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世界
icon
搜索文档
浙江大学发表最新Scienc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7-19 08:08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气凝胶 以其高孔隙率和极低的密度而闻名,可由多种材料制成,但在极端热机械条件下存在结构不稳定的 局限性。 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 高超 教授 、 刘英军 研究员、 许震 研究员作为共同通讯作者 ( 庞凯 、 夏 雨星 、 刘晓婷 、 童文浩 为共同第一作者 ) ,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Science 上发表了题为 : Dome- celled aerogels with ultrahigh-temperature superelasticity over 2273 K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利用 全新的气凝胶构筑方法—— 氧化石墨烯基二维通道受限发泡法 ,成功制备出 具有微穹顶结构 的高弹气凝胶 ,其耐热能力突破 了 2000 ℃ (2273 K) 大关,在反复挤压下依然保持轻盈高弹、性能稳 定,有望在深空探测器、超音速飞行器、核聚变装置中提供热防护。 气凝胶中90%以上都是微纳米级的气孔,它们通常是蜂窝或拱形结构。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 利用 全新的气凝胶构筑方法 —— 氧化石墨烯基二维通道受限发泡法 ,在气凝胶中引入了穹顶结构,制备了 194 种超轻的微穹顶结构气凝胶,它们 ...
南京大学发表最新Scienc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7-18 17:55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 通过氮原子插入对吡咯烷进行 骨架编辑 的新方法,为吡咯烷的氮基骨架编辑搭建了多功能平台,显著拓展了药物化学的 合成工具箱。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鉴于含氮杂环化合物在生物活性分子中的普遍存在,向饱和环中插入一个氮原子为拓展类药化学空间提供了一种强效但尚未充分开发的骨架跃迁 (scaffold- hopping) 策略,骨架跃迁,即通过改变核心骨架结构优化分子性质的药物设计方法。 2025 年 7 月 17 日,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陆红健 教授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Science 上发表了 题为: Skeletal editing of pyrrolidines by nitrogen- atom insertion 的研究论文。 设置 星标 ,不错过精彩推文 开放转载 骨架编辑 (skeletal editing) ,是一种直接改变分子骨架原子组成 (例如插入/删除原子) 的策略。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骨架编辑方法, 可在温和、操作简单的条件下,利用市售的 O-二苯基膦羟胺 ( O -diphenylphosphinyl hydroxylamine) 将氮原子直接插 ...
绕过抗生素耐药性!浙江大学王本/徐峰团队提出对抗超级细菌新方法
生物世界· 2025-07-18 13:56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严重性 -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致命的革兰氏阳性病原体,已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导致住院患者治疗失败和死亡率上升 [1]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是全球最致命的细菌之一 [1] - 