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机器人(02252)

搜索文档
宣布折让13.8%配股+控股股东减持,微创机器人-B(02252)为何“流血式融资”?
智通财经网· 2025-05-15 19:16
公司融资与股价表现 - 微创机器人宣布配售2513.65万股新H股,每股作价15.5港元,较上一交易日收盘价折让约13.79%,净筹约3.82亿港元 [1] - 控股股东上海默化人工智能科技以相同价格出售3016万股,金额约4.68亿港元,持股比例从48.08%降至43.98%,总股本稀释约2.44% [1] - 受配售消息影响,股价连续两日下跌8.12%和4.84%,当前股价报15.72港元,总市值158.17亿港元 [2] 财务与经营状况 - 2024年营业总收入2.57亿元,同比增长145.95%,主要得益于国内外市场销售强劲 [4] - 图迈保持同类产品市占率第一,R-ONE获批上市后实现商业化突破,全球订单累计突破百台 [4] - 2022年至2024年归母净利润累计亏损27.94亿元,亏损幅度逐年收窄但仍未盈利 [4] - 2024年研发成本3.09亿元,较2023年的5.69亿元有所下降 [5] - 截至2024年底,总资产12.79亿元,总负债10.21亿元,资产负债比率80%,现金及等价物6.12亿元 [6] 行业与竞争格局 - 2024年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约95.9亿元,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34.5% [9] - 国产手术机器人加速替代进口,2024年腔镜市场国产化率约50%,微创居国产第一 [9][10] -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全球装机量突破1万台,技术成熟度和医生使用习惯形成壁垒 [10] - 国内竞争对手如精锋医疗、康多等加速商业化,价格战加剧 [11] - 手术机器人行业依赖"设备销售+耗材服务"模式,但设备入院流程长,耗材收入增长缓慢 [11] 公司战略与挑战 - 行业高投入、长周期的特性与公司战略扩张矛盾,导致持续亏损 [7] - 配售融资是短期内维持运营和扩张的必要手段,长期扭亏关键在海外市场突破和商业化效率提升 [11] - 政策支持、技术创新与国产替代推动市场增长,但高研发投入和核心部件依赖进口仍是挑战 [11]
微创机器人(02252) - 2024 - 年度财报

2025-04-30 22:31
公司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公司收入为257,249千元,2023年为104,592千元,同比增长146%[9] - 2024年公司毛利为86,220千元,2023年为14,694千元,同比增长487%[9] - 2024年公司税前亏损为647,101千元,2023年为1,023,530千元,亏损收窄37%[9] - 2024年公司年内亏损为647,101千元,2023年为1,023,530千元,亏损收窄37%[9] - 2024年公司本公司权益股东应占亏损为642,406千元,2023年为1,012,174千元,亏损收窄37%[9] - 2024年公司每股亏损(基本及摊薄)为0.66元,2023年为1.06元,亏损收窄38%[9] - 2024年公司非流动资产为422,493千元,2023年为633,859千元,同比下降33%[10] - 2024年公司流动资产为856,546千元,2023年为794,048千元,同比增长8%[10] - 2024年公司负债总额为1,021,361千元,2023年为926,152千元,同比增长10%[10] - 2024年公司权益总额为257,678千元,2023年为501,755千元,同比下降49%[10] - 报告期内,集团净亏损同比缩窄36.8%[21] - 集团自由现金流净流出自2023年的6.7亿元下降42%至2024年的3.88亿元[21] - 2024年公司收入2.572亿元,较上年1.046亿元大幅增长146%[29] - 报告期内,公司净亏损同比缩窄36.8%[37] - 自由现金流净流出自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人民币6.7亿元下降42%至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人民币3.88亿元[37] -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2.572亿元,较2023年的1.046亿元增长146.0%[79] - 2024年公司毛利8620万元,较2023年的1470万元增长486.8%,毛利率从14%提升至34%[79] - 2024年公司销售及营销开支2.079亿元,较2023年的2.384亿元下降12.8%[80] - 2024年公司行政开支5530万元,较2023年的1.264亿元下降56.3%[81] - 2024年公司研发成本3.087亿元,较2023年的5.692亿元下降45.8%[83] - 2024年公司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的金融工具净收益10万元,2023年为净亏损4250万元[85] - 2024年公司融资成本2160万元,较2023年的1860万元增加[86] - 2024年公司应占按权益法入账的被投资公司亏损2020万元,较2023年的2980万元减少32.1%[87] - 2024年公司对Robocath投资全额计提减值拨备1.165亿元[88] - 2024年年内亏损6.47101亿元,2023年为10.2353亿元;2024年经调整净亏损4.82607亿元,2023年为8.6913亿元[90]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存货为1.515亿元,计提存货减值1540万元(2023年为2900万元)[93]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租赁负债为5680万元,因优化运营效率终止部分租赁合同致其下降[94] - 报告期内资本开支为4210万元,主要用于支付物业、厂房及设备款项[95] - 2024年12月31日员工近450名,报告期员工成本为3.177亿元(2023年为5.612亿元),因雇员人数下降[97]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从2023年12月31日的5.077亿元增至2024年12月31日的6.122亿元,因H股配售、债务融资及营收增长等[99] - 2024年12月31日计息借贷总额为6.345亿元,较2023年12月31日增加1.595亿元;资产负债率为80%(2023年为65%)[102] - 2024年12月31日流动资产净值为3.531亿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1.088亿元增加,因完成H股配售及归还部分短期银行借款[103] - 2024年12月31日为获2.976亿元银行贷款质押若干专利[104]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聘用443名雇员,2023年12月31日为646名[154]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财政年度,集团向最大供应商采购额占年内总采购额的3.9%,向五大供应商采购额占13.4%[158]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财政年度,集团向最大客户销售额占年内总收入的21.7%,向五大客户销售额占51.5%[158] - 2024年12月31日公司无可供分派储备,2023年也无[160] 各条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截至2024年末,集团多赛道产品组合全球订单数累计突破百台,图迈全球新签订单39台,商业化装机突破30台,全球累计商业化订单突破60台[16] - 报告期内,图迈国内新增装机量19台,省市级头部三甲医院及全国百强医院占比提升至60%以上;国际市场取得超20台商业化订单[16] - 截至2024年末,图迈获近二十个国家或地区认证;鸿鹄获近十个国家和地区权威监管机构上市批准[17] - 2024年图迈海外市场完成11台商业化装机和销售并开启临床应用;鸿鹄在全球七十多家医疗机构完成近2000例临床手术[18] - 截至目前,图迈商业化装机后单中心手术量突破百例的医院超十家,上海市肺科医院实施商业化临床手术近500例[19] - 截至目前,图迈累计多科室远程手术量超300例,实施成功率100%,创造25项世界纪录,连接50多个城市的80多家医院,超2000公里超远程手术占比接近25%[19] - 旗舰产品鸿鹄装机量同比大幅增长,全球累计订单超40台,临床应用海外版图在五大洲更多国家拓展[16] - R - ONE血管介入机器人中标5家上海头部公立医院,并实现中国市场首两台商业化装机[16] - 全球产品组合综合订单累计突破百台[30] - 