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信银行(00998)
icon
搜索文档
“T+0”+分红+高股息,港股通央企红利ETF天弘(159281)明日上市交易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1 13:29
港股市场表现 - 9月1日港股早盘集体走强 可选消费 有色金属 医药生物 煤炭 钢铁等顺周期板块涨幅居前 [1] 港股通央企红利ETF产品特征 - 港股通央企红利ETF天弘(159281)将于9月2日上市交易 管理费率0.5% 托管费率0.1% [1] - ETF紧密跟踪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931233) 选取中央企业实际控制的分红稳定且股息率较高的港股通标的 [1] - 指数采用股息率加权 单个样本权重不超过10% 年度调样确保获取完整分红 [5] - 样本公司需满足过去三年连续分红 且支付率均值及过去一年股利支付率均大于0小于1 杜绝突击性分红 [5] 指数成分结构 -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指数成分股行业分布均衡 涵盖银行 交通运输 非银金融 通信 石油石化等高股息优势行业 [1] - 前十大成分股包含中远海控 东方海外国际 中信银行 中国石油股份 中国外运 中国海洋石油 中国神华 建设银行 新华保险 中国联通 [1] - 前十大成分股累计权重达31% [1] 指数历史表现与股息特征 -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指数股息率超7% [3] - 过去5年中证港股通央企红利全收益指数年化收益率14.27% 年化波动率22.02%(截至2025年7月9日) [3] 机构观点与投资逻辑 - 港股红利持续受益南向资金流入 结构性行情中表现突出 南向定价权增强 [4] - 分红稳定性 结构性机会主线共振 政策承接优势三重因素抬升投资价值 [4] - 债券利息缴税新规增强资金再配置效应 政策重视投资者回报使高股息央企逻辑顺畅 [4] - 下半年港股三大积极因素共振 低估态势有望延续 科技板块或成主线 红利板块受益政策强化分红及低利率环境 [4]
中信银行(601998):2025中报:营收利润增速边际向好,分红比例继续提升
中泰证券· 2025-09-01 10:42
投资评级 - 维持"增持"评级 基于公司对公战略客户与机构客户基础良好 零售客群有特色 且持续聚焦强核行动与深化集团协同融合 [4][7] 核心财务预测 - 预计2025年营业收入210,807百万元 同比下降1.33% 2026年预计增长1.69%至214,361百万元 [4] - 预计2025年归母净利润69,905百万元 同比增长1.94% 2026年增长2.16%至71,412百万元 [4] - 每股收益2025年预计1.17元 2026年升至1.20元 [4] - 净资产收益率呈下降趋势 从2024年10.66%预计降至2025年9.94%和2026年9.53% [4] - 估值方面 2025年预测P/B为0.59倍 2026年降至0.55倍 [4][7] 2025年中报业绩表现 - 1H25营收同比下降3.0% 但较1Q25提升0.7个百分点 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8% 较1Q25提升1.1个百分点 [7] - 净利息收入同比下降1.9%(1Q25同比+2.1%) 净非利息收入同比下降5.1%(1Q25为-14.4%) 显示非息收入拖累减轻 [7] - 单季年化净息差环比下降3bp至1.58% 资产端收益率环比下行10bp至3.21% 负债成本环比下降8bp至1.66% [7] - 二季度生息资产规模环比略有下行 信贷单季减少641.27亿元 同比少增754.85亿元 [7] 资产负债结构变化 - 资产端:企业贷款(不含票据)正增长 同比多增3.97亿元 个人贷款恢复正增长 单季增长43.58亿元 [7] - 负债端:二季度单季存款增长796.4亿元 同比少增181.5亿元 同比增速为10.7% 存款占比计息负债比重较一季度末增加0.9个百分点至69.6% [7] - 活期存款占总存款比例较一季度末小幅下降0.73个百分点至41.3% 企业存款占比下降而储蓄存款占比提升 [7] 非息收入与资产质量 - 净非息收入同比改善明显 净手续费收入同比增长3.4%(VS 1Q25 +0.7%) 净其他非息收入同比下降12.0%(VS 1Q25 -26.6%) [7] - 资产质量保持稳健 不良率1.16%环比持平 关注类占比1.65%环比下降3bp 逾期率1.49%较年初下降30bp [7] - 拨备覆盖率207.53% 环比上升0.42个百分点 拨贷比2.4%保持稳健 [7] 分红政策 - 2025年中期分红方案为每股派发现金红利0.188元(含税) 共计派发现金红利104.6亿元 [7] - 分红比例提升至30.7% 较2024年分红比例提升20bp [7] 业务发展战略 - 公司聚焦"五个领先"战略方向:财富管理、综合融资、交易结算、外汇服务、数字化 [7] - 对公战略客户与机构客户基础好 零售客群有特色 持续深化集团协同融合 [7]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今日开闸!多家银行提前预热,五大热点全解析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31 22:52
