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新材国际(06616)

搜索文档
环球新材国际(06616) - 2025 - 中期业绩
2025-08-28 22:50
收入和利润表现 - 收益同比增长17.7%至人民币9.12亿元,去年同期为人民币7.75亿元[3][5] - 公司2025年上半年总收益为912.038百万人民币,同比增长17.7%(2024年同期为774.622百万人民币)[17][18][24] - 公司收益为人民币912.0百万元,同比增长17.7%[49] - 期内溢利同比下降31.1%至人民币9962.8万元,去年同期为人民币1.45亿元[3][5] - 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同比下降41.9%至人民币6219.8万元,净利润率从18.7%降至10.9%[3][5] - 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为6.22亿元,同比下降41.9%[34] - 净利润为人民币99.6百万元,同比减少31.1%[49] - 扣非净利润为人民币260.0百万元,同比增长54.4%[49] - 2025年上半年溢利为人民币99.6百万元,较2024年同期的人民币144.5百万元下降31.1%[79] - 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率降至10.9%,而2024年同期为18.7%[79] 毛利率和毛利变化 - 毛利同比增长22.1%至人民币4.74亿元,毛利率从50.1%提升至52.0%[3][5] - 毛利率从2024年上半年的50.1%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52.0%[72] 成本和费用变化 - 财务成本大幅增加至人民币1.45亿元,去年同期为人民币4271.1万元[5] - 物业、厂房及设备折旧增加至4806.7万元,同比增长24.6%[32] - 研发开支为3648万元,同比增长6.9%[32] - 已售存货成本达4.32亿元,同比增长13.3%[32] - 存货拨备大幅增加至617.1万元,同比增长268.2%[32] - 贸易应收款项减值亏损拨回206.5万元,同比改善142.5%[32] - 财务成本增长238.6%,从4270万元人民币增至1.446亿元人民币[77] - 所得税开支为48.237百万人民币,同比增长22.8%(2024年同期为39.292百万人民币)[26] 各业务线表现 - 珠光颜料产品收益为851.125百万人民币,同比增长21.4%(2024年同期为701.155百万人民币)[17][18][24] - 买卖颜料收益为10.528百万人民币,同比下降64.1%(2024年同期为29.363百万人民币)[17][18][24] - 珠光颜料产品总销售额从2024年上半年的7.01155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25年上半年的8.51125亿元人民币,增幅21.4%[67] - 天然云母基珠光颜料销售额增长1.268亿元人民币,增幅45.6%,达4.04567亿元人民币[67] - 合成云母基珠光颜料销售额增长430万元人民币,增幅1.6%,达2.73205亿元人民币[67] - 云母功能填料销售额增长810万元人民币,增幅19.8%,达4903.5万元人民币[68] - 新能源材料销售额下降182万元人民币,降幅57.1%,至135万元人民币[70] - 珠光颜料产品销量从11425吨增长34.5%至15369吨[71] 各地区表现 - 中国业务收益为755.667百万人民币,同比增长23.8%(2024年同期为610.370百万人民币)[17][18] - 韩国业务收益为156.371百万人民币,同比下降4.8%(2024年同期为164.252百万人民币)[17][18] - 中国业务收益为人民币755.7百万元,同比增长23.8%,占总收益82.9%[60][61] - 韩国业务收益为人民币156.4百万元,同比减少4.8%,占总收益17.1%[60][61] - 中国市场销售额占比83.5%,达7.6144亿元人民币[65] - 贸易公司客户销售额占比81.6%,终端用户客户占比18.4%[64] 分部溢利表现 - 公司分部溢利为266.448百万人民币,同比增长41.4%(2024年同期为188.410百万人民币)[17][18][20] - 中国业务分部溢利为246.777百万人民币,同比增长45.8%(2024年同期为169.230百万人民币)[17][18] - 中国企业所得税开支为45.184百万人民币,同比增长35.3%(2024年同期为33.400百万人民币)[26] EBITDA指标 - EBITDA为人民币344.0百万元,同比增长28.9%[50] - 经调整EBITDA为人民币431.3百万元,同比增长48.4%[50] 资产和负债变化 - 总资产增长16.9%至人民币82.50亿元,较去年底人民币70.55亿元增加[8][9] - 