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空间

搜索文档
地下空间产业与地下空间经济论坛召开 产业链龙头热议“深地经济”新引擎
证券日报网· 2025-06-26 13:34
地下空间经济战略发展 - 地下空间经济被视为继低空经济后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兴引擎,被誉为"第四国土"资源 [1] - 专委会提出构建六大体系(战略规划/调查勘探/法律标准/投资支撑/科学管理/防灾减灾)打造万亿级生态圈 [2] - 开发原则强调调查评价为根基、产业协同为引擎、政策创新为保障的三重驱动模式 [2] 政策与技术创新 - 自然资源部指出地下空间开发已从被动利用转向主动规划,形成多层次资源体系 [3] - 中央党校建议以"垂直城市"理念统筹地上地下一体化开发,支撑智慧城市建设 [3] - 产权经济视角提出需破解权属界定与资本化难题以释放资源价值 [2] 产业链实践案例 - 测绘股份建立天空地深一体化技术体系,通过AI/大模型实现地理空间智能转型 [5] - 北京新合作开发"平急两用"地下商业空间,探索县域地下空间商业化路径 [5] - 央企创新案例包括中铁二十二局改造废弃隧道为农业基地,中交集团开发岩层储能技术 [5] 行业未来展望 - 中国将形成"地面宜居-地下赋能-深地储备"的三维空间开发格局 [6] - 专委会定位为核心智库,推动政策完善与产业融合,目标提升国土空间集约利用率 [6] - 地下空间经济被明确为城市高质量发展与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支撑 [2][6]
新闻1+1丨洪水来袭 城市地下空间如何安全度汛?
央视网· 2025-06-26 05:56
洪水灾情概况 - 贵州省榕江县遭遇超五十年一遇大洪灾,三条江洪水汇流导致县城受灾,受灾人群超过十万人[3] - 洪水高峰期动员转移群众达十万多人,洪水下降后居民陆续返回开展自救和清淤工作[3] - 最高洪峰流速达11300立方米/秒,为历史峰值,超过1945年纪录[6] 商业设施受损情况 - 榕江县最大商场常驰广场因地处低洼且临近河岸,遭遇严重水淹,周边商户损失达几十万至几百万元[6][7] - 商场因三江汇流洪水突破防洪堤防线,洪水规模远超往年浸泡水平[6] 文体设施影响 - "村超"球场遭受毁灭性破坏,污泥深度达40多公分,洪水痕迹高达2.5-3米[8][10] - 球场需全面清理并重新铺设设施,预计20-30天恢复使用,原定赛事计划被迫调整[10] 城市防洪短板 - 榕江县防洪系统存在重大缺陷,低洼区域常年受淹,需从流域层面系统解决[11] - 建议措施包括上游修建水库、加高防洪堤、拓宽河道及设置蓄滞洪区[11] 地下空间防护 - 地下车库需储备防汛挡板/沙袋,加强应急演练并实时监测汛情预警[13] - 居民应避免暴雨期间进入地下空间,发现进水需立即避险[13] 长期防范策略 - 新建城区需规避低洼地,老城区应提升防洪设施能力并强化应急抽排系统[14]
深圳官宣:要挖48座“地下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5 19:50
深圳地下空间开发规划 -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印发《深圳市地下空间资源利用规划(2025-2035年)》,计划打造全球典范的立体城市,48个片区被纳入重点开发区域 [1] - 截至2020年底,深圳全市地下空间总建筑面积约1.04亿㎡,人均地下空间建筑面积约5.9㎡ [1] - 规划目标到2035年使深圳地下空间利用水平成为全球标杆,形成重点区域网络化、复合化利用格局 [1] 重点开发区域分布 - 南山区涉及片区最多达10个,包括后海中心区、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等 [4] - 福田区8个,包括福田中心区、华强北等 [4] - 宝安区8个,包括深圳机场站枢纽周边、国际会展城等 [4] - 龙岗区7个,包括大运枢纽周边、深圳东站枢纽周边等 [4] - 其他区域:龙华区4个,罗湖区3个,坪山区3个,光明区3个,盐田区和大鹏新区各1个 [4][5][6][7] 地下空间开发要求 - 以城市功能中心、轨道交通站点为核心进行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利用 [7] - 轨道枢纽及周边片区可通过新建、城市更新等多种方式进行一体化规划和建设 [7] - 城市功能中心片区可围绕轨道站点进行互联互通、增加功能、完善配套 [7] 地下空间主要功能 - 以布局地下交通设施、地下市政公用设施和地下商业服务业设施为主 [8] - 地下轨道交通枢纽应与周边商业、办公、公共空间节点互联互通 [8] - 鼓励构建"10分钟遮阳避雨步行圈",推动停车设施地下化、立体化、共享化和智慧化建设 [8] 深圳地下空间发展现状 - 深圳陆地面积仅约1997平方公里,承载约2100万人口,2024年GDP达3.68万亿元 [10] - 已建成多个"全国第一"地下项目:车公庙丰盛町商业街、福田高铁站、岗厦北综合交通枢纽等 [1][10] - 福田综合交通枢纽引入5条地铁线路,连城新天地地下商业街长1.5公里,日均客流6万多人次 [10] 轨道交通发展 - 截至2024年底,深圳市轨道交通线网运营里程达595.1公里,线网密度0.30公里/平方千米 [11] - 客运强度1.49万人次/公里日居全国之首,2024年累计运送乘客超31亿人次 [11] - 全线网日均客运量847万人次,同比增长14% [11]
