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新兴产业
搜索文档
前三季度海洋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6%
科技日报· 2025-11-04 08:42
海洋经济总体表现 - 前三季度海洋生产总值达7.9万亿元,同比增长5.6% [1] 海洋新兴产业发展 - 海洋工程装备交付和手持订单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3.6%和7.0% [1] - 国产24套2000米级国际超深水海洋装备完成交付 [1] - 首个深水油气水下机器人七功能机械手投入应用 [1] - 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风电平台"三峡领航号"基础平台交付 [1] - 全球首艘8万吨级通海养殖工船"森海先锋"号交付 [1] -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药物LY104注射液正式获批临床试验 [1] 海洋领域数智化能力建设 - 全国首个海洋领域可信数据空间在浙江上线 [2] - 深圳发布"AI+海洋"行业应用场景 [2] - 中船集团发布"智海·图灵"海上人工智能高效赋能基座平台、水星智算处理器凌久NP101、海鲲大模型、蓝豚智能产品安全性测试验证平台、造船领域科技创新管理高质量数据集、数字化营运支持系统等多项AI创新成果 [2] - 国内首批自主研发的海洋工程柔性制造智能焊接机器人设备系统集成完工 [2] - 首条海洋油气装备智能化涂装产线投入应用,有效提升工作效率 [2] 深海极地探测进展 - "海洋地质二号"科考船在南海北部海域水深1522米的"海马"冷泉渗漏点成功采集并引燃可燃冰 [2] - "洞察"号自主水下机器人成功完成在西太平洋结核矿区的应用性试验任务 [2] - 在南海成功布放首套超3500米水深剖面观测浮标系统,实现从水上10千米大气到水下1千米海洋的综合同步观测 [2] - "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在北极冰层下完成首次冰区下潜 [2]
前三季度中国海洋生产总值7.9万亿元
新华网· 2025-11-03 20:21
海洋经济总体表现 - 前三季度海洋生产总值达7.9万亿元,同比增长5.6% [1] - 全国批准用海用岛面积26.2万公顷,同比增长19.2%,涉及投资额6419亿元 [1] - 18家涉海企业完成IPO上市,融资规模260亿元,占全部IPO企业融资规模的33.7% [1] 海洋传统产业 - 海洋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0%和17.7% [1] - 海洋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8% [1] - 海洋船舶新承接订单量、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保持全球领先 [1] - 全国邮轮港口接待旅客205万人次,同比增长28% [1] 海洋新兴产业 - 海上风电新增并网容量同比增长42.1% [1] - 海洋工程装备交付和手持订单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3.6%和7.0% [1] -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LY104注射液正式获批临床试验 [1] 海洋信息服务业与科技创新 - 全国首个海洋领域可信数据空间在浙江上线 [2] - 深圳发布"AI+海洋"行业应用场景 [2] - 我国自主研发的海洋工程柔性制造智能焊接机器人进入测试验收阶段 [2]
前三季度我国海洋生产总值7.9万亿元
新华社· 2025-11-03 19:39
海洋经济总体表现 - 前三季度海洋生产总值达7.9万亿元,同比增长5.6% [1] - 全国批准用海用岛面积26.2万公顷,同比增长19.2%,涉及投资额6419亿元 [1] 涉海金融市场 - 18家涉海企业完成IPO上市,融资规模260亿元,占全部IPO企业融资规模的33.7% [1] 主要海洋传统产业 - 海洋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0%和17.7% [1] - 海洋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8% [1] - 海洋船舶新承接订单量、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保持全球领先 [1] - 海洋旅游业持续复苏,邮轮港口接待旅客205万人次,同比增长28% [1] 海洋新兴产业 - 海上风电新增并网容量同比增长42.1% [1] - 海洋工程装备交付和手持订单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3.6%和7.0% [1] -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LY104注射液正式获批临床试验 [1] 海洋信息服务业与科技创新 - 全国首个海洋领域可信数据空间在浙江上线 [2] - 深圳发布"AI+海洋"行业应用场景 [2] - 我国自主研发的海洋工程柔性制造智能焊接机器人进入测试验收阶段 [2]
