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昌海洋公园(02255)

搜索文档
祥源22.95亿港元拿下海昌控股权,一场“山海联动”的资本实验
北京商报· 2025-06-03 20:15
并购交易概况 - 海昌海洋公园获祥源控股集团22.95亿港元战略投资,交易完成后祥源将持有海昌38.6%股份成为控股股东 [1] - 海昌当前负债29.53亿元,2024年亏损达7.5亿元,面临"客流增、收入降"困境(2024年入园人次1079万同比增16.1%,但公园运营收入同比下降0.13%) [1][9] - 祥源文旅2025年Q1营收2.12亿元同比增55.22%,净利润3119.48万元同比增158.67% [4] 资金用途与债务情况 - 22.95亿港元资金将用于补充营运资金(占比未披露)、推动主题公园发展及偿还部分债务 [3] - 截至2024年底海昌流动负债净额29.53亿元,其中4.97亿元银行借款逾期未偿还(已偿还0.67亿元,1.04亿元续期) [3] 战略协同效应 - 祥源拥有40余个山岳型景区(含6处世界遗产、10处5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超4000万人次;海昌年入园人次超千万,累计接待游客3亿人次 [6][7] - 形成"山地+海洋"互补:祥源补足海洋主题IP短板,海昌获得自然景区客源导流 [6][7] - 区域布局互补:祥源覆盖大湘西/黄山/南岭,海昌覆盖环渤海/长三角/华中/成渝经济圈 [7] 运营整合规划 - 海昌品牌维持不变,继续使用"海昌海洋公园"名称 [9] - 中长期计划构建"山岳+海洋""IP+科技""重资产+轻运营"复合生态 [9] - 海昌OAAS轻资产模式(已落地北京/福州/宁波及沙特)与祥源"国内50+国际50目的地"战略协同 [9] 行业趋势与挑战 - 文旅市场呈现消费分层:观光景区追求性价比,休闲度假产品需求主题化/多元化 [6] - 全国3万余家景区中80%客源集中在20%头部景区 [7] - 海昌面临"客流增、收入降"结构性矛盾(2024年营收18.18亿元仅增0.1%) [9]
海昌海洋公园“卖身”祥源,23亿救命钱能撑多久?
金融界· 2025-06-03 20:13
公司股权变动 - 海昌海洋公园控股股东曲乃杰家族让出控股权,引入祥源控股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获得22.95亿港元资金[1] - 祥源控股通过增发51亿股获得38.6%股权成为新控股股东,曲乃杰家族持股比例从47.29%降至29.04%[2] - 每股认购价0.45港元较公告当日市价折让46.43%,但较每股综合资产净值溢价99.95%[2] 资本市场反应 - 公告后首个交易日股价下跌13.1%,抹去近半个月涨幅[1] - 市场负面反应源于折价入股暗示估值虚高,以及增发导致中小股东权益摊薄[2] - 祥源文旅股价同日上涨近3%,逼近2017年9月以来新高[3] 交易战略意义 - 祥源控股借此扩大文旅版图,旗下拥有40余个文旅项目和两家A股上市公司[3] - 海昌拥有30余城项目布局、14万只海洋生物保有量及9家4A/5A景区资源[3] - 双方计划开展"海洋+山岳"联动合作,拓展山海联动新业态[2] 公司财务状况 - 2020-2024年累计亏损超29亿元人民币,仅2021年实现盈利[4] - 2024年行政费用同比激增53.1%至7.19亿元,财务成本达3.46亿元[4] - 流动负债净额29.53亿元,4.97亿元借款逾期未还,资产负债率82.44%创2013年来新高[5] 资金用途与扩张历史 - 募集资金将用于日常运营、核心业务发展及偿还债务[5] - 2020年以13.3亿元竞得三亚不夜城项目,2021年投资42亿元建设郑州海昌度假区[4] - 激进扩张导致资金链紧张,新冠疫情影响加剧经营压力[4] 行业整合前景 - 市场对"海洋+山岳"协同效应持观望态度,担忧业态差异带来的整合难度[6] - 海昌需解决债务问题和轻资产转型才能实现扭亏为盈[6] - 祥源的资源整合能力将成为海昌未来发展的关键变量[6]
38.6%股权换22.95亿港元救命钱 祥源能否托起海昌海洋公园的明天?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3 19:44
