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乡村振兴
icon
搜索文档
晨曦采莲悟农辛,青春调研谋振兴
中国食品网· 2025-07-10 10:58
农业现状与挑战 - 姚西村白莲种植面临湖南病威胁,初步分析显示与土壤中氮磷钾含量长期超标、化肥残留过多密切相关[2] - 土壤检测发现当前蚜虫数量较少,但土壤环境失衡已对白莲生长造成威胁,往年化学药剂残留隐患可能长期影响土壤生态与白莲品质[2] - 劳动力结构问题突出,务农群体以老人为主,年轻劳动力大量外流,土地流转政策推进中面临技术培训不足、设备适配性差等难题[3] - 粮食种植困境严峻,稻谷价格低迷(每斤仅九毛多钱),种粮收益难以覆盖成本,农户种稻积极性受挫,区域粮食储备量不足[3] - 白莲种植因长期单一耕作、忽视轮作休耕及减少化肥使用,亩产仅150公斤,远低于周边地区200公斤的平均水平[3] 解决方案与建议 - 针对白莲病害与土壤污染,建议建立"莲田轮作休耕指数",推行"莲-稻-紫云英"轮作模式,配合施用有机肥和生物菌剂改善土壤[3] - 针对劳动力与机械化难题,提出推广"土地托管+职业莲农"模式,由合作社统一组织机械化耕作,并联合农保公司推出针对新农人的保险补贴政策[3] - 面对粮食种植困境,建议发展"白莲+水稻"复合种植,争取粮食价格补贴,同时探索订单农业模式[3] - 为提升白莲附加值,规划莲子饮品、莲蓉馅料、莲心茶等深加工产品方案,结合电商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打造特色品牌[3] 实践与调研成果 - 实践队通过实地走访、土壤检测等方式深入了解姚西村莲业发展现状,发现并分析问题[2][3] - 实践队与村干部、莲农展开多轮研讨,凭借专业知识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3] - 实践活动拉近了队员与土地、农民的距离,未来将持续关注姚西村莲业发展,完善解决方案[4]
江西农业大学学子深耕莲乡探发展,智汇青春助振兴
中国食品网· 2025-07-10 10:58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1] - 江西农业大学实践队走进抚州市广昌县驿前镇莲子生产企业,探索特色产业升级路径 [1] - 实践队通过"沉浸式实践"让青春智慧在莲乡土地上生根发芽 [1] 莲子产业现状与挑战 - 驿前镇依托丘陵地形发展莲花种植,但机械化、自动化种植推广困难 [1] - 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模式难以形成产业化规模 [1] - 劳动力流失严重,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 [1] - 农药残留超标等土壤环境问题制约产业发展 [1] - 莲田产量逐年下滑,缺乏技术投入 [1] - 传统手工筛选莲子耗时耗力,销售渠道局限于线下批发市场 [2] 产业升级实践与创新 - 实践队参与莲蓬采摘、剥壳等加工环节,学习莲子加工技术 [2] - 莲子加工需经过挑选、剥壳、去心、晾晒等多道工序 [2] - 启动"互联网+助农"计划,搭建助农直播平台开拓市场 [2] - 实践队化身"主播"介绍莲子加工过程和食用功效 [2] - 专业技术团队支持莲子品种改良和土壤养护 [3] - 科学种植理念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 [3] 产业发展前景 - 千亩莲田勾勒出乡村振兴的鲜活底色 [3] - 传统产业乘着数字东风焕发光彩 [3] - 青春赋能莲乡发展,实干推动产业振兴 [3]
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2025年第2次全体会议召开
海南日报· 2025-07-10 08:58
