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与艺术融合
icon
搜索文档
彰显科技融合服务新未来
经济日报· 2025-09-12 06:15
9月10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于北京盛装启幕,以"数智领航 服贸焕新"为年度主题,汇聚 全球智慧,集中呈现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新成果与发展风采。一批前沿技术和服务解决方案在此迎来全 球或全国首发,彰显科技融合服务的崭新未来。本届盛会致力于推动服务贸易和投资、消费的深度融合 与创新提升,为国际交流与合作搭建高端平台。 历经十一载,服贸会见证了中国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的开放创新与蓬勃成长。多年来,它不断拓展开放窗 口、夯实合作桥梁、强化创新引领,持续提升全球影响力,已成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 让无形服务可感可知 科技创新是服贸会的鲜明底色。本届服贸会更加注重科技化、智能化应用,重点展示新技术应用场景、 解决方案和产品背后的附加服务。在这里,无形的服务不仅可视化、可体验,还能交流、互动。 人潮涌动,乐声悠扬。在服贸会的户外广场,由三台人形机器人组成的机器人乐队正在合奏《我的祖 国》。其中一位化身鼓手,敲击节奏稳健有力;一位端坐在钢琴前,双手在黑白键间灵活跳跃;另一位 则敲击扬琴琴弦,清脆悠扬的音色与钢琴、鼓点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科技与艺术共鸣"的画面。 作为研发团队核心成员,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 ...
王之纲:讲述大湾区融合新故事|十五运365天365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1 07:22
这位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资深视觉设计师,曾担任北京冬残奥会、杭州亚运会等多项国家重大活 动的视觉工作。如今,他再次肩负起重任,用科技与艺术融合的语言,向世界展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 传承与创新活力。 "开幕式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次深沉的文化表达和时代精神的凝聚。"王之纲介绍,本次视频设 计紧扣"圆梦未来"主题,深度融合岭南传统文化与大湾区科技元素,借助网幕等视听装置,通过精准的 光影与动态视觉,构建天地贯通的场景,展现粤港澳三地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个人梦想到区域发展的壮 阔历程。 本届开幕式的视频制作面临一项重要挑战,所有视觉内容需适配一块设计独特的异型屏幕。这不仅要求 创意设计完全贴合屏幕形态,还要紧密配合演出内容和仪式环节。"每一帧画面都必须精准对应,我们 不仅要协同灯光、音响等多个团队,还要兼顾场馆条件、设备技术与演员动线。"王之纲说。 (原标题:王之纲:讲述大湾区融合新故事|十五运365天365人) 编者按: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于2025年11月在粤港澳三地举行。这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是推动全民健身、促进 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与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执委会在十五运 ...
时间的语法:当科技与艺术在RICHARD MILLE并轨
财富FORTUNE· 2025-09-04 21:10
