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
搜索文档
关键时刻必有关键抉择——习近平经济思想引领新时代经济工作述评之四
新华社· 2025-10-16 21:36
经济政策与战略导向 - 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经济工作的根本保证,在关键时刻作出关键抉择[1] - 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发展理念,开启关系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4] - 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实施"六稳"工作,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4] - 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5] - 2024年9月党中央果断出手,通过一揽子增量政策确保全年发展目标实现[6][7] -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2025年宏观政策取向为"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14] - 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15] 经济发展成就与目标 -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长6%,对世界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8] - "十四五"期间经济增量预计将超过35万亿元,2025年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可达140万亿元左右[8] -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主引擎作用进一步巩固[8] - 中国成为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4] - 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30%以上[11] 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 - 河南洛阳轴承集团通过技术创新向高端制造转型,坚持自主发展实业道路[1][2] -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基本路径[18] - 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强人工智能发展和监管[19] - 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7] - 电影《哪吒2》票房连创纪录激活衍生品产业,海尔新产品精准回应消费新需求[15] 改革开放与市场建设 -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要求[21] - 民营经济促进法施行,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数量缩减至106项[21] - 海南自贸港全岛封关正式启动,对经济增长和开放发展具有引领作用[21] - 南方电网与国家电网实现跨网交易,迈出全国电力统一大市场建设重要一步[20] - 10个地区获批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21] 民生保障与社会发展 - 宏观政策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22] - 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继续增加[22] - 育儿补贴制度出台实施,国家发展"大图景"与人民群众"小目标"同频共振[22]
“十四五”:中国式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
搜狐财经· 2025-10-15 07:39
宏观经济发展成就 - 国内生产总值连续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大台阶,2025年预计可达140万亿元 [3] - “十四五”时期经济增量预计超过35万亿元,大于2008年经济总量,相当于广东、江苏、山东三省经济总量之和 [3] - “十四五”前4年年均增长5.5%左右,预计全时期年均增速达5.4%左右 [3] - 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稳定的动力源 [6] 科技创新与研发投入 -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由2020年2.40%提高至2024年2.69% [4] - 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由第14位上升到第10位 [4] - 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 [14] - 基础研究经费达到2497亿元,较2020年增长70%以上 [14]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服务业占比由2020年55.5%提升至2024年56.7% [5] - 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提升到34.6%和16.3% [5] - 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接近30%,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 [15] - 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2% [8] 绿色低碳转型进展 - 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由40%提升至60%左右 [10] -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累计销售突破4000万辆 [16] - 风电光伏每年新增装机先后突破1亿、2亿、3亿千瓦关口 [16] - 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下降至29.3微克/立方米,比2020年下降16.3% [16] 对外开放与贸易发展 - 货物进出口总额达43.8万亿元,规模创历史新高,连续8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 [6] - 服务贸易规模稳居全球第二,2024年首次超过1万亿美元 [11] - “十四五”以来累计吸收外资已超过7000亿美元预期目标 [11] - 出口国际市场份额稳定在14%以上 [11] 区域协调发展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20年63.89%上升到2024年67.0% [5] -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56:1降至2.34:1 [5] - 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等区域重大战略深入实施 [9] - “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跃居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榜首 [14]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300万辆,造船业国际市场份额全球领先 [5] - 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崛起 [4] - 我国“灯塔工厂”数量全球第一,占比超40% [15] - 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过50% [15] 生产效率与质量提升 - 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至2024年约17.4万元/人 [4] - 内需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为86.8%,其中最终消费支出平均贡献率达到59.9% [5] - “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8% [8] - 5G通信实现大规模应用,建成约460万个5G基站 [17]
“十四五”:中国式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对话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
经济日报· 2025-10-15 06:25
