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创新
搜索文档
粮食稳产高产靠什么丨科技强农粮满仓
经济日报· 2025-11-04 10:57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 - 以良田、良种、良机、良法为核心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速构建,推动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同步提高 [1] -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科技创新支撑粮食丰收的坚实基础,建成后亩均粮食产能提升约10% [1] - 全国农田良种覆盖率已超96%,其中95%以上为自主选育,主要粮食作物种源基本实现自主可控 [2] - 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超11亿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突破75% [3] - 技术集成模式将科研知识转化为生产方案,推动农业生产向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化升级 [4] 良田建设与管理 - 运用遥感监测、物联网等现代化手段动态评估土壤状况,为科学种植提供精准依据 [1] - 因地制宜改良土壤,盐碱地推进排盐工程与生物改良,黑土区推广保护性耕作,红黄壤地区主攻酸化治理 [1] - 平谷区2021年至2024年共建设高标准农田4.79万亩,其中已建成2.12万亩 [11] - 平谷区组织高标准农田调查评估,已储备适宜建设面积1.92万亩 [11] 良种研发与突破 - 依托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等前沿技术,成功培育并推广一批高产、优质、抗病、耐逆的新品种 [2]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育种创新加速,2025年12个新品种一次性通过国家审定,类型覆盖半冬性、冬性、春性 [5][6] - 西农小麦系列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18亿亩 [6] - 薛吉全教授团队培育的"陕单636"是陕西省首个适宜机械化籽粒收获的玉米品种 [6] - 杨凌示范区新增国审农作物新品种56个,13个(次)入选国家农业生产主导品种 [8] - 浦城县成功选育"稻两优二九""悠香优2号"2个水稻品种通过国家审定,水稻良种覆盖率达98.5% [16] - 平谷区成功生产脱毒甘薯试管苗11.2万株,生产脱毒原种薯11万斤 [10] 良机应用与智能化 - 全国配备北斗终端的农机设备达220万台,植保无人机保有量超25万架 [3] - 北斗导航、智能控制、物联网等技术广泛应用于主流农机,加速精准播种、变量施肥、智能灌溉等模式普及 [3] - 农机装备向低碳化、清洁化方向迈进,通过提升排放标准、淘汰老旧机械、试点电动农机等措施探索减污降碳路径 [3] - 浦城县建立起"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体系,2024年全县农业机械保有量达7万余台,主要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83.35% [16] 良法集成与效益提升 - "吨半粮"高效栽培技术集成高质量耕播、精准水肥调控等环节,在多重逆境下实现亩产775.1公斤,较传统模式增产9.2%至18.9%,同时节水35%、节肥20%,每亩增收节支超200元 [7] - 针对陕北旱塬的"一增三改一防"技术模式通过四大技术集成,使玉米亩产从500公斤跃升到900公斤至1000公斤 [7] - 浦城县突破再生稻机收'辗压'技术瓶颈,2024年示范片两季综合亩产最高达1382.7公斤 [13][14] - 探索"一季水稻+再生稻+油菜"高效种植模式,2024年示范片全年亩纯利达1100元 [17] 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 - 杨凌示范区技术合同交易额年均增长50%以上,123个动植物品种权实现交易转化 [8] - 通过新建良种繁育示范推广基地51.2万亩,杨凌良种已推广至国内23个省区和多个上合组织国家 [8] - 杨凌示范区动态优化350个推广基地,示范推广面积达1.2亿亩,年示范推广效益超300亿元 [8] - 平谷区打造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港,与全球9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与300余家创新主体成为生态伙伴,落地两个全国重点实验室 [12] 区域产业发展成效 - 平谷区粮食收获面积从2021年的8.87万亩扩大至2024年的13.85万亩,产量从4.25万吨提升至5.71万吨,实现"四连增" [12] - 浦城县2024年完成粮食种植面积48.28万亩,再生稻种植面积8.5万亩居全省首位,粮食生产综合考评等十项指标均列全省第一 [15] - 浦城县财政每年统筹资金2000余万元推进粮食生产,并结合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1亿元奖补资金支持 [15] - "浦城大米"产业集聚区品牌价值在2025年攀升到421.17亿元 [17]
科技强农粮满仓
