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制品分段生产
icon
搜索文档
前7月14个创新药获批上市
新华日报· 2025-08-06 05:05
江苏创新药发展概况 - 2024年前7个月江苏获批上市创新药达14个,超过2023年全年的13个 [1] - 全国同期共有49个创新药获批,江苏占比近30%,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1] - 江苏先声生物制药的注射用苏维西塔单抗是我国首个"铂耐药"卵巢癌全人群适用抗血管生成药物 [1] - 江苏恒瑞医药的硫酸艾玛昔替尼片和苹果酸法米替尼胶囊分别针对强直性脊柱炎和宫颈癌患者 [2] 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体系 - 江苏牵头建设7家生物医药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 [2] - 获批建设首个生物药领域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2] - 全省生物医药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近3000家 [2] - 16家江苏企业入选"2024年度中国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前100位",数量全国第一 [2] 企业研发投入与成果 - 恒瑞医药2023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29.4% [2] - 恒瑞医药累计研发投入达460亿元 [2] - 恒瑞医药有90多个自主创新产品处于临床开发阶段 [2] 药品审评审批创新 - 苏州盛迪亚的注射用瑞康曲妥珠单抗是江苏首个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品种 [3] - 该药物是全国首个获批上市采用分段模式生产的抗体偶联药物 [3] - 分段生产模式可优化资源配置,强化专业化分工,促进产业链协作 [3]
新政策打消投资顾虑 跨国药企重金扩大 上海创新药产能
搜狐财经· 2025-08-01 00:15
中国创新药市场发展 - 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经济活力增强[1] - 2015-2024年创新药在中国核心医院市场占比从21%增至29%,2015年后获批创新药占整体药品市场10%[1][4] - 2024年中国核心医院市场规模达882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3.3%[4] 跨国药企在华投资动态 - 罗氏制药投资20.4亿元在上海新建生物制药生产基地,占地53亩,2029年落成,2031年投产,用于眼科药物罗视佳本地化生产[2] - 第一三共投资11亿元在上海张江筹建ADC新生产楼项目[2] - Cytiva中国计划将产品本土化率从25%提升至50%,并与深研生物合作降低细胞治疗生产成本[4] 生物制品分段生产政策 - 2024年10月国家药监局启动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允许跨国药企将生产环节分散在不同国家[5][6] - 上海市率先落实试点,浦东新区已开展相关工作,罗氏和勃林格殷格翰参与试点[7][8][9] - 分段生产政策提升跨国药企供应链灵活性,如原液国内生产、制剂境外包装[6][8] 上海医药产业营商环境 - 上海推出《若干措施》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实施"一品一企一策"提升注册申报成功率[9][10] - 推动长三角区域监管协同,支持跨省委托生产和多仓协同经营[10] - 罗氏和勃林格殷格翰表示上海政策为创新药全生命周期提供保障,助力本地化生产[11]
江苏跑出创新药械上市“加速度”
新华日报· 2025-07-16 07:50
生物医药产业与医疗器械领域发展 - 2024年江苏共获批上市药品352个 其中创新药13个占全国总数27 08% 第三类医疗器械490个 第二类医疗器械1921个 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通道产品19个 均居全国第一 [1] - 2025年5月29日国家药监局批准11款创新药上市 江苏获批5款 其中4款与肿瘤相关 [1] - 7月苏州亚盛药业利沙托克拉片获批 为国内首个BCL-2抑制剂 填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空白 苏州旺山旺水生物医药盐酸司美那非片以2 5mg超低起效剂量成为男性勃起功能障碍潜在同类最佳 [2] - 南京先声生物制药注射用苏维西塔单抗获批 为成人复发性卵巢癌等提供新治疗选择 [2] - 