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微创机器人(02252)
icon
搜索文档
港股概念追踪|三部门开展高端医疗装备推广申报 国产器械板块复苏明确(附概念股)
智通财经网· 2025-09-29 08:33
行业政策与申报通知 -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药监局联合开展2025年高端医疗装备推广应用项目申报工作 旨在推进高端医疗装备创新发展及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 [1] - 项目将遴选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水平全国前列的项目 重点开展5类重点产品和4类典型场景的推广应用 [1] 行业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内地医疗器械行业整体收入同比下降3.8% 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2.8% 扣非净利润同比下降14.5% [1] - 第二季度单季收入同比下降5.5% 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20.3% 扣非净利润同比下降25% [1] - 在129家上市医疗器械公司中 约53%的公司收入实现同比增长 其中增速超20%占比16% 增速0-20%区间占比37% [1] 行业发展趋势展望 - 行业经历疫情及集采政策扰动后 收入及利润水平有望触底反弹 [2] - 预计2025年下半年至2026年行业将步入新发展阶段 在政策环境改善和外部市场开拓驱动下复苏态势明确 [2] - 建议关注国产替代与出海拓展两大主线 短期关注低估值标的 长期配置创新驱动高增长赛道 [2] 重点公司动态 - 微创机器人-B(02252) - 图迈上半年海外装机16台 新增订单超30台 预计全年装机台数可达45台 [3] - 上半年海外收入占比58% 超过国内收入 未来3-5年业务增长或更多由海外市场拉动 [3] 重点公司动态 - 鹰瞳科技-B(02251) - 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公司 积极研发高血压动脉硬化、血管阻塞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领域产品 [3] - 持续投入AGI技术研发 拥有研发人员114人 2023年研发费用1.12亿元 [3] - 战略布局AGI在辅助问诊、疾病检测及个性化医疗建议中的应用 [3] 重点公司动态 - 心玮医疗-B(06609) - 2025年中期扭亏为盈 实现净利润5094万元人民币 进入规模化盈利阶段 [4] - 拥有三大神经介入医疗器械产品线 覆盖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和通路领域 [4] - 国产首款涂层血流导向密网支架上市 成为国内唯一拥有完整动脉瘤治疗解决方案的企业 [4] - 血管内介入式脑机接口预计明年底开启临床试验 [4]
微创机器人(02252) - 2025 - 中期财报
2025-09-25 16:51
收入和利润表现 - 收入为人民币1.757亿元,同比增长77%[17] - 公司2025年上半年收入为人民币1.757亿元,同比增长77%[33] - 公司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营业收入为人民币1.757亿元,同比增长77.0%[86] - 收入同比增长77.0%至人民币17.569亿元[198] - 海外市场收入同比增长189%[17] - 公司海外销售收入为人民币1.024亿元,同比增长189%[34] - 海外市场收入实现同比增长189%[86] - 毛利为人民币7150.6万元[10] - 公司毛利同比增长52.1%至人民币7150万元[87] - 毛利同比增长52.1%至人民币7.151亿元[198] - 期内亏损为人民币1.149亿元,较去年同期亏损人民币2.8亿元大幅收窄[10] - 公司净亏损同比大幅缩窄59%[20] - 公司净亏损同比缩窄59%[43] - 公司期内亏损为人民币114,923千元,较去年同期人民币279,950千元收窄59.0%[100] - 公司期内亏损同比收窄58.9%至人民币11.492亿元[198] - 公司期内亏损同比收窄至1.149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的2.8亿元人民币改善59%[200] - 