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人融合
搜索文档
2025赛迪中西部百强区榜单发布 多极联动格局加速成型
中国经济网· 2025-11-18 14:06
三大趋势显现四大路径破解发展瓶颈 面向"十五五",中西部城区发展将呈现三大趋势:跨区域联动探索"产业承接-创新转化-要素流 动"三位一体模式;区域中心城市城区将涌现更多"黑马";中心城区借城市更新实现"空间重构-产业升 级-消费激活"良性循环。 为破解发展瓶颈,报告提出四大建议:一是"精准承接+特色培育"双轮驱动产业升级,深化与东部 地区产业链协作,培育新能源、算力等新增长点;二是打造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强化中心城区创新极作 用,共建"创新飞地";三是融入"一带一路",强化物流枢纽功能,优化外资营商环境;四是推进"产城 人"融合,通过城市更新补齐基建与公共服务短板,培育新消费场景。 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18日讯 11月6日,赛迪顾问发布中国中西部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成果,全 景呈现中西部城区经济发展最新态势。该研究覆盖中部226个城区、西部237个城区(不含直辖市辖区和 国家级新区),通过5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构建的评价体系,最终评选出2025赛迪中部百强区与西 部百强区。 区域特征鲜明中部西部各有侧重 中部城区经济呈现"空间分布不均、规模梯度分布"特征。省份分布上,湖北以29个入榜城区居中部 六省首位 ...
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丨东北老工业基地铁西区的蝶变与新生
新华社· 2025-11-10 14:56
区域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 - 铁西区通过优化发展环境、推动产业升级、促进产城人融合实现发展面貌焕然一新 [3] - 区域发展动能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统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 [5] - 区域推动老字号企业如沈鼓集团、沈阳机床、北方重工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4] 营商环境优化 - 区域推动干部下沉一线,选派干部与企业结对子,变被动等为主动帮 [3] - 打造高效服务平台,实现只进一扇门、能办所有事,营商环境发生巨变 [3] - 通过量化考核、优化方式、强化结果运用等举措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3] 新兴产业发展 - 沈阳微控飞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海外订单饱和,预计今年合同额突破30亿元,是去年的5倍 [4] - 公司在磁悬浮应用产业基地内对飞轮转子进行三层精雕 [4] 城市更新与人口集聚 - 打造1905文化创意园等历史记忆与现代生活交融的城市文旅地标,文创产业集群日益壮大 [5] - 区域常住人口已超过137万人,越来越多人选择留在铁西 [5] - 1905文化创意园前身为沈重集团二金工车间,2012年重启为现代化文创园区,成为年轻人打卡地 [1]
赛迪顾问:我国中西部城区发展呈现新趋势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11-06 16:54
研究成果核心发现 - 全景展现中国中西部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最新态势 [1] - 中西部城区经济发展呈现空间上分布不均、规模上梯度分布的特征 [1] 中部百强区空间分布 - 湖北以29个城区位列中部六省首位 [1] - 安徽和江西表现亮眼,分别新增2个城区入榜,以17席和16席位列第二和第三位 [1] - 湖南省以16席并列第三,河南省以13席排名第五,山西省排名第六,仅有10席 [1] - 湖北以83.3%的城市覆盖率排名第一,12个地级市中有10个有百强区分布 [1] - 河南省城市覆盖率最低,仅为29.4%,17个地级市中除省会郑州外仅有4个城市拥有百强区 [1] 中部百强区规模层级 - 百强区高度集中在1000亿元以下区间,共有75个城区,是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2] - 地区生产总值4000亿元以上城区有1个,2000亿-3000亿元城区有4个,1000亿-2000亿元城区有20个 [2] - 700亿-1000亿元城区有25个,400亿-700亿元城区有47个,400亿元以下有3个 [2] - 400亿元以上城区总体呈现金字塔式分布形态 [2] 中西部城区发展趋势 - 探索产业承接-创新转化-要素流动三位一体的跨区域联动模式 [2] - 区域中心城市城区将发挥更大力量,涌现更多黑马城区 [2] - 中心城区有望借助城市更新实现从单纯改造到产业导入的转变,形成空间重构-产业升级-消费激活的良性循环 [2] 产业发展建议 - 以精准承接+特色培育双轮驱动产业梯度升级,聚焦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等领域精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3] - 