打造“立体城市”深圳要挖48座“地下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5 15:21
核心观点 - 深圳加速"向下造城",发布《深圳市地下空间资源利用规划(2025-2035年)》,计划打造全球标杆的地下空间利用格局 [1] - 规划划定48个地下空间重点开发区域,覆盖全市各区,以南山区最多(10个)[1][2][4] - 截至2020年底,深圳地下空间总建筑面积达1.04亿m²,人均5.9m² [1] - 目标2035年形成以轨道交通枢纽和城市功能中心为核心的网络化、复合化地下空间体系 [1][3] 规划内容 区域分布 - 福田区8个:福田中心区、华强北、香蜜湖西—车公庙等 [4] - 南山区10个:后海中心区、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西丽中心等 [4] - 宝安区8个:深圳机场站枢纽、国际会展城、宝安中心区等 [4] - 龙岗区7个:大运枢纽、深圳东站枢纽等 [4] - 其他区域合计15个,包括罗湖3个、盐田1个等 [4] 功能定位 - 以地下交通设施(轨道交通枢纽互联互通)、地下商业服务业设施为主 [5] - 构建"10分钟遮阳避雨步行圈",推动停车设施地下化、智慧化 [5] - 典型案例:福田高铁站(亚洲最大地下火车站)、连城新天地商业街(日均客流6万人次,带动就业3000人)[6] 开发背景 - 深圳陆地面积仅1997平方公里(相当于北京的1/8),但承载2100万人口,2024年GDP达3.68万亿元 [6] - 地下开发成本为地面2-3倍,需结合经济密度和地价水平评估可行性 [6] - 现有基础:轨道交通运营里程595.1公里(全国最高线网密度0.30公里/平方千米),2024年客运量31亿人次(日均847万人次)[7] 实施案例 - 车公庙丰盛町商业街(国内首个经营性地下空间出让项目)[1] - 岗厦北综合交通枢纽(国内最大轨道交通单体工程)[1] - 前海地下新城(全球领先体量)[6]
深圳明确48个地下空间重点开发区域
南方都市报· 2025-06-25 10:49
深圳市地下空间资源利用规划(2025-2035年)核心内容 - 深圳市提出打造充满活力的立体城市全球典范目标,将地下空间作为支撑城市绿色低碳健康发展的战略性资源[1] 空间布局结构 - 构建"一网、四片、多点"总体结构:以轨道交通网络为骨架,形成四个集中成片发展区和48个重点开发区域[2] - "一网"指轨道交通网络,"四片"指四大集中开发片区,"多点"对应城市功能中心和轨道枢纽区域[2] 重点区域分布 - 全市48个重点开发区域分布:南山区最多达10个,福田区8个,宝安区8个,龙岗区7个,其他区域1-4个不等[3] - 南山区包含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等10个重点片区,福田区涵盖福田中心区等8个片区,宝安区涉及机场枢纽等8个区域[4] 开发规划要求 - 以轨道枢纽和城市功能中心为核心推进地上地下一体化开发,通过新建/城市更新/土地整备等方式实施[5] - 重点发展地下交通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和商业服务业设施,推动变电站/水质净化厂等市政设施地下化[5] - 鼓励轨道站点与商业/文体/医疗用地形成立体步行网络,实现片区地下停车资源共享[5]
“地下空间经济”论坛在北京举行 聚焦新兴经济场域开发
中国新闻网· 2025-06-22 19:19
地下空间专业委员会成立与论坛核心观点 - 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地下空间专业委员会成立,旨在汇聚政产学研融力量推动地下空间经济发展[1] - 论坛主题为"创新协同发展——地下空间产业与地下空间经济",聚焦"第四国土"的战略开发[1] - 专委会整合院士团队、部委机构、央企集团及高校资源,使命为"汇聚资源、搭建平台、建立机制"[3] 地下空间战略定位与资源整合 - 地下空间被定义为与领土、领海、领空并行的战略资源,对缓解资源约束和重塑城市发展范式至关重要[3] - 专委会将推动地下空间调查规范编制与立法进程,促进产学研资源整合[4] - 专委会成立标志着地下空间开发从工程层面向国土规划战略层级升级[4] 地下空间经济体系构建 - 专委会主任委员易荣提出构建战略规划、调查勘探、法律标准等六大体系,打造地下空间经济生态圈[3] - 全国政协委员赵松从产权经济视角探讨权属界定与经济活力激发[3] - 中央党校教授许正中主张将地下空间经济纳入"十五五"规划[3] 行业实践与技术应用 - 中铁二十二局、清华同衡等企业代表分享地下综合管廊、物流系统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实践[3] -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强调地下空间在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中的作用[3] -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红呼吁推进地下空间立法助力经济发展[3]