经济日报· 2025-11-04 07:07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 - 以良田、良种、良机、良法为核心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速构建,推动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同步提高 [1] 良田提质 -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科技创新支撑粮食丰收的坚实基础,建成后亩均粮食产能提升约10% [1] - 运用遥感监测、物联网等现代化手段动态评估土壤状况,为科学种植提供精准依据 [1] - 因地制宜改良土壤,盐碱地推进排盐工程与生物改良,东北黑土区推广保护性耕作,南方红黄壤地区主攻酸化治理与地力培肥 [1] 良种攻关 - 全国农田良种覆盖率已超96%,其中95%以上为自主选育 [2] - 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种源基本实现自主可控 [2] - 依托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等前沿技术,培育推广了一批高产、优质、抗病、耐逆、适应性广的新品种 [2] 良机融合 - 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超11亿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突破75% [3] - 全国配备北斗终端的农机设备达220万台,植保无人机保有量超25万架 [3] - 农机装备向低碳化、清洁化方向迈进,通过提升排放标准、淘汰老旧机械、试点电动农机等措施探索减污降碳路径 [3] 良法集成 - 通过绿色高质高效行动覆盖上千个粮食主产县,集成推广区域性、标准化技术模式 [4] - 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集成模式,将科研知识转化为生产方案,推动农业生产向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化升级 [4] 未来发展重点 - 系统推进农业全链条创新,促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协同发力 [4] - 聚焦生物育种、智慧农田等关键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4] - 加快培育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增强农业内生发展动力 [4]
多元融合强链条
经济日报· 2025-11-04 06:37
再生稻技术突破与产量表现 - 再生稻头季测产平均干谷亩产达770.5公斤 达到超高产水平[1] - 突破再生稻机收'辗压'技术瓶颈 示范片两季综合亩产最高达1382.7公斤 实现"吨粮田"目标[1] - 2024年浦城县种植再生稻8.5万亩 再生季几乎纯盈利[1] 科技创新平台与政策支持 - 建成谢华安院士专家团队科技特派员工作站 再生稻科技小院等五大科创平台 成功编制技术规程并发布白皮书[1] - 县财政每年统筹资金2000余万元推进粮食生产 并结合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1亿元奖补资金重点支持[2] - 制定《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十五条措施》 扶持再生稻与双季稻生产 推广"稻+N"种植模式 鼓励种业创新[2] 种植规模与产业地位 - 2024年浦城县完成粮食种植面积48.28万亩 再生稻种植面积8.5万亩 均居全省首位[2] - 粮食生产综合考评等十项指标均位列福建省第一[2] - 2025年计划完成粮食种植面积47.88万亩以上 再生稻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2] 种业发展与机械化水平 - 全县制种面积达6.37万亩 成功选育2个水稻品种通过国家审定 水稻良种覆盖率达98.5%[3] - 建立起"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体系 2024年农业机械保有量达7万余台[3] - 全县主要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83.35%[3] 品牌价值与产业融合 - "浦城大米"产业集聚区品牌价值攀升至421.17亿元[3] - 探索"一季水稻+再生稻+油菜"高效种植模式 2024年示范片全年亩纯利达1100元[3] - 推动全产业链发展 建设"水稻公园" 打造集种植 体验 研学 旅游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精品线路[3]
藏粮于技增收益
经济日报· 2025-11-04 06:37
甘薯产业科技创新与产业链发展 - 农场成功生产脱毒试管苗11.2万株和脱毒原种薯11万斤,标志着从商品苗生产向上游种源研发的战略延伸 [1] - 团队在脱毒种苗技术上攻关,培育出成活率更高、抗逆性更强、产量更高的甘薯种苗,产品销往河北、新疆等地 [1] - 贤王庄村建立起从品种、育苗到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解决了产品附加值不高和土壤板结等连作障碍问题 [1] 大豆种植与高标准农田建设 - 大豆示范田种植高油高产新品种“中黄203”,亩产达545斤,创下平谷区大豆种植新纪录 [2] - 2021年至2024年,全区共建设高标准农田4.79万亩,其中已建成2.12万亩,在建2.67万亩,并储备适宜建设面积1.92万亩 [2] - 平谷区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战略主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并开展调查评估 [2] 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与产学研合作 - 平谷区与全球9所高校和科研院所达成深度合作,与300余家创新主体成为生态伙伴 [3] - 落地两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10个头部企业研发中心,100余个博士农场吸引10余位院士和400余位博士创业 [3] - 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港为创新源头,打造激发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实践地,紧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3] 粮食生产成效与未来发展规划 - 2021年至2024年,平谷区粮食收获面积从8.87万亩扩大至13.85万亩,产量从4.25万吨提升至5.71万吨,实现“四连增” [3] - 未来将全力打造种业创新高地,开展种业科技创新联合攻关以解决“卡脖子”问题,并培育新品种 [4] - 计划持续提高耕地建设水平,实施主要粮食作物单产提升行动,并一体化推进全产业链发展以促进稳产丰产 [4]
第二十二届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在合肥开幕
环球网资讯· 2025-11-03 11:0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万建民说,一年来,我国作物科技领域取得系列突破,发布了全球首个面向生物育种的自主科学发现系 统——"丰登·基因科学家"智能体,首次在植物底盘中构建了快速且通用的体内定向进化系统GRAPE, 常规早籼稻新品种"中组100"刷新全国早稻单产纪录,新疆玉米绿色"吨半粮"示范田实现产量新突破, 这些创新成果充分展现了我国作物科技工作者的卓越智慧。 开幕式现场,颁发了2025年度中国作物学会科学技术成就奖和2024—2025学年袁隆平追梦奖学金。 大会由中国作物学会主办,安徽农业大学承办,水稻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利 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作物基因资源与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作物抗逆育种与减灾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 室、安徽省作物学会协办。(完) 中新网合肥11月2日电 (记者 储玮玮)第二十二届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2日在安徽合肥开幕。来自全国 农业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学生及企业代表共计1900余人参加了会议。 大会现场。中国作物学会供图 本次年会以"科技创新助力农业强国建设"为主题,聚焦作物科学技术前沿与农业强国建设实践中的关键 问题,邀请国内作物科技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分享最新研 ...
郑州:支持龙头企业实施现代种业提升等项目 推动种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证券时报网· 2025-11-03 10:04
人民财讯11月3日电,《郑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振行动方案(2025—2030年)》印发。其中提到, 强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迭代应用,应用首台(套)重大技术 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三首"产品,分别按照相关政策给予支持。支持龙头企业实施现代种 业提升、农业良种联合攻关等项目,推动种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助力种业振兴。加快郑州市农业科技 创新中心建设进度,鼓励龙头企业牵头或参与建设科技研发创新平台,联合科研院所、大中院校以产学 研形式组建创新联合体,申报科研项目,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形成市场出题、科企 协同攻关的创新机制。 ...
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丨“三股绳”拧成一道力
新华网· 2025-11-02 20:46
新华社南昌11月2日电(记者陶叶、熊家林)辣椒是江西主要蔬菜作物之一。"牛初乳""小美好""正青春""老腊肉""满堂红",在江西省高安市上湖 乡富硒辣椒产业园,根据坐果后12天到30多天的生长时间和不同辣度被分成5个等级,单价最高能卖到每斤119元。 上湖乡已经种了40多年辣椒,曾经一度面临品种退化、品质参差、销路不畅的传统产业提质发展瓶颈。 "过去有的农户家,辣椒最低只能卖每斤几毛钱。"高安市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推广研究员黄国东说,随着品种退化,原本细长、皮薄、肉嫩的 本地辣椒变得粗短、皮厚、抗性降低。有的农户辛苦一年,每亩只能赚几百元。 传统农业焕新既要顺应市场需求,也离不开因地制宜的政策环境。江西省樟树市有着千年药业历史,具有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深秋时节,走 进樟树市义成镇罗港村的黄栀子种植基地,村民们正忙着采摘成熟的果实。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传统农业因科技而注入新活力,种植大户以身作则有效带动,地方政府积极有 为,三股绳拧成一道力。一群人,一条心,铆足劲,加油干。如今,上湖乡每年辣椒复种面积约1.5万亩,年产量约达6万吨,助力参与辣椒产业 的当地农民亩均增收3 ...
