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icon
搜索文档
江西广昌白莲生“金”,数十亿产业生机蓬勃
中国新闻网· 2025-08-29 16:48
产业规模与产值 - 广昌县白莲种植面积达11万余亩 年产通芯白莲9500吨 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43.4亿元[5] - 2024年白莲线上销售额突破3亿元 占总销量35%[8] - 耀莱农产品公司2024年销售水果莲8万公斤 夏季两个月销售额达1800万元[1] 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 - 采用直氮保鲜技术实现鲜莲21天保质期 推动鲜莲全国24小时达商超[1] - 新一代"太空莲66号"莲蓬比上一代产量提升10% 抗病性增强[1] - 开发莲子汁、荷叶茶饮品、莲藕汁等20余个品类150余个品种产品[2][4] - 液体菌种种植模式利用白莲废弃物制作菌棒 生产周期从6个月缩短至75天[7] 产业链延伸与多元化发展 - 从单一干莲加工拓展至赏花旅游、鲜莲采摘、深加工等多元业态[2] - 聚集20余家深加工企业 2024年新引进绿芯源等企业投入生产[4] - 莲田景区2024年吸引游客近300万人次 带动民宿餐饮等收入超2亿元[5] - 鲜莲种植亩收入从6000元提升至8000元[2] 政策支持与产业协同 - 2023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达165.64万元[4] - 通过"乡贤回归"工程引进30余家加工企业 成立130余个生产合作社[7] - 菌菇产业利用白莲废弃物实现资源化利用 成为全国知名食用菌生产大县[5][6]
我省有效保护1000多个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组群 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
新华日报· 2025-08-22 07:07
传统村落保护成果 - 江苏省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 有效保护1000个省级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组群 [1] - 全省已有79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累计公布624个省级传统村落和381组传统建筑组群 [2] - 省级传统村落名录实现76个涉农县(市、区)全覆盖 [2] 保护范围与标准 - 2017年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江苏省传统村落保护办法》 推动保护工作法制化规范化 [1] - 保护范围不仅包括历史建筑 还涵盖体现特定时期建造传统和建筑风格的建筑群 [1] - 保护对象包括新石器时代遗址、上世纪60年代青砖房、粮仓、老供销站等不同年代历史遗存 [1][2] 资金支持与金融服务 - 省级财政累计下达专项资金1.92亿元用于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建设补助 [5] - 创新推出"苏乡贷"金融服务模式 截至6月末累计授信近270亿元支持保护利用和人居环境整治 [5] 人居环境改善 - 南京市溧水区上庄投入1265万元开展乡村建设 建成交通路网污水管网等现代设施 [3] - 全省624个传统村落中有324个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占比超过一半 [4] - 236个传统村落创成特色田园乡村 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4] 活化利用与产业发展 - 苏州市明月湾村年游客量达80多万人次 门票收入500万元 [6] - 2025年春节和"五一"期间举办文化活动2800余场次 吸引游客1214万人次 带动乡村旅游收入7.15亿元 [7] -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度假、传统手工艺等适宜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6] 未来规划 - "十五五"期间将建设100个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提升项目 [7] - 推动保护发展与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增强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 [7]
特色农业的升级之路
齐鲁晚报网· 2025-08-14 14:26
