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四环医药(00460)
icon
搜索文档
四环医药(00460.HK):渼颜空间自主研发的童颜针获得国家药监局上市批准
格隆汇· 2025-04-27 18:38
公司动态 - 四环医药旗下渼颜空间自主研发的聚乳酸面部填充剂(童颜针)获中国国家药监局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用于纠正中重度鼻唇沟皱纹[1] - 该产品以左旋聚乳酸微球为核心成分,具有即时填充和长效再生双重效果,可完全被人体降解代谢[1] - 产品采用独特专利技术,微球形态规则、粒径分布均一,临床数据显示其安全性和疗效优于同类已上市产品[1] - 公司一个月内接连获得"少女针"和"童颜针"两款再生注射类产品认证,成为国内唯一同时持有这两大合规再生填充产品的企业[3] 产品技术 - 童颜针通过刺激自体胶原蛋白再生实现长效效果,注射后1年仍能维持疗效[1] - 产品具有稳定的生物降解特性,在体内最终代谢为水和二氧化碳[1] - 公司两款再生注射产品将形成协同效应,覆盖不同年龄层和消费场景需求[3] 市场规模 - 全球童颜针市场份额占比6%,位居第三[2] - 2024年全球童颜针市场规模预计14.88亿美元,2025年将达15.445亿美元,2033年预计增至20.815亿美元,2025-2033年CAGR为3.8%[2] - 中国童颜针市场规模从2021年1亿元快速增长至2024年超30亿元[2] - 中国医美再生注射剂市场预计2027年达115.2亿元,2021-2025年CAGR高达54.73%[2] 战略布局 - 双产品布局彰显公司研发-注册-商业化全链条运作能力[3] - 产品获批将推动公司医美板块进入规模化增长新阶段[3] - 该突破为公司后续产品管线开发、渠道整合及市场教育奠定战略基础[3]
四环医药(00460):惠升生物研发的达格列净片获国家药监局上市批准
智通财经网· 2025-04-23 20:48
公司研发进展 - 四环医药非全资附属公司惠升生物研发的达格列净片获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批件 用于2型糖尿病成人患者 视同通过仿制药品质和疗效一致性评价 [1] - 达格列净片为全球首款获批上市的SGLT-2抑制剂 具有心血管和肾脏保护等多重获益 系国家医保产品及国家基本药物 [1] - 该产品是惠升生物获批的第三个SGLT-2抑制剂类药物 前两个为脯氨酸加格列净片(1类创新药)和恩格列净片 [2] 糖尿病市场规模 - 2021年全球成年糖尿病患者达5.37亿人 患病率10.5% 其中中国患者1.41亿人 占全球总数26.2% [2] - 2024年前三季度SGLT-2抑制剂在中国大陆销售额接近80亿元 其中达格列净销售额约70亿元 [2] - 达格列净目前保持20%-30%年度增长率 [2] 产品战略意义 - 达格列净片获批进一步完善集团在糖尿病治疗领域的产品布局 [2] - 产品可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优治疗选择 帮助实现更好的血糖管理并降低并发症风险 [2] - 产品将提升患者生活品质和长期预后 造福糖尿病患者群体 [2]
四环医药三年亏近22亿:仿制药拖累营收、创新药拖累利润 医美业务竞争加剧能成扭亏抓手吗?