公司总资产为7,354.512百万人民币,较2024年末增长23.2%(2024年末为5,967.476百万人民币)[17][18] - 银行及现金结余达人民币35.87亿元,较去年底人民币34.11亿元略有增加[8] - 银行借款及其他借款总额增长至人民币22.72亿元,其中非流动部分人民币16.50亿元[9] - 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增加至人民币6.15亿元,较去年底人民币5.12亿元增长20.0%[8] - 存货增长至人民币3.67亿元,较去年底人民币3.10亿元增加18.3%[8] - 银行及现金结余为人民币35.872亿元,较2024年末的34.114亿元增长5.2%[91] - 银行及其他借款为人民币22.721亿元,较2024年末的17.29亿元增长31.4%[92] - 可换股债券负债部分为人民币7.078亿元,较2024年末的6.833亿元增长3.6%[92] - 资产负债率为36.2%,较2024年末的34.3%上升1.9个百分点[93] - 净资产为人民币49.761亿元,较2024年末的43.531亿元增长14.3%[94] - 每股净资产为人民币2.78元,较2024年末的2.73元增长1.8%[94] - 抵押资产账面净值总额为人民币14.173亿元,较2024年末的5.311亿元增长167%[96] - 资本承担为人民币63.982亿元,较2024年末的58.731亿元增长8.9%[98] 投资和收购活动 - 新增物业、厂房及设备投资3.69亿元,同比增长165.9%[35] - 在建工程预付款项增加3.71亿元[37] - 收购全球表面解决方案业务总代价66.5亿欧元(约55.88亿元人民币)[38][48] - 新增银行贷款及其他借款17.84亿元[41] - 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为970.2百万港元,其中55.6%(539.5百万港元)用于建设第二期生产厂房[82] - 全球发售款项的34.1%(330.8百万港元)重新分配用于收购事项代价结算[82] - 公司完成收购全球表面解决方案业务,总代价为665,000,000欧元[80] - 发行A批可换股债券获得净额人民币300.0百万元,全部用于珠光颜料及合成云母行业投资机遇[83] - 杭州桐庐生产基地投产后将新增10万吨合成云母产能[86] - 全球发售款项中7.1%(68.9百万港元)用于研发设施及测试设备投资[82] - 全球发售款项中3.2%(31.0百万港元)用于销售及营销活动[82] - A批可换股债券本金为人民币300.0百万元,票息3.50%,初始换股价每股7.6港元[83] - 公司增持CQV股份至44.59%,总代价约1519.768亿韩元(约805.5万元人民币)[106] - 公司通过公开收购获得218,800股CQV股份[106] - 可换股债券持有人行使换股权发行148,697股CQV新股[106] - 公司收购并转换123,915股CQV可换股债券[106] - 公司完成对全球表面解决方案业务的收购[106] 公司治理和股权结构 - 七色鹿寨增资导致公司持股比例由52.22%稀释至47.48%[99] - 中国内地雇员720人,香港12人,韩国192人(2024年末分别为693/15/193人)[103] - 2025年上半年未经审核简明综合财务报表已由外聘审计师审阅但未审核[107] - 公司主席与行政总裁由同一人担任(苏尔田先生)[108] - 公司确认2025年上半年遵守董事证券交易标准守则[110] - 2025年上半年中期报告将通过联交所及公司网站发布[111] - 购股权计划自生效日至公告日无任何授予、行使或注销操作[105] 产品和知识产权 - 七色珠光珠光颜料产品总数达1,198种[53] - CQV珠光颜料产品总数达994种[53] - 公司拥有159项专利、76项注册商标及4项软件著作权[53]
环球新材国际(06616.HK)完成默克资产交割 全球化布局提速引领珠光材料新未来
新浪财经· 2025-08-21 15:19
并购交易概述 - 环球新材国际以6.65亿欧元完成对德国默克全球表面解决方案业务(SUSONITY)的并购交割 [1] - 此次交易是中国珠光材料行业规模最大的跨国并购 [1] - 并购标志着公司在全球高端材料市场布局实现突破性跨越 [1] 战略意义与协同效应 - 并购实现技术互补 公司为合成云母基材珠光材料领军企业 SUSONITY在珠光颜料和化妆品活性物质领域全球领先 [1][2] - 并购实现市场互补 公司市场重心在中国及韩国 SUSONITY销售网络覆盖欧美及亚洲主要国家 [1][3] - 整合将构建从低端到高端的完整产品体系 显著提升产品附加值与高端客户覆盖能力 [2] 业务与资源整合 - SUSONITY在德国 日本 美国等地设有生产基地 拥有成熟的研发-生产-销售全球化体系 [1] - 公司保留SUSONITY核心团队与业务架构 并成立由双方高管共同参与的整合委员会 [3] - 公司位于杭州桐庐的亚太区总部及年产10万吨人工合成云母生产基地项目预计2025年底投产 [3] 全球化布局进展 - 此次并购是公司继2023年收购韩国CQV(2025年增持至45.11%股权)后的又一重要布局 [3] - SUSONITY将帮助公司快速切入全球顶级客户体系 包括全球顶级豪车品牌和头部化妆品个护集团 [1][3] - 借助SUSONITY成熟的跨境电商渠道与本地服务网络 公司国际客户触达效率将大幅提升 [3]