公司期内经调整净亏损为人民币97,108千元,较去年同期人民币218,412千元收窄55.5%[100] - 经营亏损同比收窄54.7%至人民币11.078亿元[198] - 非控股权益应占亏损为156万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280万元减少44.3%[200] - 汇兑差额产生收益38.2万元人民币,去年同期为损失7万元人民币[200] - 本公司权益股东应占全面收益总额为-1.13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2.77亿元改善59.3%[200] - 期内全面收益总额为-1.145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2.8亿元改善59.1%[200] - 每股基本及摊薄亏损为人民币0.11元[198] 成本和费用控制 - 毛利率为41%,去年同期为47%[87] - 销售及营销开支同比下降12.8%至人民币8040万元,占收入比重从93%降至46%[88] - 研发成本同比下降46.0%至人民币8860万元[91] - 研发成本同比下降46.0%至人民币8.861亿元[198] - 行政开支同比下降40.0%至人民币1810万元[90] 现金流和财务状况 - 自由现金流净流出同比下降43%[20] - 自由现金流净流出同比下降43%至人民币134.6百万元[43] - 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增至人民币815.8百万元,较2024年末人民币612.2百万元增长33.2%[110] - 公司计息借贷总额为人民币632.9百万元,较2024年末人民币634.5百万元减少人民币1.6百万元[114] - 公司合并报表资产负债比率降至66%,较2024年末80%下降14个百分点[114] - 公司流动资产净值为人民币454.9百万元,较2024年末人民币353.1百万元增长28.8%[115] - 公司存货为人民币159.8百万元,主要为可销售移动商品[104] - 公司租赁负债为人民币35.3百万元,主要用于办公场所及研发制造[105] - 公司资本开支为人民币1.5百万元,用于物业、厂房及设备付款[107] 产品商业化装机与订单 - 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实现22台商业化装机,全球总装机量突破60台[17] - 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商业化装机累计突破35台[17] - R-ONE血管手术机器人完成5家上海头部医院商业化装机,开展PCI手术百余例[17] - 全系列产品商业化装机已突破百台[17] - 海外市场图迈订单超30台[19] - 海外市场图迈报告期内完成装机并确认收入16台累计达27台[19] - 公司腔镜手术机器人图迈全球累计商业化订单突破80台[34] - 公司骨科手术机器人鸿鹄全球累计订单突破55台[34] - 公司血管介入机器人R-ONE已实现5家上海头部医院商业化装机[37] - 公司全球产品组合累计商业化装机突破100台[34] - 公司综合订单量累计近150台[34] - 全球订单突破八十台[48] - 图迈实现商业化装机22台,海外市场获18台订单并完成16台商业化装机[49] - 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全球累计订单超过55台[63] - 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全球累计装机超过35台[63] 临床手术量与应用 - 图迈全球人体临床手术量累计突破12,000例[21] - 鸿鹄全球全膝关节置换临床手术量接近2,500例覆盖近百家医院[21] - 图迈远程成功实施手术近500例创造50余项世界纪录[23] - 公司鸿鹄手术机器人累计辅助实施TKA手术近2500例[34] - 图迈远程手术系统全球累计完成近500例远程手术成功率100%[39] - 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在全球累计完成近2500例人体临床手术[63] - 上海市肺科医院累计完成图迈商业化临床手术近800例[50] - 多家医院(上海新华医院等)图迈手术量突破300例[50] - 张雪培教授个人完成图迈辅助手术200例[50] - 