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机器人(02252)

搜索文档
微创机器人(02252) - 2021 - 年度财报
2022-04-26 17:05
财务状况 - 2021年公司收入为2150千元,毛利为919千元,税前亏损和年内亏损均为584,507千元,本公司权益股东应占亏损为582,921千元,每股亏损0.63元[6] - 2021年公司非流动资产为697,658千元,流动资产为2,094,226千元,总资产为2,791,884千元,非流动负债为167,263千元,流动负债为234,469千元,负债总额为401,732千元,权益总额为2,390,152千元[7] - 2021年公司开始录得收入,金额为人民币220万元,销售及营销开支从270万元上升2840.5%至7920万元[37][38] - 行政开支从2020年的2690万元增至2021年的1.075亿元,增长299.8%[39] - 研发成本从2020年的1.354亿元增至2021年的3.926亿元,增长190.0%[40] - 2021年其他经营开支为4350万元,2020年为零,主因是上市开支[40] - 2021年其他净收入为2470万元,2020年为980万元[41] - 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的金融工具净收益2021年为4550万元,2020年亏损330万元[42] - 融资成本从2020年的4920万元减至2021年的540万元[43] - 应占按权益法入账的被投资公司亏损从2020年的170万元增至2021年的2740万元,增长1534.5%[44] - 2021年存货为1.099亿元,2020年相关开支分类为研发开支[47] - 2021年资本开支为3.966亿元,2020年为1500万元[48] - 截至2021年底公司有898名雇员,员工成本为2.858亿元,2020年为7690万元[49] - 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从2020年12月31日的14.973亿元增加至2021年12月31日的19.408亿元,主要因2021年11月上市收款13.754亿元[50] - 2021年12月31日,公司有以美元及港元计值的现金及银行结余分别为650万元和1.911亿元,均面临汇率波动[52] - 因2021年12月31日及2020年12月31日无借款,公司净资产负债比率不适用[53] - 公司流动资产净值从2020年12月31日的12.861亿元增加至2021年12月31日的18.598亿元,主要归因于上市所得款项净额[54]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无资产抵押[54] - 公司上市所得款项净额约16.822亿港元(相当于约13.754亿元人民币),2022年1月全部入境并完成结汇[55] - 公司拟按招股章程计划动用上市所得款项净额,截至2021年12月31日未发生大额支出[55] - 公司计划将上市所得款项净额的35%(5.8891亿港元)用于图迈相关,预计2023年上半年前完成[56] - 公司计划将上市所得款项净额的21%(3.53346亿港元)用于骨科手术机器人相关,预计2023年上半年前完成[56] - 公司计划将上市所得款项净额的19%(3.19694亿港元)用于其他候选产品相关,预计2023年上半年前完成[57] - 取得创新机器人技术及产品以扩大产品组合的所得款项净额计划为1.6826亿港元,占比10%,截至2021年12月31日未动用,预计2023年上半年之前使用[58] - 营运资金及一般公司用途的所得款项净额计划为1.6826亿港元,占比10%,截至2021年12月31日未动用,预计2023年上半年之前使用[58]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所得款项计划用途无重大变动,未动用所得款项净额将按招股章程应用[58]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集团无其他重大投资及资本资产即时计划[59] - 研发成本从2020年的1.354亿元上升190.0%至2021年的3.926亿元,主要因图迈和鸿鹄的申请注册与临床试验进展及其他在研产品发展[78] - 2021年员工成本、材料及消耗品成本、合约成本、临床试验开支和其他分别为1.90015亿元、1.10923亿元、0.56635亿元、0.15833亿元和0.19242亿元,2020年分别为0.61135亿元、0.44333亿元、0.10742亿元、0.13301亿元和0.05867亿元[79]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集团产生重大净亏损5.845亿元,主要因研发成本高达3.926亿元[83] - 