会议背景 - 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2025年第2次全体会议召开 由省委副书记、领导小组组长杨晋柏主持并讲话 [1] - 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关于海南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 [1] - 会议落实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部署 通报考核评估情况 审议相关文件 研究反馈问题整改工作 [1] 会议核心内容 - 2025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 也是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扩大开放之年 [2] - 会议强调要毫不松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扎实有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2] - 会议要求坚持目标导向 坚决克服松劲思想和侥幸心理 增强做好反馈问题整改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 [2] - 会议提出要坚持问题导向 细化整改举措 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 持续抓好乡村全面振兴重点工作 [2] - 会议明确要坚持结果导向 落实"整改-验收-销号"闭环管理机制 强化考核结果运用 确保问题整改到位 [2] 会议组织要求 - 会议强调要加强党的领导 结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 压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政治责任 [2] - 会议要求改进工作作风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 [2] - 省领导纳云德、邹广出席会议 [3]
【省农业农村厅】科技教育乡村行活动走进秦岭乡村
陕西日报· 2025-07-10 07:29
乡村振兴科技教育活动 - 2025年"乡村振兴·科技赋能"科技教育乡村行活动于6月启动 覆盖商洛市5个县区乡镇的2000多名师生 [1] - 活动包含自然科学环境保护 基础科学航空航天 科学创客体验三大系列科普内容 [1] - 自然科学环境保护活动通过活体生态饲养箱 贝壳原材料试验 昆虫生态演示等方式展示生物链平衡与环境保护 [1] - 基础科学航空航天活动运用液氮蘑菇云实验 AI机器狗互动等演示前沿科技应用 [1] - 科学创客体验活动包含声控灯制作 人体感应风扇制作 蝴蝶标本制作 太阳能月球车制作等实践项目 [2] 特殊教育科技普及 - 科普团专程前往商洛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科技体验活动 [2] - 活动旨在传递"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引领未来"的理念 [2] - 科普团计划持续深入乡村推广科学知识 [2]
“帮助更多和自己一样的人”(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人民日报· 2025-07-10 06:14
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残疾人联合会党组成员、副理事长张海—— "帮助更多和自己一样的人"(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长于大山,自幼家贫。靠着一只左手,张海努力求学,自考大专、本科,最终取得硕士学位。 2015年,毕业没多久,张海考入恩阳区残联,遇到了一位找上门的残疾人。 "你是张海吗?我想找你说点事。你和我们一样,我相信你。" 这句话,让他深受触动,没想到,一位素不相识的残疾人能给予他厚重的信任。从此,他便下定决 心:"帮助更多和自己一样的人!" 这一年,张海主动请缨,前往恩阳区残联对口帮扶的玉山镇黄柏村担任第一书记,一待就是7年。 村子偏,基础差,产业不发达。张海驻村第一天开大会,会没开到一半,村民就走了一半,甚至有人当 场质疑:"你是残疾人,给你说了管什么用?" "得把老百姓的事办好,他们才会真正认可。"张海没有气馁,而是挨家挨户走访,从了解村民需求做起 ——揣着笔记本,挂上大水杯,花了大半个月爬坡过坎,把大伙的诉求一点点记了下来。 本报记者 游 仪 张海的办公桌上有一个笔记本,翻开来,仔细看,记录的是全区残障人士的基本状况。从家庭情况到具 体诉求,再到政策落实进度,字迹清秀,密密麻麻。 张海是四川省巴中市恩 ...
