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机共融
icon
搜索文档
第三季度稳健前行 翔楼新材新成长蓄势待发
证券日报之声· 2025-10-29 21:45
业内人士分析,翔楼新材正处于从传统优势业务向高端领域拓展的战略转型期,2025年第三季的稳健业 绩表现,为公司持续推进产能扩张和业务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安徽工厂产能的有序释放和机器人 材料业务的稳步推进,翔楼新材有望在高端制造和新兴产业领域实现更大突破,走上"量利齐升"的长期 高质量成长轨道。 (编辑 郭之宸)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安徽新厂将聚焦高端轴承、机器人等领域,产品结构将向工艺复杂、高附加值方向 倾斜。这一战略布局不仅能够满足市场对高端精冲材料日益增长的需求,也将助力公司产品结构优化升 级,提升整体盈利水平。 在巩固传统优势业务的同时,翔楼新材近年来积极布局机器人材料领域,致力于打开第二增长曲线。 2025年3月份,该公司成立了机器人材料研究院,构建"政-产-学-研-用-资"一体化创新平台,聚焦具身 智能、人机共融等前沿方向,推动技术研发与场景验证的深度融合。 在谐波减速器柔轮方面,翔楼新材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据该公司方面披露,本公司向客户提供的减速器 柔轮材料已完成1万小时疲劳测试,这一进展显示了公司强大的研发执行力。 本报讯 (记者陈红)近日,苏州翔楼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翔楼新材")公布 ...
宇树科技更名推进IPO 出海业务占50%产品加速迭代
长江商报· 2025-10-23 07:45
IPO进展与公司更名 - 公司完成首期上市辅导,辅导机构最早将于2025年10月对公司是否达到发行上市条件进行综合评估[1][2][3] - 2025年第五次临时股东会审议通过公司更名议案,名称由“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正在办理工商登记变更程序[1][2] - 更名去掉地域标签,被解读为凸显全球化战略布局及对公司发展规划的调整升级[1][3] 市场地位与全球业务 - 公司全球消费级足式机器人市场占有率超过60%[1][4] - 出海业务占比达到50%左右,产品已进入全球52个国家的水电站、炼油厂和考古现场[1][3] - 教育版机器狗在欧美2000余所高校实验室使用,市占率高达68%[3] 财务表现与融资情况 - 公司自2020年开始实现盈利,2024年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9] - 已完成10轮融资,投资者包括顺为资本、红杉中国、经纬创投等知名机构,估值超过百亿元[7] - 公司注册资本为3.64亿元,实控人王兴兴持股比例约为34.76%[5][6] 产品与技术迭代 - 2025年第一季度工业巡检机器人订单同比增长220%[3][10] - 2025年10月发布新一代人形机器人H2,身高180cm、重70kg,配备31个关节,较前代R1机型关节数量提升19%[8] - 2025年3月G1人形机器人完成全球首次原地侧空翻及“鲤鱼打挺”动作,展现出高难度平衡控制能力[8] - 公司拥有多项技术专利,包括“沉浸式机器人遥操作方法”和“基于动捕设备的机器人关节控制方法”[8] 合作伙伴与商业化 - 公司与特斯拉达成供应链自动化试点合作[3] - G1机器人在德国汉诺威工业展上获得奔驰、西门子的联合研发邀约[3] - 公司入驻跨境平台速卖通,成为速卖通百亿补贴品牌之一[3]
2025年智能机器人与系统国际会议在杭州开幕
证券时报网· 2025-10-21 22:45
人民财讯10月21日电,据杭州发布消息,21日,2025年智能机器人与系统国际会议在杭开幕,来自全球 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700余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齐聚杭州,围绕"人机协作前沿"主题,聚焦人机共 融、智能决策、具身智能等前沿议题,开展交流、共话合作。 ...