全球每年有超过100万人死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2] 创新性治疗方法 - 浙江大学研究团队在Nature Biotechnology发表研究,提出一种开创性的替代疗法治疗MRSA慢性感染 [3] - 该方法使用抗体-多聚唾液酸偶联物(APC),通过诱导MRSA钙化来破坏其活性并增强宿主免疫反应 [3] - APC能够高效且安全地治疗小鼠慢性肺部感染和慢性骨髓炎 [3] 治疗机制 - APC通过将钙离子吸引到细菌细胞壁上,诱导MRSA钙化,阻碍其能量代谢和重要代谢途径 [6] - 细菌钙化会促进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中钙防卫蛋白和钙结合蛋白S100A8/S100A9的表达,刺激免疫反应 [8] - APC系统性给药在体内实验中显示出高效性和安全性 [8] 潜在应用前景 - 该方法为耐药菌相关难治性感染提供了一种有前景的治疗方案 [4] - 由于细胞壁磷壁酸是革兰氏阳性菌的关键成分,该方法可能适用于其他耐药菌感染的治疗 [10]
Cancer Cell:张泽民院士团队揭示胰腺癌神侵犯的细胞亚型及分子机制
生物世界· 2025-07-18 12:06
胰腺导管腺癌(PDAC)神经侵犯研究 核心观点 - 胰腺导管腺癌(PDAC)神经侵犯(NI)发生率高达80%-100%,是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靶向神经侵犯可能成为治疗策略 [1] - 最新研究通过单细胞/空间转录组学揭示了PDAC神经侵犯的细胞亚型及微环境特征,为开发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2][3][6] - 研究发现TGFBI+施万细胞定位于神经侵犯前沿,与肿瘤迁移及不良预后相关,并鉴定出基底样恶性亚群和神经反应性恶性亚群 [7][9] 研究方法与样本 - 研究团队对25例PDAC患者的62份样本进行单细胞/单核RNA测序(sc/snRNA-seq)和空间转录组学分析 [6] - 对比低神经侵犯(low-NI)与高神经侵犯(high-NI)组织的微环境差异:low-NI中三级淋巴结构富集,high-NI中NLRP3+巨噬细胞和癌症相关肌成纤维细胞包围神经 [7] 关键发现 - 鉴定出神经内膜NRP2+成纤维细胞群和三个施万细胞亚群,其中TGFBI+施万细胞被TGF-β信号激活,促进肿瘤迁移 [7] - 发现基底样恶性亚群和神经反应性恶性亚群具有显著增强的神经侵犯能力 [7] - 研究首次全景式揭示癌症-免疫-神经原位相互作用机制,填补了神经微环境在PDAC中的认知空白 [5][9] 研究团队与发表 - 由张泽民院士、陈汝福教授、张庆玲教授、陈敏敏副研究员共同通讯,发表于《Cancer Cell》期刊 [2][9] - 论文链接:https://www.cell.com/cancer-cell/fulltext/S1535-6108(25)00270-3 [10]
里程碑:全球首批“三亲婴儿”诞生并健康成长,8名宝宝改写遗传宿命
生物世界· 2025-07-18 12:06
这 8 名健康成长的宝宝,是人类挑战遗传命运、运用前沿科技造福生命的生动见证,不仅为线粒体遗传病 家庭点燃了希望之光,更标志着人类在理解自身、干预遗传信息方面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里程碑。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携带线粒体 DNA (mtDNA) 致病突变的女性所生的孩子,会有患上一系列 线粒体疾病 的风险, 这些疾 病通常导致心脏、大脑和肌肉等高能耗组织出现问题,甚至可能致命,然而,这些疾病通常缺乏有效治疗 方法。将受精卵的细胞核移植到健康捐赠者的去核卵细胞中,有望帮助携带致病线粒体的女性生育出健康 后代,阻断线粒体疾病的遗传。 近日, 《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 (NEJM) 报道了一项里程碑研究——首批通过线粒体捐赠诞生的 8 名" 三亲婴儿 ",他们均健康出生并成长发育,都 没有表现出他们母亲所携带的线粒体疾病的迹象, 其中最大 的孩子已经超过 2 岁。 何为"三亲婴儿"? 众所周知, 线粒体 是我们细胞内的"能量工厂",拥有自己独立的 DNA—— 线粒体 DNA (mtDNA) 。在 精卵融合时,受精卵的线粒体几乎全部来自卵子。因此,如果母亲的线粒体 DNA 存在致病突变,就会遗传 给孩子 ...
