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东亚银行(00023)
icon
搜索文档
东亚银行(00023)发布中期业绩 股东应占溢利24.07亿港元 同比增加14.02%
智通财经网· 2025-08-21 12:27
核心财务表现 - 利息收入168.97亿港元 同比减少17.09% [1] - 净利息收入73.44亿港元 同比减少10.74% [1] - 归属于股东溢利24.07亿港元 同比增长14.02% [1] - 每股基本盈利0.86港元 [1] - 经营收入总额102.59亿港元 同比减少2.1% [2] 收入结构变化 - 净利息收入减少8.84亿港元 主要因净息差收窄22个基点至1.88% [1] - 非利息收入大幅上升29.2% 达29.15亿港元 [1] - 服务费及佣金收入净额增加2.36亿港元 同比增长16.7%至16.54亿港元 [1] - 交易及金融工具相关净利润增加3.41亿港元 增幅43.8% [1] 经营效益指标 - 拨备前经营溢利54.47亿港元 同比下降3.9% [1] - 核心业务表现平稳 但经营环境充满挑战 [1] - 投资活动和第三方保单销售佣金贡献持续增长 [1] - 客户交投活跃带动结构性产品和外汇业务收入上升 [1]
东亚银行(00023.HK)上半年纯利增长14.1%至24.07亿港元 中期息每股0.39港元
格隆汇· 2025-08-21 12:13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股东溢利达24.07亿港元 同比增加14.1% [1] - 每股基本盈利0.86港元 按年增长24.6% [1] - 年化平均资产回报率0.5% 年化平均股东权益回报率4.5% [1] 收入结构变化 - 净利息收入73.44亿港元 同比减少10.7% 主因净息差收窄22个基点至1.88% [1] - 非利息收入29.15亿港元 同比上升29.2% [1] - 服务费及佣金收入净额16.54亿港元 同比增长16.7% 受投资活动及第三方保单销售驱动 [1] - 交易及金融工具重估净利润大幅增长43.8% 主因结构性产品与外汇业务收入提升 [1] - 经营收入总额102.59亿港元 同比微降2.1% [1] 资产质量与拨备 - 金融工具减值损失25.39亿港元 同比减少11.9% [2] - 内地及香港商业地产占贷款损失拨备70% [2] - 减值贷款比率2.63% 较2024年末2.72%有所改善 [2] 股东回报 - 派发中期股息每股0.39港元 较2024年同期0.31港元提升25.8% [2]
东亚银行(00023)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6个月的中期股息
2025-08-21 12:01
股息信息 - 宣派2025年上半年中期股息,每股0.39 HKD[1] - 现金股息转代息股份价格待公布[1] 时间节点 - 除净日为2025年9月3日[2] - 选择权截止时限为2025年10月6日16:00[2] - 股息派发日为2025年10月13日[2]
东亚银行(00023) - 2025 - 中期业绩
2025-08-21 12:00
净利息收入变化 - 净利息收入为73.44亿港元,同比下降10.7%(2024年同期为82.28亿港元)[3] - 净利息收入同比下降10.9%至73.44亿港元(2024年同期:82.28亿港元)[61][62] - 2025年上半年净利息收入为73.44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8.84亿港元,同比下降10.7%[126] - 利息收入为16,897百万港元,同比下降17.1%[19] - 利息支出为9,553百万港元,同比下降21.4%[20] - 香港业务净利息收入下降9.1%至44.85亿港元(2024年同期:49.35亿港元)[61][62] - 中国内地业务净利息收入下降9.3%至17.44亿港元(2024年同期:19.22亿港元)[61][62] - 东亚中国净息差下降21个基点至1.80%,净利息收入同比下跌9.2%至港币17.40亿元[148] - 海外业务净利息收入同比下降9.3%至港币12.037亿元[153] - 净息差从2024年同期的2.10%收窄22个基点至2025年上半年的1.88%[126] 