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博
icon
搜索文档
与文物“对话”探究古人征服海洋的智慧 “数字+文博”助推“文博热”持续火爆
央视网· 2025-07-11 14:59
央视网消息:7月11日是中国航海日,在位于上海的中国航海博物馆,"犹说宝船来 郑和下西洋620周年纪念展"近日开展。620年前,郑和率领 船队开启了下西洋的第一次航行,也开启了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历史上的传奇旅程。 在中国航海博物馆中央大厅,这艘能下水的大型福船以郑和宝船为原型,在甲板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船舱的内部结构。来到船脚下,能直观地感 受到4层楼高的巍峨船身非常壮观。这一侧板没有进行封闭,用来给观众展示水密隔舱的精妙设计和船员舱室。船身的榫卯连接设计和中式船 帆的独特工艺,都尽显古人征服海洋的智慧。 福船作为我国古代四大船型之一,吃水深利于深海远洋,是明代郑和下西洋船队的核心船型。1405到1433年间,郑和先后7次奉皇命,率领一 支十五世纪全球最庞大的远洋船队,纵横于太平洋与印度洋沿岸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航迹最远抵达东非。展厅内,展出了百余件明初永宣时 期的珍贵文物。 展柜内是一整套明代贵族女性头面,当时郑和船队航线经过多个世界著名的宝石及贵金属产地,采买了大量像上面镶嵌的红蓝宝石、绿松石等 贵重宝石,极大地丰富了明代皇室的配饰造型。 除了采购其他国家的宝物,郑和船队还携带明代官窑瓷器等礼品赠予途经国家的王 ...
北京市朝阳区20万张文旅消费券明起免费领
北京青年报· 2025-07-04 09:10
朝阳区博物馆发展现状 - 朝阳区目前拥有90家博物馆 博物馆覆盖率达每十万人2 6座 [1] - 80%以上博物馆免费开放 2024年接待观众超2400万人次 [1] - 本地居民人均参观博物馆2 2次 逛博物馆成为文化生活"新常态" [1] 2025北京博物馆季文创月活动 - 7月文创主题落地朝阳区 打造"博物馆+"活动平台 [1] - 活动覆盖蓝色港湾 合生汇 侨福芳草地 DT51等商圈 [1] - 采用"文化IP+商业空间+互动体验"创新模式 构建文商旅体多元生态 [1] 各商圈特色活动规划 - 蓝色港湾将举办"北京消夏文创妙会" [2] - 合生汇联动50家博物馆打造限定印章IP 引入顶流集章品牌 [2] - 侨福芳草地主打文旅融合 构建"文化展示-旅游推介"闭环体验 [2] - DT51结合AR科技 体育博物馆与迪卡侬体验区创新体育文博概念 [2] 文旅资源整合与消费促进 - 推出"博物馆进商圈"跨界联动 提供文化体验与消费购物一体化服务 [2] - 整合博物馆 酒店 餐饮 演艺空间四类资源 推出约80项暑期优惠 [2] - 7月5日起发放20万张朝阳文旅消费券 可在新云南皇冠假日酒店等场所领取 [2]
文博热催生新职业 文化价值正“变现”
文博热带来的市场变化 - 文创行业从"叫好不叫座"到实现"变现"契机,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收入翻四五倍[1] - 传统文化与科技融合催生新业态,文化新业态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2.5%[1] - 文博产业链延伸至数字化采集、虚拟场景搭建、文创开发等环节,专业人才需求激增[1][2] 新职业的涌现与特点 - 博物馆数字策展人、虚拟现实设计师等新职业成为行业"香饽饽"[1] - 文创策划师将三星堆金面具转化为"国潮耳环",推动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2] - 三维建模技术员、数字策展人通过技术手段让文化资源转化为现代消费体验[2] 行业生态重塑 - 文博机构从"单打独斗"转向与科技公司、高校等多方联动合作[2] - 虚拟现实设计师团队同时服务故宫和地方博物馆,开发"数字文物库"和"元宇宙展厅"[2] - 文创产品需结合现代审美,数字策展需注重交互逻辑,技术应用需包含文化内核[2] 文博热的核心驱动力 - 消费者行为从"看文物"转向"玩文物",从"逛博物馆"转向"买文创"[3] - 新职业从业者将历史文化转化为产品温度,推动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3] - 行业增长反映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就业市场活力增强[3]
