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与生活平衡

搜索文档
跑得最快的女护士,被骂过头了
虎嗅· 2025-09-04 14:02
事件概述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士张水华以2小时35分27秒获2025哈尔滨马拉松国内女子组冠军 赛后因调休诉求引发舆论争议 [2][3] - 张水华在情绪激动下表达希望领导支持周末调休参赛 被部分网友批评为"低情商"和"利己主义" 其丈夫解释因媒体提问触发情绪崩溃 [2][3] - 361°基于"双方发展路径调整"终止与张水华的合作关系 [5] 护士职业现状 - 截至2024年底中国注册护士总量563万人 每千人口护士数3.98人 较世卫组织推荐标准缺口超400万人 [8] - 91%护士每日工作超8小时 29%超10小时 9%超12小时 存在结构性短缺与超负荷工作问题 [8] - 职业标签与个体自我实现需求存在错位 压抑护士个人发展权利 [8] 个人表现与医院态度 - 张水华2018年起参赛数十场 2023年以2小时38分12秒达国家马拉松健将级别 为福州首位达标者 [11][13] - 医院曾公开表彰其为"最快白衣天使" 称赞其工作敬业且带动同事患者参与运动 [11][18] - 院方回应称鼓励员工发展不影响工作的兴趣爱好 目前未就班次安排作出新决定 [6] 时间管理与工作平衡 - 张水华通常提前半月申请调休 25场比赛中仅2-3次需临时换班 月正常调休两次 [4] - 2023年天津马拉松行程显示:夜班后凌晨下班 跨省参赛 赛后深夜返程 次日早班到岗 [17] - 通过跑步保持工作激情 运动后以更好状态应对医护挑战 [17] 社会影响与行业意义 - 事件反映护士群体调休困境 凸显医疗行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个体权益平衡问题 [7][19] - 张水华作为健康生活倡导者 带动同事患者加入运动 体现医疗机构对员工多元发展的包容价值 [18] - 舆论争议揭示职场文化中对"个体价值实现"的认知差异 需制度与氛围双重改进 [19][20]
携程内部通知:9月1号起居家办公无需直属领导审批,提交即视为自动通过
新浪科技· 2025-09-02 13:25
公司政策调整 - 自2025年9月1日起取消产研序列员工居家办公的直属领导审批环节 提交即自动通过[1] - 试点范围覆盖国内已转正的T序列及PT序列员工 旨在提升工作与生活平衡及打造信任文化[1] - 自2022年混合办公政策实施以来 已有70%员工参与 累计居家办公达64万人次[1] 实施细节 - 考勤系统调整于2025年9月1日正式上线 申请信息将同步通知主管知晓[1] - 本次调整以全体产研团队为试点 需对内进行宣传沟通确保员工知晓变化[1]
“卖保险被问婚育,送外卖膝盖有积液”
虎嗅· 2025-08-28 20:01
互联网行业 - 从业者曾在互联网公司获得年薪百万的薪酬水平 [1] - 高强度工作导致健康问题 半年内经历两次手术 [1] 芯片行业 - 从业者从互联网行业跳槽至芯片行业寻求工作与生活平衡 [1] - 行业出现裁员情况 导致从业者事业归零 [1] 职业转型 - 失业后尝试进入保险行业面试 [1] - 曾尝试外卖配送服务但因膝盖伤病放弃 [1]
领导说要注意休息,但你不要当真
36氪· 2025-08-16 07:09
工作与生活平衡的脱离悖论 - 管理者既提倡工作生活平衡又惩罚实际执行脱离行为的员工 研究发现设置自动回复或假期不回复邮件的员工会被认为缺乏工作热情且晋升潜力较低[3] - 研究显示即使管理者认为休息后效率更高 仍会对脱离工作的员工给予更严厉评价 这种偏见程度不亚于年龄种族性别等因素[3][4] - 实验数据表明 在休假期间采取小措施脱离工作的员工被经理普遍视为投入度降低43%且晋升可能性下降[4] 员工休假现状与问题 - 调查显示66%美国员工在度假时难以切断工作联系 超过50%因此与亲人发生冲突 仅4%能真正放松[5] - 数字化工作环境导致员工心理脱离困难 休假期间仍受工作信息轰炸 引发内疚焦虑失眠等职业倦怠症状[5][6] - 休假期间保持心理距离是决定幸福感提升85%的关键因素 效果可持续约43天[6] 休假对企业的双向价值 - 元分析表明休假带来的效益被低估 员工完全脱离工作可使企业获得士气提升31% 医疗成本降低等综合收益[7] - 管理者短期工作需求与长期绩效存在矛盾 持续干扰员工休息将导致健康与工作表现随时间递减27%[7] - 传统将休假视为奢侈的观念需要改变 心理脱离程度与假期后工作表现呈显著正相关[6][7]
黄仁勋每周7天,每天“从起床那一刻起”就开始工作
财富FORTUNE· 2025-07-24 20:56