图迈远程手术完成近500例且成功率100%[53] - R-ONE已在国内完成血管介入机器人手术超过100例[68] - R-ONE已完成远程血管介入机器人手术近20例[68] - 公司已完成近500例多科室远程手术并实施1.2万公里全球最远距离远程手术[72] 产品注册与认证 - 公司图迈手术机器人已获得超过30个国家或地区注册认证[37] - 公司鸿鹄手术机器人已获得10个国家地区监管机构批准[37] - 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在全球超过30个国家或地区获得注册认证[48] - 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获得FDA及欧盟CE等9个国家或地区认证[45] - 图迈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已获得阿联酋MOHAP认证[45] - 蜻蜓眼三维电子腹腔内窥镜已获得CE认证[45] - 图迈作为首个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获得欧盟CE认证[48] - 图迈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于2025年2月获NMPA批准上市[56] - 图迈单孔获阿联酋MOHAP注册批准[56] - 蜻蜓眼三维电子腹腔内窥镜于2021年6月获得NMPA上市注册证[59] - 蜻蜓眼系统于2024年7月获NMPA批准新增实时融合荧光成像功能[59] - Mona Lisa机器人前列腺穿刺活检系统于2023年获NMPA批准开启商业化[69] 技术研发与网络建设 - 图迈远程构建覆盖6大洲103个国家地区229城市465数据中心的三层网络[23] - 公司构建覆盖全球6大洲103个国家229座城市465个数据中心的远程手术网络体系[70] - 图迈远程手术双向延时仅20毫秒[53] - 图迈临床适用术式近400种[52] - 远程手术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完成全球首批卫星远程手术[72] - 公司掌握机器人本体设计等五项核心底层技术[73] - 经支气管手术机器人于报告期内已递交注册数据并处于NMPA审核阶段[65] - 全球累计布局逾40家图迈临床应用和培训中心及近20家鸿鹄临床应用和培训中心[75] - 年均培训超过2000人次手术机器人技术技能人才[75] - 公司全球专利申请1352项,已获授权专利550项(中国369项,海外181项)[80] - 公司报告期内新增授权发明专利40项(中国30项,海外10项)[80] 生产与供应链 - 公司拥有两个生产基地位于上海和苏州[77] - 公司通过附属公司实现系统集成与核心部件的分级组装和测试[77] - 公司建立从精密零件到系统集成的多层级供应链体系[77] 人力资源 - 公司截至2025年6月30日拥有约440名雇员[79] - 公司拥有约440名雇员,薪酬包括薪资、花红及股份支付[109] 融资活动与资金用途 - 2024年6月配售所得款项净额114百万港元已动用95百万港元,剩余3百万港元[121] - 2024年12月配售以每股7.85港元发行34.7百万股,净筹资266百万港元[123] - 2024年12月配售资金用途变更为全额266百万港元用于偿还银行贷款[125] - 2025年5月配售以每股15.50港元发行25.14百万股,净筹资382百万港元[129] - 2025年5月配售资金70%(267百万港元)用于核心业务发展,30%(115百万港元)用于营运资金[130] - 截至2025年6月30日,2025年5月配售所得款项尚未动用,总额382百万港元[131] - 2024年6月配售中产品优化升级项目已动用24百万港元,剩余2百万港元计划2025年底前使用[121] - 2024年6月配售中营运资金补充已动用32百万港元,剩余1百万港元计划2025年底前使用[121] - 2024年12月配售资金变更原因包括降低有息负债和优化财务结构[124] - 2024年12月配售偿还银行贷款计划于2026年6月30日前完成[125] 股权结构与关联方 - 何超博士持有公司H股586,860,412股,占H股总数57.27%[134] - 上海默化持有公司H股470,567,507股,占H股总数45.92%,占已发行股份总数45.63%[146] - 上海擎敏持有公司H股96,013,252股,占H股总数9.37%,占已发行股份总数9.31%[146] - 及淑芳女士通过配偶权益持有公司H股586,860,412股,占H股总数57.27%,占已发行股份总数56.90%[146] - 