新浪证券· 2025-04-21 17:12
核心观点 - 四环医药2024年延续亏损且亏损扩大 营收同比微增2.2%至19.01亿元 归母净利润亏损2.17亿元 亏损同比扩大301.1%[1][2] - 公司面临仿制药业务拖累营收、创新药业务拖累利润的双重压力 医美业务虽增长但占比低且面临竞争加剧挑战[1][2][10] - 少女针获批及轩竹生物港股IPO可能成为未来业绩变量 但短期扭亏难度较大[5][11]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19.01亿元 同比增长2.2%[1][2] - 归母净利润亏损2.17亿元 亏损同比扩大301.1%[1][2] - 连续三年亏损 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亏损19.15亿元、0.54亿元、2.17亿元 三年累计亏损近22亿元[1][2] - 研发开支从2023年5.78亿元缩减至2024年4.74亿元[8] - 销售成本6.59亿元 同比增长16.7% 主要因医美业务销售增长所致[11] 业务分部表现 - 仿制药分部收益10.99亿元 同比下降21.4% 占比58% 受集采和重点监控目录影响导致价格和销量下降[2] - 医美分部收益7.44亿元 同比增长65.4% 占比39%[2] - 创新药及其他药品收益0.58亿元 同比上升388.1% 占比3%[2][8] - 创新药分部亏损约9.48亿元[3] 医美业务发展 - 代理产品乐提葆肉毒素2021年上市后曾带动医美业务快速增长 2021年医美业务营收3.99亿元 同比增长1383.3%[10] - 2024年9月复星医药肉毒素产品获批 成为国内第六款肉毒素产品 竞争加剧[10] - 2025年4月少女针(注射用聚己内酯微球面部填充剂)获批 为国内第三款少女针[1][11] - 医美业务销售成本增长16.7%[11] 创新药业务与轩竹生物 - 轩竹生物2024年实现首款商业化药物安奈拉唑钠肠溶片[6] - 轩竹生物2022-2024年上半年分别亏损5.12亿元、3.01亿元和1.11亿元[8] - 研发人员从2022年9月338人减少至2024年6月119人 降幅65%[8] - 安奈拉唑钠面临PPI市场规模收缩挑战 中国口服PPI市场规模从2019年140亿元下降至2022年106亿元 2024年预计仅103亿元[6] - PPI市场竞争激烈 五款仿制药全部纳入集采 创新药艾普拉唑面临仿制药竞争[8] - 轩竹生物2024年5月主动撤回科创板IPO 同年12月递表港股[5] 研发管线布局 - 轩竹生物研发管线涵盖消化、肿瘤、NASH等多个治疗领域[7] - 主要在研产品包括安奈拉唑钠(已上市)、哌罗替尼(CDK4/6)、XZP-3621(ALK)、KM602(CD80融合蛋白)、KM501(HER2 ADC)等[7] - 部分资产已对外授权 如复建那非(PDE-5抑制剂)授权至欧美日韩等地区[7]
四环医药(00460):创新药吡洛西利联合氟维司群治疗HR+/HER2-晚期乳腺癌临床III期期中分析结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学术期刊发表
智通财经网· 2025-04-10 12:51
核心观点 - 四环医药非全资附属公司轩竹生物研发的创新药吡洛西利联合氟维司群治疗HR+/HER2-晚期乳腺癌临床III期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期中分析结果刊登于《Nature Communications》[1] - 吡洛西利联合治疗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达12.94个月 显著优于对照组7.29个月 客观缓解率达39.7%[2] - 研究成果巩固了吡洛西利在CDK4/6抑制剂中的Best in Class地位 体现公司创新研发实力[2] 临床试验设计 - 研究为随机双盲III期试验 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院士牵头[1] - 针对中国乳腺癌患者特点:诊断年龄小、分期晚、Luminal B型比例高、晚期化疗应用多、复发风险大[1] - 从国内64个中心招募305例经内分泌治疗后进展的HR+/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1] - 患者中位年龄55岁 37.0%绝经前 68.2%有内脏转移 25.6%原发耐药 23.9%晚期接受过化疗 