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糖尿病
icon
搜索文档
无糖饮料会增加糖尿病风险吗
经济日报· 2025-09-22 06:09
近期,关于"每天1杯无糖饮料患糖尿病风险增加38%""无糖饮料能不能喝"等话题登上多个平台热搜 榜,引发网友关注和讨论。话题源于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的一项新研究。该研究发现,每天喝一杯含有 人工甜味剂的无糖饮料,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38%,而喝一杯含糖饮料所导致的糖尿病风险仅增 加23%。 "甜味剂可作为控糖人群的糖替代方案,但不能直接帮助减重。"钟凯介绍,在膳食总量保持不变的前提 下,用甜味剂替代糖有助于减少能量摄入,但并不意味着可以依赖甜味剂减肥。减肥的关键在于消耗的 热量多于摄入的热量。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认为,甜味剂面世100多年来,安全性已得到100多个国家和众 多国际食品安全机构反复验证。"我国批准使用的甜味剂均经过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系统评估和 严格论证,安全性是毋庸置疑的。"陈君石说。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那么,无糖饮料还能喝吗?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认为,上述研究存在硬伤。首先,该 研究引用的数据均为自报数据,鉴于大多数人很难准确记清自己前一天的饮食情况,自报数据难免存在 误差;其次,可能存在因果关系倒置的情况,比如血糖偏高的人更愿意选择无糖饮料;最后 ...
无糖饮料增加糖尿病风险?专家揭秘:这个锅甜味剂不背
环球网· 2025-09-11 10:03
甜味剂安全性及适用性 - 甜味剂与糖尿病无直接关联 各国研究表明适量摄入几乎不影响血糖水平[1] - 甜味剂被全球广泛应用于糖尿病患者膳食中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确认其安全性[1] - 甜味剂可作为控糖人群的糖替代方案 但需保持膳食总量不变才能减少能量摄入[1] 监管体系与科学依据 - 中国对食品添加剂实行严格审批监管制度 按规定使用确保安全[1] - 甜味剂安全性获全球100多个国家及国际食品安全机构反复确认[2] - 中国批准使用的甜味剂均经过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系统评估[2] 健康政策导向 -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建议糖摄入偏高人群可选择含甜味剂食品替代[2] - 甜味剂应用符合健康中国减糖行动指导方向 助力减少糖摄入量[2]
畅饮无糖饮料致血糖升高 极端“养生”当心引病上身
北京晚报· 2025-09-02 15:37
极端养生导致的健康风险 - 高强度运动过量导致血尿酸水平急剧升高 单次高强度运动可使血尿酸提升三成以上[2] - 极端节食减重引发脂肪肝 快速减重导致内分泌紊乱和脂肪代谢异常[3][4] - 无糖饮料过量摄入造成代谢系统不利影响 长期过量摄入代糖成分可能影响肠道菌群[6] 慢性病年轻化趋势 - 高尿酸血症患病人群呈现年轻化趋势 剧烈运动后出现关节剧痛就诊时发现血尿酸严重超标[2][3] - 40岁以下糖尿病患者占比逐年升高 与不健康生活方式包括甜食摄入过多和缺乏锻炼密切相关[6][7] - 糖尿病前期人群血糖值高于正常范围 不及早干预可能发展为糖尿病[7] 科学运动建议 - 高尿酸血症人群选择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游泳和快走[3] - 慢性痛风患者采取低强度短时间渐进式运动模式并密切观察身体反应[3] - 运动后及时补水促进尿酸通过肾脏排出 有效降低血尿酸水平[3] 合理减重指南 - 每月减重不宜超过原始体重的5% 这是相对安全的范围[5] - 减重过程应长期监测体重和腰围变化 关注身体状态整体改善[5] - 避免极端减重方式如只吃单一食物或完全拒绝油脂 防止营养不良和内分泌紊乱[5] 健康饮食标准 - 减盐每日不超过5克 警惕咸菜和加工零食等隐形盐摄入[8][9] - 减油控制在每日25至30克 减少油炸食品和反式脂肪摄入[10] - 减糖添加糖每日不宜超过25克 用白开水替代含糖饮料并查看营养成分表[11] 全面健康管理 - 健康口腔要求早晚刷牙每次不少于2分钟 使用含氟牙膏并每年洁牙1次[12] - 健康体重建议每周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和两次抗阻训练 保证每日12种以上食物摄入[13] - 健康骨骼建议成人每日摄入800至1200毫克钙 通过牛奶豆制品和深绿色蔬菜获取[14]
一个让你怎么都瘦不下来的原因 很多人都不知道
