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icon
搜索文档
《金融街发展报告(2025)》发布,立体式描绘金融街发展新篇章
搜狐财经· 2025-11-01 20:30
报告发布背景与概况 - 《金融街发展报告(2025)》于2025年10月29日在北京金融街论坛年会期间正式发布 [1] - 报告由中国经济信息社与北京金融街服务局共同编写,主体内容包含九个章节和两个专题 [3] - 报告系统分析了2024年及“十四五”以来金融街在多维度的发展成就,并对“十五五”期间高质量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1][3] 金融街发展成就与定位 - 金融街是我国第一个大规模定向开发的高端金融产业功能区,是国家金融管理中心,金融资源聚集程度最高 [3] - “十四五”以来,金融街决策监管能力持续强化,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六大功能定位日益彰显,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4] - 2024年作为落实金融“五篇大文章”的第一个完整年度,金融街在该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开创金融服务新局面 [3] 报告核心内容与建议 - 报告从金融监管、金融市场、金融服务、金融机构等七大视角梳理总结金融街发展运行情况 [3] - 报告专题部分重点聚焦国际金融中心对比和金融新兴业态发展等话题 [3] - 为服务高质量发展,报告提出六方面政策建议,包括推进政策协同与监管服务优化、深化北交所市场改革创新、构建高质量金融服务体系等 [4][5]
浦发银行:前三季度净利润增长10.21%,数智化战略纵深推进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10-31 17:23
核心财务表现 - 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322.80亿元,同比增长1.88% [1] - 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388.19亿元,同比增长10.21% [1] - 资产总额达9.8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55% [2] - 净息差降幅明显收窄,呈现企稳向好态势 [2] 资产负债与资产质量 - 本外币贷款总额为56721.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20% [2] - 本外币存款总额为56187.1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19% [2] - 母公司存款付息率较去年同期下降38bps [2] - 不良贷款余额728.89亿元,较上年末减少2.65亿元,不良贷款率1.29%,较上年末下降0.07个百分点 [2] - 拨备覆盖率198.04%,较上年末上升11.08个百分点 [2] 战略业务发展 - 科技金融、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等战略赛道贷款增量在新增贷款中占比超过70% [6] - 服务科技型企业超25万户,科技金融贷款余额超万亿元 [6] - 个人金融资产余额AUM达4.6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9.07% [7] - 个人养老金账户规模达181.63万户,当年净增客户78.53万户,增长超76% [7] - 养老金托管规模达545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超11% [7] 区域发展与集团协同 - 长三角区域贷款余额超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超1600亿元,占公司贷款增量约58% [3] - 长三角、京津冀、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等重点区域贷款占比超过60% [3] - 主要投资企业实现营收合计105.6亿元,净利润合计33.7亿元 [2] 跨境金融与资本补充 - 跨境交易人民币结算量3.29万亿元,同比增长47% [6] - 跨境本外币贷款余额人民币325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3% [6] - 跨境人民币收付业务量突破1万亿元 [6] - 500亿元可转债转股比例高达99.7%,转股金额将全额补充核心一级资本 [8] 战略方向与未来展望 - 公司紧紧围绕"数智化"战略核心,以"强赛道、优结构、控风险、提效益"为经营主线 [1] - 公司聚焦重点赛道、重点区域及重点行业,强化"数智化、场景化"发展能力建设 [5] - 公司将紧密围绕国家规划部署,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为重要抓手 [9]
中国银行三季度业绩稳中向好 多维发力赋能实体经济
中国新闻网· 2025-10-31 11:44
核心财务表现 - 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921亿元,同比增长2.72% [3][4] - 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1896亿元,归母净利润177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2%和1.08% [4] - 第三季度单季归母净利润600.69亿元,同比涨幅达5.09%,盈利动能增强 [4] - 净资产收益率为8.98% [4] - 净息差为1.26%,与上半年持平,显示息差边际企稳 [4] 资产质量与风险管控 - 不良贷款率为1.24%,较年初下降0.01个百分点 [4] - 拨备覆盖率为196.60%,风险抵补能力合理充足 [4] - 公司动态优化授信管理机制,加强重点领域资产质量管控,稳步推进不良化解 [4] 信贷投放与实体经济服务 - 境内机构人民币贷款较年初增加1.67万亿元,增长9.15% [6] - 境内制造业贷款余额3.3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10% [6] - 战略新兴产业贷款余额3.1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6.29% [6] - 个人消费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26.11%,借记卡快捷支付交易额突破6万亿元 [6] - 民营企业贷款余额达5.05万亿元,较上年末新增6238亿元,增幅14.10% [6] - 前三季度个人住房贷款累计投放超4000亿元 [6] 战略重点领域发展(“五篇大文章”) - 科技贷款余额约4.7万亿元,授信户数超16万户 [8] - 科技金融综合化服务累计供给超过8300亿元 [8] - 绿色贷款余额超过4.66万亿元,比上年末同口径增长20.11% [8] - 境外绿色贷款、绿色债券承销规模及绿色债券投资规模在中资银行中保持领先地位 [8] 全球化业务与跨境服务 - 境内机构办理国际结算量超3.3万亿美元,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达13.2万亿元,均实现超17%的同比增长 [10] - 服务跨境结算客户覆盖面同比增长近14% [10] - 前三季度跨境电商结算业务规模近8500亿元,同比增长超47% [11] - 办理跨境人民币清算业务784.83万亿元,继续保持全球领先 [11] - 在中国人民银行授权的全球35家人民币清算行中占据16席 [11]
纵深推进金融“五篇大文章”工作
中国证券报· 2025-10-31 05:11
