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达(01359)

搜索文档
智通港股空仓持单统计|7月18日
智通财经网· 2025-07-18 18:34
未平仓空单比排名 - 药明康德(02359)以23.99%的空仓比位列第一 宁德时代(03750)和中远海控(01919)分别以17.39%和14.14%位列第二、三位 [1][2] - 前十大空仓比股票还包括赣锋锂业(01772)13.09%、协鑫科技(03800)12.57%、山东黄金(01787)12.35%等 [2] 未平仓空单比增幅 - 巨子生物(02367)空仓比增幅最大 达2.05% 药明康德(02359)和恒基地产(00012)分别增长1.43%和1.41% [1][2] - 福莱特玻璃(06865)空仓比增长1.37%至12.07% 泰格医药(03347)增长1.27%至9.81% [2] 未平仓空单比降幅 - 顺丰控股(06936)空仓比降幅最大 达1.94% 远东宏信(03360)和九毛九(09922)分别下降1.22%和1.18% [1][3] - 阜博集团(03738)空仓比下降1.16% 太平洋航运(02343)下降0.92% [3][4] - 万科企业(02202)空仓比从12.28%降至11.38% 降幅0.90% [3]
梁强拟任东方资产董事长 三大AMC高层职位动态调整中
中国经营报· 2025-07-11 14:14
高管变动 - 东方资产董事长王占峰因工作变动辞去董事长、执行董事和董事会战略发展委员会主任委员职务 [1] - 东方资产临时股东大会选举梁强担任执行董事 董事会会议选举其为董事长 任职资格待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核准 [1] - 中国信达总裁梁强于6月13日辞任 总裁职责暂由董事长张卫东代行 [1][6] 梁强职业履历 - 梁强拥有四大全国性AMC高管经历 包括参与中国华融风险化解和中国信达主业转型 [2] - 职业轨迹:1999年加入中国信达 2015-2019年任总裁助理/副总裁 2019年调任东方资产 2020-2021年任职长城资产 2021-2022年任中国华融总裁 2022年回归中国信达任总裁 [2] - 中国信达肯定其任期内推动公司聚焦主业 防范风险 服务实体经济 推进数字化转型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2] 高管空缺现状 - 长城资产党委书记、董事长职位空缺7个月 现由总裁向党暂代 [4][5] - 东方资产原董事长王占峰离职后去向未定 [6] - 中国信达总裁继任者尚未确定 目前职位空缺 [6] 梁强背景信息 - 1971年出生 1993年毕业于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 1999年获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 2005年获清华大学MBA 具有正高级经济师职称 [3]
不良资产管理行业点评:64家AMC经营全景图
国信证券· 2025-07-06 21:37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优于大市(维持)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河北资产提交上市申请引发市场对地方AMC关注,我国AMC行业形成“5家全国性AMC + 59家省级AMC + 非持牌机构”竞争格局,2024年行业整体摊薄ROE为3.4%,盈利能力一般 [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不良资产管理行业业务与格局 - 不良资产管理业务包括收购处置类、收购重组类和债转股业务,收购来源有银行、非银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 [3][4] - 收购处置类业务按评估收购不良资产后变现,债转股业务是特例,处置周期长、收益不确定、收益率波动大;收购重组类业务与债权人、债务人达成三方协议,盘活资产实现收益,收益率相对稳定 [5] - 我国不良资产管理行业经过二十多年发展,形成“5家全国性AMC + 59家省级AMC + N家非持牌机构”竞争格局 [8] AMC2024年财务概览 - 四大AMC规模大,总资产超5000亿元,省级AMC总资产多在1000亿元以内;绝大部分AMC2024年摊薄ROE在10%以内,整体摊薄ROE为3.4%,其中五大AMC整体ROE为3.3%,省级AMC整体为3.5% [9] AMC发展历程 - 