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孪生系统
搜索文档
175米,第14次实现蓄满目标!三峡水库为今冬明春“水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央视网· 2025-10-24 14:53
三峡水库蓄水目标完成情况 - 三峡水库于24日完成2025年175米蓄水目标,有效蓄水量达221.5亿立方米,这是自2010年以来第14次实现蓄满目标 [1] - 175米是三峡水库正常运用的最高水位,也是其为长江中下游防洪可调度运用的最高水位,必须在10月底蓄至该水位以确保枯水期有足够水资源平稳下放 [2] - 水库蓄至175米表明大坝运行正常,具备为中下游减轻防洪压力的能力 [4] 蓄水目标的综合效益 - 实现175米蓄满目标可有效满足长江沿岸人民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需求,今冬明春水库日均出库流量将维持在6000立方米每秒以上 [8] - 在去年11月至今年4月期间,三峡水库累计向下游补水116.7亿立方米,相当于为超过1500万人储备一年用水量 [6] - 蓄水为今冬明春充分发挥供水、生态、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奠定坚实基础 [1] 今年蓄水面临的挑战与调度措施 - 今年1至8月长江上游来水偏少近两成,面临前期来水偏枯的不利情况 [8] - 从7月中旬开始,水利部指导长江水利委员会通过优化流域水库群进行联合调度,纳入联合调度的控制性水库共58座 [8][10] - 调度依托覆盖长江上游近80%流域面积的水情遥测系统,可在10分钟内完成主要控制站信息收集 [12] 精准调度与技术创新 - 利用数字孪生系统实现绣花般精细调度,在9月20日上游出现42500立方米每秒洪峰时,将下泄流量削减至25300立方米每秒以保障下游安全 [14] - 10月12日水位升至169.62米时,根据预报上游仍有降雨,调度团队保持较大下泄流量确保上游库区安全 [14] - 联合调度的58座控制性水库死水位以上有效蓄水量再次突破1000亿立方米大关,创历史新高 [16] 后续工作安排 - 水利部将密切监视长江流域雨情水情,滚动监测预报,做好枯水期和消落期水库调度 [17] - 下一步将继续充分发挥三峡水库综合效益 [17]
在广州黄埔区,有一条河畅水清的绿色长廊 从南岗河蝶变看水生态向好(大数据观察·点读“十四五”)
人民日报· 2025-10-21 06:12
水环境治理成效 - 南岗河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Ⅲ类标准,部分水体达到Ⅱ类水平 [4] - 累计整治污染源1300余宗,污水日处理规模达30万吨 [4] - 拆除涉水违建105宗,面积超1.5万平方米 [3] 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 - 南岗河干流90%以上岸线采用缓坡入水生态形式,河滩与缓冲带植被覆盖面积达108万平方米 [6] - 在上游水库及沿岸累计记录到野生鸟类85种,包括多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物种 [6] - 通过水鸟招引工程和生态修复理念,水域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 [5][6] 经济发展与产业集聚 - 2024年南岗河流域四上企业达到1600多家,较2019年增加150% [7] - 流域内聚集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49家 [7] - 水环境改善吸引高端企业和科研院所入驻,推动水岸经济联动发展 [7] 科技创新与智慧治理 - 利用数字孪生系统实时监测水质、水位、流量,并通过三维建模预判风险 [8] - 无人机辅助巡查使岸线核查效率从一个月提升至一天 [8] - 实时洪涝预警APP为管理部门提前调度留出时间 [8] 公众参与与社会共治 - 南岗河护河志愿者在服务平台注册人数已超过14万人 [8] - 由200多人组成的志愿队每周开展净滩行动 [8] - 40多名沿河企业相关负责人受邀担任企业河长,参与水污染治理工作 [9]
从南岗河蝶变看水生态向好(大数据观察·点读“十四五”)
人民日报· 2025-10-21 06:10
