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搜索文档
专家:越来越多中青年甚至青少年被糖尿病“盯”上了
中国新闻网· 2025-11-07 09:05
长期熬夜、生活不规律、久坐不动、吃高热卡的食物……肖新华指出,这些生活方式的变化会对胰岛功 能造成很大负担。"正是由于这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现在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甚至青少年被糖尿 病'盯'上了。" 肖新华介绍说,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是预防治疗糖尿病的基础。糖尿病强调三级预防,一级预防是对糖 尿病高风险人群进行及时的生活方式干预。"这个生活方式干预很简单,就是管住嘴、迈开腿。" 二级预防是对高风险人群及时进行筛查、诊断。如果诊断出糖尿病,要及时对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控 制好血糖,避免出现并发症。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6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肖新华在会上表示,现在越来越多 的中青年人,甚至青少年被糖尿病"盯"上了。 谈及"糖尿病是老年病"的观点,肖新华表示,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2型糖尿病呈现越来越年轻化的趋 势。这也是今年联合国糖尿病日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即关注职场糖尿病。 肖新华表示,中青年人群既是社会的主力,也是家庭的顶梁柱,肩负着巨大的压力,工作强度大,生活 也不是很规律。"为什么现在要关注这部分职场糖尿病人呢?因为这部分人是社会中坚力量,是很重要 的生产力。" 三级预防主要是对糖尿病病程较长 ...
半夜口干舌燥 可能不是缺水!这6种情况一定要警惕
央视新闻· 2025-10-29 09:37
相信很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体验:临睡时刻,总觉得口干舌燥,害怕会频繁起夜,但又忍不住想大口喝水。每当 此时,一些人不免会担心,是不是身体出什么问题了? 先说结论:很多时候,口干舌燥是由生理性原因导致的,无需过于紧张。但若是补充了水分仍无法有效缓解,那 就可能是病理性原因导致的了,需要警惕。 口干舌燥其实很常见 想知道"口干舌燥"是不是身体生病发出的信号,就要先明白"口渴"的感觉是怎么来的。 2015年,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登载的一篇论文,解释了口渴这一日常行为的触发过程。研究认为,哺乳动物 的"渴觉"(顾名思义,就是口渴的感觉)主要由"体液体积减小"和"体液渗透压升高"这两种因素引起。 前者很好理解:运动久了、出汗过多或者平时环境干燥、喝水太少而导致身体缺水。后者指向的,其实是人的体 液中各物质含量占比的变化。 当血液中盐类或糖类的浓度过高,体液的渗透压就会连带着增高。位于头部的下丘脑察觉到这种变化后,就会对 大脑做出指示:该喝水啦。 在"饮食口味重,喝水少"和"剧烈运动后没有及时补水"这两个常见因素之外,随着年龄增大、身体机能退化而导 致的唾液腺萎缩、唾液分泌减少,同样是让你觉得口干舌燥的重要原因。 但假如你 ...
半夜口干舌燥,可能不是缺水!这6种情况一定要警惕
中国新闻网· 2025-10-29 08:59
口干症状的生理性原因 - 口渴感觉主要由体液体积减少和体液渗透压升高两种因素触发[3] - 体液体积减少常见于运动出汗过多、环境干燥或饮水不足导致的身体缺水[3] - 体液渗透压升高是由于血液中盐类或糖类浓度过高引起下丘脑向大脑发出饮水信号[3] - 唾液腺萎缩伴随年龄增长导致唾液分泌减少是口干常见原因[3] 短期病理性口干原因 - 感冒发热或腹泻时因毛细血管扩张、出汗多或排泄水分过多引发相对缺水[3] - 缺乏维生素B2会影响糖脂肪蛋白质代谢并导致口腔黏膜干燥和口角溃疡[4] - 服用可乐定等降压药或阿米替林等抗抑郁药可能抑制唾液腺分泌功能[5] - 腮腺炎或口腔腺体结石等口腔疾病会直接干扰唾液正常分泌[6] 需警惕的长期疾病相关口干 - 干燥综合征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会攻击分泌腺体引起口干眼干及龋齿并发症[8][9] - 自身免疫性肝脏疾病因免疫系统紊乱攻击肝细胞可能合并干燥综合征症状[10] - 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导致渗透性利尿使水分重吸收减少并触发口渴循环[11] - 尿崩症患者因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使每日排尿量可能超过4升(正常为1-3升)[12][13] -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通过打鼾导致口干并增加高血压心脏病等代谢疾病风险[13] -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会加速新陈代谢引起体温升高和出汗异常从而频繁口渴[15] 科学补水缓解口干方法 - 成年人每日直接饮水量需达1500毫升以上(约三瓶小瓶装矿泉水)[16] - 建议少量多次饮水而非口渴后集中补水以避免身体进入极度缺水状态[17] - 运动后应小口多次饮水而非立刻大量摄入以维持体液平衡[18] - 高血压合并肾功能障碍或心衰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控制饮水剂量[19]
