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工业具身智能
icon
搜索文档
斯坦德机器人IPO:研发费用及费用率皆大幅下滑 现实控人低价获巨额股份奖励 创始人1元/股转让90%股权
新浪证券· 2025-06-25 17:09
公司概况 - 斯坦德机器人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冲刺港股"工业具身智能第一股",中信证券、国泰君安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 [1] - 公司自称是全球第五大工业智能移动机器人解决方案提供商及第四大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提供商(按销量算)[1][3] - 公司2024年营收2.51亿元,近三年累计亏损2.73亿元 [1][4]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0.96亿元、1.62亿元、2.51亿元,2023年和2024年增速分别为68.44%、54.48% [4] - 2022-2024年净利润分别为-1.28亿元、-1亿元、-0.45亿元,亏损有所收窄 [4] - 机器人解决方案收入占比从88.6%提升至91%,机器人及其他收入占比从11.4%降至9% [4] - 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从2022年的2900万元增至2024年的9340万元,2024年增速61.93%超过营收增速 [12] 研发投入 - 2022-2024年研发投入分别为5552.5万元、5609.8万元、3661.1万元,2024年同比大降34.74% [5] - 研发费用率从57.7%降至14.6%,连续滑坡 [5] - 研发人员薪酬从4655.8万元降至2690.4万元,2024年降幅30.85% [5][6] - 公司解释研发投入下降原因为效率提升措施和前期研发成果优化 [6] 股权结构 - 创始人王淮卿将90%股份以1元/股价格转让给现控制人王永锟、李洪祥及股权激励平台 [2][9] - 2021年王永锟以92.5元/股认购271,590股,2025年追认为1元/股,节省约2500万元 [11] - 2022-2024年公司确认股份支付费用分别为290.8万元、336.1万元、290.8万元 [11] 行业对比 - 竞争对手埃斯顿2024年营收超40亿元,研发费用4.42亿元,研发费用率11.03% [7] - 埃斯顿研发人员薪酬从2.35亿元增至3.48亿元,保持增长态势 [7] 运营情况 - 售后服务开支从625.3万元增至1570.8万元,2024年增速102%远超营收增速 [13] - 公司提供一年保修服务,保修拨备基于销量和历史维修经验测算 [13]
【IPO前哨】斯坦德机器人赴港:小米是重要股东,业绩增长亮眼
金融界· 2025-06-25 10:59
港股机器人概念股表现 - 今年以来港股多只机器人概念股表现优异,包括地平线机器人(09660 HK)、越疆(02432 HK)、港仔机器人(00370 HK)[1] - 近期多家机器人企业正在申请港股上市,包括卧安机器人、乐动机器人和斯坦德机器人[1] 斯坦德机器人上市计划 - 公司计划在港股主板上市,联席保荐人为中信证券和国泰君安国际[2] - 募集资金将用于加强核心技术平台、扩展销售网络、开发生产能力和一般营运资金[2] 公司业务概况 - 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工业智能移动机器人解决方案提供商,专注于智慧工厂场景[3] - 2025年推出首款轮式具身机器人DARWIN,具备多模态感知和VLA等先进AI算法[3] - 提供一站式机器人解决方案,包括核心技术平台、机器人产品系列和RoboVerse智能协同系统[3] 行业地位 - 按2024年销量计算,公司是全球第五大工业智能移动机器人解决方案提供商[3] - 在3C行业和汽车行业均位居全球第二,半导体行业位居第五[3] - 是中国首家实现工业机器人系统世界模型及群体智能的公司[4] 技术优势 - 实现自主研发全栈技术,是中国首批开发工业机器人专有操作系统的企业之一[4] - 首批发布SLAM技术和工业场景VLA模型的企业[4] 客户与股东 - 已服务超过400家客户,主要客户留存率超过60%,包括小米汽车、富士康、OPPO等[4] - 