Cell:黄鹏翔/江建森团队揭开甲状腺激素的大脑转运之谜
生物世界· 2025-07-18 12:06
甲状腺激素转运机制研究 - 甲状腺激素向大脑的充分输送对正常神经发育至关重要,由MCT8和OATP1C1两种溶质载体转运蛋白介导跨血脑屏障(BBB)进入中枢神经系统(CNS)[2] - MCT8突变导致艾伦-赫恩登-达德利综合征(AHDS),表现为神经发育障碍和外周甲状腺功能亢进,OATP1C1缺乏则与大脑代谢降低及神经退行性病变相关[3] 研究突破与结构解析 - 研究团队通过冷冻电镜技术解析MCT8和OATP1C1结合T3/T4激素的结构,分辨率分别达2.9 Å和2.3 Å,揭示甲状腺素跨膜转运机制[7][5] - 功能实验阐明二者独特的激素识别与转运机制,并首次在OATP1C1中发现罕见的细胞外变构位点[8] 核心科学发现 - MCT8结构显示其对甲状腺激素的高转运特异性,OATP1C1结构揭示其选择性转运甲状腺素的机制[9] - OATP1C1存在保守的细胞外调节位点,雌酮-3-葡糖苷酸(E1G)通过结合该位点实现变构抑制[9] - 研究为理解发育和疾病中甲状腺激素转运的基础机制提供关键结构依据[11] 研究团队与发表信息 - 成果由贝勒医学院黄鹏翔研究员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江建森研究员共同领导,发表于《Cell》期刊[4] - 论文标题为《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brain thyroid hormone transport via MCT8 and OATP1C1》[4][12]
中国博后一作Cell论文:首次揭示pH依赖性转录凝聚体可调控炎症反应
生物世界· 2025-07-18 08:03
炎症与pH值关系 - 炎症反应的强度、持续时间和影响需根据炎症诱因和病理结果进行调节,但特定组织状态如何影响炎症反应仍知之甚少[1] - 不同组织和器官维持不同的间质pH值环境,炎症期间常受干扰,如血液pH严格控制在7.35-7.45,脓毒症中严重酸中毒与不良预后相关[1] - 淋巴结副皮质区pH在6.3-7.1之间,感染期间变得更酸,实体瘤通常表现出酸性环境,表明组织微环境酸化与炎症密切相关[1] 研究团队与发表 - 波士顿儿童医院/哈佛大学医学院周旭教授团队与耶鲁大学Ruslan Medzhitov教授团队合作,博士后吴中洋为第一作者[2] - 研究发表于国际顶尖学术期刊Cell,标题为"Regulation of inflammatory responses by pH-dependent transcriptional condensates"[2] 研究核心发现 - 首次发现BRD4凝聚体可作为细胞内pH传感器,以基因特异性表达方式调控巨噬细胞炎症强度[2][5] - 酸性pH通过富含组氨酸的内在无序区破坏含BRD4和MED1的转录凝聚体[5][8] - 巨噬细胞内pH降低对调控转录凝聚体是必要且充分的,作为负反馈机制调控炎症反应[5][8] 研究具体机制 - 酸性pH调控巨噬细胞中基因特异性的炎症反应[8] - pH通过染色质重塑和转录回路控制炎症程序[8] - 细胞内pH通过富含组氨酸的内在无序区调控BRD4转录凝聚体[8] - 炎症会降低细胞内pH并破坏BRD4凝聚体作为反馈机制[8] 研究意义 - pH不仅是炎症结果,也可作为"信号开关"主动调控炎症反应过程[9] - 揭示了细胞如何通过内部生化状态反馈控制免疫激活的过程[9] - 为理解慢性炎症、自身免疫及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提供了全新视角[9][10] - 转录凝聚体中存在依赖pH的开关,能实现炎症的环境依赖性控制[10] 研究人员背景 - 吴中洋博士本科毕业于南昌大学,硕士毕业于汕头大学,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4] - 研究首次将"转录凝聚体-微环境pH-炎症调控"连接为一体[4] - 未来研究聚焦慢性炎症机制、表观遗传调控及生物凝聚体在疾病中的功能与干预潜力[4]
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合作发表最新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7-17 17:32