高瓴崇恒持有公司H股71,972,764股,占H股总数7.02%,占已发行股份总数6.98%[146] - 深圳高瓴持有公司H股73,772,755股,占H股总数7.20%,占已发行股份总数7.15%[146] - 孙洪斌先生持有微创医疗9,432,321股,占微创医疗总股本0.51%[137] - 张劼先生通过受控法团持有微创视神14,000,000股,占微创视神总股本13.08%[137] - 张丽红女士持有微创医疗847,592股,占微创医疗总股本0.05%[137] - 何超博士持有微创医疗160,757股相关股份权益,占微创医疗总股本0.01%[137] - 上海擎禎持有16,963,831股股份,上海默化持有453,603,676股股份[152] - 高瓴絳恒持有1,799,991股股份[152] 股份奖励与购股权计划 - 股份獎勵計劃可授予H股最高數目不超過已發行H股的1%[162] - 股份獎勵計劃總限額為95,199,428股H股,佔已發行股本約9.93%[161] - 股份獎勵計劃有效期為10年,剩餘年期約7年6個月[159][163] - 報告期內未授予任何股份獎勵[163] - 购股权计划下可发行的H股总数上限为已发行H股的10%,即95,199,428股,相当于公司已发行股本的9.93%[166] - 购股权计划授出但未行使的H股股份总数上限不超过已发行H股总数的30%[166] - 购股权计划有效期10年,自2022年3月18日起生效,剩余期限约7年7个月[168] - 截至2025年6月30日,购股权计划下可供授予的购股权数目为95,199,428股H股[170] - 自购股权计划采纳日至2025年6月30日期间,未授出任何购股权[170] 公司治理与关联交易 - 報告期內無重大投資、收購或出售事項[151] - 報告期內公司未購買、出售或贖回任何上市證券[154] - 所有董事及監事確認遵守證券交易標準守則[155] - 無董事或監事持有與公司業務構成競爭的權益[150] - 中期财务报告已由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根据香港审阅工作准则第2410号进行审阅[174] - 公司与微创医疗订立新餐饮服务框架协议,有效期自2025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181] - 新餐饮服务框架协议项下交易适用百分比率为超过0.1%但低于5%[181] - 审计委员会由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175] - 提名委员会由五名董事组成,包括两名执行董事和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179] - 与关联方微创医疗订立新物业管理服务框架协议有效期自2025年1月1日起至2027年12月31日止[183] - 董事会不建议派发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中期股息[185] - 孙洪斌先生自2025年6月25日起辞任基石药业独立非执行董事[187] - 钟伟文先生自2025年8月22日起辞任山东凤祥独立非执行董事[187] 市场与政策环境 - 十四五配置证已发放约四百张未来还将有过百张陆续发放[28]
商业医疗险报告一:见微知著,医保承压下商保或为破局之法
平安证券· 2025-09-22 18:0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生物医药行业评级为强于大市(维持)[1] 报告核心观点 - 中国卫生费用持续增长 2023年达9.06万亿元 占GDP比重7.2% 增速高于GDP增速 在老龄化趋势下预计将持续增长[3][15] - 医保基金承压 2024年医保收入3.49万亿元(同比增长4.20%) 支出2.98万亿元(同比增长5.51%) 支出增速快于收入增速 累计结余负增长[20] - 商业健康险快速发展 保费规模从2014年1587亿元增长至2024年9974亿元 医疗险为赔付主力 2023年保费规模约4336.8亿元 占比48%[3][27] - 政策推动商业健康险发展 2025年首次增加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目录 纳入超出基本医保定位的创新药[3][74] - 预计2030年有超1.7万亿元医疗费用缺口需商业健康险补充[22] 中国卫生保障体系 - 2022年卫生总费用85328亿元 筹资端构成:政府支出24041亿元(占比28%) 社会支出38346亿元(占比45%) 