依托自身资源禀赋,聚焦新能源、算力、智能装备等特色细分领域培育新增长点 [3] 创新体系建设建议 - 强化中心城市核心城区创新极作用,汇聚创新资源,搭建创新平台 [3] - 探索中心研发+周边制造区域协同模式,推动共建创新飞地 [3] 开放能级提升建议 - 强化物流枢纽功能打通对外开放大通道,利用西部陆海新通道和空中丝绸之路建设机遇,实现西拓和南下 [3] - 优化外资营商环境,落实外资准入限制取消政策,发挥资源禀赋进行定向精准招商 [3] 城市空间品质提升建议 - 以城市更新为抓手改造老旧小区和断头路,促进基础设施升级,布局新基建,补齐公共服务短板 [4] - 对历史街区、旧厂房实施微改造,引入文创、科创、商贸等业态,培育夜间经济、直播电商等新消费场景 [4]
深圳4区上榜千亿城区第一梯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8 18:40
城区经济发展总体态势 - 中国城区GDP从2020年45.2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57.2万亿元 年均复合增长率达6.1% [1] - 千亿城区数量从2020年111个增至2024年171个 年均新增15个千亿城区 [1] - 千亿城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比重持续提升 驱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作用凸显 [4] 深圳城区经济表现 - 南山区以9500.97亿元GDP连续九年蝉联榜首 逼近万亿元大关 [1][8] - 福田区以5948.82亿元位列第二 龙岗区5901.27亿元和宝安区5300.43亿元分列三四位 [2] - 龙岗区2024年GDP增量达858.2亿元 仅次于南山区935亿元增量 [8] - 深圳共有6个区进入千亿城区榜单 龙华区和罗湖区分列第24和第29位 [1] 千亿城区梯队分布 - 第一梯队由深圳南山区、福田区、龙岗区、宝安区及广州天河区组成 [7] - 两千亿城区数量增至45个 GDP总和达14.7万亿元 占千亿城区总量46.8% [4] - 三千亿城区数量增至22个 杭州余杭区等7个城区首次突破3000亿元 [8] - 2024年新增16个千亿城区 包括沈阳浑南区、宁波奉化区等 GDP集中在1000-1123亿元 [7] 城区发展质量特征 - 南山区经济规模接近万亿 相当于全国城市GDP排名第30位的大连市 [8] - 深圳南山区和福田区在经济规模和经济密度方面位居全国前列 [8] - 宝安区和龙岗区平均经济密度达14.3亿元/平方公里 [8] - 新增千亿城区增速跨度从3%到9.7% 4个城区增速位于6%及以上 [7] 创新发展模式 - 龙岗区通过建设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等形成集群化发展模式 [11] - 市场化招商引入宁德时代、中广核新能源等项目 布局半导体和低空经济领域 [11] - 联合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等机构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 [11] - 宝安区培育7229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在LED屏幕等领域获得全球市占率超50% [12] 产业升级路径 - 隆基绿能等企业牵头国际光伏标准制定 打破欧美专利围堵 [12] - 通过深港先进制造业合作区等平台对接国际规则 [12] - 城区发展呈现从技术追赶向原创引领跃迁的趋势 [11] - 主导产业与前沿科技双向赋能的模式逐渐成熟 [11]
深圳4区上榜千亿城区第一梯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8 18:14
城区经济发展概况 - 2020-2024年中国城区GDP从45.2万亿元增长至57.2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6.1% [1] - "千亿城区"数量从2020年111个增至2024年171个,年均新增15个 [1][3] - 2024年新增16个"千亿城区",新增成员GDP总量集中在1000亿-1123亿元,增速跨度3%-9.7% [7] 深圳城区经济表现 - 深圳南山区以9500.97亿元GDP连续九年蝉联榜首,逼近万亿规模 [1][8] - 深圳福田区GDP达5948.82亿元排名第二,龙岗区(5901.27亿元)、宝安区(5300.43亿元)分列三四位 [2][7] - 龙岗区2024年GDP增量达858.2亿元,仅次于南山区增量(935亿元) [9] - 深圳4个城区(南山、福田、龙岗、宝安)与广州天河区组成"千亿城区"第一梯队 [7] 城区经济梯队分布 - 45个"两千亿城区"GDP总和达14.7万亿元,占171个"千亿城区"总量的46.8% [4] - 第二梯队由17个GDP3000-5000亿元城区组成,杭州余杭区等7个城区首次突破3000亿元 [9] - 经济密度表现:南山规模最大,福田密度最高,宝安和龙岗平均密度达14.3亿元/平方公里 [8][9] 城区发展驱动因素 - 创新驱动:龙岗区通过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半导体技术商业化布局形成"龙岗样板" [12] - 产业升级:宝安区聚焦智能制造,培育7229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LED屏幕等产品占据全球超50%市场份额 [13] - 标准制定:宝安区支持隆基绿能等企业牵头国际光伏标准制定,推动"以技术换规则" [13] 未来发展趋势 - 创新方向:城区将增强原创策源能力,形成颠覆性科技成果和全球创新网络节点 [12] - 产业融合:建议促进"科创+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强基固链 [13] - 开放合作:从外贸依赖转向规则主导,加速高附加值品牌整合与国际规则制定权争夺 [12]