小米智造持有公司8.4%股份,其他投资方包括青橙资本、蔚来资本和中信建投[5]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0.96亿元、1.62亿元和2.51亿元,复合增长率61.3%[6] - 同期毛利分别为1238.2万元、5116.9万元和9715.8万元,复合增长率180.1%[6] - 毛利率从12.9%提升至38.8%[6] - 2022-2024年年内亏损分别为1.28亿元、1.00亿元和4514.4万元,亏损持续收窄[7] - 2024年机器人解决方案收入占比达91.0%[7] - 2022-2024年海外收入复合增长率150%[7] - 截至2025年4月30日,现金及等价物为5565.8万元[8] 行业趋势 - 全球工业智能移动机器人解决方案市场复合增长率为26.8%,公司增速远超行业水平[6] - 机器人领域整体呈现蓬勃发展态势[9]
18C特专科技公司斯坦德机器人递表,小米智造持股约8.4%
证券时报网· 2025-06-25 06:44
公司概况 - 斯坦德机器人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书,联席保荐人为中信证券、国泰君安国际 [1] - 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工业智能移动机器人解决方案提供商,专注于智慧工厂场景 [1] - 公司是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的先驱,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包括核心机器人技术平台、多功能机器人产品系列及RoboVerse智能协同系统 [1] - 2024年5月推出首款人形具身智能机器人DARWIN,整合超过23个自由度及精密超关节设计 [1] 市场地位 - 按2024年销量计算,公司是全球第五大工业智能移动机器人解决方案提供商 [1] - 按2024年出货量计算,公司是全球第四大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提供商 [1] - 在高科技领域市场份额:3C行业第二、汽车行业第二、半导体行业第五 [1] 技术优势 - 公司是首批发布SLAM(同时定位与地图构建)技术的企业之一 [2] - 公司是首批开发适用于工业场景的VLA(视觉语言动作)模型的企业之一 [2] - 公司在定位、导航、控制及感知与操作技术方面有顶尖突破 [2] - 机器人具备群体智能能力,得益于世界模型及多机器人协同技术 [2] 客户与商业化 - 机器人解决方案已商业化,客户主要在中国内地 [2] - 客户群集中在3C、汽车和半导体等高科技行业 [2] - 客户包括直接应用解决方案的制造商和系统集成商 [2] 财务数据 - 2022-2024年收益分别为9627.5万元、1.62亿元、2.51亿元 [3] - 2022-2024年年内亏损分别为1.28亿元、1亿元、4514.4万元 [3] - 2022-2024年毛利率分别为12.9%、31.6%、38.8% [3] 融资与股权 - IPO前最后一轮融资后估值为21亿元人民币 [2] - 小米集团旗下小米智造持有8.4%股份 [2] - 其他投资方包括国科嘉和、置信投资、源明投资等机构 [2] 募资用途 - 加强核心机器人技术平台、产品及RoboVerse系统开发 [3] - 建立国内外销售及服务网络,提升部署能力和品牌宣传 [3] - 开发生产能力及新生产线 [3] - 用于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企业用途 [3]
斯坦德机器人根据18C规则递表港交所
搜狐财经· 2025-06-24 22:19
公司上市进展 - 斯坦德机器人于6月23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联席保荐人为中信证券和国泰君安国际 [1] - 公司根据港交所上市规则第18C章寻求上市,属于特专科技公司,2024年才达到相关收益要求 [1] - 拟将募资净额用于加强研发、扩展销售及服务网络、品牌宣传、开发新生产线等方面 [4] 行业地位与业务 - 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工业智能移动机器人解决方案提供商,提供一站式定制化解决方案 [1] - 按2024年销量计算,公司为全球第五大工业智能移动机器人解决方案提供商、第四大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提供商 [1] - 核心产品包括机器人技术平台、工业智能机器人产品系列及智能协同系统RoboVerse [1] 财务表现 - 收入持续增长:2022年9627 5万元→2023年1 62亿元→2024年2 51亿元 [2][3] - 毛利显著提升:2022年1238 2万元→2023年5116 9万元→2024年9715 8万元 [2][3] - 净亏损逐年收窄:2022年-1 28亿元→2023年-1亿元→2024年-4514 4万元 [2][3] - 研发投入较高:2022年5552 5万元→2023年5609 8万元→2024年3661 1万元 [3] 运营与战略 - 公司处于业务扩展阶段,未来可能继续产生净亏损,因持续投入研发和市场扩张 [3] - 销售及营销开支稳定:2022年5769 5万元→2023年5735 8万元→2024年6459 5万元 [3] - 行政开支波动:2022年2100 5万元→2023年2546 6万元→2024年2357 5万元 [3]
斯坦德机器人冲刺港交所:或成「工业具身智能第一股」,营收复合年增长60%
IPO早知道· 2025-06-24 09:35
公司概况 - 斯坦德机器人(无锡)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工业智能移动机器人解决方案提供商,致力于赋能智慧工厂 [3] - 公司已为超过400家客户提供服务,包括小米汽车、富士康、OPPO等知名企业,关键客户留存率超60% [6] - 公司已完成多轮融资,IPO前最后一轮融资后估值为21亿元人民币,投资方包括小米、博华资本、国科嘉和、源码资本等机构 [10] 产品与技术 - 公司提供一站式机器人解决方案,包括核心机器人技术平台、多功能工业智能机器人产品系列及智能协同系统RoboVerse [4] - 2024年5月推出首款人形具身智能机器人DARWIN,整合超过23个自由度及精密超关节设计,配备创新全向底盘 [3] - 公司自主研发全栈技术,是中国首批开发工业机器人专有操作系统、SLAM技术及工业场景VLA模型的企业之一 [6] - 公司是中国首家实现工业机器人系统世界模型及群体智能的企业,具备在单一模拟场景中调度超过2,000台机器人的能力 [6] 市场地位 - 按2024年销量计算,公司是全球第五大工业智能移动机器人解决方案提供商及第四大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提供商 [5] - 按2024年出货量计算,公司在3C行业位居第二、汽车行业位居第二、半导体行业位居第五 [5] - 2022年至2024年机器人销量分别为725台、1212台和1932台,2024年前4个月出货量为650台 [6] 财务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营收分别为0.96亿元、1.62亿元和2.5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61.3% [8] - 同期毛利分别为1238万元、5117万元和9716万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80.1%,毛利率从12.9%提升至38.8% [9] - 海外收入复合年增长150%,2023年已制定全面的国际化战略,覆盖亚太、北美和欧洲市场 [8] 行业前景 - 2024年全球工业智能移动机器人解决方案市场规模为153亿元,预计2029年增至81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39.8% [8] - 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14亿元增至2029年152亿元,复合年增长率61.1% [8] - 行业增长由技术进步、高效物流需求及3C、汽车、半导体等行业向智能制造转型驱动 [8] IPO计划 - 公司计划通过18C章程在港交所主板上市,中信证券和国泰君安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 [2] - IPO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研发、扩展销售和服务网络、开发生产能力及一般企业用途 [11]
库卡机器人获AI大脑,来自李开复投资的公司
新浪财经· 2025-06-18 13:15