非利息收入表现 - 服务费及佣金收入净额达16.54亿港元,同比增长16.6%(2024年同期为14.18亿港元)[3] - 交易溢利净额增长45.2%至10.92亿港元(2024年同期为7.52亿港元)[3] - 非利息收入同比增长29.2%至29.15亿港元(2024年同期:22.56亿港元)[61][62] - 服务费及佣金收入净额1,654百万港元,同比增长16.6%[22] - 贷款及透支担保佣金收入467百万港元,同比增长3.3%[22] - 证券经纪佣金收入148百万港元,同比增长59.1%[22] - 信托及代理业务佣金收入114百万港元,同比增长40.7%[22] - 交易溢利净额同比增长45.2%至10.92亿港元(上年同期7.52亿港元),主要由外币买卖及外汇掉期溢利大幅增长114.1%至5.46亿港元驱动[24] - 非利息收入上升29.2%至港币29.15亿元[127] - 服务费及佣金收入净额按年增加港币2.36亿元(16.7%)至港币16.54亿元[127] - 交易、金融工具重估及相关对冲净利润增加港币3.41亿元(43.8%)[127] - 东亚中国非利息收入同比增长24%至港币8.03亿元,主要来自批发银行及个人银行业务[148] - 证券交易、挂钩存款及结构性投资产品、债券和存款证收入按年录得强劲双位数增长[141] - 私人银行经营收入稳健增长逾两成,非利息收入大幅上升超过四成[145] - 高净值客户非利息收入上升16.8%[150] 溢利及盈利指标 - 期内溢利增长14.3%至24.24亿港元(2024年同期为21.21亿港元)[3] - 公司2025年上半年期内溢利为24.07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21.11亿港元增长14.0%[7] - 每股基本盈利增长24.6%至0.86港元(2024年同期为0.69港元)[4] - 公司可归股东期内溢利为22.60亿港元,同比增长24.7%[13] - 每股基本盈利基于加权平均股数26.33亿股计算,同比减少0.5%[13] - 2025年上半年归属于集团股东溢利为24.07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21.11亿港元增长14.1%[126] - 2025年上半年每股基本盈利为0.86港元,按年增长24.6%[126] - 香港业务除税前溢利按年上升29.2%[138] - 零售银行整体净溢利轻微回落2.8%[141] - 东亚中国净溢利同比大幅上升82.9%至港币2.01亿元[149] 减值损失及信贷准备 - 金融工具减值损失减少11.9%至25.39亿港元(2024年同期为28.81亿港元)[3] - 金融工具减值损失改善11.9%至25.39亿港元(2024年同期:28.81亿港元)[61][62] - 金融工具减值损失减少港币3.42亿元(11.9%)至港币25.39亿元[129] - 客户贷款及垫款减值准备总额从2024年12月31日的545.1亿港元下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530.0亿港元,减少15.1亿港元[99][100] - 信贷不良贷款减值准备从429.8亿港元降至402.8亿港元,减少27.0亿港元(降幅6.3%)[99] - 非信贷不良的12个月内预期信贷损失从8.92亿港元微降至8.77亿港元[99][100] - 2025年上半年客户贷款撇销金额达25.37亿港元[99] - 债务投资证券减值准备从2024年末的120.4亿港元降至2025年中的97.3亿港元,减少23.1亿港元[101][102] - 信贷不良债务投资证券减值准备从111.4亿港元降至87.3亿港元,减少24.1亿港元[101] - 按摊销成本计量的债务投资证券减值准备从92.7亿港元降至83.9亿港元[101][102] - 2025年上半年债务投资证券减值准备重新计量净增加7.6亿港元[101] - 客户贷款及垫款中按摊销成本计量的部分减值准备从510.2亿港元降至485.4亿港元[99][100] - 相关应收应计利息减值准备从3.49亿港元增至4.46亿港元[99][100] - 信贷减值准备总额从2024年12月31日的2.18亿港元下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1.94亿港元,减少2400万港元或11%[103][104] - 