股权变更与战略合作 - 海昌海洋公园以每股0.45港元向祥源控股旗下公司配发51亿股新股,总代价22.95亿港元,交易完成后祥源将间接持有38.6%股份成为控股股东,曲乃杰家族退居第二大股东 [2] - 祥源控股自2008年涉足文旅产业,在全国14个省市布局40余个文旅项目,旗下祥源文旅整合了张家界百龙天梯、黄龙洞等山岳型景区资源 [2] - 双方计划结合"海洋+山地"资源,探索文旅项目开发、IP运营、业态升级等合作,推动跨区域联动和产品创新 [4][5] 公司业务与行业地位 - 海昌海洋公园拥有2个国家5A级景区和4个4A级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超3亿人次,生物总保有量超17万只(含1000余只大型极地海洋动物) [2][6][7] - 公司在全国运营7个以海洋为主题的中大型文旅项目,包括上海、三亚、郑州等重资产项目,并转型轻资产输出模式推进"OAAS+IP授权"项目 [6][7] - 香港海洋公园2023年7月至2024年6月总收入11.81亿港元(同比+41%),但仍亏损7169万港元,游客量314万人次(同比+33%) [9] 财务状况与压力 - 2019-2024年累计归母净利润亏损29.15亿元,2024年底现金及银行存款从17.02亿元骤降至0.65亿元,流动资金从27.18亿元缩减至4.88亿元 [7] - 2024年底计息借款总额58.48亿元,租赁负债2.95亿元,流动负债净额29.53亿元,4.966亿元借款到期未偿还 [7] - 2024年裁员458人(占雇员总数12.3%),动物保育成本居高不下(如鲸鲨、虎鲸单只成本上亿元) [8][9] 历史资本运作 - 2021年出售武汉、成都、天津、青岛四座主题公园给韩国MBK Partner获65.3亿元资金 [9] - 2024年11月曾计划发行1亿美元可转债但未落地,最终引入祥源控股作为战略投资者 [9][10]
文旅并购“大动作”!祥源控股集团22.95亿港元战略投资海昌海洋公园,“山海”IP盛宴夏日启航
华夏时报· 2025-06-03 14:01
并购交易核心信息 - 海昌海洋公园拟以每股0.45港元向祥源控股集团发行51亿股新股,总金额22.95亿港元,占现有股本62.85%,交易完成后祥源持股38.6%成为控股股东 [2] - 此次定价较公告前收盘价0.84港元折让46.43% [2] - 交易目的为补充营运资金、降低财务费用,支持项目升级转型及提升运营效率 [2][4] 海昌海洋公园业务现状 - 公司为国内首家港交所主板上市的主题公园运营商,布局上海、郑州、三亚等城市,拥有2个5A级、4个4A级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超3亿人次 [3] - 2024年收入18.18亿元(同比+0.1%),归母净亏损7.40亿元(同比扩大275%),面临经营性亏损及流动性压力 [4] - 业务生态包括主题公园运营、文旅服务及解决方案、IP运营三大板块,已引入奥特曼、航海王等国际IP [3][4] 祥源控股集团战略布局 - 祥源控股在全国14个省市布局40余个文旅项目,覆盖6处世界遗产、10处5A级景区,形成"大湘西""大黄山"等旅游目的地集群 [5] - 旗下祥源文旅2025年Q1营收2.12亿元(同比+55.22%),净利润3119.48万元(同比+158.67%),整合了张家界百龙天梯、凤凰古城等山岳型景区资源 [5] - 正加速布局低空经济,在丹霞山、齐云山试点低空观光 [6] 协同效应与产业升级 - 双方将形成"山岳+海洋""IP+科技""重资产+轻运营"复合生态,短期通过客源共享、成本集约提振业绩,中长期构建全域旅游生态 [2][5][6] - IP整合潜力显著:祥源拥有绿豆蛙、大熊猫等IP,海昌具备海洋生物IP及奥特曼主题酒店运营经验,可联合开发"IP+"沉浸式体验项目 [9] - 交易将新增辽宁、河南、重庆三省布局,覆盖国内17个省市,强化一线城市及海滨城市资源互补 [6] 行业并购趋势 - 2025年文旅行业并购呈现政策驱动、消费升级、科技赋能特征,区域整合与跨界融合加速 [7]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启动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试点,22.95亿港元投资可能使用并购贷工具 [8] - 头部企业通过并购优化资产布局,中小文旅企业需提升差异化竞争力应对洗牌 [8] 未来发展规划 - 海昌将聚焦主题公园核心业务,强化OAAS轻资产模式及IP运营,构筑国际化综合文旅集团 [4] - 祥源计划整合旅游目的地集群、海洋主题公园、低空旅游三大业务,打造"海陆空"立体化旅游网格 [6] - 北京海昌海洋公园拟于2027年上半年试运营,为北京市2000年后首个新建大型海洋主题场馆 [8]
祥源控股拟再揽文旅上市公司 实现“山岳+海洋”布局
证券时报网· 2025-06-03 12:06
交易概述 - 祥源控股集团以22 95亿港元战略投资海昌海洋公园 若交易成功将成为控股股东 [1] - 交易将实现"山岳+海洋"资源互补 构建覆盖自然风光 主题娱乐 休闲度假 文化体验的全域旅游生态 [2] 祥源控股集团背景 - 自2008年涉足文旅产业 在全国14个省市布局40余个文旅项目 覆盖6处世界遗产 10处5A级景区 16处4A级景区 [1] - A股上市公司祥源文旅2025年Q1营收2 12亿元(同比+55 22%) 归母净利润3119 48万元(同比+158 67%) [1] - 旗下拥有绿豆蛙 酷巴熊等动漫IP及大熊猫 茶业两大国际IP [3] 海昌海洋公园优势 - 国内首家港股主板上市主题公园运营商 拥有2个5A级 4个4A级景区 累计接待游客超3亿人次 [2] - 核心优势包括动物保育 IP运营 已引进奥特曼 航海王等国际IP [2] - 业务生态涵盖主题公园运营 文旅服务及解决方案 IP运营三大板块 [2] 战略协同效应 - 业务布局新增辽宁 河南 重庆三省 覆盖国内十七省市 强化一线城市与海滨城市资源互补 [3] - IP整合具备协同效应 可结合大熊猫 海洋生物等IP打造"IP+"沉浸式体验项目 [3] - 祥源可借鉴海昌轻资产管理经验降低资本开支 海昌可借助祥源资源整合能力加速布局 [4] 国际化发展 - 双方海外项目投资与IP全球化布局将加速祥源国际化战略 推进"国内50+国际50"旅游目的地布局 [3]
熙攘的游客,救不活叫苦的旅游企业
虎嗅· 2025-05-20 19:32
旅游市场复苏与景区困境 - 端午假期国内周边游预订量同比增长23%,延续五一假期后的旅游小高峰[3] - 2024年国内出游人次达56.15亿(同比+14.8%),游客总花费5.75万亿元(同比+0.84万亿元)[16] - 18家景区类上市公司中仅4家(长白山、西藏旅游、宋城演艺、九华旅游)实现营收利润双增,其余14家业绩下滑或亏损[6][13] 自然景区类企业困境 - 桂林旅游2024年净利润亏损2.04亿元(同比-1830.7%),过去5年累计亏损超10亿[8][9] - 张家界游客量从2019年8000万人次降至2024年3570万人次(-55%),旗下大庸古城日均客流不足设计容量5%[24][31] - 2024年黄山/峨眉山/九华山春节客流同比分别-5%、-3%、0%,门票降价加剧收入压力[27][29] 主题公园类企业挑战 - 海昌海洋公园2024年门票收入8.95亿元(同比-0.84%),流动负债净额29.53亿元,4.97亿元借款逾期[21][36] - 宋城演艺老项目收入普遍下滑:杭州(-2.7%)、三亚(-8.7%)、丽江(-9.7%)、张家界(-46.5%)[39][40] - 消费降级导致二次消费收入下降,海昌公园整体运营收入同比微降0.13%[37] 转型成功案例 - 宋城演艺2024年营收24.17亿元(+25.49%),净利润10.49亿元(+1054.18%),新项目西安(+178.02%)、上海(+18.25%)、广州贡献增量[43][45] - 轻资产模式成效显著:青岛项目签约,三峡千古情开业百天收入破亿,拉动宜都旅游收入+40%[47] - 河南老界岭通过沉浸式演出和互动项目(飞拉达、滑索等),2023年五一收入同比2019年+89%,2024年五一收入再创历史新高+12.7%[53][55] 行业趋势与策略 - 游客需求从观光转向深度体验,景区需创新互动项目(如非遗活动、情景剧)[56][58] - 线上营销效果显著:宋城演艺与网红合作带动曝光量+300%,千古情景区五一演出场次+24%、客流+26%[49][50] - 全国2800座古城仅12%盈利,同质化严重导致投资回报率低下[34]
