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康成(01228)

搜索文档
CANBRIDGE(01228) - 2022 H2 - Earnings Call Transcript
2023-04-01 01:00
财务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现金头寸约为4.631亿元人民币 [24] - 2022年公司收入从2021年的3120万美元增至7900万美元,增长4780万美元,增幅达153%,主要归因于Hunt Rays和NERLYNX销售额的增加 [24] - 2022年研发费用从2021年的4.277亿美元降至3.112亿美元,减少约1.165亿美元,降幅为27%,主要是由于支付给许可合作伙伴的前期和里程碑付款减少,不过测试和临床试验费用的增加部分抵消了这一减少;不包括里程碑付款的研发费用从2021年的2.139亿美元增至2.517亿美元,增加了3780万美元 [25] - 2022年行政费用从2021年的1.45亿加元降至1.089亿加元,减少了3660万加元,主要是由于上市费用减少和专业费用的成本控制 [25] - 2022年报告期内亏损从2021年的10.77亿美元降至4.835亿美元,减少约1.935亿美元,降幅为55%,主要是由于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亏损和公允价值变动以及研发成本的减少;经调整后的年度亏损从2021年的5.813亿美元降至5.567亿美元,减少了1.246亿美元,降幅为21% [26] 各条业务线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药物管线业务 - 公司拥有领先的管线,包含14种针对罕见病且具有重大市场潜力的药物资产,其中3种已上市,5种处于后期临床试验阶段,1种处于IND启用阶段,2种处于临床前阶段,另外3种基因治疗项目处于先导物识别阶段 [5] - CAN - 108(Live Marley):是一种口服、吸收极少的药物,旨在选择性抑制大中华区患者的回肠胆汁酸转运体(IBAT),用于治疗包括阿拉吉勒综合征、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PFIC)和胆道闭锁等在内的罕见胆汁淤积性肝病,该药物已获得美国和欧洲FDA批准用于治疗阿拉吉勒综合征,公司预计2023年第二季度在中国内地获得批准 [10][12] - CAN - 106:是一种新型长效单克隆抗体,用于治疗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PNH)、重症肌无力和其他补体介导的疾病,已获得美国FDA授予的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孤儿药称号,2022年公布了健康志愿者一期研究的积极顶线结果,目前正在中国开展PNH患者的Ib/II期研究,计划于2023年年中公布Ib期试验的顶线数据 [13][15] - CAN - 8:是一种糖基化CD95 Fc融合蛋白,处于II期临床,作为中国内地一种罕见脑癌——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的潜在一线治疗药物,II期临床试验已完成患者招募,预计年中进行中期分析 [17][19] - CAN - 103:是一种重组人葡萄糖脑苷脂酶,是中国首个用于治疗戈谢病的酶替代疗法,公司拥有其在中国和全球的开发和商业化专有权利,2022年7月对戈谢病1型和3型患者进行了首次给药,目前已启动II期注册试验的B部分,预计2024年年中提交新药申请(NDA) [19][21] 基因治疗业务 - 公司在基因治疗的下一代技术方面取得进展,2022年7月开设了下一代创新和工艺开发设施,2023年1月宣布从马萨诸塞大学陈医学院获得许可协议,并与LogicBio签署了全球许可协议,获得了包括庞贝病、法布里病、脊髓性肌萎缩症(SMA)和其他神经肌肉疾病在内的多种高价值基因疗法的全球开发和商业化权利 [7] - 公司展示了用于治疗SMA的下一代基因疗法项目的初步数据,该疗法具有更高效、更安全和更易于制造的潜力,计划2024年提交SMA的IND申请 [8][30] 各个市场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中国罕见病患病率几乎是美国或欧洲的四倍,但收入占比不到1%,公司认为这为其在中国开发罕见病产品并推向全球市场提供了重要机遇 [4] - 2020年,全球罕见病治疗领域市场机会价值超过1350亿美元 [3] - 胶质母细胞瘤(GBM)占所有恶性脑肿瘤的45%,中国每年约有5万例GBM新发病例 [17][40] 公司战略和发展方向和行业竞争 公司战略和发展方向 - 公司成立于2012年,愿景是打造一家以中国为基地的全球领先生物制药公司,专注于开发和商业化治疗罕见和难治疾病的药物,针对中国和全球庞大且未得到充分满足的市场 [3] - 采用全球合作与内部研发能力相结合的商业模式,降低开发风险,同时组建了一支在关键市场开发和商业化罕见病疗法方面有成功经验的管理团队 [4] - 未来五年计划扩大大中华区的内部商业化团队,以支持新产品的推出 [7] 行业竞争 - 在GBM治疗领域,目前标准治疗方法是化疗药物替莫唑胺(TMZ)联合放疗,此外还有一种名为肿瘤治疗场的设备,但存在使用不便的问题,公司的CAN - 8作为现有标准治疗的附加疗法,目前没有明显的竞争威胁 [42][43] - 在抗C5产品市场,公司的CAN - 106与现有获批的抗C5抗体不同,获得了FDA的孤儿药认定,具有市场排他性,与未来可能上市的依库珠单抗生物类似药相比,CAN - 106具有更长的给药间隔优势 [46][47] 管理层对经营环境和未来前景的评论 - 公司认为中国罕见病市场存在巨大且切实的机会,过去一年在业务建设和管线推进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对未来充满信心 [4] - 2023年有望迎来多个重要里程碑,包括CAN - 108的批准、CAN - 106的Ib期研究顶线数据、CAN - 8的中期分析数据以及CAN - 103的II期注册试验进展等,这些将为股东带来短期和长期价值 [5][29] 其他重要信息 - 公司大部分后期项目已被列入中国首批罕见病目录,这不仅验证了公司的开发战略,也为产品获批后的商业机会提供了支持 [5] - 公司的首个产品Huntress用于治疗亨特综合征MPS II,其大中华区的商业团队在2022年实现了7900万元人民币的销售额,较上一年增长153% [6] 问答环节所有提问和回答 问题: 公司短期至中期的关键增长驱动力是什么,对来年的收入和利润有何预期? - 短期内公司将继续推广Hunt Rays以实现适度增长,预计CAN - 108(Lift Marley)将在一个月左右获批并于年底推出,有望在中期带来良好增长,长期来看,公司还有多个临床数据读出和基因治疗项目 [33][34] - 此外,CAN - 8的成功与否也会影响公司的增长,取决于其GBM II期潜在注册研究的结果 [35] 问题: 公司今年最期待的关键数据读出和批准有哪些? - 2023年公司期待的高价值里程碑包括:CAN - 108(Libermarly)治疗阿拉吉勒综合征获得AMPA批准;CAN - 106在PNH患者中的Ib期研究顶线数据读出;CAN - 8用于GBM一线治疗的II期潜在注册研究的中期分析数据,该数据可能支持提前提交NDA;CAN - 103治疗戈谢病的注册研究进展,有望在2024年年中提交NDA [37][38] 问题: CAN - 8在GBM治疗中的市场潜力如何,与现有治疗方法有何区别? - 中国约有5万例GBM新发病例,该疾病在过去十年左右没有新的产品获批,假设按常规靶向疗法定价,CAN - 8可能带来4 - 5亿美元的市场机会 [40][41] - 目前GBM的标准治疗是TMZ联合放疗,CAN - 8是在此基础上的附加疗法,且公司公布的长期随访数据显示其具有较好的疗效 [42][44] 问题: 公司的抗C5产品CAN - 106与市场上的竞争对手相比有何优势? - CAN - 106由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设计和反向工程,抗体序列与现有获批的抗C5抗体不同,获得了FDA的孤儿药认定,具有市场排他性,且与未来可能上市的依库珠单抗生物类似药相比,具有更长的给药间隔优势 [46][47] 问题: 请提供公司SMA基因治疗项目的最新情况,包括与马萨诸塞大学陈医学院的许可协议和潜在市场机会? - 通过与马萨诸塞大学陈医学院的合作,公司获得了第二代SMA基因治疗产品的全球开发权,该产品具有更高效、更安全和更易于生产的特点,计划2024年提交IND申请 [49][50] - 与现有获批的基因疗法相比,公司的产品在小鼠模型中消除了肝脏毒性,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有更好的表达,有望成为SMA的同类最佳基因疗法 [55][56] 问题: 除SMA外,公司基因治疗管线的情况如何,有哪些有前景的候选药物或合作项目? - 公司还关注神经肌肉疾病和溶酶体贮积症领域,在神经肌肉疾病方面,正在开展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的研究,与华盛顿大学的Jeffrey Chamberlain博士和Scripter公司有合作;在溶酶体贮积症方面,计划用基因疗法替代外源性酶替代疗法,重点关注法布里病和庞贝病,在法布里病的小鼠模型中已看到良好的底物减少效果 [58][59][64]
北海康成(01228) - 2022 - 年度业绩
2023-03-31 06:29
公司概况 - 公司于2018年1月30日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主要从事医药产品的研发及商业化[48] - 公司股票于2021年12月10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49] - 公司由一支拥有丰富罕见病行业经验的管理团队领导,其中15人拥有博士学位及/或医学博士学位,超过80%的员工有跨国生物制药公司工作经验[73] - 公司的创始人薛群博士目前担任中国罕见病联盟(CHARD)副理事长,在推动中国罕见病行业发展及打造罕见病生态系统方面发挥积极作用[74] - 公司董事会成员发生部分变动[128] - 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由同一人薛博士担任,以促进策略倡议的有效执行[178] - 于2022年12月31日,公司有117名员工,员工成本总额约为人民币158.6百万元[181][183] 财务概况 - 公司收入由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人民幣31.2百萬元增加153.2%至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人民幣79.0百萬元,主要是由於海芮思®及Nerlynx®的銷售額增加[41] - 