2024年图迈全球新签订单达39台,商业化装机突破30台,全球累计商业化订单已突破60台[30] - 国内市场图迈省级头部三甲医院及全国百强医院占比提升至60%以上[30] - 国际市场图迈取得超20台商业化订单[30] - 2024年鸿鹄装机量同比大幅增长,全球累计订单已超40台[30] - 鸿鹄已累计辅助实施TKA手术近2000例[30] - R - ONE血管介入机器人中标5家上海头部公立医院,并实现中国市场首两台商业化装机[30] - 公司旗下多款已上市产品在商业化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海内外市场行业竞争优势得以巩固强化[29] - 图迈于2024年5月获欧盟CE认证(MDR),已获近20个国家或地区认证;图迈单孔于2025年2月获NMPA注册批准[33] - 鸿鹄获近十个国家和地区权威监管机构上市批准,基本实现发达国家市场及重要新兴市场全覆盖[33] - 截至目前,图迈在全球范围内辅助累计完成超300例远程手术,成功率100%,创造25项世界纪录[33] - 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已获16个国家/地区认证[40] - 图迈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用于泌尿外科、妇科、普外科手术[40] - 蜻蜓眼三维电子内窥镜已获CE认证[40] - 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已获8个国家/地区认证[40] - 报告期内图迈在中国市场实现19台商业化装机,国内累计突破30台,省头部三甲及全国百强医院占比超60%[44] - 2024年5月图迈获欧盟CE认证,目前已在全球近20个国家或地区获认证[45] - 报告期内图迈海外市场完成11台商业化装机和销售[46] - 截至目前图迈商业化装机后单中心手术量破百例医院超十家,上海肺科医院不到一年实施近500例[47] - 截至目前图迈临床适用术式超300种,规模化手术量保持国产第一[47] - 2024年SRS年会超1700名专家参会,数百名专家试驾图迈,评价其性能跻身国际一流[48] - 截至报告日期图迈全球5G远程人体临床手术超300例,成功率100%,创造25项世界纪录[49] - 图迈在2024年初跨7000公里完成全球首次跨国5G超远程模拟手术验证[50] - 摩洛哥专家用图迈从上海为12000公里外患者实施手术,双向通讯超30000公里刷新纪录[50] - 图迈辅助中国专家完成全球首次机器人卫星远程手术两连台[50] - 图迈单孔于2025年2月获NMPA批准上市,与其他产品组成一体化腔镜智能手术全解方案[53] - 蜻蜓眼于2021年6月获NMPA上市注册证,2024年7月具备实时融合荧光成像功能的系统获NMPA批准[54] - 鸿鹄于2023年获NMPA上市注册证,海外版图拓宽,全球累计订单超40台[55] - 截至报告日期,鸿鹄在全球累计完成近2000例TKA手术,临床应用覆盖国内外近70家医院[57] - 经支气管手术机器人已递交注册资料,处于NMPA审核阶段[59] - R - ONE于2023年12月获NMPA获批后加速入院推广,报告期内实现中国市场首两台商业化装机[62] - Mona Lisa于2023年获NMPA批准后开启商业化拓展,与图迈形成诊疗一体化方案[63] - 自2022年6月完成全球首例5G超远程手术后,已在多国家完成超300例多科室远程手术,成功率100%,还实施1.2万公里全球最远远程手术[66] - 截至目前,公司在全球各地累计布局近40家图迈临床应用和培训中心、近20家鸿鹄临床应用和培训中心[70] - 报告期内,公司开展图迈培训活动超1600场次,总参与人次超2000人,海外地区医生学员超160人,覆盖40多个国家[70] - 海外市场方面,公司海外商业化订单超二十台,实现十馀台商业化装机,鸿鹄全球订单超二十台[82] 公司人员相关情况 - 何超博士40岁,2017年10月18日获委任为董事,2022年6月10日调任为执行董事,负责集团研发、日常管理及战略发展[118] - 房聪女士35岁,2021年9月28日获委任为董事会秘书,2024年7月18日调任为执行董事,负责集团董事会事宜[119] - 孙洪斌先生50岁,2020年4月3日获委任为董事,2021年6月10日调任为非执行董事,担任董事会主席,负责集团管理及运营[121] - 陈新星先生39岁,2023年12月29日获委任为非执行董事,负责集团管理及运营,为审计委员会成员[123] - 陈琛先生41岁,2020年9月17日获委任为董事,2021年6月10日调任为非执行董事,负责集团管理及运营[124] - 李明華博士73岁,2020年12月30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1993年1月获瑞典隆德大学神经成像╱MRI专业博士学位[126] - 姚海嵩先生51岁,2020年12月30日获委任为独立董事,拥有逾17年律师行工作经验,2008年6月获新加坡国立大学国际商法硕士学位[127][128] - 钟伟文先生61岁,2024年7月18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在会计、税务及企业融资方面拥有逾35年经验[129] - 监事会由三名监事组成,包括一名职工代表监事及两名股东代表监事[130] - 张劼博士46岁,2020年12月30日获委任为股东代表监事并任监事会主席,2021年8月获上海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130] - 张丽红女士48岁,2020年12月30日获委任为股东代表监事,2013年6月加入微创医疗集团负责知识产权事务[131] - 陈功先生33岁,2023年12月29日获委任为职工代表监事,自2020年1月起担任公司研发资深经理[133] - 刘雨先生55岁,2020年12月1日加入集团,2021年3月至2022年5月担任集团首席商务官兼资深副总裁,自2022年6月起担任集团首席商务官兼常务副总裁[135] - 李叔祥先生43岁,2019年10月21日加入集团担任公司质量总监,自2021年3月起担任公司副总裁[137] - 崔晓煜女士45岁,2020年4月加入集团,2022年6月1日获委任为集团财务负责人[138] - 杨兆琳女士2024年8月14日获委任为公司公司秘书[140] - 何超博士在研发手术机器人方面有逾17年经验,是手术机器人国际技术标准技术委员会中国代表等[118][119] - 孙洪斌先生在医疗器械行业有逾21年经验,担任多家上市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121][122] - 陈琛先生在商业咨询和投资管理行业有12年经验,担任多家公司非执行董事[124] - 陈琛先生2005年7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获电子工程学士学位,2015年6月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25] - 李明华博士1973年9月毕业于中国上海第一医学院(现为复旦大学),199
港股概念追踪|国家支持高端医疗机械创新发展 机构看好医疗设备市场持续复苏(附概念股)
智通财经网· 2025-04-24 14:21
政策动态 - 国家药监局公开征求意见优化全生命周期监管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强化标准引领创新完善高端医疗器械标准体系 [1] - 加快发布医用外骨骼机器人放射性核素成像设备等相关标准推进医用机器人人工智能医疗器械高端医学影像设备等领域基础通用标准制修订 [1] - 筹建医用机器人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加强新型生物材料标准化研究包括增材制造用医用材料脑机接口柔性电极基因工程合成生物材料 [1] - 开展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数字标准样本数据集研究通过快速程序推动高端医疗器械急需标准立项 [1] 行业数据 - 2025年3月国家药监局批准注册医疗器械产品308个其中境内第三类248个进口第三类34个进口第二类19个港澳台7个 [1] 市场影响 - 医疗领域设备更新政策将持续三年可能拓展到内镜或其他领域拉动医疗设备业务需求端 [1] - 政策促进终端医院采购恢复正常释放压抑需求看好医疗设备市场持续复苏头部公司将持续受益 [1] 相关标的 - 港股医疗器械产业链包括启明医疗-B(02500)爱康医疗(01789)微创机器人-B(02252)沛嘉医疗-B(09996)微创医疗(00853)堃博医疗-B(02216)一脉阳光(02522) [2]
港股概念追踪|国家药监局对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征求意见发布 AI+机器人+脑机接口等先进技术受关注(附概念股)
智通财经网· 2025-04-01 10:50