环球新材国际(06616.HK)将于8月28日召开董事会会议以审批中期业绩
格隆汇APP· 2025-08-18 17:00
公司财务安排 - 公司将于2025年8月28日召开董事会会议 [1] - 会议将审议通过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中期业绩及其发布 [1] - 会议将审议派发中期股息的建议(如有) [1]
环球新材国际(06616) - 董事会召开日期
2025-08-18 16:35
会议安排 - 公司将于2025年8月28日召开董事会会议[3] 审议事项 - 审议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中期业绩及公告[3] - 考虑建议派发中期股息(如有)[3] 董事会构成 - 公告日期董事会含6名执行董事、1名非执行董事和4名独立非执行董事[4]
环球新材国际(06616):CQV中期净利润56.92亿韩元,同比增长11.6%
智通财经网· 2025-08-14 21:02
财务表现 - CQV在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总收益306.91亿韩元 同比增长0.02% [1] - 同期净利润56.92亿韩元 同比增长11.6% [1] 业务结构 - CQV为环球新材国际间接非全资附属公司 [1]
环球新材国际:CQV中期净利润56.92亿韩元,同比增长11.6%
智通财经· 2025-08-14 20:58
财务表现 - CQV在截至2025年6月30日的六个月期间总收益达306.91亿韩元 同比增长0.02% [1] - 同期净利润为56.92亿韩元 同比增长11.6% [1] 公司结构 - CQV Co.,Ltd为环球新材国际(06616)的间接非全资附属公司 [1]
环球新材国际(06616) - 一间附属公司的业绩
2025-08-14 20:43
股权信息 - 公司持有CQV已发行股份的44.59%,为单一最大股东[3] 业绩数据 - CQV 2025年上半年总收益30,690,767千韩圆,2024年同期为30,684,113千韩圆[4] - CQV 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5,691,899千韩圆,2024年同期为5,100,081千韩圆[4] 资产负债 - 截至2025年6月30日,CQV总资产120,243,588千韩圆,2024年末为115,788,977千韩圆[5] - 截至2025年6月30日,CQV总负债27,293,784千韩圆,2024年末为27,316,068千韩圆[5] - 截至2025年6月30日,CQV股东权益92,949,804千韩圆,2024年末为88,472,909千韩圆[5]
55亿跨国并购圆满交割,跃升全球珠光材料龙头
格隆汇· 2025-08-12 03:36
跨国并购交易 - 环球新材国际以6.65亿欧元完成对德国默克表面解决方案业务的收购,创下国内珠光材料行业最大规模跨国并购纪录 [1] - 交易对价相当于公司2024年营业收入16.49亿元的3.4倍,标的资产2024年业务收入为4.02亿欧元 [2] - 并购后公司营业收入将提升至现有水平的3倍,目标公司估值低于行业12.8倍的中位数 [2] 战略意义 - 并购使公司正式跻身全球珠光材料行业第一梯队,全球化战略迈入新阶段 [1] - 通过获得默克旗下Rona®、Xirallic®等品牌,公司建立起全球研发应用协同平台 [5] - 并购将帮助公司突破高端市场壁垒,特别是在汽车涂料和化妆品领域 [4] 业务协同 - 公司承诺保留原管理团队和技术研发体系,SUSONITY品牌将继续独立运营 [4] - 与韩国CQV的整合已见成效,2024年营收增长55%,毛利率保持50%以上 [8] - 公司持有CQV 42.45%股份,2024年通过增持3.16%进一步巩固控制权 [8] 行业前景 - 2023年全球珠光材料市场规模235亿元,2016-2023年复合增长率14.1%,预计2030年达440亿元 [9] - 全球汽车涂料市场2023年价值237.2亿美元,预计2032年达572.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10.4% [11] - 标的资产在汽车涂料和化妆品领域收入各占36.82%,均为1.48亿欧元 [11] 产能布局 - 七色珠光二期工厂已投产,年产能3万吨高端珠光颜料产品 [11] - 杭州桐卢亚太区总部及10万吨人工合成云母生产基地预计2025年底建成 [11] - 公司将融合亚洲速度与欧洲精度,打造全球表面性能材料解决方案平台 [12]
50亿交易达成,环球新材国际(06616.HK)“拿下”默克核心资产
新浪财经· 2025-08-11 16:29