【用AI联通】系列报道之十三 越穿时光门,“AI”上博物馆
齐鲁晚报· 2025-07-01 10:49
安徽博物院中国联通特展厅 - 联通特展厅于5月28日开放,首展为"圆明园兽首暨海外回流文物特展" [3] - 展厅推出"连心簪""连心扣"两款深度融合文物元素的文创产品 [3] - 设置AI拍照区,配备AI时光门拍照机和智衣衿交互终端,提供"我与文物合影"体验 [3] - 采用裸眼3D技术,通过特殊光学透镜和折角屏幕设计实现逼真三维效果 [3] 中华文明云展 - 国家博物馆"中华文明云展"(二期)上线,打破时空限制 [7] - 以"古代中国"基本陈列远古、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为主要内容 [9] - 运用全景三维建模技术映射实体展厅,展示637件2D文物和65件3D重点文物 [9] - 首创"开元"数字空间引擎技术,实现3D空间与AI技术深度融合 [9] 国家自然博物馆智慧导览 - 北京联通打造智慧导览应用,结合AI、AR、点云空间识别技术 [11] - 观众佩戴AR眼镜可触发虚拟数字内容导览,获得精准参观路径推荐 [11] - 推出小恐龙数字讲解员,主动介绍展品背景并与游客互动 [13] - "智衣衿"AI互动一体机打造"恐龙纪元"沉浸体验,国际博物馆日当天线下体验观众超300人 [15] 湖北省博物馆VR数字空间 - 全国首个电影级数字文物VR数字空间项目《穿越青铜纪》于4月29日开放 [17] - 曾侯乙编钟互动体验采用原声采样和AI实时动作捕捉技术 [19] - 国内首个支持百人高并发接入的VR沉浸式应用,实现4K@90fps超高清画质 [19] 国家考古博物馆数字技术应用 - 为陶寺遗址打造AI+3D球幕影片《考古遗址中的文明——陶寺》 [23] - 运用AI、XR、裸眼3D等技术展示距今约4300年的陶寺遗址 [23] 行业技术应用 - 公司运用元景文博文创大模型为文博领域提供智慧导游、创意生成和运营支持 [23] - 通过多模态大模型构建文物数字孪生体,实现全方位欣赏和互动体验 [21] - 持续拓展"AI+文博"应用边界,推动文化资源数字化保存和产业化发展 [23]
十年前没人敢选的专业,居然翻红了
36氪· 2025-06-28 14:19
专业选择与就业趋势 - 经济学曾是热门专业 分数线最高 但专业内容与预期存在差距 [11] - 微电子专业从冷门变为热门 因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发展带动芯片需求 [15] - 芯片行业2014-2020年人才供不应求 现呈现供过于求状态 2022年某组招聘6人收到300份简历 [15][16] - 考古文博专业因文化节目热播而受关注 报考人数逐年增多 分数线快速上涨 [25] - 材料化学专业就业面广但交叉性强 本科毕业生仅1/3从事本专业工作 [29][30] - 电路板行业因AI算力需求快速发展 企业年利润增幅达10%-30% [32][34] - 新能源行业如光伏和锂电池受政策扶持发展良好 [35] 行业变化与人才需求 - 微电子行业已过爆发期 进入更新换代阶段 人才需求减少 [16] - 芯片设计公司早期产品简单 后因技术升级需求增加 [15] - 电子电路行业应届硕士生年薪17-20万元 每年涨薪 [34] - 法律行业二八定律显著 80%案源被20%律师垄断 [46] - 公益法律服务收入仅为红圈律所1/3 [45] 教育与职业发展 - 转专业申请从经济学院转向工科学院 微电子专业最初认知不足 [13][14] - 考研跨考考古学与博物馆学 专硕比学硕录取难度低 [22] - 法学专业需实践经验 本科期间完成五段实习 [43] - 材料专业培养模式宽泛 理论与实践课程不平衡 [29]
十年前没人敢选的专业,居然翻红了
虎嗅APP· 2025-06-28 11:41