锂金属电池技术突破 - 锂金属阳极与高镍阴极组合具有突破500 Wh/Kg能量密度的潜力 需同步稳定阴阳极界面的电解质以确保安全性和循环寿命[2] - 研究团队提出微乳液电解液设计策略 通过液-液界面张力驱动氟化液滴定向迁移 实现双电极富氟界面构建 与传统溶剂化结构调控解耦[4] 实验成果 - 采用微乳电解液的软包全电池能量密度达531 Wh/Kg和547 Wh/Kg 在189次和155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分别为81%和79%[4] - 液-液界面张力概念的引入为高电压锂金属电池开发提供新视角 推动界面调控及电解液设计创新[4] 学术贡献 - 研究成果由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及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团队联合完成 发表于《Nature》期刊 通讯作者包括黄云辉、陆俊、袁利霞教授[2][4] - 论文标题为《Liquid–liquid interfacial tension stabilized Li-metal batteries》 第一作者包括纪海锦、向经纬、李永研究员等[2][4]
华人学者一天发表了10篇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7-17 16:01
华人学者在Nature期刊的研究成果 - 2025年7月16日,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上线了25篇论文,其中10篇来自华人学者(包括作为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的论文)[2] 各研究论文的关键要点 气候变化与医疗负担 -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王行环教授、廖书杰副教授与中国人民大学潘伟教授合作发表关于气候变化下气温相关住院负担的研究[2] 光谱学技术 - 芝加哥大学Kai Li发表超分辨率受激发射X射线拉曼光谱学研究[5] 化学催化 - 康奈尔大学林松教授团队发表手性支持电解质催化膦的动态动力学拆分研究[7] 材料科学 - 南洋理工大学胡光维教授团队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戴志高教授等合作发表非双曲晶体表面上的长程双曲极化激元研究[8] 植物免疫 - 清华大学刘玉乐教授团队发表重塑自激活NLR用于植物广谱免疫的研究[10] 发光二极管 - 罗格斯大学李静教授团队发表双界面氢键增强型深蓝色杂化铜碘发光二极管研究[13] 脑科学研究 - 新加坡国立大学团队发表关于延长扫描时间可提高全脑关联研究预测能力并降低成本的研究[16] 环境微生物 - 美国西北大学Siqi Liu参与发表关于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环境变化响应的研究[19] 医疗AI - 纽约长老会医院Linyuan Jing参与发表利用AI从心电图中检测结构性心脏病的研究[21] 电池技术 - 华中科技大学黄云辉教授团队与浙江大学陆俊教授等合作发表液-液界面张力稳定的锂金属电池研究[24]
信达CLDN18.2-ADC治疗晚期胃癌的1期临床数据登上Nature Medicine,北京大学沈琳团队领衔
生物世界· 2025-07-17 11:26
CLDN18.2靶向治疗在胃癌/胃食管结合部腺癌中的应用 - CLDN18.2在胃癌/胃食管结合部腺癌中异常表达,成为有前景的治疗靶点 [1] - 靶向CLDN18.2的单克隆抗体已获批,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成为新兴治疗手段 [1] IBI343 ADC药物的结构与研发进展 - IBI343由信达生物开发,包含全人源化抗CLDN18.2单克隆抗体、DNA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和可裂解连接子,药物抗体比为4 [2] - 2025年7月16日,沈琳教授团队在Nature Medicine发表IBI343的1期临床试验结果 [3] IBI343 1期临床试验结果 - 研究纳入127名胃癌/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剂量递增19名,剂量扩展108名) [7] - 10 mg/kg剂量时出现剂量限制性毒性:2/6患者出现4级骨髓抑制和中性粒细胞减少 [8] - 推荐2期剂量为6 mg/kg每3周,CLDN18.2高表达患者客观缓解率29%,中位无进展生存期5.5个月 [9] - 药物耐受性良好,安全性可控,胃肠道不良事件发生率低 [4][9] 未来研究方向 - 需进一步研究CLDN18.2靶向治疗与EGFR2、PD-L1疗法的最佳组合顺序 [10] - 正在进行3期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探索IBI343与免疫疗法等联合应用潜力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