品牌历史与定位 - 公司作为机械便携式时计领域的杰出代表 将顶尖材料科学 微观力学和设计美学融入腕表设计 成为时代审美的象征 [1] - 品牌起源于16世纪机械时计发展时期 通过科技与艺术的融合为时计制造制定全新标准 [1] 产品设计与技术 - 采用透明蓝宝石表壳 钛合金和碳纤维等尖端材料 实现力学极限堆叠与结构创新 [2] - 多款腕表融合艺术灵感:RM 63-01采用逆时针旋转表盘设计 RM 75-01蓝宝石浮动陀飞轮需350小时抛光 RM 16-02借鉴粗野主义建筑线条 [7] - RM 72-01与编舞家和作曲家合作设计三色计时盘 RM 52-05以宇航员为主题呈现宇宙叙事 [9] 艺术合作项目 - 2019年起与巴黎东京宫达成三年战略联盟 该艺术中心拥有2.2万平方米展览空间 为欧洲最大当代艺术机构 [3] - 2021年与阿布扎比卢浮宫开启十年合作 设立艺术奖并举办年度展览 首届主题聚焦"记忆 时间与领土" [4] - 2024年支持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展出来自数千电影片段拼合的24小时影像装置《时钟》 [4][6] 品牌理念 - 通过微缩艺术实验室模式 将腕表打造为融合齿轮 蓝宝石 碳纤维和陀飞轮的"时间语法"系统 [2][9] - 与艺术家合作时定位为激发空间提供者 不干预创作过程 支持自由艺术碰撞 [3] - 核心理念聚焦艺术 技术与设计的交融之美 持续探索时间与空间的边界感知 [4][9]
当科技与艺术融合:铠甲也有繁花梦
金融时报· 2025-08-22 15:01
科技与艺术融合 - 中央美术学院团队以二进制数字"0"和"1"为核心设计会徽 构建动态奔跑机器人形态 隐喻技术发展无限可能 [2] - 人机时装秀采用数字化设计和智能制造技术 针对机器人独特结构量"机"定制 融合传统美学与当代科技 [3] - 服装设计运用光固化 FDM 织物3D打印等技术 展现中式建筑 花卉 非遗技艺等文化意象 [3][4] 机器人技术突破 - 光谷东智与北京舞蹈学院以《秦俑魂》舞蹈获群体舞蹈金牌 9台"光子"机器人与1名舞者协同表演 得分92.54 [7] - 团队优化硬件和算法 加大电源和驱动电机功率 优化上下肢动作协调 实现稳定舞蹈呈现 [7] - 智元机器人提供远征A2本体及核心算法 光谷东智二次开发完成群体协同与动作定制 实现精确动作轨迹与音乐卡点 [8] 产品性能与应用 - "小顽童"(N2)机器人以轻巧仿生结构设计 通过18个高性能关节实现灵活运动 膝关节扭矩达150N.m [9] - 该机器人在自由体操赛项以领先第二名20多分优势夺冠 在单机舞蹈赛项以0.1分差距获银牌 [9] - 1.7米全尺寸人形机器人高度契合秦俑形象 金属关节冷光与战舞雄浑气势交织 带来强烈视觉冲击 [8] 行业生态与发展目标 - 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旨在打造顶尖赛事品牌 成为全球最高水平人形机器人竞技赛事主办者和标准制定者 [10] - 推动人形机器人运动 协作 智能与场景化应用关键技术跨越式发展 制定运动性能测试及安全规范标准 [10] - 通过赛事和科普活动提升公众认知 连接全球高校 科研院所 企业及投资机构构建可持续产业生态 [10]
中国艺术品市场将迎数字化与国际化双重崛起!
搜狐财经· 2025-08-20 22:21
市场规模与地位 - 2023年中国艺术市场销售额增长9%至122亿美元 取代英国成为全球第二大艺术品市场 拍卖市场与美国并列全球第一 [1] - 预计2025年市场总交易额将突破万亿元大关 2026-2027年年增长率预计达15%-20% [3] 政策与金融支持 - 2025年新《文物法》实施明确民间藏品交易合法性 推动艺术品资产化进程 [3] - 金融机构创新推出艺术品抵押贷款、信托及基金等产品 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 [3] 消费群体变化 - 70后至00后年轻藏家群体崛起 更注重艺术品投资价值与文化内涵 [4] - 年轻藏家审美多元且对新兴艺术形态接受度高 推动市场多元化发展 [4] 线上交易发展 - 线上交易打破时空限制 嘉德在线平台已举办数千场拍卖会涵盖多品类 [6] - 预计2025年线上交易金额占比达30%-40% 2026-2027年将提升至50%以上 [6] - 线上平台扩大受众群体 降低交易成本并提高交易效率 [6] 传统品类表现 - 中国书画、瓷器、古玩等传统品类保持强劲竞争力 [7] - 明清官窑瓷器、紫砂壶、玉雕等工艺品因工艺精湛和文化积淀持续吸引藏家 [7] 科技融合应用 - 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图像识别技术提升艺术品鉴定与交易安全性 [9] - 元宇宙虚拟画廊和数字艺术展览加速市场数字化转型 [9] -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改变艺术作品呈现方式和交易模式 [10] 国际化进程 - 苏富比、佳士得等国际拍卖行在华业务持续扩展 跨国交易日益频繁 [11] - 中国古代书画、瓷器、青铜器在国际市场屡创高价 成为全球市场重要组成部分 [11] - 2025-2027年国际交流加强 中国艺术品将通过国际展览拍卖扩大全球影响力 [11]
科技春晚定了,这次的 iPhone 17 系列香不香?
