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南日报
icon
搜索文档
文昌国际航天城两大项目同步封顶
海南日报· 2025-06-11 09:19
项目进展 - 文昌国际航天城卫星能源系统制造中心项目和卫星结构系统制造中心项目主体结构同步封顶,标志着项目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 [1][2] - 卫星能源系统制造中心项目总建筑面积约3.86万平方米,卫星结构系统制造中心项目总建筑面积约2.76万平方米 [2] - 项目团队克服了7台塔吊密集协同作业难度大、高支模支撑体系稳定性要求高等多项技术挑战 [3] 项目定位与功能 - 两个项目建成后将与周边国际卫星先进制造中心、国际星箭协同研发中心实现产业联动 [2] - 卫星能源系统制造中心主要建设制造中心厂房、太阳电池组阵及成翼生产区、锂离子蓄电池组生产区等,满足低轨互联网卫星对新一代柔性太阳翼的研发和生产需求 [2] - 卫星结构系统制造中心主要建设制造中心厂房、热管产品及涂层产品生产线,可为商业航天发射提供卫星所需的部分配件 [2] 项目意义 - 项目将构建兼具批量化、智能化结构的卫星生产线,形成"出厂即交付"的卫星生产能力,打造世界一流卫星生产基地 [2] - 投产后将有效加速我国卫星互联网系统建设并促进航天产业发展,形成技术先进、全球覆盖、高效服务的国家空间互联网基础设施 [3] - 项目将广泛服务经济建设和民生福祉,为建设航天强国作出贡献 [3]
八届省政协第四十五次主席会议在海口召开
海南日报· 2025-06-11 09:12
海南政协会议核心议题 - 会议决定召开省政协八届十八次常委会会议 [1][2] - 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近期重要讲话和中央文件精神 [2] "十五五"规划重点方向 - 海南自由贸易港封关运作后的首个五年规划成为核心议题 [3] - 重点关注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居民增收、交通体系建设、海洋经济等领域 [3] - 强调文旅融合、社会治理、精神文明建设等领域的民主监督 [3] 具体工作部署 - 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物流降本增效,建设海南自贸港现代物流体系的建议案(草案)》 [3] - 通过《省政协委员视察考察工作条例》以提升履职效能 [3] - 建立"理论先导"机制强化视察考察工作 [3] 人事与组织 - 审议有关人事事项 [4] - 省委统战部部长及多位省政协领导出席会议 [4]
冯家湾服务区有棵会发电的“树”
海南日报· 2025-06-11 09:07
新能源技术应用 - 冯家湾服务区引入微风风力发电树,结合风力光伏发电技术和景观设计,兼具美观和实用价值 [3] - 发电树配备21片塑胶扇叶,每片装有微型涡轮发电机,风速达每秒2米即可发电,整树发电功率可达1200瓦 [3] - 发电树顶部安装三块太阳能电池板,白天可将阳光转化为电能,并配备专属蓄电池满足日常储能需求 [3] 绿色能源设施 - 服务区内设置光伏车棚、光伏屋面、光伏景观设施、小型风力发电机等多种绿色能源设备 [4] - 这些设备日均可发电1800度,平均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91.17吨 [4] - 服务区还配备大型"充电宝"和能量转供装置,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 [4] 能源自给与盈余 - 冯家湾服务区一年用电量约44万度,而风光供电一年可实现绿电上网约73.5万度 [4] - 绿电产量不仅满足服务区全年用电需求,剩余发电量还可满足当地150户居民一年的用电需求 [4] 创新设计亮点 - 发电树在夜晚可转变为"照明树",21片树叶旁装有迷你LED灯,利用白天储存的电能提供夜间照明 [4] - 该设计将新能源技术与景观规划相结合,体现了零碳服务区建设的创新理念 [3][4]
盛夏来临,海南城市如何消暑纳凉?