超大城市如何走好都市农业发展之路?北京市政协委员建言献策
中国经济网· 2025-10-31 18:10
中国经济网北京10月31日讯(记者梁木)10月29日,北京市政协召开"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加快发展都市 型现代农业"协商座谈会。北京市政协副主席陈军出席并讲话。 "一核"即"农业中关村",目前推动形成以平谷为核心区、12个辐射区错位发展、互利共促的协同创新格 局。北京市政协委员,平谷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张晓峰建议进一步支持农业科技资源向农业中关村核 心区集聚,打造全国农业科创中心。当前,平谷农业中关村已进入2.0时代,发展全面提速,对金融支 撑的需求日益迫切。张晓峰建议进一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农业中关村建设效能。 分区施策,是在土地资源稀缺、功能需求多元的超大城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北京市政协 委员、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付玉杰建议以"3+N"主体功能分区体系为基础,即城市化 地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与多个具体功能平台的布局,实施差异化的科技赋能路径。通 过"一区一策",将科技资源精准滴灌到最适宜的领域,形成错位发展、功能互补的都市农业发展新格 局。 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芮玉奎在发言中提到,北京市农业在承担稳产保供 功能基础上,要更加注重 ...
海南新增14家国家级科技小院
海南日报· 2025-10-30 11:30
这14家科技小院分别是海南文昌花螺科技小院、海南崖州蜜瓜科技小院、海南天涯芒果科技小院、 海南陵水荔枝科技小院、海南屯昌果蔬科技小院、海南龙华香芋科技小院、海南海棠芒果科技小院、海 南秀英白木香科技小院、海南天涯水稻科技小院、海南秀英中药材科技小院、海南保亭榴莲科技小院、 海南陵水金枪鱼科技小院、海南万宁咖啡科技小院、海南三亚特色水果科技小院。 据悉,科技小院具有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社会服务和农业人才培养三重功能,以科学技术为纽带, 构建了"科协领导、院校实施、教师指导、学生常驻、多方支持"的创新发展模式,已成为推动农村科 普、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三农"工作和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省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联合省教育厅、省农业农村厅、省科技厅等相关单位共同指导各 科技小院严格按照《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小院联盟管理办法》,进一步强化管理和优化服务,为 科研院所和高校专家服务"三农"工作搭建高效平台,推动农技协组织健康发展,加强乡土人才培育,服 务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服务海南自贸港建设。 海南新增14家国家级科技小院 具备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社会服务和农业人才培养三重功 ...
用好农业科技“金钥匙”
经济日报· 2025-10-29 06:24
国家战略导向 - 粮食安全与农业科技创新成为国家战略部署的核心交汇点,明确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1] - 党中央强调以科技创新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重点部署种业振兴、农机装备攻关和耕地质量提升[1] - 政策目标是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确保粮食自主供给[1] 农业科技发展成效 - 2024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75%,良种覆盖率超96%[2] - 全国粮食亩产比上年提高5.1公斤,单产提升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80%[2] - 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为42.6%,较2022年提高1.3个百分点[2] 区域实践案例 - 河南通过良种、农机与农艺融合推动小麦主粮现代化转型[2] - 湖南围绕水稻科研创新提升稻作产业链效率与资源利用率[2] - 黑龙江依托黑土地保护与现代农业科技实现玉米、大豆全链条数字化管理与生态发展[2] 政策支持体系 - 国家密集出台《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等指导性文件[3] - 政策为关键技术突破提供方向指引,加速科技与农业生产融合[3] - 政策体系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和粮食稳产增产提供核心支撑[3] 行业发展挑战 - 创新协同机制不完善,科研院所、企业与生产一线衔接不畅,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3] - 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与中西部在科研投入、农机装备水平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差距[3] - 新质生产力在基层农业中的渗透度有待提升,部分地区科技推广面临困难[3] 产业层面发展路径 - 健全国家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体系,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为牵引建设协同攻关平台[4] - 聚焦良种选育、智能农机、耕地质量提升、数字农业等关键领域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4] - 加大中西部和粮食主产区科研资金、人才与基础设施投入,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区和数字化农场[4] 企业层面发展路径 - 强化龙头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涉农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共同体[4] - 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智慧农机制造基地[4] - 健全科技成果收益分配与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带动中小企业、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提升技术水平[4] 个体层面发展路径 - 健全县乡农技推广体系,完善科技特派员常驻制度,推动科研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5] - 鼓励返乡大学生、家庭农场主、合作社骨干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践行者与推广者[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