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明
icon
搜索文档
琉璃河遗址:西周分封制的力证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7-13 15:49
考古发现与历史意义 - 琉璃河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是北京地区继2016年汉代路县故城后再次获此殊荣 [1] - 遗址为西周燕国始封地,标志着北京首次纳入中原文明治理体系,开启城市化进程 [1][3] - 青铜器铭文"匽侯"和"王曰太保……令克侯于匽"直接证实燕国分封的政治行为 [5][12] 遗址规模与城市布局 - 新发现外城城墙与城壕,遗址规模从60万平方米扩展至百万平方米以上 [9] - 确认"内城外郭"双重城圈结构,与周原遗址布局相似,体现早期营城理念 [9] - 发现10口深逾10米的大型水井,配套井亭、水池等设施,间隔150-250米分布 [10] 建筑与墓葬特征 - 成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为西周封国中面积最大、最完整的 [12] - 带墓道大型墓葬数量仅次于周公庙和晋侯墓地,推测为燕侯家族墓地 [12] - 202号墓发掘时因停电导致墓壁坍塌,使用18根木桩加固仍未能完全阻止 [5] 多元文化融合 - 陶器组合体现姬周、殷商和土著文化共存,墓葬殉狗习俗为典型商文化因素 [14] - 青铜器融合北方草原风格(车马器)、中原风格(礼器)及峡江地区风格(戈、矛) [14] - 铸铜技术、甲骨占卜等与中原一致,反映思想观念的统一性 [14] 发掘历程与文物细节 - 1945年吴良才发现陶片,1962年苏秉琦启动系统发掘,历经五次大规模考古 [3][5] - 1973年首次科学发掘西周墓地,1975年202号墓出土象牙梳子(后修复) [5][6] - 2021年青铜簋盖身错配三千年后重新匹配,印证古人下葬时的疏漏 [6]
当谈生意不用喝酒而是按规则办事,茅台暴跌才刚刚开始
搜狐财经· 2025-07-13 13:56
茅台价格暴跌 - 2025年618购物节期间53度飞天茅台价格跌破1800元大关 较2021年高点暴跌40% 创2017年以来新低 [2] - 价格下跌被市场解读为消费降级 库存危机或电商冲击的结果 但实质反映商业社交规则从"酒桌文化"向"契约文化"的范式转移 [2] 茅台金融属性重估 - 茅台过去二十年崛起与中国特殊商业文化密切相关 酒桌是权力与关系试炼场 茅台作为"社交硬通货"具有三大特征 [3] - 特征一:信息不对称环境下 酒局被视为建立信任捷径 茅台是彰显诚意与实力的道具 某地产老板称"酒桌上答应的事必须办到" [3] - 特征二:酒桌座次与敬酒顺序体现权力关系 2012年前政务消费占茅台销量30% 通过饮酒仪式巩固层级认同 [3] - 特征三:法律制度不完善时 酒精成为突破规则手段 金融机构高管透露"喝两场茅台可能让贷款特事特办" [3] 商业规则变革驱动力 - 三股力量瓦解传统酒桌文化:2025年中央重申"八项规定" 政务消费占比从30%降至不足1% [3] - Z世代管理者倾向用数据而非酒精说服客户 [3] - 中国企业出海加速 西方契约精神反向输入 "一切按规则"成为基本商业伦理 [3] 茅台回归消费品本质 - 商业信任不再需要酒精背书 茅台从"社交货币"回归"消费品" 高溢价失去根基 [4] - 法治环境下合同条款比酒桌承诺可靠 律师函比劝酒词有效 某光伏企业驻德负责人称"带茅台不如带审计报告" [4] - 商业成功转向依赖创新与专业能力 而非人情网络 市场规则取代酒精社交路径 [4] 商业文明基因进化 - 茅台困境反映传统商业伦理与现代市场经济碰撞 "按规则办事"取代"在酒桌上搞定" [4] - "数据驱动"战胜"感情投资" 变革影响远超单一商品价格 [4] - 中国企业需拥抱"孤独" 在全球市场赢得持久尊重 靠酒精维系商业的时代或将终结 [5]
专访丨文明对话助推科技共同发展——访马来西亚科技与创新部长郑立慷
新华网· 2025-07-13 10:20