央视新闻· 2025-08-10 06:14
胰岛素抵抗定义与机制 - 胰岛素是胰腺分泌的激素,负责调节血糖水平,将血糖调度至脂肪细胞、肝脏细胞和肌肉组织供能 [1] - 胰岛素抵抗指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或反应性下降的状态,长期超负荷工作导致效率降低 [1] - 临床评估方法包括空腹胰岛素水平检测、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测定及简易人体测量学指标 [1] 肥胖与胰岛素抵抗关联性 - BMI≥24为超重,BMI≥28为肥胖,成年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属腹型肥胖 [2][4] - 约80%胰岛素抵抗患者伴有超重或肥胖,中心型肥胖(内脏脂肪多)通过激素和细胞因子降低胰岛素敏感性 [6] - 高胰岛素水平促进脂肪合成(尤其腹部脂肪)并抑制分解,形成肥胖与胰岛素抵抗的恶性循环 [13] 胰岛素抵抗诱因 - 遗传基因是首要因素,糖尿病家族史人群更易出现胰岛素抵抗 [5] - 年龄增长显著增加风险,儿童和青少年也可能出现但风险随年龄上升 [5] - 环境与生活习惯影响包括:久坐缺乏运动(降低肌肉葡萄糖利用率)、高能量饮食(精制碳水/油炸食品)、吸烟饮酒及药物(如类固醇/他汀类) [8][9][11] 健康危害 - 胰岛素抵抗增加胰腺负担,长期可导致糖尿病发生 [12] - 通过影响交感神经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展,提升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15] - 引发脂质代谢紊乱,导致脂肪在肝脏积聚形成脂肪肝 [16] 改善措施 - 饮食调整:减少精制碳水(如白米饭)和脂肪(中国居民日均烹调油摄入43.2克,超健康标准1/3),增加粗粮全谷物及优质蛋白(鸡蛋/鱼肉/豆制品) [17] - 运动干预: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快走/游泳)配合2-3次力量训练(深蹲/举哑铃),提升肌肉量和血糖利用率 [19] - 医疗干预:糖尿病前期需结合医生指导用药与生活方式调整 [20]
诺和诺德公司
2025-08-06 22:45
**诺和诺德公司2025年电话会议纪要关键要点** --- **1 公司及行业概况** - 公司专注于糖尿病和肥胖症治疗领域,核心产品包括GLP-1类药物和肥胖护理产品 - 全球糖尿病和肥胖症患者规模庞大:5.5亿糖尿病患者(1型和2型)和9亿肥胖症患者,但创新药物渗透率低(GLP-1类药物仅占糖尿病处方量的7%,品牌抗肥胖药物使用率不足1%)[10] --- **2 财务表现** - **2025年前6个月业绩** - 销售额增长16%(丹麦克朗计),固定汇率下增长18%[2] - 营业利润增长25%(丹麦克朗计),每股收益增长16%[18] - 净利润增长22%,自由现金流减少至336亿丹麦克朗(因资本支出增加)[18] - **分业务表现** - 肥胖护理销售额增长58%(美国+36%,国际+125%)[3] - 糖尿病GLP-1药物销售增长10%(美国+9%,国际+10%)[3] - 罕见疾病产品增长15%(美国+23%,国际+10%),内分泌失调产品增长49%[7] - **2025年全年指引** - 销售增长预期8%-40%(固定汇率),经营利润增长10%-16%[19] - 下半年增长预期较低,主因美国肥胖和1型糖尿病市场放缓[19] --- **3 核心产品动态** - **肥胖护理产品** - 国际市场中GOP One销量增长125%至13.9亿美元,但中国销量低于预期(因批发商库存调整)[8][21] - 在研药物艾美克汀(一期B2a试验)显示36周内体重减轻24.3%,计划2026年初启动三期“Amazed”计划[2][12] - **糖尿病产品** - 美国GLP-1糖尿病护理销售增长9%,得益于奥林匹克药物销量增长(每周处方量69万标准单位)[6] - 慢性肾病适应症扩展覆盖新患者群体,但尚未完全释放潜力[6] --- **4 研发进展** - **肥胖领域** - 启动REDEFINE 11期试验,探索更高剂量卡格米家族药物的减重潜力,并向欧盟提交7.2毫克剂量申请[14] - 三重激动素受体激动剂(TLP-1/GIP)联合疗法一期试验结果将支持后续开发[14] - **其他领域** - 出血性疾病:FDA批准每日一次预防性治疗A/B型血友病[16] - 心血管疾病:提交2.4毫克水泥essence临床数据,预计日本和澳大利亚批准[16] - 终止自身永久性掩蔽开发(疗效未达预期),但仍关注FGF 21靶点[31] --- **5 市场与战略** - **中国市场** - 糖尿病领域保持领导地位,但GOP One销量受库存调整影响;计划扩大二三四线城市覆盖[21] - 中国肥胖和糖尿病未满足需求巨大(2亿肥胖人群+1亿糖尿病患者)[21] - **美国市场** - 