农业产业升级 - 沂源县东里镇推进果业振兴"221工程" 聚力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示范片区 聚焦农业现代化 在一产上重塑提质 全面做实农业全链条发展路径 聚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10家以上 实现二产延链增值 同时打造集标准化种植 精深加工 流通销售 观光旅游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模式 [5] - 东安城葡萄园全产业链一体化项目实现温度 湿度和施肥的智能化管理 保证果品品质 节约人力成本 [1] - 山东星辉农业公司规划总占地面积1300亩 预算总投资3.9亿元 今年启动实施占地120亩的东星数字农业产业园项目 建设设计容量5万吨的智慧冷链物流中心 日分拣能力300吨的数字分拣配送中心 年交易10万吨的农产品交易中心和年加工3000吨的果品深加工中心 [3] 产业规模与效益 - 沂源县现有果品面积75万亩 其中苹果32万亩 年产70万吨 "沂源红"品牌价值达到149.3亿元 果品收入占群众收入的70% [7] - 山东绿果源有限公司年生产果蔬脆片达500吨 年销售额1500万元 利润300万元 利税240万元 [5] - 金黄金桃标准化生产示范园总占地面积150亩 栽植金黄金桃树1.6万株 年产金黄金桃90余万斤 年可实现产值300余万元 商品果率高达90% [11] 科技创新与品质提升 - 沂源县累计完成老果园更新重建和改造提升26万亩 实现果树品种 种植技术 管理模式的升级换代 [7] - 沂源水中锶平均含量5.48毫克/升 是饮用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的27.4倍 土壤中锶平均含量160.5毫克/千克 超过二级丰度标准 发展富锶农产品2.3万亩 推广苹果新品种26个 [8] - 沂源建成25处数字果园 64处现代农业示范园 果品优果率和综合效益提高30%以上 [9] 产业链延伸与市场拓展 - 山东星辉农业公司全方位精准对接湖南红星农批市场 建强产供销一体化订单式集成化销售专线 确保果品销得畅 卖得出 实现果品的优质优价 [3] - 绿果源黄桃加工项目延长农业产业链 为沂源农业的转型升级注入新的活力 [5] - 金黄金桃标准化生产示范园成功入选第四批"好品山东"知名品牌 福禄坪村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11]
新疆:“水产大省”养成记
新华网· 2025-08-12 14:22
核心观点 - 新疆通过科技创新和资源综合利用在干旱内陆地区发展出规模化水产养殖产业 形成三文鱼 有机鱼和盐碱水养殖等多条产业链 并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5][11] 三文鱼养殖 - 新疆天蕴在尼勒克县利用冰川雪融水资源建设三个养殖加工基地 养殖水面14.7万亩 年产能1.2万吨 采用抗风浪网箱和半封闭循环水系统进行生态养殖 [3] - 吐鲁番大河泉冷水鱼公司利用地下冷泉水 通过陆基过水养殖技术实现三文鱼规模化养殖 建有52个标准化鱼池 水体总量2万立方米 设计年产能500吨 预计今年产量350吨 [4] - 2024年新疆三文鱼加工产量超过5000吨 产品覆盖国内一二线城市 并出口东南亚 欧洲和中东地区 [5] 淡水湖渔业 - 博斯腾湖作为新疆最大湖泊(面积1600多平方千米) 去年渔业产量5300吨 预计今年超6000吨 采用禁渔期管理和生态养殖模式 生产32种鱼类及水产品 [6][7] - 乌伦古湖池沼公鱼捕捞季采取管控式捕捞 设8个捕捞点 164条渔船 预计年产量超2500吨 [8] - 赛里木湖自1998年引进高白鲑 现已形成从鱼苗孵化到餐饮的完整产业链 成为知名冷水鱼养殖基地 [8] 盐碱水养殖 - 塔里木大学研发"弃水—养殖—治沙灌溉"模式 在天鹅湖盐碱水域成功养殖罗非鱼 加州鲈等品种 去年收益20多万元 [9][10] - 十四团养殖水域达1500余亩 投放南美白对虾1515万尾 金刚虾360万尾 青蟹15.6万只等 预计年产值超3000万元 [11] - 盐碱水养殖通过建设引水渠解决水位问题 采用低密度养殖实现"以鱼养水" 显著增加水域鸟类种群 [10] 产业规模 - 新疆宜渔水域滩涂面积4600余万亩 2024年水产品产量19.25万吨 同比增长4.63% [11] - 成功实现白斑狗鱼 河鲈等土著鱼类人工繁殖 并向全国十余省份推广 形成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11]
新华鲜报丨“土特产”走向大市场!十部门联手促农产品消费
新华社· 2025-07-27 12:34
农产品消费促进方案 核心观点 - 农业农村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提出9方面23条举措,旨在优化供给端、创新流通端、激活市场端,扩大农产品消费并推动经济稳中向好[3] - 方案聚焦"土特产"消费潜力挖掘,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产品供需结构升级,释放多样化、品质化、差异化消费需求[3][11] 供给端优化 - 提升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及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水平,推动优质优价标准落地[6] - 开发新型加工产品与特色食品,强化全链条质量监管,重点监控保鲜储运环节的食品添加剂使用[6] - 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接入国家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筑牢质量安全底线[6] 流通端创新 - 打造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等节庆活动,组织"百名主播+千个乡村+万种产品"公益助农促销[8] - 建立省际间产销互补合作机制,支持农产品企业对接餐饮等细分领域,满足不同人群需求[8] - 强化电商平台作用,提升直播电商水平,挖掘网络销售潜力[8] 市场端激活 - 开展"健康饮食 合理膳食"科普宣传,推广学生营养餐计划及养老机构豆制品供应[10] - 鼓励研发营养健康食谱,增加优质蛋白与膳食纤维食品消费[10] - 推进农文旅融合,通过"乡村四时好风光"等活动推出旅游线路及农特产品,支持"村字号"文体活动带动消费场景创新[10] 产业融合案例 - 列举草莓采摘体验、西北滩羊冷链南运、武夷山茶树认养直播等新型消费模式[4] - 展示山东蓝莓直播销售、海南木耳晾晒等具体实践案例[6][8]