无锡迪哲医药舒沃替尼片获美国FDA批准 成为全球首个且唯一在美国获批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非小细胞肺癌中国创新药 也是中国首个独立研发在美获批的全球首创新药 [2] 创新医疗器械进展 - 精勤智造(苏州)医疗科技多关节内窥镜手控器械获批 获评江苏省创新医疗器械 国内细分市场尚属空白 [3] - 江苏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通道产品累计65款 已上市国家三类创新产品34款 进入国家优先审批通道产品12款 江苏省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通道产品29款 江苏优先审批通道产品8款 数量全国领先 [3] 政府支持与政策创新 - 江苏省药监局2021年起建立面对面服务机制 覆盖13个设区市 深入40余个园区 开展70余场座谈会 服务600余家企业 解决1400余项难题 [4][5] - 苏州为重点企业配备专属联络员 提供从研发到上市全流程精准服务 南京检查分局对136个一类创新药品种目录进行摸排跟踪 提供资料预审等服务 [5][6] - 江苏省药监局搭建创新药械产业发展地图 通过创新型药械咨询服务交互平台助推20个创新药品 15个第三类创新医疗器械获批 目前服务中创新药品205个 第三类创新医疗器械278个 [6] - 江苏是全国首批承接优化药品补充申请改革 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 苏州工业园区药品口岸适用全国通关一体化模式 药品进口口岸总数达4个全国第一 推进南京等地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白名单制度试点 22种研发用物品无需进口通关单直接进口 [7] - 盛迪亚注射用瑞康曲妥珠单抗成为江苏首个分段生产试点品种 江苏成为全国首个获得ADC药物分段生产试点批复省份 [8] - 江苏推进9个审评核查分中心增项赋权 4个分中心获得三类事项赋权 实现159项事权就近办理 新建成运行5个审评核查工作站 [8] - 江苏省药监局简化注册资料 优化审评流程 对已取得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来苏注册产品审评审批时限压缩至10日 碧迪医疗 GE医疗等23家跨国医疗器械集团164个产品落地江苏 [9]
生产环节“分段”,新药上市提速
新华日报· 2025-07-10 05:58
生物制品分段生产模式创新 - 苏州工业园区率先探索生物制品分段生产模式 允许原液生产和制剂生产分离并由不同企业承担 旨在优化资源配置、缩短创新药研发周期并推动产业全球化[1] - ADC药物因"抗体-连接子-毒素"三元结构复杂 分段生产可最大化利用药企和CDMO设施 降低小分子高毒高活物质的生产门槛和成本投入[1] - 盛迪亚作为恒瑞医药全资子公司 依托母公司小分子领域资源开展分段生产探索 其注射用瑞康曲妥珠单抗成为全国首个获批上市的分段生产ADC品种[4][5] 政策支持与监管突破 - 商务部2023年出台14项措施支持苏州工业园区 明确允许遴选1-2家企业开展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3] - 园区药品管理中心提出需构建监管协同体系 应对跨企业、跨地区甚至跨境分段生产带来的质量责任界定等挑战[7] - 国家药监局批复同意盛迪亚试点申请 标志着监管规则实现突破 破除"企业必须包揽全链条"的传统束缚[4][8] 产业链协同发展 - 园区已推出32项改革创新举措 包括"研易达""入境特殊物品联合监管"等 形成全产业链制度集成创新[7] - 后续企业计划采用"外部分段"模式 包括将生产环节分配给产业园内其他企业或多个CDMO 甚至开展跨境分段合作[7] - 分段生产模式可串起本地产业链 某抗体药企计划将环节分配给生物医药产业园"邻居"企业[7] 行业发展动态 - ADC药物正处于爆发期 分段生产成为药企共性需求 盛迪亚布局4年因分段环节受阻而迟迟未能突破[1][2] - 注射用瑞康曲妥珠单抗(艾维达)2024年5月获批上市 6月首批8000支发往全国并开出首张处方[5][6] - 园区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度高 创新药企占比大 对分段生产需求迫切 改革将提升资源配置效率[8]
首个自研产品将商业化,“罕见病港股第一股”能否迎来业绩转折
贝壳财经· 2025-05-29 21:53