91.5%在治疗期病情进展[1] 治疗效果 - 中位随访8.7个月时 联合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达12.94个月 显著优于氟维司群单药组7.29个月[2] - 各亚组患者均有无进展生存期获益 特别是内分泌原发耐药、单纯骨转移、肝转移患者风险降低明显[2] - 联合组客观缓解率为39.7% 能使肿瘤缩小并缓解症状[2] 研发地位与意义 - 吡洛西利面对更复杂人群和更难治疾病仍获得突出生存数据[2] - 在单药后线治疗数据全球领先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其在CDK4/6抑制剂中的Best in Class地位[2] - 研究成果为全球乳腺癌患者提供更有效治疗方案[2]
四环医药(00460):渼颜空间自主研发的注射用聚己内酯微球面部填充剂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
智通财经网· 2025-04-02 19:06
公司产品获批与特点 - 四环医药旗下渼颜空间自主研发的注射用聚己内酯微球面部填充剂(少女针)正式获得中国国家药监局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1] - 该产品为再生注射材料 通过聚己内酯凝胶载体实现即时填充效果 聚己内酯微球可刺激组织产生长期作用 效果持续1年以上 [1] - 产品适用于鼻唇沟皮下层注射 用于纠正中至重度鼻唇沟皱纹 采用预灌封注射器设计便于使用 [1] 市场竞争地位与战略意义 - 少女针填补公司再生材料III类医疗器械空白 成为国内上市前三款产品之一 且为第二款国产自主研发少女针 [2] - 该获批是四环医药"医美+创新药"战略的重要里程碑 [2] - 公司再生材料管线还包括聚乳酸面部填充剂(童颜针)、PHA填充剂、羟基磷酸钙微球填充剂、丝素蛋白填充剂及液态再生材料等多款产品 [3] 行业市场数据与增长前景 - 2023年中国注射用再生材料市场规模达30亿元人民币(出厂价口径) 占医美注射材料市场11%份额 [2] - 再生材料市场增长迅猛 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升至72亿元人民币 市场份额提升至16% [2] - 少女针系列产品2023年在国内销售额同比增长超50% 因效果自然和维持时间长等优势成为最先进医美注射材料之一 [2] 公司发展前景与行业趋势 - 医美行业进入蓬勃发展黄金期 再生材料市场需求持续攀升 [3] - 公司凭借研发底蕴与市场运营能力 有望在再生材料市场成为龙头企业 [3] - 产品获批推动公司医美领域战略布局 丰富产品线并提升市场领航潜力 [3]
四环医药(00460.HK)4月2日收盘上涨8.2%,成交5137.72万港元
搜狐财经· 2025-04-02 16:33
股价表现 - 4月2日股价收报0.66港元/股,单日上涨8.2%,成交量8070.56万股,成交额5137.72万港元,振幅9.84% [1] - 最近一个月累计涨幅3.39%,但年初至今累计跌幅7.58%,显著跑输恒生指数同期15.69%的涨幅 [2] 财务数据 - 2024年营业总收入19.0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18% [2] - 归母净利润亏损2.17亿元人民币,同比大幅减少301.1% [2][4] - 毛利率保持65.32%,资产负债率为53% [2] 行业估值对比 - 药品及生物科技行业市盈率(TTM)平均值为12.42倍,行业中值为4.93倍 [3] - 公司市盈率为-24.25倍,在行业中排名第95位,显著低于同业可比公司:其他精优药业(0.68倍)、金斯瑞生物科技(1.2倍)、百信国际(1.49倍)、东瑞制药(3倍)、帝王国际投资(3.98倍) [3] 公司背景 - 成立于2001年,是中国处方药市场领先的制药企业,自2007年起持续保持全国最大心脑血管处方药物供应商地位 [3] - 核心竞争力包括独特的销售模式、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多元化的产品组合以及雄厚的研发能力 [3]
多重利好催化,四环医药(00460)“创新药+医美”双轮驱动战略成效显著
智通财经网· 2025-04-01 09:19