海昌海洋公园(02255) - 2024 - 年度财报
2025-04-24 16:31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于2014年3月13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2][3] - 公司已获选为恒生综合指数、恒生综合小型股指数、恒生消费指数、恒生港股通指数等多个恒生指数系列的成分股[2][3] - 公司已被纳入MSCI新兴市场及富时新兴市场相关的多个指数[2][3] - 公司执行董事包括曲乃杰、曲程、李珂晖[5][6] - 公司非执行董事包括王旭光、袁兵、Go Toutou(前称吴桐桐)[5][6] - 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包括王军、朱玉辰、沈涵[5][6] - 公司核数师为国卫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7][8] - 公司中国总部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东育路255弄4号前滩世贸中心一期A栋31楼[7][8] - 公司股份代号为2255[1][10][11] - 公司目标是成为国际大型综合旅游休闲集团[26]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在全国自持并运营7家以“海昌”为品牌、以海洋文化为主的大中型文旅项目[33] - 上海海昌海洋公园占地面积约29.7万平方米,2018年开业,景区评级4A;郑州公园占地面积约42.5万平方米,2023年开业,景区评级4A等[40]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股本仅由普通股组成[134][137] 公司人员信息 - 曲乃杰64岁,2022年1月5日任公司执行董事、行政总裁、董事会主席及提名委员会主席,有超30年企业管理运营经验,1992年开展石油贸易和海运业务,1998年创立大连海昌集团,2002年运营中国首座极地海洋馆,2007年该项目成国家5A级景区,2002年起领导建设11个文旅项目,2015年获“中国旅游产业杰出贡献奖(飞马奖)”[159][163][165] - 曲程37岁,2016年5月25日任执行董事,是曲乃杰儿子和公司控股股东,2010年获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地理学士学位,曾在国际金融机构实习,2012 - 2013年在欧力士集团任职,2013年11月起参与公司业务[159][167] - 李珂晖51岁,2023年11月17日任执行董事及高级副总裁,有超28年文旅业务运营管理及上市公司投融资经验,曾任职华侨城相关公司,1996年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投资学士学位[159][168] - 王旭光56岁,2022年1月5日任非执行董事,是薪酬委员会成员,负责整体战略规划及集团企业、财务、合规事宜[160] - 高滔滔(曾用名吴桐桐)45岁,2023年7月3日任非执行董事,负责战略规划及集团企业、财务、合规事宜[160] - 袁兵56岁,2012年8月24日任非执行董事,是风险管理及企业管治委员会主席,负责战略规划及集团企业、财务、合规事宜[160] - 朱玉辰64岁,2023年6月9日任独立非执行董事,是审核委员会主席及薪酬、风险管理、企业管治、独立董事委员会成员,负责监督董事会并提供独立判断[162] - 王军68岁,2019年12月19日任独立非执行董事,是薪酬、独立董事委员会主席及审核、风险管理、企业管治、提名委员会成员,负责监督董事会并提供独立判断[162] - 沈涵49岁,2023年10月31日任独立非执行董事,是审核、提名、独立董事委员会成员,负责监督董事会并提供独立判断[162] - 