北奥赵东伟:北京人形机器人赛训基地将持续使用、打造新业态
贝壳财经· 2025-08-19 16:25
赛事长期规划与基地运营 - 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结束后,"北京人形机器人赛训基地"将持续运营,包括"熊猫眼"核心区、足球配套3号基地等,功能涵盖赛队训练、产品测试、数据采集、技术验证和公众科普 [1] - 赛训基地旨在增强对全球人形机器人创新资源的吸引力,打造富含机器人元素的新业态 [1] - "熊猫眼"核心区1号基地赛后将转型为科研和高端赛事发布场地,内部加装动作捕捉系统并计划增设数据分析系统 [3][4] - 足球配套3号基地(南门)将用于举办赛事及验证新产品、新技术 [4] - ROBOLAND机器人营地的5号基地将作为国内外赛队技术交流展示区及青少年研学基地 [4] 赛事品牌化与国际拓展 - 全球首创的全自主5V5全尺寸人形机器人足球赛"RCAP 亚太机器人世界杯北京大师赛"由清华火神队夺冠,该赛事计划长期运营并扩展为国际品牌 [3] - 2023年11月大师赛可能落地阿布扎比,国内未来拟设置多赛区以联赛形式选拔优秀队伍 [3] 基础设施与核心理念 - 赛训基地已正式在国家速滑馆挂牌,包含"熊猫眼"、足球配套3号基地等多块区域,践行"人机共融"理念 [3] - 赛事期间基地用于赛队训练和预选赛,赛后功能分化明确,兼顾科研、商业发布与公众教育 [4]
361°集团战略携手斯坦德机器人公司,开启品牌智能化进阶新征程
格隆汇· 2025-08-18 09:40
战略合作概述 - 361°与斯坦德机器人于8月17日达成战略合作 签约仪式在厦门集团总部举行 双方高层共同出席 [1] - 合作标志着公司深化"科技赋能产品创新升级"战略 开启体育运动行业全链路智能升级新篇章 [1][4] 合作内容与架构 - 双方共同成立专注于AI智能领域的公司 并建立"未来运动探索实验室" [4] - 实验室将研发机器人适用的服装 鞋类 配饰等装备 在具身智能机器人材料领域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4] - 合作基于底层研发深度融合 围绕消费者运动场景痛点展开创新 反哺专业产品研发 [5] - 计划与公司各项专业运动IP赛事生态联动 形成从数据到产品的正向循环 [8] 技术协同与行业应用 - 斯坦德作为工业智能移动机器人解决方案提供商 拥有技术实力和行业经验 [4] - 公司积累体育运动产品研发 赛事服务经验及运动场景数据 为机器人技术提供应用土壤 [4] - 探索AI机器人技术赋能运动装备 以及机器人融入大众运动生活 [5] - 智能机器人技术将应用于更多运动场景 包括智慧仓储 物流 工厂及全球零售门店 [9] 市场与国际化布局 - 合作将发挥公司国际市场资源 助力斯坦德全球销售具身智能机器人 加速其国际业务拓展 [9] - 聚焦智能制造与智慧零售双轮驱动 打通前后端环节全链路深度融合 [9] - 斯坦德智能机器人逐步引入全球零售门店 通过智能化零售与展示提升购物体验 [9] 战略目标与品牌定位 - 合作是品牌深度加入智能基因的全新起点 开启智能化进阶新征程 [4] - 公司持续深化市场洞察 围绕"专业化 年轻化 国际化"定位 [13] - 以实验室成果为基石 推出科技性能与时尚美学新品 满足专业运动及大众市场需求 [13] - 引领中国运动品牌新航向 彰显公司引领智能运动生活及社会担当的决心 [8][13]
“冰丝带”变身“机器人竞技场”
新华社· 2025-08-15 20:27
行业动态 - 全球首个以人形机器人为参赛主体的综合性赛事"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在北京国家速滑馆举办,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280支参赛队伍参与26个赛项487场比拼 [1] - 2025年机器人产业加速发展,从春晚亮相到各类赛事举办,应用场景日益丰富 [1] - 我国机器人产业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27.8%,连续12年保持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地位,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跃升至全球第三 [3] 技术进展 - 运动会推动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控制、环境感知等核心技术的突破,展示智能决策和综合实力 [2] - 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驱动机器人完成复杂运动项目,体现全球在AI和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积累 [3] - 人形机器人技术呈现多点突破与协同跃升态势,产业应用展现强劲发展潜力 [5] 企业表现 - 宇树北京灵翌科技以6分34秒成绩获得1500米项目金牌,通过硬件和算法优化实现机器人性能提升 [2] - 北京加速进化科技的人形机器人搭载核心算法完成足球比赛中的抢断、传球、射门等连贯动作 [5] 应用前景 - 赛事被视为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的桥梁,加速人形机器人适应人类生活环境 [3][4] - 足球赛事验证的实时感知、多智能体协作等能力与生活场景核心需求高度契合 [5]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开幕 勾勒人机共融新图景
中国新闻网· 2025-08-15 00:02