货币政策与利率环境 - 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将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上海市金融"五篇大文章"工作向纵深发展[1] - 9月上海市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2.72%,较上年同期下降43个基点,处于历史低位[1] - 9月上海市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较上年同期下降42个基点[1] 重点领域信贷投放 - 截至8月末,上海"五篇大文章"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7%,比各项贷款增速高6.6个百分点,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达37.5%[1] - 截至9月末,辖内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贷款余额较去年末翻了近三番,碳减排贷款累计发放额突破370亿元[2] - 今年前9月,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累计发放支农支小再贷款502亿元,累计发放再贴现814亿元[2] 科创金融支持工具 - 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运用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工具,以及"沪科专贷"等上海"先行先试"创新工具[2] - 今年前9月,累计发放"沪科专贷"134亿元,惠及科创企业2290户,累计发放"沪科专贴"155亿元,惠及科创企业1987户[2] 行业挑战与应对策略 - 行业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领域面临早期项目覆盖不足问题[3] - 公司将强化投研、投资、投行服务能力,提升对前沿技术路线和科研团队创新能力的前瞻性判断,扩大硬科技早期项目储备[3] - 针对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难题,公司将联合征信机构、大数据服务机构搭建中小企业评估体系,创新风险定价与增信机制[3]
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情况的报告:下一步将着力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
中国经济网· 2025-10-29 12:04
货币政策实施 - 2025年以来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并于5月份推出新的一揽子措施 包括进一步降准和降息 [1] - 加大结构性货币政策支持科技创新 提振消费 小微企业 稳定外贸的力度 并优化支持资本市场两项货币政策工具 [1] - 社会融资成本处于历史低位 流动性保持充裕 金融总量合理增长 [1] 金融服务质效提升 - 建立金融"五篇大文章"政策框架 统计制度和工作机制 [2] - 设立债券市场"科技板" 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 调增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 [2] - 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 创设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 [2] - 2025年9月末 科技 绿色 普惠 养老 数字经济产业贷款同比分别增长11.8% 22.9% 11.2% 58.2% 12.9% 均明显高于全部贷款增速 [2] - 超600家主体发行科技创新债券约1.4万亿元 [2] 未来工作重点 - 下一步将突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重点方向 着力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 [2] - 加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指导金融机构提升金融服务专业化精细化能力和水平 [2] - 继续聚焦科技创新 提振消费 小微企业 稳定外贸等重点方向 强化财政 货币 产业等政策协同联动 [2] - 管好用好现有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加力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精准有效推进金融支持重点产业提质升级 [2] - 落实落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为巩固拓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3]
潘功胜重磅发声,提出六个方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8 23:45
货币政策与执行成效 - 2025年以来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5月份推出新的一揽子措施,包括进一步降准、降息,并加大结构性货币政策对科技创新、提振消费、小微企业、稳定外贸的支持力度 [4] - 2025年9月末,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经济产业贷款同比分别增长11.8%、22.9%、11.2%、58.2%、12.9%,均明显高于全部贷款增速,超600家主体发行科技创新债券约1.4万亿元 [4] - 下一步将执行好已出台政策措施,持续释放政策效能,研究储备新举措,综合运用多种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5]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重点方向 - 建立金融"五篇大文章"政策框架、统计制度和工作机制,设立债券市场"科技板",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调增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 [4] - 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健全科学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系,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科技板" [5] - 加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指导金融机构提升专业化精细化服务能力,继续聚焦科技创新、提振消费、小微企业、稳定外贸等重点方向,强化政策协同 [5] 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 - 人民币成为我国第一大跨境收付币种、全球前三大贸易融资货币和支付货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位列第三 [7] - 多渠道、广覆盖的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基本建成,包括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商业银行行内系统、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及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 [7] - 下一步将稳步推进金融服务业和金融市场制度型开放,稳慎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推进上海、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支持海南自贸港发展 [8] 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 - 2025年4月全球金融市场大幅震荡,我国探索丰富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发挥中央汇金公司"类平准基金"作用,全力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 [10] - 2025年9月末,全国融资平台数量、存量经营性金融债务规模较2023年3月末分别下降71%、62%,风险明显缓释 [10] - 下一步将继续做好金融支持融资平台化债工作,支持其市场化转型,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强化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评估 [11]
潘功胜重磅发声,提出六个方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8 23:40