曲乃杰2011年任海昌亚洲BVI和海昌控股香港董事,2013年9月成这两家公司董事会主席[164][165] - 曲程37岁,2016年5月25日获委任为执行董事,是公司控股股东[169] - 李珂暉51岁,2023年11月17日起获委任为执行董事及高级副总裁,有逾28年相关经验[169] - 王旭光56岁,2022年1月调任为非执行董事,曾在建行大连分行工作逾16年[170][172] - Go Toutou(前称吴桐桐)45岁,2023年7月3日起获委任为非执行董事,有十余年管理经验[174][175] - 袁兵56岁,2012年8月24日获委任为董事会成员,2014年2月23日被任命为非执行董事,曾管理超100亿美元资产[176][179] - 朱玉辰64岁,2023年6月9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有超30年期货和银行业工作经验[182] - 王军68岁,2019年12月19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1992年12月获建行大连分行高级经济师资格[183] - 袁先生曾负责弘毅投资全部股权业务管理,总基金管理规模超100亿美元[177][179] - 袁先生拥有超25年投资银行和私募股权投资行业经验,在投资银行市场服务超12年[177][179] - 王先生曾在海昌集团及旗下公司担任多个重要职位,于2013年4月晋升为行政总裁[170][172] - 朱玉辰64岁,2023年6月9日起任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有超30年金融从业经验[184] - 王军68岁,2019年12月19日获任独立非执行董事,曾于2011年7月至2013年5月任建信人寿董事长[185] - 沈涵49岁,2023年10月31日起任独立非执行董事,发表中英文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译著编著10本,主持课题20余项,担任8本学术期刊相关职务[186][187] - 李昕52岁,自2013年4月起任财务总监,2015年11月起任首席财务官,有超20年财税经验[190][192] - 李君43岁,2024年12月起任高级副总裁,负责公司资本市场、投资和法务管理等,有超20年法律、投资和资本运作经验[193][195] - 方洪峰47岁,2021年11月5日起任公司副总裁,负责文旅管理公司和数字发展部及项目拓展,曾在携程任职[196] - 刘飞49岁,任公司副总裁[190] - 李昕1995年7月获东北财经大学工业经济学学士学位,2003年7月获吉林大学法律硕士学位[190][192] - 李君2003年获东北财经大学法学学士学位,2013年获该校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持有中国法律职业资格证书[194] - 方洪峰1996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专业为计算机软件[196] - 李君43岁,2024年12月起任高级副总裁,负责资本市场、投资和法务管理等[197] - 方洪峰47岁,2021年11月5日起任副总裁,分管文旅管理等工作[198] - 刘飞49岁,2022年12月起任副总裁,全面负责集团人力资源等管理[200] - 李君2003年获东北财经大学法学学士学位,2013年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97] - 方洪峰1996年入读北京大学计算机系软件专业[198] - 刘飞1999年获大连工业大学新闻学学士学位,2006年5月参加清华高级工商管理硕士研修班[200] - 李君2007年4月加入海昌集团,2010年2月起任大连海昌企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战略部高级经理[197] - 方先生2005年加入携程旅行网有限公司,曾担任销售总监等职务[198] - 刘飞2006年加入海昌集团,2016年起任大连海昌发现王国主题公园有限公司总经理[200] - 