英伟达CEO黄仁勋的工作理念 - 英伟达CEO黄仁勋表示自己始终处于工作状态,从醒来到入睡都在工作,一周工作七天[3][4] - 黄仁勋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展望未来和构想公司发展情景,而非处理日常事务[4][5] - 其目标是打造英伟达成为巨型人工智能系统,并推动公司各环节积极运用AI[5][6] 英伟达的企业文化 - 公司员工普遍存在加班文化,部分员工每周七天工作至凌晨一两点[7] - 工程部门员工工作时间更长,会议中常出现激烈争吵[7] - 高薪酬待遇使员工难以选择离开[8] - 黄仁勋承认英伟达工作环境严苛,强调"想成就非凡之事,谈何容易"[9][10] 行业领导者的工作态度 - 为扩大业务规模,许多行业领导者选择放弃工作与生活平衡[11] - That's It Nutrition创始人表示即使度假也需24小时待命[12][13] - 前总统奥巴马认为在追求卓越过程中必然存在工作与生活失衡的阶段[13] - Scale AI联合创始人建议选择不需要刻意追求工作生活平衡的工作[14] 公司市值与表现 - 英伟达当前市值接近4.2万亿美元,成为全球市值最高公司[1] - 公司股价在过去五年中飙升1600%[4] - 市值超过Meta和亚马逊的合计市值(4.1万亿美元)[1]
在这件事上,成都还是太全面了
36氪· 2025-07-09 10:00
成都游戏产业现状 - 成都已成为中国单机游戏之都 国产单机游戏中近三分之一制作方来自成都 [1][3] - 智联招聘2025年3月数据显示 成都占据网络游戏行业招聘top10城市职位数占比第一 [1] - 游戏媒体GameLook盘点30款国产单机游戏 9款来自成都 远超广州(3款)和北京(2款) [3] 代表性游戏与工作室 - 《黑神话:悟空》首月销量2000万份 带动成都单机游戏关注度 [3] - 成都9款受关注单机游戏中 《代号:锦衣卫》《猿公剑:白猿觉醒》《明末:渊虚之羽》延续国风动作题材 [3] - 神织科技《无限机兵》融合二次元与科幻题材 Steam评测"特别好评" [3] - 蛇夫座-日蚀边缘工作室《湮灭之潮》以亚瑟王传说为灵感 突破文化边界 [3] 产业发展历史 - 2003年成都率先布局游戏产业 早于中国传媒大学游戏专业设立时间 [4] - 手机游戏爆发期成都曾涌现上千家公司 tap4fun凭《银河帝国》《王者帝国》登顶2012年App Store中美畅销榜 [5] 区域产业特点 - 成都单机游戏发展具备成本优势 房价与薪酬水平低于一线城市 [6] - 与上海(二次元)、广州(小游戏)形成差异化定位 专注单机游戏细分领域 [6] - 生活成本低与文化资源丰富形成独特竞争力 实现工作生活平衡 [6][8] 城市软实力 - 成都连续16年入选"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 宜居性赋能游戏创作 [7] - 文化氛围与生活环境被视为游戏开发关键要素 促进作品艺术属性提升 [5][8]
人到中年:一半是演员,一半是观众
洞见· 2025-06-21 19:25
洞见公众号文章核心观点 - 人生如戏,既要入戏也要学会出戏,中年人需在烟火生活中扮演好角色,同时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自我 [2][3][6][8] - 家庭关系中需平衡承担与放手,过度牺牲反而会让家人背上愧疚的债 [9][16][22] - 工作应以谋生为目的但不应成为生活的全部,要在攀山与看云间找到平衡 [25][29][37] - 社交应兼顾应酬与独处,低质量社交不如高质量独处 [39][43][51] 关于家庭 - 中年人像石桥般承担家庭重担,需面对孩子的学费、父母的药费、伴侣的叹息等压力 [11][13][14] - 汪国真形容中年人需左手拽孩子右手搀父母,成为两边的家长 [15] - 汪曾祺父亲在养家之余保持个人爱好,影响儿子一生无机心少俗虑 [18][19] - 任何关系本质是与自己的关系,理顺心态摆正关系才能拥有幸福家庭 [20][22] 关于工作 - 中年职场是为碎银几两的慌张攀爬,需为房贷车贷保住饭碗 [26][27] - 陈家琪指出为工作而活会从未生活过,为活着而工作才是重新生活的开始 [30] - 蒋勋在池上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将工作与自然趣味结合 [33][34] - 秦立彦认为有人把攀登看作游戏享受过程快乐,谋生同时也要谋欢 [35][36] 关于社交 - 中年人社交场充满各取所需的客套关照,本质是利益交换 [40][41][42] - 钱钟书批评将友谊作为可利用工具的现象 [42] - 朱自清在应酬之余享受独处,认为这是与灵魂的对谈 [47][49][51] - 无相禅师以水车喻人际关系,全浸易被冲走离水则难转动 [55][56]
如果你也不想上班
虎嗅· 2025-06-18 14:49
