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遗产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梅赛德斯-奔驰星愿基金公益支持“故宫造办处旧址考古成果展”开展
央视网· 2025-11-04 15:44
11月3日,由梅赛德斯-奔驰星愿基金(下称"星愿基金")公益支持的"九重之下——故宫造办处旧址考古成果展"在故宫博物院永寿宫正式开展。该展览 将于2025年11月4日至2026年2月8日期间,面向游客免费开放。作为故宫博物院建院百年系列特展中的考古类专题成果展,本次展览内容横跨元、明、清三 代,系统展示古建营造技艺、造办处匠人劳作与生活风貌,以及中西方技艺交流的重要历史实证,生动再现了紫禁城"九重之下"的历史人文图景。 2020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故宫博物院考古部与星愿基金共同启动"造办处建筑遗址考古研究"项目。5年来,考古工作以"最小干预、微创发掘、见面 即停、拼缀复原"为原则,发掘面积约2,300平方米,逐步还原出紫禁城地下遗址的历史年代、建筑格局和工艺体系。造办处的考古发现,不仅为北京中轴线 历史溯源和成功申遗提供了考古依据,更为了解紫禁城的"前世",解读紫禁城的"地下史书",阐释紫禁城建筑历史文化价值,丰富北京建筑史等提供了最新 的历史实证。 基于保护与传承文化瑰宝的价值共识,梅赛德斯-奔驰星愿基金自2018年起与故宫博物院开启公益战略合作,全面支持故宫博物院在文物保护、古建修 缮、考古研究、技艺传 ...
二〇二五年“世界市长对话·郑州”活动举行 古今交融 美美与共
人民日报· 2025-11-03 06:47
活动概况 - “世界市长对话·郑州”活动在河南省郑州市举行 约300名来自意大利 西班牙 保加利亚 新西兰等国的市长 城市代表及专家学者 国际旅行商代表参与 [1] - 活动主题为“赓续古都文脉赋能城市更新” 围绕文旅融合发展 城市治理 城市更新等议题进行交流 [1] 城市发展理念 - 城市更新被定义为以文脉延续为导向的有机再生 而非简单的“推倒重建” 旨在保护与发展平衡中留住城市之魂 [1] - 郑州市引导文 商 旅融合发展 擦亮“天地之中 黄帝故里 功夫郑州”城市品牌 推动遗址保护与城市更新协同发展 [1] - 保护历史被强调为书写新篇章 例如通过保留传统外观并为内部空间注入新活力的方式 [2] 国际交流与合作 - 活动包含情景式对话环节及实地参访 嘉宾体验了河南博物院 商都遗址博物院 登封少林寺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 蜜雪冰城全球总部 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等 [3] - 郑州市与西班牙哈恩省 加纳库马西市 印度尼西亚班达楠榜市 新西兰罗托鲁瓦市签署建立友好关系意向书 拓展国际“朋友圈” [4] - 国际嘉宾表达合作意愿 保加利亚舒门市副市长希望增强商业往来和经济互动 期待更多中国投资人 [3] - 新西兰罗托鲁瓦市市长期待加强两城市间联系 实现人文 经贸等更多领域交流合作 [3] 具体实践与案例 - 意大利阿斯蒂省省长提及将中国学到的新技术应用于传统文化发展 [2] - 保加利亚舒门市副市长对郑州利用数字技术 光影技术助力遗址保护和城市更新印象深刻 [3]
四川扎实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赓续历史文脉 绘就时代新篇
四川日报· 2025-10-31 10:49
金秋十月,全国文物工作者的目光再次投向四川。在泸州举行的首届文物保护利用大会,聚焦文物 保护利用;在广元剑阁举行的蜀道与阿皮亚古道学术交流会,邀请中、意专家共商古道保护。10月30日 至31日,2025中华文化天府论坛又将在成都举行,海内外80多位专家学者,将针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和活化利用,再次展开智力激荡。 这是四川探索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生动践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化遗产的传 承保护念兹在兹、亲自擘画。不负嘱托,四川省委、省政府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系统谋划、 整体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一幅赓续历史文脉、谱写时代华章的壮丽画卷,正在巴蜀大地徐徐展开。 保护优先 守住中华文化的根与魂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 近年来,四川始终把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体系化推进立法保护、政策保护、系统保护和试点 保护,多渠道加强人才培养和价值研究,多层次推动传承普及和转化利用,强化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 文化遗产协同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效。 法治,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有力保障。伴随《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 例》等的接连出台和修订,四川文化遗产保护构筑起 ...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推进会暨普查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在京召开