司美格鲁肽,实际上只是模仿了身体内置的减肥机制
GLP1减重宝典· 2025-10-22 20:42
GLP-1受体激动剂概述 - GLP-1受体激动剂通过模拟人体GLP-1激素作用,实现控制血糖和抑制食欲的双重效果[6] - 天然GLP-1在糖尿病患者和肥胖患者体内存在分泌量减少和作用较差的现象[6] - 药物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升糖素分泌、延缓胃排空来调节血糖,并通过下丘脑产生饱腹感控制体重[6] 药物发展历程 - 最早上市的GLP-1受体激动剂为exenatide,源于希拉毒蜥唾液成分exendin-4,与人体GLP-1结构相似度53%,需每日注射两次[7] - 利拉鲁肽通过重组DNA技术制成,与人体GLP-1结构相似度达97%,每日注射一次[7] - 司美格鲁肽与天然GLP-1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94%,可实现每周注射一次[7][13] - 国内已上市产品包括exenatide、lixisenatide、利拉鲁肽、dulaglutide、司美格鲁肽等[7] 利拉鲁肽临床数据 - 在20周临床试验中,每日注射利拉鲁肽1.2mg、1.8mg、2.4mg、3.0mg组分别减重4.8kg、5.5kg、6.3kg、7.2kg,安慰剂组减重2.8kg[9] - 延长至52周时,利拉鲁肽3.0mg组比安慰剂组多减重5.8kg,比orlistat组多减重3.5kg[10] - 在SCALE研究中,56周时利拉鲁肽3.0mg组平均减重8.4kg,安慰剂组减重2.8kg;利拉鲁肽组63.2%患者减重≥5%,33.1%减重≥10%[11] - 利拉鲁肽于2014年获美国FDA批准3.0mg剂量用于减重,商品名Saxenda[12] 司美格鲁肽临床数据 - STEP 1研究显示司美格鲁肽组体重平均下降14.9%,超三分之一患者体重下降超20%,安慰剂组仅减重2.4%[15] - STEP 2研究中司美格鲁肽使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体重平均减少10.6%,安慰剂组为3.1%[15] - STEP 3研究中司美格鲁肽联合行为治疗实现16%体重减轻(约17kg),75.3%患者减重超10%,安慰剂组减重5.7%(约6kg)[15] - STEP 4研究中持续使用司美格鲁肽使体重减轻18.2%,平均减少17.8kg[16] - STEP 5研究108周数据显示司美格鲁肽结合生活方式干预使体重持续降低15.2%[16] - STEP 6研究针对东亚人群显示体重减轻超15%,腰围和内脏脂肪显著下降[16] - STEP 8研究显示司美格鲁肽疗效优于利拉鲁肽,38.5%患者减重超20%,55.6%减重超15%[16] - 司美格鲁肽于2021年6月获美国FDA批准每周一次2.4mg剂量用于长期控制肥胖,是2014年以来首款获批新药[17] 口服剂型进展 - 司美格鲁肽口服片在PIONEER全球III期研究中涵盖11,505名2型糖尿病患者,证实其降糖和减重效果[18] - PIONEER PLUS试验显示25mg和50mg口服司美格鲁肽在52周治疗中HbA1c降幅达1.9%和2.2%,14mg组为1.5%;体重减少7.0kg和9.2kg,14mg组减重4.5kg[20] - OASIS 4研究显示口服司美格鲁肽25mg组体重平均下降13.6%,安慰剂组为2.2%;若完成治疗,减重幅度可达16.6%[21]
这八类人群,是高血压的“偏爱”对象
人民网· 2025-10-14 11:13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详细介绍了八类易患高血压的高危人群,旨在帮助公众识别风险并提前预防 [1] 易患高血压人群分类 - 长期高盐饮食人群:每日饮食中钠盐含量常超过5克,会增加血容量并升高血管压力 [4] - 长期精神紧张人群:处于紧张应激状态下,体内儿茶酚胺类激素过度分泌,引起血管收缩和血压升高 [6][7] - 长期大量饮酒人群:每日饮酒量超过25克是导致血压升高的因素 [9] - 肥胖人群:体重指数超过28,脂肪组织分泌过多血管紧张素原,导致血管张力及血压升高 [11][12][13] - 糖尿病患者:60%的糖尿病患者会同时伴有高血压 [14] -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因夜间反复缺氧导致交感神经持续兴奋,从而引起高血压 [15][16]