省财政下达资金2.7亿元精准赋能乡村振兴
新华日报· 2025-07-10 05:49
财政资金支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 - 省财政下达2.7亿元资金支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 [1] - 1.6亿元用于2025年度539个行政村探索多样化发展途径 [1] - 1.1亿元作为2024年度项目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的剩余补助资金 [1] - "十四五"期间省财政累计安排22亿元支持超过3000个行政村发展项目 [2] 具体项目实施案例 羊尖镇丽安村项目 - 投入450万元建设1.2万平方米花卉基地项目 [1] - 财政补助135万元 [1] - 自筹资金315万元 [1] - 预计为村集体增收50万元 [1] - 投入115万元建设25亩共享菜园项目 [1] - 财政补助100万元 [1] - 预计为村集体增收9万元 [1] - 2024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324.43万元 [1] - 2025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预计可达400万元 [1] 睢宁县邱集镇倪庄社区与刘祠村合作项目 - 两村合作建设660千瓦光伏电站 [2] - 使用刘祠村6800平方米厂房屋顶 [2] - 2024年9月施工完成 [2] - 2024年获得财政80万元资金支持 [2] - 项目年发电量80万千瓦时 [2] - 为每个村集体年增收16万元 [2] 政策支持与未来规划 - 省财政将持续优化资金绩效管理 [2] - 强化项目跟踪问效 [2] - 助力江苏乡村提升"颜值"和"产值" [2] - 确保财政资金精准赋能乡村振兴 [2]
打造特色农业致富“金饭碗”
经济日报· 2025-07-10 05:47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 河南、山东、江苏等地积极探索特色农业发展之路,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1] - 特色农产品总量增加、质量提升,生产规模扩大,龙头企业快速成长,知名品牌涌现 [1] - 2024年1-6月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7万亿元 [1] - 截至2024年11月全国共有区域农业形象品牌915个,产业品牌近万个,包括"寿光蔬菜""章丘大葱"等国际知名品牌 [1] - 山东寿光的番茄采摘机器人将采收效率提升3倍 [1] - 山东省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57元,增长6.2% [1] 政策支持与成效 -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鼓励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 [2] -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做精做优特色种养业、手工业、文化产业 [2] - 政策推动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建设,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2] 发展挑战 - 乡村特色资源同质化较重,产业链条较短 [2] - 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偏低,品牌建设和管理滞后 [2] - 科技支撑能力不足,农民参与机制不完善,乡村人才短缺 [2] 未来发展路径 - 因地制宜推动乡村形成不同产业特色,加强城乡融合延伸产业链 [3] - 大力发展县域农业经济,深挖"土特产"资源,统筹特色产业布局 [3] - 推动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流通营销、品牌推广有机融合 [3] - 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推动特色高效农业"全链条"提质增效 [3] 企业与社会服务 - 涉农企业依托乡村特色资源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发展 [4] - 发展农文旅融合项目如休闲农业、康养旅游等新业态 [4] - 提升农业科技装备水平,推进产学研融合,推广绿色技术 [4] - 完善企业联农带农机制,协调农户和企业利益分配 [4] 人才培养 - 培养农业技术人才,构建专业队伍 [4] - 培育本土人才技能提升,培养新型农民和"土专家" [4] - 优化外部人才引进环境,吸引农业科技等领域人才下乡 [4]