2021年12月31日集团聘用898名雇员,2020年12月31日为312名[85]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财政年度,集团向最大供应商及五大供应商采购总额分别占年内销售成本的5.3%及19.6%[87]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财政年度,集团向最大客户及五大客户销售总额分别占年内总收入的39.3%及97.8%[87]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无可供分派储备(2020年:人民币零元)[88] - 2021年度公司无捐赠,董事不建议派该年度末期股息[131][132] - 中国公司支付个人股息通常缴20%个税,向境外非居民企业H股股东派息按10%代扣企业所得税,公司2021年无利润分配,股东无需缴税[133]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财政年度,外聘核数师毕马威提供审计及相关服务费用为5423千元人民币,非审计服务费用为311千元人民币,总计5734千元人民币[167] 公司业务与产品 - 公司是全球唯一业务覆盖腔镜、骨科、泛血管、经自然腔道和经皮穿刺五大“黄金赛道”的手术机器人公司[8] - 公司是全球唯一业务覆盖腔镜、骨科、泛血管、经自然腔道和经皮穿刺五大手术专科的手术机器人公司[16] - 公司产品组合包括两款已获批产品及八款处于不同研发、临床、注册阶段的产品[8] - 公司产品组合包括两款已获NMPA批准的产品及八款处于不同阶段的候选产品[16] - 公司三款旗舰产品图迈、蜻蜓眼和鸿鹄均已进入国家药监局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8] - 截至报告日期,图迈和蜻蜓眼已获得国家药监局的上市批准,鸿鹄目前处于注册申请阶段[8] - 核心产品图迈2022年1月获NMPA上市批准,成为首款获批上市的国产四臂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11] - 蜻蜓眼获NMPA批准上市,成为首款商业化的中国企业开发的三维电子腹腔镜[12] - 鸿鹄是唯一一款由中国企业研发且配备自主研发机械臂的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2021年7月完成全膝关节置换术注册临床试验并递交申请,有望获FDA认证[12] - 支气管镜手术机器人完成首例人体临床试验手术,成为首款进入临床的国产支气管镜手术机器人[12] - R - ONE®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处于NMPA注册临床试验阶段,上市后将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空白[12] - Mona Lisa前列腺穿刺机器人定位系统开展国内首个前列腺穿刺机器人注册临床试验[12] - 2021年9月鸿鹄完成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首例三地5G远程膝关节置换手术,12月居里夫人TM无人操作全自动手术平台首次尝试前列腺增生介入冷冻消融动物实验成功[12] - 首款商业化产品蜻蜓眼2021年第四季度开始推广促销,组建过百人的顾问型营销团队[13] - 2021年建立十余家临床应用和培训中心,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中和华南等地[13] - 截至报告日期,公司三款旗舰产品图迈、蜻蜓眼和鸿鹄均已进入NMPA绿色通道,蜻蜓眼和图迈已分别于2021年6月和2022年1月获NMPA批准[17] - 公司有10款产品处于产业化项目快速推进阶段,覆盖五大主要及高速增长手术专科[17] - 公司核心产品图迈是首款由中国企业研发并获批上市的四臂腔镜手术机器人,2021年5月完成泌尿外科手术注册临床试验,2022年1月获NMPA上市注册证,多学科、多中心注册临床试验2021年10月启动入组,2022年1月完成全部临床入组,预计2023年第一季度获批多学科应用注册[19] - 蜻蜓眼是国内首款进入绿色通道的国产三维电子腹腔镜,2021年6月获NMPA上市注册证,2021年11月起在中国开展商业化推广,2021年实现销售收入[20][21] - 鸿鹄是截至目前唯一一款由中国企业开发、配备自主开发机械臂的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2021年7月完成应用于TKA的注册临床试验并递交NMPA注册申请,有望2022年获批,2021年12月向FDA递交510K申请[22] - 图迈单臂腔镜手术机器人2021年12月完成国内首例单孔腔镜机器人胆囊切除术人体试验[20] - 公司自主研发的经支气管手术机器人完成设计开发,正推进临床及验证准备工作[22] - R - ONE®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2021年11月完成NMPA注册临床首例入组,是其在欧洲以外市场首次应用,截至报告日期临床入组进展顺利[23] - Mona