信贷不良资产(第三阶段)的预期信贷损失从2024年12月31日的6100万港元增加至2025年6月30日的6600万港元,增长500万港元或8.2%[103][104] - 2025年上半年贷款承担和财务担保合约的减值准备从1.33亿港元下降至1.01亿港元,减少3200万港元或24.1%[103][104] 客户贷款及垫款 - 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增长1.2%至5343.21亿港元(2024年末为5278.29亿港元)[6] - 客户贷款及垫款增长1.2%至5343.21亿港元,减值准备覆盖率从0.96%微降至0.90%[37] - 客户垫款总额从2024年底的5329.31亿港元增长至2025年中的5391.75亿港元,增幅62.4亿港元[39] - 客户垫款总额从2024年底的5329.31亿港元增长至2025年中的5391.75亿港元,增幅为62.44亿港元[45] - 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从5278.29亿港元增至5343.21亿港元,增长64.92亿港元[63][64] - 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增加1.2%至港币5,391.75亿元[130] - 香港使用的贷款总额占比从77.06%下降至76.31%,金额从2509.94亿港元增至2544.92亿港元[39] - 中国内地使用的贷款总额基本持平,从1591.99亿港元微增至1600.42亿港元[41] - 香港及中国内地以外使用的贷款总额从1158.49亿港元增至1165.48亿港元[42]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客户贷款及垫款账面值总额为5390.75亿港元,其中应计利息为23.02亿港元[82] - 强制按公允价值计量的客户贷款及垫款从2024年12月31日的0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1.00亿港元,全部为亏损类[86] 客户存款 - 客户存款总额增长3.4%至6652.26亿港元(2024年末为6430.93亿港元)[6] - 客户存款从6430.93亿港元增至6652.26亿港元,增加221.33亿港元[63][64] - 客户存款总额上升3.4%至港币6,652.26亿元[130] - 贷款对存款比率为78.1%(2024年底为80.2%)[131] - 东亚中国存款总额增长2.4%至港币1,691.51亿元[149] - 低成本存款占比提升8.1个百分点[149] 投资证券 - 投资证券规模增长5.0%至2002.31亿港元(2024年末为1907.83亿港元)[6] - 投资证券从1907.83亿港元增加至2002.31亿港元,增长94.48亿港元[63][64] - 投资证券从2024年6月的1812.68亿港元增至2025年6月的1982.50亿港元,增长9.4%[69] - 按摊销成本计量的投资证券从2024年底的298.43亿港元增长至2025年中的370.98亿港元[46] - 按摊余成本计量的债务投资证券总额从2024年底307.7亿港元增至2025年中379.37亿港元,增长23.3%[93] - 无评级按摊余成本计量的债务投资证券中信贷不良合约金额达9.55亿港元(本金9.12亿+应计利息0.43亿)[93] - 通过其他全面收益计量的债务投资证券中A1至A3评级占比最大,达722.56亿港元(2025年中)[94] - 通过损益计量的非交易用途债务投资证券总额从12.19亿港元增至12.67亿港元[97] - 交易用途债务投资证券从零增至31.75亿港元(2025年中)[97] - Baa3以下评级通过其他全面收益计量的债务投资证券出现信贷不良合约,金额0.2亿港元(2024年底)[95] - 无评级通过其他全面收益计量的债务投资证券减值准备从225万港元降至90万港元[94][95] 现金及流动性 - 现金及银行结存减少12.8%至360.08亿港元(2024年末为413.04亿港元)[6] - 公司2025年6月30日现金及等同现金项目为667.70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837.64亿港元减少20.3%[9] - 