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要素市场化配置
icon
搜索文档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在全国部分地区实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新华社· 2025-08-29 19:58
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 - 在全国部分地区实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 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进改革 引导试点地区因地制宜大胆创新 开展差别化改革探索 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1] - 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举措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促进要素价格市场决定 流动自主有序 配置高效公平 [1] - 激发技术要素创新活力 推进土地要素集约高效配置 引导人力资源要素合理流动 加快培育和完善数据要素市场 增强资本要素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健全资源环境市场制度建设 [1] 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 - 科学优化资源配置 加快推动县域普通高中建设 适应城镇化进程和人口流动趋势 前瞻布局 远近结合 合理确定建设规模 多措并举增加学位供给 [2] - 补齐县域普通高中发展短板 完善学校建设标准 坚持硬件软件一起抓 改善教学和生活条件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教育数字化赋能 全面提升办学水平 [2] - 树立科学教育理念 深化教学和评价改革 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学习环境 [2] 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实施方案 - 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功能 优化服务内容 加强慢性病防治康复护理等能力建设 提高基层常见病多发病诊治水平 便利群众就近就医 [2] - 推动医疗医保医药政策协同发力 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倾斜力度 完善医保支付等政策 扩大用药种类 提升基层看病就医保障能力 [2]
全国政协常委周汉民: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创新模式为区域协同提供了经验与借鉴
证券时报网· 2025-08-19 13:20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创新模式 制度创新 - 首创"央地联动、省市支持、区域协同"机制,通过联席会议办公室实现九城市干部跨区域合署办公 [2] - 设立跨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协作中心,打破行政层级和地域限制 [2] - 通过"G60科创云"平台实现科学仪器共享和创新券通兑,建立100亿元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基金 [2] 经济赋能 - 聚焦大飞机、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战略性产业,形成"研发在上海、制造在周边"协同模式 [3] - 九城市集聚1262个重点实验室、3.6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科创板上市企业占全国1/5 [3] 社会贡献 - 建立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联盟,累计吸引30余名外籍人才落户 [3] - 通过"1+365"科技成果拍卖机制年均交易额超300亿元,构建科创路演中心联合体支持中小企业融资 [3] 战略意义 - 九城市GDP占全国1/15,进出口额占全国1/8,推动长三角从"分散协同"转向"制度型开放" [4] 产业升级 - 针对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产业建立"供应链地图"和风险预警机制 [5] - 传统制造业通过"数字赋能计划"接入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全链改造 [5] 全球治理 - "多核驱动、廊道链接"模式被东南亚、非洲等地区借鉴 [6] - 通过G60科创峰会主导制定人工智能伦理、绿色制造等领域"软规则" [6] 未来发展 - 推动G60科创走廊向"全球科创网络重要节点"升级,助力中国从"世界工厂"转型为"全球创新高地" [7]
宁夏出台葡萄酒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政策文件
政策文件发布 - 宁夏印发全国首个葡萄酒要素市场化配置政策文件《构建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实施方案》[1] - 方案标志着宁夏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要素市场化配置工作全面启动[1] 制度构建重点 - 将制定葡萄酒产业要素融资、流转、托管、风险管理、评估管理、数字认证等实施细则[1] - 建立要素市场化服务系统[1] - 探索对生物资产、存货资产、酒庄经营权、设施设备、生态价值等要素资源进行数字认证[1] - 强化数智化平台支撑,完善酒庄全环节大数据采集[1] - 开展要素流转交易,推动资源优化配置[1] 要素市场化配置 - 以土地、资本、生态、数据、人才、技术、品牌等要素为纽带[2] - 重点解决葡萄园长期稳定经营、酒庄融资及产品销售三大瓶颈问题[2] - 采取"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葡萄种植用地土地经营权流转委托代理市场化服务模式[2] - 解决酿酒葡萄用地到期续租及租赁费难确定问题[2] 金融支持措施 - 鼓励金融机构开发与葡萄酒产业发展相匹配的要素市场化金融产品[2] - 增加有效金融服务供给[2] - 发挥担保机构增信、分险、赋能作用[2] - 鼓励引导各类担保、再担保、保险机构支持葡萄酒经营主体贷款融资业务[2] 风险监管制度 - 建立经营主体"葡萄酒高质量发展名录"[2] - 健全行业信用体系[2] - 助力要素市场化风险管控[2]
彭森:改革与发展,是中国应对外部冲击关键之策
中国新闻网· 2025-06-28 16:41