李君拥有逾二十年法律、投资、资本运作经验,参与公司多个重大项目工作[197] 2024年公司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公司收入为18.18358亿元,毛利为4.18965亿元,除税前亏损为7.60919亿元,年内亏损为7.49511亿元[13] - 2024年公司总资为103.39553亿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6473.8万元,股东权益为18.153亿元[13] - 2024年公司收入由2023年的18.168亿元增加到18.184亿元,增长约0.1%[35]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集团营业额约人民币1818.4百万元,2023年约为人民币1816.8百万元,较上年度增长约0.1%[97][98] - 营业额增长主要因郑州公园贡献全年业绩和OAAS项目增加,抵销部分外部不利影响带来的收入下降[97][98] - 公园运营收入从2023年约16.874亿元降至2024年约16.852亿元,降幅约0.13%[99,101] - 文旅服务及解决方案收入从2023年约1.295亿元增至2024年约1.331亿元,增幅约2.8%[100,101] - 销售成本从2023年约13.594亿元增至2024年约13.994亿元,增幅约2.9%[102,107] - 整体毛利从2023年约4.575亿元降至2024年约4.19亿元,毛利率从约25.2%降至约23.0%[103,108] - 其他收入及收益从2023年约3.065亿元降至2024年约1.038亿元,降幅约66.1%[104,109] - 销售及市场推广开支从2023年约1.392亿元增至2024年约1.702亿元,增幅约22.3%[105,110] - 行政费用从2023年约4.698亿元增至2024年约7.193亿元,增幅约53.1%[106,111] - 财务成本从2023年约3.226亿元增至2024年约3.465亿元,增幅约1.4%[113,116] - 经调整EBITDA盈利从2023年约5.075亿元降至2024年1.657亿元,降幅约67.3%[122] - 2023年和2024年资本开支分别为13.174亿元和7.983亿元[125,126] - 2024年12月31日公司流动资产约为4.877亿元,2023年约为27.181亿元;现金及银行存款约为6470万元,2023年约为17.023亿元[127][131] - 2024年12月31日公司总权益约为18.153亿元,2023年约为25.184亿元;计息银行及其他借款总额约为57.484亿元,2023年约为61.429亿元;租赁负债总额约为2.953亿元,2023年约为1.561亿元[128][131] - 2024年12月31日公司净负债比率约为329.4%,2023年约为182.5%[129][131] - 2024年公司资本承担约为7.158亿元,2023年为6.436亿元,资金来自营运现金、银行融资等[140][145] - 2024年12月31日公司有3267名全职雇员,2023年为3725名[141][146] - 2024年11月18日公司子公司收到逾期贷款催收通知,贷款本金5000万元及利息1380.340752万元于11月17日到期,截至报告日已偿还[151][153] - 2024年12月31日公司若干银行账户涉款1146.4万元被冻结,董事已作全额拨备[135][138] 2024年各公园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上海海昌海洋公园单日最高客流量达5.2万人次,奥特曼主题酒店跻身全球Top100亲子酒店,二期预计2026年开业[16][19] - 2024年郑州海昌海洋公园单日最高客流量达3.8万人次,二期力争2025年开业并引入虎鲸[17][19] - 2024年公园运营板块收入为16.852亿元,其中门票收入8.95153亿元,园内消费5.71323亿元,租金收入0.3318亿元,酒店收入1.85586亿元,文旅服务及解决方案收入1.33116亿元[36]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旗下公园入园人次共计约1079万人,对比2023年同期增长16.1%[46] - 