水环境治理政策与机制 - 加强水源涵养区保护修复,加大重点河湖保护和综合治理力度,恢复水清岸绿的水生态体系 [2] - 完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强化河长制、湖长制 [2] - 依托河湖长制的全面推行,累计整治污染源1300余宗 [5] 南岗河治理成效与关键举措 - 南岗河从水质劣Ⅴ类提升至Ⅲ类标准,部分水体达到Ⅱ类水平 [3][5] - 累计拆除涉水违建105宗,面积超1.5万平方米 [4] - 污水日处理规模达30万吨,实现排水用户全接管、污水管网全覆盖、污水处理全达标 [5] 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 - 实践“降水位、少清淤、不调水”生态修复理念,干流90%以上岸线采用缓坡入水生态形式 [6] - 河滩与缓冲带植被覆盖面积达108万平方米,累计记录到野生鸟类85种 [6] - 发起水鸟招引工程,设置浮岛生境、营造鹭类繁殖地,水域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 [6] 科技赋能与智慧治水 - 利用数字孪生系统实时监测水质、水位、流量,通过三维建模预判风险 [8] - 借助遥感加无人机进行岸线核查,将人工巡查需一个月缩短至一天 [8] - 手机实时洪涝预警APP可在河道水位可能上涨时发出预警 [8] 社会参与与长效机制 - 成立南岗河志愿队,从最初20人发展至200多人,护河志愿者注册超14万人 [8] - 40多名沿河企业相关负责人受邀担任企业河长,负责排水单元达标创建等工作 [9] - 利用高架桥下空间改造南岗河悦动公园,被评为广州“最美口袋公园”之一 [7] 流域经济发展与产业集聚 - 南岗河流域四上企业达1600多家,比2019年增加150% [7] - 流域内聚集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49家 [7] - 广州科学城获评全国百强科技城,推动水岸经济联动发展 [7]
三峡枢纽今年前三季度通过量超1.28亿吨
中国新闻网· 2025-10-03 12:44
三峡枢纽运营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累计通过船舶32018艘次,同比增长4.03% [1] - 2025年前三季度累计通过量达12832.18万吨,同比增长11.15% [1] - 2025年前三季度累计通过旅客48.61万人次,同比增长17.28% [1] - 2025年前三季度共保障3330.45万吨民生物资过坝 [1] 船闸与升船机具体数据 - 三峡船闸2025年前三季度过闸货运量超1.25亿吨,同比增长13%以上 [3] - 三峡升船机2025年7月单月客运量达8.64万人次,创月度客运量历史新高 [3] - 三峡升船机于9月29日完成为期35天的计划性停航检修并恢复通航 [3] 历史累计运营成就 - 三峡船闸自2003年6月18日通航以来累计通过货运量超22亿吨 [5] - 三峡船闸年货运量连续11年突破1亿吨,并连续3年突破1.5亿吨 [5] - 三峡升船机自2016年通航以来累计通过船舶3万多艘次,运送旅客200多万人次、货物1900多万吨 [5] 运营管理与技术发展 - 船闸与升船机优势互补,形成“大船爬楼梯、小船坐电梯”的通航格局 [3] - 三峡船闸采用智能化调度系统与精准维护措施应对旺盛航运需求 [3] - 通航技术人员正在构建数字孪生系统,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实现设备状态实时感知与预测性维护 [5]
国内最长,成功架设!
中国能源报· 2025-09-28 21:33
工程里程碑 - 国内最长铁路桥混凝土箱梁于9月27日在浙江杭州湾海域成功架设,标志着项目全面进入上部结构施工阶段 [3] - 架设的箱梁为80米跨度预制混凝土箱梁,长78.2米、高5.4米、重2800吨,其跨度超越了杭州湾跨海公路桥等著名跨海桥梁的70米预制箱梁 [3] - 此次架设的是全桥首片预制箱梁,为后续208片同等规格箱梁的海上架设作业打下坚实基础 [3][5] 工程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 为应对2800吨“梁王”及后续箱梁的海上施工难度,施工方调用了曾参与杭州湾跨海公路桥建设的“天一号”运架一体船 [5] - 项目打造数字孪生系统,通过在船体、臂架和吊具上布设85组智能传感器,对船舶状态、吊装动作等10多类数据进行秒级反馈和智能监控,实现全过程风险管控 [5] 项目背景与规格 - 杭州湾跨海铁路桥是通苏嘉甬高铁的关键控制性工程,也是目前世界最长高速铁路跨海大桥,全长29.2公里 [5] - 大桥连接嘉兴海盐与宁波慈溪,设计时速350公里,计划在2027年底具备通车条件 [5] - 由于杭州湾是世界三大强潮海湾之一,为避免密集桥墩影响“钱塘江潮”,设计中桥墩跨度不得低于80米 [3]