发展成就:规模增长 - 国内生产总值连续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大关,2025年预计可达140万亿元 [3] - “十四五”时期经济增量预计超过35万亿元,大于2008年经济总量,相当于广东、江苏、山东三省经济总量之和 [3] - “十四五”前4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5%左右,若2025年实现5%预期目标,五年年均增速将达5.4%左右 [3] 发展成就:质量提升 -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由2020年2.40%提高至2024年2.69%,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由第14位上升到第10位 [4] - 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至2024年约17.4万元/人 [4] -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新能源发电装机量、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国际市场份额稳居全球第一 [4] 发展成就:结构优化 - 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2020年7.5:36.9:55.5调整为2024年6.8:36.5:56.7,服务业占比提高 [5] - 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提升到34.6%和16.3% [5] - 2021年至2024年内需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为86.8%,最终消费支出平均贡献率达59.9%,比“十三五”提高11.1个百分点 [5] 新发展理念:创新成效 - 2024年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2%,“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8% [8] - 5G通信实现大规模应用,建成全球最大网络基础设施,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 [8][15] - 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特高压输变电世界领先,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居世界首位 [8] 新发展理念:协调推进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20年63.89%上升到2024年67.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56:1降至2.34:1 [5][9] - 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黄河流域等区域重大战略深入实施 [9] - 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对非户籍常住人口覆盖范围持续扩大,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 [9] 新发展理念:绿色进展 - 构建全球最大可再生能源体系,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由40%提升至60%左右 [10] - 全国能源消费中非化石能源占比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预计超额完成“十四五”20%目标 [10] -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全国60%以上碳排放量 [10] 新发展理念:开放深化 - 货物贸易规模稳居全球第一,出口国际市场份额稳定在14%以上,服务贸易规模稳居全球第二,2024年首次超过1万亿美元 [11] - “十四五”以来累计吸收外资已超过7000亿美元预期目标,对外投资年均增速超过5%,稳居世界前三 [11] - 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条目持续缩减,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已全部“清零” [11] 动力变革:科技创新 - 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强度达2.69%,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 [14] - 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较2020年增长70%以上,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保持世界第一 [14] - “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跃居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榜首,成渝、武汉、西安区域科创中心建设加快推进 [14] 动力变革:产业体系 - 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接近30%,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在全世界50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大多数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15] - 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技术赋能传统制造,我国“灯塔工厂”数量全球第一,占比超40% [15] - 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过50%,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等重点产业链取得标志性成果 [15] 动力变革:绿色转型 - 风电光伏每年新增装机先后突破1亿、2亿、3亿千瓦关口,全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突破4000万辆,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 [16] - 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下降至29.3微克/立方米,比2020年下降16.3%,优良天数比例达87.2% [16] - 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为90.4%,首次超过90%,长江、黄河全线干流水质连续多年保持Ⅱ类 [16] 比较优势升级 - 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能够摊薄制造业研发、投资、物流等环节成本,形成强大产业配套能力和综合成本优势 [17] - 建成约460万个5G基站,技术和用户数保持全球领先,更多领域实现数字化转型 [17][18] - 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达60%左右,新能源发电量增量占全国新增发电量近50% [18] 未来展望:国际环境 - 新一轮科技革命进入加速期,以人工智能为主导,与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领域交叉融合,重塑全球竞争格局 [25] -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从以成本、效率为主导转向以安全、稳定为主导,增大全球经济“碎片化”风险 [25] - 大国战略博弈进入关键期,美国视中国为“最大战略竞争对手”,采取各种方式进行打压 [25] 未来展望:国内发展 - 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为凸显,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将明显加快 [26] - 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 [26] - 绿色发展进入关键攻坚期,各类污染物排放陆续达峰后进入高位平台期,绿色低碳转型任务更加艰巨 [26]
深刻揭示新时代发展规律
中国证券报· 2025-10-15 04:17