研發開支由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人民幣427.7百萬元減少27.2%至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人民幣311.2百萬元,主要歸因於向許可夥伴作出的預付款及里程碑付款減少[42] - 年內虧損由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人民幣1,077.0百萬元減少55.1%至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人民幣483.5百萬元,主要由於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平值變動虧損及研發成本減少[43] - 年內經調整虧損由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人民幣581.3百萬元減少21.4%至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人民幣456.7百萬元[44] - 2022年12月31日,公司资产净值为人民币308,555,000元,累计亏损为人民幣3,410,605,000元[51] - 公司2022年12月31日的流动资产净值为人民幣227,055,000元[51] - 公司2022年12月31日的现金及银行结余为人民幣463,107,000元[47] - 公司2022年12月31日的贸易应付款项为人民幣107,540,000元,其他应付款項及應計費用為人民幣130,670,000元[47] - 公司2022年12月31日的計息銀行及其他借款為人民幣26,867,000元[47] - 公司已打造一个由14个拥有巨大市场潜力的药物资产组成的全面管线[72] - 公司已建立一套豐富的產品組合,包括生物製劑、小分子及基因療法,專注於具有經驗證作用機制的疾病[15] - 公司在罕見病領域擁有七種生物製劑及小分子產品及候選產品,涵蓋多種適應症[76] - 公司正在投資於下一代基因療法技術,開發治療法布雷病、龐貝氏病及脊髓性肌萎縮症的基因療法產品[78] 产品管线 - 公司已診斷識別667名黏多糖貯積症II型患者[4] - Livmarli在美國及歐洲已獲批准用於治療阿拉傑里綜合症(ALGS)[9] - Livmarli正在研究用於治療進行性家族性肝內膽汁淤積症(PFIC)和膽道閉鎖(BA)[6] - Livmarli在中國獲得優先審評資格,有望於2023年上半年獲批[9] - Mirum在Livmarli首個完整財政年度實現銷售淨額75.1百萬美元[10] - CAN106獲美國FDA授予治療重症肌無力(MG)的孤兒藥資格認證[12] - CAN106I期試驗數據顯示其對補體系統具有安全性和耐受性[13] - 公司在中國進行的CAN106注射液Ib/II期試驗已完成首例PNH患者給藥[15] - 公司計劃於2023年年中公佈CAN106 Ib期頂線數據[16] - CAN008 II期临床试验正在中国招募新确诊患者,主要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18] - 公司拥有CAN008在大中华区用于所有潜在适应症的权利,包括作为一种用于治疗新冠的潜在新型治疗方案[20] - CAN103是中国首个处于临床试验开发阶段的针对戈谢病的酶替代疗法[23] - 公司正在開發用於治療膠質母細胞瘤的CAN008,並已取得中國NMPA的IND批准[77] - 本公司於2020年9月成功獲得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對海芮思®(CAN101)(作為MPS II的首個及唯一療法)的上市批准[90] - 海芮思®(CAN101)目前由GC Pharma在全球超過10個國家上市,在頭對頭I期研究中,與Elaprase®相比,海芮思®(CAN101)展現出良好的療效[90] - 本公司於2021年5月在中國商業化推出海芮思®(CAN101)進入非醫保市場,商業滲透順利進行,並加快擴大患者市場和醫保覆蓋範圍[91] - Livmarli已在ALGS及PFIC多項已完成及正在進行的臨床試驗中進行研究,超過120名兒童接受治療,部分接受研究超過七年[93] - Mirum已完成Livmarli針對PFIC的III期研究評估,結果顯示Livmarli治療的患者在瘙癢、血清膽酸、膽紅素及按體重z分計的生長方面有顯著的改善[93] - Mirum於2021年9月就用於治療ALGS的Livmarli獲得FDA批准且於2022年12月獲得歐盟市場批准[93] - 根據與北海康成訂立的許可協議,
北海康成(01228) - 2022 - 中期财报
2022-09-22 18:45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于2018年1月30日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2021年12月10日在联交所主板上市,股份代号为1228][5][7] - [公司未来预计将中国总部迁至江苏省苏州市][18] - [薛群博士为公司创始人、董事会主席、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5] - [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为公司核数师][20] - [公司股份为每股面值0.00001美元的普通股][9] - [新百利融资有限公司为公司合规顾问][17] - [浦發硅谷銀行和Silicon Valley