36氪· 2025-08-13 11:07
iPhone 17系列发布会前瞻 - 发布会将于北京时间9月10日凌晨举行,预计发布iPhone 17系列及多款黑科技产品 [1] - iPhone 17 Air采用全新设计语言,提供黑、白、淡金、淡蓝四种配色,机身厚度仅5.5mm [1][7] - iPhone 17 Air采用6.6英寸大屏,支持120Hz高刷,分辨率1260 x 2740,搭载A19处理器 [7][10] - iPhone 17 Pro系列新增橙色专属配色,首发A19 Pro芯片,首次升级12GB内存,新增VC均热板 [16][20] - iPhone 17 Pro Max内置5000mAh大电池,Pro系列升级48MP全焦段三摄 [22] - iPhone 17标准版首次升级6.3英寸大屏并适配120Hz刷新率,但无自适应刷新率功能 [26][28] - iPhone 17标准版仍采用A18平台,电池升级至3600mAh [28] 产品设计创新 - iPhone 17系列采用中框+镜框一体式设计(标准版除外),铝合金材质取代钛金属 [3][5][18] - iPhone 17 Air首创极致轻薄设计,工艺水平被评价为"艺术品" [5][10] - Pro系列采用玻璃拼接后盖设计,工艺水平独树一帜 [18][30] 其他新品发布 - Apple Watch将推出Serise 11、Ultra 3和SE 3三款,Ultra 3可能支持卫星通信功能 [32][34] - Airpods Pro 3将搭载最新自研解码芯片,改进降噪和通透模式,微调外形设计提升舒适性 [37][39] - 还将发布HomePod mini2、Apple TV盒子和AirTag 2代 [39][41] 产品定位与建议 - iPhone 17 Air价格预计与Pro系列持平,建议预算充足用户选择Pro系列 [14][45] - iPhone 17标准版虽有120Hz刷新率但综合配置提升有限,建议考虑降价后的iPhone 16 Pro [43] - Apple Watch SE 3因价格优势被推荐 [37]
全球首创无人机杂技节目福州首演:人机“角色共演”破界而来
环球网资讯· 2025-08-05 12:03
核心观点 - 全球首创无人机杂技节目《AI觉醒·智能之门》在福州首演 实现人机"角色共演"的突破性艺术形式 [1][3][5] 技术创新 - 无人机飞行参数与轨迹设计需精准匹配演员技巧 单人穿越环节移动速度匹配腾跃节奏 双人配合时间距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多人抛接场景悬停位置需稳定如一 [3] - 无人机由专业操控员实时控制 飞行路径、速度与节奏根据演员即时动作动态调整 具备高度参与性和情绪表达力 [3] - 无人机操作员、演员、灯光师、音响师共同组成"多维交互网络" 搭建前后台一体化的舞台协同机制 [5] 艺术突破 - 节目突破传统杂技边界 将古老艺术与新兴科技深度融合 [1] - 无人机首次以"角色"身份登上杂技舞台 成为表演的有机组成部分 [3] - 中段"对抗"场景呈现无人机轨迹紊乱 演员应对"失控"情境 展现肉身与技术意志的激烈"对峙" [5] 行业启示 - 科技道具引入需挖掘技术与身体语言的叙事共性 而非简单视觉叠加 [3] - 无人机等智能设备的"不可预测性"能激发杂技即兴魅力 形成"程式化表演"与"动态应变"的新型平衡 [3] - 无人机动态能力重构了杂技语汇 要求演员建立对飞行节奏的肌肉记忆 操控员实时判断演员状态 [5]
深圳南山企业星尘智能携手央视网共同打造人机共演民乐盛宴
南方都市报· 2025-07-29 22:32
