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户籍制度改革
icon
搜索文档
和社科院蔡昉聊透“十五五”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20 12:49
经济增长目标与路径 - 为实现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约2.5-2.6万美元)的目标,"十五五"时期需维持年均4.8%左右的经济增速 [6] - 当前中国经济潜在增速区间为4.5%-4.8%,通过加大改革力度、释放新质生产力,上限可进一步提升 [6] - "十五五"时期经济增长挑战主要来自需求侧,需提高居民消费率以应对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等制约因素 [7] 收入分配与中等收入群体 - 改善收入分配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关键,当前基尼系数为0.465,目标需降至0.4以下 [7] - 初次分配需聚焦劳动力市场,降低青年和常态化结构性失业率,通过职业培训提升就业质量 [10] - 二次分配需提高直接税比重和转移支付效率,政府社会性支出占GDP比重偏低,应更多"投资于人" [11][12][13] 人工智能与就业战略 - 人工智能需与"就业优先战略"对齐,重点提升劳动者能力而非简单替代岗位,实现人机协作 [14][15] - 应对结构性就业矛盾需加强非认知能力教育(如团队精神、同理心),并提供普惠社会保障兜底 [15] - 新就业形态需探索适合的社会保障方式,通过立法保障职工权益,提高就业正规化程度 [11] 城镇化与户籍改革 - 当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7%,但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有18个百分点差距,涉及2亿多人口 [16] - 深化户籍改革可稳定劳动力供给、提升技能和消费能力,对经济增长产生供给侧和需求侧贡献 [16] - 改革方向是淡化户籍身份关联的公共服务差异,通过提升中小城市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 [17] 农业现代化与劳动力转移 - 中国农业劳动力占比22%,较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约20%)和高收入国家(约3%)有较大转移空间 [20] - 农业现代化需实现极高劳动生产率、大规模经营(如美国农场主模式)和广泛应用科学技术 [21] - 人工智能可赋能农业,例如通过基因编辑加速育种、精准施肥灌溉,打破资源限制提升效率 [22]
和社科院大专家蔡昉聊透“十五五”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8 21:23
记者丨周潇枭 编辑丨李博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 的建议》(下文简称《建议》),对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 "十五五"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五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 重要的标志性指标是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要求"十五五"时期经济发展保持适 当速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蔡昉,受访者供图) 中美必须交流与合作 《21世纪》: 2035年要实现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要求"十五五"时 期维持怎样的经济增速?如何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为何要强调提高居民消费 率? 蔡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是从供需两侧来部署的。提高全要素 生产率是从供给侧提出的要求,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提高生产率,确保实现潜在增 速,进而推动实现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 按照世界银行的分类,高收入国家为发达国家,目前高收入国家的起点是人均GDP1.4万美 元,高的能达到十几万美元。将这些发达国家进行三等分,跨过中间这一档的门槛,就算是 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
21专访|和社科院大专家蔡昉聊透“十五五”:增速、消费、2亿人户籍改革红利与AI未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8 16:43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周潇枭 北京报道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文简称《建议》),对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系统谋 划和战略部署。 "十五五"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五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重要的标志 性指标是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要求"十五五"时期经济发展保持适当速度。 《建议》明确提出,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全要素生产率稳步提升、居民消费率明显提高、经济增 长潜力得到充分释放、高质量充分就业取得新进展、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 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分配结构得到优化、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等 重要目标。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蔡昉,受访者供图) 经济增长更大挑战来自需求侧 《21世纪》:2035年要实现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要求"十五五"时期维持怎样的经济增 速?如何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为何要强调提高居民消费率? 蔡昉: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是从供需两侧来部署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从 供给侧提出的要求,通过推 ...