宏观经济表现 - 前三季度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4%,其中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11.9%,工业机器人出口大幅增长54.9% [1] - 中国已成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出口产品向新向优 [1] - 中国已成为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 [9] 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 - 创新是驱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变量,需要依靠创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以开辟新增长空间 [4] - 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体现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业态和生物制造、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 [4][5] - DeepSeek横空出世,人形机器人纷纷亮相,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推动力 [5] - 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新能源等技术装备领跑全球,新型储能规模跃居世界第一 [11] 经济体制改革 -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改革继续向攻坚期和深水区挺进 [8] - 建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框架,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持续升级 [8] - 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 [8] - 不断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稳步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 [7] 对外开放战略 -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适应中国发展新阶段要求的必然选择 [5] - 创办进博会、消博会、链博会、服贸会等新平台,自贸试验区扩容、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持续推进 [9] - 持续推进制度型开放,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不断缩减,扩大来华单方面免签政策适用国家范围 [9] - 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9] 粮食与能源安全 - 粮食安全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开展种业振兴行动 [10][11] - 中国粮食年产量保持稳定,谷物、肉类、花生、蔬菜、茶叶、水果等产量位居世界首位 [11] - 加快推动能源关键技术、核心产品迭代升级,提高国家能源安全和保障能力 [11] - 富煤、贫油、少气是基本国情,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 [11]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新华社· 2025-10-14 23:52
宏观经济表现 - 国内生产总值在“十四五”时期先后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2025年预计达到140万亿元左右 [2] - 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 [2] - 2024年二季度、三季度经济增速放缓,面临下行压力,但通过政策部署后经济明显回升,全年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7][8] 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 - 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共识,高性能装备、增材制造等关键核心技术持续突围 [7] - 国产大飞机、国产大型邮轮等大国重器亮相 [7] - 一秒钟内超143万GB数据在云端传输,近6000个快递进入寄递渠道,长三角设计订单可“秒传”至西部制造基地 [7] - 怀柔科学城16个科技设施平台面向全球开放共享,4个大科学装置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运行 [15] 市场与区域发展 - 一天内超过1万列铁路旅客列车穿梭,1200多亿元货物进行进出口贸易 [7] -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破除市场壁垒、推动设施互联、规范涉企执法 [12] -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12] - 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大区域板块发挥各自优势,协同发展势头鲜明 [12] 制度与改革部署 - 设立中央金融委员会、中央科技委员会、中央社会工作部等机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10] - 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等定期研究分析经济形势,决策重大经济事项 [11] - 坚持党中央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形成改革和发展合力 [9] - 产业链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例如天津滨海新区生物医药、信创等主导产业成立产业综合党委 [14]
深刻揭示新时代发展规律——习近平经济思想引领新时代经济工作述评之二
新华社· 2025-10-14 23:06
外贸与制造业表现 - 前三季度货物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4%,其中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11.9%,工业机器人出口大幅增长54.9% [3] - 中国已成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出口产品向新向优 [4] - 中国是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 [22] 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 - 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业态开辟新赛道,生物制造、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勇闯无人区 [11] - DeepSeek、人形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11] - 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新能源技术装备领跑全球,新型储能规模跃居世界第一 [27] 经济体制改革 - 部署在10个地区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推动要素质量提高和生产要素畅通流动 [14] - 不断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稳步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 [17] - 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 [18] 对外开放与全球化 - 创办进博会、消博会、链博会、服贸会等新平台,自贸试验区扩容、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 [22] - 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不断缩减,扩大来华单方面免签政策适用国家范围 [22] - 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22] 粮食与能源安全 - 粮食年产量保持稳定,谷物、肉类、花生、蔬菜、茶叶、水果等产量位居世界首位 [27] - 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开展种业振兴行动 [27] - 能源供应量足价稳,构建起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连通海外的能源基础设施网络 [27] 产业链与风险防控 -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增强产业发展韧性 [29] - 稳妥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推进地方融资平台出清 [29] -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29]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与启示述评之一
新华社· 2025-10-14 22:49