专业选择与行业变迁 - 经济学曾是热门专业,分数线最高之一,但专业认知与实际学习存在差异[7] - 微电子行业从冷门变为热门,受iPhone4推动进入快速发展期,芯片人才供不应求[13] - 芯片行业现进入供过于求阶段,2022年招聘6个工程师收到300多份简历[13] - 材料化学专业曾不温不火,后被称为"四大天坑",就业面广但交叉性强[26] - 法学专业社会讨论度高,行业精英主义明显,80%案源被20%律师垄断[37] 行业发展趋势 - 微电子行业已过爆发期,现为更新换代阶段,AI算力芯片需求增长但竞争激烈[14] - 电路板行业因AI需求增长,企业利润增幅达10%-30%,硕士应届生年薪17-20万[27] - 新能源行业如光伏和锂电池受国家扶持发展迅速[28] - 考古文博专业因文化节目热播关注度提升,高校扩招且对口岗位增加[21] 就业市场变化 - 芯片工程师2014-2020年供不应求,招人门槛低,现竞争激烈[13] - 材料化学专业仅1/3毕业生从事本专业工作,多进入机械、化学、电子行业[26] - 电路板研发工程师招聘不挑具体专业,工科类均可,但制造业工作环境艰苦[27] - 文博行业岗位扩招,但需热爱且能忍受琐碎工作[21]
2025中国—东盟图书文化周将开启
广西日报· 2025-06-27 10:24
活动概况 - 2025中国—东盟图书文化周将于7月3日至6日在广西南宁举办,主题为"书启新章,阅见未来",旨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并深化中国—东盟文化交流 [1] - 活动由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和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联合主办,主会场设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B区2号馆,展场面积超万平方米,设置14个主题展区和六大特色板块 [1] - 展区涵盖主题出版、国际文化交流、精品图书展销、数字与网络文化、少儿与动漫互动以及生活与创意市集等多个领域 [1] 参展规模与活动安排 - 全国150多家出版单位参展,甄选3万余种100多万册优秀图书,发放百万惠民购书卡 [1] - 将举办9场重点活动和30余场特色活动,包括"智汇文博·链动未来"中国—东盟AI+文博主题对话会、图书馆馆际交流会、2025中国—东盟图书影响力报告发布会等 [2] - 特别策划了第二届漓江文学奖虚构类正奖得主刘楚昕的作品《泥潭》新书分享会,并举办2024年泛北部湾网络文学大赛颁奖暨第一届"白海豚杯"网络文学大赛启动仪式 [3] 国际交流与特色内容 - 设置越南人文展区,展示越南图书、传统服饰、手工艺品,并举办越南特色活动,同步在越南分会场展销中国图书和文创产品 [2] - 举办"中越青年共读""非遗文化在广西"摄影展等系列活动,以及澜湄合作国际艺术设计大赛优秀作品展 [2] - 在桂林设分会场,并在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越南等东盟国家举办海外联展,全区303家新华书店同步开展阅读推广和惠民售书活动 [3] 市场与文化影响 - 展销图书品种达20万个、1000万册,7家国门书店特色呈现,为读者带来文化盛宴 [3] - "白海豚杯"网络文学大赛由泛北部湾网络文学大赛升级而来,旨在吸引更多优秀网络文学作品和人才,推动广西乃至全国网络文学高质量发展 [3]
新职业观察|编织历史与科技经纬 他们让文物在光影中“活”起来
央视网· 2025-06-24 05:58
博物馆行业发展现状 - 中国备案博物馆数量达7046家 [1] - 2024年全国博物馆举办展览4.3万个 接待观众14.91亿人次 同比增长15.5% [1] - 数字文博展兴起 通过光影技术活化文物 掀起文博热潮 [1] 数字化技术在文博领域的应用 - 南京博物院采用3D建模 激光扫描技术为文物制作数字分身 [3] - 数字策展人运用全息投影技术将动态展品搬进展厅 [3] - 典型案例:对宽1.92米 长3.8米的《坤舆万国全图》进行数字化呈现 [3] 数字策展工作模式 - 需要计算机专业背景 技术员转型为数字化策展人 [3] - 跨领域协作模式 涉及多专业团队反复沟通协调 [5] - 项目周期较长 《坤舆万国全图》数字化项目筹备近1年 [5] VR技术在展览中的创新应用 - 通过VR设备实现时空穿越体验 展示九重天图 天地仪图等场景 [7] - 复现消失的历史遗迹如大报恩寺塔 [7] - 计划于7月10日正式上线VR大展 [9] 数字文博的社会价值 - 数字化手段打开"时空胶囊" 构建可触达的数字文化图谱 [9] - 每个数字展品具有独特性 创造全新观展体验 [11] - 实现文物资源的社会化触达 [11]
文博日历丨《长安的荔枝》中的文博彩蛋,你发现了吗?
