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五育并举
icon
搜索文档
奋力推动教育强国首善之区建设再上新台阶
北京晚报· 2025-09-10 14:12
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 北京育才学校新址投入使用 可容纳114个教学班及4300名学生[2] - 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于秋季学期正式投用 配备教师工作室、智慧教室、食堂及宿舍等设施[3] - 海淀区红英阳光幼儿园形成托幼一体化办园模式 配备儿童户外活动区、保健室及托育班[1] 教育体系创新发展 - 北京中关村学院与中关村人工智能研究院共建"产学研创投"一体化创新生态体系[2] - 开展"AI+"课程创新 丰富科技赋能教育应用场景[4] - 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优化调整学科设置[4] 教育质量提升措施 - 要求提高科学保教水平 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1] - 强化食堂安全管理 打造可追溯管控体系确保校园餐安全优质[2] - 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 打造首都特色"大思政课"品牌[3] 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 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健全教育资源配置机制[4] - 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合力营造良好成长环境[1] - 要求相关部门主动对接优化公共配套服务[3]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 瞄准人工智能发展前沿 实现更多"从0到1"突破[2] - 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产出原创性颠覆性成果[4] - 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深化校地校企合作[2][4]
以红色教育为核心、艺术体验为载体 “九色鹿”暑托服务护航童年梦想
镇江日报· 2025-08-27 07:37
核心观点 - 镇江高新区蒋乔街道九华山庄社区通过"九色鹿"公益暑托班有效解决双职工及新就业新业态家庭儿童看护难题 为期4周的服务覆盖40余名儿童 以红色教育为核心结合非遗传承与科技实践 构建多方协同的社区服务模式 [1][2][4] 课程体系设计 - 创新"九色课程"体系 涵盖红色铸魂 非遗传承 科技实践 安全自护及心灵关爱五大领域 [2] - 红色教育采用AI"红星课堂"与沉浸式"时空对话"形式 结业誓言"为中华崛起读书"强化家国情怀 [2] - 非遗课程包含制香囊 染青蓝 绘脸谱及琵琶表演《采莲调》 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亲授技能 [2] - 科技实践设置"AI见未来""星际火箭"项目 安全课程通过"禁毒""反诈"实景演练开展 [2] 运营模式创新 - 采用"社区搭台 多方唱戏 家校共育"模式 整合团市委 未成年人保护站 青蓝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资源 [1][3] - 大学生志愿者提供人力支持 爱心企业捐赠物资保障 家长深度参与形成合力 [3] - 实践"玩中学 做中悟"理念 教授自制地震报警器与废旧材料环保时装秀等实用技能 [3] 社区治理成效 - 服务精准回应民生需求 实现"托得住 管得好 育得优"承诺 破解家庭看护难题 [1][4] - 以红色教育为核心载体 深植"强国复兴有我"信念 助力儿童成长发展 [4] - 计划持续扩大服务覆盖半径 构建高效多方协同机制 打造可复制社区服务样板 [4]
让假期更有趣,孩子有所得(编辑手记)
人民日报· 2025-08-13 06:29
高校及公共文化资源利用 - 高校博物馆和艺术馆等沉睡资源被进一步开发利用 拓展五育并举新路径[1] - 北京市22所高校开放43个校内博物馆 湖南省长沙市341所学校体育场馆免费开放[1] - 校园游泳馆和健身房等文体资产为孩子们提供强健体魄的更多选择[1] 公共文化服务创新 - 采用线上点单+线下配送方式开设绘画音乐舞蹈等多门类艺术课程[1] - 构建体系化多元化线上课程 汇聚优质师资满足孩子兴趣与好奇[1] -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需提供精准化个性化服务 不局限于开门迎客[1] 暑期教育新模式 - 社会力量为孩子搭建知识与趣味桥梁 通过实践促进成长[1] - 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教育方式让孩子足不出户收获满满[1] - 教育资源开放使孩子们获得触摸文脉和强健体魄的双重体验[1]
铁岭:补短板强基础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辽宁日报· 2025-08-05 09:06