政策动态 - 国家药监局拟出台《关于优化全生命周期监管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的举措》,重点完善高端医疗器械标准体系 [1] - 加快制定医用外骨骼机器人、放射性核素成像设备、医用机器人、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等领域标准,筹建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1] - 推进新型生物材料(如脑机接口柔性电极、基因工程合成生物材料)和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数字标准样本数据集研究 [1] - 通过快速程序推动高端医疗器械急需标准立项,强化标准对创新的引领作用 [1] 行业趋势 - AI医疗在医疗器械功能提升、检查结果解读、临床决策辅助等领域应用价值显著,成为医疗企业和医院重点创新方向 [1] - 企业通过AI技术可增强产品竞争力与客户粘性,巩固市场地位 [1] 公司动态 微创机器人(02252) - 小摩预测其订单增长强劲,对中国及海外机器人安装扩张持乐观态度 [2] - 预计微创机器人对母公司微创医疗的销售贡献将从2024年3%提升至2033年40% [2] - 微创医疗被列为中小型医疗技术领域首选,具备创新能力与海外扩张潜力,预计2026年扭亏为盈 [2] 一脉阳光(02522) - 业务覆盖医学影像全产业链,通过区域共享中心实现三甲医院影像能力下沉 [2] - 旗下影禾医脉发布全球首个全模态全流程医学影像基座大模型,推动行业进入AI 2.0时代 [2] 永胜医疗(01612) - 2024年收入8.01亿港元(同比+11.6%),净利润6916.7万港元(同比+20.76%) [3] - 增长动力来自成像一次性产品订单增加及健康护理业务占比提升 [3] - 康复机器人领域布局包括步态矫正机器人"喜乐行"和与香港理工合作的"希望之手"复康系统 [3] 康基医疗(09997) - 手术机器人业务通过控股子公司唯精医疗推进,产品涵盖四臂手术机器人、消化内镜机器人等 [4] - 对唯精医疗投资账面值3.8亿元(占资产总值12.9%),持股42% [4] - 四臂手术机器人已完成多科室临床试验并提交注册申请,预计2025年Q2获批上市 [4]
微创机器人(02252) - 2024 - 年度业绩
2025-03-27 22:31
公司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公司收入为人民币257,249千元,较2023年的104,592千元增长146.0%[5][6][8] - 2024年公司毛利为人民币86,220千元,较2023年的14,694千元增长486.8%[5][8] - 2024年公司税前亏损为人民币647,101千元,较2023年的1,023,530千元减少36.8%[5][8] - 2024年公司年内亏损为人民币647,101千元,较2023年的1,023,530千元减少36.8%[5][8] - 2024年公司经调整净亏损为人民币482,607千元,较2023年的869,130千元减少44.5%[5] - 2024年公司权益股东应占亏损为人民币642,406千元,较2023年的1,012,174千元减少36.5%[5][8] - 2024年公司每股亏损基本及摊薄为人民币0.66元,较2023年的1.06元减少37.7%[5][8] - 2024年公司自由现金流净流出为人民币388百万元,较2023年的670百万元下降42%[6] - 2024年末公司非流动资产为人民币422,493千元,较2023年末的633,859千元减少[10] - 2024年末公司资产净值为人民币257,678千元,较2023年末的501,755千元减少[10][11] - 2024年公司收入为2.572亿人民币,较上年的1.046亿人民币大幅增长146%,得益于主要产品图迈和鸿鹄海内外双线推进商业化[48] - 报告期内公司净亏损同比缩窄36.8%[57] - 自由现金流净流出自2023年的人民币6.7亿元下降42%至2024年的人民币3.88亿元[57] -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为2.572亿元,较2023年的1.046亿元增长146.0%,主要得益于国内外市场销售增长[94] - 2024年公司毛利为8620万元,较2023年的1470万元增长486.8%,毛利率由2023年的14%提升至2024年的34%[95] - 2024年公司销售及营销开支为2.079亿元,较2023年的2.384亿元下降12.8%[96] - 2024年公司行政开支为5530万元,较2023年的1.264亿元下降56.3%[97] - 研发成本从2023年的人民币5.692亿元下降45.8%至2024年的人民币3.087亿元[98] - 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的金融工具净收益,2024年为人民币0.1百万元,2023年为净亏损人民币42.5百万元[100] - 融资成本从2023年的人民币1.86亿元增加至2024年的人民币2.16亿元[101] - 应占按权益法入账的被投资公司亏损从2023年的人民币2980万元减少32.1%至2024年的人民币2020万元[102] - 2024年对Robocath投资全额计提减值拨备人民币1.165亿元[103] - 2024年存货为人民币1.515亿元,计提存货减值人民币1540万元(2023年为人民币2900万元)[105] - 2024年租赁负债为人民币5680万元,较之前下降[106] - 报告期内资本开支为人民币4210万元[108] - 2024年员工成本为人民币3.177亿元(2023年为人民币5.612亿元),员工人数近450名[110]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从2023年的人民币5.077亿元增加至2024年的人民币6.122亿元[112]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计息借贷总额为人民币63450万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人民币47510万元增加人民币15950万元,资产负债比率从2023年的65%升至2024年的80%[115]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流动资产净值为人民币35310万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人民币10880万元增加,主要因完成H股配售并归还部分短期银行借款[116] 各业务线收入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医疗器材及配件销售按时间点确认收入252,410千元,2023年为104,592千元;2024年服务收入在一段时间内确认收入2,230千元,2023年无;2024年其他按时间点确认收入2,172千元,2023年无[18] - 2024年来自其他来源收入437千元,2023年无;2024年总收入257,249千元,2023年为104,592千元[18] - 2024年客户C收入55,798千元,客户D收入27,707千元;2023年客户A收入13,704千元,客户B收入10,893千元[18] - 2024年中国(居籍地)来自外部客户收入153,725千元,2023年为83,385千元;2024年美国为5,612千元,2023年为13,704千元等[22] 其他财务收支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按摊销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利息收入2,197千元,2023年为8,874千元;2024年政府补助12,157千元,2023年为19,484千元等[23] - 2024年其他净亏损3,168千元,2023年为13,342千元[23] - 2024年计息借款及来自关联方的贷款利息17,060千元,2023年为11,436千元;2024年租赁负债利息4,446千元,2023年为6,972千元等[24] - 2024年无形资产摊销5,836千元,2023年为2,833千元;2024年自有物业、厂房及设备折旧费用73,563千元,2023年为60,863千元等[24] - 2024年税前亏损647,101千元,2023年为1,023,530千元;2024年税前亏损名义税项151,055千元,2023年为248,910千元[26] - 2024年每股基本亏损基于公司普通权益股东应占亏损642,406,000元及已发行普通股966,917,000股加权平均数计算,2023年对应数据为1,012,174,000元及958,594,000股[27] - 2024年集团终止确认账面价值17,586,000元使用权资产及相应租赁负债19,765,000元,撇销租赁物业装修4,118,000元,确认终止租赁亏损8,098,000元;2023年对应数据为32,243,000元、35,378,000元、38,484,000元、40,454,000元[29] 应收应付款项及借款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贸易及其他应收款项95,414千元,2023年为55,749千元[30] - 