海南日报· 2025-06-10 09:05
海南"清凉城市"建设规划 - 2024年海南在海口、三亚、儋州、澄迈等市县开展"清凉城市"建设试点,通过生态系统化思维优化城市热环境 [1] - 采用生态空间布局、建筑形态调整等策略,结合风雨连廊、地下通道等设施提升城市宜居性 [1] - 计划到2025年底建设一批示范性项目,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并在全省推广 [6] 城市热环境优化措施 - 专家组制定《"清凉城市"规划技术导则》,重点解决冷源不完善、风廊不畅导致的"热岛效应" [2] - 通过疏浚江河湿地、构建通风廊道(如三亚河两岸廊道)降低热量积蓄,五源河湿地公园周边居民体感温度显著降低 [2] - 三亚基于风环境模拟明确清凉廊道范围,优化滨水植被并贯通慢行碧道 [2] 街区微改造与场景应用 - 设计清凉居住社区、公建街区等四大典型场景,友谊国贸城通过骑楼式顶棚和廊桥构建遮荫步行空间 [3][4] - 南渡江河口右岸生态修复项目通过湿地驳岸修复形成城市通风廊道 [4] - 政策支持住宅架空层、加装连廊等不计入容积率,鼓励"清凉城市"理念融入建设项目 [4] 绿色低碳技术应用 - 海南能源交易大厦采用双层呼吸式幕墙系统,热量降低62.4%,超白玻璃透光率达91.5% [5] - 2024年全省新建民用建筑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超90% [5] - 新能源汽车推广12.2万辆(同比+17.7%),市场渗透率全国第一 [5] 国际经验与实施路径 - 借鉴新加坡、纽约等地经验,结合海南气候特点推进建设 [6] - 目标通过示范项目提升街区活力与城市形象,降低炎热气候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6]
良法善治护航自贸港建设成型起势
海南日报· 2025-06-10 08:58
海南自由贸易港法规体系建设 - 海南自由贸易港法实施四年来已出台46件配套法规,加快构建自贸港法律法规体系[5] - 法规体系聚焦贸易投资自由便利、营商环境优化、产业促进等六大基础保障领域[5] - 采用"小切口""小快灵"立法创新模式,此类项目占比达总立法规划的70%[5] 产业促进立法成效 - 《海南自由贸易港游艇产业促进条例》实施后游艇保有量达1780艘,建成14个游艇码头[6] - 《海南自由贸易港药品进口便利化若干规定》使进口药品通关量月增57%,货值月增32%[6] - 正在加快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立法,聚焦"五向图强"战略[8] 制度型开放创新 - 《极简审批条例》将按行业全面推行投资领域极简审批[6] - 《国际商事仲裁发展若干规定》对接国际仲裁规则,探索临时仲裁[6] - 《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首创登记确认制和高频备案自主公示制度[6] 外向型经济发展 - 2024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776.5亿元,同比增长20%[7] - 对"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40%,占比近60%[7] - 新设外资企业超1700家,同比增长10%以上[7] 营商环境优化 - 首批出台4部营商环境配套法规,涉及反欺诈、公平竞争等关键领域[9] - 《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创设未注册驰名商标跨类保护等创新规则[6] - 立法保障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9]
2025海外旅行商海南行活动在三亚开幕
海南日报· 2025-06-09 09:24
行业活动概况 - 2025海外旅行商海南行活动在三亚开幕 主题为"一岛连世界 全球新旅行" [2] - 活动汇聚450多名全球旅行商代表 国际旅游组织成员 行业协会人士 航空公司 酒店集团 邮轮公司及媒体代表 [2] - 嘉宾围绕海南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提供前瞻性思路 涉及产业升级 业态创新 国际影响力提升等议题 [2] 海南旅游发展战略 - 中国旅游集团将加大对海南引流力度 推广"免税购物+生态研学+康养度假"特色产品 [2] - 海南依托自由贸易港战略加速发展 通过创新 区域合作 可持续发展构建"有意义的亚太旅游经济" [3] - 海南成功吸引俄罗斯 韩国 东南亚及中国港澳等核心市场游客 体现旅游目的地品牌吸引力 [3] 国际合作与资源开发 - 马来西亚旅行商与海南涉旅企业达成民族风情游 民族文创纪念品等合作意向 [3] - 中外旅行商围绕"海南与国际成熟海岛游客体验差异"和"入境旅游便利化措施"展开经验交流 [3] - 参会嘉宾将考察三亚旅游线路 沉浸式了解海南特色旅游资源 [3] 行业评价与定位 - 亚太旅游协会主席指出海南兼具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 有望成为中国及亚太旅游发展标杆 [3] - 海南展现出战略远见与领导地位 被定位为"有活力的旅游经济"实践者 [3]
我省高考英语科目考试顺利完成
海南日报· 2025-06-09 09:15
高考英语科目考试安排 - 2025年高考第二天英语科目考试整体平稳顺利 [2] - 考试安排上午未安排考试 下午进行英语科目考试 听力部分安排在非听力部分前进行 [2] 考试安全保障措施 - 各考区考点梳理英语听力考试风险点 开展应急演练 防范化解安全风险隐患 [2] - 交警实施临时交通管制 设置"禁止鸣笛"标识 分流噪声较大车辆 [2] - 环卫部门调整机械化作业时间路线 采用人工作业避免噪声污染 [3] - 执法部门检查考点周边工地 打击夜间超时施工违法行为 [3] 考点周边环境管理 - 临街发放"禁止播放高音喇叭"告知书 逐户上门巡查确保安静环境 [3] - 环卫作业车辆开启"无声"模式 邻近考点街道降低作业速度 [3]