下肢是人体“血糖仪”!要留意这5个变化
央视新闻· 2025-10-02 20:49
糖尿病患病趋势与危害 - 糖尿病是中国危害国民健康的第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且患病率仍在持续上升[1] - 节假日不规律的饮食和社交活动会打乱正常习惯,导致血糖波动[1] - 高血糖症状通常不明显,但对身体的损害是持续性的[1] 腿脚作为血糖失控的早期信号 - 腿脚被视为人体自带的“血糖仪”,其变化可能提示血糖失控[2] - 高血糖会优先损伤运输糖分的小血管,因其管壁内层被糖基化终末产物破坏,导致糖蛋白沉积和血管壁增厚[3] - 腿脚因离心脏较远、血液循环较差,当高血糖导致血管管腔变小时,缺血症状会更为明显[3] - “足部溃烂坏死”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致残原因,也是花费较高的慢性并发症之一[4] - 足部承重大、易滋生微生物及鞋子摩擦等因素,均会增加烂脚风险[5] 血糖失控的腿部具体症状 - 伤口不易愈合,因高血糖使皮肤修复能力降低,皮损往往迁延不愈,并可能出现无痛性水泡,好发于双腿及足部,外壁薄含浆液,一般2至6周自行消退[7] - 手脚部位出现瘙痒,有“蚁走感”,夜间更明显,因血糖升高刺激皮肤末梢神经所致[8] - 腿脚麻木,因长期血糖超标使血管内壁“僵硬”,阻碍正常血液循环[9] - 出现“糖斑”,即小腿前侧边界清晰的褐色斑块,不痛不痒,是糖尿病特异性皮肤病变[10] - 皮肤皴裂,因高血糖损害自主神经导致出汗减少、皮肤异常干燥,以及体液从皮肤流失引起脱水[11] 血糖控制的核心目标与评估 - 控糖关键词为“降”和“稳”,既要降低血糖水平,也要保持其稳定,因为血糖波动大会加速并发症出现[12] - 血糖波动过大可加速心梗、脑梗等大血管病变以及眼底出血、肾功能损害等小血管病变[13] - 评估血糖波动的简单方法是:一天内最高血糖值减去最低血糖值,差值大于4.4毫摩尔/升即视为波动过大[13] - 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应控制在4.4至7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毫摩尔/升以下,以降低危害[13] 饮食与生活方式控糖方法 - 主食中增加粗粮如薯类、玉米、山药、糙米,有助延缓餐后血糖升高[15] - 选择需咀嚼的“硬”食而非软烂食物,因后者升糖更快[16] - 吃饭细嚼慢咽,一餐用时30分钟以上,可增加饱腹感,避免餐后血糖波动过大[17] - 调整进食顺序,先吃菜和肉,进食近半时再吃主食,有利于餐后血糖控制[18] - 关注水果的血糖生成指数和血糖负荷值,高GI/GL水果如鲜枣、荔枝、葡萄升糖快,而苹果、桃等升糖较慢[19][20][21] - 烹调方式宜简单,例如土豆泥比煮土豆升糖指数高,煮开花的白米粥更易升糖[22] - 将运动培养成习惯,有氧和抗阻运动联合进行,不仅能降血糖,还可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反应[22]
无糖饮料会增加糖尿病风险吗
经济日报· 2025-09-22 06:09
研究核心观点 - 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研究显示每日摄入一杯含人工甜味剂无糖饮料与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38%相关 而含糖饮料仅增加23%风险[1] -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指出该研究存在自报数据误差 因果关系倒置及队列研究局限性三大方法学缺陷[1] - 甜味剂在全球糖尿病膳食指南中被认定为安全选项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明确支持糖尿病患者适量食用非营养性甜味剂[1] 甜味剂安全性与功能定位 - 甜味剂面世超100年 安全性获100多个国家及国际食品安全机构反复验证[2] - 中国批准使用的甜味剂均通过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系统评估 安全性获权威认定[2] - 甜味剂在膳食总量不变前提下可替代糖减少能量摄入 但无直接减重功效 减重核心仍取决于热量差[2] 学术争议与行业影响 - 研究机构与权威专家对甜味剂与糖尿病关联性结论存在显著分歧[1][2] - 代谢性疾病发病机制复杂 糖与甜味剂摄入均非直接致病因素[1] - 行业需关注消费者认知偏差:血糖偏高群体可能更倾向选择无糖饮料[1]
无糖饮料增加糖尿病风险?专家揭秘:这个锅甜味剂不背
环球网· 2025-09-11 10:03