张靖皋长江大桥建设迎来新进展
中国新闻网· 2025-09-28 20:58
项目进展 - 张靖皋长江大桥北航道桥南主塔上横梁合龙段于9月28日吊装完成,标志着北航道桥南北两座主塔主体施工全部完成 [1] - 此次吊装的合龙段长宽各8米、高9.1米,重达115吨,通过超大型塔吊实现毫米级精准嵌入 [5] 项目规模与技术规格 - 大桥横跨长江主航道,连接苏州、泰州和南通三市,分为南航道桥、北航道桥及引桥 [3] - 南航道桥主跨2300米,创下世界最大跨度桥梁纪录 [3] - 北航道桥南北主塔采用门式钢箱架构造,主体高度达208米(不含塔冠),配备上下双横梁体系 [3] - 上横梁由5个精密节段构成,总重约640吨,对接缝隙严控在10毫米以内 [3] 施工技术与创新 - 项目团队深度整合数字化工具,运用BIM技术对吊装进行全流程动态推演,预先识别化解风险 [5] - 依托数字孪生系统,在虚拟环境中重构钢塔结构并进行多维度仿真验证 [5] - 通过反复数字化模拟与数据拟合,攻克百米高空毫米级精准就位难题,实现精细化施工控制 [5] 战略意义 - 大桥建成后对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7] - 项目将优化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和区域路网布局,推进跨江融合发展 [7]
包头稀土高新区:激活新材料产业“磁动力”
科技日报· 2025-09-25 07:55
核心技术突破 - 晶界渗透技术降低重稀土用量并提升钕铁硼磁体矫顽力 抗退磁能力增强且高温性能稳定 磁矩排列阻力降低30%以上 [2] - 材料基因工程实现原子级仿真技术 精确设计晶界结构保障磁体性能 [2] - 第三代钕铁硼磁体磁能积达52兆高斯奥斯特(MGOe) 应用于永磁同步电机使效率突破97.5% [4] 智能制造升级 - 黑灯工厂实现24小时无人化生产 每90秒自动下线一块高性能钕铁硼磁体 [1] - 数字化车间采用5G物联网自动导向车 物料配送误差小于0.1毫米 数字孪生系统实时监控产线 [2] - 智能化产线使人均产出达传统产线3倍 能耗降低30% [2] - 全自动双轨道摄像头音圈马达生产线产能较半自动化提升1.5倍以上 [5] 产业生态建设 - 构建"一国重四中心"创新体系 含国家重点实验室及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等四大平台 [3] - 拥有6家院士工作站 有效稀土专利1895件占包头市总量90.84% [3] - 形成从合金制备到电镀检测全产业链就地配套能力 [3] 应用领域拓展 新能源汽车 - 永磁同步电机转速达每分钟20000转 使电动车续航提升15% [4] - 产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传动/导向/感应系统 [2] - 将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供应基地 [6] 风电领域 - 永磁直驱风机采用高性能钕铁硼 发电效率提升10% [4] - 全生命周期节省运维成本300万元 [4] - 将成为风电装备核心部件供应基地 [6] 消费电子与家电 - 音圈马达产品成为国内外电子信息品牌合作供应商 [5] - 稀土复合耐火材料解决传统材料隔热难题 推动家电制造绿色化 [4] 产能与市场地位 - 2025年头部磁材上市企业10家将落户园区 稀土新材料产能突破30万吨 [5] - 稀土永磁材料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第一 [5] - 全球首家通过SGS"零碳工厂"认证的磁材企业 [2]
6亿件、超500亿元!生产车间里“嗒嗒”声奏响产业发展活力新节拍
央视网· 2025-09-05 12:44