活力中国调研行|勾勒乡村振兴多彩画卷
经济日报· 2025-07-13 14:48
农业产业发展 - 江西粮食总产连续12年稳定在430亿斤以上,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间断向国家提供商品粮的两个省份之一 [1] - 高安市上湖乡作为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种植辣椒已有40余年,全乡种植面积上万亩,但此前因品质参差不齐、销售渠道不畅导致产业大而不强 [1] - 高安富硒辣椒产业园通过新品种选育示范基地和数字辣椒共享平台提升品质与产销效率,带动9687户种植户,每亩单产提高37.5% [1][2] 产业标准化与品牌化 - 高安辣椒产业推行"八统一"模式(品种、育苗、农资、种植标准、农残检测、分级包装、收购销售、品牌),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2] - 江西聚焦134个优势特色产业,创建8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2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64个农业产业强镇,认证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8132个 [2] 产业链延伸与科技创新 - 泰和县围绕乌鸡打造全产业链,与浙江大学、中科院合作研发品种、饲料、加工技术,产品从单一品类扩展至八大类140多种 [3] - 乌鸡小分子肽提取技术使产品附加值提升300%,企业建立14项标准并获得近百项发明专利 [3] - 赣州于都新长征富硒产业园通过"企业+农户+合作社"机制创造500多个就业岗位,脱贫户人均月收入达3000元,村集体年均增收7万余元 [4] 产业融合与经济效益 - 2024年江西涉农主体销售收入3672.2亿元,拥有81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和1147家省级及以上龙头企业,带动376万户农户户均增收4260元 [4] - 富硒果蔬加工成糖果饮品后身价翻倍,形成"发展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百姓"的良性循环 [4]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丨堰河村:280块石头铺平“穷山沟”的致富振兴路
新华社· 2025-07-04 10:23
乡村发展模式 - 堰河村通过竹林议事会形式凝聚村民共识,1993年制定茶产业三年发展计划,实现从砍树卖柴到生态种植的转型[5] - 建立"三位一体"组织架构和"三会治事"决策机制,2024年完成300余栋民房立面改造仅用4个月[6] - 形成支部联产业、干部联项目、党员联农户的工作措施,2024年集体经济收入超400万元[6][8] 产业转型升级 - 从7麻袋茶叶收入7000元起步,发展至上千亩生态茶园,并延伸种植杜仲等经济林木[6] - 形成120家标准化农家乐和民宿,打造"堰河香"农产品品牌,实现一二三产融合[8] - 2024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催生咖啡馆、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村民人均年收入达4万元[8] 生态治理成效 - 村民全面改用电能/液化气替代木柴,采用生物肥料,实现垃圾三分类回收处理[4] - 秃山复绿工程使森林覆盖率显著提升,同步发展生态旅游形成"避暑经济"[2][4] - 环境改善带动返乡创业潮,2024年游客服务中心改造完成[8] 文化传承创新 - 保留280块石头议事传统符号,成为凝聚发展共识的精神载体[1][5] - 将传统民俗与现代旅游结合,建设古香古色廊桥石门等景观[2] - 通过直播等数字化手段传播乡村文化,拓展土特产销售渠道[8]
内蒙古着力推动农牧业转型发展(奋勇争先,决战决胜“十四五”)
人民日报· 2025-06-30 06:12