个人支出22941亿元(占比27%)[10] - 目标至2030年个人卫生支出占比降至25% 社会支出将成为核心增长驱动力[10][15] - 医保为社会筹资核心来源 2022年占比62.9%[3] 健康险支付增量 - 商业健康险2024年保费规模达9774亿元 医疗险2022年赔付金额约2500亿元 赔付率68.8%[3][27] - 重疾险2022年赔付率仅19.05% 医疗险为医疗行业资金增量主力[27][31] - 医保参保率已达95% 收入端提升空间有限 商业健康险覆盖率低 处于成长期 最具增长潜力[20] 医疗险核心品种 - 惠民保特点:低门槛、低保费(平均108元)、高保额(200-300万元)、高赔付率(超70%)[35][36][41] - 惠民保2022年参保人数增速56.44% 保费收入增速83.51% 2023年产品累计294款[46][52] - 惠民保面临参保率不足问题 2023年53款产品参保率均值仅18.9%[61] - 百万医疗险2016年保费10亿元 预计2025年达2010亿元 增速趋稳[65][67] 政策推进 - 2009年以来多项政策支持商业健康险发展 目标2025年市场规模超2万亿元[71] - 医保与商保数据共享推进 2025年首次建立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目录[74] - 商保目录纳入创新程度高、临床价值大、患者获益显著的创新药[3][74] 投资建议 - 创新药领域:关注管线布局丰富的恒瑞医药、百济神州、中国生物制药等 创新药单品潜力大的一品红、三生制药等 前沿技术平台领先的东诚药业、远大医药等[3][77] - DTP药房领域:医药商业公司如上海医药、九州通等 传统零售药店如益丰药房、大参林等 互联网药房如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等[3][77] - TPA行业:思派健康、镁信健康等头部企业[3][77] - 创新器械:医保覆盖不全的PFA房颤治疗术式、心脏起搏器等(惠泰医疗、微电生理等) 创新升级术式定制化骨科产品等(心脉医疗、三友医疗等) 高端家用医疗器械如家用呼吸机、CGM等(怡和嘉业、鱼跃医疗等)[4][77] - 医疗服务:具备医技能力壁垒的眼科专科医院(爱尔眼科、华厦眼科等) 综合医疗服务机构(国际医学、海吉亚医疗等)[4][77]
港股异动丨机器人概念股全线走强,首程控股涨超11%,速腾聚创涨超5%
格隆汇· 2025-09-18 09:57
机器人概念股市场表现 - 港股机器人概念股全线走强 首程控股涨超11% 德昌电机控股涨超6% 速腾聚创与华虹半导体涨超5% 地平线机器人-W涨超4% 港仔机器人 三花智控 极智嘉-W 越疆涨超3% [1] - 首程控股表现最为突出 单日涨幅达11.39% 最新股价2.640港元 总市值217.56亿港元 年初至今累计涨幅达164.56% [2] - 德昌电机控股单日涨幅6.51% 最新股价40.580港元 总市值379.18亿港元 年初至今累计涨幅达287.95% [2] - 速腾聚创单日涨幅5.77% 最新股价45.120港元 总市值213.33亿港元 年初至今累计涨幅46.97% [2] 行业催化剂事件 - 特斯拉CEO马斯克宣布下周将召开内部会议 重点关注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系统及擎天柱(Optimus)机器人生产计划 [1] - PharmAGRl与特斯拉签署意向书 计划在农业运营及药品生产环节部署多达1万台Optimus 3+人形机器人 [1] 相关企业市值表现 - 华虹半导体单日涨幅5.53% 最新股价56.300港元 总市值976.03亿港元 年初至今涨幅160.05% [2] - 地平线机器人-W单日涨幅4.11% 最新股价10.880港元 总市值1510.28亿港元 年初至今涨幅202.22% [2] - 三花智控单日涨幅3.69% 最新股价40.460港元 总市值1702.93亿港元 年初至今涨幅79.58% [2] - 越疆单日涨幅3.02% 最新股价59.650港元 总市值252.5亿港元 年初至今涨幅151.69% [2]
微创机器人─B(02252.HK):出海收入爆发 业绩快速增长
格隆汇· 2025-09-17 19:28