文章核心观点 -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 [1] - 党中央的战略定力和正确领导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关键 [2][4][5] - 党的领导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是应对风险挑战的主心骨 [9][11][15] 经济发展成就 - “十四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先后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2025年预计达到140万亿元左右 [2] - 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 [2] - 每日有超过1万列铁路旅客列车穿梭,日均进出口贸易额达1200多亿元 [7] 战略部署与方向指引 - 高质量发展被确立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 [4] - 提出“五个必由之路”、“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等重大论断以把握战略机遇 [5] - 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全党全社会共识,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 [6][7] 改革创新与系统集成 - 党中央通过中央深改委等机构加强改革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 [9] - “十四五”期间组建中央金融委员会、中央科技委员会等新机构以加强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 [10] -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破除市场壁垒,推动设施互联和政策协同 [12] 区域协调发展 -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12] - 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大区域板块发挥各自优势,协同发展势头鲜明 [12] - 各地区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精准定位,如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山东打造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 [13]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怀柔科学城16个科技设施平台面向全球开放共享,4个大科学装置正式运行 [15] - 高性能装备、增材制造等关键核心技术持续突围,国产大飞机、国产大型邮轮等大国重器亮相 [7] - 生物医药、信创等主导产业通过成立产业综合党委,推动大中小企业互联互补 [14] 组织保障与党建引领 - 通过产业链党建模式,将党组织覆盖到产业延伸之处,推动产学研共创共享 [14] - 在乡村和企业中,基层党组织将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15] - 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是攻坚克难、落实决策部署的坚强保障 [14][15]
新华鲜报·“十四五”亮点|预计约140万亿元!中国经济总量接连突破新关口
新华社· 2025-10-14 17:07
宏观经济总量 - 2025年中国经济总量预计约140万亿元人民币,是“十四五”期间从110万亿元连续跨越的重要里程碑 [1] - “十四五”五年间中国经济增量预计超过35万亿元,超过世界排名第三国家的经济总量 [1] - 中国经济以约占世界17%的体量贡献约30%的全球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 [1] 经济增长驱动力 - “十四五”前四年内需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超86%,强大国内市场构筑经济坚实底气 [7] - 消费新业态涌动、新模式迭出,国内国际双循环使经济更具韧性和通达性 [7]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指出中国经济正逐步向更高质量、更加平衡、可持续的增长模式转变 [6] 创新与产业升级 - 中国首次跻身全球创新指数前十,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快速发展 [3] - 大国重器如“天宫”、C919等取得突破,创新驱动重塑经济活力 [3] -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全球第一,“新三样”扬帆出海成为增长新动能 [4] 绿色可持续发展 - 全社会每消费3度电中就有1度是清洁绿电,绿色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 [4] - 绿色发展理念为经济高质量增长注入强劲动力 [6] 开放与国际化 - 单方面免签“朋友圈”扩大至47国,“中国游”和“中国购”成为新时尚 [4] - 开放口岸增长和负面清单持续“瘦身”提升经济开放水平 [7]
“十四五”亮点丨预计约140万亿元!中国经济总量接连突破新关口
新华社· 2025-10-14 17:07
宏观经济总量与增长 - 2025年中国经济总量预计约140万亿元,是“十四五”期间从110万亿元接连跨越的里程碑[1] - “十四五”五年间中国经济增量预计超过35万亿元,超过世界排名第三国家的经济总量[1] - 中国经济以约占世界17%的体量贡献约30%的全球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与稳定器[1] 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 - 中国首次跻身全球创新指数前十,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快速发展,大国重器如C919等取得突破[3] - 创新驱动正重塑经济活力,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全球第一,“新三样”产品扬帆出海[3] - 全社会消费的每3度电中有1度是清洁绿电,绿色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3] 内需与消费市场 - “十四五”前四年内需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超86%,消费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涌现[4] - 强大国内市场构筑经济坚实底气,节假日消费市场活跃,如2025年国庆中秋双节各地景区游人如织[6][4] 对外开放与国际化 - 单方面免签国家扩大至47国,带动“中国游”和“中国购”成为新时尚,提升国际形象[3] - 开放口岸增长,负面清单持续缩减,中国经济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更具韧性和通达性[4]
十四五”亮点丨预计约140万亿元!中国经济总量接连突破新关口
新华社· 2025-10-14 16:25
经济总量与增长 - 2025年中国经济总量预计约140万亿元,是“十四五”以来接连跨越110万亿、120万亿、130万亿元后的新里程碑[1] - “十四五”五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量预计超过35万亿元,该增量超过了世界排名第三国家的经济总量[1] - 中国经济以约占世界17%的体量,贡献约30%的全球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可靠的动力源与稳定器[1] 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 - 中国首次跻身全球创新指数前十,在“天宫”空间站、C919大飞机、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取得突破[3] - 创新驱动正重塑行业活力,大国重器惊艳世界,前沿领域开出繁花[3] -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全球第一,以“新三样”为代表的绿色产品扬帆出海[3] 内需与消费市场 - “十四五”前四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86%,构筑起中国经济的坚实底气[4] - 消费新业态涌动、新模式迭出,一个充满活力的强大国内市场正在形成[4] - 2025年国庆与中秋双节期间,各地景区游人如织,显示出消费市场的强劲活力[6] 绿色发展与可持续性 - 全社会消费的每3度电中,就有1度是清洁的绿电,绿色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3]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指出,中国经济正逐步向更高质量、更加平衡、更具可持续性的增长模式转变[3] 开放与国际融合 - 单方面免签“朋友圈”扩大至47国,使得“中国游”、“中国购”成为新时尚,提升了国家的国际形象[3] - 开放口岸不断增长,负面清单持续瘦身,中国经济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更加通达且韧性更强[4] - 海外博主在社交媒体感叹“中国变酷了”,反映出国际范更足的行业形象[3]