货币政策与执行成效 - 2025年以来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5月份推出新的一揽子措施,包括进一步降准、降息,并加大结构性货币政策对科技创新、提振消费、小微企业、稳定外贸的支持力度 [4] - 2025年9月末,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经济产业贷款同比分别增长11.8%、22.9%、11.2%、58.2%、12.9%,均明显高于全部贷款增速,超600家主体发行科技创新债券约1.4万亿元 [5] - 下一步将落实落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并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 [5]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重点 - 加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指导金融机构提升金融服务专业化精细化能力和水平,继续聚焦科技创新、提振消费、小微企业、稳定外贸等重点方向 [6] - 设立债券市场"科技板",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调增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持续提升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能力、强度和水平 [4][5] - 强化财政、货币、产业等政策协同联动,管好用好现有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力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精准有效推进金融支持重点产业提质升级 [6] 金融对外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 - 人民币成为我国第一大跨境收付币种、全球前三大贸易融资货币和支付货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位列第三 [8] - 多渠道、广覆盖的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基本建成,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主渠道作用日益凸显,内地与香港快速支付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与多国二维码支付实现互联互通 [8] - 下一步将稳步推进金融服务业和金融市场制度型开放,稳慎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全面提升人民币计价、支付、投融资、储备等国际货币功能,推进上海、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9][10] 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 - 2025年4月全球金融市场大幅震荡,我国受到高强度冲击,相关部门探索丰富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发挥中央汇金公司"类平准基金"作用,全力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 [12] -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重要成果,2025年9月末,全国融资平台数量、存量经营性金融债务规模较2023年3月末分别下降71%、62%,风险明显缓释 [12] - 下一步将继续做好金融支持融资平台化债工作,支持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12]
潘功胜:落实落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进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8 23:21
货币政策与执行成效 - 2024年11月以来金融系统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进一步提升支持实体经济质效 [3] - 2025年以来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5月份推出新的一揽子措施,包括进一步降准、降息 [4] - 加大结构性货币政策支持科技创新、提振消费、小微企业、稳定外贸力度,优化支持资本市场两项货币政策工具 [4] - 2025年9月末,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经济产业贷款同比分别增长11.8%、22.9%、11.2%、58.2%、12.9%,均明显高于全部贷款增速 [4] - 超600家主体发行科技创新债券约1.4万亿元 [4] - 下一步将执行好各项已出台货币政策措施,研究储备新举措,保持流动性充裕,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 [5]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重点方向 - 建立金融"五篇大文章"政策框架、统计制度和工作机制 [4] - 设立债券市场"科技板",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调增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 [4] - 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创设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 [4] - 下一步将加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指导金融机构提升专业化精细化服务能力 [6] - 继续聚焦科技创新、提振消费、小微企业、稳定外贸等重点方向,强化财政、货币、产业等政策协同联动 [6]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健全科学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系 [6] - 健全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不断拓展宏观审慎管理的覆盖范围 [6] - 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科技板" [6] 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 - 多渠道、广覆盖的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基本建成,CIPS主渠道作用日益凸显 [7] - 人民币成为我国第一大跨境收付币种、全球前三大贸易融资货币和支付货币,在SDR货币篮子中权重位列第三 [7] - 优化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完善沪深港通、债券通、互换通机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稳步推进,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巩固提升 [7] - 建立中欧央行行长会晤机制,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海中心试运行 [7] - 下一步将稳步推进金融服务业和金融市场制度型开放,稳慎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8] - 持续推进自主可控跨境支付体系建设和发展,跟踪研判海外经济形势及政策影响 [8] 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 - 2025年4月全球金融市场大幅震荡,我国金融市场受到高强度冲击,相关部门打好政策"组合拳",发挥中央汇金公司"类平准基金"作用 [9] -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重要成果,稳妥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支持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化解取得重要成效 [9] - 2025年9月末,全国融资平台数量、存量经营性金融债务规模较2023年3月末分别下降71%、62%,风险明显缓释 [9] - 下一步将强化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和评估,继续做好金融支持融资平台化债工作,支持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 [10] - 继续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健全风险处置责任机制,筑牢金融安全网 [10]