农牧业转型发展 - 内蒙古推动农牧业转型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农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 - 2024年内蒙古粮食产量增至8201亿斤,粮食亩均产量提高242斤[2] - 牛羊肉、牛奶、羊绒产量均居全国前列[2] 生产结构优化 - 河套平原从单一生产结构转变为设施农业大棚连片、优质饲草基地与养殖基地并存[4] - 内蒙古建设了玉米、小麦、肉牛等18个农畜产品优势产业带和10个产业集群[4] - 临河区狼山农场采用小麦与葵花间作模式,亩产综合净利润提升30%[1][2] 科技应用推广 - 内蒙古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4%,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90%[5] - 鄂托克旗牧民使用"智慧牧场"软件,实现3500只羊的自动化投喂,效率大幅提升[5] - 科技应用使羊绒品质达到超细标准,牧民获得20余万元奖补[5] 产业链延伸与加工 - 内蒙古兰格格乳业发展酸奶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周边群众参与养殖、种植、物流等环节[6] - 2024年内蒙古农牧业重点产业链产值突破7000亿元[6] - 目标2025年主要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8%以上[6]
陈刚:坚决扭转三种错误倾向,努力闯出广西“三农”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广西日报· 2025-06-28 11:00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 强调2024年是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 需从战略高度认识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的政治重要性 要求扭转"就三农说三农"等三种错误倾向 [2] - 提出"一书一单一盘棋"工作法:制定整改方案书梳理国家考核问题 制定乡村振兴任务清单落实中央部署 形成条块联动工作机制强化党建引领 [3] - 要求守住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 通过产业融合、品牌建设、现代物流和新技术应用构建现代农业体系 [2][3] 县域经济发展策略 - 将县域经济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基础 重点发展县域产业园区 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化 带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4] - 提出"五链融合"发展路径:优化资源链、延长产品链、扩大销售链、做强品牌链、融合数智链 目标打造千亿级百亿级农业产业集群 [4] -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推动广西优质农产品出山出海 提升"桂字号"品牌影响力 [4] 粮食安全与生态保护 - 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 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重点保障水果、糖料、蔬菜等农产品供给 [5] - 严格执行田长制林长制 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 加强红树林等生态资源保护 提升林草资源管理质效 [5] 工作落实机制 - 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 加强一产经济调度和基层干部培训 编制"十五五"农业农村规划 [6] - 会议覆盖全区各级政府部门 开展业务培训并组织地市及部门交流经验 [6]
“一棵橡胶树” 福泽千万家
金融时报· 2025-06-12 12:43
金融支持天然橡胶全产业链发展 - 勐腊县天然橡胶产业贷款余额达17.63亿元,同比增长27.86% [1][2] - 中国人民银行西双版纳州分行推动金融支持天然橡胶全产业链融合,重点服务种植、割胶、加工环节 [1][2] - 金融机构累计发放橡胶个人贷款7.88亿元,占橡胶产业贷款总额的62.08%,推动2024年干胶产量同比增长2.5% [5] 橡胶产业的经济与社会价值 - 天然橡胶是国家四大工业原料之一,中国年产量不足全球7%,但带动农户收入增长并维护边疆稳定 [1] - 勐腊县被称为"中国橡胶第一县",橡胶种植面积和加工领域在全国占重要地位 [2] - 会龙村村民割胶收入占人均年收入75%,达17000元,橡胶树成为核心收入来源 [5] 乡村振兴与农户金融支持 - 勐腊农商银行推出"乡村振兴安居贷",期限10年,纯信用最高20万元,已为会龙村授信34户共466万元 [4] - 扶贫小额贷款和安居贷帮助农户发展民宿、餐饮,案例显示人均收入增至22400元 [3][4] - 金融机构发放农户生产经营类贷款23笔共222万元,支持橡胶产业与旅游等多元收入 [4] 国储林项目与林下经济模式 - 云南垦融林业公司采用"特色经济林+林下产业"模式,获农发行贷款1.56亿元,完成橡胶林栽培4.38万亩 [6][7] - 勐腊县国储林项目总投资8.13亿元,建设13.38万亩橡胶商品林和2.44万亩药园,贷款期限38年 [7] - 项目推动橡胶产业区域化、集约化发展,促进林业从传统种植向生态建设转型 [8] 橡胶加工企业升级与金融助力 - 勐腊天邦制胶公司引入外资后产能扩大,获农行流动资金贷款1000万元,产品涵盖乳胶、轮胎专用胶等 [9][10] - 金融机构累计向天邦制胶发放贷款4150万元,拉动上游胶农月均增收1500元 [10][11] - 勐腊县橡胶企业贷款余额9.12亿元,同比增长29.1%,推动粗加工向精深加工延伸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