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伶仃号

搜索文档
“一键”养鱼,拎苗入住!珠海上新海洋牧场“样板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3 10:40
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进展 - 广东省2023年累计开工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139个 初步形成种苗培育 装备制造 饲料加工 设施养殖 精深加工 公共服务 文旅休闲等全产业链 [1] - 珠海万山隘洲岛海域建成"标准海"样板区 采用"1+N"集群式养殖模式 总养殖水体达24.5万立方米 实现"一键养鱼"和"拎苗入住" [1] - 珠海年内将拥有12座深海养殖平台 居广东首位 海洋牧场养殖总水体超150万立方米 [3] 智能养殖技术应用 - 珠海上半年新增养殖平台2座 养殖工船1艘 新增养殖水体17.4万立方米 包括全国首个"标准海"样板区和全球首艘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 [3] - 智能系统实现自动投喂 远程诊疗和数字化管控 中央控制室集成1000多个监测点位 可实时监控鱼群行为和水质参数 [4] - 独创双浮箱柱式结构配合8点锚泊系统 可抵御50年一遇海况 台风前可启动迁移预案 [4] 产业运营模式创新 - 珠海建立"三海联动"机制 整合海工建造力量实行市场化运营 破解"九龙治海"困局 [3] - 采用"1+N"装备化养殖体系 水面发展休闲渔业 中层规模养鱼 底层培育藻贝 形成立体化用海空间 [3] - 创新"标准海"模式通过装备标准化 管理数字化和产业模块化 实现海洋牧场快速复制与智能运营 [5] 产品结构与产能规划 - 养殖品种采用梯度化布局 经济类占60% 中高端占30% 尖端类占10% 预计年产海鱼2500多吨 年产值9000多万元 [5] - 重点发展金鲳鱼 海鲈鱼等大宗经济鱼类 同时培育章红鱼 鮸鱼等中高端品类 试水红瓜子斑 黄鳍金枪鱼等高附加值品种 [5] - 计划2025年底前建设种苗繁育基地 功能饲料基地 智能养殖工船等配套 实现养殖水体超150万立方米 [7] 行业发展瓶颈与突破 - 面临种苗 疫苗 饲料供给端瓶颈和市场端价格接受度挑战 需整合产业链形成利益共同体 [7][8] - "标准海"模式从"项目制"向"产业化"跃迁 目标建成类似"安卓系统"的标准化接口 实现经济性 安全性与可复制性统一 [6] - 计划3年内夯实本地经济模型 向全国输出深水装备养殖方案 最终开拓海外市场 [6]
“全域协同”向新行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23 17:45
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 江门以9535.2平方千米陆地和4880.5平方千米海域为基础,全力打造大湾区"海鲜铺子"和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先行示范区 [1] - 广东召开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全面建设海洋强省决心,江门迎来海洋经济发展新机遇 [3] - 江门部署"海洋强市"战略,密集出台涉海规划政策,推动滨海旅游、海洋渔业、海工装备等产业集群加速成型 [3] 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 - 江门海洋集团成立,聚焦种苗培育、深海养殖、装备制造等全产业链,为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提供核心动力 [3] - 2023年6月启动首批重力式网箱下海锚定安装,2024年投放广东首个入级中国船级社的大型养殖装备"台山1号",2025年初首获渔获 [3] - 以"种业—养殖—预制菜"为主线布局水产种质资源库和精深加工产业园,广东最大渔获物集散交易市场已启用,鳗鱼年出口量占全国2/3 [3] 种业振兴成果 - 105家渔业种业企业扎根江门,高价值品种养殖技术标准逐步完善,形成"育繁推一体"产业链条 [4] 海工装备制造业 - 威立雅、南洋船舶等近百家企业集聚江门,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成为制造业核心板块 [6] - 2023年交付全球最大宽扁浅吃水型半潜驳船"四航永兴"号,2024年推出中国首座绿色功能型移动浮岛"圆周号"(2250平方米,抗17级台风),2025年下水全球首艘自航式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 [6] 清洁能源布局 - 截至2024年底电力装机容量超1500万千瓦,成为大湾区外送电量最多城市 [6] - 台山核电3、4号机组采用"华龙一号"技术,川岛海上风电、氢火联动中试基地等项目加速推进,中法(台山)清洁能源及装备产业园揭牌 [6] 开放合作与区域协同 - "深圳研发+江门制造"模式深化,66平方千米深圳—江门经济合作区主攻高端海工装备,20平方千米香港—江门绿色产业园聚焦临港新材料 [9] - 2024年江门港外贸货物吞吐量达1523.2万吨,跻身"亿吨港"行列,252千米高等级航道与8条"组合港"航线联动提升物流效率 [9]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江门红树林面积1284.69公顷(珠三角最大),台山镇海湾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建设中,镇海湾红树林碳汇拍卖成为全国首单 [10] - 2025年累计5处红树林湿地入选广东省重要湿地名录 [10]
经济大省半年报:广东为何越来越好?