加强复合制剂监管(非法API进口),采取法律行动遏制误导性营销[20][25] - 推动保险渠道报销优化,降低患者获取障碍[32] - **国际扩张** - 业务增长19%,计划加速GLP-1领域布局,扩展在线和远程医疗合作[9][29] --- **6 高管与组织变动** - 迈克接任总裁兼CEO,马丁·兰格任首席科学官,艾米·拉尔森任国际业务执行副总裁[24] - 调整旨在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糖尿病和肥胖领域的研发效率[24][26] --- **7 风险与挑战** - **产能与供应** - 产能扩张持续(从20个市场扩展至35个),但肥胖治疗供应预计2026年才能非限制部署[30] - **价格与竞争** - 2025年下半年价格侵蚀压力增加(现金渠道建设影响),但竞争格局中GLP-1类药物仍具优势(心血管风险降低26%)[32][33] --- **8 未来计划** - 2025年下半年推出奥运会药物,加强消费者广告活动[6][9] - 启动三期临床试验(如艾美克汀),探索肥胖并发症治疗潜力[13] - 优化成本结构,聚焦核心业务增长点[27] --- **注**:所有数据引用自原文编号[1]-[40],关键数字和百分比已保留原单位(如丹麦克朗、百万/十亿)。
高血糖暗助斑块?这些症状要警惕
北京青年报· 2025-07-07 08:46
糖尿病与动脉斑块风险 - 糖尿病患者发生动脉斑块的风险显著高于非糖尿病人群,高血糖会直接损伤血管内膜并引发氧化应激反应和炎症因子激活 [2] - 血管损伤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更易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形成是血脂与血糖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 -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可能累及心脏、脑血管及下肢动脉等全身大血管 [2] 疾病预警与干预措施 - 有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需警惕胸痛、头晕、下肢麻木等早期症状,并及时就医进行血管专项检查 [3] - 糖尿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具有心血管风险控制作用的降糖药物,并配合戒烟限酒、运动及体重管理等生活方式调整 [3] 日常预防管理方案 - 饮食控制需限制总热量,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烹调油25-30克,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占比分别为50%、20-30%、15-20% [4] - 定期监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等血液指标,通过超声检查动脉斑块及尿微量蛋白检测 [4]
身体3个部位发麻,可能是脑梗信号
环球时报· 2025-07-03 11:45
脑梗早期征兆 - 舌头发麻可能是脑梗早期信号 舌神经连接大脑 脑供血不足会导致舌头发麻发硬 突然说话不灵或吐字不清 [3] - 面部发麻与脑部供血不足相关 可能伴随口眼歪斜 流口水等症状 [5] - 单侧肢体麻木由大脑皮层供血不足引起 若仅一侧肢体麻木需警惕脑卒中 [5] 脑血管病麻木特征 - 麻木感突然发生 可能在静息 运动或夜间出现 [5] - 多为单侧麻木 可能从局部扩展到半身 由短暂性发展为持续性 [6] - 症状与体位变化无关 不会因体位改变而消失 [7] - 常伴随肢体无力 头晕 头痛 视力障碍 记忆减退等症状 [8] 脑梗危险因素 - 久坐不动会减缓血液循环 增加血液黏稠度 易形成血管斑块 [10] - 高盐饮食导致血压升高 高油饮食使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飙升 [12] - 情绪波动释放应激激素 导致血管收缩血压飙升 长期损伤血管内皮 [14] - 夜间打鼾造成反复缺氧 增加血液黏稠度 诱发血栓形成 [16] - 吸烟直接损伤血管内皮 吸烟者卒中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3.5倍 [18] 预防建议 - 每坐1小时活动5分钟 促进血液流动 [11] - 每日盐摄入不超过5克 用橄榄油替代动物油 [13] - 通过深呼吸 冥想缓解压力 [14] - 调整睡姿避免仰卧 尽早就医检查打鼾 [17] - 积极戒烟 必要时采用药物或行为干预 [18]
每6人里有1人患糖尿病 这些皮肤状况看出你的血糖水平
央视新闻· 2025-06-27 11:57