我国不良资产管理行业始于1999年,四大AMC成立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资产,2005年前后开始商业化转型,2010年进入全面商业化时期,2020年中国银河资产成为第五大AMC;省级AMC自2012年起快速发展,有相关政策出台规范;2017年成立五家AIC,逐渐向股权投资机构转型,非专门不良资产管理机构;市场还有非持牌机构,但不能批量收购不良资产 [10] 部分AMC经营数据 - 展示了5家全国性AMC和59家省级AMC2024年的总资产、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经营数据 [11][12] AMC发展趋势 - 从资产增长看,近几年省级AMC稳定增长,年增速约5%,四大AMC规模收缩;从净利润增长看,四大AMC2024年恢复到2021年水平,省级AMC2024年“增量不增利”;从ROE看,省级AMC盈利能力逐年下滑 [16] 河北资产情况 - 河北资产成立于2015年,是河北省唯一省级AMC,主要从事收购处置类和收购重组类业务,主要股东为河北省国有企业;2024年新增收购不良资产原始价值计量,位居省内第二,市占率24.4% [24] - 给出了河北资产2022 - 2024年总资产、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主要财务数据 [26]
中国信达因不合规问题长期未整改被罚,今年已领罚超300万
南方都市报· 2025-06-27 10:50
监管处罚情况 - 深圳分公司因"业务不合规问题长期未整改"被罚款40万元,两名责任人被警告 [2] - 2025年以来各地分公司及总部累计罚款超300万元 [2] - 山东分公司因"债权真实性尽调不审慎、借不良债权收购名义为企业融资"被罚70万元 [2] - 总公司因"未报送境外机构高管任职申请"被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罚款90万元 [2] - 天津分公司因"违规上调重组资产风险分类"被罚50万元 [2] - 吉林分公司因"非金融机构不良资产认定依据不足"被罚30万元 [2] - 广东分公司因"不良债权收购不合规、资产转让不审慎"被罚50万元 [2] - 陕西分公司因"收购非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不审慎、变相融资"被罚62万元 [2] 公司背景与业务 - 公司成立于1999年4月,为首家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3] - 2010年改制为股份公司,2012年引入社保基金、瑞银等战略投资者,2013年在港交所上市 [3] - 核心业务为不良资产经营,2024年末总资产达16389.60亿元,股东权益1941.83亿元,员工1.4万人 [3] 近期重大交易 - 2025年6月26日披露向华建深圳提供不超过70亿元内部借款,专项用于支付中石化销售公司股权收购款,期限5年 [3]
中证香港300内地高贝塔指数报914.13点,前十大权重包含中国信达等
金融界· 2025-06-23 16:27
指数表现 - 中证香港300内地高贝塔指数报收914.13点 [1] - 近一个月上涨1.68%,近三个月下跌8.75%,年初至今累计上涨8.59% [1] - 指数基日为2005年12月30日,基点1000点 [1] 权重构成 - 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25.04%,融创中国以3.55%居首 [1] - 招商证券(2.84%)、中国信达(2.64%)、中国金茂(2.44%)分列第二至四位 [1] - 哔哩哔哩-W(2.43%)、万科企业(2.3%)等新经济与地产企业占据主要权重 [1] 行业分布 - 金融业占比26.68%,为第一大权重行业 [1] - 房地产(17.81%)、信息技术(17.47%)、医药卫生(16.60%)形成第二梯队 [1] - 可选消费(11.38%)、通信服务(6.04%)及工业(4.02%)构成补充板块 [1] 市场与调整机制 - 成分股全部集中于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 [1] - 指数样本每半年调整一次,实施时间为6月和12月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 [2] - 权重因子同步调整,特殊情况下会启动临时调整机制 [2]
中国信达“割肉”华南城
搜狐财经· 2025-06-13 18:52