现金及在银行结存减少12.8%至360.08亿港元,其中在中央银行的结存大幅下降19.2%至237.75亿港元[34] - 在银行的存款及垫款减少18.9%至305.72亿港元,1个月内到期部分下降24.9%至278.10亿港元[34] - 现金及银行结存从2024年底413.04亿港元降至2025年中360.08亿港元,减少12.8%[97] - 现金及银行交易对手96%保持投资评级(2024年底:95%)[97] - 原本期限3个月以内的银行存款及垫款从2024年6月的408.67亿港元降至2025年6月的287.16亿港元,下降29.7%[69] - 原本期限3个月以内的国库券从2024年6月的106.20亿港元降至2025年6月的94.73亿港元,下降10.8%[69] - 流动性覆盖率2025年第二季度为176.5%,较2024年同期的271.0%显著下降[116] - 稳定资金净额比率从126.2%降至124.6%,可用稳定资金从5949.79亿增至6104.04亿港元[117] 资本管理 - 普通股权一级资本从858.28亿港元增至872.95亿港元,比率从17.7%提升至23.7%[112] - 总资本比率从22.3%上升至28.6%,资本总额从1083.72亿港元降至1052.28亿港元[112] - 风险加权资产从4860.99亿港元大幅减少至3679.54亿港元,信贷风险资产从4312.36亿降至3362.7亿港元[112] - 杠杆比率从9.8%微升至10.0%,一级资本从908.49亿增至923.16亿港元[115] - 总资本比率、一级资本比率及普通股权一级资本比率分别上升至28.6%、25.1%及23.7%[132] - 公司持有6.5亿美元额外一级资本证券,扣除发行成本后等值50.21亿港元[68] - 市场风险加权资产从48.78亿港元增至84.36亿港元,营运风险从405.72亿降至262.09亿港元[112] 股息分派 - 公司2025年上半年支付普通股股息9.34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4.67亿港元增长100.0%[9] - 公司2025年上半年已宣布派发中期股息10.28亿港元(每股0.39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8.17亿港元(每股0.31港元)增长25.8%[12] - 支付股东股息999百万港元,同比增长110%[14] - 支付额外一级资本工具持有人分派147百万港元,同比减少50.7%[14] - 公司宣布派发2025年中期股息每股0.39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0.31港元增长25.8%[124] 经营现金流 - 公司2025年上半年经营业务活动现金净流出154.16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126.96亿港元流出扩大21.4%[9] - 公司2025年上半年融资活动现金净流出70.53亿港元,而2024年同期为净流入53.29亿港元[9] - 综合现金流量表中现金及等同现金项目从2024年6月的837.64亿港元降至2025年6月的667.70亿港元,下降20.3%[69] 其他全面收益 - 公司2025年上半年其他全面收益为26.47亿港元,而2024年同期为亏损1.52亿港元[7] - 公司2025年上半年汇兑重估储备增加20.87亿港元,而2024年同期减少9.27亿港元[7] 资产及负债总额 - 总资产增长1.6%至8914.24亿港元(2024年末:8777.59亿港元)[61][62] - 负债总额增长1.2%至7816.85亿港元(2024年末:7720.20亿港元)[61][62] - 公司总资产从2024年底的8777.59亿港元增长至2025年中的8914.24亿港元,增加136.65亿港元[63][64] - 香港分部资产达5518.67亿港元,占集团总资产的61.9%[61] - 中国内地分部资产达2515.53亿港元,同比增长2.0%[61][62] - 国际、澳门及台湾业务资产增长2.6%至1359.33亿港元[61][62] 费用及支出 - 