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人民网· 2025-11-13 20:59
新型城镇化战略核心 - “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首要任务是科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 [1] - 户籍制度改革是突破口,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核心 [1] 户籍制度改革进展 - 改革正朝着建立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不包括个别超大城市)的新型户籍制度迈进,户籍正从管理工具转变为服务载体 [1] - 越来越多城市实行零门槛落户,稳定就业和稳定住所已成为落户的主要标准,大学生毕业后可选择在工作地落户,务工人员凭劳动合同和居住证明即可申请登记,人才引进实现愿落尽落 [1] 公共服务均等化举措 - 随迁子女入学门槛逐步降低,长幼随学政策为多孩家庭提供便利,众多城市确保义务教育的学生享受同等待遇 [2] - 稳定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被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各地采取多种方式助其住有所居 [2] - 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不断扩大,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更加便捷,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比例稳步提高 [2] 城市治理能力要求 - 各大城市必须增强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和质量,通过科学预测人口流动趋势,超前规划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2] - 需要不断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加强数字化手段的应用,提高服务效率,丰富服务内容,以提升公共服务可及性 [2]
人民热评: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人民网· 2025-11-13 20:01
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户籍制度改革的核心要义。从"有所差异"到"一视同仁",体现的是社会公平正义 的基本原则。一些地方通过动态优化基础设施布局、公共服务供给,持续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让 进城人口不仅能"留下来",更能"过得好",真正成为城市的一分子。 "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其中首要任务就是"科学有序推进农业 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在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进程中,"户籍制度改革"是突破口,"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核心。 曾几何时,一纸户籍将城市人口划分为不同身份,教育、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与之紧密挂钩。这 种二元结构犹如一道无形之墙,将农业转移人口挡在完整的城市公共服务之外。 如今,改革正朝着建立"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不包括个别超大城市)"的新型户籍制度迈进,这意味着 户籍正从管理工具转变为服务载体。越来越多城市放下身段,敞开胸怀,实行"零门槛落户",让"新市 民"享受同等待遇。在不少先行先试地区,稳定就业和稳定住所已成为落户的主要标准。大学生毕业后 可选择在工作地落户,务工人员凭劳动合同和居住证明即可申请登记,人才引进实现 ...
蔡昉:人工智能“对标”高质量发展目标,需要制度环境的支撑
南方都市报· 2025-11-13 12:15
人工智能投资热潮与经济增长 - 美国经济学家预测美国今年90%以上的GDP增长来自人工智能投资[1] - 当前全球已形成人工智能投资热 这一热潮是浇不冷的[1] 人工智能对东亚国家及企业的战略意义 - 中日韩等东亚国家面临生育率极低、劳动力短缺和老龄化挑战 亟需人工智能提高劳动生产率[3] - 在地缘政治激化背景下 人工智能实力决定国家所处的战略制高点[3] - 中美科技企业若不积极拥抱人工智能 将在竞争中被淘汰[3] 人工智能的双重性质与制度保障 - 人工智能具有双刃剑性质 既创造性也具破坏性 需通过制度建设使创造性大于破坏性[3] - 人工智能能否良好对标中国高质量发展目标是其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3] - 人工智能的对标过程非自然形成 需制度环境支撑并通过改革实现[3] 人工智能应对老龄化挑战的潜力 - 通过合理测算 到2035年中国赡养生产率每年将以5.6%速度增长 快于老年抚养比4.6%的年增速[5] - 借助人工智能保持生产率增长 并通过制度安排让增长成果在全体居民中均等分享 可使生产率进一步跑赢老龄化[5] 制度改革与人工智能赋能的协同效应 - 中国户籍制度改革潜力巨大 城镇户籍与常住人口城市化率相差18个百分点 对应超过8000万劳动力的潜在空间[7] - 通过改革实现资源重新配置可带来巨大劳动力供给、生产率提升和广阔消费市场 此过程依赖人工智能赋能[7] 人工智能的风险化解与机遇把握 - 应利用人工智能的创新力量化解其潜在风险 用前所未有的机遇应对前所未有的挑战[4]
厦门户籍新政落地在即,新增岛外租房落户及放宽就业落户 | 快讯
华夏时报· 2025-10-29 16:55
文/黄指南 近日,厦门市制定下发了《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完善优化落户条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目 前《通知》已在厦门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上公布,定于2025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 《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在思明区、湖里区的厦门岛内区域,连续缴纳社会保险满2年且申请时在 保,并在两区住房租赁备案且居住登记满2年的人员,可以申请在就业地所在区落户。 《通知》还明确符合上述落户条件的人员,应按就业单位集体户、就业地社区公共户、居住地社区公共 户的顺序申请落户,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随迁落户。 编辑:张蓓 《通知》内容显示,此次厦门户籍制度改革按照"全面放宽岛外落户条件、逐步放宽岛内落户限制"的思 路,新增岛外租房落户、放宽岛外就业落户、新增岛内就业人员租房落户以及无房人员应首先落户单位 集体户。 具体来看,在集美区、海沧区、同安区、翔安区住房租赁备案且居住登记满半年,并在本市连续缴纳社 会保险满3个月且申请时在保的人员,可以申请在居住地所在区落户。上述区域连续缴纳社会保险满半 年且申请时在保,并在本市居住登记满半年的人员,可以申请在就业地所在区落户。 ...