Bank为公司主要往来银行][17] - [达维律师事务所为公司香港法律顾问][17] - [公司网站为www.canbridgepharma.com][20] - [公司于2021年12月10日上市,获得所得款项净额604.0百万港元,报告期内已动用173.3百万港元,占比28.7%,预计2023年底前悉数动用][119][123] - [所得款项约45.4%用于核心产品候选药物CAN008的研发等,约24.0%用于产品管线中主要产品及候选产品,约1.8%用于其他非基因疗法产品及候选产品,约12.0%用于CAN201、CAN202及其他基因治疗项目,余下16.8%用于研发及其他一般业务用途][122][124] - [2022年6月30日已发行股份总数为424,191,920股][137] - [公司全资附属公司北海康成(苏州)生物制药与康成诺爱(苏州)生物科技于2022年6月10日订立合约安排,以取得可变利益实体的经济利益及控制权,可变利益实体财务业绩将并入集团综合财务报表][117] 报告期信息 - [报告期为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8] 公司人员变动 - [自2022年7月5日起,公司委任胡正国先生为非执行董事及薪酬委员会成员][73] - [公司在报告期内任命李萍博士担任临床开发和运营高级副总裁,李博士有丰富国际临床开发经验,此前管理下有5项新药临床试验申请获NMPA批准、3项获FDA批准,启动8项临床试验并完成6项][77] 公司财务状况 - [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现金状况约为人民币604.6百万元][33] - [公司收入从2021年上半年的人民币12.2百万元增加到2022年上半年的人民币34.7百万元][33] - [公司研发开支从2021年上半年的人民币274.8百万元减少到2022年上半年的人民币158.3百万元,亏损从人民币344.2百万元减少到人民币249.0百万元][33] - [公司期内经调整亏损从2021年上半年的3.426亿元减少1.137亿元至2022年上半年的2.289亿元][34] - [公司收益从2021年上半年的1220万元增加2250万元至2022年上半年的3470万元,主要因Nerlynx®(CAN030)在台湾销售额增加及海芮思®(CAN101)于2021年5月在中国内地商业化][84] - [公司销售成本从2021年上半年的540万元增加720万元至2022年上半年的1260万元,主要因商业化产品销售额增加][85] - [公司毛利从2021年上半年的680万元增加1540万元至2022年上半年的2220万元,2022年上半年毛利率为63.8%(2021年上半年为56.1%)][86] - [公司其他收入及收益从2021年上半年的1110万元减少470万元至2022年上半年的640万元,主要因无形资产出售收益减少,部分被政府补贴增加抵销][87] - [公司销售及分销开支从2021年上半年的4480万元减少220万元至2022年上半年的4260万元,主要因在研候选药物及产品市场调查活动减少导致市场推广开支减少][89] - [公司行政开支从2021年上半年的5290万元增加270万元至2022年上半年的5560万元,主要因行政雇员成本、办公室开支等增加,部分被专业服务费及上市开支减少抵销][90] - [公司研发开支从2021年上半年的2.748亿元减少1.165亿元至2022年上半年的1.583亿元,主要因许可费减少,部分被员工成本和测试及临床试验开支增加抵销][91] - [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平值变动亏损从2021年上半年的2180万元降至2022年上半年的0元,因优先股上市后转换为普通股][94] - [衍生金融工具公平值变动收益从2021年上半年的3450万元降至2022年上半年的0元,因报告期内无衍生金融工具][97] - [融资成本从2021年上半年的160万元增加至2022年上半年的250万元,主要因租赁负债利息增加][98] - [2022年上半年经调整亏损为2.28934亿元,2021年上半年为3.42599亿元][100] - [截至2022年6月30日现金及银行结余为6.046亿元,较2021年12月31日的7.458亿元减少18.9%,主要因经营现金净流出][103] - [截至2022年6月30日银行贷款及其他借款为4880万元,2021年12月31日为3090万元][105] - [2022年6月30日流动比率为304.7%,2021年12月31日为436.9%][107] - [2022年6月30日资产负债比率为5.8%,2021年12月31日为3.5%][108] - [截至2022年6月30日资本开支为2700万元,2021年同期为280万元,主要因增加物业等购买][112] - [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并无任何重大或然负债和重大投资][111][115] 公司药物管线及研发进展 - [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打造了由13个药物资产组成的管线,包括3个已上市产品、4个临床阶段候选药物等][36]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海芮思®已诊断识别539名患者,进入5个省份和42个城市的“惠民保”][22] - [CAN108的EMBARK1研究预期全球招募72例患者,中国招募20例][23] - [CAN108有望于2023年上半年在中国获批用于治疗1岁及以上阿拉杰里综合症患者的胆汁淤积性瘙痒][23] - [CAN106注射液I