财务表现 -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1.76亿元,同比增长77.04% [1] - 年内溢利-1.15亿元,同比减亏,股东应占溢利-1.13亿元,同比减亏,经调整净溢利-0.97亿元,同比减亏 [1] - 毛利率40.70%,同比下降6.67个百分点 [1] - 销售及营销开支绝对值0.80亿元,同比下降12.81%,费用率45.77%,同比下降47.16个百分点 [1] - 行政开支绝对值0.18亿元,同比下降39.96%,费用率10.28%,同比下降20.03个百分点 [1] - 研发成本绝对值0.89亿元,同比下降46.02%,费用率50.44%,同比下降115个百分点 [1] - 年内溢利率-65.41%,同比提升217个百分点,经调整净溢利率-55.27%,同比提升165个百分点 [1] 产品商业化进展 - 图迈机器人全球累计商业化突破80台,商业化装机突破60台,报告期内实现全球商业化装机22台,其中海外市场16台 [2] - 鸿鹄机器人报告期内新签订单十余台,全球累计订单突破55台 [2] - RONE介入机器人完成5家上海头部公立医院商业化装机,开展手术过百例 [2] - 公司全球腔镜、骨科、血管介入核心产品累计综合订单接近150台,产品组合累计商业化装机突破100台 [2] 区域市场表现 - 中国区域收入0.73亿元,同比增长14.97% [2] - 亚太非中国区收入0.48亿元,同比增长329% [2] - 欧美收入0.47亿元,同比增长168% [2] - 非洲收入0.07亿元,同比增长8.28% [2] 产品管线进展 - 图迈远程手术全科室应用于2025年4月获得NMPA批准上市,成为全球首款获批全科室远程手术的腔镜机器人系统 [2] - 图迈单孔腔镜机器人于2025年2月获得NMPA批准上市,报告期内获得阿联酋注册批准启动海外商业化 [2] 业绩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93亿元、8.44亿元、11.93亿元 [3]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89亿元、-0.32亿元、1.25亿元 [3]
微创机器人-B(02252):出海收入爆发,业绩快速增长
东北证券· 2025-09-16 15:45
投资评级 - 增持评级 [4][6] 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半年报实现营收1.76亿元,同比增长77.04%,年内溢利-1.15亿元(同比减亏),股东应占溢利-1.13亿元(同比减亏),经调整净溢利-0.97亿元(同比减亏)[1] - 收入高增长主要受益于海外市场加速放量及费用优化,规模效应持续体现[2] - 公司作为国内手术机器人龙头,受益于国产替代政策支持及海外市场拓展,核心产品加速放量[4] 财务表现 - 报告期内毛利率40.70%,同比下降6.67个百分点[2] - 期间费用率显著优化:销售及营销开支率45.77%(同比下降47.16个百分点),绝对值0.80亿元(同比下降12.81%);行政开支率10.28%(同比下降20.03个百分点),绝对值0.18亿元(同比下降39.96%);研发成本率50.44%(同比下降115个百分点),绝对值0.89亿元(同比下降46.02%)[2] - 盈利能力提升:年内溢利率-65.41%(同比提升217个百分点),经调整净溢利率-55.27%(同比提升165个百分点)[2]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93亿元/8.44亿元/11.93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89亿元/-0.32亿元/1.25亿元[4] - 对应市盈率分别为-145X/-850X/219X[4] 业务进展 - 按机器人类型划分:图迈机器人全球累计商业化突破80台,商业化装机突破60台,报告期内实现全球市场商业化装机22台(其中16台为海外市场);鸿鹄机器人报告期内新签订单十余台,全球累计订单突破55台;R-ONE介入机器人完成5家上海头部公立医院商业化装机,开展手术过百例[3] - 按地理区域划分:中国区域收入0.73亿元(同比增长14.97%),亚太非中国区收入0.48亿元(同比增长329%),欧美收入0.47亿元(同比增长168%),非洲收入0.07亿元(同比增长8.28%)[3] - 全球腔镜、骨科、血管介入核心产品累计综合订单接近150台,产品组合累计商业化装机突破100台[3] 产品管线 - 图迈远程手术全科室应用于2025年4月获得NMPA批准上市,成为全球首款获批全科室远程手术的腔镜机器人系统[3] - 图迈单孔腔镜机器人于2025年2月获得NMPA批准上市,报告期内获得阿联酋注册批准启动海外商业化[3] 市场表现 - 股价表现优异:1个月绝对收益28%,3个月绝对收益74%,12个月绝对收益294%[8] - 相对收益显著:1个月相对收益24%,3个月相对收益63%,12个月相对收益242%[8] - 总市值30.01亿港元,总股本1.031亿股[6]