测绘股份: 南京市测绘勘察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度跟踪评级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6-19 19:24
公司评级与财务表现 - 公司主体信用等级维持A+,评级展望稳定,"测绘转债"信用等级维持A+ [2][24] - 2024年公司总资产25.17亿元,所有者权益14.10亿元,资产负债率43.98%,财务杠杆持续下降 [5][21] - 2024年营业总收入6.63亿元,同比下降13.45%,净利润0.12亿元,同比下降76.92% [5][21] - 2024年经营活动净现金流0.55亿元,EBITDA 0.54亿元,总债务/EBITDA为2.97倍 [5][21]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总收入0.73亿元,同比下降26.07%,营业毛利率24.81%,较2024年下降9.61个百分点 [5][18] 业务运营与市场地位 - 公司在地理信息行业细分领域保持一定市场地位,2024年位列中国地理信息产业百强企业第21名 [11] - 2024年新签合同额6.68亿元,同比下降15.23%,在手合同额19.29亿元 [12][13] - 业务结构以工程测勘技术服务为主(占比56.44%),地理信息集成与服务占比提升至32.33% [13] - 江苏省内业务占比61.53%,省外市场拓展至26个省市自治区,省外新签占比提升至38.47% [14][15] - 业主结构以政府类为主(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占比46.71%,国有企业42.66%) [12] 行业环境与竞争格局 - 地理信息产业产值保持增长,但行业准入门槛低,集中度低,市场竞争激烈 [8] - 大型建筑央企及地方国企进入该领域,对中小型企业形成冲击 [8] - 智慧城市等项目建设推进,具有技术、品牌和资金优势的企业有望获得快速发展 [8] - 地方财政压力趋紧影响项目结算和回款及时性,2024年应收账款5.56亿元,账龄有所延长 [11][21] 战略发展与投资 - 公司确立"数智化"和"地下空间综合治理"两大战略目标 [10] - 收购顺国电子55%股权,交易对价8800万元,已支付4400万元 [10] - "测绘转债"募投项目进度慢于预期,计划2025年末完成建设,截至2024年末累计投入3395.77万元 [16] - 截至2025年3月末获得银行授信5.90亿元,未使用额度5.41亿元 [19]
统筹高效利用城市地下空间
经济日报· 2025-06-06 06:03
坚持底线思维,守住城市运行安全防线。重点加强燃气、供水等工程的安全防护,建立应急保障体系。 立体空间开发中那些"看不到的角落",不能成为安全管理的盲区。要健全地下工程建设运维标准体系, 严格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确保每个环节都守住安全底线。以底线思维评估地下空间基础设施的稳 定性能和安全水平,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筑起坚实保障。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坚持系统思维,统筹好城市基建整体效能。城市是一个整体,地下空间不是割裂的、孤立的,而是城市 的有机组成部分。开发过程中,如果没有建立起从规划到建设再到运营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就无法 充分释放其潜能。在建设规划层面,要做好交通、供能、通信、给排水等基础设施的立体协同;在空间 维度上,要实现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与地上空间功能相匹配;在时间维度上,要确保不同时期建设标准 的有效衔接。此外,要做好不同功能间的兼容和支持,充分释放地下空间基础设施的综合效益。 坚持前瞻思维,预留出城市未来发展空间。如果只按当前的标准开展城市基建,一些投资巨大的项目很 可能在短时间后就落后于科技发展。对于开工成本高、维修难度大、升级限制多的地下基础设施而言, 更是如此。要超前规划,留足提前量 ...