超5400亿“蓝色经济”,深圳异军突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6 11:18
深圳海洋经济总体规模与结构 - 2024年深圳海洋经济总产值达5409亿元,同比增长5.8%,占GDP比重为14.7% [1] - 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为3338万标箱,稳居全球第四 [1] - 海洋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传统“老三样”(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油气业)占比从超过90%降至40%以下,新兴产业贡献更多增量 [9] 海洋新兴产业与科技创新实力 - 高新技术涉海企业超2500家,已建涉海创新平台86个,其中5个为国家级平台,27个为省级平台 [1][14] - 水下机器人专利数量全国第一,绿色智能海洋装备重点企业市场占有率超5成 [1][9] - 2024年海洋信息服务业增加值达1061亿元,增长10.1% [9] - 在《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指数报告(2025)》中,深圳“科技创新”维度高居全球第四,PCT国际专利授权量、城市研发投入经费跻身全球前十 [1][5] 重点企业与代表性产品 - 深圳集聚涉海经营主体11万家,培育高新技术涉海企业2508家 [5] - 潜行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自2016年切入水下无人机赛道,已生产8代产品,获近400项知识产权专利,产品覆盖百余个国家和地区 [5] - 招商局集团以“新海辽”轮等切入智能航运、绿色航运市场;中集集团布局深海油气及海洋新能源,其“蓝鲸1号”与“蓝鲸2号”为全球作业水深最深的半潜式钻井平台 [10] 海洋高等教育与科研平台建设 - 深圳第一所海洋专门高校——深圳海洋大学由南方科技大学牵头筹建,总投资60.53亿元,规划办学规模约8000人,一期预计2026年投用 [12][13] - 该校办学特色为“631”(60%工程技术、30%科学、10%其他),重点引进海洋电子信息、海洋新能源等6个研究方向人才 [13] - 中国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大连海事大学深圳国际海事可持续发展中心等涉海科研机构相继落户深圳 [14] 海事服务短板与深港联动机遇 - 深圳在《报告》“海事服务”维度居全球第21位,海洋金融规模仅相当于新加坡的1/45,国际海事机构数量不足伦敦7%,年海事仲裁案件量不足伦敦15% [16] - 前海累计落地48个船舶租赁项目,资产总计达168亿元,资产价值跃居全国第三 [16][19] - 香港在船舶融资租赁、航运保险等方面能力突出,可与深圳互补;深圳可推动与香港在海事仲裁规则对接,试点“深港海事纠纷联合解决机制” [19]
人民日报:海南擦亮“向海图强”新名片
人民日报· 2025-09-19 10:47
海洋科技产业发展 - 南山港建成全国首个公共科考码头 2024年服务科考海试1416航次 接近以往4年总和[1] - 深海技术装备海试共享航次平台支撑68家参航单位和206名科技人员完成68次下潜试验[3] -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2024年新增深海科技产值7.7亿元[3] 海洋新能源建设 - 海南规划开发11个海上风电场 总装机容量达1230万千瓦 涵盖临高CZ1、儋州申能CZ2等重点项目[4] - 明阳、上海电气、东方电气等装备产业项目实现本地化生产并计划拓展国际市场[4] 现代渔业转型升级 - 万宁市突破东星斑工厂化批量育苗技术 陵水县尝试金枪鱼种苗自主繁育[4] - 2024年新增工厂化养殖面积67万平方米 深水网箱养殖水体89万立方米 休闲渔业产值增长19.2%[4] 海洋经济整体发展 - 海南海洋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超过三分之一[4] - 海工装备实现从无到有 区域海洋创新指数位居全国前列[4]
厦门海洋高新区吸引优质涉海资源集聚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1 18:17
活动概况 - 厦门海洋高新区招商推介会于9月5日下午举行 主题为融智创新 向海图强 [1] - 活动由厦门市海洋发展局 厦门临空经济片区指挥部 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联合主办 [1] - 吸引政府部门 涉海科研机构 重点涉海企业和投资金融机构等100多位代表参与 [1] 战略定位 - 厦门海洋高新区是福建省唯一的省级海洋高新区 [1] - 实施五个一招商服务 建立全员招商机制 深化以商招商 [1] - 通过发展空间 产业配套 政策支持和营商环境打造全球海洋产业投资蓝海 [1] 产业基金 - 总规模20亿元的厦门海洋高新产业发展基金完成备案 首期5亿元已完成认缴出资 [2] - 采用直投项目模式 主要投向海洋生物医药及生物制品 海洋高端装备制造和材料 海洋信息与数字产业 渔港经济和海洋种苗业 蓝碳及海水综合利用等领域 [2] - 投资厦门项目比例不低于70% 涉海项目不低于50% [2] 科研平台 - 