央视新闻· 2025-06-15 09:43
电视剧《长安的荔枝》文博彩蛋分析 核心观点 - 电视剧《长安的荔枝》通过高度还原唐代服饰、妆容、道具等细节,展现了丰富的文博彩蛋,与历史文物高度契合 [1][3][5][7][9][11][12][14][16][20][22][24][26] 唐代女性发型与妆容 - 十七娘的发型与莫高窟壁画《都督夫人礼佛图》及唐代仕女俑发型相似,高耸显发量 [1] - 李善德女儿"袖儿"的双垂髻是唐代小女孩经典造型,参考"唐朝胖妹"文物 [5] - 泥塑彩绘仕女俑头像可作为十七娘"同款"妆容的参考 [3] 唐代男性服饰纹样 - 何有光的"坎肩"造型采用联珠对鹿纹,外圈为联珠纹,内部为对鹿纹,属于唐代"陵阳公样" [7][9] - 联珠对马纹锦与剧中服饰纹样对比还原度达99%,包括十字形花纹也完全复刻 [11][12] 唐代配饰与日常用品 - 郑平安的皮包造型与唐代胡人背包俑相似,实用且时尚 [14] - 李善德父女的斜挎包与敦煌莫高窟壁画单肩背包设计一致 [16] - 宴饮场景中的杯子疑似唐代邢窑白釉绿彩吸杯,为唐代"创意吸管杯" [20][22] 唐代舞蹈与马具 - 胡旋舞的圆形毯子还原了千年前的舞蹈配置,与唐代青釉褐斑贴人物纹瓷壶上的舞蹈俑形象一致 [22][24] - 剧中马的配饰参考洛阳博物馆藏三彩黑釉马,设计考究 [26] 文化传承与观众体验 - 剧中细节让观众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认出文物时如同"吃下荔枝一颗,每一刻都新鲜清润" [26]
2025明文化论坛在京开幕 明十三陵中的景陵将于今年年底开放
新京报· 2025-06-14 21:19
明文化论坛与五陵联动 - 2025明文化论坛在北京昌平区全球明文化交流中心开幕 主题为"印象大明 世遗华章" 自2022年起已举办四届 [1] - 论坛首次实现明朝五陵(明祖陵 明皇陵 明孝陵 明十三陵 明显陵)管理机构代表聚首 开启联动保护新篇章 [2] - 五陵代表分享遗产活化实践 如明祖陵打造太子祭陵表演 非遗活动 并完成神道石刻修缮等保护项目 [2] - 论坛设置四场分论坛 聚焦历史 医学 文旅 艺术等主题 强化文化学术属性 [2] 明十三陵开放与文博旅综合体规划 - 明景陵将于2024年底前实行预约制开放 成为继思陵 永陵后第三座开放陵寝 [3][4] - 明十三陵分三期开放计划(2024-2030年):一期开放思陵 永陵 景陵 二期开放茂陵 泰陵等 三期开放献陵 裕陵等 [4] - 昌平区将打造明文化文博旅综合体 包含博物馆 沉浸式商业街区 艺术酒店等六大功能板块 目标建成全球明文化交流基地 [3] - 综合体规划"双环商街"业态 涵盖文化体验 零售餐饮等 满足游客"住一晚 再玩一天"需求 [3] 明代文物展览与技术创新 - 论坛同期举办明代文物主题展 展出故宫博物院等机构提供的上百件文物 包括服饰 兵器 书画等品类 [4][6] - 重点展品包括明神宗金翼善冠(重826克 用846根金丝编制) 孝靖皇后十二龙九凤冠 万历皇帝金爵等 [6] - 展览运用VR AR技术 以《出警入跸图》为基础打造沉浸式皇家仪仗体验项目 [5] - 文物展品反映明代宫廷工艺巅峰 如金冠融合最高技艺与等级 复原唐宋华服传统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