核心业绩表现 - 2024年总收益19.01亿元,同比增长2.2%,业绩出现明确拐点 [1] - 医美板块收入7.44亿元,同比增长65.4%,占总收入39.2% [2] - 创新药板块收益5.76亿元,同比增长388.1% [6] - 研发开支4.74亿元,同比下降18.0% [9] - 现金及等价物合计约39.76亿元 [10] 医美业务发展 - 产品矩阵覆盖填充、塑形、光电设备及皮肤管理领域,拥有60余款产品 [2] - 2024年新增7款获批产品,包括全球首个FDA和NMPA双获批的双波射频治疗仪Sylfirm X,上市8个月销售超80台 [2] - 肉毒素产品乐提葆占据近20%市场份额 [3] - 在研管线包括5个再生微球类和8个HA水光或填充类产品进入注册阶段 [3] - 销售网络覆盖中国34个省份,代理商团队40余家,合作医美连锁集团近150家,重点医院覆盖近1200家 [4] - 截至2025年2月底累计覆盖中小型医美机构超6200家,2024年新增1500家机构 [4] - 在美国、韩国、香港设立分公司,部分产品在印尼、马来西亚注册,2025年重点开发南美及中东市场 [4] 创新药业务进展 - 聚焦肿瘤、糖尿病、NASH、消化四大疾病领域,30个创新药及生物药项目进入临床阶段 [6] - ALK抑制剂XZP-3621已申报上市,预计2025年下半年获批 [6] - USP1抑制剂XZP-6924处于IND阶段,有望成为国内首款First-in-class药物 [7] - PARP1抑制剂XZP-7797具备更高安全性,临床前研究显示显著抑制肿瘤生长 [7] - 安奈拉唑钠已覆盖超1000家医院,与80余家经销商合作 [8] - CDK4/6抑制剂吡罗西尼展现疗效与安全性双重突破 [8] - 德谷胰岛素注射液和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注射液作为国产首仿药获批 [8] - SGLT-2抑制剂脯氨酸加格列净片为国产第二款同类创新药 [9] - 司美格鲁肽注射液降糖适应症完成临床III期,减重适应症2025年Q1完成III期入组 [9] 仿制药业务状况 - 2024年仿制药营收10.99亿元,盈利3.57亿元 [9] - 拥有近100个在售产品和30个在研产品管线 [10] - 独家产品咪达唑仑和非PVC产品有望实现销售放量 [10] 行业背景与趋势 - 2023年轻医美市场规模1464亿元,增速21.04%,预计2025年突破2279亿元,占医美市场近60% [5] - 政策加速创新药纳入医保目录,为行业带来发展机遇 [6] - 减重赛道热度持续,GLP-1类药物成为布局重点 [9]
业绩会议直击:四环医药(00460.HK)医美业务爆发式增长,创新药管线进入商业化拐点
格隆汇· 2025-03-31 13:38
财报核心表现 - 医美业务收入7.44亿元,同比增长65.4% [3] - 创新药及其他药品收入约5760万元,同比上升388.1% [4] - 研发开支约4.74亿元,同比下降18.0% [5] - 经营现金流量净额2.44亿元,在手现金及等价物35.22亿元 [7] 医美业务发展 - 行业2030年市场规模预计达6382亿元,年复合增速14.5% [11] - 产品矩阵覆盖60余款产品,新增7款高毛利产品包括双波射频设备 [12][13] - 覆盖6200家医美机构,与近150家深度合作,设立中美生产基地 [14] - 开展32场B端会议覆盖23城市,培训近3000名医生 [14] 创新药业务进展 - 安奈拉唑钠获批推动收入增长,9款产品2024年获批上市 [16][19] - 司美格鲁肽降糖适应症完成III期临床,减重适应症2024Q1完成入组 [19] - 德谷胰岛素及德谷门冬双胰岛素作为国产首仿具备市场重塑潜力 [19] - 吡罗西尼(乳腺癌)和XZP-3621(肺癌)NDA受理,面向百亿级市场 [20][27] 研发与商业化合作 - 研发管线多产品进入III期临床,十余款药物注册推进 [5] - 司美格鲁肽减重管线授权,SGLT-2抑制剂与华东医药战略联盟 [6] - 医保纳入与集采中选提升产品可及性 [6] - 创新药销售覆盖超1000家医院,与80家分销商合作 [23] 价值催化因素 - 医美全球化布局,美国子公司产品销往多国,拓展南美及中东市场 [23] - 轩竹生物拟2025年港股分拆上市,提升独立估值 [29] - 现金及等价物约40亿元,物业设备账面净值21.28亿元 [32] - 当前市值52亿港元(约48.56亿元人民币),存在估值折价 [31][32]
四环医药(00460)“医美+创新药”双轮驱动战略成效显著 2024年总收益同比上升约2.2%至19.01亿元
智通财经网· 2025-03-28 12:23