三大高能级科研平台集中亮相:福建省海洋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鹭江创新实验室)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翔安基地 集美大学海工装备检测与再制造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 [2] - 形成覆盖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的完整创新链条 [2] 园区规模 - 总体规划面积约10.27平方公里 [3] - 重点布局6+2产业体系 聚焦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 海洋高端装备与新材料两大海洋新兴产业 [3] 产业成果 - 已培育海洋龙头企业30家 涉海上市企业15家 [3] - 2024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预估超2580亿元 占全市GDP的30% [3] - 海洋新兴产业体系以海洋生物医药 海洋高端装备等为支撑 [3]
向海而兴!解码广东重塑海洋经济版图的三大新动能|海上新广东系列报道①
南方农村报· 2025-08-27 19:02
文章核心观点 广东正通过海工装备制造、海上风电与石化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三大新动能重塑海洋经济版图,推动海洋新兴产业高速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 [5][12][14] 海工装备制造 - 全球首艘水体自然交换深远海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在江门下水,抗风能力达12级台风,静态养殖100%使用清洁能源 [18][20][21] - 全球最大江海两用半潜驳船"四航永兴"号在江门下水,当地形成完整产业链,2024年产业链增加值增速达59.7% [22][24][25] - 广州制造全球首艘新一代2000吨自升自航式海上风电安装平台"白鹤滩"号,实现核心装备全国产化,创下主船体搭载成型仅41天的速度纪录 [30][32][34] - 广船国际实现半潜船交付量世界第一、灵便型液货船交付纪录中国第一、破冰运输船建造纪录中国第一 [41][42] - 2024年广东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达99.9亿元(同比增长22.1%),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增加值达153.2亿元(同比增长6.8%) [45][131] 海上风电与石化产业 - 阳江建成和在建海上风电项目装机1300万千瓦居全国首位,"明阳天成号"抗台风型漂浮式风机可抗17级狂风 [51][57][4] - 珠海桂山岛建成亚洲首个工业级海上风电制氢示范项目,兆瓦级潮流能发电机组"奋进号"累计并网发电量突破450万千瓦时 [59][60][61] - 全球规模最大抗台风型风渔融合平台"伏羲一号"实现能源100%绿色自给,开创"海上风电+渔业养殖"立体用海新模式 [63][64][71] - 广东海上风电装机规模突破1251万千瓦居全国第一,全国每三台风机中有一台为"广东制造" [80][81] - 揭阳惠来港形成"风渔结合"与"石油转化"双轮驱动,中国石油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带动高端化产业链落地 [84][86][87] - 广东形成广州、惠州、湛江、茂名、揭阳五大石化基地,2024年海洋原油产量达2068.1万吨(同比增长3.5%) [92][95][133] 海洋生物医药 - 中山大学从海洋微生物中提取新型抗血栓候选药物ISE,进入临床前研究阶段,可满足3.3亿心血管疾病患者需求 [98][101][102] - 南方医科大学研发"自粘性心肌贴片"实现微创植入心脏,避免传统开胸手术创伤 [106]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从3500米深海底分离放线菌,经改造后产量提升36倍,为抗结核新药提供候选物质 [107][108] - 广东医科大学从麒麟菜中提取抗肺纤维化十六肽EZY-1,以500万元专利转让实现产业化,惠及全球超5000万肺纤维化患者 [110][111][112] - 广东建成省级以上涉海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超100个,2024年海洋药物及生物产业专利公开数达1211项(同比增长21.3%) [115][117][137] 政策与资金支持 - 广东省财政连续7年安排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近20亿元,支持海上风电、海洋生物、海洋工程装备等六大产业 [10][11][138] - 资金支持带动产业产值252亿元,攻克超260项关键技术,超25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超20项技术国际领先 [138] - 2025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提升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和海洋船舶工业,支持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等新兴产业发展 [7][8][9]