教育质量提升举措 - 成立示范高中联盟和一般高中联盟开展普通高中课堂视导评估 [1] - 实行银州区和清河区中考互通并推进开原市和清河区教育一体化 [1] - 通过优质带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使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 [1] 五育并举实施成果 - 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 [1] - 开原市民主教育集团连续两年主办观摩会向省内外展示高质量发展成果 [1] - 县域学校向500多名教育专家展示五育并举成果获评高质量办学治校案例 [1] 教师队伍建设 - 实施"三名"工程累计培训名校长82名、名教师1885名 [2] - 5年来补充新任教师2289人遴选教师63名 [2] - 通过交流轮岗方式调动教师和校长3007名 [2] 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 5年内为240余所义务教育学校和15所高中改善办学条件 [2] - 新改扩建幼儿园75所增加优质普惠学位1.1万余个 [2] - 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2.3%并在全省率先实施数字教育工程 [2] 教育改革成效 - 开展集中式数字化"阳光分班"全面启动"入学一件事"服务 [2] - "双减"改革成绩斐然经验做法多次在全省交流 [2] - 建成4所"数字校园"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 [2]
金榜题名时 恒昌公益“大学圆梦金”助力30位寒门学子扬帆起航
财富在线· 2025-07-30 17:39
项目成果 - 2025年高考季40位受助学子中30人圆梦大学 本科上线率达75% [1] - 山东省成武县第二中学受助学生本科上线率70%(14/20) 其中3人超特控线521分 2人突破600分 最高分655分(体育类)[5] - 杭州富阳区新登中学受助学生本科上线率80%(16/20) 其中5人超浙江省特控线592分 3人突破600分 最高分617分 [5] - 本科上线率显著高于地区平均水平(成武县2024年本科录取率39% 浙江省2024年本科录取率41.8%)[5] 项目运营模式 - 采用"云杉校园+精准滴灌"模式 从经济资助延伸至精神激励与人生发展长效赋能 [5] - 2024年9月向山东成武县第二中学50名学子捐赠50,000元"大学圆梦金" [4] - 2024年12月向杭州富阳区新登中学60名学子捐赠60,000元"大学圆梦金"及暖冬物资 [4] - 项目注重"五育并举" 30名本科上线学子中艺术生/特长生占比达27%(8人) [7] 典型案例 - 山东成武县学生阿轩以体育综合分655分考入山东大学 位列全省第71名 [1][6][7] - 其他成功案例包括:小月考入河南大学音乐表演系 小涵考入山东科技大学 小林考入浙江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 小艺考入浙江理工大学自动化专业 [7] 战略规划 - 从"平等教育"向"优质教育"战略跃升 通过纵向深化与精准滴灌突破地域及家庭限制 [1] - 已累计在9省揭牌9所"云杉校园" 配套建设图书室5间 音乐教室7间 美术室1间 篮球场1个 智慧教室1间 足球队1支 惠及超7,000名学子 [8] - 未来将继续深化精准滴灌机制 拓展云杉校园覆盖范围 重点资助准大学生并捐助数码产品等学习物资 [8]
让学校“好玩”,让学生“好学”(暖闻热评)
人民日报· 2025-07-23 05:51
教育理念与实践 - 杨昌盛校长在新州二小推行"让学生喜欢上学"的教育理念,通过充分利用校园空间和举办多样化活动如烹饪大赛,提升学生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1] - 学校倡导课间活动,2000多名学生中仅10多人戴眼镜,超重学生很少,体现身体素质优势 [2] - 新州二小连续9年在黔东南州教学质量监测中排名前列,最近两年位居第一,数学平均分比全县第二名高十几分,证明玩学结合的有效性 [2] 教育模式创新 - 上海中小学与体校、体育场馆合作打造"15分钟运动圈",浙江桐乡引入蓝印花布印染技艺,郑州开展种植烹饪实践,体现教育形式多元化 [3] - 新州二小在经费紧张情况下,通过众筹几百个轮胎和家长参与制作运动器材,实现场地高效利用 [3] - 教育创新需要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力量,利用地方传统文化和特色产业拓展社会"大课堂" [4] 教育发展方向 - 五育并举是教育必答题,需要根据不同学段设计教学内容,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4] - 学校应成为培养多样性的成长园地,而非单纯备考空间,通过减少压抑天性和增加活动空间促进学生发展 [4] - 教育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健康身心和健全人格,实现像小树苗一样的茁壮成长 [4]
家校协同发力 共推体育“2小时”政策落实
新华日报· 2025-07-18 04:20
教育政策演变 - 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的要求,强调"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和终身体育习惯养成 [1] - 政策演变从2007年"每天锻炼1小时"到2020年"校内、校外各1小时",再到2024年"不低于2小时"的总时长要求,体现持续优化 [2] - 新政策通过"综合"概念提升可操作性,解决寄宿生等特殊群体落实难题 [2] 学校实施路径 - 学校作为主阵地需以"贯通性"理念落实政策,涵盖体育课、大课间、课外活动、竞赛及家庭体育作业等多形式 [3] - 部分学校已调整大课间安排:频次从每天1次增至2次,时长从30分钟延长至40-60分钟 [3] - 贯彻"教会、勤练、常赛"理念形成教学闭环,三者相互促进并有助于提升体育中考成绩 [4] 家庭协同机制 - 家长需从监督者转变为运动同行者,通过陪伴打破屏幕依赖并培养孩子运动习惯 [6] - 有效指导取决于家长意愿与能力,需掌握个性化定制技能并充实体育知识储备 [6] - 家庭体育作业成为校内外联动的重要载体,强化校内所学体育技能 [3][6] 政策战略意义 - "2小时"政策是建设健康中国和深化"五育并举"方针的关键举措 [7] - 要求构建家校协同体系:学校主导"教-练-赛"一体化,家庭营造"亲子共练"环境 [7]