员工成本总额微增0.1%至28.01亿港元,其中香港以外地区定額供款公积金供款增长4.3%至1.20亿港元[29] - 经营支出总额保持平稳为48.12亿港元,其中物业及设备支出增长9.5%至4.86亿港元[29] - 东亚中国经营支出同比下降6.5%至港币15.58亿元[148] - 主要管理人员薪酬从9400万港元增加至1.15亿港元,增长2100万港元或22.3%[108] 信贷资产质量 - 逾期三个月以上的客户垫款占比从2024年底的2.72%下降至2025年中的2.63%[45] - 减值客户垫款总额从2024年底的144.93亿港元略降至2025年中的141.92亿港元[45] - 2025年6月30日阶段3(信贷不良)贷款本金为140.92亿港元,较2024年12月31日的144.93亿港元下降2.8%[82][83] - 需要关注类贷款(16-17级)账面值总额从2024年12月31日的116.67亿港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135.67亿港元,增长16.3%[82][83] - 亏损类贷款(20级)本金从2024年12月31日的45.38亿港元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39.67亿港元,下降12.6%[82][83] - 呆滞类贷款(19级)本金从2024年12月31日的40.91亿港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51.25亿港元,增长25.3%[82][83] - 次级贷款(18级)本金从2024年12月31日的58.64亿港元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50.00亿港元,下降14.7%[82][83] - 合格类贷款(1-15级)账面值总额从2024年12月31日的5067.71亿港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5114.16亿港元,增长0.9%[82][83] - 2025年6月
大行评级|瑞银:预计HIBOR将在第三季底稳定在2%至2.5% 香港银行股首选中银香港
格隆汇· 2025-08-20 10:25
利率环境预测 - 预计HIBOR将在第三季底稳定在2%至2.5% [1] - 市场已预期HIBOR在今年余下时间稳定在2%至2.5% [1] 银行净息差与收入影响 - HIBOR反弹有利于银行净息差和净利息收入 [1] - 第三季净利息收入压缩压力将高于第二季 因第二季负面影响仅持续约一个月 [1] - 利率上升可能导致贷款需求再次疲软 [1] 贷款增长趋势 - 5至6月贷款余额增长2%后 增长势头能否持续仍需观察 [1] 银行个股评级与展望 - 中银香港为香港银行股首选 但短期内股价可能回落 [1] - 中银香港和东亚银行评级为"中性" 恒生银行评级为"沽售" [1] - 预计2025年中银香港 恒生银行和东亚银行净利息收入分别下降7% 9%和11% [1]
瑞银:料第三季底HIBOR稳定在2%至2.5% 重申对香港商业地产风险持谨慎态度
智通财经网· 2025-08-19 15:54
利率环境与净息差 - 预计HIBOR将在2024年第三季底稳定在2%至2.5% [1] - HIBOR反弹有利于银行净息差和净利息收入 但市场已预期利率稳定 [2] - 第三季净利息收入压缩压力将高于第二季 因第二季负面影响仅持续约一个月 [2] - 随着利率上升 贷款需求可能再次疲软 [2] - 2025年预测中银香港 恒生银行和东亚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将分别下降7% 9%和11% [2] 贷款增长与资产质量 - 5至6月贷款余额增长2%后 增长势头能否持续仍需观察 [2] - HIBOR反弹可能加剧银行在香港商业地产敞口的不良贷款风险 [1] - 商业地产风险增加银行拨备压力 [1] 银行个股评级与表现 - 中银香港为本地香港银行首选 但短期内股价可能回落 [1] - 中银香港年内股价已上升52% 投资者可能获利了结 [1] - 中银香港上半年业绩可能上调信贷成本指引 [1] - 对中银香港和东亚银行持中性评级 对恒生银行持沽售评级 [1] - 恒生银行评级下调因信贷成本上升及2025年可能削减股息 [1]