2024年12月31日贸易应收账款按发票日期及扣除亏损拨备后,1个月内为24,531千元,2 - 3个月为4,796千元,超3个月但6个月内为3,741千元;2023年1个月内为4,657千元,1 - 2个月为312千元[31] - 截至报告期末,2024年计息借款634,535千元,2023年为475,057千元[32] - 2024年已提取银行融资297,579,000元以集团持有的若干专利作抵押,2023年为零[33] - 2024年贸易及其他应付款项201,476千元,2023年为244,943千元[36] 公司股本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公司已发行及缴足普通股1,006,194千股,金额1,006,194千元;2023年为958,594千股,金额958,594千元[40] 产品商业化及市场表现数据 - 2024年图迈全球新签订单达39台,商业化装机突破30台,全球累计商业化订单突破60台,国内省级头部三甲医院及全国百强医院占比提升至60%以上,国际市场获超20台商业化订单[49] - 2024年旗舰产品鸿鹄装机量同比大幅增长,全球累计订单超40台,已累计辅助实施TKA手术近2000例[49] - R - ONE血管介入机器人报告期内中标5家上海头部公立医院,实现中国市场首两台商业化装机[50] - 报告期内图迈在中国市场实现19台商业化装机,国内累计突破30台,省级头部三甲医院及全国百强医院占比提升至60%以上[61] - 报告期内图迈于海外市场完成11台商业化装机和销售[63] - 截至目前图迈商业化装机后单中心手术量突破百例的医院超十家,上海市肺科医院不到一年实施商业化临床手术接近500例[64] - 截至目前图迈在临床应用中适用术式超300种,规模化临床手术量保持国产品牌第一[64] - 报告期内,鸿鹄海外版图拓至五大洲多国,全球累计订单超40台,新增装机量同比大幅增长[73] - 鸿鹄在全球累计完成近2000例TKA手术,临床应用覆盖国内外近70家医院的骨科、关节外科[74] - R - ONE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2023年12月NMPA获批后加速入院推广,已获多台销售订单并实现中国市场首两台商业化装机[77] - iSR'obot Mona Lisa机器人前列腺穿刺活检系统2023年获NMPA批准后开启商业化拓展[78] - 公司国内市场图迈保持同类产品市占率第一,R - ONE获批上市后实现商业化新突破[94] - 公司海外市场图迈首年拓展新兴市场并在欧洲高端市场销售突破,海外商业化订单超二十台,实现十多台商业化装机,鸿鹄海外销售高速增长,全球订单超二十台[94] 产品认证及技术突破数据 - 2024年5月图迈获欧盟CE认证(MDR),目前已获近20个国家或地区认证;图迈单孔2025年2月获NMPA注册批准;鸿鹄获近十个国家和地区权威监管机构上市批准[51] - 截至目前,图迈在全球范围内辅助累计完成超300例远程手术,成功率100%,创造25项世界纪录[53] - 蜻蜓眼三维电子内窥镜已获欧盟CE、ANVISA等16个国家/地区认证[59] - 全膝关节置换术已获FDA、欧盟CE等8个国家/地区认证[59] - 截至公告日期,图迈在全球范围内实现5G远程人体临床手术探索超300例,成功率100%,创造25项世界纪录[66] - 2024年初,图迈跨越7000公里完成全球首次跨国5G超远程模拟手术验证等[66] - 摩洛哥专家使用图迈从上海为12000公里外患者实施手术,双向通讯超30000公里,刷新最远距离远程人体手术纪录[69] - 图迈辅助中国专家完成全球首次机器人卫星远程手术两连台[69] - 图迈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于2025年2月获NMPA批准上市[70] - 蜻蜓眼于2021年6月获NMPA上市注册证,2021下半年开始销售[71] - 2024年7月,集团自主研发的具备实时融合荧光成像功能的系统获NMPA批准[71] - 鸿鹄于2023年获NMPA上市注册证,成首款搭载自研机械臂获批的国产髋膝一体骨科手术机器人[73] - 鸿鹄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手术获八个国家和地区权威监管机构上市批准[73] - 经支气管手术机器人已递交注册资料,处于NMPA审核阶段[76] - 公司自2022年6月完成全球首例5G超远程手术后,已在多国家完成超300例多科室远程手术,成功率100% [81] - 公司实施了1.2万公里全球最远远程手术和中东第一例超远程手术[81] - 公司掌握手术机器人五项核心底层技术,建立创新型手术机器人平台[83] 公司研发及培训相关数据 - 公司在上海和深圳设有两个中国研发中心[84] - 公司的上海微创手术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第一个省部级别手术机器人工程中心[84] - 公司构建了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的远程手术网络系统[82] - 截至目前公司在全球累计布局近40家图迈临床应用和培训中心、近20家鸿鹄临床应用和培训中心,报告期内开展图迈培训活动超1600场次,总参与人次超2000人,海外地区医生学员超160人,覆盖40多个国家[85] 公司人员及专利数据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近450名雇员,新增百余位优秀人才入库[88]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在全球共申请1333项专利,已获授权国内外专利共509项,包括338项中国专利及171项海外专利,其余824项专利还在申请中,2024年新增授权专利109项,其中海外授权发明专利33项,累计商标注册313项[89] 公司生产相关数据 - 公司在中国拥有上海和苏州两个生产基地,建立了多层级供应链体系,实现规模化生产能力[87] 公司配售事项相关数据 - 2024年6月26日公司订立配售协议,以每股H股9.10港元配售1290万股新H股,较收市价11.30港元折让约19.47%[122] - 2024年6月配售事项所得款项总额约为1.1739亿港元,所得款项净额约为1.1408亿港元,相当于每股净配售价约8.84港元[122] - 公司拟将2024年6月配售事项所得款项净额的40%用于核心业务发展及生态圈布局,30%用于产品持续提升等
展台直击!36家械企亮点速览 | 2025医学装备大会
思宇MedTech· 2025-03-18 18:14
行业概况 - 2024年中国医学装备市场规模达1.35万亿元,同比增长6%,已形成22个大类1100多品类的产品体系,覆盖卫生健康各领域[1] 国际巨头创新产品 美敦力 - 展出近80款全球创新产品,包括全球首发的PulseSelect一次性心脏脉冲场消导管、血管外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Aurora、零金属人工心脏瓣膜Avalus等[3][4] - 推出首款中国智造的脊柱手术机器人Mazor XC、擎航EngineNav骨科导航系统及NIM-Eclipse术中神经监测系统[4] 西门子医疗 - 展示高端影像设备(CT/MRI/PET-CT)、远程诊断系统及机器人辅助手术技术[11] - 全球首款单源光子计数CT NAEOTOM Alpha.Prime和双源型号Alpha.Pro即将进入中国市场[13] GE医疗 - 展出超40款产品,包括3.0T英雄系列磁共振、量子CT及PET/CT MAX Apollo[14] 强生 - 携50余款创新产品参展,涵盖外科手术机器人、心电生理导管及神经介入器械[21][26] 国产企业技术突破 赛诺威盛 - 全球首创大孔径全身螺旋垂直CT Omega CT One,支持站立位扫描,自研16cm宽体探测器[5][6][8] 联影医疗 - 推出5.0T人体全身磁共振、AI原动力640层CT uCT Atlas Pro及专业医疗级助听器uOrigin[33][35][37] 东软医疗 - 发布全球首台超高清大孔径CT NeuViz Epoch Elite,空间分辨率达46.5lp/cm,83cm超大孔径[53][55] 迈瑞医疗 - 展示女娲A20超声、HyPixel UX7 4K荧光内窥镜及启元重症大模型,支持多学科协作诊疗[41][43][45] 手术机器人领域 精锋医疗 - 全球首发支气管镜机器人CP1000,覆盖多孔/单孔腔镜机器人三款产品线[80] 术锐机器人 - 国内首个获批的单孔手术机器人,适用于泌尿外科及妇科腹腔镜手术[82] 微创机器人 - 图迈单孔腔镜机器人全球首发,同步展示多孔腔镜、骨科及血管介入机器人[88][90] 瑞龙诺赋 - 国内首款分体式模块化手术机器人海山一®获批上市[95][96] 专科化解决方案 心泰医疗 - 推出氧化膜单铆封堵器Memocarnd系列、可降解封堵器MemoSorb系列及自膨式主动脉瓣膜ScienCrown[71][73][75][79] 欧谱曼迪 - 发布Stellar X 4K 3D双荧光内镜平台,集成4K+3D+双荧光同屏造影技术[58][60] 医科达 - 展示Elekta Unity 3.0磁共振放疗系统,实现0.15mm放射精度,支持生物学引导自适应放疗[46][48][50] 安科锐 - 推出AI放疗机器人CyberKnife S7,提升肿瘤放射治疗精准度[51]