一只草原羊的“芯片”革命
中国新闻网· 2025-07-10 01:57
产业规模与经济效益 - 2024年内蒙古四子王旗肉羊产业链总产值突破13.6亿元,带动1.7万户农牧民年增收2.6亿元 [1] - 肉羊加工产值突破10亿元,副产品贡献率达35% [4] - 年活畜交易量达60万只,交易额4.8亿元 [5] 育种技术与品种创新 - 赛诺种羊科技通过体外生产系统每日处理超2000枚卵细胞,24小时产出早期胚胎 [2] - 培育出杜蒙羊新品种,兼具蒙古羊耐寒基因与杜泊羊生长优势,4月龄羔羊体重达40公斤,繁殖率180% [2] - 建成7个世界级肉羊品种核心群,规模达2.5万只,年产能覆盖20余省份 [3] 养殖与加工升级 - 四子王旗建成25处标准化养殖小区,配套智能饲喂与疫病防控系统,肉羊良种覆盖率跃升至80% [3] - 精细化分割使每只羊增值100元至150元,2024年屠宰加工肉羊100万只,产出4090吨制品及副产品,总产值1.459亿元 [4] - 预制菜等高附加值产品贡献超千万元 [4] 物流与品牌建设 - 冷链专车实现羊肉从牧场到一线城市48小时直达 [4] - 通过"区域品牌+百个网红"矩阵推广"杜蒙羊肉",电商月销售额超300万元 [5] - 冷鲜肉通过冷链直达一线城市商超,带动餐饮全产业链发展 [5] 资源循环利用 - 闪丹生物有机肥公司年处理超万吨发酵羊粪,生产标准化有机肥1000余吨 [4] - 构建牧场、工厂、餐桌的绿色闭环,一只羊的整体效益提升8倍 [4] 农牧民转型与增收 - 农牧民通过标准化养殖小区实现规模化转型,如库伦图镇村民张俊青从传统羊倌变为科学育种户,每只羊增收200元 [5] - 龙头企业提供种源、技术,农牧民参与标准化养殖,形成"政府引导、主体运作、农户参与"模式 [5]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智汇簕竹促振兴,青春执笔绘新卷
南方农村报· 2025-07-09 23:51
乡村振兴实践 -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动物科技学院暑期实践团队深入云浮新兴县簕竹镇,通过技术推广、产业调研、文化挖掘等方式助力乡村振兴 [1] - 实践内容涵盖竹笋提质增效技术推广、禽类免疫接种、青年返乡创业调研、侨乡文化记录四大方向 [1][2][3][5][7] - 校地合作模式形成"党建结对+人才驿站+多学院联动"体系,未来将围绕畜禽、笋竹、文旅、预制菜等特色产业打造全链条赋能方案 [9] 竹笋产业技术升级 - 专家通过"营养课+水肥管理"实招解决竹笋"口感脆甜、纤维细腻"的核心问题,技术课堂从冷场转变为农户主动抢话筒的热烈讨论 [2] - 调研发现竹笋产业创业者最迫切需求为用地政策支持,竹编从业者反映传统手艺缺乏创新设计 [5] 畜禽养殖技术实践 - 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在温氏集团簕竹现代化鸡场完成10万羽接种任务,单日接种效率从300羽提升至1000羽 [3] - 团队创新"无痛接种法"减轻肉鸡应激反应,实践过程显著提升学生操作技能 [3] 文化保护与品牌建设 - 文旅团队系统梳理簕竹镇"红、侨、竹"文化名片,拍摄内容包括侨胞故事、百年骑楼群、竹编非遗技艺及革命旧址 [7] - 文化抢救工作通过影像记录串联起华侨文化、竹艺传承与红色历史 [7] 青年人才返乡支持 - 调研形成《簕竹青年返乡就业创业困境分析》报告,反映技术指导、政策支持、传统工艺创新等核心诉求 [5] - 校地合作计划通过"技术链+人才链+品牌链"三链融合政策吸引青年人才 [9]
荷风送暖共富路:海归新农人的“奶奶侨助工坊”
中国新闻网· 2025-07-09 21:13
行业分析 - 鲜食莲子行业存在保鲜技术瓶颈,采摘后4小时内不处理会导致口感劣变[1] - 行业智能化升级趋势明显,通过分选设备、自动采摘技术提升生产效率[2] - 保鲜技术取得突破,"预冷+气调处理"方案将保鲜时长从4小时延长至5天[2] 公司运营 - 公司采用"科研+侨商网络"双轮驱动模式,整合侨界科技资源开发专用设备,同时利用侨商渠道实现全国销售[2] - 鲜食莲子业务实现近4年销量年均增长300%,增速显著高于传统农产品行业[2] - 建立1200亩种植基地形成规模效应,通过产业链延伸提升附加值[6] 商业模式创新 - 首创"侨助工坊"模式,针对农村老年群体开发采莲、剥粒等适老岗位,实现200名老人人均年增收超万元[4][6] - 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助农"闭环,带动新宇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35万元[6] - 成功实现模式复制,业务已扩展至建德、兰溪、龙游及海南等多地[6] 社会效益 - 项目入选浙江省"共富工坊"优秀实践案例,成为乡村振兴示范项目[6] - 通过产业联动实现"家门口就业",解决农村闲置劳动力就业难题[4][5] - 形成可复制的助农模板,兼具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