政策核心内容 - 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执行期为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 [1] - 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及5万元及以上重点领域消费(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 [1] - 单笔5万元以上消费以5万元为贴息上限 [1] - 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且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 [2] - 每名借款人在单家机构累计贴息上限3000元(对应30万元消费金额) [2] - 单家机构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累计贴息上限1000元(对应10万元消费金额) [2] 银行产品覆盖情况 - 中国银行中银E贷、随心智贷支持贴息 [3] - 建设银行快贷、建易贷纳入贴息范围 [3] - 浦发银行i车贷、浦闪贷符合贴息条件 [3] - 华夏银行龙e贷、菁英贷可享受贴息 [3] - 交通银行惠民贷、惠民装修贷、惠民家居贷、场景惠民贷、质押贷(消费)、线上抵押贷(消费)、交享贷、交银车贷进入产品清单 [4] - 中信银行房抵消费贷款、金融资产质押消费贷款、线下信用消费贷款、信秒贷、贝壳信秒贷、尊享信秒贷、固定场景消费贷(装修场景)、汽车消费贷款、车辆附加贷款支持贴息 [5] 银行推广举措 - 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推出签约即赠50元微信立减金活动 [3] - 华夏银行手机银行设置"消贷贴息服务"专属入口 [4] - 多家银行优化智能客服系统预设贴息相关问题解答 [4] - 交通银行明确第三方平台申请的惠民贷暂不支持贴息 [4] - 中信银行平台合作类贷款(花呗、借呗、放心借、美团生活费)贴息方案尚未落实 [6] 贴息申请流程 - 农业银行系统可自动识别消费交易信息并开展贴息 [8] - 平安银行客户需在口袋银行选择借据申请贴息 5万元以下消费自动识别流水 5万元以上需上传发票 [8] - 客户需签署补充协议并授权查询贷款发放账户 [8] - 未签署协议不影响正常申请和使用贷款 [8] 客户资格与资金发放 - 交通银行明确政策期间实际用于消费的贷款可享受贴息 [9] - 浦发银行允许政策实施前已审批未提款的贷款在符合条件后享受贴息 [9] - 贴息资金在结息时直接扣减应缴利息 [9] - 农业银行采用相同贴息资金发放方式 [10] 办理渠道与费用 - 兴业银行限定营业网点和手机银行为官方办理渠道 [11] - 浦发银行强调不委托第三方办理贴息业务 [11] - 交通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均声明不收取任何贴息业务费用 [13]
个人消费贷贴息明日开闸,贷30万元最多可享贴息3000元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31 16:23
政策核心内容 - 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于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实施 覆盖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及5万元及以上重点领域消费(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1] - 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 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 每名借款人在单家机构累计贴息上限3000元(对应30万元消费金额)其中单笔5万元以下累计贴息上限1000元(对应10万元消费金额)[2] - 贴息资金通过贷款结息时直接扣减利息方式发放 无需额外申请流程[11][12] 银行产品与推广策略 - 中国银行推广中银E贷、随心智贷产品 并提供50元微信立减金签约激励[3] - 建设银行通过快贷、建易贷产品提供最高3000元财政贴息[5] - 浦发银行支持i车贷、浦闪贷产品贴息[6] 华夏银行覆盖龙e贷、菁英贷产品[7] - 交通银行贴息产品包括惠民贷系列、交享贷、交银车贷等9类产品 但第三方平台申请的惠民贷暂不支持[7] - 中信银行覆盖房抵消费贷、信秒贷、汽车消费贷等自营产品 平台合作类贷款(如花呗、借呗)贴息方案未落实[8] 业务办理机制 - 系统自动识别消费交易信息并执行贴息 未识别部分可通过提供发票申请人工审核[10] - 存量客户在政策实施期间提款的未提款部分符合条件可享受贴息(如浦发银行浦闪贷、i车贷)[11] - 仅支持银行官方渠道(营业网点、手机银行)办理 第三方平台渠道普遍不支持且不委托中介办理[13] - 全程不收取任何贴息业务办理费用[14] 银行技术准备与客户服务 - 手机银行设立专窗(如华夏银行"消贷贴息服务")并需签署《个人信息处理授权书》[7] - 智能客服预设贴息热门问题解答(交通银行、中信银行等)提供自动化咨询服务[7][8] - 部分银行要求单笔5万元以上消费需上传发票申请贴息(如平安银行)[10]
个人消费贷贴息明日开闸!多家银行启动预热,五大热点答疑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31 13:45