Lisa机器人前列腺穿刺活检系统2021年11月举办临床试验启动仪式并完成首例入组手术,是国内首例机器人辅助前列腺穿刺活检临床试验手术,截至报告日期已完成大部分入组手术[24] - 公司深耕手术机器人五项核心底层技术研发,坚持创新驱动,面向微创伤手术前沿发展需求[25] - 2021年9月,搭载自研互联互通平台的鸿鹄完成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首例三地5G远程膝关节置换手术[26] - 2021年12月,居里夫人首次尝试前列腺增生介入冷冻消融动物实验并取得成功[26] 公司上市情况 - 公司H股于2021年11月2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7] - 2021年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为研发投入和创新突破提供动力[11] - 公司于2021年11月2日在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全球发行共4163万股H股,所得款项总额约为17.98亿港元[16] - 2021年11月17日因全面行使超额配股权配發及发行额外543万股H股,上市至2021年12月31日无其他买卖或赎回证券行为[117] - 上市至2021年12月31日持续关连交易符合规定,无须披露非豁免关连交易[116] - 2021年除筹备上市重组相关,无其他重大投资或收购附属、联营及合营公司[118] 公司人员情况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有317名研发人员,约60%拥有相关领域硕士或以上学历[27]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898名雇员[31] - 2021年,公司“恒星学堂”输出专业课程24门[31] - 何超博士为公司总裁,负责研发、日常管理及战略发展,有逾14年手术机器人研发经验[60] - 孙洪斌先生为董事会主席,负责监督集团管理及运营,有近20年医疗器械行业经验[61] - 孙欣先生为非执行董事,负责监督集团管理及运营,在金融服务及医疗行业有逾10年经验[61][62] - 陈琛先生为非执行董事,负责监督集团管理及运营,在商业咨询和投资管理行业有10年经验[63] - 李洁英于2021年6月30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有证券及衍生工具行业约20年经验[64] - 李明华于2020年12月30日获委任为独立董事,2021年6月10日获调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曾任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多个重要职位[65] - 姚海嵩于2020年12月30日获委任为独立董事,2021年6月10日获调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拥有逾15年律师行工作经验[66][67] - 公司监事会由三名监事组成,包括一名职工代表监事及两名代表集团的监事[68] - 张劼于2020年12月30日获委任为监事会主席,2007年1月加入微创医疗集团负责研发医疗设备[68] - 张丽红于2020年12月30日获委任为监事,2013年6月加入微创医疗集团负责知识产权事务[68] - 袁帅于2020年12月30日获委任为职工代表监事,2015年5月加入集团负责产品研发[69] - 刘雨于2020年12月1日加入集团,担任首席商务官兼副总裁,在制药及医疗设备方面拥有逾29年经验[70][71] - 于海英于2020年10月12日加入集团,2021年3月起担任资深副总裁,负责骨科机器人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在医疗行业拥有19年经验[71][72] - 李叔祥于2019年10月21日加入集团,2021年3月起担任供应链副总裁,负责集团供应链战略规划等[73] - 房聪于2021年6月加入集团,9月28日获委任为董事会秘书,此前有税务咨询和证券研究服务经验[73] - 许燕珊于2021年6月10日获委任为公司秘书,在公司秘书范畴拥有逾18年经验[74] - 高级管理层成员在2021年按薪酬范围划分,0 - 100万元、100 - 150万元、250 - 300万元、1000 - 1050万元各有1人[94] 公司股权结构 - 2021年12月31日,何超博士持有H股621,906,912股,占比65.33%;袁帅先生持有H股557,001,874股,占比58.51%[98] - 何超博士持有微创医疗科学有限公司160,757股,占比0.01%;持有上海术航5,000,000股,占比20.00%[100] - 孙洪斌先生持有微创9,308,696股,占比0.51%;持有微创心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