研人员牺牲健康换取短期产出,缺乏可持续性 [4][5] 科技治理建议 - 需建立"减速阀"机制缓解内部竞争,营造悠闲环境以提升工作质量 [5] - 改善科研生态应从保障睡眠等微观层面切入,优化资源配置效率 [5]
AI新文明“敦煌式”觉醒
环球网资讯· 2025-06-05 10:32
人工智能时代的文明重构与新生 - 中关村超互联新基建产业创新联盟秘书长李可提出敦煌艺术将演化为超越经典计算范式的"认知操作系统",重构人、机器与宇宙的交互范式 [1] - 敦煌艺术的图像思维、视觉智慧与量子特性共振,将成为打开AI新文明大门的"视觉密钥",推动"敦煌式"觉醒 [1] 全球AI协作与数字文明共建 - 民间力量倡议通过数据、算法、算力协作共享,与全球AI同行共建"新丝路",促进丝路文明重生与数字文明新生 [2] - 论坛发布《丝路文明全球青年共创倡议书》,呼吁各国践行丝路精神,构建开放包容可持续的数字文明 [2] 跨文化交流与技术赋能 - 来自中国、埃及、赞比亚等国的专家学者探讨AI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强调技术赋能文明传承 [1][2] - 李可提出"万物通,超互联"理念,推动智能生态向"万物并荣"状态跃迁 [1][2]
中国科学家发现“超级地球”:标志中国科研团队寻找第二个地球迈出关键一步
环球网资讯· 2025-06-05 07:25
科研突破 - 中国科研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借助TTV反演技术在类太阳恒星周围的宜居带发现"超级地球"Kepler-725c 其质量约为地球的10倍 [1] - 该行星围绕Kepler-725恒星运行 宿主恒星光谱型与太阳相似 年龄仅16亿年 表面磁场活动比太阳更剧烈 [1] - Kepler-725c位于恒星宜居带 该区域适合液态水存在 是类地生命诞生的关键条件 [1] 技术方法 - 研究团队通过分析Kepler-725系统中另一颗行星穿过宿主恒星时公转周期的微小偏离 推断出"超级地球"的存在 [2] - TTV反演技术通过观测轨道共振行星的凌星时间变化间接探测目标行星 无需直接观测行星遮挡恒星或测量恒星摆动 [2][3] - 该方法特别适合探测长周期宜居带低质量行星 弥补了传统凌星法和视向速度法的不足 [3] 研究意义 - 该发现开辟了寻找类太阳恒星宜居带"地球2.0"的新技术路径 [3] - 研究成果将为中国空间天文任务(如巡天空间望远镜、地球2.0项目)提供新观测目标和探测技术支持 [3] - 研究团队计划将TTV技术应用于更多系外行星系统 寻找类太阳恒星和红矮星宜居带中的"隐藏"行星 [3] 国际合作 - 团队未来将结合其他观测手段研究宜居带行星是否具备类地生命存在条件 [4] - 计划参与欧洲PLATO和ARIEL项目数据分析 与全球科学家共同推进类地系外生命探索 [4]
新加坡媒体:除了跳舞翻跟头,中国机器人还有更高目标
环球网资讯· 2025-06-05 07:13
行业投资与政策支持 - 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投资热情高涨 自2025年初以来全球人形机器人相关投资总额达186.51亿元人民币 其中中国投资61.06亿元人民币 超过2024年全年 [1] - 人工智能驱动的机器人技术是中国战略重点 具身智能2025年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1] - 中国设立600亿元规模的国家人工智能基金 支持机器人技术等高科技产业发展 [1] - 北京 上海 深圳等地出台相关规划或筹备建立产业基金 [1] 商业化进展与挑战 - 人形机器人现阶段最大问题在于实际应用 投资者关注能否真正降本增效而非仅概念热度 [1] - 行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 目前难以计算投资回报周期 重点在于验证机器人能否满足客户需求 [2] - 部分企业已实现小规模应用 如地铁站引导乘客 酒店养老院清洁服务等 [2] 企业动态与产品方向 - 广州映博智能科技认为人形机器人是行业发展趋势 [1] - 帕西尼感知科技将人形机器人比作"一二年级小学生" 强调需要发展耐心 [2] - 深圳某初创企业目标训练能进入家庭并自主完成复杂家务的机器人 [2] - 企业强调人形机器人最终目标超越表演功能 如跳舞等 [2] 社会关注度 - 2025年中国春晚上人形机器人表演舞蹈引发广泛关注 [1] - 人形机器人参加马拉松 拳击比赛等视频被广泛传播 [1]
英媒:科研创新,中国不再只是参与者
环球网资讯· 2025-06-05 07:00
来源:环球时报 意想不到的事不断出现。DeepSeek发布的模型彻底打破硅谷在人工智能领域不可战胜的神话。尽管面 临美国严厉的芯片限制,中国仍具备推出接近前沿技术的模型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人工智能 技术的其他方面也展现出更强竞争力,尤其在硬件和人才方面。在自我吹捧中膨胀的西方国家,如今面 临一个更精干的竞争者,一个在资源匮乏中茁壮成长且人才济济的对手。 中国在无人机制造领域的霸主地位也无可争议。作为中国无人机行业的骄傲,大疆长期占据全球70%的 市场份额。笔者曾与美国无人机初创公司的工程师交谈,他们对无法仿制大疆的一款无人机电机感到既 沮丧又惊叹。或许中国最强大的武器是依赖性——西方国家对中国无人机供应链的依赖。 在生物技术领域,中国对西方主导地位的挑战最为紧迫。数据展现出其迅猛崛起的轨迹。2023年中国占 全球临床试验启动量的28%,仅次于美国。如今,中国研发的新型疗法数量已超欧洲,近1/3大型制药 许可协议涉及中企。5年前中企在这方面还毫无建树。这是巨大的结构性变化。中国的生物技术体系并 非神秘莫测,更与偷窃或间谍无关——尽管西方喜欢找替罪羊。真相很简单:中国在西方薄弱的方面 ——速度、规模和务实 ...