中国经济应对策略 - 面对外部冲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彭森强调"改革"和"发展"两大关键词,认为全球经济结构正经历剧烈调整,中国的选择是首先办好自己的事 [1] - 中国对美国关税战采取一系列超常规宏观经济政策,并非仓促应变而是早有准备,对美外贸依存度从20%以上降到12%左右 [2] - 中国具备应对外部冲击的基础条件:健全的制造业体系、广阔的国内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4%,高于去年全年增速和今年5%的增长计划 [2] 经济表现与韧性 - 二季度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向好:消费上升,投资较去年提升,5月出口顶住压力实现6.3%的增长 [2] - 中国推出宏观政策推动改革,激发社会活力、创造力和竞争力,关于全国统一大市场、要素市场化配置等措施密集出台 [3] - 《民营经济促进法》出台,明确民营经济法律地位,为其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平等使用生产要素打下基础,有助于打破隐性壁垒 [3] 制造业转型升级 - 中国制造业正从传统中低端生产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转型,制造业规模相当于美国两倍,日本和德国的各四倍 [4] - 中国高铁实现100%国产化,船舶订单和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比重均超过50%,芯片产量不断提升 [4] - 面对高端芯片制造等技术"卡脖子"问题,中国将外部压力转化为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动力 [5] 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 中国制造未来三大方向: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强对AI技术、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的扶植和引导 [6] - 外界对中国施加的限制可能刺激中国加快"补链""强链"进程 [6]
支持深交所深化创业板综合性改革!广东最新印发
证券时报· 2025-06-24 19:43
精准有效帮扶企业 - 以外贸企业为重点,统筹政策、资源、资金帮助企业消化库存、开拓市场、降低成本 [3] - 对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出口转内销产品,允许企业在2025年12月31日前通过自我符合性承诺声明在国内销售 [3] - 对国家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和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管理范围的产品,开辟绿色快速准入通道 [3] 稳定就业 - 聚焦重点群体就业,加强政策支撑、培训赋能、风险预研 [3] - 加快兑现扩岗补助、担保贷款、就业补贴等政策措施 [3] 提振消费 - 鼓励各地发放购房补贴、消费券,支持首次置业居民、多子女家庭、赡养老人家庭等 [4] - 落实异地公积金贷款政策,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允许提取公积金支付首付同时申请贷款 [4] - 推动汽车、家电、家装、电动自行车、手机数码等以旧换新 [4] - 广州市实施"久摇不中"申请人直接领取号牌政策,放宽购车限制 [4] - 深圳市优化小汽车常规增量指标摇号规则,保障"久摇不中"人群购车需求 [4] 扩大有效投资 - 用好政府专项资金和投资基金,撬动民间资本进入创投领域 [5] - 加快盘活国有存量资产,做强地方功能性国企等融资平台 [5] - 建立投贷联动常态化工作机制,定期向金融机构推介项目 [5] 创新发展 - 深入实施"广东强芯"、核心软件攻关、"璀璨行动"等重大科技工程 [6] - 提高创业投资类基金政府出资比例、风险容忍度、让利比例,延长存续期限和绩效评价周期 [6] - 2025年9月底前制定出台广东省高质量发展新领域新赛道的行动规划 [6] - 分领域出台支持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核医疗等政策措施 [6] 资源要素高效配置 - 支持深交所深化创业板综合性改革,丰富科技创新债券产品体系 [7] - 开展数据产权登记试点,提升广州、深圳数据交易所能级 [7] - 完善算力基础设施布局,支持韶关加快数据中心集群建设 [7] 安全发展 - 防范化解房地产、金融等领域风险 [7] - 落实高风险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属地责任,健全风险处置常态化机制 [7] - 通过发行专项债等方式补充中小金融机构资本金 [7] 政策实施时间节点 - 除需待国家明确部署的任务外,2025年6月前全部出台相关政策或建立工作机制 [8] - 广东省正在制定"1+N+X"政策体系,包括1份总体工作方案、N份分领域政策措施、X份具体工作举措 [8]
政策力挺深圳培育发展长期耐心资本
中国证券报· 2025-06-13 04:48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政策要点 金融与资本市场改革 - 支持符合条件的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发行上市存托凭证[1] - 允许香港联交所上市且境内注册的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在深交所上市[1] - 支持深圳培育发展长期资本、耐心资本[1][2] - 优化债权和股权融资协同衔接机制,健全科技型企业信贷及知识产权交易规则[4] 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 - 推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加力提速,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低空经济产业综合示范区[1][2] - 布局人工智能、低空经济领域科技攻关项目,支持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3] - 深化"千行百业+AI"应用,拓展低空物流、观光、救援等场景[3] - 培育人工智能、低空经济高成长性创新企业,促进产业链协作[3] 要素市场化配置 - 深化金融、技术、数据等要素赋能实体经济改革[2] - 深化数据交易规则及场景探索,完善人员流动配套机制[2] - 支持深圳建设全球优质要素资源集聚地[2] 科技体制机制创新 - 支持深圳建好国家实验室等重大科创平台,培育科技领军企业[3] - 探索科研项目经理人制度及基础研究长期投入机制[4] - 实施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转化,试行国有资产长周期考核[4] - 推进科教协同育人、产学研融合用人,深化科研经费"预算+负面清单"管理[4] 开放与营商环境 - 推动制度型开放,在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等领域推出探索性举措[1] - 对标全球最佳实践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