公司合作与战略布局 - 公司与库卡机器人达成合作,共同开发由工业大模型驱动的新一代智能工业机器人系统和机械臂,并在项目落地、市场拓展等方面开展合作[1] - 此次合作是公司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重要布局,将促进工业自动化与智能化的融合[1] - 公司的ChatRobot大脑将运行在库卡的工业机器人本体上,进一步增益技术能力[1] - 公司采用"一模一体两翼"发展策略,以AInnoGC工业大模型为基础,布局工业软件与工业机器人两大领域[4] 技术与产品优势 - ChatRobot是公司基于AInnoGC工业大模型构建的工业具身智能"大脑",可与多家机器人本体厂商兼容[1][6] - 智能工业机器人具有易用性、智能化水平高、生产效率及安全性高等优势,将在制造业中发挥重要作用[6] - 智能工业机器人与传统工业机器人是互补关系,前者适用于柔性化生产和复杂作业场景[6][7] 行业趋势与竞争格局 - AI赋能工业机器人已成为趋势,ABB、埃夫特等企业计划2025年加快与AI技术的深度融合[6] - 工业智能大模型+机器人可实现工业具身智能,改变传统机器人重复作业的模式[6] - 公司在中国计算机视觉市场份额第三,机器学习平台第四,AI工业质检解决方案第一,大模型应用第七[7] 财务与研发投入 - 公司尚未实现盈利,2021-2024年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1.42亿元、1.38亿元、1.54亿元及1.17亿元[8][9] - 2023年研发开支为3.55亿元,同比减少21.1%,主要因研发效率提升和有效管控[9] - 公司持续大力投资研发,短期内可能对盈利能力产生负面影响[9] 市场前景与目标 - 大模型加持的智能工业机器人仍处于应用早期阶段,市场格局尚未完全形成[10] - 公司将工业机器人作为AI大模型落地的重要途径,力争成为制造领域智能工业机器人头部企业[10] 股价表现 - 截至6月18日午间收盘,公司股价报5.69港元,下跌4.37%[11]
山鹰国际控股股份公司
上海证券报· 2025-04-30 19:55
战略发展 - 公司全面拥抱工业具身智能发展方向,提供包装仓储物流业务场景和数据积累,探索智能解决方案落地可行性[1] - 致力于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实现从"制造"到"智造"跨越式发展,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1] - 坚持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推进碳管理体系认证,设定2020-2030年减碳目标[2] 股东回报 - 实施稳定股东回报政策,原则上每年现金分红比例不低于30%[3] - 在市场表现偏离价值时适时启动股份回购计划,优先用于可转债转股或注销以稳定市值[4] - 发布2025-2027年股东回报规划,明确利润分配原则、形式和条件,优先采用现金分红方式[31][34] 公司治理 - 完善长期激励政策,2024-2026年根据净利润指标分层级提取激励基金,通过员工持股计划绑定核心人员利益[5] - 强化公司治理结构,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监督作用,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6] - 提升信息披露质量,通过多渠道与投资者沟通,增进对公司情况的了解[7][8] 会议安排 - 将于2025年5月20日举行2024年度暨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说明会,通过网络互动形式回答投资者提问[9][10] - 2024年年度股东大会定于2025年5月21日召开,采用现场与网络投票相结合方式[11][12] - 股东大会将审议13项议案,其中议案10为特别决议议案,议案1-13对中小投资者单独计票[14][18]
前特斯拉团队创办,OpenAI首位天使投资人出手,数千万美元押注工业具身智能|早起看早期
36氪· 2025-04-30 08:04