中国信达转让深基华智基金份额 - 中国信达拟转让持有的深基华智基金54.54%份额 [1] - 该基金为信达与深圳特区建发对华南城纾困设立 [1] - 深基华智基金已对特区建发及华南城提起诉讼并获法院受理 [1] 华南城纾困背景 - 2021年末华南城获特区建发19.1亿港元战略投资 认购29.28%股份 [4] - 2022年特区建发通过维好协议协助华南城实现美元债展期 并斥资12.57亿港元收购其物业公司50%股权 [4] - 特区建发牵头发起总规模110亿港元的深基华智基金 用于盘活华南城土地资源 [4] 纾困失败原因 - 2024年初华南城预告二次违约 特区建发公告称未对其并表 但经营正常 [6] - 深圳国资对房企支持转向以项目为中心 华南城因自持资产臃肿(占非流动资产近90%)且收入负增长 未能满足造血条件 [6] 中国信达处置动作 - 中国信达挂牌转让20.71亿元不良债权 含20亿元本金及7138.78万元未付收益 [8] - 抵押物为南宁华南城60套仓储物业 法院已冻结特区建发21.32亿元银行账户资金 [8]
“五端”并举 助力房地产领域风险化解 中国信达累计化解房地产风险项目174个
金融时报· 2025-06-12 11:18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政策导向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指导意见》促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高质量发展 提升监管质效 发挥金融救助和逆周期调节功能 加速风险化解进程 [1] -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需立足自身特点 聚焦不良资产主业领域 精耕细作提升质效 [1] 中国信达房地产风险化解成效 - 2022年至2025年3月末累计化解房地产风险项目174个 投入资金867亿元 实现保交房11.8万套 [1] - 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21.3亿元 兑付房地产企业涉众理财产品23.3亿元 支付上游供应商欠款150.6亿元 [1] - 带动货值约4145亿元项目复工复产 [1] "五端"重组盘活法业务模式 - 资产端做加法:发挥不良资产尽调估值专业能力 识别问题资产难点堵点 提供综合化解决方案 提升资产价值 [2] - 负债端做减法:依托20多年债权债务清理优势 通过债务归集/整合/重组 缓解偿债压力 减轻房企经营负担 [2] - 权益端做调整:通过"股+债"方式改善项目公司股权结构 解决原股东运营纠纷 理顺管理关系 [3] - 成本端做优化:派驻专业管理运营团队 优化建安成本 强化费用管控 合理筹划税收 推动降本增效 [3] - 品牌端做注入:联合优质房企引入专业品牌 增强信誉加持 恢复购房人信心 激发市场活力 [3] 典型案例实施效果 - 河南郑州康桥集团项目:通过"股权收购+股权隔离+增量投入+联合建设"方式 实现6批次近6400户交付 [4] - 解决工程款19.9亿元 支付农民工工资5.5亿元 兑付集合信托15.4亿元 [4] - 预计盘活345亿元货值 带动上下游4000余人就业 [4] - 上海大兴街项目:化解45亿元存量银团贷款风险 解决欠缴拆迁费6亿元 完成1006户拆迁安置 [5] 三大工程建设参与 - 积极参与旧改危改 城中村改造 保障房建设项目 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5] - 上海大兴街项目破解多方合作难题 助力城市更新 为黄浦区发展注入新资源与活力 [5]
中国信达(01359.HK):加快推动业务转型升级
格隆汇· 2025-06-09 10:03
1H24业绩表现 - 1H24营收同比增长2.3% 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47% 符合市场预期和盈利预警 [1] - 盈利同比下行主要由于拨备计提增加 [1] 营收驱动因素 - 收购经营类和其他不良资产业务贡献营收增长 其中收购经营类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1.5% [1] - 收购经营类业务内部收益率同比上行2.7个百分点 较2H23上行4.1个百分点至10.9% [1] - 母公司其他不良资产业务收入同比增加36亿元 [1] 业务收入下滑领域 - 收购重组类业务收入同比下降50% 主要由于规模同比下降40.5% [2] - 收购重组类业务月均年化收益率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至6.1% [2] - 