政策核心内容 - 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执行期为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 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重点领域消费(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 单笔5万元以上消费以5万元为贴息上限 [1] - 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按符合条件的实际消费贷款本金计算) 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 每名借款人在单家机构累计贴息上限3000元(对应30万元消费金额) 其中单笔5万元以下累计贴息上限1000元(对应10万元消费金额) [2] 银行产品覆盖情况 - 中国银行推出中银E贷和随心智贷两款贴息产品 河南省分行推出即日起至12月31日签约赠送50元微信立减金活动 [2] - 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推出快贷和建易贷贴息产品 最高可享受3000元财政贴息 [5] - 浦发银行支持i车贷和浦闪贷参与贴息服务 [6] - 华夏银行龙e贷和菁英贷纳入贴息业务范围 [7] - 交通银行贴息产品清单包括惠民贷/惠民就医/惠民装修贷/惠民家居贷/场景惠民贷/质押贷(消费)/线上抵押贷(消费)/交享贷/交银车贷 第三方平台申请的惠民贷暂不支持贴息 [7] - 中信银行自营个人消费贷款涵盖房抵消费贷款/金融资产质押消费贷款/线下信用消费贷款/信秒贷/贝壳信秒贷/尊享信秒贷/固定场景消费贷(装修场景)/汽车消费贷款/车辆附加贷款 平台合作类贷款(如花呗/借呗/放心借/美团生活费)贴息方案尚未落实 [8] 申请流程与操作机制 - 客户申请流程与普通贷款无显著差异 多家银行系统可自动识别账户消费交易信息并自动开展贴息操作 [9] - 农业银行要求客户签署补充协议并授权查询贷款发放账户 系统自动识别消费信息或通过发票人工审核后贴息 未签署协议不影响正常贷款申请 [9] - 平安银行客户需在手机银行签署《贷款事项补充协议》 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自动识别流水 单笔5万元及以上需上传发票审核 [9] - 交通银行和农业银行在收取贷款利息时直接扣减财政贴息资金 简化客户操作流程 [10][11] 客户范围与资格 - 政策覆盖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实际用于消费的贷款 交通银行明确此期间发放的贷款符合贴息条件 [10] - 浦发银行允许政策实施前已审批未提款的浦闪贷和i车贷产品在政策实施期间享受贴息 [10] 办理渠道与费用 - 兴业银行和浦发银行强调不委托任何第三方办理贴息业务 客户需通过营业网点或手机银行等官方渠道申请 [12] - 交通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均声明在办理贴息业务过程中不收取任何费用 [12] 银行宣传与系统准备 - 银行通过微信公众号/手机银行专窗/智能客服优化等多渠道开展宣传 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等已发布宣传海报或推文 [2][5][6][7] - 华夏银行在手机银行首页新增"消贷贴息服务"直达窗口 需签署《个人信息处理授权书》 [7] - 多家银行优化智能客服系统 预设贴息相关热门问题解答 提升客户信息获取效率 [7][8]
加速入市,险资二季度A股布局揭晓
环球网· 2025-08-31 09:56
险资A股投资布局 - 二季度末险资现身368只A股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1] - 中国人寿传统普通保险产品加仓中信银行2.59亿股、中国电信2.05亿股、中国建筑超1.5亿股[1] - 信泰人寿传统产品增持华菱钢铁2.06亿股 利安人寿加仓常熟银行1200万股[1] 险资新进持股情况 - 中国人寿分红个人分红新进中文传媒前十大流通股东 持股737.38万股[3] - 新华人寿分红个人分红新进平高电气第八大流通股东 持股1304.27万股[3] 行业配置特征 - 险资加仓标的覆盖硬件设备、电气设备、软件服务、医药生物、银行等多个行业[3] - 投资筛选框架注重企业长期竞争力、持续盈利能力、经营稳健性、股东回报能力和估值因素[3] - 权益投资同时关注新质生产力等成长性领域和高股息股票配置[3] 险资配置规模与趋势 - 二季度末险资股票余额达3.07万亿元 上半年净增加6406亿元[4] - 二季度单季净增加2513亿元 占比提升至8.8%创近年新高[4] - 中国人寿上半年权益资产配置新增超1500亿元[3] - 中证红利全收益指数2014年以来年化收益达13.1%跑赢主流指数[3] 配置动因分析 - 政策面为中长期资金打通配置路径[4] - 低利率和资产荒背景下保险公司长钱长投需求持续扩大[4] - 新会计准则进一步重塑权益投资行为[4]
中信银行太原分行用心用行动诠释金融温度
搜狐财经· 2025-08-31 08:56
公司服务案例 - 中信银行太原大营盘支行启动特殊业务处理流程 成功为客户兑换大量残损硬币和污损发霉纸币[1] - 工作人员投入近3小时完成清点工作 同时向客户讲解不宜流通人民币及残缺污损人民币鉴定标准[1] - 该服务体现公司以客户为中心理念 获得客户明确感谢并提升银行与客户关系[1] 行业服务现状 - 残损币兑换在金融服务场景中普遍存在耗时久和鉴定难问题 成为客户与银行共同面临的挑战[1] - 银行通过独立柜台办理 调配柜面与厅堂人员分工协作 由专业岗位鉴定纸币破损程度及兑换标准[1] - 行业持续优化现金支付便利化工作水平 致力于提升服务流程效率与质量[1]