公司在上海公园举办2024年中国美人鱼公开赛暨国际精英赛,在郑州公园打造“四海昌龘龙腾中国”等节庆活动[46] - 郑州公园在2024年春节期间冲上抖音游玩本地周榜TOP1[46] - 公司多个公园和酒店登上携程2024亚洲亲子景区TOP100、全球亲子酒店TOP100以及大众点评2024旅游必玩榜和住宿必住榜[47] - 据2024年AECOM和主题娱乐协会联合发布的报告,上海公园位列亚太地区主题公园前20名[48] - 期内成功繁育39只/尾大型极地海洋生物,包括鲸豚类1种3只、鳍脚类5种17只、北极陆生&萌宠类2种7只、企鹅类3种10只、鲨鱼&鳐鱼类1种2尾[50][52] - 上海公园奥特曼主题酒店2024年入住率超70%,节假日旺季时常达100%;郑州公园奥特曼主题酒店2024年1月开业首周全部预定满房[55][57] - 上海公园春节入园人次达27万,单日最高客流量达5.2万人次[58][59] - 上海公园二期 - 东方海洋项目预计2026年开业,总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目前所有场馆及酒店主体结构已封顶完成[62][63] - 公司旗下多个公园、酒店荣获携程年度口碑榜•2024亚洲100亲子景点、2024全球100亲子乐园酒店、大众点评2024必玩榜、必住榜[51] - 上海公园入围亚太地区主题公园TOP20[51][58][59] - 公司各公园大场直播多次登上抖音全国酒旅行业TOP1、全国团购周榜/日榜TOP1[49][51] - 公司“海昌宝宝”相关多条视频曝光量破亿[49][51
入园人次增长16%难掩盈利困境,海昌海洋公园2024年净亏损同比扩大275%至7.4亿元|财报异动透视镜
华夏时报· 2025-04-03 18:10
文章核心观点 2024年海昌海洋公园营收微增但亏损大幅扩大,公园运营收入与入园人次背离,OAAS模式有优势但也存在问题,公司面临较大流动性风险 [1] 客流增长与收入背离 -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约18.18亿元,同比增长约0.1%,旗下公园入园人次约1079万人,同比增长16.1%,但公园运营收入同比微降0.13%至16.85亿元 [1][2] - 公园运营收入下降而入园人次增长,可能是因过度依赖低价促销,二次消费未能有效提升 [2] - 2024年门票销售、食品及饮品销售等收入下滑,唯有园内游乐收费收入同比上升 [2] - 游客消费意愿和能力未充分激发,二次消费提升未能弥补门票收入下降,整体运营收入受影响 [4] - 整体收入增长约0.1%得益于郑州公园全年运营贡献业绩,抵消部分外部环境导致的收入下降 [4] - 公司经调整后EBITDA盈利为1.66亿元,较2023年下降约67.3%,主要因部分公园收入下降及其他收入及收益显著减少 [4] - 公司行政费用从2023年的4.70亿元增至2024年的7.19亿元,增幅达53.1%,或反映成本控制存在结构性难题 [5] - 公司年内亏损约7.40亿元,较2023年大幅增加,母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扩大275%,2024年度未进行股息分配、股份回购及股权激励 [5] OAAS模式能否扛起增长大旗 - 公司推进轻资产模式转型并落实IP战略,2024年上海公园奥特曼主题酒店入住率超70% [6] - 公司认为推动IP落地可拓展公园收入并优化结构,将拓展IP酒店业务线,引入更多国际知名IP [7] - 2024年公司OAAS收入同比增长2.8%至1.33亿元,收入占比仅7.3%,北京项目预计2027年上半年试运营 [7] - 轻资产模式优势是降低资本支出和运营风险,缺陷是依赖合作方、收益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弱 [9] - 2025 - 2026年轻资产模式实质性改善现金流可能性较小,因项目回报周期长、运营分成模式有局限 [9] 1亿美元可转债和29亿元流动负债压力 - 2024年市场传言公司出售资产等,公司回应无相关计划,控股股东将考虑优化股东及资本结构 [10] - 2024年11月子公司贷款到期,公司与贷款人磋商,正筹措资金结清款项并寻求再融资 [10][11] - 公司与产业基金订立1亿美元可转债认购示意性条款,资金用于一般性公司资本开支和流动资金 [11] - 截至2024年底流动负债净额达29.53亿元,4.97亿元借款逾期未还,后续偿还6672万元 [11] - 公司将优化财务结构,加强现金流管理,积极与潜在投资者磋商,必要时进一步融资 [11]