债转股业务收入同比下降63% 受资产估值下降和联营合营企业业绩不佳影响 [2] 负债成本变化 - 1H24负债成本3.41% 较2H23下降4个基点 [2] - 剔除存款后负债成本较2H23下降12个基点至3.49% [2] - 负债成本下降因提升低成本同业负债和债券融资比重 [2] 资产减值状况 - 1H24资产减值损失同比增长58% [3] - 以摊余成本计量的不良资产减值损失同比增长14% 贷款减值损失同比增长31% [3] - 以摊余成本计量的其他债权投资减值损失同比增长80% 但较2H23已有所下降 [3] 资产质量指标 - 收购重组类不良资产减值比例较2023年末上升5.79个百分点至19.45% [3] - 收购重组类拨备覆盖率较2023年末下降5个百分点至107% 房地产业比重67% [3] - 以摊余成本计量的客户贷款及垫款减值比例较2023年上升1.2个百分点至7% 新增减值主要来自长三角地区 [3] - 南商行不良率较2023年上升52个基点至2.84% [3] - 投资产品减值比例较2023年小幅下行0.2个百分点至5.3% 逾期比例下降3.3个百分点至6.4% [3] 盈利预测调整 - 下调2024E净利润16%至47亿元 下调2025E净利润15%至47亿元 [3] - 当前股价对应0.14倍/0.14倍2024E/2025E市净率 [3] - 下调目标价21%至0.69港元 对应0.15倍/0.15倍2024E/2025E市净率 较当前股价有7.8%上行空间 [3]
中国信达(01359.HK):受益经济复苏 业绩筑底
格隆汇· 2025-06-09 10:03
公司业务结构 - 公司是以不良资产经营为核心业务的综合性金融集团 业务涵盖不良资产经营 银行 证券 金融租赁 信托等[1] - 不良资产经营业务分部在2024年上半年收入占比53% 金融服务业务分部收入占比48%[1] - 金融服务业务通过四家金融子公司开展 牌照齐全 涵盖银行 证券 期货 公募基金 信托和融资租赁等领域[2] 财务表现 - 2024年二季度末总资产1.58万亿元 2024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74亿元 普通股东净利润16亿元[1] - 2023年ROE为2% 2024年估计将降至1%左右[1] - 预计2024-2026年普通股东净利润24/40/47亿元 同比增长-43%/67%/16%[2] - 预计2024-2026年EPS分别为0.06/0.11/0.12元 对应PE为18/11/9倍 PB为0.27/0.27/0.26倍[2] 业务发展状况 - 不良资产经营业务回归本源 收购重组类业务规模持续压降[1] - 收购经营类业务收益率企稳 后续有望继续受益于经济复苏[1] - 信达证券ROE处于较高水平 金谷信托管理规模快速增长 信达金租资产规模下降但ROE提升[2] - 南商银行面临不良率上升压力 ROE回落 2024年上半年年化ROE为5.1%[2] 风险与机遇 - 资产减值损失主要来自南商银行 信达金租和不良资产经营相关业务[2] - 经济复苏背景下存量风险出清后资产减值损失减少或推动业绩改善[2] - 通过多角度估值预计公司合理估值1.27-1.62港元 相对目前股价有2%-30%溢价[2]
中国信达(01359.HK):资产小幅增长 收入利润下降
格隆汇· 2025-06-09 10:03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775亿元同比下降6.2% 普通股股东净利润15亿元同比下降65.2% [1] - 2024年ROE为0.9% 信用成本率2.1%同比上升0.4个百分点 [1][2] - 预计2025-2027年普通股东净利润33/34/34亿元 EPS分别为0.09/0.09/0.09元 [3] 资产结构 - 2024年末总资产1.64万亿元同比增长2.8% 不良资产经营分部总资产同比增长0.2% [1] - 收购经营类不良债权资产和母公司其他不良债权资产实现同比增长 收购重组类不良债权资产继续收缩 [1] - 债转股资产规模和不良资产子公司整体规模稳定 中信达证券总资产显著增长 [1] 业务分部表现 - 不良资产经营分部收入同比下降9.1% 金融服务分部收入较为稳定 [2] - 收购重组类业务收入随规模收缩下滑 债转股业务收入随收益率下降下滑 [2] - 收购经营类业务收入稳定且内部收益率处于合理区间 母公司其他不良资产业务收益率稳定但收入增幅较大 [2] 资产质量 - 信用成本率上升主要因信达投资不良债权项目风险暴露导致应收利息减值 及南商银行贷款质量承压 [2] - 2024年信用成本率处于近五年平均水平附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