Senzime Launches Integration with Mindray Patient Monitors
Accessnewswire· 2025-09-12 15:20
公司动态 - 公司推出与外部数据平台、监护仪和电子健康记录连接的新解决方案 [1] - 新产品包括与迈瑞医疗接口模块的集成 [1] - 此次发布进一步扩展了TetraGraph®神经肌肉监测系统的集成选项套件 [1]
国泰海通医药2025年9月第一周周报:景气延续 持续推荐创新药械产业链
新浪财经· 2025-09-07 18:31
投资建议 - 维持推荐创新药械及产业链 包括创新药高景气 Pharma价值重估 Biopharma/Biotech创新管线兑现 CXO及制药上游景气修复 医疗器械龙头复苏 [2] - 具体增持评级标的包括恒瑞医药 翰森制药 三生制药 华东医药 石药集团 科伦博泰生物 信达生物 康方生物 新诺威 映恩生物 京新药业 微芯生物 特宝生物 我武生物 来凯医药 百普赛斯 药明康德 药明合联 泰格医药 美诺华 微创医疗 联影医疗 惠泰医疗 [2] A股医药板块表现 - 2025年9月第一周SW医药生物上涨1.4% 跑赢上证综指1.2%跌幅 在申万一级行业中排名第3位 [3] - 细分板块表现最佳为化学制剂(+4.5%) 生物制品(+1.9%) 医疗服务(+1.7%) [3] - 个股涨幅前三为海辰药业(+28.7%) 长春高新(+24.2%) 百花医药(+21.3%) 跌幅前三为舒泰神(-24.0%) 广生堂(-15.8%) 塞力医疗(-15.6%) [3] - 截至2025年9月5日医药板块相对全部A股溢价率为86.6% 处于正常水平 [3] 港股医药板块表现 - 2025年9月第一周恒生医疗保健上涨7.0% 港股生物科技上涨7.3% 大幅跑赢恒生指数1.4%涨幅 [3] - 个股涨幅前三为三叶草生物-B(+99%) 圣诺医药-B(+62%) 加科思-B(+41%) 跌幅前三为美中嘉和(-11%) 科笛-B(-9%) 思路迪医药股份(-6%) [3] 美股医药板块表现 - 2025年9月第一周标普医疗保健精选行业上涨0.3% 与标普500指数0.3%涨幅持平 [4] - 成分股涨幅前三为德康医疗(DEXCOM)(+7%) 生物基因(BIOGEN)(+6%) 环球健康服务(UNIVERSAL HEALTH)(+5%) 跌幅前三为KENVUE(-10%) REVVITY(-4%) MOLINA HEALTHCARE(-3%) [4]
第三届全球手术机器人大会获奖名单出炉!八大奖项揭晓,三项个人荣誉致敬领军者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9-06 19:43
大会概况 - 第三届全球手术机器人大会于2025年9月5-6日在北京举行 吸引600余位专业嘉宾参与 涵盖医院 企业 科研院所及投资机构[2] - 大会揭晓"2025全球医疗机器人系列大奖" 包括八大企业奖项及三项个人奖项 聚焦自主研发 核心部件攻关 国际认证与商业模式突破[2] 年度手术机器人奖 - 微创机器人集团全面布局六大黄金赛道 产品覆盖腔镜 骨科 泛血管及经皮穿刺领域 图迈腔镜机器人是亚洲首个获CE认证的同类产品[6] - 图迈远程手术系统是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远程手术机器人 累计完成近500例临床手术 创造50余项世界纪录 并兼容高低轨卫星通信[6] 手术机器人技术创新奖 - 罗森博特全球首创复杂骨折复位手术机器人系统 实现骨盆与长骨高精度微创治疗 闭合复位成功率100% 优良率95% 出血量不足传统手术十分之一[9] - 康诺思腾全栈自研腔镜手术机器人获NMPA批准上市 完成活体动物自主手术验证 成果发表于《Science Robotics》[10] - 衔微医疗专注眼科与显微外科机器人 实现微米级操作精度与实时力反馈 系统已进入临床试验[11] - 佗道医疗佗灵腔镜机器人突破13自由度控制臂 结合3D4K荧光内窥镜与力感知技术 依托5G超低时延实现远程稳定同步[13][14] 手术机器人临床创新奖 - 鑫君特脊柱外科手术机器人是国内首款具备主动置针功能产品 获欧盟MDR CE认证 实现多模态融合和自动置针[18] - 思哲睿康多机器人腹腔内窥镜系统获NMPA批准 创新搭载多模态图像导航平台 全球首创"三控制台远程手术"模式[21] 手术机器人市场表现奖 - 元化智能锟铻全骨科手术机器人进入NMPA绿色通道 2022年获批上市 成为首批商业化装机国产关节置换机器人[25] - 史赛克Mako骨科机器人自2018年进入中国 在全国近50家中心完成销售装机 