绷紧安全弦 筑牢生命线丨解码都市安全图谱
河南日报· 2025-05-20 07:54
地震应急避险 - 高层建筑地震时应采取就地避险原则 不可跳楼或乘电梯 应躲在小空间或有承重墙支撑处 并用家具保护头颈部 [1] - 被困废墟需保持冷静 保存体力并通过敲击物品发出求救信号 [1] - 城市内涝需远离电线塔 路面漩涡积水 以及涵洞立交桥低洼区等危险区域 [1] 地下空间安全管理 - 地下空间灾害类型主要包括火灾 水灾 施工事故和交通事故 [2] - 需在规划和建设阶段提高韧性设计水平 运营中保持通风排烟顺畅 确保应急照明可用 [2] - 防汛需建立值班巡逻制度 疏通排水管道 防止污水油污排放 [2] - 毒气威胁下应判断毒源方向 救助人员需佩戴防毒面具和安全绳 [2]
中交设计(600720):减值冲回提升业绩,海外拓展未来可期
长江证券· 2025-05-13 07:30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买入(维持) [1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公司一季度营收受工程总承包业务剥离影响下滑,归属净利润因信用减值冲回维持稳定,在手合同储备充裕,海外业务高速增长,经营现金流流出增加但资产负债率下降,作为设计行业龙头有望拓展海外市场,预计25 - 27年归属净利润分别为17.97、18.90、20.69亿元 [1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公司一季度经营数据 - 实现营业收入16.74亿元,同比减少21.77%;归属净利润0.94亿元,同比增长1.91%;扣非后归属净利润0.78亿元,同比减少10.37% [2][8] 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 营收持续下滑,主要受工程总承包业务剥离影响 [14] - 盈利能力下滑,综合毛利率14.83%,同比下降1.16pct,期间费用率13.73%,同比提升2.98pct,但信用减值冲回使净利润维持稳定,归属净利率5.61%,同比提升1.30pct,扣非后归属净利率4.65%,同比提升0.59pct [14] - 在手合同及中标待签合同储备充裕,2024年新签合同额172.8亿元,境外新签合同额达2.18亿美元,同比增长81.6%,分业务看大交通业务新签85.7亿元,大城市业务53.8亿元,江河湖海8.3亿元,其他业务25亿元 [14] - 经营现金流流出增加,25年一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净流出10.73亿元,同比多流出0.76亿元,收现比120.32%,同比提升15.29pct;资产负债率下降,同比下降3.78pct至48.27%,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同比增加243.20至571.43天 [14] 公司优势与前景 - 为设计行业龙头,旗下三家市政院各有优势,西南院、东北院位列全国“市政八大院”之一;母公司中国交建2024年海外业务占比达17.5%,有海外项目经验和品牌口碑;旗下六家设计院海外业务广布,2024年新签海外合同额达2.18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81.6%,实现营业收入7.32亿元,同比增长67.37%,业务覆盖多领域,海外市场拓展成效显著 [14] - 在传统主业稳定基础上积极转型,聚焦战新产业,发力新能源、低空经济、地下空间等领域,结合出海业务拓展,预计25 - 27年归属净利润17.97、18.90、20.69亿元,对应当前PE分别为10.10、9.60、8.77倍 [14] 财务报表及预测指标 - 利润表:预计2027E营业总收入124.34亿元,营业成本87.79亿元,毛利36.55亿元等 [18] - 资产负债表:预计2027E货币资金145.45亿元,应收账款93.80亿元,资产总计369.97亿元等 [18] - 现金流量表:预计2027E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21.49亿元,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1.50亿元,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0.10亿元等 [18] - 基本指标:预计2027E每股收益0.90元,每股经营现金流0.94元,市盈率8.77倍等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