“千亿城区”扩容,深圳南山GDP近万亿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8-07 23:04
城区经济发展概况 - 2020~2024年中国城区GDP从45.2万亿元增长至57.2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6.1% [2] - "千亿城区"数量从2020年111个增至2024年171个,45个"两千亿城区"GDP总和达14.7万亿元,占千亿城区总量的46.8% [2][3] - 2025年百强区以0.6%国土面积创造全国16.7%的GDP [2] 经济强区梯队分布 - 第一梯队:深圳南山区(9500.97亿元)、福田区(5948.8亿元)、广州天河区(6600亿元)等5个城区,南山区GDP逼近大连全市(9516.9亿元) [3][4][6] - 第二梯队:17个GDP达3000亿~5000亿元的城区,其中杭州余杭区、广州白云区等7个城区首次突破3000亿元,增量均超200亿元 [4] - 新增"千亿城区"前10包括浑南区(沈阳)、奉化区(宁波)等,GDP总量1000亿~1123亿元,增速跨度3%~9.7% [3] 产业与创新动态 - 2024年城区高新技术企业达29976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424家 [7] - 工信部100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中49个位于城区,集中在电子设备、通用设备制造等领域,广东、江苏、山东表现突出 [7] - "十四五"期间城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85747.4亿元增至231039.5亿元 [6] 未来发展趋势 - 创新驱动从技术追赶转向原创引领,产业与科技双向赋能模式成熟 [9] - 产业升级向价值链高端精进,都市型先进制造与"工业上楼"成为新常态 [9] - 建议路径包括促进"科创+产业"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强基跃链"、深化绿色转型等 [9]
16城区首破千亿
搜狐财经· 2025-08-06 20:00
百强区格局变化 - 2025赛迪百强区榜单综合考察经济实力、增长动力、内生支撑、区域能级和共享发展等竞争力,而非单纯以GDP总量衡量 [1] - "东-西"不平衡格局略有缓解,西部百强区增至19个,中部减至22个,东部增至58个 [3] - "南-北"不平衡仍明显,南方百强区保持84个,北方仅16个 [3] 千亿城区扩容 - 百强区以0.6%国土面积贡献全国16.7% GDP [3] - 2020-2024年千亿城区从111个增至171个,年均新增15个,其中两千亿城区45个,三千亿城区22个 [3] - 2024年新增16个千亿城区,GDP集中在1000亿-1123亿元区间,包括浑南区、奉化区等 [3] - 苏州姑苏区破千亿后,全市十大区市GDP全部超千亿,为2026年GDP破三万亿目标奠定基础 [4] 区域分布特征 - 广东17个城区入围百强区,数量全国第一,包揽榜单前7名 [1][5] - 深圳南山区以9500.97亿元GDP连续9年居首,天河区6615亿元,福田区5948.82亿元,宝安区和龙岗区均超5000亿元 [5] - 广东"区强县弱"特征显著,2025百强县仅上榜3个且排名靠后,与撤县设区城市化进程相关 [5][6] - 山东6区入选百强区,包括历下区、兰山区等,经济总量均破千亿 [6][7] 产业支撑 - 历下区软件产业规模800亿元,现代医药产业聚集60家企业,规上工业总产值422亿元 [7] - 兰山区依托商贸物流产业实现1503.2亿元GDP,推动商城国际化、数字化发展 [7] - 崂山区新一代信息技术、芝罘区生物医药、市南区航运贸易、历城区数字经济等构成支柱产业 [8] 发展路径建议 - 促进"科创+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创新驱动主引擎 [8] - 推动先进制造业"强基跃链",重塑产业竞争新优势 [8] - 推进"产城人"融合空间再造,激发城市更新价值 [8]
福海潮涌:从“智造心脏”到“湾区客厅”的聚变之路
南方都市报· 2025-06-27 13:32