行业规模与增长 - 湖北天门服装电商产业2024年交易额达513亿元 较2021年70亿元实现年均92%高速增长 [2] - 2025年上半年网络交易额突破300亿元 同比增长超30% [6] - 年销售服装超6亿件 龙头企业仓库分拣繁忙 货车需排队即时发运 [1] 企业扩张与产能 - 龙头企业从小型作坊发展为带动3000人就业的规模企业 2025年新建跨境电商基地与智能制造中心 [3] - 代表性企业费文公司4年内从十几人扩至1500人 产值实现千万元到10亿级的百倍增长 [8] - 电商仓储面积从2000平方米扩张至2万余平方米 员工需使用平衡车提升作业效率 [9] 产业生态建设 - 政府投资80亿元建设化纤纺织产业园 引入15家上下游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 [10] - 累计投入23.6亿元完善跨境电商基础设施 出台17条专项产业扶持政策 [10] - 创建"天门衣尚"区域公用品牌 4个月吸纳2.5万用户 认证企业超4000家 撮合交易额4000万元 [10] 技术创新应用 - AI算法将服装设计周期从数周缩短至半小时 4人团队日均可设计70-80款新品 [4] - 物联网衣架传输200余项生产参数 数字孪生系统构建镜像工厂实现产线智能调度 [4] - 实施"服装电商千人培训计划" 年培训主播/营销/设计等专业人才近3000名 [14] 跨境业务拓展 - 2025年开工建设跨境电商基地 规划2030年跨境电商占比提升至40%以上 [3][6] - 东盟与北美海外仓投入运营 跨境订单可实现次日达时效 [12] - 产业从业人员达16万人 近3年吸引近10万人返乡创业就业 [13][14] 社会经济影响 - 服装电商产业带动天门2025年上半年GDP增速达7.2% 居湖北省第三位 [6] - 居民可支配收入等6项核心指标增速位列全省第一 [16] - 常住人口连续两年净增长 2024年出生人口同比增加17% 2025年上半年新生儿3756人同比增5.6% [13]
(活力中国调研行)数字赋能湖北武当山文旅新体验
中国新闻网· 2025-08-30 21:02
核心观点 - 武当山通过数字技术手段实现文化资源全面数字化 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 解决游客停留时间短等发展困境 [1][3][5] 数字技术应用 - 采用高精多源实景三维技术和文化基因提炼关键技术 对312平方公里全域及11宫9观36庵堂72岩庙34处古建遗存进行数字化 [5] - 建立湖北省首个世界遗产数字孪生系统 构建完整武当文化数字资源库 [5] - 基于数字底座开发《入境武当》VR项目 采用影视级专业动捕三维模型融合方案 [5] 文旅产品创新 - "武当一梦"园区作为超级文旅综合体 集合沉浸式演艺 数字文化体验 非遗活化三大核心板块 [3] - 主秀《武当一梦》融合戏剧舞蹈武术杂技 运用先进影像与机械装置技术将武当建筑搬上舞台 [3] - 通过崖壁光影 烟花无人机秀等现代科技手段提供全新视觉体验 [3] 运营成效 - 有效解决游客停留时间不足6小时的问题 延长游客体验时长 [3] - 以现代方式诠释武当文化 实现传统文化与当代观众的情绪共鸣 [1][3] - 通过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提升服务质量 吸引中外游客数量增长 [7]
(活力中国调研行)完善产业生态圈 合肥新能源汽车跑出“加速度”
中国新闻网· 2025-07-02 13:56
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 - 合肥已形成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最大、品牌最多、供应链最完整的区域之一,培育500多家核心零部件企业[4] - 合肥经开区构建全生态体系,80余家产业链企业涵盖国际品牌、新势力与自主品牌,实现上万种零部件高效协同[4] - 2024年一季度合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新增80个项目,吸引奥托立夫、均胜电子等全球百强企业及大众全球第二研发中心落户[6] 智能制造技术突破 - 江淮汽车尊界超级工厂配备1800台智能机器人,实现冲焊涂总全面自动化与数字化,支持智能柔性定制[1] - 江淮与华为合作构建数字孪生系统,每秒采集30万条数据,实现制造技术迭代优化[1] - 蔚来工厂采用全球首创"魔方"车辆存取平台,实现车身批量化预存储与个性化定制抓取[1][3] 产量与增长数据 - 2024年合肥整车产量达191.16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137.6万辆,同比增长84.4%[3] - 合肥计划到2027年形成2-3家年产50万辆整车企业,新增10家百亿级零部件企业,新能源汽车产量超200万辆,集群营收超7000亿元[6] 产业链协同优势 - 华霆动力等企业受益于合肥完整产业链,实现上游电芯与下游整车厂高效衔接[6] - 蔚来CEO李斌强调合肥的科技创新、产业聚集、区位及后发优势为企业提供良好发展环境[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