甜味剂安全性及适用性 - 甜味剂与糖尿病无直接关联 各国研究表明适量摄入几乎不影响血糖水平[1] - 甜味剂被全球广泛应用于糖尿病患者膳食中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确认其安全性[1] - 甜味剂可作为控糖人群的糖替代方案 但需保持膳食总量不变才能减少能量摄入[1] 监管体系与科学依据 - 中国对食品添加剂实行严格审批监管制度 按规定使用确保安全[1] - 甜味剂安全性获全球100多个国家及国际食品安全机构反复确认[2] - 中国批准使用的甜味剂均经过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系统评估[2] 健康政策导向 -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建议糖摄入偏高人群可选择含甜味剂食品替代[2] - 甜味剂应用符合健康中国减糖行动指导方向 助力减少糖摄入量[2]
畅饮无糖饮料致血糖升高 极端“养生”当心引病上身
北京晚报· 2025-09-02 15:37
极端养生导致的健康风险 - 高强度运动过量导致血尿酸水平急剧升高 单次高强度运动可使血尿酸提升三成以上[2] - 极端节食减重引发脂肪肝 快速减重导致内分泌紊乱和脂肪代谢异常[3][4] - 无糖饮料过量摄入造成代谢系统不利影响 长期过量摄入代糖成分可能影响肠道菌群[6] 慢性病年轻化趋势 - 高尿酸血症患病人群呈现年轻化趋势 剧烈运动后出现关节剧痛就诊时发现血尿酸严重超标[2][3] - 40岁以下糖尿病患者占比逐年升高 与不健康生活方式包括甜食摄入过多和缺乏锻炼密切相关[6][7] - 糖尿病前期人群血糖值高于正常范围 不及早干预可能发展为糖尿病[7] 科学运动建议 - 高尿酸血症人群选择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游泳和快走[3] - 慢性痛风患者采取低强度短时间渐进式运动模式并密切观察身体反应[3] - 运动后及时补水促进尿酸通过肾脏排出 有效降低血尿酸水平[3] 合理减重指南 - 每月减重不宜超过原始体重的5% 这是相对安全的范围[5] - 减重过程应长期监测体重和腰围变化 关注身体状态整体改善[5] - 避免极端减重方式如只吃单一食物或完全拒绝油脂 防止营养不良和内分泌紊乱[5] 健康饮食标准 - 减盐每日不超过5克 警惕咸菜和加工零食等隐形盐摄入[8][9] - 减油控制在每日25至30克 减少油炸食品和反式脂肪摄入[10] - 减糖添加糖每日不宜超过25克 用白开水替代含糖饮料并查看营养成分表[11] 全面健康管理 - 健康口腔要求早晚刷牙每次不少于2分钟 使用含氟牙膏并每年洁牙1次[12] - 健康体重建议每周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和两次抗阻训练 保证每日12种以上食物摄入[13] - 健康骨骼建议成人每日摄入800至1200毫克钙 通过牛奶豆制品和深绿色蔬菜获取[14]
一个让你怎么都瘦不下来的原因 很多人都不知道
央视新闻· 2025-08-10 06:14
胰岛素抵抗定义与机制 - 胰岛素是胰腺分泌的激素,负责调节血糖水平,将血糖调度至脂肪细胞、肝脏细胞和肌肉组织供能 [1] - 胰岛素抵抗指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或反应性下降的状态,长期超负荷工作导致效率降低 [1] - 临床评估方法包括空腹胰岛素水平检测、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测定及简易人体测量学指标 [1] 肥胖与胰岛素抵抗关联性 - BMI≥24为超重,BMI≥28为肥胖,成年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属腹型肥胖 [2][4] - 约80%胰岛素抵抗患者伴有超重或肥胖,中心型肥胖(内脏脂肪多)通过激素和细胞因子降低胰岛素敏感性 [6] - 高胰岛素水平促进脂肪合成(尤其腹部脂肪)并抑制分解,形成肥胖与胰岛素抵抗的恶性循环 [13] 胰岛素抵抗诱因 - 遗传基因是首要因素,糖尿病家族史人群更易出现胰岛素抵抗 [5] - 年龄增长显著增加风险,儿童和青少年也可能出现但风险随年龄上升 [5] - 环境与生活习惯影响包括:久坐缺乏运动(降低肌肉葡萄糖利用率)、高能量饮食(精制碳水/油炸食品)、吸烟饮酒及药物(如类固醇/他汀类) [8][9][11] 健康危害 - 胰岛素抵抗增加胰腺负担,长期可导致糖尿病发生 [12] - 通过影响交感神经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展,提升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15] - 引发脂质代谢紊乱,导致脂肪在肝脏积聚形成脂肪肝 [16] 改善措施 - 饮食调整:减少精制碳水(如白米饭)和脂肪(中国居民日均烹调油摄入43.2克,超健康标准1/3),增加粗粮全谷物及优质蛋白(鸡蛋/鱼肉/豆制品) [17] - 运动干预: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快走/游泳)配合2-3次力量训练(深蹲/举哑铃),提升肌肉量和血糖利用率 [19] - 医疗干预:糖尿病前期需结合医生指导用药与生活方式调整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