凯恩斯预测与现状 - 凯恩斯曾预测到2030年全人类平均工作时间将减至每周15小时,目前距离该预测仅剩5年[1][4] - 现实情况显示生产力发展并未带来闲暇时间增加,反而出现"工作-消费"循环强化现象[5] - 2025年数据显示每周15小时工作目标实现可能性极低,需系统性变革[6] 工作伦理批判 - 现代社会已形成"以工作为中心"的意识形态,工作成为身份认同的核心要素[3] - 当代职场存在四种异化形式:性格工具化/沟通功利化/自我管理持续化/自由时间虚假化[4] - "工作与生活平衡"概念被批判为将系统性矛盾转嫁个人的意识形态诡计[4] 替代性方案 - 安德烈·高兹提出按公平原则分配生产力进步带来的闲暇时间[6] - 全民基本收入(UBI)方案获得学术界关注,主张保障基本生存需求以解放创造力[6] - 解决方案需突破现有体系框架,具有乌托邦思维特征但具备启发价值[6] 非传统就业实践 - "重命名小组"成员实践非雇佣制生存模式,月收入维持在1500-2000元区间[7][8] - 自由职业者面临三重挑战:收入波动性(医疗等突发支出需众筹)/身份解释成本/社会污名化[8][10] - 非雇佣劳动仍保持生产性特征(撰稿/翻译/家教),但脱离组织化管理系统[9][10] 闲暇本质探讨 - 阿多诺理论区分"真正闲暇"(非功利性自由体验)与"堕落自由时间"(补偿性消费活动)[12] - 实践者发现即便脱离职场仍难以摆脱绩效思维,存在自我规训倾向[13] - 非传统就业被质疑具有阶级特权属性,依赖应急储蓄或特定生存条件[13] 相关学术资源 - 推荐书目涵盖后工作理论/劳动异化批判/基本收入研究等方向[15] - 关键理论著作包括《劳动与垄断资本》《"后工作"理论》《基本收入》等[15]
弹性工作的你,为什么感觉更累了?
36氪· 2025-06-18 10:41
弹性工作安排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 弹性工作安排看似提供灵活性,但可能导致工作时间碎片化,使员工在陪伴家人和工作之间难以平衡,最终导致身心俱疲 [2][3] - 缺乏清晰的时间界限会导致员工在工作和家庭之间频繁切换,无法全身心投入任何一方,从而产生内疚感和挫败感 [3][4] 界定工作与生活的界限 - 设定明确的"足够"标准是关键,包括规范的工作时间和个人时间投入事项,例如允许工作至下午5点并放弃部分家庭活动以换取更多工作时间 [4] - 高级管理者需要透彻理解自己的最大价值所在,专注于战略规划等高价值活动,减少低价值会议和任务 [6][7] - 通过审查会议安排,拒绝非必要会议或委托他人参会,可以腾出更多时间专注于核心工作 [6] 设定边界的重要性 - 为了短期满足所有人需求而牺牲个人时间会导致极度不快乐,需要设定明确边界,如限制白天与亲友联系或调整国际会议时间 [8] - 高级领导者应学会在必要时拒绝非紧急请求,通过提前安排会议等方式保护个人时间 [8] 专注与放松的平衡 - 制定明确规则划分工作与休息时间,如与家人相处时将手机静音,可以提升专注度和生活质量 [9] - 创造无干扰空间,如设定"无邮件"周末或晚餐后不处理工作事务,有助于真正放松 [10] - 虽然紧急情况需要灵活应对,但通过主动安排日程可以更好地将时间投入与优先事项保持一致 [10]
澳洲职场,不一样的“卷”
虎嗅· 2025-05-26 11:00
澳洲职场文化观察 工作生活平衡 - 公司极力提倡工作生活平衡 尤其对职场妈妈包容度高 将"work life balance"贯彻到实处而非口号[5][6] - 混合办公模式(Hybrid)为主流 每周2-3天在家办公 灵活安排上下班时间便于接送孩子[10][17] - 私人事务(接娃 看牙医 学校活动)可直接标注在共享日历 无需特别请示 家庭优先观念深入人心[9][10][12][14] 工作效率与专业度 - 职场要求高效率高质量 员工普遍具有强责任心和工作热情 无摸鱼现象 办公时间全情投入[17][19] - 专业度(Professionalism)为首要要求 从邮件 PPT到会议执行均体现细致追求 错误率极低[21] - 跨部门协作高效 邮件回复及时 项目推进迅速 较少国内常见的推诿扯皮现象[22] 职场行为特点 - 会议中积极表达观点是生存技能 即使内向型员工也需自信输出 冷场情况罕见[24][25] - 职场环境相对简单纯粹 精力聚焦于工作本身而非办公室政治 表演型员工较少[22] - 实行"Work Hard Play Hard"文化 假期彻底放松但工作日高强度投入 尊重不同性格但要求专业敬业[25] 行业工作模式 - 高科技行业普遍采用混合办公(Hybrid) 2-3天远程+办公室结合 成为澳洲主流工作模式[10][17] - 弹性工作制下员工自主安排时间 如早10点上班下午4点接娃 或午间进办公室工作至晚8点[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