中国工信部解读缘何力推算力互联互通
环球网资讯· 2025-06-04 19:50
算力互联互通行动计划 - 工信部印发《算力互联互通行动计划》,旨在推动构建算力互联互通体系,解决算力资源利用率不高、异地异构协同难、产业供需不匹配等问题 [1] - 计划面向不同主体、不同架构、不同地域的公共算力资源,促进算力供需规模较大地区和行业资源互联匹配 [1] - 目标使算力像水、电一样便捷使用,实现数据和应用在算力间高效供需匹配、流动互通、迁移计算 [1] 算力互联互通技术路径 - 通过构建统一算力标识、增强异构计算和弹性网络能力等方式,将不同主体、不同架构的公共算力资源标准化互联 [1] - 形成可查询、可对话、可调用的服务能力,提升算力资源使用效率和服务水平 [1] - 基础电信运营商已提出算力网络和算力并网方案,推进算力互联互通形成产业发展共识 [1] 实施进展与规划 - 中国信通院联合三大电信运营商于2023年5月17日启动算力互联网试验网建设,开展运营商自有算力和全国分散社会算力的互联 [2] - 部署6方面16项重点任务,包括算力互联筑基行动、算力设施互联提速行动等5大专项行动 [2] - 规划到2026年建立完备的算力互联互通标准体系,2028年基本实现全国公共算力标准化互联 [2]
内蒙古将建成空天跨尺度计量基准大科学装置
环球网资讯· 2025-06-04 19:33
项目概况 - 空天跨尺度计量基准大科学装置建设进展顺利,预计202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1] - 项目位于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区,是内蒙古科技"突围"核心项目 [1] - 项目承载航空航天、国防安全、智能装备制造等领域的计量溯源核心任务 [1] 技术突破 - 实现从纳米级到公里级的超精密长度计量,构建我国跨尺度计量基准体系 [1] - 创造性地融合国产高性能光栅测量系统与误差分离技术 [2] - 测量精度达到"一根发丝千分之一"水平 [2] - 突破航空航天惯性导航器件的核心位置精度测量与计量标定技术 [2] 战略意义 - 项目聚焦"宇宙起源、物质本源、高端制造"基础研究领域 [1] - 将建立符合中国科学、工业发展体系的量值溯源技术体系 [2] - 攻克跨尺度基准计量装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核心技术难题 [2] 产学研结合 - 基于内蒙古整建制引入西安交通大学光栅研究团队 [1] - 完成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跨越,实现国产高性能光栅技术产业化 [1] - 采用"技术攻关+产业落地"双线作战模式 [1]
中国科学家领衔国际研究团队发现“超级地球”
环球网资讯· 2025-06-04 16:43
核心发现 - 国际研究团队通过新途径在一颗类似太阳的恒星Kepler-725周围发现一颗位于宜居带的"超级地球"Kepler-725c,其质量约是地球的10倍 [1] - 这是国际上首次利用凌星中间时刻变化(TTV)反演技术在类太阳恒星的宜居带发现此类行星 [1] - 相关成果发表在科学期刊《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上 [1] 行星特征 - 行星围绕一颗名为Kepler-725的G9V型宿主恒星运行,该恒星光谱型与太阳相似,但比太阳年轻,年龄仅为16亿年 [1] - 宿主恒星表面磁场活动比太阳活动更为剧烈 [1] - 行星位于Kepler-725的宜居带,绕宿主恒星运行一圈大约需要207.5天,与地球为期一年的公转周期相近 [1] 发现技术 - 该行星起初没有被Kepler太空望远镜发现,研究团队通过观察Kepler-725行星系统中另一颗行星穿过宿主恒星表面的时间对公转轨道周期的微小偏离,成功推断出它的存在 [2] - TTV反演技术不需要看见待发现行星遮挡宿主恒星的过程,只需测量与待发现行星轨道共振的另一颗行星的凌星时间,就能间接感知待发现行星的存在 [4] - TTV反演技术成为发现类太阳恒星宜居带中"隐形行星"的有力工具 [4] 研究意义 - 这项发现标志着中国科研团队在寻找第二个地球("地球2.0")的征途上迈出关键一步 [4] - 该项目建立的新通道和后续相关研究结果将为中国未来的空间天文任务(如CSST、ET项目等)提供新的观测目标和探测技术支持 [5] -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计划将TTV反演技术应用于更多系外行星系统,寻找"隐藏"在类太阳恒星和红矮星宜居带中的系外行星 [5]
免费参观!极地考察船“雪龙2”号在海口面向公众开放
环球网资讯· 2025-06-04 16:04
公众开放日活动 - "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在海口秀英港码头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 首日吸引市民近距离参观 [1] - 开放日活动面向公众(个人+团体)开放5天 将接待4000人次 其中个人约2800人次 团体1200人次 [1] 考察任务完成情况 - "雪龙2"号于2024年11月1日从广州出发 历时208天 总航程4万余海里 [4][11] -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顺利完成全部考察任务 "雪龙2"号于2025年5月28日抵达海南海口 [9][11] 考察成果亮点 - 首次在南极秋季开展以罗斯海生态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联合航次 [4][13] - 成功实现传统南极考察由夏季向自然条件更为恶劣的秋冬季延伸 [4][13] - 累计完成4条断面共计24个综合海洋调查站位 [4][13] - 布放34个各类观测浮标 [4][13] - 采集水样、沉积物、生物及海冰样品共5000余份 [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