糖尿病流行病学数据 - 2023年全国糖尿病患者数量达2.33亿,占全球糖尿病人口的四分之一 [1][2] - 与2005年相比,糖尿病患者数量激增163% [2] - 男性糖尿病流行率始终高于女性,吸烟、肥胖及社会文化因素是重要原因 [3] 地域分布特征 - 北京患病率28.45%居首,天津25.78%、上海22.04%紧随其后 [5] - 华北地区流行率最高,东北和华东次之,华南、西南、西北较低 [6] - 地区差异与饮食结构(北方高碳水)、体力活动水平及快餐业发展相关 [6] 高血糖皮肤表征 - 黑棘皮病表现为皮肤褶皱处颜色加深、粗糙,与胰岛素抵抗直接相关 [8][9] - 皮赘多发于颈部/腋窝,高血糖代谢紊乱导致良性增生 [10] - 皮肤干燥瘙痒因高血糖破坏保湿屏障,秋冬加剧 [11] - 糖尿病足表现为感觉减退、溃疡,源于神经血管损伤 [13][14] - 无痛性水泡、手足皮肤角质增厚分别由微血管病变和长期高血糖引起 [15][16] 其他皮肤病变 - 睑黄瘤(眼睑黄色斑块)与高血糖/高血脂相关 [18] - 胫骨前褐色斑因微血管病变及色素沉着 [19] - 类脂质渐进性坏死呈现黄色/红色斑块,从丘疹发展为硬化斑 [21][22] - 环状肉芽肿表现为多色凸起肿块 [23] 饮食控糖策略 - 每日摄入全谷类200-300克、杂豆类50-150克、薯类50-100克 [26] - 用1/3粗粮替代精制碳水,搭配高纤维蔬菜和蛋白质延缓升糖 [28] - 烹饪以蒸煮为主,避免煎炸勾芡 [29] - 调味选用肉桂/醋/姜替代油脂,减少血糖波动 [30] - 每口食物咀嚼20次以上,控制进食速度 [31] - 禁含糖饮料,酒精会干扰胰岛素功能 [32] 血糖监测建议 - 健康人群每年检测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32] - 高危因素者(如肥胖、家族史)需早筛并定期复查 [32]
做“足”功课,降低糖尿病并发症风险
科技日报· 2025-06-24 09:12
糖尿病足患病现状与预防 - 我国20-79岁糖尿病患者人数到2030年预计将突破1.64亿人 [1] - 5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足1年新发率达8.1%,总截肢率高达19.3% [1] - 专家建议每日用38℃以下温水泡脚,穿透气棉袜与宽松鞋,每年至少做一次足部专项检查 [1][8] 糖尿病足病理机制 - 高血糖引发"血管-神经-免疫"三重打击,导致足部组织渐进性破坏 [2] - 高血糖导致血脂异常,胆固醇沉积形成动脉斑块,微血管基底膜增厚2-3倍 [2] - 糖尿病患者足部血流速度比健康人慢40%,组织供氧不足影响伤口愈合 [3] - 高血糖侵蚀周围神经,导致足部痛觉、温觉迟钝,引发足部畸形 [3] 糖尿病足治疗技术突破 - 基因工程改造干细胞技术实现14天内伤口愈合率超96% [1] - 干细胞衍生物(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在促进伤口愈合方面表现显著优势 [4][5] - 抗生素骨水泥能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分泌,改善局部血液供应 [5] - 富血小板血浆辅助脂肪移植技术可缩短溃疡愈合时间,促进组织增殖 [6] 糖尿病足早期症状警示 - 足部皮肤温度较小腿低2-3℃,肤色从苍白转为暗紫 [7] - 出现间歇性跛行,步行距离逐渐缩短 [7] - 静息痛需立即就医,说明血管严重闭塞 [7] - 足部皮肤干燥皲裂、关节畸形、穿鞋尺码变小提示神经受损 [7]
8个不知不觉患上糖尿病的习惯,很多人每天都在重复做……
央视新闻· 2025-06-22 06:24
糖尿病患病率上升趋势 - 当前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总体呈升高趋势 与日常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1] 饮食习惯与糖尿病风险 - 晚餐时间过晚导致胰岛素降低6.7% 葡萄糖升高8.3% 建议睡前4小时内禁食 [1] - 红肉摄入量增加与2型糖尿病风险正相关 每周摄入2份红肉人群风险更高 [3] - 每天饮用≥2杯含糖饮料糖尿病风险增加41% 人工甜味剂饮料风险增加11% [4] - 酒精饮料中啤酒血糖生成指数极高 白酒每克产生7.1千卡能量 不推荐糖尿病患者饮酒 [7][9] 睡眠模式与糖尿病关联 - 开夜灯睡觉导致次日胰岛素抵抗加剧 长期可能引发糖尿病 [10] - 每日睡眠少于6小时人群更易患2型糖尿病 建议保证至少7小时睡眠 [12] 运动缺乏与慢性病风险 - 每日久坐超6小时人群患糖尿病等慢性病风险增加26.7% 用剧烈活动替代久坐1小时可降低风险11%~13% [14] - 长期缺乏运动导致肥胖 进而引发糖尿病 有氧运动建议每周3~7天 每次30分钟以上 [16] 运动类型指导 - 有氧运动强度通过心率(40%~89%储备心率)、主观感受和讲话测试判定 形式包括快走、骑车等 [17] - 抗阻训练每周2-3次 每组10~15次 覆盖全身大肌群 [17] - 柔韧性训练每周2~3次 每次拉伸10~30秒 总拉伸时间至少60秒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