公司动态 - 星尘智能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联合打造小央机器人乐队完成首秀 机器人乐队与北京民族乐团同台演出并获观众好评[1][3] - 小央机器人乐队是央视网构建智能机器人家族的组成部分 未来更多成员将参与主持访谈、乐队表演及探展探厂等活动[3] 技术应用 - 机械臂化身的指挥机器人可精准把控节拍 并通过灵动肢体语言与观众互动 成功指挥经典旋律《世间始终你好》[3] - 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实现新应用 通过人机协同突破传统表演边界 可能吸引更多观众进入音乐厅[3] 战略布局 - 央视网作为总台新媒体机构 正推进"5G+4K/8K+AI"传播格局建设 小央机器人家族是其智能媒体实践的重要探索[3]
二〇二五海南东南科技艺术季在陵水举办
海南日报· 2025-07-28 09:25
科技艺术季活动概况 - 2025海南东南科技艺术季在陵水黎族自治县欧美同学会海归小镇举办,吸引超9万人次参与 [5] - 活动持续三天,涵盖沉浸体验、潮流互动和文化探索,融合科技与艺术 [5] - 设置机车巡游、双帆石音乐会(流行与说唱专场)及亚洲美食节等环节,歌手符龙飞、裘德等艺人登台演出 [5][7] 科技互动与创新展示 - 深圳蜜蜂科技有限公司展示情绪解析智慧笔技术,基于算法与心理学模型,应用于心理健康管理领域 [6] - 100余家科技公司参展,带来AR、VR、人工智能及机器人产品,提供可交互的科技体验 [6] - 齐飞航空科技(苏州)有限责任公司参与活动,看好陵水低空经济发展潜力 [11] 产业融合与文创发展 - 陵水海风国际影视基地推出沉浸式实景游戏《迷雾小镇》,串联短剧拍摄、后期及发行全产业链 [8][9] - 海南辰爻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入驻海归小镇,尝试影视与游戏跨界融合 [8][9] - 海南灵智科技有限公司联合高校学生开发"黎锦纹铭"网站,通过AI生成黎族传统纹样,推动文化科技融合 [9] 文旅品牌与资源整合 - 活动联动海南海洋欢乐世界度假区、分界洲岛旅游区等景点,提升"珍珠海岸"旅游吸引力 [12] - 出海时刻年度大会吸引国内外企业合作意向,海南东南亚洲智能硬件大赛及VPC虚拟制作大赛汇聚青年人才 [11] - 陵水通过科技艺术季打造"科技陵水"形象,强化文旅与科技产业协同效应 [10][11][12]
科学“邂逅”艺术,追求真理与美(新语)
人民日报· 2025-07-09 06:33
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创新形式 - 沉浸式戏剧《华夏之光——文明的烛火》通过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形式,让古今科学家跨越时空对话,以"天关客星"与蟹状星云的神秘联系为纽带[1][2] - 该剧通过戏剧叙述、场景转换和跨时空交流,降低科学知识的理解门槛,尤其吸引青少年群体[2] - 剧中运用声、光、电等艺术手段,让观众体验北宋司天监记录"天关客星"的场景,以及现代"拉索"观测站海拔4000米的工作环境[2] 科学普及与文化传承 - 科技馆作为"没有围墙的学校",通过"科技+艺术"的创新形式,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推动全民科学素养提升[2] - 艺术赋予科学"温度",通过饱满的科学工作者形象和真实故事,拉近科学与公众的距离[2] - 剧中展现北宋苏颂研制"水运仪象台"的坚持,以及现代科学家在"拉索"项目中争取宇宙解释话语权的精神[2] 未来发展方向 - 科技馆将持续挖掘科学背后的文化内涵,探索用艺术语言讲述"硬核"科学,增强对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吸引力[3] - 目标是实现科学与艺术的深度融合,让更多公众理解科学知识并爱上科学文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