b/II期临床试验第1组和第2组参与者招募2022年第三季度完成,预计2022年底启动第3组研究,2022年第四季度或2023年第一季度获取中期数据][27] - [CAN008预计2022年底前完成临床试验参与者招募,2023年下半年获得中期数据读出,未来五年内可能在中国启动商业化][28] - [2022年7月,CAN103注射液I/II期临床试验完成首例患者给药,2020年中国约有3000名戈谢病患者][29] - [2022年5月,公司展示与UMass Chan医学院Horae基因治疗中心合作的罕见病基因治疗研究初步数据][31] - [2020年9月,公司在中国内地获用于黏多糖贮积症II型的海芮思®上市批准;2022年1月,CAN108针对ALGS的新药上市申请获中国药监局受理并纳入优先审评][38] - [公司正在开发用于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CAN008,已取得中国药监局IND批准开展一线2期临床试验,并于2021年10月进行首例患者给药][40] - [除生物制剂及小分子外,公司在投资下一代基因疗法技术,2022年6月30日正在开发两种基因治疗产品等][41] - [2021年2月,公司获Pierre Fabre委任,拥有在港澳及台湾销售Nerlynx®的独家权利至2022年12月31日,并拥有续订选择权][43] - [公司药物管线有13项药物资产,其中7项拥有全球专利][50] - [海芮思®是中国第一种获批用于治疗亨特氏综合症的ERT,2020年9月获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上市批准,2021年5月在中国商业化推出进入非医保市场][53] - [CAN108是用于治疗罕见胆汁淤积性肝病的口服液药物,已在1600多名人類受試者中进行评估,超过120名儿童接受治疗,部分接受研究超過七年,美国合作伙伴Mirum于2021年9月就用于治疗ALGS的maralixibat获得FDA批准][54] - [公司与Mirum订立独家许可协议,获大中华区CAN108三个适应症开发及商业化权利][56] - [CAN108治疗胆道闭锁的II期EMBARK研究已首例患者给药,全球招募72例,中国招募20例][56] - [CAN108获批在博鰲樂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治疗ALGS,NMPA和TFDA已受理其治疗阿拉傑里綜合症上市申请][57] - [CAN106是针对补体C5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公司获其全球开发、生产及商业化权利][59] - [2022年2月CAN106的1期新加坡试验数据显示,两最高剂量组游离C5减少超99%及CH50抑制不小于90%][60] - [CAN106 1期试验数据获重大医学会议接纳][61] - [CAN106治疗PNH的1b/2期试验已首例患者给药,第1组和第2组招募预计2022年第三季度完成][61] - [预计2022年年底启动CAN106 1b/2期试验第3组研究,2022年第四季度或2023年第一季度获取中期数据][61] - [CAN008在2期关键试验中无进展生存期增加超50%,由4个月延长至6个月][63] - [CAN008在台湾1期剂量对比试验中,400毫克剂量与12个月的57%(4/7)无进展生存期相关,并被选为2期剂量][63] - [公司预计2022年底完成CAN008在中国2期试验的患者招募,2023年下半年获得中期数据读出][63] - [公司可能未来五年内在中国启动CAN008商业化,作为胶质母细胞瘤标准治疗的联合治疗][63] - [公司已完成CAN103在中国用于治疗戈谢病I型及III型患者的1/2期试验首例患者给药,试验预计招募约40名患者][63] - [2020年中国约有3000名戈谢病患者][63] - [公司在2022年美国基因与细胞治疗学会年会上展示与UMass Chan医学院基因治疗研究协议的初步数据,鼓励开发第二代SMA基因疗法][65] - [公司成立补体疾病科学顾问委员会,专注CAN106全球开发,CAN106正在中国进行Ib/II期临床试验][67] 市场规模 - [全球罕见病药物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1090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1351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5.5%,预计2020 - 2030年按复合年增长率11.0%增长至3833亿美元][42] - [中国罕见病药物市场规模预计从2020年的13亿美元大幅增长至2030年的259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4.5%,2016年和2020年分别占全球罕見病市場的0.4%和1.0%,预期到2030年将占6.8%][45] 公司发展规划 - [公司计划扩增内部专职商业团队,并在中国组建一支成熟的罕见病商业化团队][53] - [公司获得选定许可引进项目的生产产能,有权转让第三方伙伴相关生产技术,计划建立内部工艺开发及生产基础设施,并在大波士顿地区开设美国企业总部及Next - Gen Innovation Lab用于生产基因疗法产品][78] - [公司后期候选药物进入商业化阶段,已在北京及上海成立主要运营中心,在大中华区其他地区设办事处,计划扩展至中国内地各主要目标省份并设立地方办事处,已成立商业化团队][79] 股息分配 - [董事会不建议就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向股东派付中期股息][126] 股权结构 - [2022年6月30日,董事薛群通过受控法团权益、全权信托创立人、实益权益分别持有26,042,380股(6.14%)、15,000,000股(3.54%)、10,214,470股(2.41%),James Arthur Geraghty持有1,950,000股(0.46%),Richard James Gregory持有300,000股(0.07%),陈炳钧持有250,000股(0.06%)][127] - [2022年6月30日,CTX Pharma Holdings Limited持股26,042,380股,占已发行股份总数的6.14%;药明康德持股40,346,960股,占9.51%;RA Capital Management, L.P.持股60,235,590股,占14.20%;Peter Kolchinsky持股60,235,590股,占14.20%;Anna Inge Leonore Haas Kolchinsky持股60,235,590股,占14.20%;Qiming Corporate GP IV, Ltd.持股32,829,330股,占7.74%;Qiming Venture Partners IV, L.P.持股31,824,490股,占7.50%][135] 股权激励计划 - [2016年4月,北海康成医药科技董事会批准北海康成(北京)股权激励计划,保留1,250,000股股份用于向雇员授出购股权][144] - [2019年7月25日,首次公开发售前股权激励计划获采纳以取代北海康成(北京)股权激励计划][144] - [首次公开发售前股权激励计划旨在向公司董事、雇员及有贡献的第三方提供奖励,包括收购股份、收取受限制股份单位及购买受限制股份][146] - [首次公开发售前股权激励计划自生效日期起为期十年,剩余年期约为7年,无进一步奖励将根据该计划授出][147] - [上市日期根据2019年股权激励计划授出及出售的奖励可能涉及的最高股份数目为54,549,230股,已授出可认购55,708,000股股份的购股权][149] - [截至2022年6月30日,可认购5,837,847股股份的购股权已失效,对应6,860,050股股份的购股权已获行使,对应43,010,103股股份的购股尚未行使,占公司已发行股本总额约10.14%][149][154] - [2019年股权激励计划预留1,250,000股股份替代先前北海康成(北京)股权激励计划授出股份,2014 - 2019年不同授出时间有不同行使价
北海康成(01228) - 2021 - 年度财报
2022-04-28 16:30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于2018年1月30日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4] - 上市日期为2021年12月10日[6] - 股份面值为每股0.00001美元[8] - 股东周年大会于2022年6月24日召开[4] - 招股章程日期为2021年11月30日[8] - 报告期为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8] - 注册办事处位于89 Nexus Way, Camana Bay, Grand Cayman, KY1 - 9009, Cayman Islands[11] - 总部及中国主要营业地点位于中国北京朝阳区容创路17号时代凌宇大厦3楼301室[11] - 公司于2021年12月10日在联交所上市[45] - 公司于2021年12月10日在联交所上市,发行56,251,000股普通股,每股发行价12.18港元[149] 公司融资与上市资金安排 - 2021年公司年初完成首次公开售股前融资,集资5200万美元,12月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筹得8800万美元[26] - 公司上市获得所得款项净额604.0百万港元,约45.4%用于核心产品候选药物CAN008的研发等[150] - 所得款项净额约24.0%用于产品管线中的主要产品及候选产品[150] - 所得款项净额约4.3%用于Hunterase® (CAN101)的持续商业化等[150] - 所得款项净额约12.6%用于CAN106的研发[150] - 所得款项净额约3.6%用于CAN103的研发[150] - 所得款项净额约3.5%用于CAN108的研发及日后商业推出[150] - 公司预计将45.4%(27420万港元)的上市所得款项净额用于核心产品候选药物CAN008的研发、CMC开发及生产[154] - 公司将24.0%(14490万港元)的上市所得款项净额分配用于为产品管线中的主要产品及候选产品提供资金[154] - 公司将1.8%(1090万港元)的上市所得款项净额用于为产品管线中其他非基因疗法产品及候选产品的研发提供资金[154] - 公司将12.0%(7250万港元)的上市所得款项净额用于为CAN201、CAN202及其他基因治疗项目的研发提供资金[154] - 公司将16.8%(10150万港元)的上市所得款项净额分配用于为研发及其他一般业务用途提供资金[154] - 公司预计于2023年底前悉数动用自全球发售筹集的所得款项净额[154]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公司2019 - 2021年收益分别为1469千元、12032千元、31161千元人民币[15] - 公司2019 - 2021年研发开支分别为55383千元、109642千元、427658千元人民币[15] - 