厦门户籍新政:拟全面放宽岛外落户条件、逐步放宽岛内落户限制,11月1日起实施
经济观察网· 2025-10-29 11:53
经济观察网据厦门日报,为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布局,根据国务院和国 家发改委、省发改委关于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的相关精神,深入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近日, 我市制定下发了《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完善优化落户条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目前已在厦门 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上公布,定于2025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此次户籍制度改革是按照"全面放宽岛外 落户条件、逐步放宽岛内落户限制"的思路,进一步完善优化合法稳定就业和租赁住房落户条件,畅通 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渠道,努力实现人口发展与城市承载力相匹配、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新增岛外租 房落户在集美区、海沧区、同安区、翔安区住房租赁备案且居住登记满半年,并在本市连续缴纳社会保 险满3个月且申请时在保的人员,可以申请在居住地所在区落户。放宽岛外就业落户,在集美区、海沧 区、同安区、翔安区连续缴纳社会保险满半年且申请时在保,并在本市居住登记满半年的人员,可以申 请在就业地所在区落户。新增岛内就业人员租房落户,在思明区、湖里区连续缴纳社会保险满2年且申 请时在保,并在思明区、湖里区住房租赁备案且居住登记满2年的人员,可以申请在就业地所在区落 户。 ...
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大湾区要素改革破除壁垒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9 19:54
南方财经记者郑玮 广州报道 新一轮重磅改革正在开启。 近日,国务院批复同意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粤港澳大湾区内地 九市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简称:《方案》)也随之公布。其中,"引导人力资源 要素畅通流动"成为《方案》布局重点之一。 作为支撑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关键要素,今年以来广东已多次瞄准人才发力,2月部署实施"百万英才 汇南粤"行动计划,4月"北上"京沪杭等8城揽才,截至7月底广东全省已吸纳超100万名高校毕业生在粤 来粤就业创业。而自9月中下旬开始至年底,广东还将继续开展"百万英才汇南粤"秋季招聘活动,携万 企奔赴覆盖全国21省份的超100所高校。 具体来看,《方案》提出,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在除广州市、深圳市外的城市开展户籍准入年限同城 化累计互认,同时明确将逐步向试点城市事业单位和科技型企业下放高级职称评审权限,通过破除人才 流动障碍、优化人才评价标准等举措,推动实现人才要素高效配置。 一些城市已经开始行动。9月12日,惠州发布《惠州市户口迁入登记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拟全 面放宽落户限制,取消市辖区与市辖县差别化落户条件。据南方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 ...
这些城市,正在集体“降门槛”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8 00:47
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加速落地 - 国务院批复10个地区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 重点引导人力资源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3] - 试点地区包括苏南重点城市 杭甬温 长株潭 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 重庆市 福厦泉等[3] - 福厦泉将根据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全面放开落户限制[3] 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 - 苏南重点城市 杭甬温 长株潭 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 重庆市探索开展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3] - 7地试点方案提及"以常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安排 包括苏南重点城市 杭甬温 合肥都市圈 福厦泉 郑州市 重庆市 成都市[3] - 以常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是户籍制度最终改革目标 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按常住人口配置[3] 城市落户政策差异化实施 - 城区常住人口100万至300万的Ⅱ型大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5] - 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Ⅰ型大城市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 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5] - 惠州城区人口266.9万人属Ⅱ型大城市 但全市常住人口达604.29万人 城区人口占比不高[7] - 厦门城区人口436.4万人属Ⅰ型大城市 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6580.6人 高于广州(6377.1人)和上海(3923.1人)[8] 常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推进 -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12] - 公民在非超大城市连续居住半年以上并满足就业或住所条件可申请户口迁移[12] - 郑州市在放宽中心城区落户条件同时试点以常住地登记户口[13] - 制度覆盖范围不包括北京 上海等个别超大城市[13] 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 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明确不抢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合同期内高层次人才[18] - 深圳通过高薪酬全球引进高端人才 哈工大深圳校区录取分数线高于本校[18] - 人口流动推动区域提升公共服务标准 形成"用脚投票"机制约束地方政府低效问题[20] - 通过全国统一规范的公共服务政策标准降低地区间政策协调难度[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