核心观点 - 中国合成云母龙头环球新材国际以6.65亿欧元收购德国默克集团表面解决方案业务(SUSO),标志中国材料企业进军全球价值链高端[1] - 此次并购体现中国企业在高端制造领域从"市场换技术"向"技术赢市场"的战略转变[1] - 环球新材国际通过"技术+资本"双轮驱动,实现从区域小微到跨国巨头的跨越式发展[24] 行业背景 - 全球珠光颜料市场面临天然云母资源枯竭、环保监管趋严等挑战,合成云母成为战略性新材料[3] - 中国将合成云母列入18种关键基础性新材料,政策支持推动行业快速发展[4] - 2016-2024年中国珠光颜料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超20%,下游汽车、化妆品等行业需求旺盛[4] 并购双方概况 环球新材国际 - 2024年营收16.49亿元(同比+55%),毛利率53%,拥有156项核心专利[7][17] - 掌握全球领先的合成云母技术,产品覆盖2170款珠光材料[7][17] - 2023年收购韩国CQV公司42.45%股权,2024年CQV净利润同比+171.3%[10] 默克SUSO业务 - 2024年在默克电子业务中占比仅11%,研发费用占比降至3%[2] - 拥有30年高端市场经验,客户包括顶级汽车品牌和美妆巨头[12][19] - 受困于天然云母供应问题,效益持续下滑[2][12] 并购动因 - 环球新材可获得SUSO高端品牌、专利技术和全球销售网络[12][13] - SUSO可接入环球新材的合成云母供应链,解决原材料瓶颈[12][13] - 双方在汽车涂料和化妆品领域形成产品矩阵互补[13][22] 并购影响 - 环球新材将建立覆盖欧美日的生产销售网络,提升全球市场份额[13] - 预计SUSO采购成本将显著下降,盈利能力实现跨越式增长[20] - 三方(环球新材/CQV/SUSO)整合后将形成高中低端全覆盖的产品体系[21] 公司发展路径 - 2011年成立,2016年营收从1242万元猛增至1.26亿元[6] - 2021年港股上市,2024年成为中国最大珠光颜料厂商[7] - 通过技术研发(156项专利)和战略并购实现全球化布局[17][24]
50亿,一笔全球化并购诞生
投资界· 2025-08-06 15:34
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 - 中国合成云母龙头环球新材国际以6.65亿欧元收购德国默克集团表面解决方案业务SUSONITY,标志着中国材料企业进军全球价值链高端领域[2][3] - 此次收购是16亿营收企业对30亿营收巨头的逆袭,体现中国"隐形冠军"与欧洲百年化工巨头的产业逻辑碰撞[3] - 中国企业国际化路径从"市场换技术"转向"技术赢市场",环球新材国际通过核心技术实现全球扩张[3][30] 行业格局与市场动态 - 全球珠光颜料市场向TOP3集中,中国需求增速显著,化妆品、汽车及电池领域增长突出[12] - 天然云母面临资源枯竭风险,全球化妆品厂商逐步转向合成云母替代[6] - 中国2015年将合成云母列入18种关键基础新材料,推动行业技术突破[7] 环球新材国际发展历程 - 公司2011年成立,2016年营收从1242万元猛增至1.26亿元,2024年达16.4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7%[9][10][23] - 2021年港股上市后加速扩张,2023年营收突破10亿元,2024年毛利率达53%[10][23] - 掌握156项核心专利,合成云母技术全球领先,建成3万吨年产能基地[21][22] 战略并购与协同效应 - 2023年以4.7亿元收购韩国CQV 42.45%股权,2024年CQV净利润同比大增171.3%[16] - SUSONITY拥有30年高端市场经验,与环球新材形成技术互补:前者具备顶级客户矩阵与品牌溢价,后者提供合成云母供应链[17][18] - 并购后预计实现全球生产网络整合,降低边际成本15-20%,提升高端市场份额[28] 财务与运营表现 - 2024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2.72亿元,资产负债率38.29%,流动比率超3[23] - 出口收入占比从0%提升至17.3%,亚太欧美市场拓展成效显著[11] - SUSONITY收购采用11.08倍EBIT估值,51.87亿元交易额中30亿元来自银行贷款[21] 技术优势与产业地位 - 合成云母具备环保特性,符合欧盟REACH法规等全球标准,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29] - 公司产品覆盖2170款珠光材料,汽车涂料系列具有耐腐蚀、高色度等特点[28] - 与巴斯夫、默克等并列行业头部,成为全球四大珠光颜料供应商之一[12][22] 全球化整合路径 - 形成"技术出海+股权协同"模式,通过CQV验证跨国整合可行性[16][17] - 保留原管理层团队,建立激励制度,韩国案例成功复制至德国并购[25] - 实现从产品出口到品牌价值输出的三级跨越,完成"跟跑"到"领跑"转变[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