全球科技合作与文明对话 - 科技发展应服务全人类,不受地理界限、意识形态或制度背景限制 [1] - 文明多样性为科技创新提供灵感,促进全球科技合作的包容与信任 [1] - 当前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需各国加强协作,科技合作不应成为政治博弈工具 [1] 文化与科技融合 - 文化与科技相互依存,文化包容性决定科技创新潜力与活力 [1] - 马来西亚多民族、多语言文明生态为科技跨界融合创造良好土壤 [1] - 中国通过数字博物馆、虚拟文旅等形式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增强公众对数字化认同感 [1] 中国科技发展案例 - 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如DeepSeek模型体现低门槛和开放架构 [1] - 中国文明气度影响人工智能语料库构建和算法逻辑,反映科技为公理念 [1] 马中科技合作潜力 - 马中可在数字文旅、文物保护、科技创新交流等领域加强合作 [1] - 借助彼此文化底蕴和技术优势,推动建立更紧密合作机制 [1] 文明交流与科技进步 - 文明交流互鉴是全球科技进步重要推动力,激发跨文化灵感 [1] - 不同文明智慧是构建未来科技的重要资源,拓展研发广度与深度 [1]
专访|全球文明倡议为人类文明未来照亮方向——访巴勒斯坦人民斗争阵线政治局委员穆罕默德·阿卢什
新华社· 2025-07-13 09:50
阿卢什说:"全球文明倡议重新定义了21世纪文明的概念:文明不应以占有来衡量,而以对世界的贡献 为标尺。在不公面前,文明是正义;在战火四起时,文明即对话。" 阿卢什说,在"文明冲突论"和"文明优越论"甚嚣尘上的当下,全球文明倡议并非批评者所谓的"反西 方","它矛头所指是傲慢主义","其核心在于呼吁所有文明和文化享有平等的尊严,任何文明都不应被 贬低"。巴勒斯坦人民斗争阵线是首批对全球文明倡议表示欢迎和赞赏的政党之一。 他认为,中国倡议为未来的全球治理勾勒出清晰路径:以信任替代恐惧,以尊重化解暴力,以深度倾听 消融傲慢偏见。它是恢复和平共处的黄金法则,是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良药"。 阿卢什强调,历史证明,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是推动进步与繁荣的动力。"历史的纽带将阿拉伯伊斯兰文 明与中华文明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古丝绸之路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再到如今的全球文明倡议,我们 都将与中国一道交流互鉴,拓宽合作前景。" 阿卢什最后表示,全球文明倡议是对理性、良知和正义的真诚呼吁。"北京发出的声音,是为了提醒我 们:地球不是相互冲突的战场,而是我们共同栖息的家园。"(完) 新华社北京7月12日电 专访|全球文明倡议为人类文明未 ...
“文明满贯”背后的幸福密码
经济日报· 2025-07-13 06:23
文明城市创建成果 - 浙江省宁海县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梅林街道河洪村、桥头胡街道双林村获评全国文明村,秦巧莲家庭获评全国文明家庭,实现城市、乡村、家庭的"文明满贯" [1] - 宁海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建理念,将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通过43个重点项目改造老旧小区、提升农贸市场等基础设施 [1] - 城市环境显著改善,背街小巷乱停放、占道经营、交通拥堵等问题得到有效整治,居民反馈楼道"蜘蛛网"消失、菜市场环境提升等实实在在的变化 [1] 基层治理创新模式 - 推行"街区自治"模式5年,聘请商户担任"街(段)长"负责巡查协调,已在30多条商业街区实行并覆盖全县18个乡镇(街道) [2] - "商户自治+网格联动"模式使102户商铺的商业街从"老大难"变为"文明风景线",显著提升消费环境与市容市貌 [2] - 乡村通过"艺术振兴乡村"路径开展环境整治和素质提升行动,实现村容改善和村民行为规范 [2] 志愿服务与社会公益 - 跃龙街道车河社区"美丽工坊"连续7年为四川普格县儿童编织300多条围巾 [3] - 国网宁海县供电公司志愿服务队十年如一日开展安全用电科普和孤寡老人线路检修 [3] - 全县建立覆盖城乡的志愿服务网络,拥有千余支服务队、近10万名志愿者,"文明实践集市"活动惠及群众超百万人次 [3] 未来发展规划 - 制定《宁海县建设高水平全国文明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基础设施提质、城市管理提效、文明素养提升三大行动 [4] - 着力打造"在宁海·遇见礼"城市文明品牌,建立精神文明建设专项工作机制 [4]
解读西夏文字的关键参照
人民日报· 2025-07-13 06:10