微创机器人-B:扭亏在望,手术机器人商业化已见成效
西南证券· 2025-02-11 17:13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给予微创机器人-B“买入”评级,目标价21.83港元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公司“五分之四”机器人版图已成,2025 - 2026年将是重要扭亏节点,随着营收增长、规模效应和降本增效,利润将扭亏为盈 [6] - 国内配置证政策放松带来市场扩容,2023年6月新版医用设备配置证中腹腔内窥镜手术机器人规划数新增215%,公司订单量连续2年翻倍以上增长,中标数位居国产首位 [6] - 海外市场快速突破,商业化首年即获批20 +海外订单,5G远程手术方案助力学术推广和装机入院 [6] - 预计公司2024 - 2026年营业收入增速为173%/108%/130%,给予2026年15倍PS,目标价20.4元(21.83港元) [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微创机器人:国产手术机器人异军突起 - 微创机器人是微创医疗子公司,2014年研发腔镜手术机器人,2015年成立公司研发骨科手术机器人,2021年在港上市,产品布局涵盖五大领域 [9] - 公司股权集中,微创医疗集团间接持股48.08%,主要控股股东为上海默化人工智能,还有员工持股平台 [9] - 公司管理层经验丰富,总裁何超博士有14多年手术机器人研发经验 [10] - 公司业绩快速增长,2024H1营收0.99亿元(+106%),亏损收窄至2.8亿元,预计未来两年扭亏 [12] - 2024年起公司把控降本增效,2024H1四费率合计2.9亿元,同比减少45%,研发成本中员工成本占比最高 [14] - 截至24H1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2.2亿元,总负债8.7亿元 [16] 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长坡厚雪 - 机器人辅助手术是第三代外科手术形式,强化微创手术优势,克服其局限性,促进开放手术向微创转变 [19] - 机器人手术转换率低、住院时间短、输血率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但操作时间长 [21] - 2021年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达704亿元,腹腔镜和骨科手术机器人发展最成熟,分别占60%、17% [22] - 直觉外科是全球手术机器人龙头,2024年营收83.5亿美元,同比增长17.2%,净利润23.2亿美元,同比增长29.2% [24] - 达芬奇机器人由三部分组成,最新一代达芬奇5于2024年3月发布并优化更新,全球装机量9902台,欧美占77.5%,2024年手术量约268.3万例,年均单台271例/台 [26] - 手术机器人是“剃须刀”商业模式,设备+耗材+服务构筑高壁垒,2024年直觉外科业务中耗材占比57%,设备占比27%,服务占比16% [30] - 复盘直觉外科股价,产品迭代升级是核心驱动力,手术机器人厂商有强先发优势,直觉外科占据绝对领导地位 [34][38] 微创机器人:后起直追,5G远程引领手术机器人新潮 - 公司“五分之四”机器人版图补齐,获批品种有腔镜、骨科、泛血管和经皮穿刺,均已获批NMPA,部分获海外注册证,其他在研品种步入临床试验注册阶段 [40] - 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对标达芬奇,由三部分组成,手术优势多,已用于复杂泌尿外科手术,2022.1获批上市,2023.9二代适应症拓展至全科室 [41] - 2023年6月新版配置证落地,腔镜手术机器人有望放量,全国规划新增559台,微创机器人中标数为国产首位,预计2025 - 2026年释放300多台余量 [43][44] - 公司5G远程手术引领潮流,2022年6月开展全球首例超远程手术,2024年演示和验证覆盖全球多国 [49] - 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用于髋膝一体关节置换,2022.4获批上市,适应症拓展,截至2024年底全球累计订单超40台,海外销售依靠微创医疗集团 [53][55] 盈利预测与估值 盈利预测 - 假设图迈2024 - 2026年销售增速为214%/91%/169%,毛利率为50%/55%/57% [57] - 假设鸿鹄2024 - 2026年销售增速为100%/122%/58%,毛利率为48%/52%/55% [57] - 假设其他产品2024 - 2026年销售增速为246%/164%/131%,毛利率为39%/43%/50% [57] - 预测公司2024 - 2026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86百万元、594百万元、1368百万元,毛利率分别为48.1%、52.4%、55.6% [57] 相对估值 - 选取直觉外科和联影医疗为可比公司,因未盈利选取PS估值法,给予2026年15倍PS,目标价20.4元(21.83港元),给予“买入”评级 [58]
微创机器人(02252) - 2024 - 中期财报
2024-09-26 16:38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上半年收入为99,237千元,2023年同期为47,603千元[5] - 2024年上半年毛利为47,013千元,2023年同期为22,068千元[5] - 2024年上半年税前亏损为279,950千元,2023年同期为544,733千元[5] - 2024年上半年本公司权益股东应占亏损为277,161千元,2023年同期为539,012千元[5] - 2024年6月30日非流动资产为579,666千元,2023年12月31日为633,859千元[6] - 2024年6月30日流动资产为543,220千元,2023年12月31日为794,048千元[6] - 2024年6月30日负债总额为865,152千元,2023年12月31日为926,152千元[6] - 2024年6月30日权益总额为257,734千元,2023年12月31日为501,755千元[6] - 报告期内公司收入为人民币992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8.5%[9] - 报告期内公司净亏损同比缩窄48.6%[11] - 报告期内公司自由现金流净流出同比下降49.7%至人民币2.353亿元[11] - 2024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9920万元,较2023年同期4760万元增长108.5%[47] - 2024年上半年公司毛利4700万元,较2023年同期2210万元增长113.0%,毛利率为47.4%,去年同期为46.4%[48] - 2024年上半年公司销售及营销开支9220万元,较2023年同期1.269亿元下降27.3%[49] - 2024年上半年公司行政开支3010万元,较2023年同期7760万元下降61.2%[50] - 2024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成本1.641亿元,较2023年同期3.117亿元下降47.3%[51] - 2024年上半年研发成本总计164,149千元,较2023年的311,696千元下降[52] - 2024年上半年其他净收入为530万元,2023年同期为净亏损2320万元[53] - 2024年上半年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的金融工具净亏损1040万元,2023年同期为190万元[54] - 融资成本从2023年上半年的860万元增加至2024年上半年的980万元[55] - 应占按权益法入账的被投资公司亏损从2023年上半年的1680万元减少41.6%至2024年上半年的980万元[56] - 2024年上半年计提对Robocath投资减值拨备1570万元[57] - 2024年6月30日存货为2.434亿元[62] - 2024年6月30日租赁负债为1.085亿元,报告期内资本开支为1500万元[63]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从2023年12月31日的5.077亿元减少至2024年6月30日的2.211亿元[65] - 2024年6月30日计息借贷总额为4.325亿元,较2023年12月31日减少4260万元;资产负债率为77.0%,2023年12月31日为64.9%[68] - 2024年6月30日,集团质押若干专利取得账面价值1.5亿元人民币的银行贷款[70] - 截至2024年1月1日,未动用所得款项净额为1.8037亿港元;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所得款项净额实际用途为1.2745亿港元;2024年6月30日,未动用所得款项净额为5292万港元[72] - 