高盛:HIBOR回升符预期 银行股中仅予汇丰控股(00005)“买入”评级
智通财经网· 2025-08-19 15:54
香港银行同业拆息趋势 - 香港1个月银行同业拆息自5月以来首次触及2% [1] - 8月至今平均值为1.1% 6月及7月平均值分别为0.7%及1% [1] - 预计8月及9月平均值达1.3%及1.6% 第三季及第四季平均值分别为1.3%及2.3% 首季及次季为3.9%及2% [1] 银行净息差与盈利前景 - HIBOR上行趋势符合预期 与美息差距缩窄导致下半年本地银行净息差最疲弱 [1] - 净利息收入、总收入及拨备前利润预计自2026上半年开始复苏 [1] - HIBOR平均值预计于2026至27年间回升至2%至2.5% [1] 银行股表现与评级 - 5月以来HIBOR下行侵蚀银行净息差 但香港银行股价仍具韧性 [1] - 市场已消化HIBOR较低利好因素 包括手续费收入增加、信贷成本下降及贷款需求复苏 [1] - 维持选择性策略 予汇丰控股买入评级目标价110港元 予东亚银行沽售评级目标价10.5港元 [1]
大行评级|高盛:HIBOR上行趋势基本符合预期 香港银行股中仅予汇丰“买入”评级
格隆汇· 2025-08-19 14:17
香港银行同业拆息走势 - 香港1个月银行同业拆息自5月以来首次触及2% [1] - 8月至今平均值约1.1% 较6月0.7%和7月1%持续上升 [1] - 预计8月及9月平均值将达1.3%和1.6% 第三季和第四季平均值分别为1.3%和2.3% 显著高于首季3.9%和次季2%的水平 [1] 银行股表现与评级 - HIBOR上行趋势符合预期 但5月以来下行侵蚀银行净息差 [1] - 香港银行股价具韧性 市场已消化HIBOR较低利好因素 包括手续费收入增加、信贷成本下降及贷款需求复苏 [1] - 维持选择性策略 仅予汇丰控股"买入"评级目标价110港元 予东亚银行"沽售"评级目标价10.5港元 [1]
东亚银行将在8月23日01:00-03:00进行系统维护
金投网· 2025-08-18 11:24
系统维护公告 - 东亚银行将于北京时间2025年8月23日(周六)01:00-03:00进行系统维护 [1] - 维护期间借记卡和信用卡所有交易(如消费,取现等)将可能受到影响 [1] - 建议客户根据自身需要提前做好相应安排 [1]
外资银行调整零售布局:压缩在华普通网点规模,发力高端财富管理
第一财经· 2025-08-10 22:04
外资银行在华零售业务调整 - 今年以来已有逾10家外资银行关闭内地网点 同时加快布局理财中心和旗舰支行等高端网点 [3][4] - 汇丰中国、东亚中国、渣打中国等机构在核心城市启用新型旗舰支行和私人理财中心 聚焦高净值客户与跨境财富管理 [4][5] 网点结构调整趋势 - 汇丰中国2024年底拥有36家分行与84家支行 2025年已关闭9个分支机构 其中广东省占比超50% [5] - 渣打中国拥有28家分行 同步缩减传统物理网点 计划5年投入15亿美元拓展财富管理业务 [5][6] - 外资银行新一代旗舰网点强调私密化与专业化 例如东亚中国北京旗舰支行配备多间理财会客室 定位跨境高端服务 [5] 财富管理市场机遇 - 中国资产管理市场2024年总规模达154万亿元 同比增长10.4% 位列全球第二 [8] - 外资法人银行2024年上半年净利润149亿元 同比增长28.4% 财富管理业务贡献显著增量 [8] - 汇丰中国2024年财富管理投资资产增长61% 东亚银行跨境理财客户数和管理规模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9] 竞争格局与挑战 - 本土银行在基础业务占据主导 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仅888家 品牌认知度不足 [11] - 大华银行2025年将个人业务转让给富邦华一 花旗中国此前出售个人财富管理业务给汇丰 [11] - 恒生银行2024年不良贷款率升至6.12% 星展中国2025年因合规问题被罚140万元 [12] 未来发展方向 - 外资银行将深耕"境内+境外"一体化服务 满足全球资产配置与财富传承需求 [12] - 加速数字化转型 通过智能投顾等技术弥补物理网点不足 [12] - 中国内地受访者超半数计划增加海外投资 高净值客户全球配置需求显著 [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