险资二季度加仓超270股
财联社· 2025-08-30 12:16
险资二季度A股持仓概况 - 二季度末险资现身1057只A股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 合计持股926.7亿股 持仓市值1.57万亿元 [2] - 超270只个股获得险资增持 另有288只个股新进入险资重仓流通股名单 [1][2] 重点加仓个股及行业分布 - 中国人寿传统普通保险产品加仓中信银行2.59亿股至6.64亿股 加仓中国电信2.05亿股至10.97亿股 [2][4] - 信泰人寿传统产品增持华菱钢铁2.06亿股至3.45亿股 [2][4] - 中国人寿另加仓中国建筑1.58亿股至3.74亿股 加仓唐山港5518万股至1.62亿股 加仓伊利股份5136万股至1.56亿股 [2][4] - 加仓数量前十个股中 交通运输业占3家 银行业占2家 电信服务与传媒各占1家 [3] 险资投资策略与配置方向 - 投资原则围绕收益确定性、风险可控性和支付适配性 采取动态调整增减持操作 [1][5] - 既关注新质生产力、新经济等成长性领域 又重视高股息股票配置 [1][6] - 高股息股票在利率下行环境下对稳定投资收益具有积极作用 [5] 险资入市规模与配置变化 - 二季度末保险资金投向股票余额3.07万亿元 较2024年四季度增加6400亿元 [5] - 中国人寿股票和基金配置比例由2024年底12.18%升至13.60% 其中股票占比提升1.12个百分点至8.70% [6] - 中国人寿上半年权益资产配置新增超1500亿元 人保集团OCI股票投资规模较年初增长60.7% [6] 未来投资重点领域 - 持续关注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新消费、出海企业等板块轮动机会 [6] - 加强对符合国家战略导向、长期业绩稳健、发展潜力优质标的的研究储备 [7] - 可能通过定增、举牌、战投等方式加大投资力度 [7]
上海大消息!20多家银行宣布:调整
中国基金报· 2025-08-30 09:53
新增房贷利率政策 - 上海新增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不再区分首套和二套 利率水平根据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要求、银行经营状况及客户风险状况等因素确定 [2] - 2025年第二季度全国新发放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09% 较上一季度下降2个基点 [2] - 上海二套房房贷申请最低利率可达3.09% 与首套房贷利率持平 [3] 存量房贷利率调整规则 - 存量房贷利率加点值高于上季度全国新发放房贷利率平均加点值加30基点以上的 可申请调整加点值 [4][10] - 重新约定的加点值不低于上季度全国新发放房贷利率平均加点值加30基点 [4][10] - 具体加点值根据市场供求、客户资信情况、贷款担保变化等因素确定 [7][11] 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实施 - 以8月20日发布的5年期以上LPR 3.5%为基准 存量利率3.45%的二套房贷款可申请降至3.36% [5][6] - 自9月1日起借款人可通过手机银行或线下贷款服务行申请调整利率加点值 [7][12] - 利率调整不收取任何费用 审核通过后新利率加点值即日生效 [7][13] 银行执行情况 - 包括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23家银行上海市分行已发布利率调整公告 [1] - 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明确9月1日起启动调整工作 并提供全市29个贷款服务行联系方式及咨询时间 [12][15][17]
银行高管思辨“反内卷”:在规范市场中提高客服硬实力
证券时报· 2025-08-30 03:49
行业共识与政策背景 - "反内卷"已成为银行业共识并从口号转化为行动 上市银行管理层在业绩说明会中频繁提及该话题 [1] -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的要求 [1] - 2025年7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 [1] 行业风险与影响 - 非理性价格战导致银行业出现增量不增收、增收不增利现象 对当期财务指标造成负面影响 [1] - 长期低价竞争可能削弱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积累风险并影响宏观经济发展 [1] - 收益无法覆盖成本的竞争被定义为"自杀式竞争" 可能对行业带来颠覆性风险 [1] 经营效益与息差稳定 - "反内卷"政策和息差中性货币政策推动银行业净息差逐步趋稳 [2] - 规范贷款定价恶意竞争后 近两个月行业无序竞争现象减少 缓解资产收益下行压力 [2] - 不同区域和银行在政策推进进度与执行力度上可能存在差异 [2] 竞争策略转型 - 价格竞争失效后 银行需比拼真实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 [2] - 行业从拼价格转向差异化综合服务 聚焦客户全生命周期价值挖掘 [2] - 通过提升专业服务能力、优化产品设计与业务流程增强客户体验 [2] - 银行从价格内卷回归价值服务 以客户为中心提供全方位综合金融服务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