行业活动规模 -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综合性竞技赛事在北京国家速滑馆开幕 涉及超百支战队和500余台人形机器人参与[1][2] - 赛事覆盖全球16个国家280支队伍 设置26个竞技赛项 赛程持续三天[2] - 国际参与度显著 包括美国 德国 日本等15个国家明星赛队加入竞赛方阵[2] 技术应用展示 - 机器人多场景应用凸显产业化趋势 包括酒店迎宾 医药分拣等生产生活场景[2] - 3D打印与手工工艺结合实现非遗技艺融合 如敦煌莫高窟灵感服装与牡丹纹样服饰[1] - 竞技项目体现技术成熟度 包含足球对抗 搏击 街舞及百米赛跑等高动态任务[2] 文化科技融合 - 机器人表演涵盖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 包括戏曲《穆桂英挂帅》 国风乐器演奏及太极武术展示[1] - 开幕式设计强调人机协作 如碳基与硅基对话舞蹈 机器人与演员联袂演出[1] - 服饰秀《天工霓裳》融合土楼文化 羽翼纹样等传统元素与现代机器人设计[1] 赛事组织特色 - 采用人机共同宣誓模式 由人类裁判与天工2.0 pro机器人分别代表裁判员和运动员宣誓[2] - 圣火点燃仪式以镶嵌蓝色晶体芯片的金属四棱锥"智芯"装置为核心象征[2] - 半程马拉松冠亚季军机器人(天工Ultra 松延动力N2 卓益得行者二号)担任护旗手[2]
将机器人做成“必需品”
北京商报· 2025-08-11 00:36
公司动态 - 傲鲨智能在世界机器人大会展出两大产品线:工业级外骨骼Fit系列和消费级外骨骼VIATRIX系列,后者设计轻巧且价格降至千元级别,面向户外运动场景提供助力 [1] - 公司曾为《流浪地球2》提供机甲技术原型,实现"科幻破圈"效应,当前AI神经网络软件实现突破,外骨骼可动态学习使用者步态并个性化助力 [1] - 产品核心逻辑强调"服务于人",通过自然动作触发助力,无需复杂操作学习,工业端侧重减负增效,消费端聚焦运动增程 [2] 行业趋势 - 外骨骼机器人爆发场景将更多来自民用端,因C端户外用户基数大、低成本化及明确的应用场景更易普及,目标是将外骨骼打造成手机级民用产品 [2] - 行业不存在"标准答案"产品形态,技术底层为人机共融的AI运动识别+电机阻抗助力,但需针对不同需求(如膝盖保护、肌肉辅助)开发多样化场景解决方案 [2]
对话傲鲨智能创始人、董事长徐振华:把机器人做成和手机一样的“必需品”
搜狐财经· 2025-08-09 23:20
公司产品与技术 - 傲鲨智能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展示的消费级动力外骨骼"VIATRIX"设计小巧轻便,价格达到千元级别,面向普通消费者,用于户外徒步、跑步、登山等场景提供助力[4][8] - 公司产品包括工业级重载型外骨骼Fit系列和消费级VIATRIX系列,前者用于特种工业领域搬运或托举重物,后者帮助运动"增程"[8] - 技术升级主要体现在软件方面,全新研制的AI神经网络软件使外骨骼能模拟和学习人的常规步态,助力过程更柔顺高效[8] - 硬件方面通过减少传感器数量并提升数据获取能力减轻设备重量和成本,新开发的高效电机在效能和体积重量上均有提升[9] 市场表现与融资 - 公司从2019年获得数百万元天使轮投资起步,到2025年5月已完成5轮融资,投资方包括明势创投、险峰长青、九合创投等机构[4] - 2024年7月A+轮融资与2025年B轮融资仅间隔10个月,显示资本市场对消费级外骨骼赛道的强烈看好[4] - 融资资金部分投入消费级外骨骼产品线拓展与核心技术升级,推动外骨骼从工业场景向民用市场渗透[4] 产品特性与用户体验 - 外骨骼产品核心逻辑围绕服务于人,放大人体能力而非替代动作,无需复杂操作学习,随身体自然动作触发助力[4][5] - 消费级产品具备阻抗功能,可让用户在一小时内夜跑达到两小时效果并燃烧更多卡路里[8] - 产品特性使体验直观真切,用户能即时感知"力量变轻松"、"走路没那么累"等变化[3][5] 品牌营销与行业认知 - 公司通过与《流浪地球2》深度联动完成"科幻破圈",影片中救援队员穿戴的"机甲"技术原型来自傲鲨智能已落地的工业级外骨骼[3] - 外骨骼概念首次大规模进入公众视野,为公司积累早期品牌认知[3] -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公司展位因体验者众多需限制流量,成为现场少数能提供大量设备场景体验的区域[1][3] 行业前景与发展方向 - 公司认为外骨骼形态机器人的爆发场景更多来自民用端,因C端户外人群基数大且民用产品低成本化更便于普及[10] - 外骨骼机器人不存在"标准答案",可根据不同应用场景设计多样化产品,如保护膝盖、帮助大腿肌肉或支持手腕等[10] - 公司目标是让外骨骼机器人成为民用产品,如同手机一样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0]
消费级外骨骼登场,推动人机共融走进大众生活|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
广州日报· 2025-08-09 22:12
公司产品发布 - 傲鲨智能在2025年北京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推出首款消费级外骨骼机器人VIATRIX,宣告开启全场景机甲时代 [1] - VIATRIX推出两种版本:旗舰版售价6799元,续航1.5-2小时(8~9公里);彩壳版售价7899元,续航4~5小时(20公里以上) [1] - 公司旗下多款外骨骼机器人曾参与电影《流浪地球2》的拍摄 [1] 技术特点 - 产品采用自研车规级响应电机,实现毫秒级精准动力输出,双腿总计46Nm动力 [2] - 配备AI步态算法,有效提升腿部力量并降低体能消耗 [2] - 提供多种智能模式:AI自适应模式、阻抗模式、骑行模式和开发者模式 [2] 市场定位与战略 - 公司秉持"全场景应用"理念,通过双版本策略覆盖从日常短途到户外探索的多样化需求 [2] - 产品设计旨在推动外骨骼技术从专业领域进入大众生活,实现"人机共融" [2] - 用户体验反馈显示产品能显著减轻运动负担,提升活动便利性 [2] 行业趋势 - 外骨骼机器人技术正从专业领域快速向大众消费市场渗透 [1] - 消费级外骨骼产品开始具备差异化配置以满足不同使用场景需求 [1][2] - 行业展示出技术与日常生活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