公司2019 - 2021年年内亏损分别为217675千元、846043千元、1077006千元人民币[15] - 公司现金及银行结馀从2020年的360.8百万元人民币增加385.0百万元至2021年的745.8百万元人民币[17] - 公司收入从2020年的12.0百万元人民币增加19.2百万元至2021年的31.2百万元人民币[17] - 公司研发开支从2020年的109.6百万元人民币增加约318.1百万元至2021年的427.7百万元人民币[17] - 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公平值亏损从2020年的591.4百万元人民币减少129.0百万元至2021年的462.4百万元人民币[17] - 公司年内亏损从2020年的846.0百万元人民币增加约231.0百万元至2021年的1077.0百万元人民币[18] - 公司年内经调整亏损从2020年的210.6百万元人民币增加370.7百万元至2021年的581.3百万元人民币[18] - 公司收益从2020年的1200万元增加1920万元至2021年的3120万元,主要因Nerlynx®(CAN030)和Hunterase®(CAN101)商业化[71] - 销售成本从2020年的520万元增加720万元至2021年的1240万元,因商业化产品销售额增加[72] - 毛利从2020年的690万元增加1190万元至2021年的1880万元,2021年毛利率为60.3%(2020年:57.2%)[73] - 其他收入及收益从2020年的140万元增加1200万元至2021年的1340万元,因出售Nerlynx®(CAN030)许可权[74] - 销售及分销开支从2020年的5100万元增加4970万元至2021年的1.007亿元,因商业团队壮大和市场推广开支增加[75] - 行政开支从2020年的7770万元增加6780万元至2021年的1.455亿元,因员工、专业服务费和上市开支增加[76] - 研发开支从2020年的1.096亿元增加3.181亿元至2021年的4.277亿元,因许可费、员工成本和测试及临床试验开支增加[78] - 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平值变动亏损从2020年的5.914亿元减少1.29亿元至2021年的4.624亿元[80] - 融资成本从2020年的390万元减少至2021年的310万元[81] - 2021年年内亏损10.77006亿元,2020年为8.46043亿元;2021年年内经调整亏损5.81322亿元,2020年为2.10616亿元[85] - 2021年12月10日,公司以每股12.18港元发行5625.1万股股份,所得款项中面值4386.46港元计入股本,6.8513279354亿港元计入股份溢价账[88]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7.458亿元,较2020年的3.608亿元增加106.7%[88]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银行贷款及其他借款为3090万元(2020年为3400万元),附带固定票面年利率为5.50%至6.50%[90] - 2021年12月31日,流动比率为436.9%(2020年为361.7%),资产负债比率为3.5%(2020年为5.8%)[91][92] - 2021年度资本开支为850万元,2020年度为1.535亿元[97]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可从股份溢价分配的储备(经扣除累计亏损)约为人民币2,246.2百万元,2020年为零[145] 业务线产品研发与商业化进展 - 公司拥有13种针对罕见疾病的药物资产,包括3个已上市产品、4个临床阶段候选药物等[21] - 公司合作方Mirum对Maralixibat在超1600名患者中进行广泛研究,该药物于2021年9月获美国FDA批准,公司于2021年12月就ALGS提交CAN108新药申请,2022年1月获中国药监局受理[23]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打造由13个药物资产组成的全面管线,包括3个已上市产品、4个临床阶段候选药物、1个IND准备阶段、2个临床前阶段、3个基因治疗专案处于先导识别阶段[30] - 2020年9月公司在中国内地获用于MPS II的Hunterase® (CAN101)上市批准[32] - 2021年2月公司在新加坡对健康志愿者启动CAN106的1期临床试验,7月获中国药监局IND批准,2022年2月录得CAN106项目1期积极顶线数据[25][32] - CAN108针对ALGS的NDA于2022年1月获中国药监局受理并纳入优先审评[32] - 2018年公司在台湾完成CAN008的1期临床试验,获国家药监局IND批准开展CAN008一线2期临床试验,2021年10月进行CAN008 2期临床试验首例患者给药[33] - 肿瘤产品Caphosol TM (CAN002)和Nerlynx® (CAN030)分别在中国内地及大中华区获上市许可[33]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使用用于治疗法布雷病及庞贝氏病的AAV sL65衣壳载体,从LogicBio Therapeutics获sL65授权开发两种基因治疗产品[35] - Hunterase®(CAN101)是中国第一种获批用于治疗亨特氏综合症(MPS II)的ERT,2020年9月获中国国家药监局上市批准,目前由GC Pharma在全球超10个国家上市[46] - 