2024年上半年经营亏损244,576千元,2023年同期为519,262千元[108] - 2024年上半年期内亏损279,950千元,2023年同期为544,733千元[108] - 2024年上半年每股亏损0.29元,2023年同期为0.56元[108] - 2024年上半年全面收益总额亏损280,020千元,2023年同期为541,530千元[109] - 2024年6月30日流动负债470,642千元,2023年12月31日为685,276千元[110] - 2024年6月30日流动资产净值72,578千元,2023年12月31日为108,772千元[110] - 2024年6月30日计息借款为237,734千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99,700千元增长138.45%[111] - 2024年6月30日资产净值为257,734千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501,755千元下降48.63%[111] - 2024年上半年公司权益股东应占权益总额为274,904千元,较2023年末的519,480千元下降47.08%[111][114] - 2024年上半年期内亏损277,161千元,其他全面收益 -61千元,全面收益总额 -277,222千元[114] - 2024年上半年经营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206,309千元,较2023年的397,554千元减少48.11%[115] - 2024年上半年投资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15,911千元,较2023年的42,266千元减少62.36%[115] - 2024年上半年融资活动(所用)/所得现金净额为 -64,579千元,较2023年的395,320千元下降116.34%[115] - 2024年上半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减少净额为286,799千元,较2023年的44,500千元增加544.49%[115] - 2024年6月30日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221,054千元,较2023年的704,599千元下降68.63%[115] - 2024年上半年以权益结算以股份为基础的交易金额为35,884千元[114] - 2024年上半年医疗器械销售按时间点确认收入为人民币9.6775亿元,2023年同期为人民币4.7603亿元;服务收入在一段时间内确认收入为人民币945万元,2023年同期无此项收入;其他按时间点确认收入为人民币1517万元,2023年同期无此项收入[122] - 按客户地理位置划分,2024年上半年中国收入为人民币6.3763亿元,2023年同期为人民币3.858亿元;美国收入为人民币1467万元,2023年同期为人民币9023万元;欧洲收入为人民币1.5996亿元,2023年同期无此项收入等[122] - 2024年上半年按摊销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利息收入为人民币651万元,2023年同期为人民币4207万元;政府补助为人民币7199万元,2023年同期为人民币8954万元等[123] - 2024年上半年计息借款利息为人民币7293万元,2023年同期为人民币3708万元;租赁负债利息为人民币2456万元,2023年同期为人民币4788万元[124] - 2024年上半年无形资产摊销为人民币2758万元,2023年同期为人民币1997万元;自有物业、厂房及设备折旧为人民币3.8599亿元,2023年同期为人民币3.305亿元[125]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按权益法入账的被投资公司确认减值亏损人民币1.5697亿元[125]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普通股股东应占亏损2.77161亿元,2023年同期为5.39012亿元,已发行普通股加权平均数均为9.58594亿股[127]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集团购置物业、厂房及设备项目成本为1493.2万元,2023年同期为4815.5万元[129] - 2024年6月30日贸易应收账款扣除亏损拨备为2.9658亿元,2023年12月31日为496.9万元;可收回增值税为3.3267亿元,2023年12月31日为2.5786亿元等[130] - 2024年6月30日计息借款1年内偿还金额为19.4764亿元,2023年12月31日为37.5357亿元;1年后但2年内为16.8525亿元,2023年12月31日为9.97亿元等[131] - 2024年6月30日银行有抵押贷款为14.9978亿元,2023年为零;无抵押贷款为22.252亿元,2023年为47.5057亿元等[132] - 2024年6月集团与关联方交易视作贷款,出售样机代价6000万元,租回代价6600万元[133] - 2024年6月30日贸易应付款项1个月内为5.29亿元,2023年12月31日为4.8015亿元;超过1个月但于3个月内为1.6277亿元,2023年12月31日为1.3181亿元等[135]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研发成本以权益结算以股份为基础的付款开支为2.5177亿元,2023年同期为4.3534亿元;销售及营销开支为4498万元,2023年同期为1.2166亿元等[137]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于损益确认的以权益结算以股份为基础的付款开支总额为3.5398亿元,2023年同期为7.117亿元[137] - 2024年6月30日非上市股本证券公允价值为56,473千元,2023年12月31日为66,916千元[140] - 2024年6月30日非上市股本证券第三级公允价值为56,473千元,2023年12月31日为56,162千元[140] - 非上市股本证券估值比率中预期波幅比率为74%(2023年:74%),事件发生的预期概率为45%(2023年:45%)[141] - 2024年6月30日事件预期发生机率上升╱下降10%,集团亏损增加╱减少443,000元;预期波幅上升╱下降5%,集团亏损增加╱减少29,000元╱23,000元[142] - 2023年12月31日事件预期发生机率上升╱下降10%,集团亏损增加╱减少444,000元╱531,000元;预期波幅上升╱下降5%,集团亏损减少╱增加168,000元╱67,000元[142] - 2024年6月30日就购置物业、厂房及设备已订约金额为3,015千元,2023年12月31日为924千元[143] - 2024年上半年主要管理人员薪金及其他福利为2,176千元,酌情花红为918千元,以权益结算以股份为基础的付款开支为11,791千元;2023年分别为2,454千元、1,190千元、27,445千元[144] - 2024年上半年向关联方销售货品20,195千元,收取服务费10,072千元,购买货品10,442千元,来自关联方贷款99,091千元,偿还关联方贷款39,091千元;2023年分别为13,156千元、12,339千元、372千元、0千元、0千元[145] - 2024年6月30日集团为关联方银行贷款担保金额为5,990,000元,2023年6月30日为5,000,000元[145] 各条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公司三款旗舰产品图迈、蜻蜓眼和鸿鹄均已通过绿色通道获得上市批准[7] - 截至报告日,图迈在全国累计20家医院完成商业化装机并确认收入,稳居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份额第一[9] - R - ONE血管介入机器人自2023年12月获批后积累数台意向订单,报告期内实现中国市场首两台商业化装机[9] - 图迈开展海外探索不到一年获逾十台订单,报告期内完成海外市场首两台商业化装机并贡献销售收入[9] - 鸿鹄海外版图拓展至五大洲二十多个国家,报告期内在欧洲、澳大利亚等国家地区实现销售收入[10] - 今年公司通过培训中心培训两百多位主刀医生,开展千余场手术机器人临床培训和技术指导活动[12] - 截至报告日,图迈完成临床手术超1400例,鸿鹄在全球累计完成超1300例TKA手术[12] - 截至目前,图迈在全球完成超200例5G远程人体临床手术探索,成功率达100%,创造20余项全国乃至全球首例(次)纪录[13] - 2024年上半年公司收入9920万元,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108.5%,得益于主要产品图迈和鸿鹄海内外市场推进商业化[17] - 报告期内图迈在中国市场实现7台商业化装机,截至报告日期累计在全国20家医院完成装机,稳居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份额第一[18] - 截至报告日期,商业化销售的图迈已完成临床手术超1300例,鸿鹄在全球累计完成超1300例TKA手术,覆盖国内外近70家医院[18] - 报告期内R - ONE血管介入机器人实现中国市场首两台商业化装机[18] - 报告期内图迈完成海外市场首两台商业化装机,海外