国家有关部门:积极探索鼓励央企和社会资本参与发展海洋经济
经济观察报· 2025-08-16 19:06
政策方向 - 推进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 [1] - 研究制定支持海洋强省(区、市)建设相关政策文件 [1] - 研究制定海水淡化、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发展政策措施 [1] 金融支持 - 加大力度引导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 [1] - 持续推动海洋产业投融资指导目录更新 [1] - 积极探索鼓励央企和社会资本参与发展海洋经济的实现路径 [1] 产业建设 - 推进百兆瓦级潮流能重点工程建设 [1] - 持续推动海洋新兴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1]
总量稳步增长、结构持续优化 海洋经济动能澎湃
经济日报· 2025-08-06 09:59
核心观点 - 上半年海洋生产总值5.1万亿元 同比增长5.8% 呈现总量稳步增长、结构持续优化、动能加快转换的良好局面[1] 产业结构优化 - 海洋船舶工业国际市场份额领先 新承接订单量、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占全球比重分别为64%、47.2%和57.6% 海船完工量同比增长4.7%[2] - 海洋旅游业实现增加值7718亿元 同比增长8% 邮轮港口进出港旅客总数和邮轮艘次同比分别增长40.1%和33.7%[2] - 海工装备建造市场三大指标居世界第一 新接订单金额、交付订单金额、手持订单金额分别占国际市场份额64.6%、43.3%和62.6%[3] - 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取得突破 15万吨级养殖工船交付运营 自航式养殖工船下水[3] - 海水淡化领域科技创新加快 研发新型水凝胶实现高效太阳能海水淡化[3] 资源保障能力 - 南海发现惠州19-6油田 探明油气地质储量超1亿吨油当量[4] - 海洋原油产量同比增长2.3% 天然气产量同比增长16.9%[4] - 海上风电发电量同比增长2.2% 新增并网容量同比增长199.4%[4] - 新增批准用海用岛面积16.7万公顷 同比增长25.2% 涉及投资额超5000亿元[4] - 海洋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8% 海水养殖产量同比增长5.6%[5] - 10万吨/天海水淡化项目投产 自主研发TFN海水淡化膜正式应用[5] 科技创新成果 - 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正式启动 满足深远海仪器设备试验需求[7] - 仿蝠鲼机器人与蛟龙号实现协同作业 深海装备应用场景拓展[7] - 深海一号大气田二期项目投产 采用创新开发模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7] - 发布水下生产系统装备品牌擎海Techigh 奠定深水油气装备产业链基础[7] 对外贸易与港口建设 - 海运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1% 船舶出口同比增长20% 风力发电机组及零件出口同比增长13.7%[8] - 建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23座 自动化干散货码头29座 5G无人驾驶集卡实现规模化应用[8] - 国际枢纽港集装箱水平运输设备清洁化比例超过60%[8] - 多个港口新增直航东南亚、中东、南美等国际航线[8] 企业预期与投入 - 87.6%企业对下半年经济环境持乐观或中性态度 73.8%企业预计营业利润持平或增长[9] - 89.4%企业预计用工人数保持稳定或增长 57.5%企业研发经费同比增长 58.4%企业研发人员数量同比增长[9]
上半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5.1万亿元
央视网· 2025-08-04 20:27
海洋经济总体表现 - 上半年海洋生产总值达5.1万亿元 同比增长5.8% [1] 海洋新兴产业发展 - 海洋工程装备交付额同比增长39.3% [3] - 海洋工程装备手持订单额同比增长9.7% [3] 海洋传统产业表现 - 海洋船舶工业国际市场份额保持领先地位 [4] - 海洋旅游业增加值达7718亿元 同比增长8% [4] - 海洋货运量同比增长5.2% [4] - 海洋货物周转量同比增长6.9% [4] 海洋资源要素供给 - 新增批准用海用岛面积16.7万公顷 同比增长25.2% [6] - 海上风电新增并网容量同比增长199.4% [6] - 海上风电发电量同比增长2.2% [6] - 国内海洋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8%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