南方都市报· 2025-07-16 23:06
外贸表现 - 2025年上半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21.7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其中出口13万亿元,增长7.2%,出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3] - 广东省作为外贸第一大省,上半年顶住国际环境压力稳住外贸基本盘[5] - 东莞市金鸿盛电器移动空调订单同比增长10%,旺季日产能达8000套,主要销往南半球及欧美市场[7] - 东莞中旺玩具通过全链条绿色制造体系实现订单结构优化,日韩欧洲订单占比提升至40%[9] 科技创新 - 广东省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8年全国第一,"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连续5年第二[11] - 上半年全国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8.6%,其中信息服务业投资增长37.4%,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增长26.3%,计算机设备制造业增长21.5%[11] - 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企业超1500家,含24家独角兽和14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全国第一[23] 机器人产业 - 广东企业研发的双足机器人具备强抗干扰能力,半人形机器人可完成电梯操作和物品递送[13][15] - 清洁机器人能精准识别杂物并分类处理,轮足机器人可实现复杂地形移动和半坡驻停[17][19] - 大湾区机器人供应链支撑产业快速发展,逐际动力90%供应商集中在大湾区[21] 新兴产业布局 - 广东省同步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培育,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领域[25] - 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达1251万千瓦居全国首位,年发电量约300亿度[33] - 深远海养殖取得突破,"湾区伶仃"号养殖工船投入使用,海水养殖产量达376.83万吨同比增长5.47%[31] 大湾区建设 - 狮子洋通道2023年开建,叠加港珠澳大桥和深中通道完善交通网络[27] - "一号通道"实现深港人员车辆白名单通行,单程时间缩短至45分钟[29] - "湾区通"工程加速规则衔接,推动大湾区一体化发展[29]
全球首艘自航式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成功下水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6-13 06:07
全球首艘自航式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 - "湾区伶仃"号是全球首艘自航式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标志着深远海养殖进入"科技牧海"新纪元 [1] - 该船由中交四航局江门航通船业有限公司建造,总长155.8米,型宽44米,型深24米,最大吃水深度20米 [1] - 水下部分采用15根方形立柱拼砌成"水下宫殿",挂设渔网隔出12个独立养殖舱室,可同时开展多种鱼苗养殖 [1] 养殖规模与技术特点 - 整船养殖空间近8万立方米,相当于32个标准游泳池水量,可年产5000吨鱼 [1] - 采用高强钢作为主材料,能抵御12级台风,保障养殖安全 [1] - 静态养殖时100%使用清洁能源,配备20千瓦风力发电系统,减少碳排放 [2] 动力系统与环保性能 - 采用全电推进系统,配备两台3600千瓦舵桨机,桨叶直径3.8米 [2] - 设计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助力船舶行业绿色发展 [2] 运营规划 - 将赴粤港澳大湾区深处开展养殖作业,解决该区域台风频发、风浪大对养殖的影响 [1]
探访深远海养殖重器“湾区伶仃”号
新华社· 2025-06-11 16:39
深远海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技术参数 - 船体尺寸达155.8米长×44米宽×24米深,最大吃水深度20米,形成近8万立方米养殖空间,相当于32个标准游泳池水量[1] - 水下部分采用15根方形立柱拼砌的开放式结构,挂设渔网形成12个独立养殖舱室,支持多鱼种混养[1] - 预计年产5000吨高品质海产,主要养殖金鲳鱼、章红鱼、红瓜子斑鱼等品种[1] 船舶建造工艺创新 - 采用高强钢板作为主材料,通过预设反变形量、调整焊接顺序等工艺将结构变形量控制在许可范围内[2] - 技术团队经过多次试验解决高强钢板塑形调节难题,确保船舶整体强度满足台风频发海域作业要求[2] 智能化养殖系统 - 配备高精度GPS和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实现船舶位置实时监控[2] - 具备动态游弋功能,可根据海洋环境数据和鱼群分布智能调整航速航向,优化养殖水域选择[2] 多功能运营模式 - 静态养殖期间可提供海上休闲服务,包括垂钓、主题食宿等增值业务[1] - 主要作业区域为珠海万山群岛海域,该海域具有台风频发、风浪大的特点[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