文章核心观点 - 四环医药2024年业绩有升有降,在集采等政策影响下仿制药业务调整,但实现“医美+创新药”双轮驱动战略转型,全产业链协同发展能力加强为未来增长奠定基础 [1][2] 业绩情况 - 2024年总收益约19.01亿元,同比上升约2.2% [1] - 毛利约12.42亿元,整体研究及开发开支约4.74亿元,同比下降18.0% [1] - 年内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流入净额约2.44亿元 [1] 业务收益 - 医美业务销售收益约7.44亿元,同比上升约65.4%,因产品获市场认可及新产品销售带来新增收入 [1] - 创新药及其他药品收益约5760万元,同比上升约388.1%,因轩竹生物自研一类新药安奈拉唑钠2023年下半年获批上市并产生收入 [1] 业务突破 - 医美平台独家代理射频治疗仪SylfirmX获批上市及续签肉毒毒素乐提葆®独家代理权,巩固产品优势 [2] - 创新药平台子公司推动十余款药物研发注册进展,覆盖糖尿病及肿瘤等重大疾病领域,创新药脯氨酸加格列净片、国内首仿药德谷胰岛素注射液和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注射液获批上市,形成“创新+首仿”组合优势 [2] - 商业化方面,司美格鲁肽减重管线授权合作、SGLT - 2抑制剂创新药脯氨酸加格列净片与华东医药战略联盟,加速创新药新品落地及市场渗透 [2] - 医保目录纳入与集采中选提升产品可及性 [2] 转型历程与成果 -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产品研发重心向创新性及服务性医美产品转型调整 [3] - 医美领域通过自主研发和合作引进完善产品线,覆盖轻医美基础类别,建立市场影响力 [3] - 创新药及生物药领域持续投入研发及人力,聚焦四个重大疾病治疗领域,推进多个项目进入临床阶段,近两年近10个产品获批上市 [3] - 打造60 +轻医美产品管线、40 +创新药及生物药产品管线,布局全国医美和医药营销网络 [3]
四环医药(00460) - 2024 - 年度业绩
2025-03-28 12:00
集团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集团年内总收益约19.011亿元,同比上升约2.2%(约4060万元)[3] - 销售成本约6.594亿元,同比上升16.7%(约9450万元)[4] - 毛利约12.417亿元,同比下降约4.2%(约5390万元)[4] - 研发开支约4.739亿元,同比下降18.0%(约1.038亿元)[4] - 年度亏损约4.715亿元,同比亏损上升83.0%(约2.138亿元)[5] - 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2.167亿元,同比亏损上升301.3%(约1.627亿元)[5]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流入净额约2.439亿元,年末现金及等价物等金额约39.764亿元[5] - 2024年公司收益为19.01109亿元,2023年为18.60539亿元[60] - 2024年公司毛利为12.4171亿元,2023年为12.95644亿元[60] - 2024年公司经营亏损1.38131亿元,2023年经营溢利1.61698亿元[60] - 2024年公司年度亏损4.71549亿元,2023年为2.57687亿元[60][61] - 2024年本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2.16662亿元,2023年为0.54017亿元[60][61] - 2024年非控股权益应占亏损2.54887亿元,2023年为2.0367亿元[60][61] - 2024年每股基本及摊薄亏损为2.34仙,2023年为0.58仙[61] - 2024年12月31日递延税项负债为5,261千元,2023年为70,323千元[63] - 2024年12月31日计息银行借款为704,747千元,2023年为864,142千元[63] - 2024年12月31日租赁负债为12,505千元,2023年为30,276千元[63] - 2024年12月31日合同负债为202,651千元,2023年为44,190千元[63] - 2024年12月31日其他非流动负债为1,346,633千元,2023年为1,282,673千元[63] - 2024年12月31日非流动负债总额为2,271,797千元,2023年为2,291,604千元[63] - 