新华网· 2025-10-30 19:40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推进 -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二阶段工作巩固了上次普查成果并拓展了不可移动文物的内涵 [1] - 会议要求坚持应保尽保,加大文物新发现力度,并保护城市文脉,加大老城调查保护力度 [1] - 会议强调要把文物新发现力度纳入意识形态工作巡视巡察、监督执纪问责范围及文明城市创建指标 [1] 普查第三阶段工作安排 - 第三阶段将逐级开展审核验收,依法认定、登记并公布不可移动文物 [2] - 将建立国家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总目录,并向社会公布普查成果 [2] - 会议要求壮大保护力量,加强各级文物保护机构队伍建设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文化遗产保护需全球协作
中国新闻网· 2025-10-30 15:55
文化遗产保护行业核心观点 - 文化遗产保护需通过全球协作、数字技术创新及社区参与共同应对挑战 [1][3] - 当前行业面临城市化、气候变化等多重挑战 但挑战中蕴藏机遇 [1] - 遗产保护非一方之责 而是需要全球协作、跨文明对话与代际传承的共同事业 [3] 行业挑战与机遇 - 文化遗产面临城市化、气候变化等多重挑战 [1] - 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为记录、保存和传播文化价值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 [1] - 数字变革亟须建立伦理框架 以确保技术应用的规范性 防止滥用 维护文化表达的内涵与尊严 [1] 技术与创新应用 - 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为记录、保存和传播文化价值提供工具 [1] - 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案例通过数字技术重现生机 彰显中国智慧的传承创新 [3] 社区参与与可持续发展 - 社区在遗产保护中发挥关键作用 当文化遗产能够赋能在地社群、培育文化认同与自豪感时 便成为生生不息的活态资源 [3] - 行业正在构建可持续的遗产活化模式 让后代持续受益 [3] 国际合作与文明互鉴 - 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文化隔阂犹存的背景下 更应聚焦文明交流互鉴 [3] - 通过分享知识、经验与解决方案 全世界能筑牢信任之桥 让文化遗产激发创造力、引领社会进步、促进和平共处 [3] 中国实践案例 - 中国在保护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成就显著 构成了璀璨的文明图谱 [3] - 都江堰水利工程通过数字技术重现生机 彰显中国智慧的传承创新 [3]
二十国集团文化工作组南非会议通过《夸杜库扎文化宣言》
新华社· 2025-10-30 14:34
会议核心成果 - 二十国集团文化工作组部长级会议通过《夸杜库扎文化宣言》,为成员在文化遗产保护、创意产业发展、文化多样性和国际对话等领域提供合作框架 [1] - 会议成果将纳入即将于11月在约翰内斯堡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议程 [1] 宣言指导原则 - 确立四大优先指导原则: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归还、推动文化政策与社会经济战略深度融合、利用数字技术促进文化发展、关注文化与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 [1] - 宣言强调文化是弥合社会分歧、促进包容性发展和推动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力量 [1] 具体合作方向 - 呼吁通过加强全球协作打击文化财产非法贩运,完善国家政策框架,加大公共文化领域投入 [1] - 鼓励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创新文化交流方式,深化文化政策与社会经济、气候行动的战略对接 [1]
“十四五”期间北京持续开展长城抢险加固工程60余项
新华社· 2025-10-29 20:09
文物保护工程进展 - "十四五"期间北京开展长城抢险加固工程60余项[1] - 累计修缮长城墙体超过20公里[1] - 形成了以箭扣长城为代表的一批示范性保护工程[1] 文化遗产保护策略 - 北京统筹推进"一城三带"建设,构建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1] - 以中轴线申遗带动老城整体保护成效显著[1] - 推行长城研究性修缮模式,试点将考古工作贯穿修缮全过程[1] 长城资源管理与技术应用 - 研究调整长城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精细化管理长城本体及周边环境[1] - 建设长城资源信息及监测预警平台,建立无人机定期巡查航线[1] - 试点应用四足机器人进行巡检,提升巡查效率和精准度[1] 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 北京积极探索"长城文化+"融合发展路径[1] - 有序推进八达岭长城景区、中国长城博物馆改造提升等重点项目[1] - 串联沿线资源,打造高质量的长城文化旅游品牌[1]
“数字技术活化千年古城”案例亮相联合国会议
苏州日报· 2025-10-29 08:26