累计手术超3万例 覆盖全髋 全膝及单髁三大适应症[26] 手术机器人国际拓展奖 - 微创机器人产品覆盖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25年上半年全球订单近150台 图迈腔镜机器人订单接近90台 累计装机60余台 完成手术超1.2万例[30] 医疗机器人卓越供应链奖 - ATI工业自动化六维力传感器成为全球手术机器人末端力控标杆方案 应用于神外 骨科 齿科及腔镜等多领域[33] - 诺万特提供编码器 驱动器 电机一体化解决方案 微型编码器适配紧凑安装空间 实现微颤抑制及多轴协同控制[34] - 艾目易光学与电磁定位系统实现国产替代 具备亚毫米级精度 广泛应用于骨科 牙科及神经外科场景[36] - 图格医疗3D 4K荧光内窥镜摄像系统打破国外垄断 实现4K 3D与荧光成像一体化融合 产品出口欧洲与东南亚[38] - 坤维科技六维力传感器达国际一线水平 以航天级精度与医疗级认证解决进口依赖痛点[39] 手术机器人卓越服务伙伴奖 - 通和立泰累计完成900余份符合NMPA注册要求的临床前评价报告 建设1500平米培训中心 开展超300场医学培训[43] - 良医医疗专注手术机器人末端工具与执行器研发 产品涵盖探针 定位参考及专用锯片 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45] 年度康复机器人奖 - 非夕科技Rizon系列按摩理疗机器人具备0.1N级末端力控精度与1kHz响应频率 通过CE+ETL双安全认证 实现智能化理疗转型[50] 年度手术机器人医生奖 - 吴新宝教授团队开发智能化骨折复位手术导航定位系统 全球率先实现高难度骨科手术临床应用[52] - 朱悦教授首创机器人辅助颈椎前路椎弓根置钉技术 结合3D打印固定融合装置 提升置钉精准性与安全性[54] - 王知非医生研发高仿真三维打印水凝胶模型 模拟人体软组织环境 突破传统培训限制[56] - 罗清泉团队完成中国大陆首例机器人肺癌根治术 手术量超3000例 国际首创多孔机器人单孔操作模式[58] 年度手术机器人企业家奖 - 孟李艾俐主导研发锟铻全骨科手术机器人 填补国内细分领域空白 完成多轮亿元级融资[62] - 王豫领导开发全球唯一骨折复位手术机器人系统 已在22个省市35家三甲医院投入使用 完成近500例手术[64] 创新转化奖 - 韩龙团队自主研发呼吸介入与神经介入手术机器人 呼吸介入产品将于2026年申请三类证 神经介入产品完成首次动物实验[68] - 杨健团队攻克多模态影像融合与智能决策难题 研发亚毫米级精度微创导航系统 应用于神经外科与骨科领域[71] 行业趋势 - 国产手术机器人加速进入高质量竞争阶段 从整机系统到核心部件实现技术突破与全球扩张[72]
微创机器人-B(02252):2025年半年报点评:海外持续高增,全年高增可期
浙商证券· 2025-09-05 23:27
投资评级 - 维持"增持"评级 [5] 核心观点 - 海外市场收入同比增长189% 推动2025年H1总收入达1.76亿元 同比增长77% [1] - 净亏损1.15亿元 亏损同比缩窄58.9% [1][4] - 预计2025-2027年收入达4.80/8.85/13.02亿元 同比增长86.55%/84.38%/47.11% [5][11] - 全球累计商业化订单突破80台 商业化装机超60台 [2] - 鸿鹄关节置换机器人全球累计订单超55台 [3] - 图迈单孔及远程手术机器人获注册批准 形成多功能一体化兼容优势 [2] 成长性驱动因素 - 海外市场拓展加速:图迈获欧盟CE认证及超30个国家地区注册证 覆盖泌尿外科等四大手术领域 [2] - 国内配置证政策放开:腹腔内窥镜手术系统配置数量从154台增至559台 推动装机放量 [2] - 产品管线持续丰富:R-One血管介入机器人已在5家上海头部医院完成装机并开展超百例手术 [3] - 渠道协同效应:关节置换机器人与微创医疗植入产品协同 2024-2026年关联交易金额上限达2.3/5/9亿元 [3] 财务表现预测 - 2025年预计归母净利润-2.58亿元 2027年转盈至1.09亿元 [5][11] - 毛利率持续改善:从2024年33.52%提升至2027年49.56% [12] - 期间费用率下降:销售费用从2024年2.08亿元降至2026年1.67亿元 [12] - 2025年PS估值约53倍 [5][11] 产品商业化进展 - 图迈单孔手术机器人于2025年2月获NMPA批准 [2] - 图迈远程手术机器人于2025年4月获全球首张远程手术注册证 [2] - 鸿鹄髋膝兼容获CE认证 覆盖近十个国家和地区市场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