2024年12月31日净资产为4,949,304千元,2023年为5,137,024千元[63] - 2024年客户合约收益为1901109千元,2023年为1860539千元,同比增长2.18%[76] - 2024年除税前亏损428288千元,2023年为161260千元,亏损扩大[73][74] - 2024年中国内地外部客户收益1888547千元,美国为12562千元;2023年中国内地为1846751千元,美国为13788千元[74] - 2024年非流动资产中国内地为4373959千元,美国为12589千元;2023年中国内地为4516383千元,美国为10958千元[75] - 2024年计入年初合约负债的已确认销售医药产品及医美产品收益为118615千元,2023年为161180千元[80] - 2024年外部客户销售总额1901109千元,分部间销售52075千元;2023年外部客户销售总额1860539千元,分部间销售24991千元[73][74] - 2024年其他收入总额为248,034千元,2023年为197,735千元[82] - 2024年利息收入为175,548千元,2023年为147,908千元[82] - 2024年政府补助为48,002千元,2023年为60,700千元[85] - 2024年除税前亏损雇员福利开支为912,518千元,2023年为681,081千元[86] - 2024年已售存货成本为659,399千元,2023年为564,895千元[86] - 2024年研究及开发开支为473,925千元,2023年为577,656千元[86] - 2024年财务开支总额为274,931千元,2023年为269,337千元[88] - 2024年所得税开支总额为43,261千元,2023年为96,427千元[89] - 2024年出售分销权收入为8,443千元,2023年为2,830千元[82] - 2024年研发收入为5,379千元,2023年为1,482千元[82] - 2024年除税前亏损428,288千元,2023年为161,260千元;2024年年内税项开支总额43,261千元,2023年为96,427千元[90] - 2024年及2023年派付的股息分别为177,080,000元及298,560,000元,董事会不建议就2024年度派付末期现金股息[99] - 2024年中期现金股息为每股普通股1.9分,2023年末期股息为每股普通股3.2分[100] - 2024年每股基本及摊薄亏损计算中,本公司普通权益拥有人应占亏损为216,662,000元,2023年为54,017,000元[101][103] - 2024年计算每股基本及摊薄亏损的已发行普通股加权平均数为9,265,984千股,2023年为9,297,073千股[103] - 2024年末无形资产账面净值为841,729千元,较2023年末的775,962千元增长8.48%[106][107] - 2024年使用权益法计算的投资总计647,591千元,较2023年的649,619千元下降0.31%[108] - 2024年联营公司及合营企业资产净值为1,395,348千元,较2023年的1,140,056千元增长22.39%[110] - 2024年联营公司及合营企业收益为468,439千元,较2023年的371,247千元增长26.18%[111] - 2024年联营公司及合营企业年度亏损为70,360千元,较2023年的157,840千元下降55.42%[111] - 2024年末按公平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非流动总额为170,451千元,较2023年的354,275千元下降51.88%[114] - 2024年末按公平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流动总额为110,578千元,较2023年的589,016千元下降81.23%[114] - 2024年其他金融资产总值为281,029千元,较2023年的943,291千元下降70.21%[114] - 2024年股东注资58,000千元,较2023年的107,618千元下降46.11%[113] - 2024年终止确认联营公司金额为269,099千元[113] - 2024年贸易及其他应收账款总计15.13203亿元,2023年为12.18711亿元;贸易应收账款减值拨备2024年为6229.6万元,2023年为5565万元;其他应收款项减值拨备2024年为2672.1万元,2023年为2831.1万元;总计2024年为14.24186亿元,2023年为11.3475亿元[116] - 