海南分界洲岛旅游区连续多年邀请潜水员种植珊瑚
海南日报· 2025-06-09 09:11
珊瑚保育活动 - 海南分界洲岛旅游区举办2025年"嘿,潜水吧!"潜水主题系列活动,包括海底珊瑚移植活动,吸引潜水行业和珊瑚保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1] - 景区自2004年开始珊瑚移植保育工作,21年来与科研院校合作探索创新保育方式,珊瑚覆盖率逐年攀升[2] - 潜水员田思慧连续四年参加该活动,去年移植的珊瑚苗已茁壮成长形成珊瑚林,今年再次与女儿共同种植新珊瑚苗[1][4] 珊瑚保育成果 - 移植的珊瑚生长迅速,去年略显单薄的珊瑚苗现已相互交织形成坚实的珊瑚林,生命力旺盛[1] - 成片珊瑚礁宛如海底"绿色城堡",成为众多海洋生物的栖息地[2] - 活动吸引像田思慧母女这样的"回头客"潜水员,成为项目持续开展和效果评估的重要见证者与参与者[2] 活动意义 - 通过亲手种植珊瑚苗并见证其生长,增强参与者对海洋保护重要性的认识[4] - 新生的珊瑚苗与蓬勃的珊瑚林承载着人们对恢复海洋生态环境的期待[4]
专家学者在椰城共话新时代海洋文化建设与海洋文学发展
海南日报· 2025-06-09 09:11
活动概况 - 海洋文化与文学系列活动于6月8日在海口开幕,主题为"新海洋·新生态·新美学",吸引近300名海南作家、文学工作者及高校师生参与 [1] - 活动包含海洋文化座谈会、第三届新时代海洋文学学术会议、中国海洋文学年度榜发布及学术机构授牌等板块 [1] 议题探讨 - 专家学者围绕中华文明视域下的海洋文学脉络、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海洋叙事体系构建、当代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及传承创新等议题展开讨论 [1] - 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副主任李朝全提出海南应利用海洋资源优势,在海洋文化通识教育领域为全国树立标杆 [1] - 上海交大人文学院院长吴俊建议海洋文学创作需结合海洋强国战略,探索数字化IP传播路径 [1] 成果发布 - 活动现场发布中国海洋文学年度榜(2020-2024),旨在启发创作方向并为读者提供指引 [2] - 多部海南本土作品上榜,海南省作协主席梅国云认为这体现了海南作家的创作优势,并对中国作协海洋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的授牌表示期待 [2] 主办与承办 - 活动由自然资源部、中国作家协会等8家单位指导,中国作协创研部、海南省海洋厅等12家单位联合主办及承办 [3] - 第三届新时代海洋文学学术会议分论坛及闭幕式计划于6月9日举行 [3]
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在琼启动运行
海南日报· 2025-06-09 08:45
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启动运行 - 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在海南正式启动运行,标志着我国在海洋预警与深海科研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1][2] - 该试验场是"北东南,浅海+深远海"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场区功能互补 [2] -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海上试验平台、海上试验保障设施、场区环境背景场监测系统、岸基配套设施等 [2] - 服务于国家深海科技与产业发展,满足深远海观测、调查等仪器设备试验与测试需求 [2] - 支撑我国深海科学基础研究和深海技术原始创新,以及国家海洋观监测业务体系建设的测试评估 [2] 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海南) - 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海南)同时启动运行,依托海南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的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为业务化试运行期间办公地点 [2] - 该中心以提升海啸及多灾种预警服务能力为目标,建设南海多灾种海洋预警系统 [3] - 为南海周边国家提供准确、及时、全面、绿色的海洋灾害公共服务产品 [3] - 将打造有影响力的国际海洋预报预警交流合作平台,每年为相关国家举办海啸预警技术和标准规范国际培训班 [3] 项目意义与影响 - 这两个项目的启动运行为海洋安全与科技创新注入新的动力,为建设海洋强国增添了新的科技支撑 [3] - 运行启动仪式现场还举行了第15届全国海洋知识竞赛启动仪式,主题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 - 竞赛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普及海洋知识,传播海洋文化,提升全民海洋意识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