海昌海洋公园发布2024年度业绩,旗舰项目蓄势待发 OAAS+IP驱动新篇章
金投网· 2025-04-03 15:15
文章核心观点 海昌海洋公园2024年业绩实现整体增长,上海、郑州旗舰项目表现出色且有进一步扩张计划 [1][3][4] 公司业绩情况 - 2024年公司收入约为人民币18.18亿元,同比增长约0.1% [1] - 2024年集团旗下公园入园人次共计约1,079万人,对比2023年同期增长16.1% [1] - 2024年公园板块收入为16.85亿元 [1] 上海旗舰项目情况 - 上海海昌海洋公园保持国内主题公园第一阵营,入围亚太地区主题公园TOP20 [3] - 2024年各小长假表现超同期,春节入园人次达27万,单日最高客流量达5.2万人次 [3] - 奥特曼主题酒店、度假酒店入选携程2024全球Top100亲子乐园酒店 [3] - 2024年成功举办2024中国美人鱼公开赛暨国际精英赛,获评“2024主题公园卓越项目奖” [3] - 上海海昌海洋公园二期预计2026年开业,总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目前场馆及酒店主体结构已封顶 [3] 郑州旗舰项目情况 - 2024年各小长假表现优秀,五一假期入园超16.5万人次,单日最高客流量达3.8万人次,各小长假酒店均满房 [4] - 2024年1月奥特曼主题酒店开业,首周客房全部预定满房 [4] - 打造多个节庆活动,推出海洋演艺大秀《豫见海洋》 [5] - 郑州海昌二期力争2025年开业,将有虎鲸、多层转马、旋转塔及IP主题餐厅等首创内容 [5]
海昌海洋公园去年亏损扩至7.5亿,负债高企下计划控成本找融资
新京报· 2025-04-01 19:31
财务表现 - 2024年海昌海洋公园收入约18.18亿元,与2023年的18.17亿元基本持平,增长仅0.1% [2] - 净亏损从2023年的1.82亿元扩大至7.5亿元,母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同比扩大275%至7.4亿元 [2] - 2024年销售成本13.9亿元,毛利4.1亿元,行政费用7.1亿元,财务成本3.4亿元,除税前亏损7.6亿元 [3] - 流动负债净额达29.53亿元,总资产减流动负债为68.98亿元,非流动负债总额50.83亿元 [8][9] 运营数据 - 2024年旗下公园入园人次约1079万,同比增长16.1%,公园板块收入16.85亿元 [3] - 全国范围内自持并运营7家大中型文旅项目 [3] - 文旅服务板块(OAAS)收入增长2.8%至1.33亿元 [4] - 上海奥特曼主题酒店2024年入住率超70%,节假日达100%;郑州奥特曼主题酒店开业首周满房 [4] 业务拓展 - 推进轻资产项目包括上海二期、北京、福州、宁波及沙特阿拉伯项目,上海二期预计2026年开业 [4] - 北京海昌海洋公园项目计划2027年上半年试运营,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总投资约42亿元 [5] - 未来重点拓展IP酒店、主题馆、快闪店等IP衍生业务线 [4] - 采用国资合作方负责土地与建设、海昌负责运营的轻资产模式加速扩张 [5] 融资与负债 - 2024年11月因5000万元本金及1380万元利息逾期收到银行催收通知,已与贷款方达成风险化解共识 [7] - 已偿还0.67亿元到期借款,1.04亿元成功续期,正寻求新融资改善现金流 [9] - 与产业基金订立1亿美元可转债意向,用于资本开支和流动资金 [6] - 公司计划通过股本融资、供股及发行可转债等方式缓解流动性压力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