微创机器人-B:海外订单达10台,国产机器人迎出海里程碑
西南证券· 2024-09-10 17:13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报告未给出公司的投资评级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公司2024年中报实现营业收入1.0亿元(+106%)、毛利4701万元,净亏损2800万元,亏损明显收窄主要因营业收入增长以及业务聚焦和降本增效带来的费用优化 [2] - 公司腔镜手术机器人"图迈"在国内已在20家医院实现商业化装机,辅助完成人体临床手术量突破1300例,位居国产腔镜机器人第一,海外在手订单量累计达10台,已有2台实现商业化装机,是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出海的标志性里程碑 [2] - 公司骨科手术机器人"鸿鹄"已累计获得约30台海外销售订单,全球累计TKA手术量超1300例,覆盖约70家医院 [2] - 公司2024-2026年预计收入分别为2.9/5.9/13.7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8/-1.5/1.1亿元,目前处于起步阶段,放量在即 [2][8] 分业务总结 腔镜手术机器人 - 公司自研腔镜机器人"图迈"在国内外市场表现良好,国内已在20家医院实现商业化装机,海外在手订单量累计达10台,已有2台实现商业化装机 [2] - 预计2024-2026年图迈销售增速为214%/91%/169%,毛利率为50%/55%/57% [7][8] 骨科手术机器人 - 公司骨科手术机器人"鸿鹄"在海外市场表现良好,已累计获得约30台海外销售订单,全球累计TKA手术量超1300例,覆盖约70家医院 [2] - 预计2024-2026年鸿鹄销售增速为100%/122%/58%,毛利率为48%/52%/55% [7][8] 其他产品 - 公司经皮穿刺手术机器人、经自然腔道手术机器人等其他产品市场竞争格局较好,预计2024-2026年销售增速为246%/164%/131%,毛利率为39%/43%/50% [7][8]
微创机器人(02252) - 2024 - 中期业绩
2024-08-28 22:28
公司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收入为人民币99237千元,2023年同期为人民币47603千元[2]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毛利为人民币47013千元,2023年同期为人民币22068千元[2]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税前亏损为人民币279950千元,2023年同期为人民币544733千元[2]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期内亏损为人民币279950千元,2023年同期为人民币544733千元[2]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基本及摊薄每股亏损为人民币0.29元,2023年同期为人民币0.56元[2]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录得净亏损人民币280.0百万元,2023年同期为人民币544.7百万元[3] - 报告期内,公司自由现金流净流出人民币235.3百万元,较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下降49.7%[3] - 于2024年6月30日,公司非流动资产为人民币579666千元,2023年12月31日为人民币633859千元[7] - 于2024年6月30日,公司流动资产净值为人民币72578千元,2023年12月31日为人民币108772千元[7] - 于2024年6月30日,公司资产净值为人民币257734千元,2023年12月31日为人民币501755千元[8]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集团净亏损2.7995亿元,经营现金流出净额2.06309亿元[10]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普通股股东应占亏损2.77161亿元,2023年同期为5.39012亿元[18]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集团购置物业、厂房及设备项目成本为1493.2万元,2023年同期为4815.5万元[20] - 报告期内公司净亏损同比缩窄48.6%[37] - 报告期内公司自由现金流净流出同比下降49.7%至人民币2.353亿元[37] - 2024年上半年公司收入992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8.5%[32]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营业收入为人民币9920万元,较2023年同期的4760万元增长108.5%[67]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毛利为人民币4700万元,较2023年同期的2210万元增长113.0%,毛利率为47.4%,去年同期为46.4%[68]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销售及营销开支为人民币9220万元,较2023年同期的1.269亿元下降27.3%[69]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行政开支为人民币3010万元,较2023年同期的7760万元下降61.2%[70]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研发成本为人民币1.641亿元,较2023年同期的3.117亿元下降47.3%[71]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其他净收入为人民币530万元,2023年同期为其他净亏损2320万元[73]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的金融工具净亏损为人民币1040万元,2023年同期为净亏损190万元[74]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融资成本为人民币980万元,较2023年同期的860万元增加[74]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应占按权益法入账的被投资公司亏损为人民币980万元,较2023年同期的1680万元减少41.6%[76]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计提对Robocath投资减值拨备人民币1570万元[77]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存货为人民币243.4百万元[81]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租赁负债为人民币108.5百万元,报告期内资本开支为人民币15.0百万元[82] - 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从2023年12月31日的人民币507.7百万元降至2024年6月30日的人民币221.1百万元[84] - 2024年6月30日,公司计息借贷总额为人民币432.5百万元,较2023年12月31日减少人民币42.6百万元;资产负债比率为77.0%,2023年12月31日为64.9%[87] - 2024年6月30日,公司流动资产净值为人民币72.6百万元,2023年12月31日为人民币108.8百万元[88] 各业务线收入及相关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上半年医疗器材销售收入9.6775亿元,2023年同期为4.7603亿元[13] - 2024年上半年服务收入94.5万元,2023年同期无相关收入[13] - 2024年上半年按摊销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利息收入65.1万元,2023年同期为420.7万元[14] - 2024年上半年政府补助719.9万元,2023年同期为895.4万元[14] - 