西夏文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西夏文是在汉字基础上创制的文字,字形由汉字基本笔画重新组合,字义通过会意方式表达,总字数约6000个,并有楷书、草书等多种书写形式[1] - 西夏语(党项语)具有丰富的语音和语法形态,为解读工作带来巨大挑战[1] - 20世纪初黑水城文献出土,《番汉合时掌中珠》成为解读西夏文的关键工具,这本37页的双语辞书帮助学者释读了上百种文献[1] 西夏文研究的学术价值 - 研究西夏语文之学:包括西夏文草书辨识、藏传佛教文献释读、造字规则及语音语法体系等未解之谜[2] - 还原西夏历史面貌:西夏文文献是研究西夏政治、经济、文化的首要史源,弥补汉文典籍的不足[2] - 印证中华民族交融:西夏文文献中包含《论语》《孟子》等中原文化经典译本,体现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与包容性[2] 西夏文文献的文化价值 - 包含各民族共创的文化结晶,如《圣立义海》《新集锦合辞》《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等,总结西北各民族的生产生活经验与智慧[2] - 西夏作为丝绸之路重要地段,其文献与艺术(如黑水城壁画)见证了中土与古印度等文明的交融[2][4] 西夏文研究的未来前景 - 建设国际西夏文献数据库,解决文献分散收藏的问题[4] - 开发西夏文智能识读系统,提升辨识与释读效率[4] - 运用虚拟仿真与AI修复技术,让西夏文文献焕发新生机[4]
见证多元文化交融影响,“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讲述中华文明的包容与厚重(文化中国行)
人民日报· 2025-07-13 05:58
西夏陵申遗成功 - 西夏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 [1] - 西夏陵是11至13世纪西夏王朝的陵墓遗址群,坐落于贺兰山山脉南段东麓 [1] - 遗址分布范围近40平方公里,包含9座帝陵、271座陪葬墓、5.03公顷建筑遗址和32处防洪工程遗址 [2] 文化遗产价值 - 西夏陵是现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西夏王朝考古遗存 [2] - 陵区布局与贺兰山山势相关联,展现恢宏气势 [1] - 出土文物如绿釉鸱吻兼具龙与鱼元素,反映对中原建筑文化的吸收与创新 [4] - 考古发现西夏、汉两种文字碑刻,体现民族深度融合 [4] 历史研究价值 - 西夏陵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 [2] - 陪葬墓出土铜牛、石马反映西夏社会从游牧向农耕畜牧兼营经济转变 [4] - 西夏王朝位于丝绸之路关键位置,通过朝贡、榷场等形式与周边政权贸易交流 [5] - 出土钱币、丝绸等文物展现西夏在欧亚大陆商贸交流中的枢纽特征 [6] 保护技术成果 - 敦煌研究院团队采用土坯砌筑、夯筑支顶等技术解决土遗址根部掏蚀问题 [7] - 保护技术被韩国专家誉为"国际典范",为全球干旱区土遗址保护提供经验 [8]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度赞赏中国政府在保护管理方面的努力和成绩 [7] 社会参与影响 - 申遗过程凝聚全民力量,周边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各界捐赠艺术作品 [9] - 遗产保护惠及周边群众,推进社区更新改造和背街小巷整治 [10] - 原陵区农民迁入新社区后在景区就业,生活水平提高 [10] - 未来将健全文物监测、学术研究和社区参与的长效机制 [10]
国际纵横谈丨搭建文明互鉴之桥 凝聚发展进步合力
新华网· 2025-07-12 22:19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以下是按照要求格式整理的关键要点总结: 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概况 - 会议在北京举行,为期两天,来自约140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位嘉宾参与[1] - 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强调中国愿与各国共同推动全球文明倡议,构建对话合作网络[1] - 会议发布《全球文明宣言》及包含110项内容的行动计划清单[3] 中国推动文明互鉴的具体举措 - 宣布成立"全球文明研究院"并设立文明交流互鉴基金[3] - 未来5年计划实施50个文化领域合作项目,举办200期文明互鉴研修项目[3] - 通过"一带一路"框架与莱索托等国在农业、教育、技术领域达成合作成果[5] 多边合作机制成果 - 上海合作组织被作为成功案例,体现不同文明国家间通过对话建立信任的有效性[7] - 