核心观点 - 北海康成自主研发的注射用维拉苷酶β(戈芮宁)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成为国内首个适用于12岁及以上青少年和成人I型及Ⅲ型戈谢病患者的长期酶替代疗法 [1] - 戈芮宁是国内首个通过生物制品分段生产检查的创新生物药,开发及生产成本有望降低 [1] - 该药是公司即将进入商业化的首个自主研发产品,可能成为业绩转折点 [1][5] 产品与适应症 - 戈芮宁适应症为罕见病戈谢病,是国内首个自主研发的长期酶替代疗法 [1][2] - 戈谢病是一种遗传性溶酶体贮积症,全球平均每10万人中患病人数为0.7-1.75 [2] - 重组人源葡萄糖脑苷脂酶替代疗法是戈谢病的标准治疗方案,已有30年临床应用历史 [2] - 2020年中国约有3000名戈谢病患者,成年患者年平均费用超过百万元 [3] 市场策略 - 公司计划大幅降低国内戈谢病患者的年治疗费用,目标让80%患者用得起药 [3] - 正在与政府部门接触,考虑医保支付能力 [3] - 除国内市场外,公司还计划开发国际市场,持有戈芮宁的全球专有权利 [3] 生产优势 - 戈芮宁通过生物制品分段生产检查,成为首个受益于该政策的创新生物药 [4] - 分段生产由药明生物上海基地生产原液,无锡基地负责制剂和包装 [4] - 分段生产政策为项目上市节省了1-1.5年时间,提升了产能利用率并降低了生产成本 [4] 公司背景 - 北海康成专注于罕见病领域,被称为"罕见病港股第一股",2021年登陆港股 [5] - 公司产品组合包括3个已上市产品和8个药物资产,均针对罕见疾病和罕见肿瘤适应症 [5] - 2024年公司营收8510万元,亏损4.43亿元,处于连年亏损状态 [5]
国产罕见病新药突围战:降价50%!能否打破进口垄断下的“高价孤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3 18:00
罕见病市场现状 - 中国罕见病患者约2000万,仅5%能获得有效治疗 [1] - 罕见病药物年治疗费用高达150-250万元人民币,远超普通家庭支付能力 [1][3] - 戈谢病全球发病率0.7-1.75/10万,中国患者约3000人 [2] - 全球戈谢病药物市场由赛诺菲、Shire、Actelion Pharma主导,2021年前三大厂商占据超95%份额 [2] - 酶替代疗法(ERT)年治疗费用超百万元,患者经济负担沉重 [2] 本土药企突破 - 北海康成研发的注射用维拉苷酶β获中国药监局批准,是国内首个自主研发戈谢病酶替代疗法 [4] - 该药物通过药明生物技术平台实现产量提升110倍、酶比活性提升超50% [4] - 采用分段生产方式,生产工序分别在上海和无锡基地完成,降低成本并加快上市速度 [5][6] - 本土化生产可使药物价格降低30%-50%,若进入医保患者自付比例可降至10%以下 [7] - 北海康成计划通过与医保部门协商,确保合理定价同时回收研发成本 [6][7] 研发挑战与机遇 - 单个罕见病药物研发成本超2亿元,患者群体仅数千人,面临"高投入、低回报"困境 [8] - 中国罕见病患者分散在超7000种疾病中,单独研发药物经济性差 [9] - 戈谢病全球市场规模超10亿美元,持续治疗患者约5000-8000人,市场仍待挖掘 [10] - 本土药企可通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升份额,满足国内外患者需求 [10] - 行业建议政策优化:延长市场独占期、税收优惠、设立研发基金等 [9] 商业模式探索 - 罕见病药物需建立可持续商业模式,平衡财务回报与社会价值 [10] - 本土药企需研发适合中国患者且价格合理的药物,同时具备国际竞争力 [3] - 参考诺西那生钠注射液降价案例,本土药企可采用"以价换量"策略 [7] - 罕见病药物创新需政策法规支持和完善支付体系保障 [8] - 本土突破将重新定义中国创新药企价值,推动罕见病生态系统发展 [11]
首个国产戈谢病酶替代疗法获批上市,价格有望比进口药低一半以上
第一财经· 2025-05-23 16:49
戈谢病治疗现状 - 重组人源葡萄糖脑苷脂酶替代疗法(ERT)是戈谢病的标准治疗方案,显著改善患者非神经系统症状和生活质量 [1] - 戈芮宁获批前中国戈谢病ERT药物依赖进口且未纳入医保,患者年治疗费用达150万-250万人民币 [1][2] - 戈谢病为罕见遗传病,中国已纳入首批罕见病目录,I/III型患者需长期依赖ERT治疗 [1] 戈芮宁药物突破 - 戈芮宁是中国首款本土自主研发的戈谢病ERT药物,适用于12岁以上I/III型患者 [1] - 采用创新技术使酶比活性提升50%,综合产量提升110倍,生产成本降低80%以上 [3][5] - 通过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原液与制剂分别委托药明生物不同子公司生产 [4][5] 商业化与定价策略 - 公司预计戈芮宁年治疗费用较进口药降幅超50%,但具体定价未披露 [2] - 海外市场因支付政策完善,同类药物商业回报良好,公司正推动国内医保准入 [2] - 药明生物通过连续生物工艺平台WuXiUP实现产量与质量双重优化 [3] 行业生产模式创新 - 生物制品分段生产在欧美普遍,中国选择戈芮宁作为首个境内试点项目 [4] - 分段生产可提升厂房产能利用率并降低药物成本,但需管控质量风险 [4][5] - 国家药监局委托上海市局起草试点方案,建立分段生产检查标准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