公司融资与股东背景 - IndustrialNext完成数千万美元A轮融资 由Khosla Ventures领投 老股东Y Combinator和沸点资本持续加注 告捷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4] - 累计完成三轮投资 股东包括联想、小米、Khosla Ventures、Y Combinator、沸点资本、奇绩创坛等产业和财务投资人 [5] - Khosla Ventures为OpenAI首位机构投资人 具有技术趋势洞察和长线投资风格 [4] 团队与技术优势 - 核心创始人兼CEO Allen Pan曾任特斯拉AI自主工厂项目负责人 联合创始人兼CTO Lukas Pankau曾任特斯拉Autopilot首席软件架构师 [5] - 创始团队以特斯拉、Google成员为班底 完整经历特斯拉Model 3全自动产线从0-1建设 显著降低生产制费和BoM成本 [5] - 引入谷歌DeepMind RT系列具身模型核心算法专家 技术骨干来自SpaceX、波士顿机器人、奔驰、Momenta等科技大厂 [5] 行业痛点与解决方案 - 传统工业自动化设备缺乏自主学习与动态迭代能力 调线周期长(数周至数月) 智能程度有限 难以应对非结构化场景(如异形工件抓放、复杂曲面锁付等) [5] - IndustrialNext推出制造业通用具身智能制造平台 通过端到端具身AI算法重构软件架构 结合模块化硬件设计 实现快速学习、灵活调度和自主配置 [5] - 平台可填补传统自动化在高动态、非结构化场景的能力空白 避免固定资产重复投入 降低综合成本并提升生产柔性 [6] 商业化进展与战略 - 平台已在3C和汽车行业全球顶尖客户完成验证 获得数千万元小批量订单 在高柔性、快迭代场景实现更短交付周期、更高节拍和更低损耗 [6] - 商业化战略分两条路径:依托中国制造业优势与KA客户共同研发迭代 面向海外客户推出标准化开箱即用平台 [6] - 未来计划拓展至多行业高端制造场景 加速工业具身智能全球化落地 [7] 产品应用场景 - 在总装、测试、包装等通用生产环节 通过学习生产数据和仿真数据 使机器人习得人工或自动化设备的组装工艺 快速部署产线 [6] - 操作工职能从"执行者"升级为"导师" 承担操作指导与流程纠偏角色 [6]
前特斯拉团队创办,OpenAI首位天使投资人出手,数千万美元押注工业具身智能|36氪首发
36氪· 2025-04-27 09:31
公司融资与股东结构 - 公司IndustrialNext完成数千万美元A轮融资,由Khosla Ventures领投,老股东Y Combinator和沸点资本持续加注,告捷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1] - 目前累计完成三轮投资,投资方包括产业投资人联想、小米和财务投资人Khosla Ventures、Y Combinator、沸点资本、奇绩创坛 [1] - A轮资金主要用于扩大团队、研发投入、量产交付和全球市场拓展 [1] 公司背景与团队 - 公司成立于2021年,专注工业垂直领域具身智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基于自主研发的端到端具身AI算法,为制造业提供通用的具身智能制造平台 [1] - 核心创始人兼CEO Allen Pan曾是特斯拉AI自主工厂项目负责人,联合创始人兼CTO Lukas Pankau曾在特斯拉Autopilot担任首席软件架构师 [2] - 创始团队以特斯拉、Google成员为班底,曾成功将自动驾驶的AI底层技术应用于特斯拉产线多个项目 [2] - 团队还引入谷歌DeepMind RT系列具身模型核心算法专家,核心技术骨干来自SpaceX、波士顿机器人、奔驰、Momenta等科技大厂 [2] 行业痛点与公司解决方案 - 传统工业自动化领域受贸易环境波动和上游产品频繁改动影响,固定资产投入效率大幅降低,产线稼动率陷入困境 [2] - 传统设备需预设任务、重复执行,缺乏自主学习与动态迭代能力,调线周期长,产线工艺调整耗时数周甚至数月 [3] - 传统自动化设备智能程度有限,对复杂任务执行能力不足,无法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中的非结构化场景 [3] - 公司推出第一代制造业通用的具身智能制造平台,通过具身AI算法重构底层软件架构,结合模块化硬件设计,具备快速学习、灵活调度和自主配置能力 [4] 商业化进展与战略 - 公司具身智能制造平台已在3C和汽车行业的全球顶尖客户完成验证,在部分高柔性、快迭代的产线场景实现更短的交付周期、更高的节拍和更低的损耗,获得数千万元的小批量订单 [5] - 商业化战略上,公司依托中国制造业优势与KA客户共同研发迭代产品,同时面向海外制造业客户推出标准化、开箱即用的具身智能制造平台 [5] - 未来公司将逐步拓展至多行业高端制造场景,加速推进工业具身智能的全球化落地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