贸易应收账款第三方2024年为5.6194亿元,2023年为3.93211亿元;减值拨备2024年为6229.6万元,2023年为5565万元;账面净值2024年为4.99644亿元,2023年为3.37561亿元[116] - 年末贸易应收账款按发票日期账龄分析,3个月内2024年为4.06326亿元,2023年为1.77132亿元;3至6个月2024年为3026.8万元,2023年为8127.2万元;6个月至1年2024年为4798万元,2023年为2058.1万元;一年以上2024年为1507万元,2023年为5857.6万元[118] - 贸易应收账款减值的亏损拨备变动,年初2024年为5565万元,2023年为6384.8万元;减值净额2024年为664.6万元,2023年为 - 819.8万元;年末2024年为6229.6万元,2023年为5565万元[118] - 2024年12月31日贸易应收账款不同账龄预期信贷亏损率:少于1年为2.29%,1至2年为25.14%,2至3年为90.86%,超过3年为100%;总账面价值分别为4.95931亿元、1759.9万元、2073.8万元、2767.2万元;预期信贷亏损分别为1135.7万元、442.4万元、1884.3万元、2767.2万元[119] - 2023年12月31日贸易应收账款不同账龄预期信贷亏损率:少于1年为2.84%,1至2年为26.49%,2至3年为71.64%,超过3年为100%;总账面价值分别为2.87146亿元、7365.3万元、1561.3万元、1679.9万元;预期信贷亏损分别为815.5万元、1951.1万元、1118.5万元、1679.9万元[120] - 2024年12月31日,公司背书若干应收票据清偿贸易应付账款账面值共3569.7万元,终止确认票据到期日介于一至六个月[121]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转让终止确认票据当日确认亏损7000元,年内或过去数年持续性参与并无确认盈亏[122] - 2024年12月31日其他应收账款减值拨备为2672.1万元,2023年为2831.1万元[123][124] - 2024年12月31日已发行普通股数目为932.999万股,股份溢价为388230.4万元,总计395936.2万元[125] - 2024年12月31日库存股份为8593.3万股,2023年为4843.3万股[126] - 2024年公司以989.9万港元回购1750万股股份用于股份奖励计划,以1236.7万港元回购2000万股股份作为库存股份[127] - 2024年12月31日递延政府补助为11934.6万元,2023年为13035.6万元[128] - 2024年12月31日其他借款为4154.3万元,2023年为4088.9万元[128] - 2024年12月31日售后租回为3555.3万元,2023年为3382.3万元[128] - 2024年12月31日贸易及其他应付账款总计为168787.8万元,2023年为171082.5万元[131] - 2024年贸易应付账款平均期限为40天,6个月内为13888.8万元,6个月至1年为9198.3万元,一年以上为1106.2万元[131] - 2024年12月31日递延政府补助中8686万元分类为流动负债,2023年为11264万元[130] - 供应商融资安排相关金融负债账面价值为32,254千元[134] - 2024年计息银行借款总计841,784千元,2023年为1,133,822千元[135] - 2024年资本承担总计181,755千元,2023年为335,764千元[136] - 2024年租赁承担中短期租赁及低价值资产租赁为195千元,2023年为1,917千元[136] - 2024年总收益约1,901.1百万元,同比上升约2.2% [137] - 2024年销售成本约659.4百万元,同比增长16.7% [139] - 2024年毛利约1,241.7百万元,同比下降约4.2% [140] - 公司年内整体研发开支约4.739亿元(2023年:5.777亿元),同比下降18.0% [145] - 公司年内其他开支约1.022亿元(2023年:0.59亿元),同比上升73.2% [146] - 公司年内经营亏损约1.381亿元(2023年:溢利1.617亿元),以股份为基础的付款约4.18亿元(2023年:0.891亿元),同比增加约3.289亿元 [147] - 公司年内财务开支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