五育并举护航孩子成长(社会杂谈)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07 09: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教育部发布《基础教育规范管理负面清单(2025版)》,明确严禁挤占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课时,相关要求从2024年负面清单第九条上调至第二条 [1] - 长期以来体育、劳动、美术、音乐等课程被贴上"副课"标签,常被语数英等考试科目挤占或流于形式 [1] - 基础教育阶段若只重智育偏废其他,将导致学生成为"高分低能"的"单翅小鸟",难以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1] 课程边缘化原因 - 应试教育惯性思维下,分数和升学率成为评价学生学业和学校质量的单一维度,忽视人格、健康等素养培养 [1] - 与考试成绩关联度低的科目易被边缘化,部分教师因此产生职业倦怠并对调课持默许态度 [1] 改革实施路径 - 需破除"主副课"二元对立观念,树立五育并举的科学教育观 [2] - 创新教学方法:德育结合社会热点辩论,体育引入传统民间项目,美育联系生活实际,劳动教育设计实践任务 [2] -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将课程质量纳入学校督导与教师考核,形成制度保障 [2] 系统性改革要求 - 需教育部门、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协同,使"副课"回归教育本位 [3] - 教育是系统工程,需通过多元课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3]
北京房山三所乡村小学建立共同体 给孩子提供“家门口好的教育”
中国青年报· 2025-06-22 14:55
教育创新实践 - 北京房山区青龙湖镇中心小学举办"龙湖市集",通过模拟商业场景让学生体验学以致用,市集包含手工编织、非遗柳编、面塑花馍等30多门课程成果,并使用校园币进行交易,最高摊位收入达620校园币 [1][3][5] - 活动联合房山区葫芦垡中心小学和琉璃河镇窑上中心小学共同参与,形成三校资源共享的乡村小学探索共同体 [1][7] - 课程设计打破学科壁垒,涵盖环保方案设计、艺术与科学结合等8节跨学科实践课,例如通过儿歌游戏教授防溺水知识 [3][5] 教学模式转型 - 青龙湖中心小学采用项目式和主题式课程,将课堂搬进真实场域,例如市集活动促进知识迁移应用,激发学生高阶思维 [5] - 教研员尹春彦指出该模式实现"五育并举",通过真实场景任务反哺课堂教学,形成"原色育人、生态发展"的新范式 [5] 乡村教育协同发展 - 三校校长基于农村教育经验自发组建共同体,旨在利用乡土优势弥补资源短板,为农村儿童提供"家门口好的教育" [7] - 房山区教委提出未来城乡小学"手拉手"活动需转向双向资源互补,重新挖掘乡村教育价值以服务乡村振兴 [9]
以改革破局 以创新提质——常州以综合改革探索“教育强市”建设
新华日报· 2025-06-11 08:32
教育政策与改革 - 常州成为江苏省首个全域创成国家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的设区市 [1] - 常州入选首批"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 [2] - 印发《常州市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五大中心任务:全面坚持五育并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2] 教育资源建设 - 截至2024年底,常州市基础教育阶段共有幼儿园434所,在园幼儿12.19万人;义务教育学校373所,在校学生50.61万人;普通高中43所,在校学生8.09万人 [3] - 2021—2024年,全市新建、改扩建学校190所,竣工164所,新增学位12.15万个,总投资超250亿元 [3] - 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100%达到省定办学标准,建成常州市"1+1+N"智慧教育云平台 [3] 教育质量提升 - 常州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集团化办学覆盖率分别达到98.4%、94.6%、48.8% [5] - 全市建成义务教育新优质学校174所,占比46.6%,覆盖各个区域、兼顾城乡学校 [5] - "十四五"期间,全市共1.1万余名义务教育教师参加交流轮岗 [5] 教育创新与实践 - 解放路小学创新构建"百米资源圈",连接周边30余个单位,开发近60门课程和活动,累计覆盖师生近3000人次 [4] - 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探索馆校协同育人新模式,开发"悦纳龙城,博广多闻"系列课程,构建"1+N"学科融合模式 [4] - 常州建立"双减"市级联席会议机制,推出"三四三"作业管理模式和"5+2+1"课后服务模式,实现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100%覆盖 [5] 德育与素质教育 - 建成467个青少年综合实践教育基地,主题化、系列化组织开展学生教育实践活动 [6] - 全域推进"江南燕·行走的思政课"品牌建设,形成"党建领航、区域协同、五位一体、知行合一"的常州思政课一体化育人新路径 [6] - 持续建构完善涵盖音乐、美术、书法、舞蹈等艺术种类的综合性美育课程体系 [6] 劳动教育 - 2021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2023年出台全国首部劳动教育地方性法规《常州市劳动教育促进条例》 [7] - 实施劳动教育"百千万工程",建成100个优质示范基地,打造200门精品劳动课程,推行100项学校劳动和家庭劳动任务 [7] - 创新实施学生劳动素养监测,构建小初高一体化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