福海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工业基础与产业生态 - 福海作为深圳首个广东省智能制造基地,1-5月规上工业产值超700亿元,龙头企业如长盈精密同比增长超30%[1] - "六大系"企业(如长盈精密、大族激光)担任产业链"链主",为区域产业生态提供稳定支撑[1] - 新兴企业如正浩创新(便携式储能电源)、拓竹科技(桌面级3D打印机)实现爆发式增长,三家企业合计贡献福海规上工业增速5.15个百分点[2] - 1-5月176个工业投资项目聚焦技术改造,推动生产线智能化升级和园区绿色化改造[2] 会展经济与商业升级 -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上半年吸引超300万全球客商,带动22个市外项目落地(如京东大药房、欧卡智舶)[3] - "会展+工业游学"模式实现参展商向投资商转化[3] - 智驾公园IEPark(汽车主题商业综合体)开业三日成交近1800万元,"会展+消费"模式成功落地[4] - 花园城项目主体竣工,希尔顿、洲际等星级酒店群成型,华强广场升级为"湾区不夜城"重要拼图[4] 产业空间与区域协同 - 上半年推动15个产业空间升级项目,释放34.21万平方米优质载体,包括嘉华地块"工业上楼"和亚洲创建"城市更新"[4] - "香港研发+前海服务+宝安制造"协同路径深化,与香港数码港建立共享机制,联合香港高校院士团队攻关[6] 城市配套与未来规划 - 福海社区医院年内投用,结束区域无综合性医院历史[6] - 会展高线公园规划松鼠王国主题公园,联动前海冰雪世界,构建"展会-消费-文旅-休闲"24小时生态链[6]
福建晋江:多措并举助力城市更新行动落地见效
中国经济网· 2025-06-17 15:50
城市更新规划框架 - 贯彻落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要求 按照统一底图 统一标准 统一规划 统一平台要求整合专项规划 [2] - 启动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编制 聚焦产业空间 商业文旅 住宅和支撑配套体系 山水环境四方面更新工作 [2] - 依据总体规划核定规划条件 明确容积率 绿地率 建筑密度等指标管控要求 推进项目快速落地 [2] 城市建设投资与实施 - 2025年策划实施城建项目397个 年度计划投资384.2亿元 截至5月底完成年度投资191.6亿元 [3] - 深化拓展城市品质提升行动 推进产城人融合发展 [3] - 专题编制重点片区城市设计项目 包括安海镇龙山寺-北环片区 梅岭中片区等 [3] 土地资源管理与效率提升 - 分类盘活低效用地7000亩 全面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工作 [4] - 通过微减容式改造实现降量缩面 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增设公共服务设施 [3] - 优化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限 运用多评合一模拟审批等方法为项目节省2-3个月开工准备时间 [4] 项目服务与保障机制 - 主动服务更新改造项目 化解改造空间和指标限制矛盾 持续推进土地资源整合 [3] - 快速组件报批 各阶段由主要负责同志带队走访 保障重点项目用地用海需求 [4] - 深化拓展盘活利用低效用地试点 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历史遗留问题处置 [4]
钱塘高铁新城驭潮声奔富路 揽山水入画屏
杭州日报· 2025-05-26 11:19
钱塘高铁新城战略定位 - 作为杭州八大重点发展区块之一,是"东智造、西科创"产业走廊核心支撑点,战略价值体现在区位交通与产业定位融合性 [3] - 通过空间重构、要素集聚与制度创新,深度重塑杭州产业经济地理格局,成为驱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关键引擎 [3] - 同步规划建设28.36平方公里国际化高铁新城,推动杭城东部空间和价值重塑 [5][6] 交通枢纽规划 - 钱塘站是杭州机场高铁全线面积最大新建车站及长三角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重要枢纽,杭州第五座铁路枢纽 [5] - 站房设计6台11线高铁动脉与3台6线城际轨道交织,实现高铁、城际铁路和地铁无缝换乘 [5] - 长三角"超级地铁"水乡旅游线城际铁路江苏段将经过钱塘区并接入钱塘枢纽 [5] - 5分钟直抵杭州机场T4航站楼,40分钟到达上海虹桥,形成一小时生活圈 [5] 产业发展规划 - 以创智产业为核心,结合品质居住与田园乡村特色,形成"一带两心、两轴四片"空间格局 [6] - 重点发展科创服务业与智造服务业,形成服务性总部高地产业社区,承担产业发展升级"超级加速器" [7] - 打造"城站融合+创新生态+产居一体"的未来产业社区,实现全方位"职住融合"生态系统 [7] 城市建设进展 - 锚定"路网贯通、安置提速、配套升级"目标,全力冲刺7条道路年底贯通 [3] - 青创路已正式通车,宏图路、义蓬东一路等7条道路雨污水管道铺设完成超80% [12] - 站房高架路全面开工,计划三季度开启承台施工作业 [12] - 首宗宅地已完成收储,两宗商业用地及42亩村级留用地计划年底前收储 [13] 生态与文化特色 - 首个地块绿地项目启园预计今年三季度开工,打造融合生态、休闲与文化示范公园 [10] - 重点依托南沙大堤与水网体系打造环状景观生态带,构建"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绿色城市 [10][11] - 站房采用绿色建筑三星标准,应用自然通风采光、可再生能源等技术建设低(零)碳枢纽 [10] - 创新设计12米挑高星空站厅,植入文化场景,将传统交通空间转为城市文化载体 [9] 招商与开发策略 - 坚持"边建设边招商"策略,采用"靶向招商+链式招商"双轮驱动和"脸谱画像"精准招商模式 [14] - 总体目标为"三年重点项目出形象、五年重点区块成片成势、八年产城人融合发展基本成熟"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