2021年5月公司在中国商业化推出Hunterase®(CAN101)进入非医保市场[47] - CAN008无进展生存期增加超50%,由4个月延长至6个月[48] - Maralixibat安全数据集在1600多名人受试者中评估,超120名儿童接受治疗,部分超7年[51] - 2021年9月,Mirum就用于治疗ALGS的maralixibat获FDA批准[51] - 2021年12月,公司就CAN108在中国内地提交用于治疗ALGS患者胆汁淤积性瘙痒症的NDA [52] - 2022年1月,CAN108针对ALGS的NDA获国家药监局受理并纳入优先审评[53] - 2021年5月,Mirum启动针对BA的2期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53] - 2022年2月,CAN106在新加坡进行的1期试验录得积极顶线数据,完全阻断补体功能[54] - 2021年10月,CAN103的IND申请获国家药监局批准[56] 公司团队与人员信息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人才库由183名雇员组成,其中23人拥有博士及/或医学博士学位,超78%雇员有跨国生物制药公司工作经验[31] - 2021年12月31日,公司有183名雇员[102] - 薛群博士52岁,自2018年1月公司成立以来任董事会主席等职,在医疗及制药公司有逾22年经验[105] - 陈侃博士40岁,2020年12月获委任为董事,2021年6月调任非执行董事,在多家公司任职[107] - Derek Paul Di Rocco博士41岁,2020年3月获委任为董事,2021年6月调任非执行董事,在RA Capital等公司任职[109][110] - 乐霄先生33岁,2020年12月获委任为董事,2021年6月调任非执行董事,在多家公司任职[111] - James Arthur Geraghty先生67岁,2018年7月18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有约30年管理经验[113] - Richard James Gregory博士64岁,2020年4月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在研发方面有逾30年经验[115] - 薛博士1992年7月获北京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理学学士学位,1997年4月获布朗大学生物有机化学博士学位等[106] - 陈博士2004年7月获复旦大学生物科学学士学位,2009年1月获凯斯西储大学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109] - Di Rocco博士2002年5月在圣十字学院获生物学学士学位,2009年8月在华盛顿大学获药理学博士学位[110] - 乐先生2013年5月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化学及生物分子工程学士学位,2015年6月获麻省理工学院金融硕士学位[111] - 陈炳钧先生于2021年6月11日获委任为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在企业融资等方面有逾25年经验[119] - 胡澜博士于2022年2月16日获委任为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在医疗投资等方面有逾18年经验[120] - 薛群博士自2018年1月公司成立以来担任董事会主席等职,2021年6月21日调任执行董事[124] - Glenn Hassan先生于2019年4月获委任为首席财务官,负责监督集团财务管理[125] - 朱云祥博士于2020年9月获委任为副总裁兼全球研究主管,负责监督业务营运及研发预算支出[126] - 陆义骏先生于2020年11月获委任为北海康成中国区总经理,负责监督中国区商业业务营运[128] - 陈炳钧先生自2019年2月起担任银城国际控股独立非执行董事,自2021年6月起担任雍禾医疗集团独立非执行董事[119] - 胡澜博士自2013年起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12届及第13届北京市委员会会员[121] - Hassan先生于2002年5月获印第安纳大学金融专业商业理学学士学位,2004年5月获宾利大学全球金融分析理学硕士学位[125] - 陆先生于2017 - 2018年获首席执行官奖及亚太区最佳价值展现与准入奖[129] 公司股权与激励计划 - 公司于2021年11月18日采纳首次公开发售后受限制股份单位计划和首次公开发售后购股权计划[8] - 公司于2019年7月25日采纳2019年股权激勵计划,并于2021年6月11日修订[8] - 2016年4月,公司保留1250000股股份用于北海康成(北京)股权激励计划[170] - 2019年7月25日,首次公开发售前股权激励计划获采纳,取代北海康成(北京)股权激励计划[170] - 上市日期,根据2019年股权激励计划授出及出售的奖励可能涉及的股份最高数目为54549230股[174] - 截至上市日期,已授出可认购55708000股股份的购股权[174] - 自上市日期至2021年12月31日末,未授出购股权[174] - 2021年12月31日,可认购2502770股股份的购股权因若干承授人辞职失效[174] -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