潘功胜:持续释放政策效能,研究储备新的政策举措
中国新闻网· 2025-10-28 22:05
货币政策与流动性管理 - 落实落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经济回升向好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1] - 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1] - 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1] - 研究储备新的政策举措 [1] 金融监管与法治建设 -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金融监管,不断增强监管质效 [1] - 加强国务院各部门间和央地间金融监管协同 [1] - 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和金融领域非法中介乱象,构建全方位涉诈涉赌"资金链"治理防护网 [1] - 继续加强金融法治建设,统筹推动金融法、中国人民银行法等金融重点领域立法修法 [1]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 突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重点方向,着力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 [1] - 加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指导金融机构提升金融服务专业化精细化能力和水平 [2] - 继续聚焦科技创新、提振消费、小微企业、稳定外贸等重点方向,强化财政、货币、产业等政策协同联动 [2] - 管好用好现有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力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2] - 精准有效推进金融支持重点产业提质升级 [2] 金融改革与市场发展 - 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 - 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健全科学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系,持续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2] - 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科技板",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 [2] - 促进股权投资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升直接融资比重 [2] - 稳慎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全面提升人民币计价、支付、投融资、储备等国际货币功能 [2] 房地产与风险防范 - 继续发挥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作用,完善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相适配的融资制度 [2] - 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1] - 推进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1]
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透露下一步工作考虑 全面提升人民币计价、支付、投融资、储备等国际货币功能
搜狐财经· 2025-10-28 21:42
货币政策与市场稳定 - 2025年4月全球金融市场大幅震荡,我国金融市场受到高强度冲击,相关部门通过政策组合拳和探索新工具维护稳定 [1] - 央行明确下一步将落实落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经济回升向好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1][4] - 未来将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并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相匹配 [4] - 央行将强化利率政策执行和监督,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4] 金融服务与信贷支持 - 金融“五篇大文章”政策框架已建立,2025年9月末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经济产业贷款同比分别增长11.8%、22.9%、11.2%、58.2%和12.9%,均明显高于全部贷款增速 [2] - 设立债券市场“科技板”,超600家主体发行科技创新债券约1.4万亿元,并调增了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 [2] - 增加了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并创设了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 [2] - 未来将继续加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聚焦科技创新、提振消费、小微企业等重点方向,强化政策协同 [4] 金融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 - 多渠道、广覆盖的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基本建成,CIPS主渠道作用日益凸显,非银行支付机构跨境零售支付网络遍布全球 [2] - 人民币已成为我国第一大跨境收付币种,全球前三大贸易融资货币和支付货币,在IMF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位列第三 [3] - 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序扩大,优化了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完善了沪深港通、债券通、互换通机制 [3] - 下一步将稳慎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全面提升其国际货币功能,并推进上海、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6] 风险化解与金融安全 -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重要成果,2025年9月末全国融资平台数量、存量经营性金融债务规模较2023年3月末分别下降71%和62%,风险明显缓释 [3] - 稳妥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综合运用兼并重组、市场退出等方式推动改革化险 [3] - 未来将继续做好金融支持融资平台化债工作,支持其市场化转型,并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 [6] - 将持续跟踪研判海外经济形势及政策影响,坚决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6] 金融改革与市场发展 - 将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健全科学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系 [5] - 将健全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并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科技板” [5][6] - 未来将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并精准有效推进金融支持重点产业提质升级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