中国-哈萨克斯坦联合实验室推动新能源技术在中亚的应用[6] - 中柬共建"鱼米走廊"项目促进柬埔寨农业可持续发展[6] 国际社会反响 - 纳米比亚前总统姆本巴认为会议为探索宽容与尊重的对话路径提供平台[2] - 埃及前总理沙拉夫称赞全球文明倡议体现对世界格局的深刻洞察[2] - 阿尔及利亚-中国友协主席德贝什支持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促进文明多样性[8] 实地考察与现代化实践 - 与会嘉宾参观上海新能源汽车工厂、陕西智慧农业园等中国现代化示范项目[6] - 中国式现代化经验通过多边合作机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如中亚绿色产业链构建[6] (注:根据注意事项要求,已过滤非行业/公司相关内容,未包含风险提示等无关信息)
西夏陵申遗成功,它是贺兰山下失落王朝的一部“档案”
第一财经· 2025-07-12 21:45
西夏陵申遗成功 - 中国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使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 [1] - 西夏陵遗址分布在贺兰山东麓近40平方公里的戈壁,包含9座帝陵、271座陪葬墓、32处防洪遗迹及5万余平方米祭祀建筑基址 [1] - 遗址博物馆陈列7000余件可移动出土文物,共同构成独特景观 [1] 历史发现与研究历程 - 1937年德国飞行员误将西夏陵当作"白蚁堆"或"史前遗迹" [3] - 1972年宁夏文物部门开始系统调查,发现带有西夏文的残碑碎片 [3] - 1974年专家通过拼接残碑确认西夏第五位皇帝李仁孝谥号,正式确认王陵身份 [4] - 考古团队三次全面调查使陪葬墓数量从254座增至271座 [4] - 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启动申遗工作 [4] 建筑与文化特征 - 陵台设计为八角形佛塔状,体现西夏皇权与佛教神权结合 [5] - 陵园采用"背山面水"格局,月城设计展现多民族文化融合智慧 [6][8] - 夯土墙嵌入木质架构具有抗震能力,防洪工程至今仍发挥作用 [8] - 1227年蒙古军队系统性破坏导致多数陵台坍塌,地宫深度达25米 [8][9] 多元文化价值 - 西夏陵是唯一以少数民族文字为官方文字的王朝遗存,出土西夏文残碑融合汉字特征 [10] - 出土鎏金铜牛、装饰鸱吻等文物展现高超工艺水平 [10] - 陵墓融合西夏、契丹、蒙古、吐蕃等多民族文化因素 [11] - 为研究东亚多民族文明互动提供样本,印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脉络 [10][11] 保护与未来展望 - 保护工作进入数字化复原技术新阶段 [11] - 申遗成功被视为西夏文明走向世界的新起点 [11]
哈萨克斯坦人民党主席:“一带一路”倡议是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文明之桥”
新华社· 2025-07-12 16:59
一带一路倡议 -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经济走廊,也是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文明之桥 [1] - 倡议推动了古丝绸之路的复兴,为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提供了全新经济合作模式 [1] - 倡议为从中国到中东、从中国黄海到欧洲地中海的文明对话与交融作出重要贡献 [1] 文明对话与交流 - 加强文明对话、推动交流互鉴对增进各国人民友谊、加强相互理解、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1] - 中国为世界树立了如何对待不同文明、建立平等尊重的世界的典范 [1] - 中国主张与各国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实现共同发展和普遍繁荣 [1] 国际合作与投资 - 中国积极向其他国家提供技术和教育服务,扩大投资合作 [1] - 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来自约140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位中外嘉宾参与研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