2024年上半年汇兑净亏损150.4万元,2023年同期收益351.7万元[14] - 2024年上半年与终止租赁有关的净亏损14.3万元,2023年同期为4045.4万元[14] - 2024年上半年计息借款利息729.3万元,2023年同期为370.8万元[15] 公司资产及负债相关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6月30日贸易应收款扣除亏损拨备为2965.8万元,2023年12月31日为496.9万元[21] - 2024年6月30日计息借款1年内偿还金额为19476.4万元,2023年12月31日为37535.7万元[22] - 2024年6月30日银行有抵押和无抵押的贷款分别为14997.8万元和22252万元,2023年无抵押为47505.7万元[23] - 2024年6月30日贸易应付款项为7706.3万元,2023年12月31日为7425.1万元[25] - 2024年6月30日,公司质押若干专利取得人民币150.0百万元银行贷款[89] 公司股权及融资相关情况 - 2024年7月公司完成配售,发行1290万股,每股9.10港元,所得款项净额约11482.4万港元[26] - 公司上市所得款项净额约为1682.6百万港元(相当于约人民币1375.4百万元),2022年1月全部入境并完成结汇[90]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所得款项净额原订分配总计1682.60百万港元,变更后经修订分配总计仍为1682.60百万港元,2024年1月1日未动用所得款项净额为180.37百万港元,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实际用途为127.45百万港元,2024年6月30日未动用所得款项净额为52.92百万港元[92] - 2024年6月26日,公司订立配售协议,7月5日完成配售1290万股新H股,配售价每股9.10港元,所得款项净额拟40%用于核心业务发展及生态圈布局,30%用于产品提升优化,30%用于补充营运资金及一般公司用途[98] 公司关联交易情况 - 2024年6月集团与关联方交易视作贷款,总代价6000万元,租回代价6600万元[24] - 2024年6月25日,苏州微创畅行机器人有限公司向上海微创天牛眼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出售样机,总代价6000万元,租回代价6600万元,含租金本金6000万元及租赁利息6000万元,租期三年[94] 公司人员及管理架构变动 - 2024年6月28日,梅永康先生辞任独立非执行董事等职务,7月18日生效;同日房聪女士获建议委任为执行董事,钟伟文先生获建议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等职务,7月18日获选[99] - 2024年8月14日,许燕珊女士辞任公司秘书,杨兆琳女士同日接任并任授权代表[100] 公司制度及章程修订情况 - 公司于2024年6月25日股东大会批准章程细则及议事规则修订,7月1日生效;7月18日临时股东大会批准章程细则及董事会议事规则修订,7月18日生效[101][102] 公司股息分配情况 - 董事不建议就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派发现金股息,2023年同期也无[26] - 董事不建议派发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中期股息[103] 公司财务报告相关情况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中期财务报告未经审核,但由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阅[96] - 审计委员会已审阅并讨论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中期业绩[97] - 公司中期业绩公告已刊登,2024年中期报告将适时刊登[104] 公司股权结构情况 - 公司拥有上海知脉51%权益,Robocath拥有49%权益[108] - 公司拥有上海介航40%权益,Biobot拥有30%权益,上海羚敏企业管理咨询中心(有限合伙)拥有30%权益[108] 公司股份面值情况 - 内资股每股面值人民币1.00元,以人民币认购及支付[106] - H股每股面值人民币1.00元,以港元认购及买卖[107] 公司手术机器人业务产品情况 - 核心产品图迈报告期内在中国市场实现7台商业化装机,截至公告日累计20家医院完成装机,居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份额第一[33] - 截至公告日,商业化销售的图迈已完成临床手术超1300例,鸿鹄在全球累计完成超1300例TKA手术,覆盖国内外近70家医院[33] - R - ONE血管介入机器人2023年12月NMPA获批后加速入院推广,报告期内实现中国市场首两台商业化装机[33] - 图迈报告期内完成海外市场首两台商业化装机,海外订单累计逾十台[34] - 鸿鹄海外版图拓展至5大洲20多个国家,报告期内销量较去年同期翻倍,截至公告日累计获近30台海外销售订单[34] - 美国及欧洲10多家医疗机构鸿鹄已完成TKA手术超300例[34] - 图迈已在全球辅助完成近200例远程人体临床手术,成功率达100%,创造20余项全国乃至全球首例(次)纪录[35] - 报告期内图迈在中国市场实现7台商业化装机并确认销售收入[41] - 截至公告日期,图迈已在全国多省份累计20家医院完成商业化装机,居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份额第一[41] - 2024年5月图迈成功获得欧盟CE认证,是目前第一且唯一获此认证的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42] - 报告期内图迈完成两台海外市场商业化装机并实现营收突破,累计海外订单突破十台[43] - 2024年机器人外科学会(SRS)年会期间超1700名全球各地顶级专家参会,数百名专家试驾图迈[43] - 集团在全球累计布局近40家图迈临床应用及培训中心,报告期内完成主刀医生认证培训超百人次[44] - 截至公告日,商业化装机的图迈完成临床手术超1300例,适用于近200种适应症[45] - 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商业化装机后不到一个月实施手术29例[45] - 截至公告日,图迈全球5G远程人体临床手术探索近200例,成功率100%,覆盖近30个城市,连接超30家医院,累计传输距离超150000公里[46] - 2024年初图迈跨越12900公里完成全球首次跨国5G超远程模拟手术验证[46] - 截至公告日,图迈远程内窥镜手术系统启动NMPA注册临床试验,处于临床入组进程中[47] - 截至公告日,图迈单臂腔镜手术机器人完成注册资料递交,处于NMPA审核阶段[48] - 2024年7月集团自主研发的具备实时融合荧光成像功能的三维电子胸腹腔内窥镜系统获NMPA批准[50] - 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2023年获NMPA上市注册证,是首款搭载自研机械臂获批上市的国产髋膝一体骨科手术机器人[51] - 鸿鹄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已获FDA、欧盟CE等认证,是首款在中美欧等主要市场获批上市的国产手术机器人[51] - 报告期内,鸿鹄海外版图拓宽至五大洲20多个国家,销量较去年同期翻倍增长[52] - 截至公告日期,鸿鹄在全球累计完成超1300例TKA手术,临床覆盖国内外近70家医院[52] - 美国及欧洲10多家医疗机构完成鸿鹄TKA手术超300例[52] - 经支气管手术机器人完成国产支气管镜手术机器人首例人体临床试验[53] - R - ONE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2023年12月获NMPA批准后,报告期内实现中国市场首两台商业化装机[54] - R - ONE辅助孟加拉国专家完成全球首次机器人PCI远程手术两连台等多项全球首例手术[54] - iSR'obot Mona Lisa机器人前列腺穿刺活检系统2023年获NMPA批准后开启商业化拓展[55] - Mona Lisa与图迈形成诊疗一体化方案,是国内首款在泌尿外科领域获证的前列腺穿刺机器人[55] 公司研发及技术相关情况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在全球共申请1314项专利,已获授权国内外专利共459项,包括304项中国专利及155项海外专利,其余855项专利还在申请中[62] - 2024年上半年,公司新增授权专利64项,其中海外授权发明专利23项[62]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累计商标注册292项[62] - 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