案例核心观点 - “数字技术活化千年古城”案例入选2025版《上海手册》并在世界城市日全球大会上发布 向世界分享中华古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姑苏经验”[1] - 案例构建“平台建设—保护传承—活化利用”闭环框架 通过数字技术实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存、保护、维护和展示 打造多方参与的数字保护新模式[1] - 姑苏区将深化数字技术在古建老宅健康监测、文旅消费、安全防护、社区养老等多领域应用 让数字化创新成果惠及更多居民[3] 案例入选与全球影响 - 案例入选2025版《上海手册》 该手册自2011年首发以来已收录全球242个城市可持续发展优秀案例 其中包含52个中国案例[1] - 2025世界城市日城市可持续发展全球大会由联合国人居署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于10月26日至10月27日在沪举办[1] - 姑苏区受邀参加专题研讨会暨案例库推介会 与荷兰鹿特丹市、上海市、南京市等多国多地代表学者交流城市可持续发展最新成果[1] 数字平台建设与技术应用 - 姑苏区实施“古城细胞解剖工程” 以95%以上入户率对传统民居普查 运用激光扫描、无人机构建文物三维模型[2] - “CIM+数字孪生古城”平台采用宏观—中观—微观多尺度建模 以3厘米分辨率完成全域倾斜三维建模 整合跨部门资源[2] - 平台汇聚古城历史影像、438处文控保单位、204处古建筑模型、77项非遗影音等资源 支撑市、区17个部门应用 数据日均调用超2万次[2] 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成果 - 平台实现跨部门数据共享 支持多时相展示 助力规划决策 让保护更精准高效[2] - 通过高精度三维模型与数据资料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活化开发 推出“古城保护更新伙伴计划”[2] - 具体活化案例包括万科活化敬文里贝宅成精品酒店 “老萬年”借钮家巷陈宅建成黄金文化博物馆[2] - 依托“惠姑苏”App建设姑苏美食电子地图 上线“桂花宴”主题 串联桂花主题餐饮线路[2]
2025同里“遗产之村”驻地项目启动
苏州日报· 2025-10-28 08:22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以阮仪三、周俭、张恺和邵甬为首的中方团队,就与法方专家团队携手,在 同里播下了国际合作的种子。如今,这片承载着水乡记忆的土地再度迎来新篇——"遗产之村"驻地项目 邀请了中方人类学者夏子魁、景观建筑师董依林,法方建筑师艾丽莎·瓜尔涅里与朱利安·夸梅四位青年 成员,他们将围绕社区畅想、公共空间研究、传统民居改造三大方向展开深度探索,既延续两国遗产保 护的合作传统,更聚焦年轻一代与社区的参与,为古镇未来寻找新解。 这个金秋,同里古镇再续中法文化遗产保护合作新篇。昨天(10月27日),2025同里"遗产之村"驻 地项目启幕,中法两国青年专业人士和学者聚集于此,通过为期三个月的工作,为这座千年水乡古镇的 遗产保护与社区发展注入新动能。 ...
文明互鉴看良渚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27 07:07
论坛概况 - 第三届“良渚论坛”在浙江杭州开幕,主题为“文明重光:文化遗产与人类文化多样性” [3][7] - 论坛汇聚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名文化遗产保护、考古、历史等领域的中外嘉宾 [7] 考古研究成果 - 良渚古城反山王陵考古确认其坐落于与水利系统相连的土垄上,并发现院墙、建筑等遗迹,证实水利系统与古城是统一规划的超级工程,可能代表中国古代陵寝制度的发端 [9] - 南佐都邑遗址的考古发现展现了早期国家的社会动员能力、礼仪制度及跨区域交流网络,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提供关键实证资料 [9] - 中国考古团队在良渚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研究成果获得国际学术界认可 [9] - 日本学者通过陶器形态研究推测良渚先民可能采用“蒸煮”或“两次蒸”的复杂方式烹饪大米,这一饮食习惯影响延续至今 [10] 文明交流与国际合作 - “良渚论坛”搭建跨越国界的文明对话桥梁,成为世界读懂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 [11] - 良渚古城遗址通过“良渚与世界”平台,已与英国巨石阵、希腊雅典卫城、意大利罗马古城等世界遗产进行“对话” [13] - 良渚遗址通过“何以文明”特展,走进联合国总部及英国、瑞士、埃及、日本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 [13] -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日本金泽大学、东京大学及韩国罗州文化遗产研究所等国外机构开展联合研究合作项目 [19] 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 威尼斯市分享其每年接待2500万人次游客背景下的遗产保护经验,包括实施“摩西计划”防洪工程以保护古城 [16] - 良渚探索大遗址保护机制,核心在于人与遗产的和谐共生,并以此带动周边社区可持续发展、赋能乡村振兴 [16] - 国际专家倡导世界遗产保护需融合社会、经济、环境三个维度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遗产驱动来实现真正可持续发展 [17] - 中国深度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支持柬埔寨吴哥窟、尼泊尔九层神庙、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等抢救保护项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